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urban remnan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on natural restoration of artificial forests in Chongqing metropolis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永川 李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276-281,共6页
The effects of urban remnant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EBLF) on the restoration of artificial pine forests surrounding it were studied with reference to species composition,biodiversity,dominant species a... The effects of urban remnant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EBLF) on the restoration of artificial pine forests surrounding it were studied with reference to species composition,biodiversity,dominant species and stand structure on Mt. Tieshanping in Chongqing metropolis,Southwest China. The seeds from the remnant EBLF naturally facilitate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of artificial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near it. The similarity of species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artificial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and the remnant EBLF and biodiversity index of the artificial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decrease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remnant EBLF increases. Castanopsis carlesii var. spinusa i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ground vegetation,shrub layer and sub-tree layer of the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near the remnant EBLF. However,the natural restoration processes of those farther away from the remnant EBLF are restricted for the absence of seed source of the inherent components of the remnant EBLF,and the anthropogenic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facilitate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NANT VEGETATI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EED effect natural RESTO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陶涛 光太俊 +3 位作者 黄庆丰 唐雪海 欧强新 刘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4-553,共10页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间坐标;用重要值确定主要树种。运用空间点格局O-ring函数、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泊松零模型分析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区共有17科20属27种,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茅栗Castanea seguinii,亚优势树种为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林木直径结构呈现倒“J”型分布。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起初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向于不规则随机分布。种间空间关联性分析发现:枹栎、茅栗和化香3种优势树种之间关联性不显著,但3种优势树种与伴生树种在一定尺度上存在关联性。【结论】该群落类型为典型异龄林栎类与化香落叶阔叶林,短柄枹栎林内更新较好,具有增长趋势,而茅栗、化香林内更新较差,增长趋势不明显。随着群落演替,喜光稍耐阴树种将会逐步替代喜光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 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
3
作者 李玲 王玉杰 +4 位作者 张远彬 蒋豪 李平 补春兰 涂卫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5、5.89、4.03、8.13 a,凋落物最终质量残留率在20%~60%之间;(2)草本、阔叶和混合分解速率在初期最大,并呈季节性变化,柳杉分解速率在后期最大,无季节性变化;(3)混合凋落物分解呈非加和效应,各组分在1.0 a之前表现为协同效应,1.0 a之后表现为拮抗效应,其分解速率在秋冬季降幅最大,出现了C、N、P、K的积累,对季节变化最敏感;(4)4种凋落物的分解具有质量与营养元素双重释放格局,C、N、P最终残留率在20%~60%之间,C、N、P浓度随着时间增加基本呈波动性变化;(5)凋落物初始分解速率与初始C/N不完全相关,但从总的分解过程来看,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与C/N呈极显著正相关,N在该区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分解 季节变化 非加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婺城南山落叶阔叶林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汤瑞麒 吴奇 +7 位作者 郑蓉 卞玉宣 问青青 庄前进 傅佳琴 谢家杰 王云泉 陈建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目的】浙江婺城南山自然保护区在植被分区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在其中高海拔区域分布着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群落,是保护区重点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分析浙江婺城南山1 hm^(2)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等特征,为保护区的生... 【目的】浙江婺城南山自然保护区在植被分区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在其中高海拔区域分布着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群落,是保护区重点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分析浙江婺城南山1 hm^(2)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等特征,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特色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动态研究提供参考,也为研究中国亚热带地区落叶阔叶林群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婺城南山1 hm^(2)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具体分析了该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的径级结构与垂直结构等信息。【结果】(1)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39科65属97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36科62属94种),其中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和樟科Lauraceae所占物种数最多;(2)样地内木本植物区系成分中,属级层面温带成分为热带成分的1.63倍,温带成分明显占优势;(3)样地内木本植物总计11 019株,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和石灰花楸Sorbus folgneri重要值居前3位,是该群落的优势物种;群落中落叶物种、常绿物种和针叶物种的重要值分别为0.709、0.180和0.111,意味着该群落为典型的落叶阔叶林;(4)样地内植株平均胸径3.66 cm,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小.径级和较小径级的植物数量占比达95.16%。(5)群落垂直结构上,灌木层、亚冠层和林冠层的植株占比分别为73.79%、23.44%和2.77%,这说明该群落灌木层植株比例较高且林冠层不明显。【结论】浙江婺城南山1 hm^(2)固定样地为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丰富,植株密度较大,但群落中植株径级总体较小,垂直结构分层不明显,在中亚热带中高海拔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自然保护区 落叶阔叶林 物种组成 区系分布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扩张对阔叶林树冠结构及林元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张盼盼 乐新贵 +7 位作者 汪志培 毛振伟 胡千惠 周天玲 李霞 刘骏 宋庆妮 杨清培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3-1037,共15页
【目的】探讨毛竹扩张对阔叶林树木树冠结构和林元结构的影响及机制,为控制毛竹扩张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8 hm^(2)(400 m×200 m)固定监测样地,并对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 c... 【目的】探讨毛竹扩张对阔叶林树木树冠结构和林元结构的影响及机制,为控制毛竹扩张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8 hm^(2)(400 m×200 m)固定监测样地,并对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 cm的植物进行每木检尺和定位,记录植物的种类、胸径、冠长、冠幅及空间位置。分析毛竹扩张对常绿树和落叶树冠幅、冠长、冠长率、冠形率的影响,以及毛竹扩张对常绿树和落叶树林元包围度、混交度、开敞度的影响。【结果】(1)毛竹的快速扩张对邻近树木的冠层形态产生了显著影响。统计分析显示,随着毛竹数量的上升,树木的平均冠幅和冠形率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P<0.01),其中常绿树种的冠幅和冠形率变化幅度显著高于落叶树种。相关性分析发现,毛竹数量与常绿树种的冠长和冠长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落叶树种则未表现出相关关系(P>0.05)。(2)林元空间结构特征与毛竹数量存在显著关联。具体而言,随着毛竹数量的增加,不同尺度上树木的包围度和混交度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P<0.01),而开敞度则显著降低(P<0.01)。落叶树种所在林元空间结构参数(包括包围度、混交度和开敞度)与毛竹数量的拟合度更高,表明其响应关系更为显著。(3)树木林元包围度与常绿树冠幅、冠长、冠形率及落叶树冠幅呈显著负相关(P<0.05);林元混交度与常绿树冠幅、冠长率及落叶树冠幅、冠长、冠形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林元开敞度与常绿树和落叶树冠幅、冠长、冠形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毛竹扩张会显著改变周边常绿和落叶树种的邻域环境,即增大树木林元包围度和混交度,减小树木林元开敞度。这种变化进一步引发植物个体树冠结构的减小和长势的减弱,其中常绿树种的冠幅、冠长及冠形率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毛竹扩张对森林功能影响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树冠结构 林元结构 常绿树种 落叶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四座楼市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分析
6
作者 李子涵 赵悦悦 +3 位作者 吴爽 邢韶华 王新会 段增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4,共12页
为了解华北地区落叶阔叶林不同层次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以北京四座楼市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 hm2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χ^(2)检验、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M. Godron稳定性... 为了解华北地区落叶阔叶林不同层次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以北京四座楼市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 hm2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χ^(2)检验、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M. Godron稳定性指数分析各层次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以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乔木层中,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的相对频度、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最大,蒙古栎-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高;灌木层中,小花溲疏(Deutzia parviflora Bunge)的重要值最大但相对频度和生态位宽度较小,相对频度和生态位宽度最大的为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 Linn.);草本层中,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大的为糙苏[Phlomoides umbrosa(Turcz.) Kamelin et Makhm.]。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有4、34和30个种对Pianka指数大于0.5,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χ^(2)检验和联结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形成的种对中正负联结比分别为0.7、1.5和5.0,但2种分析得出的显著性程度略有差异。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形成的种对中正负联结比分别为0.9、1.6和4.9。乔木层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负联结,灌木层和草本层总体联结性均为显著正联结。M. Godron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层次群落均处于较稳定状态,其中乔木层稳定性最高,灌木层稳定性最低。综合分析表明:乔木层大部分种对呈不显著联结,种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种间联结性较弱,群落稳定性高;灌木层和草本层正联结种对占多数,草本层种对正负联结比更高,种间相互促进,群落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生态位 种间联结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椴群落种间联结与群落稳定性分析
7
作者 赵悦悦 李子涵 +1 位作者 吴爽 邢韶华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为揭示蒙椴种群在群落中的动态变化及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演替机制,在蒙椴集中分布的北京市四座楼自然保护区设置1块100 m×100 m的固定样地,通过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方差比率(R_(V)),用χ^(2)检验、联结系数(C_(a))检验、Pearson... 为揭示蒙椴种群在群落中的动态变化及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演替机制,在蒙椴集中分布的北京市四座楼自然保护区设置1块100 m×100 m的固定样地,通过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方差比率(R_(V)),用χ^(2)检验、联结系数(C_(a))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及M.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蒙椴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间联结和相关性以及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蒙椴群落中,乔木层与草本层单一物种优势明显,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较高,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分布较草本层更均匀;27个优势物种间总体联结呈现显著正联结(P<0.05);正联结与正相关的显著率均高于负联结与负相关的显著率,但种间关联较松散且相关性仍较弱;群落整体稳定性较差(欧式距离为20.06),群落不同层次的稳定性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北京市四座楼自然保护区的蒙椴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但具有向与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阶段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四座楼自然保护区 蒙椴 落叶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种间关联 联结系数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淦江 黄国勤 +6 位作者 杜虎 宋同清 曾馥平 张立进 彭晚霞 谭卫宁 黄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3-744,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连续12个月的凋落叶进行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该森林群落凋落叶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碳(C)>钙(Ca)>氮(N)>镁(Mg)>钾(K)>硫(S)>磷(P),分别介于471.85—496.33、20.27—28.29、17.34—23.10、2.79—5.49、1.80—4.38、1.82—2.22、0.96—1.21g/kg之间,呈现高Ca、Mg,低P、K的分布规律,并且随时间出现明显波动,其中C、N、P、S和Ca元素均在4月出现较大值,而K、Mg则在1月出现峰值。生物因子在5m和10m邻域范围内对凋落叶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但10m尺度上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凋落叶元素含量的影响更为明显。10m邻域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凋落叶P元素的随机森林累积解释率最高,达80.27%,C元素累积解释率最低,仅10.49%,其中海拔和坡度对凋落叶C、N、P、S、K、Ca和Mg含量均有强烈影响,岩石出露率和土壤铁(Fe)含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凋落叶元素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综上所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月际间凋落叶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0m尺度上海拔和坡度是凋落叶养分含量产生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养分 时空异质性 喀斯特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过渡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通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靖钰 李国栋 +6 位作者 任晓娟 张曼 李鹏飞 孙雪健 赵晴涛 王龙升 龚云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243-6253,共11页
森林生态系统强大的碳源/汇功能是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战略目标最经济、有效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和固碳增汇手段。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对于明确森林碳储量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带的常绿落叶阔叶... 森林生态系统强大的碳源/汇功能是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战略目标最经济、有效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和固碳增汇手段。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对于明确森林碳储量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碳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2011—2020年利用涡度相关法开展了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通量和环境要素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生态系统呼吸(Reco)、总初级生态生产力分别为-788.13 gC m^(-2) a^(-1)、1074.14 gC m^(-2) a^(-1)、1862.27 gC m^(-2) a^(-1),该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汇,其固碳能力与相近纬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基本持平,并高于针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等其他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10年间,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固碳能力有所增强。影响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与太阳辐射,气温(Ta)、净辐射(Rn)、光合有效辐射和总辐射与生态系统碳生产力和GPP呈显著正相关(P<0.001),Reco与Ta和Rn呈显著正相关(P<0.001)。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南北气候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估算、碳循环过程模拟提供观测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碳汇效应 涡度相关法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特征及其与群落组成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通 郑枭 +4 位作者 庞春梅 丁山 宋思婧 余树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0-792,共13页
林木种子是森林更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少与组成会对群落动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变化,利用种子收集器对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进行了一年定位监测,分析了... 林木种子是森林更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少与组成会对群落动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变化,利用种子收集器对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进行了一年定位监测,分析了种子雨物种组成、季节动态、空间动态、种子性状以及种子雨与群落树种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密度为921.33粒m^(-2) a^(-1),一年中每月都能收集到一定数量种子,月平均种子雨密度为76.78粒/m^(2),种子雨密度最大高峰是在10月份,达到263.78粒/m^(2),种子雨散布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群落种子雨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2)一年中共收集到30个物种的种子,单粒种子平均重量为0.065 g,其中小叶青冈重量最大为0.405 g,最小的为柳杉重量为0.003 g,不同散布方式和不同果实类型的物种种子重量差异显著,在散布方式中重力散布的种子重量最大,在果实类型中坚果的种子重量最大。(3)植物群落物种对种子雨组成,特别是优势种的物种丰富度有很大贡献,种子不同的散布方式会影响种子雨与母树组成的相似性,风力散布的相似系数的最高值(R_(max))和距种子雨收集器的距离(d)均最大(风力散布:R_(max)=0.212,d=8 m;动物散布:R_(max)=0.143,d=6 m;重力散布:R_(max)=0.100,d=7 m),种子雨密度与周围母树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物种种类丰富,种子雨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变异,符合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时空动态的典型特征,通过风力散布的种子在远距离传播上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山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种子雨 密度 季节动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辉林 付煜阳 +2 位作者 余树全 赵明水 贾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46,65,共8页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分布在海拔850~11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2017年在海拔10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林内设置1个100 m×100 m的监测样地,对胸径1 cm及以上的树木,记录种名、测定生长指标(胸径...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分布在海拔850~11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2017年在海拔10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林内设置1个100 m×100 m的监测样地,对胸径1 cm及以上的树木,记录种名、测定生长指标(胸径、树高、冠幅等),2022年采用与2017年相同方法测定样木相关指标;采用网格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样地土层深度0~20 cm采集土壤样品,参照相关标准和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以树种重要值、森林生产力(树木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皮卢(Pielou)均匀度指数、马格利夫(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结构多样性(胸径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胸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胸径标准偏差、胸径基尼系数)为评价指标,以2次调查和测定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回归分析法、层次分割法,分析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组成变化、各因素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林在5 a间,有24种退出、16种进入,有33.90%物种发生了变化,变化物种均为偶见种和稀有种;落叶树种减少,常绿树种占比增加,有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趋势。②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物量为147.90 t·hm^(-2),生产力为5.90 t·hm^(-2)·a^(-1);常绿树种占总生产力63.04%、落叶树种占总生产力39.96%,常绿树种是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③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产力主要受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土壤因子中碱解氮为主要影响因素。各影响因子中,结构多样性贡献率最高(为20.79%);结构多样性中,胸径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的贡献率最高(为9.11%),与生产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碱解氮对生产力的贡献率为6.68%,与生产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林 森林生产力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土壤因子 天目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山两种典型林分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2
作者 谷雨晴 袁在翔 +3 位作者 牛莹莹 吴茜 邹朋峻 关庆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凋落物和细根的化学组成以及磷酸酶活性,并对土壤磷组分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的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和稳定性磷含量均高于针阔混交林,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磷有效性和供应能力;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各磷组分占总磷(TP)比例具有相似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稳定性磷>中等活性磷>活性磷,其中,NaHCO_(3)-Po、NaOH-Pi、NaOH-Po、HCl-Pi、Residual-P在不同林分和土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NaHCO_(3)-Pi仅在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凋落物碳磷比(C/P_(L))、细根碳氮比(C/N_(F))、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调控,除NaHCO_(3)-Po、NaOH-Po、HCl-Pi外,其余磷组分与DOC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7种磷组分与C/P_(L)呈正相关,与C/N_(F)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土壤铵态氮(NH_(4)^(+)-N)、凋落物氮磷比(N/P_(L))、细根磷含量(P_(F))调控,除NaHCO_(3)-Pi外,其余磷组分与NH_(4)^(+)-N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_(F)呈正相关,与N/P_(L)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综上,阔叶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性磷含量,两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磷组分受不同因素调控,其中,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是导致两种林分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共同调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阔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微生物生物量磷 凋落物 细根 酸性磷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状的中亚热带岩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维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玉玲 梁素 +4 位作者 周丽珠 梁士楚 宁钧莹 莫君容 李东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400-4411,共12页
理解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实体在森林群落的分布,有助于探讨物种丧失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冗余和恢复力的影响。为了解脆弱的岩溶石山森林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生态系统反馈,对桂林岩溶石山两块1hm~2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木本植物数... 理解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实体在森林群落的分布,有助于探讨物种丧失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冗余和恢复力的影响。为了解脆弱的岩溶石山森林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生态系统反馈,对桂林岩溶石山两块1hm~2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木本植物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基于功能性状计算功能多样性、构建功能实体计算功能冗余以及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Mantel检验评估物种多样性指标在生态系统的维持机制。结果显示:(1)青冈+大叶榉树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指标均低于鱼骨木+青冈+圆叶乌桕群落,且两个群落间功能均匀度不相关(P>0.05),功能丰富度、功能离散度和Rao′s二次熵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01),功能分散度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2)两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功能冗余指标表现出相似的线性关系,即物种丰富度与功能实体等级、功能冗余、功能超冗余呈正相关,与功能脆弱性呈负相关关系。(3)不同植物功能性状间、不同功能多样性指标间和不同功能冗余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功能多样性指标和功能冗余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但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指标、功能性状与功能冗余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在功能实体与物种多样性指标的相关性方面,呈现出同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标相似的显著度。另外,物种多度与物种丰富度、功能分散度、功能离散度、Rao′s二次熵及功能脆弱性均显著相关。总之,在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高功能多样性的群落存在高功能冗余的现象,但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是相互独立的因素;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所提供的保险效应无法抵消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因此,不能仅通过保护物种丰富度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特有功能,还应充分考虑多度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贡献,以更有效地实现对岩溶石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多样性 功能冗余 岩溶石山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百花山落叶阔叶林群落内木本植物的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永龙 孙艳丽 +1 位作者 徐铭泽 刘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1,共12页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生化性状的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8月,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落叶...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生化性状的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8月,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内23种落叶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木(12种)、乔木(11种)2种生活型植物8个关键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与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叶片性状的变异来源和基于叶片性状的植物生态适应策略。【结果】(1)乔木、灌木2种生活型植物在叶片碳、氮、磷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组织密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乔木的比叶面积显著低于灌木,其叶厚度和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灌木。(2)对于大多数叶性状而言,物种变异是解释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叶厚度与比叶面积变异的主要因素均是物种和生活型,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异由物种、个体和生活型三者共同解释。(3)大部分灌木植物位于叶经济谱中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而乔木物种位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表明群落内植物在适应环境差异时存在不同的性状权衡策略,比叶面积是划分2种生活型植物生态策略的关键叶性状。【结论】不同生活型植物通过优化结构性状组合,适应冠层垂直梯度的资源再分配,生境的细微环境差异将会促进群落共存和植物的生态位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功能性状 种间变异 乔木 灌木 落叶阔叶林 物种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斗山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动态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江 徐来仙 艾训儒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82,共12页
[目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天然林类型,作为亚热带山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探讨典型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动态变化,阐明短期群落发展中优势种的适应能力、种间关系和变化规律,为亚热带地区生物资... [目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天然林类型,作为亚热带山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探讨典型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动态变化,阐明短期群落发展中优势种的适应能力、种间关系和变化规律,为亚热带地区生物资源保护、恢复和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结合2013年和2018年的两次固定样地(48个)调查监测数据,对比分析重要值排名前10名的优势种(重要值大于2%)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动态变化。[结果](1)2013年和2018年物种组成变化较小,物种株数、科属种数减少;重要值排名前10名的优势种仅1名物种发生变动。(2)两次调查结果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以0.2~0.5之间为主,种对数随群落发展而增加,大部分物种对生境需求具有一定相似性、互补性。随着群落发展,多数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逐渐降低、生态位宽度逐渐变窄、利用资源能力逐渐减弱。(3)5年间,重要值排序与生态位宽度排序并不完全相同,群落资源未被完全充分利用。水榆花楸和翅柃一直占据优势地位,与其他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呈现稳定或增加趋势。(4)两次调查中优势种的总体联结性均为显著正关联,χ^(2)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结果基本一致:正关联种对数大于负关联种对数,极显著或显著正关联种对数比极显著或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多,不显著关联种对数也占有重要比例。随着群落发展,总体联结性的显著正关联逐渐增强,正相关对数和正负比值逐渐增加,负相关对数逐渐减少。[结论]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处于自然演替的早期至中期阶段,种间联结松散、不紧密,水榆花楸和翅柃竞争力强,长蕊杜鹃、多脉青冈和包果柯常绿树种对环境资源利用能力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鄂西南 重要值 生态位 种间联结性 次生林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入侵对落叶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邵慧妹 于水强 +3 位作者 谭蕊 徐新颖 王国兵 王维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4,共10页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亚热带北缘落叶阔叶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究毛竹入侵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与固碳潜力及森林的毛竹入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毛竹入侵样带上,选择...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亚热带北缘落叶阔叶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究毛竹入侵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与固碳潜力及森林的毛竹入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毛竹入侵样带上,选择落叶阔叶林(麻栎林Quercus acutissima)、竹阔混交林(混交林)和毛竹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林下地表0~10 cm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包括土壤pH、含水率和有机碳、全氮、NH_(4)^(+)-N、NO_(3)^(-)-N、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β-葡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物酶(POX)、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和酶计量(V_(C/N)、V_(N/P)、V_(C/P)),比较不同林分的土壤指标。【结果】①随着毛竹入侵,毛竹林土壤pH值和含水率显著增大,且与混交林、麻栎林差异显著(P<0.05);其土壤有机碳、NO_(3)^(-)-N和全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NH_(4)^(+)-N、有效磷和全磷含量与混交林、麻栎林差异不显著。②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水解酶(BG、NAG+LAP、AcP)活性均随毛竹入侵呈下降趋势,氧化酶(POX、PER)活性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酶计量分析表明,毛竹林土壤的V_(N/P)显著低于混交林和麻栎林(P<0.05),而V_(C/N)、V_(C/P)在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③酶活性的矢量分析表明,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的磷限制程度高于混交林和麻栎林。④土壤水解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NO_(3)^(-)-N、全氮、有效磷含量或pH有显著相关关系,氧化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相关性总体不显著。【结论】毛竹林取代落叶阔叶林(麻栎林)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及相关水解酶活性降低,不利于原有落叶阔叶林土壤碳库与养分库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植物入侵 落叶阔叶林 土壤胞外酶 微生物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热通量缺失数据插补方法比较研究
17
作者 杨强 李鑫豪 杜韬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0-819,共10页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插补方法对生态系统潜热通量(F_(LE))缺失值的插补精度。【方法】利用涡度相关法于2019年对北京市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F_(LE)与环境要素进行原位连续监测,通过3种插补方法(边缘分布抽...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插补方法对生态系统潜热通量(F_(LE))缺失值的插补精度。【方法】利用涡度相关法于2019年对北京市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F_(LE)与环境要素进行原位连续监测,通过3种插补方法(边缘分布抽样法、线性回归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对F_(LE)缺失数据(0.5 h数据中随机剔除)进行插补,分析实测F_(LE)、插补F_(LE)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3种插补结果均低估了实测F_(LE),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插补值最接近实测值(决定系数R^(2=0.40)。实测F_(LE)与空气温度(T_(a))、饱和水汽压差(D_(VP)))间均呈指数关系。边缘分布抽样法插补F_(LE)与T_(a)、D_(VP)间的关系最接近实测F_(LE),然而3种插补方法都不同程度改变了F_(LE)对T_(a)和D_(VP)的敏感性。【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法的插补结果与实测值最接近,边缘分布抽样法的结果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最接近实测值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因此未来研究应依据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的插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潜热通量 数据插补 落叶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循环动态 被引量:50
18
作者 刘蕾 申国珍 +3 位作者 陈芳清 罗璐 谢宗强 喻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42-2149,共8页
研究神农架地区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动态对认识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森林碳循环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 研究神农架地区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动态对认识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森林碳循环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年凋落量及其养分归还量的研究,发现:森林凋落物量随海拔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凋落物年凋落量分别为6807.97、7118.14、6975.2和4250.67 kg/hm2。各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年变化呈双峰型,高峰期出现在4—5月份、11月份。凋落物养分归还以N最高(132.06、162.29、157.12和185.77 kg/hm2),以P最少(4.62、4.39、8.24和4.15 kg/hm2),养分归还总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亚高山针叶林 凋落物现存量 养分归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温带落叶阔叶林降雨再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38
19
作者 孙忠林 王传宽 +1 位作者 王兴昌 张全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978-3986,共9页
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水文过程,影响着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于2012年5—10月连续测定帽儿山森林生态站的两种温带天然次生林型——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及树干径流,旨在量化其降雨再分配过... 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水文过程,影响着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于2012年5—10月连续测定帽儿山森林生态站的两种温带天然次生林型——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及树干径流,旨在量化其降雨再分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蒙古栎林的平均穿透雨、树干径流、林冠截留分别占同期林外降雨的76%、7%和17%;杂木林分别占85%、5%和10%。根据模型估算,当降雨量分别超过1.0mm和0.7mm时蒙古栎和杂木林开始出现穿透雨;当降雨量超过3.0mm开始出现树干径流。当降雨量超过5.6mm,树干径流体积会随着树木胸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当降雨量低于5.6mm则出现相反趋势。穿透雨、树干径流及林冠截留的绝对量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加,但其占降雨量的比例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穿透雨量的空间变异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增大显著减小。两种林型的降雨再分配格局因受降雨量、降雨强度等降雨特征和林冠结构的影响而产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林 杂木林 穿透雨 树干径流 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落叶阔叶林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76
20
作者 史作民 刘世荣 +1 位作者 程瑞梅 蒋有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9-35,共7页
基于 2× 2联列表 ,应用X2 统计量度量、共同出现百分率和联结系数等公式测定了河南宝天曼保护区海拔 1 1 50~ 1 50 0m范围落叶阔叶林的 2 0种主要乔木和 2 6种主要灌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 :在该区森林植被研究中 ,以X2 ... 基于 2× 2联列表 ,应用X2 统计量度量、共同出现百分率和联结系数等公式测定了河南宝天曼保护区海拔 1 1 50~ 1 50 0m范围落叶阔叶林的 2 0种主要乔木和 2 6种主要灌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 :在该区森林植被研究中 ,以X2 检验为基础 ,结合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联结系数AC来测定植物种群的联结性 ,效果较好。种间正联结性越强 ,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大 ,种间负联结性越强 ,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根据种间联结特征 ,将 2 0种主要乔木划分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种间联结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种群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