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下游不同林龄胡杨水分来源的D、^(18)O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树宝 陈亚宁 +2 位作者 李卫红 陈亚鹏 任志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8-995,共8页
对黑河下游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水及其不同潜在水源稳定同位素组成(δD、δ18O)的测定分析,探讨不同潜在水源对胡杨的贡献。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δ18O差异显著,胡杨幼苗、成熟木、过熟木的δ18O值分别为-5.368 14‰、-6.032 7... 对黑河下游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水及其不同潜在水源稳定同位素组成(δD、δ18O)的测定分析,探讨不同潜在水源对胡杨的贡献。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δ18O差异显著,胡杨幼苗、成熟木、过熟木的δ18O值分别为-5.368 14‰、-6.032 75‰和-6.924 18‰;(2)不同林龄胡杨所利用的水分来源不同,胡杨幼苗主要利用30~50 cm的土壤水,利用率在70%左右,对地下水的利用仅为6%;成熟木主要利用200~220 cm的土壤水及地下水,对地下水的利用最多达85%;胡杨过熟木主要利用100~260 cm的土壤水及地下水,深度范围较幼苗和成熟木都广,对地下水的利用较高,最多达96%,胡杨成熟木和过熟木主要利用的是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来源 不同林龄胡杨 氢、氧同位素 黑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北洛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殷竹 马涛 +4 位作者 袁磊 李甫成 韩双宝 周金龙 李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3-675,共13页
【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 【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对该区地下水水化学和D-18O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制,揭示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对区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区内地下水水化学成分除受岩石风化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共同控制之外,部分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D-18O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地下水整体上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结论】上游碎屑岩中的石膏、盐岩等易溶矿物经溶滤进入地下水,下游松散孔隙水在蒸发浓缩的作用下积聚盐分导致上、下游地下水TDS较高;奥陶系岩溶含水岩组和新生界断陷盆地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蒸发盐岩影响,此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垩系和石炭系—侏罗系含水岩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岩石风化区,说明该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且主要受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风化影响,人类活动影响的扰动相对较小。上、下游地区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影响较严重,中游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农业活动、生活污水影响均较小,水质整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d-18o同位素 地下水水质评价 北洛河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在小流域基流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曾松青 陈建耀 付丛生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24,共5页
小流域基流计算结果可反映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影响。对2007年中山大学珠海滨海水循环综合实验基地上游流域做退水分析,并采用不同方法分割上游河道流量过程线,得到的基流BFI值,即基流量除以河川径流量,变化范围在0.43~0.86,... 小流域基流计算结果可反映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影响。对2007年中山大学珠海滨海水循环综合实验基地上游流域做退水分析,并采用不同方法分割上游河道流量过程线,得到的基流BFI值,即基流量除以河川径流量,变化范围在0.43~0.86,旱季BFI最大值为0.96,雨季最小值为0.41。收集研究区域河道水、地下水以及雨水水样分析D、18O同位素值,根据同位素平衡原理采用二水源过程线分割法计算2~5月流域基流比重,得到上游BFI值0.737、下游BFI值0.68,计算结果与改进的数字滤波法3的计算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 d、18o 数字滤波法 加里宁法 退水分析 珠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揭示闽江河口区河水、地下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章斌 郭占荣 +2 位作者 高爱国 袁晓婕 李开培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为了揭示闽江河口两岸的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以及河口区河水、地下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分别于2009年枯水期(10至11月)和2010年丰水期(7至8月),在闽江河口区采集了河水、地下水和海水样品,测定了水样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盐度。研究结... 为了揭示闽江河口两岸的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以及河口区河水、地下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分别于2009年枯水期(10至11月)和2010年丰水期(7至8月),在闽江河口区采集了河水、地下水和海水样品,测定了水样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盐度。研究结果表明:(1)闽江河口两岸的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降水补给,北岸地下水还接受山区基岩裂隙水补给,南岸浅层地下水在枯水期还接受经过蒸发作用的灌溉水补给;(2)闽江河口区,枯、丰水期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始终表现为地下水补给河水,枯水期南岸地下水在河口混合中的贡献明显增大;(3)海岸带含水层基本上不存在海水入侵,仅局部含水层有微弱的海水入侵迹象;(4)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淡咸水混合带在河口中的位置和混合类型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河水 海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盐度 混合作用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系统水分耗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玉翠 孙宏勇 +1 位作者 沈彦俊 齐永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9-293,共5页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的"DNA",对于研究水分的传输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水分耗散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介绍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水分耗散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理和比较新的一些技术方法,主要对其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的"DNA",对于研究水分的传输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水分耗散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介绍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水分耗散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理和比较新的一些技术方法,主要对其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蒸散发分离,植物水分来源区分、叶片水同位素富集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做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和探讨,最后指出国内此类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分循环和水分耗散方面的应用研究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蒸散(发) 水分来源 碳同位素 叶片水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焉耆盆地水环境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延锋 江贵荣 +1 位作者 靳孟贵 李旭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93,共5页
根据焉耆盆地开都河水及其两岸地下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及氘过量参数(d)值,分析了焉耆盆地内不同水体的δ(D)、δ(18O)和d值的分布规律,并得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及其与开都河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地下水的δ(D)在-87.60‰~-61.82... 根据焉耆盆地开都河水及其两岸地下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及氘过量参数(d)值,分析了焉耆盆地内不同水体的δ(D)、δ(18O)和d值的分布规律,并得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及其与开都河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地下水的δ(D)在-87.60‰~-61.82‰间,δ(18O)在-10.90‰~-9.73‰间;开都河水的δ(D)在-71.95‰~-58.58‰间,δ(18O)在-9.57‰~-8.64‰间。结果表明:焉耆盆地内地下水和地表水同源于山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且经历了较强的蒸发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直接水力联系较弱,深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开都河水在洪积扇区的入渗补给,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河流引水灌溉入渗;不同深度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较为密切,为统一的地下水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环境同位素 地下水补给 δ(d) δ(18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武汉北部新城地表水-地下水转换关系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杨艳林 靖晶 +2 位作者 赵永波 何军 杜小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6-715,共10页
【研究目的】揭示武汉北部新城地表水、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方法】2019年,采集、测定了降水样7件、河水样6件、水库样14件、民井样98件、泉水样3件和钻孔样11件,并收集到武汉站1986—1998年的监测数据50件,... 【研究目的】揭示武汉北部新城地表水、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方法】2019年,采集、测定了降水样7件、河水样6件、水库样14件、民井样98件、泉水样3件和钻孔样11件,并收集到武汉站1986—1998年的监测数据50件,以空间分析和流域分析为基础,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为手段。【研究结果】(1)武汉降水氢氧同位素随季节变化,并表现出“降雨效应”明显、“温度效应”不明显的特点;(2)地表水在枯水期受到强烈的蒸散发,表现出一定的“地貌效应”与“干支流效应”的特征;(3)民井、泉和钻孔等地下水均源于大气降水,表现出“含水层埋深效应”与“山区平原效应”的特点;(4)枯水期,界河流域中界河获得了上游水库和地下水的补给,夏家寺水库流域中夏家寺水库得到了地下水补给。【结论】氢氧同位素能显著提高武汉北部新城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换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河水 水库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北部新城 武汉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位素技术的冬奥会崇礼赛区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师明川 付世骞 杜尚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57,共6页
为深入理解崇礼区清水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通过D、18O、222Rn环境同位素技术开展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D、18O监测结果可知,东沟中游地区表现为地下水溢出补给地表水,地表水接受地下水泄流补给的... 为深入理解崇礼区清水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通过D、18O、222Rn环境同位素技术开展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D、18O监测结果可知,东沟中游地区表现为地下水溢出补给地表水,地表水接受地下水泄流补给的贡献为56%,接受上游河水补给为44%;通过222Rn监测结果可知,上游段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地表水向地下排泄27.8 m^3/(d·m);下游段地下水向地表水转化,地下水向地表水补给平均速率为17.6 m^3/(d·m)。由此可见,地表水-地下水的频繁转化是清水河流域水资源循环的主要特征,地下水泄流补给地表水是区内旱季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流域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 222Rn 氘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