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世兴 向元彬 +5 位作者 肖永翔 黄从德 唐剑东 罗超 韩博涵 梁凯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91-1198,共8页
为了解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野外模拟N(NH_4NO_3)沉降,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 0 kg N hm^(-2)a^(-1))、低氮沉降(L 50 kg N hm^(-2)a^(-1))、中氮沉降(M 150 kg N hm^... 为了解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野外模拟N(NH_4NO_3)沉降,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 0 kg N hm^(-2)a^(-1))、低氮沉降(L 50 kg N hm^(-2)a^(-1))、中氮沉降(M 150 kg N hm^(-2)a^(-1))和高氮沉降(H 300 kg N hm^(-2)a^(-1)),研究了氮沉降对天然常绿阔叶林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0—10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大于10—20cm土层,氮沉降未改变原有垂直分布格局。L处理对0—10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总量无显著影响,M和H处理则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总量。氮沉降降低了0—10cm和10—20cm土层的细菌数量,且抑制作用随氮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强。氮沉降降低了0—10cm土层的真菌数量,但下降幅度与氮沉降量之间无明显规律;在10—20cm土层,M和H处理在夏季显著增加了真菌数量,表明适量氮沉降能有效缓解夏季土壤真菌的氮限制状态。氮沉降对0—10cm土层放线菌数量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再抑制,L和M处理增加了放线菌数量,H处理降低了放线菌数量;氮沉降增加了10—20cm土层的放线菌数量,其中M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大。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可培养微生物 华西雨屏区 天然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森林植被带的生态气候学分析 被引量:88
2
作者 方精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77-387,共11页
本文利用671个气象台站的温度资料和大量植被资料,采用吉良的温暖指数(WI)作为温度气候指标,研究了我国湿润地区植被的分布与温度气候的关系。分析15个森林植被类型的分布与WI的关系,发现在这些植被类型中存在四条界线(线A,带B,C和D),... 本文利用671个气象台站的温度资料和大量植被资料,采用吉良的温暖指数(WI)作为温度气候指标,研究了我国湿润地区植被的分布与温度气候的关系。分析15个森林植被类型的分布与WI的关系,发现在这些植被类型中存在四条界线(线A,带B,C和D),它们分别表示寒带与亚寒带,亚寒带与温带,温带与暖温带、暖温带与亚热带热带的分界线,其WI分别为15,50—55,80—90和170—180℃月。利用73种木本植物的温度分布资料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了7个树种组合。分析这7个树种组合的温度分布曲线,发现亚寒带针叶林树种、温带落叶阔叶林树种、暖温带常绿阔叶林树种以及亚热带热带树种的主要分布范围分别为WI值50℃月以下、50—90和90—175℃月。利用一些树种的分布资料,进一步论证了森林上限及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与WI间的关系。此外,用大量生态气候学事实,讨论了我国森林植被类型,特别是常绿阔叶林的归属问题,认为常绿阔叶林作为暖温带的植被景观似更合适。最后给出我国生物温度气温带的划分依据,即寒带,WI<15,亚寒带:15—50;温带:50—90;暖温带:90—175;亚热带热带>175℃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生态 气候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正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94,共5页
介绍和评析了鸟居龙藏等日本学者对云南的田野调查、华南民族史、傣族史、南诏和大理国史、倭族之源、照叶树林文化、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信仰和民间祭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系统地分析了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全貌、... 介绍和评析了鸟居龙藏等日本学者对云南的田野调查、华南民族史、傣族史、南诏和大理国史、倭族之源、照叶树林文化、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信仰和民间祭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系统地分析了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全貌、学术研究的轨迹及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南诏史 照叶树林文化 神话 民间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