期刊文献+
共找到461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ical Reactivity Description in Density-Functional and Information Theories 被引量:2
1
作者 NALEWAJSKI Roman F.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91-2509,共19页
In Quantum Information Theory(QIT) the classical measures of information content i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are replaced by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ant entropic descriptors containing the nonclassical terms generate... In Quantum Information Theory(QIT) the classical measures of information content i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are replaced by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ant entropic descriptors containing the nonclassical terms generated by the state phase or its gradient(electronic current). The classical Shannon(S[p]) and Fisher(I[p]) information terms probe the entropic content of incoherent local events of the particle localization, embodied in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p, while their nonclassical phase-companions, S[ Φ ] and I[ Φ ], provide relevant coherence information supplements.Thermodynamic-like couplings between the entropic and energetic descriptors of molecular states are shown to be preclu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The maximum of resultant entropy determines the phase-equilibrium state, defined by "thermodynamic" phase related to electronic density,which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reactants in hypothetical stages of a bimolecular chemical reaction.Information channels of molecular systems and their entropic bond indices are summarized, the complete-bridge propagations are examined, and sequential cascades involving the complete sets of the atomic-orbital intermediates are interpreted as Markov chains. The QIT description is applied to reactive systems R = A―B, composed of the Acidic(A) and Basic(B) reactants. The electronegativity equalization processes are investigated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concerted patterns of electronic flows in equilibrium states of the complementarily arranged substrates are investigated. Quantum communications between reactants are explored and the QIT descriptors of the A―B bond multiplicity/composition are extra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 Donor-acceptor system Electronegativity equalization and electron flows Information theory Markov chains PHASE-EQUILIBR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试验和DFT计算揭示EDTA对α‑HH晶形调控的影响
2
作者 杜景卫 郅晓 +2 位作者 朱建平 刘松辉 司亚超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6,共10页
为探索钛石膏的高附加值利用,研究了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转晶剂,采用钛石膏制备α-半水石膏(α-HH)的可行性,并揭示了EDTA对α-HH晶形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中的羧酸与Ca^(2+)形成配位吸附,在不同晶面产生吸附能差异,并通过延长... 为探索钛石膏的高附加值利用,研究了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转晶剂,采用钛石膏制备α-半水石膏(α-HH)的可行性,并揭示了EDTA对α-HH晶形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中的羧酸与Ca^(2+)形成配位吸附,在不同晶面产生吸附能差异,并通过延长反应时间使各晶面的生产速率不同;由于在顶部的吸附作用较端面强,使得α-HH晶体沿着纵轴的生长能力减弱,沿横轴的生长能力增强;在EDTA掺量为0.1%时制备了出长径比为1.09∶1.00的短柱状α-HH,但随着EDTA掺量的增大,沿横轴的生长过剩,易产生板状晶形,不利于短柱状α-HH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石膏 乙二胺四乙酸(EDTA)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能 晶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FT理论研究磷系极压抗磨剂的构性关系
3
作者 芮文琦 梁宇翔 +3 位作者 任强 唐红金 贺景坚 刘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6-835,共10页
通过热质量损失及四球试验,研究磷酸三甲酚酯、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硫代磷酸三苯酯和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叔辛胺盐5种磷系极压抗磨剂的热稳定性及其在酯类油和合成烃中的摩擦学性能。以极压抗磨润滑系数... 通过热质量损失及四球试验,研究磷酸三甲酚酯、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硫代磷酸三苯酯和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叔辛胺盐5种磷系极压抗磨剂的热稳定性及其在酯类油和合成烃中的摩擦学性能。以极压抗磨润滑系数评价分子的极压抗磨润滑性能,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键解离能和分子化学活性进行研究。分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第一步解离能和全部解离能大小分别与热质量损失试验得到初始分解温度、0~50%热质量损失温度增加值规律一致;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能隙与极压抗磨润滑系数的大小顺序规律一致。依据DFT计算的键解离能和前线轨道能对磷系极压抗磨剂热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压抗磨剂 密度泛函理论(dft) 热稳定性 前线轨道理论 解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对K2CO_(3)吸附CO_(2)性能影响的实验及DFT机理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郭百合 李艳红 +3 位作者 张靖超 王彦霖 乔晓磊 金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9-669,I0019,共12页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对SO_(2)在K2CO_(3)吸附剂上的影响及CO_(2)吸附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受SO_(2)分子S原子活跃的s轨道影响,S的p轨道及O原子活性均增强,与K2CO_(3)表面O原子价带顶能带简并,SO_(2)被优先吸附在K2CO_(3)表面的O顶位,并将CO_(2)推离吸附剂表面,导致吸附剂活性位点虽有空余却无法吸附CO_(2)。在实验中表现为:模拟烟气中CO_(2)体积浓度为10%时,气氛中体积浓度为0.007%的SO_(2)会使吸附剂的吸附量由1.65 mmol/g降低至1.01 mmol/g。提出CO_(2)与H2O在K2CO_(3)(001)表面的吸附机理,理论计算的反应活化能为40.7 kJ/mol,反应热为-54.9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2CO_(3)吸附剂 CO_(2)捕集 SO_(2)影响 密度泛函理论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ODFP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氧化分解的DFT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雅婷 林钰涵 +1 位作者 刘军 施志聪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锂盐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ODFP)作为成膜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的作用机理。各研究体系的氧化电势理论计算值的排列顺序为:碳酸酯(包括EC、PC、EMC和DMC)>ODFP^(-)(单分子)≈碳酸酯-ODFP^(-)配合物。ODFP^...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锂盐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ODFP)作为成膜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的作用机理。各研究体系的氧化电势理论计算值的排列顺序为:碳酸酯(包括EC、PC、EMC和DMC)>ODFP^(-)(单分子)≈碳酸酯-ODFP^(-)配合物。ODFP^(-)优先于碳酸酯发生氧化反应,ODFP^(-)结构分解的路径比EC分子分解的路径更容易进行。EC+ODFP^(-)-e体系可能发生的分解反应路径是ODFP^(-)结构开环,生成CO、CO_(2)和自由基R1。R1可能进一步发生自由基终止反应,生成含有氟代磷酸盐单体的低聚物,从而抑制碳酸酯溶剂分子的氧化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氧化分解 新型锂盐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钙(CaOH^(+))在铜砷分离中对毒砂抑制机理的DFT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陶明昱 戴普林 +1 位作者 陈航 陈禄政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8-435,共8页
黄铜矿与毒砂浮选分离中,Cu^(2+)总是不可避免地活化毒砂,使其混入铜精矿产品中,从而降低产品的质量。石灰作为毒砂的有效抑制剂,其有效成分为CaOH^(+)。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析CaOH^(+)对毒砂的抑制机理。DFT计算结果表明,Ca... 黄铜矿与毒砂浮选分离中,Cu^(2+)总是不可避免地活化毒砂,使其混入铜精矿产品中,从而降低产品的质量。石灰作为毒砂的有效抑制剂,其有效成分为CaOH^(+)。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析CaOH^(+)对毒砂的抑制机理。DFT计算结果表明,CaOH^(+)能够使Cu^(2+)离开毒砂表面,削弱其活化作用;毒砂表面的Fe^(2+)和Cu^(2+)失去的电子对与CaOH^(+)的LUMO+1轨道形成反馈π键,导致Fe、Cu的活性被CaOH^(+)降低,从而对毒砂形成强抑制作用。这表明无论毒砂是否被Cu^(2+)活化,CaOH^(+)均能吸附在其表面,达到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浮选 毒砂抑制剂 dft理论 抑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层性质的DFT理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江建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239,共7页
在温度273.15 K、压力1.013×10^(5) Pa条件下,该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应用Gaussian 03程序B3LYP方法6-31G基组对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及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水合物结构(水分子数n=1~3)进行了全优化计算,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在... 在温度273.15 K、压力1.013×10^(5) Pa条件下,该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应用Gaussian 03程序B3LYP方法6-31G基组对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及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水合物结构(水分子数n=1~3)进行了全优化计算,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在气液界面层中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水之间的相互相用,并对界面的形成、稳定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水分子以氢键形成了稳定的水合物,在水合物中发生明显的电荷从表面活性剂分子向水分子的迁移现象,水合过程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降低,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通过计算水合物的电荷分布规律,对气液界面层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相互作用及排布方式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疏水基团与亲水基团连接部分带有与亲水基同种电荷,而远离亲水基的一端带有部分负电荷;气液界面层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氢键及静电作用力形成稳定有序的排布.对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及十二烷基磺酸钠复配协同增效作用进行了理论解释,表面活性剂水合物分子间除了氢键作用外,还存在较强的正负电荷静电作用力,从而提高了其界面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水合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dft) 气液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卡巴嗪分子拉曼和紫外吸收光谱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玉锋 陈慧 +3 位作者 任黎英 赵宁 韩金玲 李雨桐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3,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ol theory,DFT),在B3LYP/6-31+g(d,p)基组水平上,对达卡巴嗪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频率计算,获得达卡巴嗪的拉曼光谱,与实验获得的拉曼光谱进行对比,对400~2000 cm^(-1)频率范围内的拉曼光谱特征峰进行...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ol theory,DFT),在B3LYP/6-31+g(d,p)基组水平上,对达卡巴嗪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频率计算,获得达卡巴嗪的拉曼光谱,与实验获得的拉曼光谱进行对比,对400~2000 cm^(-1)频率范围内的拉曼光谱特征峰进行了指认归属.计算分析前线分子轨道和表面静电势,预测了达卡巴嗪分子化学反应发生的位点.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计算了该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和激发态,获得电荷转移光谱,分析了达卡巴嗪分子间的电荷转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达卡巴嗪 拉曼光谱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Ir掺杂MoS_(2)表面对N_(2)气敏吸附与解离反应性能提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9
作者 肖香珍 胡林峰 张建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_(2)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研究表明:N_(2)分子在TM-MoS_(2)(TM=Fe、Ir)表面吸附能依次为0.62和0.47 eV,而完整MoS_(2)表面的吸附能只有0.08 eV,说...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_(2)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研究表明:N_(2)分子在TM-MoS_(2)(TM=Fe、Ir)表面吸附能依次为0.62和0.47 eV,而完整MoS_(2)表面的吸附能只有0.08 eV,说明掺杂之后对N_(2)表现出略好的吸附性能.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表明,N_(2)吸附后,掺杂Fe、Ir原子与两个N原子之间电荷有所增加,N-N键之间的区域电荷密度减少,N-N键的强度减弱.态密度计算结果发现,N_(2)在吸附过程中,主要是N原子的2p_(y)、2p_(z)轨道与Ir的5d_(xy)和5d_(z^(2))以及Fe的3d_(xy)和3d_(z^(2))发生杂化作用.通过分析解离活化能,N_(2)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解离需要活化能均较高,且远大于在相应掺杂表面的吸附能,说明N_(2)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解离应该表现为分子吸附或脱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Ir 掺杂 单层MoS_(2) N_(2) 吸附与解离 活化能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诺哌齐结构和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0
作者 孙婷婷 王德堂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8,共8页
氟诺哌齐是一种新型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候选药物,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对氟诺哌齐进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分子的性质和功能.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优化氟诺哌齐的分子结构;在相... 氟诺哌齐是一种新型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候选药物,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对氟诺哌齐进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分子的性质和功能.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优化氟诺哌齐的分子结构;在相同基组水平下经过谐振频率分析,证实了12种分子构象的稳定结构,并确定了优势构型为DC20-1.根据Marcus理论,对其重组能进行模拟计算,得出氟诺哌齐分子不具备运输性质.通过前线轨道(FMO)分析,发现氟诺哌齐分子具有一定的电子跃迁能力和分子内反应活性,活性反应位点为C15、O28、C23和O26.根据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模拟计算结果,对谱图数据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结果可作为氟诺哌齐表征和鉴别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诺哌齐 密度泛函(dft) 重组能 前线轨道(FMO) 红外光谱(IR)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液环境下手性配合物Phe·Ca^(2+)对映异构机理的DFT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丽红 彭国强 +3 位作者 郝成欣 苏丹 姜春旭 王佐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60,共11页
采用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溶液中S-苯丙氨酸(S-Phe)与二价钙(Ca^(2+))配合物(Phe·Ca^(2+))的对映异构。反应通道研究发现,S-Phe·Ca^(2+)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 采用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溶液中S-苯丙氨酸(S-Phe)与二价钙(Ca^(2+))配合物(Phe·Ca^(2+))的对映异构。反应通道研究发现,S-Phe·Ca^(2+)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以N和O分别为桥以及O和N联合为桥迁移的3个通道上实现。计算表明:最优势通道是质子以N为桥迁移,隐性水溶剂效应下决速步自由能垒是227.5 kJ/mol,显性水溶剂效应下该能垒降至108.0~117.6 kJ/mol。结果表明:水溶液中手性Phe·Ca^(2+)的消旋过程十分缓慢,将其用于生命体同补苯丙氨酸和钙元素可能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 二价钙 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对映异构 自由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二聚体分子弱结合作用的DFT计算 被引量:9
12
作者 薛卫东 张广丰 +4 位作者 朱正和 汪小琳 罗德礼 邹乐西 孙颖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1-506,共6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的 Becke 3LYP方法 ,在不同基集合( 6- 31G和 6- 311G系列)下对平行结构( C 2h)和 T形结构 (C2v)的 CO_2二聚体进行 ab initio计算 .通过计算 ,得到了 CO_2二聚体 C2h和 C2v两种构型的结构参数和离解能 ,并给出... 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的 Becke 3LYP方法 ,在不同基集合( 6- 31G和 6- 311G系列)下对平行结构( C 2h)和 T形结构 (C2v)的 CO_2二聚体进行 ab initio计算 .通过计算 ,得到了 CO_2二聚体 C2h和 C2v两种构型的结构参数和离解能 ,并给出了 CO_2二聚体相对稳定构型 C2h的 12个正则振动分析图 .结果表明 ,CO_2二聚体的离解能为 2 kJ· mol- 1,CO_2分子之间振动频率很小 ,从而说明 CO_2二聚体是弱结合分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聚体 密度泛函理论 超临界流体萃取 二氧化碳 弱结合分子 弱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胺和乙二醇生成吲哚反应机理的DFT理论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仁安 刘红艳 +1 位作者 张旭 韩克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13-1316,M007,共5页
利用传统过渡态理论研究了苯胺和乙二醇生成吲哚反应的机理,设计了四种可能的反应通道.优化计算了反应物、产物和每个通道中可能的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找出并确认了每个反应通道中各基元反应的可能过渡态和活化能.经分析对比给出... 利用传统过渡态理论研究了苯胺和乙二醇生成吲哚反应的机理,设计了四种可能的反应通道.优化计算了反应物、产物和每个通道中可能的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找出并确认了每个反应通道中各基元反应的可能过渡态和活化能.经分析对比给出该反应可能的主反应通道.同时初步探讨了在经过渡态TS1的基元反应中加入催化剂Ag后的反应机理.加入催化剂后,反应的活化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 乙二醇 吲哚 过渡态 dft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自由基与臭氧反应的DFT计算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永成 戴国梁 +2 位作者 耿志远 吕玲玲 王冬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71-1077,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B3LYP/6-311G水平计算研究了O3氧化乙烯基(C2H3)的机理,全参数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用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和频率分析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乙烯基(C2H3)与O3之间有很强的反应活性.
关键词 乙烯自由基 臭氧 密度泛函 几何构型 过渡态 反应机理 大气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001)晶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5
作者 陆成龙 曾祥峰 +3 位作者 王少锋 夏德铭 王钰琪 贾永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9,共7页
硫代砷酸根是地下水中重要的砷形态,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解吸是决定砷迁移性的重要机制.然而,由于硫代砷酸根具有复杂的形态,难以通过实验研究在分子水平理解并预测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不同硫代砷酸... 硫代砷酸根是地下水中重要的砷形态,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解吸是决定砷迁移性的重要机制.然而,由于硫代砷酸根具有复杂的形态,难以通过实验研究在分子水平理解并预测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不同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构型和吸附能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硫代砷酸根能够在黄铁矿(001)晶面上形成多种稳定吸附构型;质子化程度、吸附构型、吸附位点是决定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表面吸附性质的重要因素;硫代砷酸根在吸附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内部结构变化.研究成果为认清地下水等还原环境中砷形态转化及矿物-水界面吸附解吸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砷酸根 黄铁矿 构型 吸附能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液相下Phe分子与Na^(+)配合物对映异构的DFT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杨应 黄筱珂 +3 位作者 赵丽红 郝成欣 王佐成 李蒙召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该文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在水液相下苯丙氨酸与钠离子配合物(Phe•Na^(+))的对映异构.研究结果发现:手性Phe•Na^(+)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只以氧为桥、以氧和氮联合为桥和只以氮为... 该文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MN15方法和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在水液相下苯丙氨酸与钠离子配合物(Phe•Na^(+))的对映异构.研究结果发现:手性Phe•Na^(+)的对映异构可在质子只以氧为桥、以氧和氮联合为桥和只以氮为桥迁移的3个通道上实现.反应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质子只以氮为桥迁移的反应通道最优势,其余2个反应通道处于劣势.在隐性水溶剂效应下优、劣通道的速度决定步骤的自由能垒分别为228.0和255.8 kJ•mol^(-1),在显性水溶剂效应下优、劣通道的速度决定步骤的自由能垒分别降至111.7~122.0 kJ•mol^(-1)和142.2~145.8 kJ•mol^(-1).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液相下手性Phe•Na^(+)的消旋速度极慢,苯丙氨酸钠短期用于生命体同补苯丙氨酸和钠元素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 配合物 溶剂效应 密度泛函理论 对映异构 自由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甲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DFT和ab initio比较 被引量:9
17
作者 谭金芝 肖鹤鸣 +1 位作者 贡雪东 李金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7-314,共8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从头算(abinitio)方法,分别在B3LYP/6-31G和HF/6-31G水平上求得硝酸甲酯三种二聚体的全优化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并用6-311G和6-311++G基组进行总能量计算.对HF/6-31G计算结果进行MP4SDTQ电子相关校正.在各基组下...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从头算(abinitio)方法,分别在B3LYP/6-31G和HF/6-31G水平上求得硝酸甲酯三种二聚体的全优化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并用6-311G和6-311++G基组进行总能量计算.对HF/6-31G计算结果进行MP4SDTQ电子相关校正.在各基组下均进行基组叠加误差(BSSE)和零点能(ZPE)校正求得结合能.对6-31G优化构型作振动分析并基于统计热力学求得200~600K温度下单体和二聚体的热力学性质.详细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应计算结果,发现DFT求得的分子间距离较短,分子内键长较长,所得结合能均小于相应abinitio计算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甲酯二聚体 分子间相互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 dft 从头算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解石晶体振动模式群论分析和红外光谱的DFT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凤久 楼丹花 李莉娟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5-148,共4页
分别运用因子群对称分析法和位置群对称分析法对方解石(CaCO3)晶体的振动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快速得到方解石晶体的具体振动模式,并明确指出了各振动模式的光谱特性,同时还比较了两种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对所建立的方解石晶体的超... 分别运用因子群对称分析法和位置群对称分析法对方解石(CaCO3)晶体的振动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快速得到方解石晶体的具体振动模式,并明确指出了各振动模式的光谱特性,同时还比较了两种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对所建立的方解石晶体的超晶胞模型,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原理方法进行了红外光谱的计算,得到27个光学振动模式的具体振动频率,各频率的光谱特性与群论的理论分析一致.与晶格动力学方法相比,该方法的计算结果更好地符合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论方法 方解石 振动模式 密度泛函方法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DFT方法研究Al分布对Y分子筛酸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帅 龙军 +3 位作者 田辉平 赵毅 刘宇键 周涵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5,共8页
采用量子力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Y分子筛Br?nsted酸中心Al—OH周围NNN(Next nearest neighbor)和NNNN(Next next nearest neighbor)位置上的Al原子对分子筛Br?nsted酸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了Al原子对酸强度影响的化学细节。结果表... 采用量子力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Y分子筛Br?nsted酸中心Al—OH周围NNN(Next nearest neighbor)和NNNN(Next next nearest neighbor)位置上的Al原子对分子筛Br?nsted酸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了Al原子对酸强度影响的化学细节。结果表明,当Al原子分布在酸中心Al—OH周围的NNN位置时,Al原子会明显降低酸中心的酸强度;酸中心NNN位置分布的Al原子数目越多,酸强度降低越明显。因此当Al原子以NNN方式分布于酸中心Al—OH周围时,酸强度随着Si/Al摩尔比的降低而显著降低。当Al原子分布在酸中心Al—OH周围NNNN位置时,Al原子对酸中心强度的影响较小;酸中心NNNN位置上分布多个Al原子时,酸强度也无明显变化。因此当Al以NNNN方式分布于酸中心周围时,酸强度基本不随Si/Al摩尔比的变化而明显改变。由此可见,不同位置的Al原子对酸强度的影响不同,不能仅从Y分子筛Si/Al摩尔比大小判断分子筛酸强度,还需考虑Al原子的分布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分子筛 Al分布 酸强度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mN_2(m=1~8)团簇结构与稳定性的DFT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文瑾 武海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0-295,共6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对AlmN2(m=1~8)团簇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振动频率和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AlmN2团簇的基态结构有两种基本构型,m≤2的结构是以N-N键为核心周围与Al原子相配位形成的;m&g...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对AlmN2(m=1~8)团簇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振动频率和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AlmN2团簇的基态结构有两种基本构型,m≤2的结构是以N-N键为核心周围与Al原子相配位形成的;m>2的结构是由两个AlnN(n<m)分子碎片通过共用Al原子或Al-Al键相互结合形成的,这为较快找到AlmN2团簇基态结构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对基态结构能量二次差分的讨论,得到了m为偶数的AlN团簇比m为奇数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铝团簇 稳定性 密度泛函理论 几何构型 电子结构 振动频率 热力学性质 基态结构 无机非铁性压电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