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AP方法的2013湖北巴东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凌云 张辉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4-1018,共5页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节面Ⅱ:走向69°,倾角...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节面Ⅱ:走向69°,倾角49°,滑动角169°;最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5.5km附近。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带有逆冲成分的走滑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近EW向,主张应力轴近NS向。余震序列主要呈EW分布,少部分呈NS方向分布,较大余震的发震破裂滑动类型以正走滑型的居多,其次为逆倾滑型及逆走滑型。结合7次较大余震的机制解判断,近EW向节面为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CAP方法研究安庆4.8级地震震源机制 被引量:19
2
作者 洪德全 王行舟 +2 位作者 韩立波 戚浩 张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节面II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节面II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松-枞阳断裂的走向相差较大,加之前人的地质考察结果显示,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较弱,故认为宿松-枞阳断裂是安庆MS 4.8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小,本次地震很可能是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庆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CAP方法反演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_S4.6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9
3
作者 宋美琴 李华玥 +3 位作者 韩立波 李丽 王秀文 梁向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2-697,共6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反演和精定位结果推断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7~20km。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山根底断裂和系舟山西麓断裂产状存在差异,这两条断裂不是阳曲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现场野外地质考察未发现地表断裂,不排除本次地震为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曲4 6级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发震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t-off方法刚性承台下群桩基础优化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发云 陈海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1-65,共5页
针对刚性筏板下群桩基础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桩长分布来调整各桩的荷载分担,群桩分析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积分方程方法,并通过cut-off方法来反映桩的弹塑性特性,实现群桩基础的弹塑性优化分析,改进了常规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 针对刚性筏板下群桩基础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桩长分布来调整各桩的荷载分担,群桩分析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积分方程方法,并通过cut-off方法来反映桩的弹塑性特性,实现群桩基础的弹塑性优化分析,改进了常规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算例分析表明,随着外荷载的不断增加,角桩首先达到极限荷载,对角桩超出极限荷载的部分进行重新分布,继而使得边桩逐渐达到极限承载状态,继续加载直至内桩也达到极限承载状态,从而引起桩筏基础的整体破坏。采用cut-off方法可以改进基础变刚度优化设计,使之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off方法 长短桩 优化分析 刚性承台 弹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赵凌云 邓津 +3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戴苗 魏贵春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84,共4页
利用来源于湖北区域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2008年11月22日湖北-秭归Ms4.1级地震和09月27日Ms3.2中小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有一些差别,但是均为逆冲兼走滑分... 利用来源于湖北区域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2008年11月22日湖北-秭归Ms4.1级地震和09月27日Ms3.2中小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有一些差别,但是均为逆冲兼走滑分量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主要集中在NE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有一定一致性。分析认为秭归地震可能是仙女山断裂受库水渗透和载荷变化影响引发的水库构造地震。通过与P波初动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对比发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的反演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较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CAP方法研究重庆荣昌2014年2月23日M_L3.8地震震源机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小龙 雷兴林 +2 位作者 勾宪斌 郭欣 余国政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0-296,共7页
利用CAP(cut-and-paste)法反演2014年2月23日重庆荣昌ML3.8地震震源机制,得到MW震级为3.04,节面Ⅰ走向46°、倾角4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47°、倾角48°、滑动角104°,P轴方位147.25°、仰角-2.09... 利用CAP(cut-and-paste)法反演2014年2月23日重庆荣昌ML3.8地震震源机制,得到MW震级为3.04,节面Ⅰ走向46°、倾角4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47°、倾角48°、滑动角104°,P轴方位147.25°、仰角-2.09°,T轴方位46°、仰角-78.76°,表明该地震是带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CAP测定的这次ML3.8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km,在油气的储层内,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倾角与震中附近的一条深度为1700m以下走向为SW230°倾向NW,倾角约45°的"腹底"逆断层基本一致。震中位于荣昌天然气田,附近有几口废水回注深井,曾发生大量的注水诱发地震。本次地震亦有可能是在区域主应力场的作用下,注水后岩石的孔隙压发生变化触发了盆地盖层内"腹底"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昌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2006文安地震(M_w5.1)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68
7
作者 黄建平 倪四道 +3 位作者 傅容珊 钮凤林 邵志刚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0km,台站的方位角覆盖较好.为了更好地利用信号相对较弱的P波信号,对于一个地震记录,本文分别截取出P波和面波两个部分,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反演,结合格点搜索的方法,得到了与记录P波及面波三分量对应较好的地震的方位角、倾角和滑移角.同时考虑到北京西北地区地壳较厚,本文在利用F-K方法计算近震理论波形的时候,对不同的方位角,采用了不同的地壳速度模型.随后结合远震信号中的直达P、pP、sP波形得到了分辨率较高的地震震源深度.反演结果表明,此次文安地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走滑型地震,方位角为210°,倾角80°,滑移角-150°,地震的深度为14~15km,地震的震级为(Mw=5.1).反演结果与断层的几何分布、余震分布及北京地区北北东向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反演 震源机制 格点搜索方法 cap搜索方法 余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祁玉萍 张致伟 +4 位作者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95,共19页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cap方法 线性阻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洱源M_S5.5地震序列M_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杨军 苏有锦 +2 位作者 李孝宾 叶泵 陈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6-202,333,共7页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维西—巍山断裂以西的苍山西麓炼铁盆地东缘主边界断裂带为洱源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节面Ⅱ(走向160°、倾角48°、滑动解-99°)为其发震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洱源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文 程佳 +3 位作者 姚琪 崔仁胜 龙海云 韩颜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0-1114,共15页
文中利用新疆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_S6.2地震及M_L1.0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余震沿NE和NW 2个方向展布,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范围内。同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记录,采... 文中利用新疆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_S6.2地震及M_L1.0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余震沿NE和NW 2个方向展布,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范围内。同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呼图壁M_S6.2主震和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呼图壁6.2级地震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余震分布特征,探讨其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呼图壁6.2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44°、倾角26°、滑动角118°,节面Ⅱ走向293°、倾角67°、滑动角77°,矩震级M_W=5.9,矩心深度为15.2km,表明本次地震为1次逆冲型的地震事件。余震震源机制解大部分显示为逆冲型,与主震相似。推测本次地震的可能发震断裂为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年呼图壁6.2级地震 发震构造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c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瑞昌4.6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凌云 张辉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32-35,共4页
基于湖北、江西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江西瑞昌2011年9月10日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204°,倾角79°,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98°,倾角68°,滑动角-168... 基于湖北、江西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江西瑞昌2011年9月10日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204°,倾角79°,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98°,倾角68°,滑动角-168°;最佳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4 km附近;结果分析认为:此次地震主压应力P轴近NS向,主张应力轴近EW向,类型为正断;其最大余震为当日23时36分原震中位置Ms 2.8级地震,类型为倾滑正断;余震序列主要呈NNE分布,个别呈NW方向分布。由此推断该地震发震构造与2005瑞昌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同一组构造系列,从地表考察判断其与NE向枫林桥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 地震构造 枫林桥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0
12
作者 冉慧敏 张志斌 赵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6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轴方位角166°,...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6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轴方位角166°,倾角5°,T轴方位角258°,倾角26°;矩震级Mw为6.3;矩心深度为21km。此次地震序列破裂优势方向为NWW,倾角以60°-90°为主,滑动角以±180°±30°为主;P轴方位的优势取向为近NS向,T轴优势取向为近EW向。初步分析表明,主震节面Ⅰ为发震断层,是走向为NWW、近乎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此次6.6级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主压应力方向以及序列P轴优势方位与震源区周围构造应力场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和静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向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中预留阶段顶柱力学行为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兴权 韩立军 +1 位作者 孟庆彬 高杰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29,共5页
基于下向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针对下分层开采或回采过程中遇到开挖进路帮部一侧为胶结充填体、另一侧为矿体的情况,将胶结充填体假设为弹簧支撑件,把采场预留顶柱简化为平面问题的"固定端超静定悬臂梁"力学模型,并将半逆解法... 基于下向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针对下分层开采或回采过程中遇到开挖进路帮部一侧为胶结充填体、另一侧为矿体的情况,将胶结充填体假设为弹簧支撑件,把采场预留顶柱简化为平面问题的"固定端超静定悬臂梁"力学模型,并将半逆解法引入预留顶柱力学分析中,推导出均布荷载下"固定端超静定悬臂梁"应力分量,揭示了顶柱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应力为水平拉应力σx和剪应力τxy。理论分析表明:影响σx和τxy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既包括采场结构参数顶柱厚度和跨度,也包括了充填参数充填体弹性模量。以某铁矿为例,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顶柱在不同采场结构参数和充填参数条件下σx和τxy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顶柱厚度不小于5 m、跨度选取5~7 m、胶结充填体强度1~3 MPa时可有效减小顶柱上部的水平拉应力和剪应力,避免了顶柱处于悬臂梁状态和顶柱下部出现较大拉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向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 预留阶段顶柱 力学模型 应力分布 岩石力学 采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部2021年6月16日青海茫崖M_(S)5.8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博譞 郑文俊 +5 位作者 陈杰 何骁慧 李启雷 张冬丽 段磊 陈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3-1332,共20页
青海茫崖M_(S)5.8地震发生在祁连山与柴达木盆地交界的部位。对于此次地震开展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柴达木盆地与祁连山之间的现今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也将为该区未来的强震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文中首先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 青海茫崖M_(S)5.8地震发生在祁连山与柴达木盆地交界的部位。对于此次地震开展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柴达木盆地与祁连山之间的现今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也将为该区未来的强震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文中首先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13km,震源机制解为逆冲性质。结合地表地质、卫星影像和地震反射剖面解译,认为该地震发生在冷湖逆断裂-褶皱带的东南端,发震构造可能为冷湖七号东背斜之下控制背斜生长的2条倾向相反的隐伏逆冲断裂之一。此次茫崖5.8级地震仅使冷湖七号东背斜下伏逆断层发生了部分破裂,并未破裂至地表,为典型的褶皱地震。震区发育多条第四纪活动褶皱及下伏逆断层,这些构造均具备发生M^(W)5.9~7.2地震的构造条件,并有可能因级联地震破裂而引发7级以上强震。因此,震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茫崖M_(S)5.8地震 cap方法 冷湖逆断裂-褶皱带 褶皱地震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结构重叠网格显式装配算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宣传伟 韩景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26-2034,共9页
针对重叠网格中洞映射法占用过多物理内存的问题,发展了一种改进型洞映射法;基于相邻单元搜索法,发展了一种基于相邻阵面的贡献单元搜索法;通过将割补法与隐式切割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非结构重叠网格显式装配算法。该算法首先生成一套... 针对重叠网格中洞映射法占用过多物理内存的问题,发展了一种改进型洞映射法;基于相邻单元搜索法,发展了一种基于相邻阵面的贡献单元搜索法;通过将割补法与隐式切割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非结构重叠网格显式装配算法。该算法首先生成一套包围物面的笛卡儿网格,其次存储所有与物面边界相交的笛卡儿网格信息,最后根据所存储笛卡儿网格与所需判断的网格单元的相对位置来判断其是否为洞内单元。在成功判断出所有洞内单元后,以当前洞边界为初始阵面推进,同时以各个网格单元的物面距离为判别标准对重叠区域进行优化,生成最终插值边界。所提算法优化了传统非结构重叠网格装配过程,具有物理内存占用低,贡献单元搜索次数少以及计算效率高等特点。通过2个典型复杂流动算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网格 割补法 洞映射 非结构网格 物面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新疆皮山6.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昭杰 李金 +1 位作者 黄瑜 桂荣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82,共12页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6.5级地震主震及部分M_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距心深度。研究结果显示,皮山6.5级地震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290°/倾角55°/滑动角96°;...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6.5级地震主震及部分M_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距心深度。研究结果显示,皮山6.5级地震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290°/倾角55°/滑动角96°;节面Ⅱ:走向101°/倾角35°/滑动角82°,最佳矩心深度16km,表明该地震是一次逆冲型事件。通过反演部分M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早期余震的破裂方式与主震较为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震源机制出现走滑型和正断型,表明早期余震的破裂受主震影响较大,随着序列的发展变化,后期震源区应力场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统计皮山6.5级地震序列P轴方位发现,优势方位为NNE向,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较为一致。结合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及他人精定位结果和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解释了导致此次地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6.5级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发震构造初步探讨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晓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661,共5页
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339°,倾角49°,滑动角111°:节面Ⅱ走向129°,倾角45°,滑动角68°,矩震级MW5.92,矩心震源深度约为9km... 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339°,倾角49°,滑动角111°:节面Ⅱ走向129°,倾角45°,滑动角68°,矩震级MW5.92,矩心震源深度约为9km,地震破裂类型为逆冲型地震。结合余震序列展布及震区的活动构造特征,判定发震断层面为节面I,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冷龙岭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叠网格中割补法的改进及应用
18
作者 陈小毛 宣传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91-1197,共7页
文章基于割补法的思想,结合物面距优化准则发展了一种改进型洞面优化方法。首先,求出各子网格的物面距,并将背景网格的物面距设置为一个大值;其次,与传统割补法不同,在网格切割的同时比较洞边界点与其贡献单元的物面距大小,当前者的物... 文章基于割补法的思想,结合物面距优化准则发展了一种改进型洞面优化方法。首先,求出各子网格的物面距,并将背景网格的物面距设置为一个大值;其次,与传统割补法不同,在网格切割的同时比较洞边界点与其贡献单元的物面距大小,当前者的物面距离小于或等于后者时停止洞边界更新,使得洞边界位于物面中间。在网格填补过程中,以切割结束时的洞边界作为初始阵面进行网格回填,直至产生两层插值边界。该方法解决了传统割补法洞边界位置不确定性的问题,同时保持了洞面优化的高效性。另外,在填补过程中不需要再次搜索洞边界点的贡献单元,从而避免了当物面距离很近时因少数洞边界点的寻点失败而导致洞边界进入物面内部的问题。最后通过典型流动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网格 洞面优化 割补法 计算流体力学(CFD) 物面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