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lass of Parallel Algorithm for Solving Low-rank Tensor Completion
1
作者 LIU Tingyan WEN Ruiping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4-1144,共11页
In this paper,we established a class of parallel algorithm for solving low-rank tensor completion problem.The main idea is that N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 are implemented in N different processors for each slice ... In this paper,we established a class of parallel algorithm for solving low-rank tensor completion problem.The main idea is that N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 are implemented in N different processors for each slice matrix under unfold operator,and then the fold operator is used to form the next iteration tensor such that the computing time can be decreased.In theory,we analyze the global convergence of the algorithm.In numerical experiment,the simulation data and real image inpainting are carried out.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e parallel algorithm outperform its original algorithm in CPU times under the same prec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sor completion Low-rank CONVERGENCE parallel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regenerative cooling parallel channel
2
作者 JU Yinchao LIU Xiaoyong +1 位作者 XU Guoqiang DONG Bensi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1,共9页
Due to the complex high-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fuel,the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working process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variable working conditions,especially under high heat-mass rat... Due to the complex high-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fuel,the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working process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variable working conditions,especially under high heat-mass ratio,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In this paper,th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high temperature fuels are studied by using typical engine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chan⁃nels under typical working conditions are obtained,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precision calculation method is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It is known that the stable time required for hot start of regenerative cooling engine is about 50 s,and the flow resistance of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quivalence ratio(The following equivalence ratio is expressed byΦ),and there is a flow resistance peak in the range ofΦ=0.5~0.8.Thi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coupling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physical proper⁃ties,flow rate and pressure of fuel in parallel channels.At the same time,the cooling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channels under some conditions of high heat-mass ratio are obtained,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at transfer of parallel channels such as improving surface roughness and strengthening heat transfer are mastered.In the experiment,whenΦis less than 0.9,the phenomenon of loc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deterioration can be obviously observed,and the temperature rise of local structures exceeds 200℃,which is the risk of structural damage.Therefore,the reliability of long-term parallel channel structu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heat-mass ratio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structural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enerative cooling Heat transfer Flow resistance ENGINE parallel chann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horizontal splitter plates on the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and aero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win separated parallel decks for a rail-cum-road bridge
3
作者 HE Xu-hui YANG Jia-feng +2 位作者 LIU Lu-lu ZOU Yun-feng HE J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1024-1043,共20页
Installing the splitter plates is a passive aerodynamic solution for eliminating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VIV). However, the influences of splitter plates on the VIV and aerostatic performances are more complicated d... Installing the splitter plates is a passive aerodynamic solution for eliminating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VIV). However, the influences of splitter plates on the VIV and aerostatic performances are more complicated due to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between highway and railway deck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plitter plates,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for measuring VIV and aerostatic forces of twin decks under two opposite flow directions were conducted, while the surrounding flow and wind pressure of static twin decks with and without splitter plates a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oming flow direction affects the VIV response and aerostatic coefficients. The highway deck has poor vertical and torsional VIV, and the VIV region and amplitude are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directions. While the railway deck only has vertical VIV when located upstream. The splitter plates can impede the process of vortex generation, shedding and impinging at the gap between twin deck, and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surface fluctuating pressure coefficient, thus effectively suppressing the VIV of twin decks. While, the splitter plates hurt the upstream deck regarding static wind stability and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downstream deck. The splitter plates of appropriate width are recommended to improve VIV performances in twin parallel bri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litter plates vortex-induced vibration(VIV) aerostatic characteristic wind tunnel test twin parallel decks the rail-cum-road bridge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of radiation,melting,and chemical reaction on magnetohydrodynamics nanoparticle aggregation flow across parallel plates
4
作者 Ram Prakash SHARMA J.K.MADHUKESH +3 位作者 Sunendra SHUKLA Amal ABDULRAHMAN B.C.PRASANNAKUMARA K.V.NAGARAJ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715-3729,共15页
The heat transfer between two corresponding plates,disks,and concentric pipes has many applications,including water cleansing and lubrication.Furthermore,TiO_(2)-water-based nanofluids are used widely because it is us... The heat transfer between two corresponding plates,disks,and concentric pipes has many applications,including water cleansing and lubrication.Furthermore,TiO_(2)-water-based nanofluids are used widely because it is useful for opera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especially in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and solar panels.Motivated by these applications,the current study is based on the nanoparticle aggregation effect on magnetohydrodynamics(MHD)flow via rotating parallel plates with the chemical reaction.To achieve maximum heat transportation,the Bruggeman model is used to adapt the Maxwell model.Also,melting and thermal radiation effects are considered in the modeling to discuss heat transport.The Runge-Kutta-Fehlberg 4th−5th order method is used to attain numerical solutions.The main focus of this study is to see the thermodynamic behavior considering several aspects of nanoparticle aggregation.The heat transfer rate between the parallel plates is enhanced by improving the thermophoresis,radiation,and Brownian motion parameters.The rise in Schmidt number and chemical reaction rate parameter decreases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This study will be helpful in enhancing the thermal efficiency of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in solar plates,water purifying,thermal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devices,designing effective cooling systems,and other sustainable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article aggregation thermal radiation parallel plates magnetic field chemical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PGA的MobileNetV1目标检测加速器设计 被引量:3
5
作者 严飞 郑绪文 +2 位作者 孟川 李楚 刘银萍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卷积神经网络是目标检测中的常用算法,但由于卷积神经网络参数量和计算量巨大导致检测速度慢、功耗高,且难以部署到硬件平台,故文中提出一种采用CPU与FPGA融合结构实现MobileNetV1目标检测加速的应用方法。首先,通过设置宽度超参数和分... 卷积神经网络是目标检测中的常用算法,但由于卷积神经网络参数量和计算量巨大导致检测速度慢、功耗高,且难以部署到硬件平台,故文中提出一种采用CPU与FPGA融合结构实现MobileNetV1目标检测加速的应用方法。首先,通过设置宽度超参数和分辨率超参数以及网络参数定点化来减少网络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量;其次,对卷积层和批量归一化层进行融合,减少网络复杂性,提升网络计算速度;然后,设计一种八通道核间并行卷积计算引擎,每个通道利用行缓存乘法和加法树结构实现卷积运算;最后,利用FPGA并行计算和流水线结构,通过对此八通道卷积计算引擎合理的复用完成三种不同类型的卷积计算,减少硬件资源使用量、降低功耗。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可以对MobileNetV1目标检测进行硬件加速,帧率可达56.7 f/s,功耗仅为0.603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目标检测 FPGA MobileNetV1 并行计算 硬件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格点数算一体空间分析库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舒 徐拥军 +6 位作者 何文春 吴焕萍 高峰 刘媛媛 刘北 吕冠儒 倪学磊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8,共8页
气象格点数据通常以文件形式存储在分布式文件库中,业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文件下载到本地,对文件解析后再进行分析计算。这种方式导致数据检索困难、响应时间长、无法满足业务在线计算及交互式应用需求。为此,2022年底国家气象信... 气象格点数据通常以文件形式存储在分布式文件库中,业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文件下载到本地,对文件解析后再进行分析计算。这种方式导致数据检索困难、响应时间长、无法满足业务在线计算及交互式应用需求。为此,2022年底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于天擎空间分析库研发完成了分布式环境下气象格点数据与计算集成的数算一体数据库——Post Grid,该数据库包含数据层和算子层。数据层将气象格点数据在要素、起报、预报、空间、层次、样本等维度上的拆分后统一规范化存储,提高数据库的数据读取和分析效率。算子层通过数据库中的SQL函数实现,支持在数据库内部对格点数据进行各种操作,且算子支持分布式并行计算。性能测试和业务应用结果表明:Post Grid数据库能将传统的聚合计算服务时效由分钟级提升至毫秒级,极大提高了气象格点数据服务的性能、灵活性和数算一体能力,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算一体 气象格点数据 Post Grid 并行计算 分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仿真在复杂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CO中温-低温串联催化转化仿真实验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林雄超 王彩红 任艳娇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受场地、操作环境等极端条件制约,复杂工程性创新实验难于线下开展,导致学生对化工专业前沿技术认知缺失,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短缺。针对此问题,在化工专业实验中开展以实为主、以虚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虚拟实验可大大降低实验操作... 受场地、操作环境等极端条件制约,复杂工程性创新实验难于线下开展,导致学生对化工专业前沿技术认知缺失,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短缺。针对此问题,在化工专业实验中开展以实为主、以虚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虚拟实验可大大降低实验操作风险,弥补实验时间和条件的不足,是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有益探索。仿真实验中的理论学习、习题测验、流程设计、实验操作和报告处理的过程性评价制度涵盖了学生整体学习过程,综合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在CO中温-低温串联催化转化仿真实验教学中,4项课程目标平均达成度分别为0.80、0.91、0.83和0.73,教学效果良好。实践证明,虚拟仿真实验能够从应用实际出发,通过新颖的实验内容设计,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实验 虚实并行 催化转化 工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WO的并行DCNN优化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毛伊敏 刘映兴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59,共7页
针对并行DCNN算法在大数据环境下存在特征差异性较小、模型性能不足、参数更新慢和集群并行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ABWO的并行DCNN优化算法PDCNN-ABWO。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密度峰值聚类的特征选择策略FS-ADPC划分原始特征,筛选差异... 针对并行DCNN算法在大数据环境下存在特征差异性较小、模型性能不足、参数更新慢和集群并行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ABWO的并行DCNN优化算法PDCNN-ABWO。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密度峰值聚类的特征选择策略FS-ADPC划分原始特征,筛选差异性较大的特征;设计一种ResNet-CBAMDW模型,提升模型性能;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黑寡妇优化算法的并行训练策略PT-ABWO优化初始参数,加快参数更新速度;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基准测试的动态负载均衡策略DLB-BDB,合理分配任务负载,提升集群并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提升DCNN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训练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并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密度峰值聚类 自适应黑寡妇优化算法 并行训练 基准测试 负载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制度安排对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佳佳 王鹏鑫 杨婉童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在探析制度安排对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并行多重中介模型,从产权制度、对外开放、金融制度、环境规制四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制度安排通过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技术进步三条路径影响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和作... 在探析制度安排对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并行多重中介模型,从产权制度、对外开放、金融制度、环境规制四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制度安排通过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技术进步三条路径影响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产权制度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碳减排;对外开放增加了碳排放,但中介路径有助于其转向碳减排;金融制度可以直接促进碳减排,其中介路径不显著;环境规制则完全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技术进步来抑制碳排放。而且,沿海地区以制度安排抑制碳排放的效果比沿边地区与内陆地区更佳。因此,在尊重市场规律的条件下制定合理的激励相容制度对于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安排 碳排放 并行多重中介模型 影响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超 邹金锋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5,共13页
为探究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需建立相关理论预测模型。考虑地层土体损失率和收敛模式的影响,以圆形隧道为例,通过引入等效土体损失参数,以求得隧道收敛后的实际埋深,改进经典二维Peck模型。综合考虑... 为探究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需建立相关理论预测模型。考虑地层土体损失率和收敛模式的影响,以圆形隧道为例,通过引入等效土体损失参数,以求得隧道收敛后的实际埋深,改进经典二维Peck模型。综合考虑隧道轴心连线与水平面夹角α、双线隧道半径(r_(1),r_(2))和隧道轴心间距D等3种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通过实际工程的现场监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预测模型的工程适用性,并对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可用于解决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且满足20%的工程精度要求;地表沉降曲线从“V”形至“W”形间变化的临界参数值[α,r_(2)/r_(1),D/H']为[60°,2.0,1.0],可据此初步判断地表沉降曲线形状并检验地表沉降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为类似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地表沉降变形预测及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平行盾构隧道 布置方式 地表沉降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相量的并联逆变器并网系统超高次谐波零序环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庆 曾子健 +3 位作者 梁铭 王钢 李海锋 汪隆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为研究共交直流侧母线的并联逆变器并网系统中超高次谐波零序环流特征分量及边带分量的特性,通过分析各逆变器的开关状态研究系统中零序环流的流通路径,并建立零序环流等效电路;利用动态相量法建立计及逆变器间载波相位差的超高次谐波... 为研究共交直流侧母线的并联逆变器并网系统中超高次谐波零序环流特征分量及边带分量的特性,通过分析各逆变器的开关状态研究系统中零序环流的流通路径,并建立零序环流等效电路;利用动态相量法建立计及逆变器间载波相位差的超高次谐波零序环流分析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并联逆变器并网系统的超高次谐波零序环流特征分量特性和边带分量特性。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次谐波 零序环流 动态相量 并联逆变器 并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互多模型的智能汽车环境感知信息统一融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鑫 李松霖 +1 位作者 佘远昇 洪峰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4-1154,共11页
针对当前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系统进行多传感信息融合时不同传感器往往分阶段融合、难以均衡发挥单一传感器精度优势和多源信息冗余优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多模型的对象级并行结构多传感信息统一融合方法。对象级融合具有良好的模... 针对当前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系统进行多传感信息融合时不同传感器往往分阶段融合、难以均衡发挥单一传感器精度优势和多源信息冗余优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多模型的对象级并行结构多传感信息统一融合方法。对象级融合具有良好的模块化以及封装性,并行结构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冗余优势,交互多模型可以统一高效融合多源数据,弥补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在对多源传感器数据时空对齐基础上,引入最邻近法和DS证据理论实现多传感器信息关联,并基于交互多模型进行动态统一融合。进行了实车搭载毫米波雷达和视觉系统环境感知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提升目标车辆感知跟踪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汽车 环境感知 对象级融合 并行滤波 交互多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样本下基于并行异构网络的变工况纸机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汤伟 杨亦君 +1 位作者 王孟效 刘英伟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90,共12页
传统纸机轴承故障诊断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由于故障振动信号数据量小、信号有效信息占比低导致的变工况下故障诊断准确度下降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课题提出一种小样本下基于并行异构网络的变工况纸机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将源域... 传统纸机轴承故障诊断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由于故障振动信号数据量小、信号有效信息占比低导致的变工况下故障诊断准确度下降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课题提出一种小样本下基于并行异构网络的变工况纸机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将源域和目标域信号分别转换为相应的格拉姆角场矩阵、马尔科夫变迁场矩阵和欧氏距离矩阵,并对所得的3种矩阵逐行进行交叉组合,以此作为网络输入;其次,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对2D-CNN进行改进,设计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多通道并行异构网络,实现对信号深层特征的自动提取;然后,基于对抗思想设计域判别器与分类器,通过多核最大均值差异(MK-MMD)对两域特征边缘分布进行对齐,实现对变工况下轴承故障的识别。最后,分别基于凯斯西储大学滚动轴承数据集与实验室自建纸机轴承故障模拟平台采集数据,进行迁移学习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纸机轴承故障迁移学习网络模型具有优异的特征挖掘能力,对变工况下的纸机轴承故障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异构CNN 纸机轴承 轴承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球形机器人稳定平台的设计与分析
14
作者 汪威 张伟伦 +2 位作者 黄旭东 曹金龙 胡新宇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82,88,共6页
为满足球形机器人在外部感知传感器稳定性方面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两轮驱动球形机器人方案,该方案搭载电磁驱动空间2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结构的平台。利用螺旋理论和改进的G-K公式对该并联机构的自由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其绕万向副转... 为满足球形机器人在外部感知传感器稳定性方面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两轮驱动球形机器人方案,该方案搭载电磁驱动空间2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结构的平台。利用螺旋理论和改进的G-K公式对该并联机构的自由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其绕万向副转动的运动特性。通过建立空间坐标系,进行了该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建模,明确了驱动参数与末端位置之间的映射关系,并获得了工作空间模型。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该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模型。最终,通过力位混合控制策略,使用MATLAB和Adams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并联机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表明该机构能够满足球形机器人对稳定性的需求。本研究为球形机器人的稳定性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相关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机器人 并联机构 运动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混合专家模型的流行专家预取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进 李温良 +1 位作者 余天添 彭涯军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60-1766,共7页
在混合专家模型训练中,引入专家并行可以有效减轻单节点的内存压力并提高模型性能.然而,专家并行训练存在因令牌(Token)频繁跨节点传输及节点间负载不均衡而导致的高通信开销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流行度的预取专家策略(Pr... 在混合专家模型训练中,引入专家并行可以有效减轻单节点的内存压力并提高模型性能.然而,专家并行训练存在因令牌(Token)频繁跨节点传输及节点间负载不均衡而导致的高通信开销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流行度的预取专家策略(Prefetch Expert, PE).该策略根据专家的流行度智能预测并提前拉取当前训练所需的专家,以提高训练效率.此外,针对预取不成功的情况,PE策略引入了一种异步拉取机制,允许专家计算的同时进行其他专家的拉取操作,实现专家间通信与计算的重叠,有效降低由网络争用引起的通信延迟.在CIFAR-100、WikiText-103和SQUAD数据集上的大规模实验表明,较对比方案,采用PE策略能够使主流深度学习模型的收敛时间至少减少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并行 通信开销 专家流行度 专家预取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河互连的并行文件系统网络驱动
16
作者 董勇 邬会军 +3 位作者 杨梨花 张伟 王睿伯 周恩强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2-399,共8页
并行文件系统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件栈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高速网络的驱动是并行文件系统提供高效数据访问的关键环节。设计实现了基于天河高速互连网络TH-Express的并行文件网络驱动GLND,在并行化、通信协议以及容错3方面进行了有针... 并行文件系统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件栈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高速网络的驱动是并行文件系统提供高效数据访问的关键环节。设计实现了基于天河高速互连网络TH-Express的并行文件网络驱动GLND,在并行化、通信协议以及容错3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优化,采用VP粒度并行,配合适度均衡的流水线划分,实现了高吞吐率;根据消息大小差异等因素自适应地选择底层通信协议,实现NUMA感知的内存管理机制;通过自适应调节的超时机制来避免软件异常超时对通信操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硬件条件下,GLND相比于TCP的写带宽平均提升了23.69%,读带宽平均提升了79.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文件系统 互连网络 网络编程接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并混联型除冰机器人结构设计及步态分析
17
作者 唐宇 黄海龙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8-292,298,共6页
面向低温地区风力发电机叶片除冰需求,研发了一种风力发电机串并混联攀爬除冰机器人,并对其步态进行规划与动力学分析。以攀爬灵活、功耗低、易于控制为设计目标,基于3-RPS并联机构单元设计多组串联式机器人主体结构,并虑及攀爬适应性... 面向低温地区风力发电机叶片除冰需求,研发了一种风力发电机串并混联攀爬除冰机器人,并对其步态进行规划与动力学分析。以攀爬灵活、功耗低、易于控制为设计目标,基于3-RPS并联机构单元设计多组串联式机器人主体结构,并虑及攀爬适应性设计多组并联式真空吸盘组合式定位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攀爬机器人运动学模型;为适应多种攀爬工况,增强平稳性,分析机器人在风力发电机塔筒、机舱、叶片等结构及结构间攀爬特点,规划了蠕动-过渡-翻转组合式攀爬步态;基于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对机器人攀爬步态进行仿真分析,获取了机器人不同攀爬工况下真空吸盘组的运动规律,验证了攀爬机器人结构设计和步态规划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冰机器人 串并混联 3-RPS并联机构 真空吸盘 步态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身晃动量对轴系平行度影响研究
18
作者 陈永刚 刘杰 +1 位作者 黄诚 余继良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共6页
现代火炮包含多种火力组件和火控组件,各组件采用统一的轴系基准,通过校靶使轴系的平行度达到要求,以保证火炮在雷达跟踪、光电跟踪、车长镜瞄准、火控解算等情况下,武器综合控制系统控制火力组件向准确的目标未来点发射炮弹、主防弹药... 现代火炮包含多种火力组件和火控组件,各组件采用统一的轴系基准,通过校靶使轴系的平行度达到要求,以保证火炮在雷达跟踪、光电跟踪、车长镜瞄准、火控解算等情况下,武器综合控制系统控制火力组件向准确的目标未来点发射炮弹、主防弹药、导弹等,完成打击任务。火炮轴系基准是现代火炮主要组件安装与轴系平行度调校的基础,直接影响瞄准误差。以某双管火炮为例,针对其射击后平行度超差问题,通过研究其轴系基准、平行度要求及调试过程,估算炮身晃动量,揭示了炮身晃动量对火炮轴系基准及轴系平行度影响显著,给出了避免平行度超差的措施。研究结果对火炮轴系基准设计、轴系平行度误差分配及检验验收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炮 轴系基准 晃动量 平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主要沉积构造类型及页岩气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施振生 张亚雄 +3 位作者 曾番惠 周天琪 郭伟 黄浩勇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54,共23页
沉积构造不仅能揭示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的形成环境和沉积时的古水动力条件,还影响到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及可压裂性。文中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沉积构造的主要类型及成因。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主要... 沉积构造不仅能揭示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的形成环境和沉积时的古水动力条件,还影响到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及可压裂性。文中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沉积构造的主要类型及成因。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主要发育物理成因、化学成因和生物成因3类沉积构造:物理成因构造主要有流动成因构造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前者包括交错纹理、水平层理(纹理)、块状构造、递变纹理和复合纹理,后者包括滑塌—滑移构造、负载构造、火焰状构造、球—枕构造、包卷层理、扭曲纹理、碎裂纹理和坠石;化学成因构造包括碳酸盐结核和黄铁矿结核;生物成因构造主要有生物遗迹构造和生物扰动构造。该3类沉积构造主要为细粒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和远洋—半远洋沉积成因,少数为沉积物变形成因。沉积构造类型直接影响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水力裂缝的生成及延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 水平纹理 交错纹理 递变纹理 软沉积物变形 沉积构造 可压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度复杂构件群体机器人协同并行制造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哲 丰飞 郭峰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6,共14页
以航空、航天、航海及轨道交通等领域大尺度复杂构件的高效、高质量加工需求为导向,探究基于群体机器人集群化并行制造系统的大构件多移动机器人协同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围绕典型大尺度构件的加工工艺需求,基于移动测量机器人、移动加... 以航空、航天、航海及轨道交通等领域大尺度复杂构件的高效、高质量加工需求为导向,探究基于群体机器人集群化并行制造系统的大构件多移动机器人协同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围绕典型大尺度构件的加工工艺需求,基于移动测量机器人、移动加工机器人和移动装配机器人等多种类、多形式移动机器人的设计和研制,提出基于多移动机器人协同并行制造方案、大构件机器人化加工机器人本体设计方案、多模态协作机器人感知与测量方案、多机器人协同的加工机器人本体控制器及群体加工机器人系统控制方案。阐述多群体机器人移动加工的机器人控制策略与方案,针对加工机器人群体协同并行加工方法、大构件测量与群体机器人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不但从本体研发、控制器等方面探究了国产工业机器人性能提升与优化的方法,也力图为后续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大构件加工拓展工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构件 自主移动机器人 群体机器人 自主控制 多机器人协同并行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