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多学科深静脉血栓防治干预
1
作者 王海勤 刘新文 +5 位作者 何琼 陈丽 周琴 甘慧 李文清 宋庆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在重症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8-11月收治的95例重症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给予深静脉血栓常规预防护理;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收...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在重症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8-11月收治的95例重症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给予深静脉血栓常规预防护理;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90例患儿作为干预组,由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实施深静脉血栓防治干预。比较两组医院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组医院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干预能有效降低重症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医院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为危重患儿深静脉血栓风险的早期识别与救治管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重症感染 深静脉血栓 预防 多学科合作 风险识别 儿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曾妍 王征 +4 位作者 赵晶 姚冲 高兴莲 方敏 万凤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目的:将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最佳证据应用于手术病人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总结IPC围术期安全使用最佳证据,基于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 目的:将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最佳证据应用于手术病人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总结IPC围术期安全使用最佳证据,基于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标,分析障碍因素,制订行动策略。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手术室护士对IPC防护的认知水平、病人手术前后双下肢腘静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病人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24 h的DVT发生率以及护士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结果:第2轮质量审查手术室护士对IPC防护的认知得分为(83.58±8.78)分,高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44.58±12.93)分];第2轮质量审查术后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快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第2轮质量审查术后24 h的D-二聚体为1.25(0.86,3.15)mg/L,低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2.25(0.91,5.13)mg/L];第2轮质量审查病人术后24 h的DVT发生率为2.50%,低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11.54%);第2轮质量审查护士的审查指标1~审查指标20执行率均高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最佳证据对病人实施围术期IPC,有利于规范护士操作行为,降低病人下肢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深静脉血栓形成 循证护理 手术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春伦 邱宸阳 +3 位作者 沈兰 朱人大 周华吉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计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统计下肢血栓清除率、患肢血栓复发率、支架通畅率、下肢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以及安全性评估指标如出血、死亡、肺栓塞、支架折断和移位等。结果:125例患者中,下肢血栓清除程度Ⅰ级8例(6.4%),Ⅱ级10例(8.0%),Ⅲ级107例(85.6%)。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12、24、36个月患肢血栓复发率分别为8.48%、8.93%和10.91%,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52%、91.07%和89.09%,PTS发生率分别为5.08%、5.36%和6.36%,且均为轻度PTS。未出现如死亡、大面积肺栓塞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重大安全性事件,未出现因支架折断等特殊情况再次入院干预事件。结论: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能迅速清除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下肢静脉血流,中远期支架通畅率高,PTS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 支架植入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血栓后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底静脉泵对骨科大手术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
4
作者 童亚慧 朱红霞 +3 位作者 邹叶芳 冯晓兰 钮美娥 徐岚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04-1708,共5页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对骨科大手术后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在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行骨科大手术治疗的18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1 h组、>1~6 h组、>6~1...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对骨科大手术后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在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行骨科大手术治疗的18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1 h组、>1~6 h组、>6~12 h组、>12~<18 h组、≥18 h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进行干预,1 h组、>1~6 h组、>6~12 h组、>12~<18 h组、≥18 h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足底静脉泵进行干预,每日干预时间依次为1 h、>1~6 h、>6~12 h、>12~<18 h、≥18 h,直至出院。比较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D‐二聚体水平、患肢腿围。结果:研究过程中,20例病人失访,最终对照组有30例病人完成研究,1 h组有29例病人完成研究,>1~6 h组有28例病人完成研究,>6~12 h组有25例病人完成研究,>12~<18 h组有24例病人完成研究,≥18 h组有24例病人完成研究。6组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D‐二聚体水平存在时间、组间效应(P<0.05);≥18 h组病人术后第7天大腿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 h组、>12~<18 h组、≥18 h组病人术后第7天小腿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足底静脉泵使用时间较长有利于降低骨科大手术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缓解患肢肿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静脉泵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症 骨科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的超声鉴别诊断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光 苏里亚 +3 位作者 王立平 彭禹 李慧玲 张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4期561-563,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鉴别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可行性。方法 经超声诊断的 43例 46条下肢DVT患者 ,根据其诱因和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急性组和亚急性组 ,比较两组血栓形成部位、回声特点及病变静脉管径。结果 两组血栓的...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鉴别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可行性。方法 经超声诊断的 43例 46条下肢DVT患者 ,根据其诱因和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急性组和亚急性组 ,比较两组血栓形成部位、回声特点及病变静脉管径。结果 两组血栓的形成部位、回声特点有显著差别 (P <0 .0 5 ) ,而管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以低回声表现的局段性、周围型和中央型血栓诊断急性下肢DVT的特异性分别为 10 0 %、84.6%和 75 %。而以中回声表现的血栓和混合型血栓诊断亚急性下肢DVT的特异性分别为 10 0 %和 86.9%。结论 对于诱因及症状不明确的下肢DVT患者 ,根据超声检查多数可区别急性和亚急性DVT ,但少数仍不能明确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 亚急性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管理在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防控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宁宁 李佩芳 +4 位作者 屈俊宏 张月儿 陈佳丽 朱红彦 曾建成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11期1445-1450,共6页
目的:分析项目管理对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防控的效果。方法:采取历史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整群抽样,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的138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8-12月的6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7年3-7月的70例患者纳入观... 目的:分析项目管理对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防控的效果。方法:采取历史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整群抽样,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的138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8-12月的6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7年3-7月的7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血栓防控措施,观察组实施多学科血管通路项目管理方案。对比两组的血栓发生率、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满意度以及医护合作态度、感受。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少,住院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学科血管通路项目管理方案实施后,医护人员的医护合作态度及医护合作程度略高于实施前,但实施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学科血管通路项目管理对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防控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有利于降低患者住院天数,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加强医护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患者 深静脉血栓 防控 项目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非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比较
7
作者 王剑 钱成 +6 位作者 顾建平 高立兵 公茂峰 刘亮 倪国庆 彭鹏 陈国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4-721,共8页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南京医院首选小腿深静脉入路(45例)和健肢股静脉入路(74例)行CDT治疗的急性下肢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比较两组间血管穿刺和置管技术成功率,以及成功置管的CDT静脉穿刺次数、置鞘时间、置管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剂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包括静脉穿刺及抗凝溶栓相关并发症),不同解剖节段溶栓效果和至少随访12个月临床疗效。结果选择小腿深静脉入路、健肢股静脉入路成功置管CDT患者分别为31例、58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68.89%(31/45)、78.38%(58/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小腿深静脉入路组21例(67.74%)置鞘成功需2针次以上穿刺;健肢股静脉入路组置鞘时间明显少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1.84±0.87)min比(10.52±6.13)min,P<0.001],但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41.60±13.31)min比(20.06±4.46)min,P<0.001]。健肢股静脉入路组、小腿深静脉入路组溶栓时间分别为(5.34±1.43)d、(5.06±1.18)d(P=0.354),但健肢股静脉入路组溶栓剂用量较多[(352.16±71.98)万U比(284.68±77.64)万U,P<0.001]。末次随访显示,小腿深静脉入路组股腘静脉通畅率程度明显高于健肢股静脉入路组(P=0.037)。两组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静脉功能不全流行病学和经济研究-生活质量/症状(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腿深静脉入路CDT与健肢股静脉入路CDT相比,可更好地清除腘静脉和股浅静脉内血栓,提高股腘静脉通畅率,但在减少PTS发生和改善患者VEINES-QOL/Sym上并无明显优势,且对小腿深静脉穿刺置鞘技术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置管溶栓 胫静脉 股静脉 穿刺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版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在预测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临床应用与优化研究
8
作者 靳敏艳 李梦瀓 +2 位作者 张春辉 段新春 李亚莉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2,共6页
目的 研究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形成的危险因素,结合改良版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Caprini risk aassessment model,Caprini RAM)探讨在预测肺癌术后VT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 目的 研究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形成的危险因素,结合改良版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Caprini risk aassessment model,Caprini RAM)探讨在预测肺癌术后VT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25例经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VTE发病率、比较VTE组和无VTE组组间临床参数的差异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且构建VTE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125例肺癌患者术后VTE的发病率为16.0%(20/125)。年龄、D-二聚体(D-Dimer)和术后D-Dimer在VTE组和无VTE组中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术后D-Dimer和ΔD-Dimer (术前术后D-Dimer差值)是肺癌术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ΔD-Dimer是肺癌术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单纯改良版Caprini RAM预测VTE发生ROC曲线下面积为0.698,而改良版Caprini RAM结合ΔD-Dimer在预测VTE发生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ΔD-Dimer是影响肺癌术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改良版Caprini RAM结合ΔD-Dimer有助于提高对VTE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 独立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细胞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安震 亓雪 +1 位作者 张军 张玥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1-777,共7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为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但其具体的细胞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对DV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为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但其具体的细胞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对DV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周血中不同细胞的功能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综述了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对DVT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影响的潜在机制,以期为DVT的防治提供新的非抗凝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评估工具的比较
10
作者 朱利思 汤曼力 +3 位作者 谭杰 胡露红 肖欢 张严丽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7-41,共5页
目的 比较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RAPT)、创伤血栓评分系统(TESS)、AUTAR血栓风险评估表(AUTAR)、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Caprini)四种评估工具对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为临床科学选用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评估工具提供参... 目的 比较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RAPT)、创伤血栓评分系统(TESS)、AUTAR血栓风险评估表(AUTAR)、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Caprini)四种评估工具对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为临床科学选用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评估工具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318例住院创伤患者,应用RAPT、TESS、AUTAR、Caprini四种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连续性评估,计算各评分表的最佳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和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RAPT、TESS、AUTAR、Caprini四种评估工具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9、0.860、0.653、0.578;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1.5、6.5、15.5、9.5分;灵敏度分别为88.7%、84.9%、57.7%、65.1%;特异度分别为70.3%、74.1%、75.5%、47.2%。结论 RAPT、TESS、AUTAR、Caprini评估工具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其中TESS用于创伤患者的预测效力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深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 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 创伤血栓评分系统 AUTAR血栓风险评估表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 预测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证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管理实践 被引量:17
11
作者 卫尹 曹艳佩 +1 位作者 杨晓莉 倪英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0-703,共4页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卧床者是DVT的高危人群。本研究基于JBI循证保健中心现有的最佳证据,制定了14条审查指标。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应用基于循证的DVT预防管理实践,可提高证据应...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卧床者是DVT的高危人群。本研究基于JBI循证保健中心现有的最佳证据,制定了14条审查指标。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应用基于循证的DVT预防管理实践,可提高证据应用的依从性,降低DVT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与基线审查结果比较,证据应用后患者的DVT发生率显著减少,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含量显著下降,预防DVT气泵使用显著增多( P <0.05),临床护士的规范护理实践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dvt) 老年人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护理管理小组对骨盆骨折卧床患者DVT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玉 沈京 +3 位作者 蒙莉萍 徐立 白芳 宋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护理管理小组对骨盆骨折卧床悲者DVT(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91例骨盆骨折卧床悲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95例和观祭组3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血栓护理管理小组对骨盆骨折卧床悲者DVT(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91例骨盆骨折卧床悲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95例和观祭组3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理,观察组采用血栓护理管理小组,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VT发生华为0.8%,明显低于对照纽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纽遵医依从丰高于对照纽,Auta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护理管理小组能够有效降低骨盆骨折卧床悲者DVT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护理管理小组 骨盆骨折 卧床 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静脉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渠艳艳 卫志庆 +2 位作者 石红建 周良 甘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4-779,共6页
目的评价股静脉入路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健侧股静脉人路及患侧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的LE... 目的评价股静脉入路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健侧股静脉人路及患侧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的LE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股静脉人路组40例,胫前静脉入路组46例。主要观察终点为手术技术成功率和血栓清除率,次要观察终点为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股静脉人路组、胫前静脉人路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2.5%、100%(P=0.097),血栓清除率分别为(68.9±25.9)%、(78.3±21.0)%(P=0.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分别为(64.1±14.8)min、(72.0±19.9)min(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10.9%(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静脉人路和胫前静脉人路CDT均可有效治疗LEDVT,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静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术中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6
14
作者 吕梦爽 郑喜灿 +3 位作者 谢素丽 孙志艳 瞿靖芮 刘瑞婷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11-1718,共8页
目的:构建骨科术中病人深静脉血栓(DVT)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月—2022年4月符合标准的272例行骨科手术的病人作为建模组,... 目的:构建骨科术中病人深静脉血栓(DVT)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月—2022年4月符合标准的272例行骨科手术的病人作为建模组,将2022年5月—12月符合标准的151例行骨科手术的病人作为外部验证组。对病人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室指标进行调查,分析骨科术中病人DVT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结果:423例病人中97例发生DVT,DVT发生率为2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指数(BMI)、D-二聚体、手术时长、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出血量和是否使用骨水泥是骨科术中病人DVT发生的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1.643,P=0.897。模型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50,最佳临界值为0.079,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86%;外部验证组AUC为0.837,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28时,对应的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82%,诊断值为0.165。结论:年龄、体质指数、D-二聚体、手术时长、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出血量和是否使用骨水泥对骨科病人DVT发生情况具有影响,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模型可较好地预测骨科术中病人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手术 术中 深静脉血栓(dvt) 影响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机械导管溶栓联合Venovo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6
15
作者 吕正佐 王兵 +2 位作者 牛晓阳 王岭 郑浩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632,共6页
目的评价药物-机械导管溶栓(pharmacomechanic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PCDT联合Venovo(Bard)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目的评价药物-机械导管溶栓(pharmacomechanic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PCDT联合Venovo(Bard)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采用PCDT联合Venovo静脉支架植入治疗IVCS伴急性下肢DVT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下肢周径差及术后血栓清除率。于术后第1、3、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记录患者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并检查支架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靶病变血栓均达到完全清除(清除率>95%),同期植入Venovo髂静脉支架23枚。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支架发生移位、断裂或脱落等情况,无死亡病例。23例患者下肢患-健侧周径差(大腿、小腿)分别由术前(5.59±0.93)cm、(3.52±0.85)cm下降为术后(1.43±0.68)cm、(1.41±0.72)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6个月时VCSS较术前显著降低(5.4±1.1 vs 8.0±1.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个月时一期通畅率为95.7%(22/23),手术再干预率为4.3%。结论应用PCDT联合Venovo静脉支架植入治疗IVCS伴急性下肢DVT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形成 药物机械导管溶栓 静脉支架置入术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列线图模型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鸿君 洪磊 +2 位作者 刘丹 万立松 丁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0-784,共5页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以本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接受介入治疗的LEASO患者60例为验证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体质量指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临床资料。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以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 建模组发生DVT与未发生DVT患者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是LEASO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经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表明该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准确度。以净收益为纵坐标,以阈值为横坐标,None线代表所有LEASO患者均不会发生DVT,Nomogram model表示DVT实际发生曲线,阈值范围0.09~1.00,表明以该模型进行决策有较好的临床收益,具备临床实用性。ROC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验证组LEASO患者发生DV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2和0.834,灵敏度分别为96.50和和99.20,特异度分别为76.60和66.70。结论 以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建立的LEASO患者并发DVT预测模型对于DVT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列线图模型 决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当汤及其拆方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国帅 张玥 +2 位作者 程志新 张玉冬 刘明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190,共8页
目的:观察抵当汤及其拆方对DVT大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1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30只。采用Reyer... 目的:观察抵当汤及其拆方对DVT大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1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30只。采用Reyers法建立下腔静脉结扎模型,术后第1、3、7天灌胃2 h后,腹腔麻醉开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下腔静脉的病理变化,免疫荧光(IF)、实时逆转录PCR(Realtime RT-PCR)检测大鼠下腔静脉中的HMGB1表达。结果:模型组下腔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严重并大量脱落,细胞肿胀明显,形成血栓,内膜形态不规则、管壁组织肿胀,胶原纤维增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内皮细胞不同程度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HMGB1荧光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其余用药组HMGB1荧光表达不同程度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水平、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蛋白表达、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比较,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第1、3、7天比较,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蛋白表达、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抵当汤及其拆方通过降低DVT大鼠的HMGB1、IL-6、TNF-α表达,发挥对DVT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当汤 拆方 深静脉血栓形成 大鼠 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0、TGF-β1在小鼠深静脉血栓中的时序性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娟娟 黄俊杰 +5 位作者 张煜 卓嘉英 陈刚 杨舒涵 赵蕴琦 范琰琰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5,共7页
目的检测小鼠深静脉血栓发展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血栓形成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实验组小鼠建立下腔静脉结扎模型,分别... 目的检测小鼠深静脉血栓发展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血栓形成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实验组小鼠建立下腔静脉结扎模型,分别于术后1 d、3 d、5 d、7 d、10 d、14 d、21 d过量麻醉处死小鼠,在结扎点的下方提取形成血栓的下腔静脉段。对照组小鼠不进行结扎,提取与实验组相同部位的正常下腔静脉段作为对照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和real-time qPCR检测IL-10和TGF-β1在血栓形成期间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IL-10主要表达于血栓中的单核细胞,TGF-β1主要表达于血栓中的单核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蛋白质印迹法以及real-time qPCR检测结果显示,各实验组IL-10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L-10的mRNA及蛋白水平分别于术后7 d和10 d达到峰值,术后7 d的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4.72±0.15)倍,术后10 d的蛋白表达量是对照组的(7.15±0.28)倍。TGF-β1的mRNA及蛋白水平分别于术后10 d和14 d达到峰值,术后10 d的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2.58±0.14)倍,术后14 d的蛋白表达量是对照组的(4.34±0.19)倍。结论深静脉血栓演变期间IL-10和TGF-β1呈现时序性表达变化,IL-10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可以为血栓形成时间推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深静脉血栓形成 白细胞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1 时序性表达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华茜 王海东 +3 位作者 聂丽 魏亚男 张曌 刘蕾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94-2001,共8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肺癌胸腔镜手术的354例住院患者。采用LASSO回归筛选潜在因素后...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肺癌胸腔镜手术的354例住院患者。采用LASSO回归筛选潜在因素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绘制校准度曲线、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法(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灵敏度、特异度及临床有效性。使用净重新分类改善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比较本研究构建模型与Caprini模型对于结局事件的预测性能优劣。结果LASSO回归筛选出17个潜在的影响因素,以此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和下肢静脉曲张为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模型校准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拟优度良好。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建模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2和0.963,建模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12(95%CI:0.840~0.983),而Caprini模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25和0.860,AUC为0.752(95%CI:0.657~0.846),建模组相较于Caprini模型的NRI为0.709,IDI为0.431。DCA结果显示,应用本研究模型的净收益高于Caprini模型。结论D-二聚体、CVC和下肢静脉曲张为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深静脉血栓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炜 郝其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7-831,共5页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临床资料,统计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上肢DVT分为DVT组与非DVT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纳入R软件构建预测上肢DVT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拟合优度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结果:PICC置管高龄病人上肢DVT发生率为20.35%(46/2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恶性肿瘤、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期间手术史是影响高龄PICC置管病人上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637,P=0.291。结论:基于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与一致性良好,对预防高龄PICC置管病人发生上肢DVT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