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LifePort器官转运器改善肾移植效果的大宗临床研究(附573例报告) 被引量:9
1
作者 潘晓鸣 薛武军 +8 位作者 田普训 丁小明 项和立 冯新顺 燕航 侯军 田晓辉 李杨 丁晨光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30-435,477,共7页
目的探讨供肾脉冲灌注保存转运器(LifePort)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和扩大标准供体(ECD)供肾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6例器官捐献(DCD+ECD)供者和882例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保存... 目的探讨供肾脉冲灌注保存转运器(LifePort)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和扩大标准供体(ECD)供肾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6例器官捐献(DCD+ECD)供者和882例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保存方式不同,将309例DCD供者的左右两侧肾脏随机分为LifePort(DCD-LP)组(309例)和DCD冷藏组(309例);132例ECD供者的双侧供肾全部采用LifePort保存并转运,设为ECD-LP组(264例)。分别观察3组受者术后总体情况、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肾移植术前零点穿刺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肾移植术后有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受者的供肾LifePort灌注参数。结果与DCD冷藏组比较,DCD-LP组、ECD-LP组受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CD冷藏组、DCD-LP组、ECD-LP组围手术期的人存活率均为100%,肾存活率分别为99.7%、100%、9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DCD冷藏组比较,DCD-LP组、ECD-LP组的DGF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者的术后早期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和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采用LifePort灌注能明显减轻肾小管的水肿、变性、坏死。发生DGF者的供肾LifePort灌注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未发生DGF者,而供肾LifePort灌注流量则明显低于未发生DGF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ifePort能有效改善离体DCD和ECD供肾质量,降低术后DGF发生率,促进移植肾功能恢复,并可在离体肾脏维护及评估中对术后恢复情况作出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扩大标准供者(ECD) LifePort 器官保存 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阻力指数 灌注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对非可控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袁润强 宫满成 +2 位作者 董文静 邓德成 龚朝阳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非可控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的保护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非可控型DCD患者,按ECMO体内灌注的时间将60例供体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1利用ECMO灌注2 h,实验组2灌注4 h,实验组3灌注6 h,每组20例,相应受...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非可控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的保护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非可控型DCD患者,按ECMO体内灌注的时间将60例供体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1利用ECMO灌注2 h,实验组2灌注4 h,实验组3灌注6 h,每组20例,相应受体亦分为3组,每组20例。同时随机选取20例接受循环功能稳定的脑死亡器官捐献(DBD)的受体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体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各组受体的移植肾恢复时间、术后第1日尿量和术后1年移植肾功能等指标;比较各组受体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受体的PNF、DGF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的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各实验组受体术后第1日尿量及术后1年的肾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实验组及对照组肾移植术后1年的人、肾存活率均为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利用ECMO技术辅助非可控型DCD的循环或呼吸功能可以很好地保护供肾功能,提高供肾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体外膜肺氧合(ECMO)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急性排斥反应 血尿素氮 血清肌酐 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PN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炎因子IL-35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胡林昆 陈城 +6 位作者 王卫珍 赵晓俊 李峰 张学锋 潘浩 浦金贤 侯建全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2-277,共6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5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所有受体分为早期肾功能恢复良好(IGF)组(32例)和DGF...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5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所有受体分为早期肾功能恢复良好(IGF)组(32例)和DGF组(13例)。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各时间点两组受体的血清肌酐(S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水平;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各时间点两组受体血清和尿液IL-35含量。结果 DGF组受体术后肾功能恢复迟缓,术后7 d时Scr水平高于IGF组,e GFR水平低于I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两组受体Scr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 GFR仍存在较大差异,与IGF组相比,DGF组受体术后1年时e GFR仍降低(P<0.05)。术后1、2、3、7、14 d,DGF组血清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8 d,与IGF组相比,DGF组血清IL-35含量反而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7 d,DGF组尿液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4、28 d,两组受体尿液IL-35含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受体血清和尿液中IL-35含量低与DGF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提示术后早期受体全身和移植肾局部抑炎应答过弱,过度的炎症应答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是DGF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抑炎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35(IL-35) 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炎症应答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血清肌酐(Scr)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受体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杜鹏 张蓬杰 +2 位作者 段斌 陈瑞 丁通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体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6例规律随访的肾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39例)和非脑卒中组(33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376例受...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体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6例规律随访的肾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39例)和非脑卒中组(33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376例受体的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共有39例发生脑卒中,其累积发生率为10.4%。单因素分析发现,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之间移植时年龄≥40岁、移植前透析时间≥12个月、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30 m L/(min·1.73 m2)、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肾移植受体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40岁[风险比(HR)=1.110,95%可信区间(CI)为1.067~1.154,P=0.000]、移植前透析时间≥12个月(HR=1.044,95%CI为1.021~1.067,P=0.000)、e GFR<30 m L/(min·1.73 m2)(HR=2.448,95%CI为1.197~5.005,P=0.014)。结论肾移植受体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移植前透析时间长和肾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脑卒中 危险因素 年龄 透析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 糖尿病 脂代谢异常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熊睿 丁利民 +1 位作者 杨华 李新长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7-323,共7页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防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2例保留规律随访资料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BK病毒DNA载量分为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35例)和非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防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2例保留规律随访资料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BK病毒DNA载量分为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35例)和非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227例)。总结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受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62例肾移植受者中,35例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发生率为13.4%。发生中位时间181(126,315)d,发生率在移植术后6个月内最高,6个月至2年逐渐降低,2年后有所回升。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史、急性排斥反应(AR)、捐献类型及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AR及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ATG治疗史、发生AR、发生DGF以及捐献类型为DBCD的受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低于无ATG治疗史、无发生AR、无发生DGF及其他捐献类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活体器官捐献]的受者(均为P<0.05)。结论DBCD、AR及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此类受者的术后监测并给予早期干预可能是预防BKVAN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BK病毒 BK病毒尿症 BK病毒血症 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 急性排斥反应(AR) 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反应在边缘供肝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高伟东 杨龙龙 尹清臣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常见的边缘供肝主要包括脂肪变性供肝、高龄供肝、小体积供肝、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等。边缘供肝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肝数量严重短缺的问题,但边缘供肝面临着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难题,且IRI程度相比正常供肝更加严重,... 常见的边缘供肝主要包括脂肪变性供肝、高龄供肝、小体积供肝、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等。边缘供肝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肝数量严重短缺的问题,但边缘供肝面临着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难题,且IRI程度相比正常供肝更加严重,是导致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其中氧化应激反应又是引起边缘供肝IRI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及解决边缘供肝IRI的难题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活性氧簇(ROS)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贯穿IRI整个过程,本文就氧化应激反应在边缘供肝肝移植IRI中的作用及以ROS为靶点的防治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供肝 肝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氧化应激反应 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活性氧簇(ROS) 体外膜肺氧合(EC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D供肾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馨 孙泽家 +1 位作者 蔡继飞 王玮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静态冷保存(SCS)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DCD供肾肾移植的64例受者和47例供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后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7例)...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静态冷保存(SCS)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DCD供肾肾移植的64例受者和47例供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后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7例)与即刻肾功能恢复(IGF)组(57例),比较两组供肾SCS灌注液中4种生物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白细胞介素-18(IL-18)、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并分析其与DGF的相关性,分析各生物标志物对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预测价值。结果DCD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率为11%(7/64)。DGF组供肾灌注液的NGAL水平高于IGF组(P=0.009),供肾灌注液的NGAL水平与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呈正相关(r=0.430,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灌注液中的NGAL和KIM-1水平升高对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均为P<0.05),当联合检测NGAL和KIM-1时,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95%可信区间(CI)0.850~1.000],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754(P<0.05)。结论DCD供肾SCS灌注液中的NGAL水平与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灌注液中的NGAL和KIM-1水平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肾移植 静态冷保存(SCS)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 白细胞介素-18(IL-18) 肾损伤分子-1(KI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