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抗病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福农优163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何龙 陈明佳 +3 位作者 何梓彬 陈智涛 李丽慧 赵建文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5期73-76,共4页
福农优163是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自育恢复系漳恢163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三系不育系福农A组配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于2020年6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稻20200061)。该品种具有米质优(米质达部... 福农优163是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自育恢复系漳恢163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三系不育系福农A组配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于2020年6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稻20200061)。该品种具有米质优(米质达部颁2级米标准)、抗病等特点,适宜在福建省内作晚稻种植。本文主要阐述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高产栽培要点及杂交种制种技术要点,以期为育种家提供选育思路及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福农优163 抗病 优质 新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远缘杂交创制抗黄萎病新种质 被引量:14
2
作者 肖松华 刘剑光 +3 位作者 赵君 吴巧娟 俞敬忠 喻德跃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4-533,共10页
本研究通过陆地棉与异常棉、辣根棉、旱地棉、雷蒙德氏棉、黄褐棉等野生棉的远缘杂交和回交等,育成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农艺性状鉴定结果 ,这些种质系的株高平均值与陆地棉品种处于相同水平,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单株结铃... 本研究通过陆地棉与异常棉、辣根棉、旱地棉、雷蒙德氏棉、黄褐棉等野生棉的远缘杂交和回交等,育成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农艺性状鉴定结果 ,这些种质系的株高平均值与陆地棉品种处于相同水平,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平均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均高于陆地棉品种,马克隆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落叶型黄萎病菌系V991人工病圃抗性鉴定结果,从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中获得5份抗黄萎病的棉花新种质系,其中苏远040、苏远045、苏远061病情指数分别为8.33、4.35、7.79,高抗黄萎病;苏远030、苏远034病情指数分别为12.35、13.70,抗黄萎病。追踪陆地棉抗黄萎病新种质系的亲缘关系发现,苏远040和苏远045为陆地棉与雷蒙德氏棉杂交后代,苏远061为陆地棉与黄褐棉杂交后代,苏远030和苏远034为陆地棉与旱地棉杂交后代。这些优质、抗黄萎病新种质的育成,拓宽了陆地棉的遗传基础,为我国棉花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远缘杂交 抗黄萎病 新种质 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菌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3
3
作者 阮宏椿 杨秀娟 +4 位作者 陈双龙 董瑞霞 陈福如 王伟新 杜宜新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04-307,共4页
2004-2005年对福建省18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了苗期人工接菌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对1996年以前分离的稻瘟病菌株群体抗性水平高于2003和2004年分离的稻瘟病菌株。不同水稻产区采集的菌株对水稻新品种致病性... 2004-2005年对福建省18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了苗期人工接菌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对1996年以前分离的稻瘟病菌株群体抗性水平高于2003和2004年分离的稻瘟病菌株。不同水稻产区采集的菌株对水稻新品种致病性有差异,以福建省的宁德、三明、龙岩三个地区的菌株致病性较强,水稻新品种室内茵瘟和田间穗颈瘟的鉴定结果较为一致。通过分析,认为宜香优673、D优15和冈优148三个水稻新品种抗病性较好,可考虑在生产上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新品种 稻瘟病 抗性鉴定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安全性白藜芦醇合成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水稻遗传转化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海青 柳絮 +2 位作者 王庆国 姚方印 刘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白藜芦醇是植物遭受胁迫时自身分泌的一种可抵御病菌感染的抗菌素,对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白藜芦醇合成酶在白藜芦醇合成途径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水稻稻瘟病作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具有高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对水稻品质... 白藜芦醇是植物遭受胁迫时自身分泌的一种可抵御病菌感染的抗菌素,对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白藜芦醇合成酶在白藜芦醇合成途径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水稻稻瘟病作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具有高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对水稻品质及生产危害极大。本研究从花生中分离到白藜芦醇合酶基因PNRSC,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入经改造的以玉米泛素Ubi为启动子、以生物安全性的bar基因为选择标记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00中,经农杆菌介导对黄淮稻区主栽品种圣稻13进行遗传转化,经Basta抗性鉴定及分子筛选,证明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已整合入水稻基因组,并获得转基因株系。目前转基因植株已移栽至大田,为进一步进行基因功能鉴定及田间抗病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PNRSC 水稻稻瘟病 Ubi启动子 BAR基因 Basta 抗病水稻新品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抗病虫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徐秀德 董怀玉 +2 位作者 姜钰 王立娟 陆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60-363,共4页
利用“八五”、“九五”期间 ,发掘和鉴定出的一些具有单一抗病虫特性和优良农艺性状的资源 ,通过有性杂交和人工接种鉴定 ,有目的进行抗性基因转移和优良基因聚合 ,从而获得了具有多抗、农艺性状优良的LR6 2 5、LR6 2 2、2 381等 3个... 利用“八五”、“九五”期间 ,发掘和鉴定出的一些具有单一抗病虫特性和优良农艺性状的资源 ,通过有性杂交和人工接种鉴定 ,有目的进行抗性基因转移和优良基因聚合 ,从而获得了具有多抗、农艺性状优良的LR6 2 5、LR6 2 2、2 381等 3个恢复系和L4 0 5A、L4 0 7A 2个不育系等新种质资源 ,并用新创资源组配了一批高产、多抗、综合农艺性状好的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虫 多抗 高粱 综合农艺性状 人工接种鉴定 新种质 利用 基因聚合 抗性基因 有性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水稻白叶枯病圃种质资源在华南的抗性评价和利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曾列先 陈深 +3 位作者 杨健源 伍圣远 汪聪颖 朱小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0-935,共6页
在华南生态稻区鉴定评价2270份国际水稻种质资源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对华南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的抗性为高抗(1级)500份占22.03%,抗(3级)617份占27.18%,中感(5级)355份占15.64%,感(7级)373份占16.43%,高感(9级)425份占18.... 在华南生态稻区鉴定评价2270份国际水稻种质资源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对华南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的抗性为高抗(1级)500份占22.03%,抗(3级)617份占27.18%,中感(5级)355份占15.64%,感(7级)373份占16.43%,高感(9级)425份占18.72%;对华南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为高抗(1级)131份占8.23%,抗(3级)322份占20.23%,中感(5级)292份占18.34%,感(7级)422份占26.50%,高感(9级)425份占26.70%;对Ⅳ和Ⅴ型菌双抗的有411份,占25.82%。筛选出BG1222、IRBB5、IRBB7、IRBB203等一批抗病兼有较好农艺性状的种质资源,抗性遗传分析发现BG1222携带抗病新基因,并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在抗源创新利用方面,育成了一批优质抗病新品系,其中利用IRBB5(xa5)育成华南首个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优质水稻新品种白香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水稻白叶枯病圃 种质资源 抗病性鉴定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蛋白抗病大豆新种质龙品03-311的选育与利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齐宁 魏淑红 +2 位作者 林红 刘广阳 杨雪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49-251,共3页
依据地理远缘、遗传距离远杂交优势强及遗传学基因互补的原理,选用含有日本血缘、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系做母本,选用含有野生大豆血缘、综合性状较好、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异材料做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自早期世代开始进行大豆... 依据地理远缘、遗传距离远杂交优势强及遗传学基因互补的原理,选用含有日本血缘、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系做母本,选用含有野生大豆血缘、综合性状较好、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异材料做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自早期世代开始进行大豆灰斑病的接种选择,高世代进行品质跟踪分析及大豆疫霉病接种鉴定,通过定向培育,选育出遗传基础丰富,聚合了国内外多个高蛋白、高产、抗病品种(系)的优良基因,蛋白质含量45%以上,抗大豆灰斑病兼抗疫霉病的优质大豆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蛋白 抗病 新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XⅢ稻抗病性资源的多样性分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忠义 苏艳 +5 位作者 刘义富 卢义宣 刘晓利 奎丽梅 陈晓艳 曹永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1-615,共5页
基于云南丰富的稻作生境和多样的稻种资源,分析了稻瘟病(苗瘟、叶瘟、穗颈瘟)和白叶枯病综合抗病性及多样性在不同气候类型、各类稻区和气温中的差异表现,其主要结果有:稻抗病性多样性富聚程度与气候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其中温度对抗... 基于云南丰富的稻作生境和多样的稻种资源,分析了稻瘟病(苗瘟、叶瘟、穗颈瘟)和白叶枯病综合抗病性及多样性在不同气候类型、各类稻区和气温中的差异表现,其主要结果有:稻抗病性多样性富聚程度与气候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其中温度对抗病性多样性影响较大;抗病性多样性指数从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北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逐渐减小,反之增大;气候带可分为多样性富聚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北热带和南温带)和多样性低富聚区(中温带和北温带),其中南亚热带是抗病性多样性最为富集的气候带;温度是影响稻抗病性多样性主要因子,18±1℃是稻抗病性多样性富集程度变化的分度点,13.1-21.0℃之间为抗病性多样性的富聚区。此外,挖掘了24份值得研究利用的优异稻抗病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种资源 抗病性 多样性 生态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优质抗病小果型西瓜新种质的创制与利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宋荣浩 杨红娟 +2 位作者 李超汉 朱丽华 顾卫红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96-100,共5页
为解决现有小果型西瓜品种抗病抗逆性差、坐果困难、产量低、不适合周年栽培的缺陷,采用多元杂交和定向自交系统育种方法,借助西瓜枯萎病和蔓枯病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育成早熟性好、耐低温弱光、易坐果、优质、抗病的小果型西瓜新种... 为解决现有小果型西瓜品种抗病抗逆性差、坐果困难、产量低、不适合周年栽培的缺陷,采用多元杂交和定向自交系统育种方法,借助西瓜枯萎病和蔓枯病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育成早熟性好、耐低温弱光、易坐果、优质、抗病的小果型西瓜新种质W2-1-2、W1-11-2、W2-3-3及W2-7-1。以育成新种质为核心亲本,通过不同种质间杂种优势的测配及多点区试鉴定,育成优质、高糖、易坐果、耐储运、综合抗病抗逆性强、栽培适应性广的小果型西瓜新品种‘圣女红3号'。该品种已通过了国家西瓜甜瓜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鉴定及江苏省和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在江浙沪皖鲁赣等地区累计推广达3 000 h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果型西瓜 早熟 优质 丰产 抗病 新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无性系变异获得抗条锈小麦新品系4-8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随庄 叶春雷 曹世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4,共4页
以永良4号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将获得的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培养、分化培养后获得45株移栽成活的再生植株,通过田间条锈病诱发鉴定选择,获得了抗条锈病小麦种质资源材料4-8。研究结果表明,4-8在田间连续5个世代中均表现对当前... 以永良4号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将获得的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培养、分化培养后获得45株移栽成活的再生植株,通过田间条锈病诱发鉴定选择,获得了抗条锈病小麦种质资源材料4-8。研究结果表明,4-8在田间连续5个世代中均表现对当前流行的条锈菌混合菌系(条中31号、条中32号、水-4、水-5、水-7、水-14)免疫;人工接种鉴定中,在苗期对上述混合菌系表现免疫,成株期分小种和混合菌系鉴定中仍表现免疫,说明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小麦种质材料4-8具有稳定遗传的条锈病抗性变异,从而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小麦抗条锈病新种质创制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 抗条锈病新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稻种质资源的深根比鉴定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波 陈亮 +3 位作者 楼巧君 李铁梅 徐小艳 罗利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6-1635,共10页
干旱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增强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取能力是提高水稻抗旱性的重要育种目标。为筛选优异抗旱稻种资源,本研究对2234份栽培稻种质资源进行了以深根比为鉴定指标的避旱性鉴定评价,在水分梯度抗旱大棚中对131... 干旱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增强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取能力是提高水稻抗旱性的重要育种目标。为筛选优异抗旱稻种资源,本研究对2234份栽培稻种质资源进行了以深根比为鉴定指标的避旱性鉴定评价,在水分梯度抗旱大棚中对131份具有不同深根比的种质进行了孕穗期抗旱性鉴定评价。供试材料的深根比变异范围为8.6%~60.1%,平均深根比为25.8%,47.2%材料的深根比集中在20%~30%之间,25.2%材料的深根比低于20%,深根比超过40%的高深根比种质仅占6.1%;国外材料中高深根比种质比例达到了24.4%,其次是上海(17.9%)和湖南(15.6%),广东、贵州和广西的高深根比种质比例均低于1%;地方品种的深根比略高于育成品种(系),地方品种的高深根比种质比例也高于育成品种(系);粳稻深根比高于籼稻深根比,粳稻中高深根比种质比例是籼稻的3.6倍;在籼稻种质中,湖南籼稻材料中高深根比种质比例较高,而广东、广西和贵州等省的籼稻种质中都只有1份高深根比种质。孕穗期抗旱性鉴定结果显示,高深根比种质中的高抗旱材料比例是低深根比材料的3.2倍、是中等深根比材料的2.0倍。综合分析干旱胁迫和正常水分条件下的结实率以及两种情况下的每穗粒数比值和结实率比值等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获得26份抗旱性优异材料,可作为水稻节水抗旱育种优良亲本和应用于抗旱基因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种质资源 抗旱性 避旱性 深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优质水稻新品种(系)抗稻瘟病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小源 伍尚忠 +2 位作者 杨祁云 霍超斌 范仕容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5期503-505,共3页
对广东省1991~1997年育成的619份水稻品种(系)进行稻瘟病菌抗谱测定和病区病圃大田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性频率达80%以上的广谱抗瘟性品种158份,占25.5%;抗性频率60%~79.9%的222份,占35.9... 对广东省1991~1997年育成的619份水稻品种(系)进行稻瘟病菌抗谱测定和病区病圃大田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性频率达80%以上的广谱抗瘟性品种158份,占25.5%;抗性频率60%~79.9%的222份,占35.9%;抗性频率小于59.9%的有239份,占38.6%。绝大部分广谱抗性品种在病区大田中表现优异的抗瘟性。对78个苗头广谱抗性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品种(系)的抗源主要来自三黄占2号、青六矮1号、粳籼89和28占。三黄占2号和青六矮1号年际间的抗性均相对稳定,粳籼89的抗性下降显著,抗A1小种广谱抗性中间材料28占及其衍生抗性品种(系)有望成为广东优质稻抗瘟育种的新抗源及抗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抗病性 水稻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水稻黑条矮缩病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臻 张贵林 +4 位作者 王庆国 柳絮 李海青 姚方印 刘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4-148,共5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该病可导致病株生长迟缓、矮化、抽穗结实困难,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在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不同双链RNA序列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获得了相应片段,结合...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该病可导致病株生长迟缓、矮化、抽穗结实困难,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在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不同双链RNA序列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获得了相应片段,结合基因沉默的方法,分别构建RNA干扰载体,并进一步将发夹结构构建入以玉米泛素Ubi为启动子、以bar基因为选择标记的改造后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1300-Ubi中,经农杆菌介导对黄淮稻区主栽水稻品种圣稻13进行遗传转化,成功获得了5个含有水稻黑条矮缩病干扰片段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获得了部分水稻转化植株。旨在为下一步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及抗病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RNA干扰载体 Ubi启动子 BAR基因 抗病水稻新品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杂交长绒棉新种质对棉花枯萎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泽辉 武刚 +2 位作者 水涌 付红岐 覃文彬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5-238,共4页
利用海陆杂交技术所选育的4个长绒棉抗病新种质在枯萎病病圃、重病田分别进行抗病性鉴定,并测定了它们对本区不同致病力枯萎病病原菌系的抗性,都表现很好的抗病性。新种质与高产、优质品系杂交选育的后代抗病强、抗性遗传稳定。新种质... 利用海陆杂交技术所选育的4个长绒棉抗病新种质在枯萎病病圃、重病田分别进行抗病性鉴定,并测定了它们对本区不同致病力枯萎病病原菌系的抗性,都表现很好的抗病性。新种质与高产、优质品系杂交选育的后代抗病强、抗性遗传稳定。新种质的育成为长绒棉抗病育种创造了新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杂交 长绒棉 新种质 枯萎病原菌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抗源海选E32的纹枯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宇 袁红旭 李玥仁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94-96,共3页
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分子育种研究室筛选的水稻新抗源"海选E32"、常规感病品种"湛A"不育系和"七丝软占"、中抗品种"特青"为试验材料,通过牙签接种法,在室内温室和室外大田对各水稻品系进行纹... 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分子育种研究室筛选的水稻新抗源"海选E32"、常规感病品种"湛A"不育系和"七丝软占"、中抗品种"特青"为试验材料,通过牙签接种法,在室内温室和室外大田对各水稻品系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海选E32"对纹枯病综合抗性达到中抗水平以上,但抗性表达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新抗源 海选 纹枯病 抗性研究 Resistant germplasm rice new Research 综合抗性 育种研究 统计分析 水稻品系 试验材料 感病品种 抗性鉴定 抗性表达 环境影响 海洋大学 农学院 接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培选育寒地水稻抗瘟新种质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传雪 张淑华 +3 位作者 王瑞英 张兰民 冯雅舒 潘国君 《北方水稻》 CAS 2009年第4期10-13,19,共5页
本研究应用以花培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抗病育种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高效创新寒地早粳优异种质的关键技术,把籼稻抗源(佳禾早占)转入寒地粳稻,育成优质抗瘟高产新品种龙粳25,寒地原有抗源种质的抗瘟基因聚合获得新的抗瘟种... 本研究应用以花培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抗病育种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高效创新寒地早粳优异种质的关键技术,把籼稻抗源(佳禾早占)转入寒地粳稻,育成优质抗瘟高产新品种龙粳25,寒地原有抗源种质的抗瘟基因聚合获得新的抗瘟种质如龙花96-1484等,以期应用于寒地水稻育种。并通过分析获得的花培后代在黑龙江省不同稻瘟病区的表现,来推测水稻育种中应用的稻瘟病骨干亲本的抗病基因数量、抗病基因位点及骨干亲本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培 寒地 抗瘟新种质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抗病两系杂交中籼稻徽两优985的选育及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德文 洪军 +2 位作者 汪婉琳 张伟 杨前进 《中国稻米》 2019年第2期94-96,共3页
徽两优985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1892S与自育大粒、抗病恢复系9Z007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抗病、高产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生育期适中、株高适宜、高产稳产、耐肥抗倒、抗性较强、米质上等、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17年7月通... 徽两优985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1892S与自育大粒、抗病恢复系9Z007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抗病、高产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生育期适中、株高适宜、高产稳产、耐肥抗倒、抗性较强、米质上等、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17年7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本文总结了其选育经过和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籼稻 徽两优985 优质 抗病 选育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杂交稻八个行向栽培试验初报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典进 高圣良 +10 位作者 罗传贵 刘丰国 詹红菊 袁建国 杨玲丹 潘琴 王军华 龙永红 黄春祥 龚元春 袁三洋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4期41-43,共3页
通过改变栽培方向及优化种植行距能够提高籼型杂交稻的光合效率。以气象学风向类型为依据,设22.5°间距、4类8个行向处理,并配以宽窄组合行距为基础,得出本地水稻栽培优化行子为"二顺一组",即行向午时顺光、生长期全程顺... 通过改变栽培方向及优化种植行距能够提高籼型杂交稻的光合效率。以气象学风向类型为依据,设22.5°间距、4类8个行向处理,并配以宽窄组合行距为基础,得出本地水稻栽培优化行子为"二顺一组",即行向午时顺光、生长期全程顺风的南偏西或近南北行向和宽窄行(50-30 cm)组合栽插,其可以提高水稻光合效率,增强抗性,从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杂交水稻 栽培行向 光合效率 抗病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陵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评价及其利用进展
19
作者 王志龙 伍丹丹 +3 位作者 郭崇炎 杜强 胡方志 陈秋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5-820,共6页
茶陵普通野生稻在恶劣的环境中进化获得了许多栽培稻不具有的优良性状,是栽培稻品种遗传改良可以利用的优异种质资源。从野生稻中发掘和利用优异基因是当前水稻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茶陵野生稻种质资源评价及其抗病、抗寒等优异基因... 茶陵普通野生稻在恶劣的环境中进化获得了许多栽培稻不具有的优良性状,是栽培稻品种遗传改良可以利用的优异种质资源。从野生稻中发掘和利用优异基因是当前水稻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茶陵野生稻种质资源评价及其抗病、抗寒等优异基因的研究利用情况,探讨了茶陵野生稻在今后水稻育种研究中的利用潜力,为更好地利用茶陵野生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陵野生稻 种质资源 光合特性 抗病基因 抗寒基因 遗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水稻新品种区域化试验中抗病性鉴定工作的商榷
20
作者 何月秋 黄瑞荣 +1 位作者 文艳华 曾小萍 《江西农业学报》 1994年第2期105-111,共7页
本文讨论了我国南方稻区和江西省稻区区域试验中抗病性鉴定工作不足之处,并提出了4点改进建议:(1)产量因素鉴定和抗病性鉴定应区别开来,各自按自身要求选用对照品种.(2)多点人工接种鉴定和自然诱发鉴定并举,以抗性幅度说明... 本文讨论了我国南方稻区和江西省稻区区域试验中抗病性鉴定工作不足之处,并提出了4点改进建议:(1)产量因素鉴定和抗病性鉴定应区别开来,各自按自身要求选用对照品种.(2)多点人工接种鉴定和自然诱发鉴定并举,以抗性幅度说明品种的抗性;(3)抗白叶枯病性鉴定可用强致病力菌株接种;(4)产量因素试验田块的纹枯病可用药剂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新品种 区域试验 抗病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