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ctobacillus plantarum(L. p)直投发酵剂低温发酵菊芋泡菜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崇万 董英 +3 位作者 肖香 郭钦 程新 李信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113,共8页
利用自主研发的L. p(植物乳杆菌)直投发酵剂和购买的Lactobacillus brevis(L. b,短乳杆菌)菌株制备的直投发酵剂,对低温(环境温度为5~15℃)条件下发酵菊芋泡菜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以L. p、L. b及L. p与L. b复配的发酵剂直投发酵菊芋,测... 利用自主研发的L. p(植物乳杆菌)直投发酵剂和购买的Lactobacillus brevis(L. b,短乳杆菌)菌株制备的直投发酵剂,对低温(环境温度为5~15℃)条件下发酵菊芋泡菜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以L. p、L. b及L. p与L. b复配的发酵剂直投发酵菊芋,测定其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以自然发酵菊芋为参照。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自然发酵菊芋9 d后,其pH仍为5.15左右,且杂菌较多,其中肠杆菌数量为8.5×103CFU/mL;而采用上述3种直投发酵剂发酵菊芋,7 d后其pH均在3.80以下,发酵到第9天时,乳酸菌数量分别为4.7×107、4.0×107和4.4×107CFU/mL,肠杆菌数量均在100 CFU/mL以下,酵母菌数量均低于9.5×102CFU/mL,发酵6d后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0.09 mg/kg,且未出现亚硝峰。其中,L. p直投发酵菊芋泡菜的品质与风味优于L. b直投发酵及复配发酵,且在室温贮藏180 d后仍保持稳定。研究结果证明,L. p直投发酵不仅可以解决低温下自然发酵菊芋泡菜不可行的问题,且其发酵的菊芋泡菜品质优良,适合于菊芋泡菜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直投发酵剂 低温发酵 菊芋 泡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植物乳杆菌冷冻干燥保护剂配方的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家鹏 张学刚 +1 位作者 乔晓玲 牛晋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6-150,共5页
本实验应用二水平部分因子设计和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联用的方法筛选并优化了植物乳杆菌冷冻干燥的保护剂配方。实验结果表明,众多保护剂当中脱脂乳、海藻糖、硫酸锰的作用最为突出,能够显著提高细胞对冷冻和干燥的环境的耐受能力。以冻... 本实验应用二水平部分因子设计和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联用的方法筛选并优化了植物乳杆菌冷冻干燥的保护剂配方。实验结果表明,众多保护剂当中脱脂乳、海藻糖、硫酸锰的作用最为突出,能够显著提高细胞对冷冻和干燥的环境的耐受能力。以冻干后的细胞存活率为响应目标,响应面法优化的结果为:脱脂乳3.34%、海藻糖1.85%、硫酸锰0.25%。用此配方保护剂冻干样品时,能使细胞存活率达到96.8%±1.3%,与理论预测值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植物乳杆菌 冷冻干燥保护剂 直投式发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投式与传统发酵泡菜工艺中病原菌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5
3
作者 熊涛 关倩倩 谢明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40-143,共4页
以植物乳杆菌NCU116作为直投式发酵剂,研究自然发酵泡菜与直投式发酵剂发酵泡菜过程中大肠菌群、沙门氏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直投式发酵剂发酵和自然发酵过程中,3种病原菌的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均是在发酵前期上升,当... 以植物乳杆菌NCU116作为直投式发酵剂,研究自然发酵泡菜与直投式发酵剂发酵泡菜过程中大肠菌群、沙门氏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直投式发酵剂发酵和自然发酵过程中,3种病原菌的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均是在发酵前期上升,当达到最高值后下降,最终在泡菜环境中消失。然而,与自然发酵相比,直投式发酵剂发酵可显著降低泡菜发酵过程中3种病原菌的数量(P<0.05),且在发酵的第2天即消失。自然发酵环境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菌群分别在第3、3.5、4.5天消失。表明直投式发酵中植物乳杆菌NCU116对泡菜发酵过程中病原菌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直投式发酵剂 植物乳杆菌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投式费氏丙酸杆菌发酵剂的制备及其保护剂的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邱雯雯 陈存社 +1 位作者 高思思 董丽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5-100,共6页
以费氏丙酸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直投式酸奶发酵剂。通过单因素实验,以酸度和活菌数为测定指标,对脱脂奶粉、蔗糖、谷氨酸钠、明胶、甘油和山梨醇6种保护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脱脂奶粉、蔗糖、谷氨酸钠3种保护剂效果... 以费氏丙酸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直投式酸奶发酵剂。通过单因素实验,以酸度和活菌数为测定指标,对脱脂奶粉、蔗糖、谷氨酸钠、明胶、甘油和山梨醇6种保护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脱脂奶粉、蔗糖、谷氨酸钠3种保护剂效果较好,确定为复合保护剂的基本成分。进而,以酸度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复合保护剂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优的复合保护剂配方为:脱脂奶粉11.82%,蔗糖7.03%,谷氨酸钠2.98%。在最优条件下,直投式费氏丙酸杆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酸度达到69.2712+0.2425,与理论预测值71.0683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氏丙酸杆菌 直投式发酵剂 保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Lp-S2直投式发酵剂及其离心、冷冻干燥工艺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隋春光 梁金钟 王风青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4-177,共4页
以高产γ-氨基丁酸的植物乳杆菌Lp-S2为出发菌株,研制直投式发酵剂。并对发酵剂离心工艺及冷冻干燥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植物乳杆菌Lp-S2的离心工艺为:离心温度4℃,离心时间30min,转速6 000r/min,该条件下植物乳杆菌Lp-S2离... 以高产γ-氨基丁酸的植物乳杆菌Lp-S2为出发菌株,研制直投式发酵剂。并对发酵剂离心工艺及冷冻干燥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植物乳杆菌Lp-S2的离心工艺为:离心温度4℃,离心时间30min,转速6 000r/min,该条件下植物乳杆菌Lp-S2离心收得率为83.8%。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进行冷冻保护剂的优化。冷冻保护剂的最佳组合是15%海藻糖,15%葡萄糖和10%脱脂乳粉。植物乳杆菌Lp-S2直投式发酵剂,冻干存活率为39.2%,最佳预冷时间为6h。直投式发酵剂活菌数达到1.5×1012 CF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投式菌剂 植物乳杆菌 冷冻干燥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酸菜高效复合发酵菌种的筛选 被引量:8
6
作者 孟宪刚 唐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22-227,共6页
从西北酸菜中分离出53株菌株,对其进行单因素接种发酵、分子鉴定、生理生化、适温与低温产酸速度、降解亚硝酸盐能力测定后,筛选出在产酸速度快的AC-5、醇香味适中的Y7、降解亚硝酸达78.17%的L5、发酵风味接受度最高的L8这4种菌株,为西... 从西北酸菜中分离出53株菌株,对其进行单因素接种发酵、分子鉴定、生理生化、适温与低温产酸速度、降解亚硝酸盐能力测定后,筛选出在产酸速度快的AC-5、醇香味适中的Y7、降解亚硝酸达78.17%的L5、发酵风味接受度最高的L8这4种菌株,为西北酸菜提供高效发酵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酸菜 直投式发酵剂(dvs) 复合菌剂 分离鉴定 发酵性能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投式产γ-氨基丁酸植物乳杆菌冻干保护剂生产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静 梁金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0-143,共4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产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的植物乳杆菌Lp-Lw-131冻干保护剂进行筛选和优化,得到最佳保护剂配方为脱脂乳粉15.0g/L,蔗糖20.0g/L,麦芽糊精25.0g/L,甘油3.0m L/L。冻干后存活率为75.3%。将植...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产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的植物乳杆菌Lp-Lw-131冻干保护剂进行筛选和优化,得到最佳保护剂配方为脱脂乳粉15.0g/L,蔗糖20.0g/L,麦芽糊精25.0g/L,甘油3.0m L/L。冻干后存活率为75.3%。将植物乳杆菌添加与未添加保护剂冻干后得到的菌粉进行电镜观察,添加保护剂的菌体结构和形态保持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投式发酵剂 植物乳杆菌 冷冻干燥 保护剂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投式发酵剂对凝固型酸乳品质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白丽娟 李向东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28,共4页
为了筛选出优良的凝固型酸乳发酵剂,对4种不同厂家生产的直投式发酵剂进行了酸化监控,从质构分析、滴定酸度、持水力、乳酸菌数、感官评定等方面对发酵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Y-18和Y-14两种发酵剂生产的酸乳感官评定结果与其质构... 为了筛选出优良的凝固型酸乳发酵剂,对4种不同厂家生产的直投式发酵剂进行了酸化监控,从质构分析、滴定酸度、持水力、乳酸菌数、感官评定等方面对发酵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Y-18和Y-14两种发酵剂生产的酸乳感官评定结果与其质构分析、滴定酸度和持水力的相关分析相符合,说明酸乳的各项感官及理化特性与发酵剂各菌株的特性有着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投式发酵剂 后酸化 质构 品质评价 凝固型酸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投式发酵剂菌株筛选及发酵特性 被引量:11
9
作者 魏光强 王雪峰 +3 位作者 陈越 杨许梅 赵存朝 黄艾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4-190,共7页
为提高发酵乳的黏度和风味,改善发酵乳口感及后酸化现象,试验以pH、酸度、黏度、持水率、活菌数、产香成分为评价指标,从云南特色发酵食品分离鉴定的乳酸菌中筛选出5株具有较强产黏和产香特性的菌株进行互配制备直投式发酵剂(directed v... 为提高发酵乳的黏度和风味,改善发酵乳口感及后酸化现象,试验以pH、酸度、黏度、持水率、活菌数、产香成分为评价指标,从云南特色发酵食品分离鉴定的乳酸菌中筛选出5株具有较强产黏和产香特性的菌株进行互配制备直投式发酵剂(directed vat set,DVS),综合评价其发酵性能。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类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德式保加利亚乳杆菌亚种5株乳酸菌具有较强发酵性能,当其按1∶2∶1∶2∶1(体积比)的菌株组合发酵时表现出良好发酵性能。此时发酵乳各项指标分别为酸度98.12°T、黏度8800 mPa·s、活菌数8.2×10^7 CFU/mL、乙醛含量7.51μg/mL、双乙酰含量9.36μg/mL,发酵乳黏性高,组织状态良好,后酸化平缓,感官评分值高。该研究可为开发出一种产黏性、产香性好和后酸化平缓的直投式发酵剂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投式发酵剂 菌株筛选 产黏性 产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奶豆腐源乳酸乳球菌直投式发酵剂的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景安琪 张凤梅 +2 位作者 孙立山 吴楠 双全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20,45,共6页
以菌株D655(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为实验菌株,以甘油、山梨醇、脱脂乳、葡萄糖、菊粉、海藻糖、谷氨酸钠和谷胱甘肽为保护剂,以冻干存活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较好的3种保护剂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试验,用... 以菌株D655(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为实验菌株,以甘油、山梨醇、脱脂乳、葡萄糖、菊粉、海藻糖、谷氨酸钠和谷胱甘肽为保护剂,以冻干存活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较好的3种保护剂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试验,用优化后的直投式发酵剂制作奶豆腐,对其理化指标及电子舌滋味测定。结果表明当菌株冻干保护剂为脱脂乳、海藻糖和谷氨酸钠,且其质量浓度分别为5.5、5.5和18 g/100 mL时,菌株冻干存活率最高为88.6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3%,此配比为菌株D655最佳保护剂方案,制作改进式奶豆腐后测得理化指标、鲜味及丰富度优于市售奶豆腐,为后续奶豆腐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式奶豆腐 直投式发酵剂 冻干保护剂 响应面法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投式乳酸菌剂发酵泡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8
11
作者 唐雪鹭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共4页
简要介绍了泡菜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对乳酸菌及其发酵形式、泡菜的乳酸发酵过程给予了一定的介绍。通过比较自然发酵泡菜和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在发酵周期、盐分、益生菌数量、亚硝酸盐含量等十个方面的指标,对比分析了两法的优缺点... 简要介绍了泡菜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对乳酸菌及其发酵形式、泡菜的乳酸发酵过程给予了一定的介绍。通过比较自然发酵泡菜和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在发酵周期、盐分、益生菌数量、亚硝酸盐含量等十个方面的指标,对比分析了两法的优缺点,提出为满足标准化、规模化和工业化生产应大力推广使用直投式乳酸菌剂发酵泡菜。之后概述了现有从自然发酵泡菜汁中分离纯化乳酸菌的研究方法,并对直投式乳酸菌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剂 生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干酪乳杆菌直投式菌种中霉菌和酵母菌检测方法的建立
12
作者 董雪凤 杨子彪 +4 位作者 任发政 刘松玲 段瑞华 宋伟志 王远 《中国奶牛》 2017年第10期39-42,共4页
霉菌和酵母菌是直投式菌种中常见的污染菌,严重影响直投菌种的安全使用。在副干酪乳杆菌直投式菌种的霉菌、酵母菌检测中,由于菌种本身对霉菌、酵母菌的抑制作用以及高浓度菌种对污染菌检测的干扰作用,经常造成检测结果的假阴性。本研... 霉菌和酵母菌是直投式菌种中常见的污染菌,严重影响直投菌种的安全使用。在副干酪乳杆菌直投式菌种的霉菌、酵母菌检测中,由于菌种本身对霉菌、酵母菌的抑制作用以及高浓度菌种对污染菌检测的干扰作用,经常造成检测结果的假阴性。本研究根据副干酪乳杆菌菌体比霉菌、酵母菌小的特点,采用抽滤的方法将副干酪乳杆菌和霉菌、酵母菌分开,通过定性和定量两步检验,结合国标检测方法,成功鉴定到副干酪乳杆菌直投式菌种污染的低丰度霉菌和酵母菌。为有效地控制副干酪乳杆菌直投式菌种的产品质量,菌种发酵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直投式菌种 霉菌 酵母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