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2+)、Zn^(2+)固载硅胶整体柱对8-羟基-2′-脱氧鸟苷固相微萃取性能研究
1
作者 彭传云 袁慕坤 +5 位作者 李舒琪 刘红燕 张少文 吴春来 赵丹 苗亚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6,共8页
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常用于评价个体DNA氧化损伤,是一个典型的生物标记物.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分别将Cu^(2+)和Zn^(2+)固载到硅胶中,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8-OHdG的固相微萃取(SPME).在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下,结合高效液... 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常用于评价个体DNA氧化损伤,是一个典型的生物标记物.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分别将Cu^(2+)和Zn^(2+)固载到硅胶中,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8-OHdG的固相微萃取(SPME).在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构建了尿样中8-OHdG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Cu^(2+)和Zn^(2+)固载硅胶整体柱对8-OHdG的富集倍数分别达到61.64和51.20,具有良好的萃取性能;新建立SPME-HPLC-UV分析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1~100和1.22~100 nmol·L^(-1),R^(2)>0.99,方法的检测限LODs(S/N=3)为0.31和0.42 nmol·L^(-1).3个浓度加标实验显示,基于Cu^(2+)固载硅胶整体柱建立的分析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1.5%和102.0%之间,日内和日间RSDs在2.7%至9.7%之间(n=3).说明构建的SPME-HPLC-UV分析方法可以灵敏、可靠、准确地检测实际尿样中的8-OHd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固载硅胶整体柱 Zn^(2+)固载硅胶整体柱 溶胶-凝胶 固相微萃取 8-OHd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和Zr元素取代对Sm_(2)Co_(7)快淬带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侯永杰 左建华 +4 位作者 李敏敏 薄宇 章明 董福海 白锁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4,共5页
采用感应熔炼和熔体快淬技术制备了Sm_(2)Co_(7-x)R_(x)(R=Cu、Zr;x=0、0.1、0.2、0.3、0.4)快淬带,研究了取代元素、取代量和快淬速度对快淬带磁性能、晶粒间相互作用和不可逆翻转场的影响规律。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u和Zr取代在快淬... 采用感应熔炼和熔体快淬技术制备了Sm_(2)Co_(7-x)R_(x)(R=Cu、Zr;x=0、0.1、0.2、0.3、0.4)快淬带,研究了取代元素、取代量和快淬速度对快淬带磁性能、晶粒间相互作用和不可逆翻转场的影响规律。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u和Zr取代在快淬带内引起了强烈的钉扎效应,有助于提升快淬带的矫顽力,且均在x=0.3时获得最大矫顽力;Cu取代量x=0.1、0.2、0.4时快淬带的剩磁与最大磁能积随快淬速度逐渐降低,取代量x=0.3时表现为逐渐升高;Zr取代量x=0.1~0.4时快淬带的剩磁与最大磁能积均随快淬速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Henkel曲线测试结果表明,对于Cu元素和Zr元素取代,δM值均在x=0.3时达到最大,表明此时快淬带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最强;Sm_(2)(Co, Cu)_(7)和Sm_(2)(Co, Zr)_(7)快淬带的最大δM值分别为1.48和1.04。适量Cu、Zr元素取代可以提高Sm_(2)Co_(7)磁体在反磁化过程中的不可逆翻转场H_(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_(2)Co_7 快淬带 cu和Zr取代 快淬速度 磁性能 交换耦合 不可逆翻转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anex272还原萃取酸浸钒液提钒研究
3
作者 杨志 李京伟 +2 位作者 林银河 王大龙 张林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9,共9页
从含钒溶液中分离提纯钒是制备高纯钒的关键,普通萃取提纯需要消耗大量试剂,废水产生量大,且对设备耐酸性要求较高,而且离子选择性较差;而Cyanex272萃取pH值主要为2.5~4.0,对设备的耐酸度要求较低,且萃取产生的废水对环境的危害较小。... 从含钒溶液中分离提纯钒是制备高纯钒的关键,普通萃取提纯需要消耗大量试剂,废水产生量大,且对设备耐酸性要求较高,而且离子选择性较差;而Cyanex272萃取pH值主要为2.5~4.0,对设备的耐酸度要求较低,且萃取产生的废水对环境的危害较小。本文以某企业钒渣钙化焙烧-酸浸后钒液为原料,采用Cyanex272为萃取剂、硫酸为反萃剂提纯钒,制备了V_(2)O_(5),并借助表征分析探究了Cyanex272萃取机理,得到以下主要结论。Cyanex272在酸性条件下对V(Ⅳ)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在有机相组成为Cyanex272∶TBP∶磺化煤油=4∶0.5∶5.5、溶液pH=3.0、萃取时间10 min、萃取温度30℃、相比O/A=1∶1的条件下,单级萃取的钒萃取率为78.06%,三级萃取的钒萃取率达到98.80%;在反萃剂硫酸浓度3.0 mol/L、反萃时间6 min、反萃取温度30℃、反萃相比O/A=1∶1的条件下,单级反萃的钒反萃取率为80.70%,三级反萃取的钒反萃取率达到98.38%,煅烧后的V_(2)O_(5)的纯度达到99.36%;钒液中经过亚硫酸钠还原的钒主要以VO^(2+)形式存在,Cyanex272的磷酸基团通过断裂P—O—H键与VO^(2+)发生螯合反应形成稳定金属配合物,从而实现对钒离子的分离萃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液 提纯钒 溶剂萃取 CYANEX272 V_(2)O_(5) 萃取率 磷酸基团 螯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性离子液体对含Cu^(2+)废水萃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军安 张谦 +2 位作者 任晓文 郜志东 刘汉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5,共6页
制备了1-烷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_nMIm]PF_6(n=2,4,6)离子液体,以Cu^(2+)为对象,采用紫外光谱分析为检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离子液体对重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研究了螫合剂、萃取平衡时间、溶液pH、离子液体侧链长度、助溶剂以及离子液... 制备了1-烷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_nMIm]PF_6(n=2,4,6)离子液体,以Cu^(2+)为对象,采用紫外光谱分析为检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离子液体对重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研究了螫合剂、萃取平衡时间、溶液pH、离子液体侧链长度、助溶剂以及离子液体用量等因素对萃取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螯合剂对离子液体萃取重金属能力影响很大.当体系中未加入螯合剂时,离子液体对Cu^(2+)的萃取率仅为2%左右;而随着螯合剂双硫腙的加入,其萃取效率均达91%以上.3种离子液体中,以[C_6MIm]PF_6的萃取效率最好.同时离子液体在萃取重金属离子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pH摆动效应,当pH<2时,Cu^(2+)的萃取率均小于2%,而当pH>8时,Cu^(2+)的萃取率均高于90%.利用这一摆动效应,可将Cu^(2+)从废水中分离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萃取 双硫腙 cu^2+ 紫外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渣对废水中Cu^2+的吸附率和吸附行为 被引量:9
5
作者 王亚丽 杨宁 +1 位作者 崔素萍 韦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93,共8页
工业固废高炉渣对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表现出了较好的吸附能力,为了深入了解高炉渣对Cu^2+的吸附效果,在研究高炉渣的用量、pH、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废水中Cu^2+吸附率的影响规律基础上,选取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实验,获得吸附Cu^2+的最佳... 工业固废高炉渣对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表现出了较好的吸附能力,为了深入了解高炉渣对Cu^2+的吸附效果,在研究高炉渣的用量、pH、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废水中Cu^2+吸附率的影响规律基础上,选取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实验,获得吸附Cu^2+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利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探讨高炉渣对Cu^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高炉渣表面的吸附位点、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发达的孔隙结构能够促进Cu^2+的吸附.在高炉渣用量为0.5 g、pH为9、吸附时间为360 min、温度为65℃时,去除率可达99.93%,吸附后溶液中Cu^2+的残余质量浓度小于1 mg/L,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高炉渣对Cu^2+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渣 cu^2+ 废水 吸附率 吸附等温线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溴-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痕量Cu(Ⅱ)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晓慧 杨龙虎 +3 位作者 霍燕燕 马盛杰 翟云会 韩权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以2-(5-溴-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Br-PADMA)为螯合剂,Triton X-114为萃取剂,建立了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超痕量Cu(Ⅱ)的新方法。研究了溶液pH、螯合剂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平衡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浊点萃取的... 以2-(5-溴-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Br-PADMA)为螯合剂,Triton X-114为萃取剂,建立了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超痕量Cu(Ⅱ)的新方法。研究了溶液pH、螯合剂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平衡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浊点萃取的影响。优化条件为:pH=5.0 HAc-NaAc缓冲溶液,0.35 mL 5.0×10-4 mol/L 5-BrPADMA,1.0mL 1.0%Triton X-114,60℃保温15min。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4.0ng/mL,检出限为0.017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3.1%(n=10),富集因子为48。方法用于水样中痕量Cu(Ⅱ)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7.0%~102.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溴-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 cu(Ⅱ) TRITON X-114 浊点萃取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取法研究Cu^(2+)-dpx-PCA^-体系配体间的芳环堆积作用及其配合物的组成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旭文 龚钰秋 林秋月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93-495,共3页
用萃取法测定Cu2+dpxPCA体系中的堆积百分数,其中dpx=2,2′联吡啶胺(dpa),2,2′联吡啶甲烷(dpm)和2,2′联吡啶酮(dpk);PCA-=苯甲酸根(Bz-),2苯乙酸根(PAc-)... 用萃取法测定Cu2+dpxPCA体系中的堆积百分数,其中dpx=2,2′联吡啶胺(dpa),2,2′联吡啶甲烷(dpm)和2,2′联吡啶酮(dpk);PCA-=苯甲酸根(Bz-),2苯乙酸根(PAc-),3苯丙酸根(PPr-)和4苯丁酸根(PBu-)。结果表明:堆积百分数与羧酸根中亚甲基数有关,其顺序为Bz-<PAc-<PPr-<PBu,同时还与dpx的结构有关,其顺序为dpa<dpm<dpk。这是堆积作用对配体的结构要求及存在π电子协作效应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环堆积作用 萃取 dpx PCA^-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状液膜提取堆浸液中Cu^(2+)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黄万抚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1,共4页
讨论了乳状液膜提取铜矿堆浸液中Cu2 + 的传输过程 ,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试验研究表明 ,乳状液膜技术完全能够从铜矿堆浸液中回收铜 ,回收效果良好 .
关键词 乳状液膜 提取 堆浸液 cu^2+ 试验 传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水性PVDF-编织管中空纤维复合膜萃取水中Cu^(2+)的研究
9
作者 王旭东 王柯 +1 位作者 王磊 夏四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4,69,共5页
采用自制亲水性PVDF-编织管中空纤维复合膜,构建了膜萃取器实验装置,以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为有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萃取水中Cu2+,考察不同聚乙烯醇(PVA)含量的复合膜对于水中Cu2+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萃取率... 采用自制亲水性PVDF-编织管中空纤维复合膜,构建了膜萃取器实验装置,以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为有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萃取水中Cu2+,考察不同聚乙烯醇(PVA)含量的复合膜对于水中Cu2+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萃取率不断加大,但在37℃之后,温度对于萃取率影响甚小。而水溶液p H和有机相流量的适当改变,可以显著提高膜的萃取率。随着铸膜液中亲水剂PVA含量的增加,孔隙率不断增大,复合膜表面微孔数量逐渐增多,孔间连通度增大。当PVA的质量分数为4%时,膜表面孔分布均匀、孔隙率最大,且对水中Cu2+的萃取率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性 中空纤维复合膜 膜萃取 cu^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载下热再生氨电池产电及Cu^(2+)去除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志强 张亮 +4 位作者 李俊 付乾 朱恂 廖强 陈鹏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41-3349,共9页
热再生氨电池(thermally regenerative ammonia-based battery,TRAB)在利用低温废热产电的同时去除Cu^(2+),在含铜电镀废水的处理及资源回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而作为关键运行参数之一的负载不但影响电化学反应速率... 热再生氨电池(thermally regenerative ammonia-based battery,TRAB)在利用低温废热产电的同时去除Cu^(2+),在含铜电镀废水的处理及资源回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而作为关键运行参数之一的负载不但影响电化学反应速率和产电性能,而且还会对Cu^(2+)去除效果产生影响。此外,氨渗透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Cu^(2+)的去除效果。本文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对电池进行批次放电,探究负载对电池的产电特性及铜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利用循环伏安法探究不同氨浓度条件下阴极发生的反应。对产电后的阳极液进行热再生,探究不同再生温度对热再生过程、电池功率及Cu^(2+)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负载的降低(电流增大),电池的产电量得到提升,批次处理所需的时间大幅缩短。并且较小的负载可以有效降低阴极氨渗透量,减弱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升阴极库仑效率,因此获得较高的Cu^(2+)去除率。当负载为1Ω时获得了较大的产电量(350C),且处理时间缩短为2.1h,使得废水中Cu^(2+)的去除率达到80.5%。热再生过程对下一批次电池性能和阴极Cu^(2+)去除有重要影响,一定范围内提升再生温度有利于热再生过程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再生氨电池 负载 cu^(2+)去除率 氨渗透 电化学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与钴、镍、铜、锌固体萃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可龙 欧阳晖 +1 位作者 李元高 董萍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4-66,共3页
酸性磷(瞵)酸酯是一类重要的萃取剂,它们对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和机理研究巳有报导,但大多限于溶液体系。酸性磷酸酯金属萃合物的研究也有报导,但对固态烷基膦酸单烷基酯金属萃合物方面的报导较少。本文报导2-乙基已基膦酸2-乙基已基酯(... 酸性磷(瞵)酸酯是一类重要的萃取剂,它们对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和机理研究巳有报导,但大多限于溶液体系。酸性磷酸酯金属萃合物的研究也有报导,但对固态烷基膦酸单烷基酯金属萃合物方面的报导较少。本文报导2-乙基已基膦酸2-乙基已基酯(简称HEH(EH)P或HA)金属(M=Co、Ni、Cu、Zn)固体萃合物的磁性,电子光谱和红外光谱,结合热分析结果对萃合物的成键特性和可能构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萃合物 HEH(E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地热系统CO_(2)与水的取热效果对比 被引量:16
12
作者 石宇 宋先知 +2 位作者 李根生 许富强 崔启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9-190,共12页
多分支井地热系统是开采地热资源的新方法,具有单井注采循环、井眼与储层接触面积大、井眼与裂缝沟通能力强等优势,其中取热工质的采热能力与稳定性是决定地热系统取热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分析CO_(2)与水两种常见工质的取热效果,... 多分支井地热系统是开采地热资源的新方法,具有单井注采循环、井眼与储层接触面积大、井眼与裂缝沟通能力强等优势,其中取热工质的采热能力与稳定性是决定地热系统取热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分析CO_(2)与水两种常见工质的取热效果,建立了多分支井地热系统井筒—储层耦合的流动传热模型,数值模拟了中、高温热储条件下,CO_(2)与水在多分支井地热系统储层和井筒中的流动传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在中心保温管上返过程中会降压膨胀做功,产生显著温降效应,温度降低超过60℃;②CO_(2)在中心保温管和环空内密度差异大,产生的浮力作用可实现自主循环取热;③在150~200℃的中温储层中,当CO_(2)的注入质量流量为水的2.6倍时,CO_(2)和水从储层中采出的热量相当,但CO_(2)的浮力作用优势明显,具有更好的取热效果;④在超过200℃的高温储层中,水的黏度降低、热容升高、密度差异增大,其取热功率显著高于CO_(2),并且水的循环压力损耗明显降低,减弱了CO_(2)的浮力作用优势,因此水具有更好的取热效果。结论认为,流动传热模型和数值模拟证实不同温度地热地区应选用不同工质类型取热,为下一步地热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CO_(2) 多分支井 数值模拟 物理性质 浮力作用 取热功率 循环压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致密砂砾岩中原油效果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户海胜 高阳 +4 位作者 单江涛 雷现梅 张玉龙 张广超 叶仲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845-851,共7页
为提高致密砂砾岩油藏原油采收率,基于新疆玛湖致密砂砾岩油藏储层条件,通过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致密砂砾岩岩心中的致密油,采用单因素分析法依次对影响致密油萃取效果的压力(7~25 MPa)、温度(30~60 oC)、浸泡时间(30~180 min)及循环时... 为提高致密砂砾岩油藏原油采收率,基于新疆玛湖致密砂砾岩油藏储层条件,通过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致密砂砾岩岩心中的致密油,采用单因素分析法依次对影响致密油萃取效果的压力(7~25 MPa)、温度(30~60 oC)、浸泡时间(30~180 min)及循环时间(30~180 min),共4项生产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能够萃取出致密砂砾岩中原油且效果较好,萃取率最高可达25.22%。通过对以上4项生产参数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设计实验L(934),发现影响超临界CO_(2)萃取原油效果的因素具有主次顺序:压力>浸泡时间>温度>循环时间。最优参数方案为:压力25 MPa,温度50 oC,浸泡时间120 min,循环时间150 min。致密砂砾岩储层应用CO_(2)萃取原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萃取 致密砂砾岩油藏 萃取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04萃取铒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14
作者 潘涌璋 张秀娟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1993年第4期11-17,共7页
用含萃取剂P204的磺化煤油对稀土离子Er^(3+)进行萃取平衡研究,得到了萃取平衡式和平衡常数。用恒界面槽测量稀土离子的萃取速率和反萃速率,考察了Er^(3+)浓度、H^+浓度、P204液度和络合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从而得到了反应速率... 用含萃取剂P204的磺化煤油对稀土离子Er^(3+)进行萃取平衡研究,得到了萃取平衡式和平衡常数。用恒界面槽测量稀土离子的萃取速率和反萃速率,考察了Er^(3+)浓度、H^+浓度、P204液度和络合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从而得到了反应速率的表达式。提出了界面反模型,用动力学及界面张力实验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剂 萃取 界面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铅锌尾矿重金属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花莉 常江峰 李军军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3,共7页
铅锌尾矿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重金属,进行尾矿无害化处理,对实现矿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为络合剂,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探究了络合剂添加量、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对铅锌尾矿中重... 铅锌尾矿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重金属,进行尾矿无害化处理,对实现矿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为络合剂,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探究了络合剂添加量、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对铅锌尾矿中重金属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重金属的最佳萃取条件及影响因素大小,根据萃取反应前后铅锌尾矿的XRD、SEM结果等分析该过程对尾矿样品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络合剂添加量为7%(w/w),萃取温度为45℃,萃取压力为25 MPa,萃取时间为100 min,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尾矿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萃取率;不同因素对Pb萃取率的影响大小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且在60 min、45℃、25 MPa条件下,萃取率最佳可达69.42%.Zn和Cu的最佳萃取条件分别为100 min、50℃、30 MPa和80 min、45℃、30 MPa;萃取过程对尾矿的微观形态和矿物组成影响不大,这也为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用于尾矿资源化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尾矿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 萃取率 最佳萃取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胁迫下甘蓝幼苗生长和铜吸收的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孙建云 沈振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003-2009,共7页
采用盆栽土培法,对31个甘蓝品种苗期生长对铜胁迫的耐性及铜吸收和积累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00 m g.kg-1Cu2+处理下,不同基因型甘蓝的耐性及吸收、积累铜的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地上部干重的抑制率变幅为-25.0%~95.7%,铜对地上部... 采用盆栽土培法,对31个甘蓝品种苗期生长对铜胁迫的耐性及铜吸收和积累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00 m g.kg-1Cu2+处理下,不同基因型甘蓝的耐性及吸收、积累铜的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地上部干重的抑制率变幅为-25.0%~95.7%,铜对地上部的抑制作用大于根系。根系Cu2+含量变幅为212~893 m g.k-g 1,地上部变幅为32~87 m g.kg-1,根系Cu2+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根系Cu2+积累量变幅为5~78μg/盒,地上部变幅为8~116μg/盒。地上部Cu2+含量与地上部抑制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根据聚类结果,31个甘蓝品种分成3类,平均地上部干重抑制率分别为76.0%、40.3%和-2.1%,表明其分别属于铜敏感型、中间型和耐性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铜胁迫 抑制率 吸收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辛醇-甲苯萃取盐湖卤水中硼酸的动力学 被引量:9
17
作者 吕建华 李春利 耿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124-3129,共6页
The kinetics of extracting boric acid from salt lake brine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boric acid and 2-ethyl hexanol,temperature and the interfacial area of two-phase.Th... The kinetics of extracting boric acid from salt lake brine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boric acid and 2-ethyl hexanol,temperature and the interfacial area of two-phase.The method of rising drop technique wa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with 2-ethyl hexanol as the complexing agent and toluene as a diluent.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xtraction rate of boric aci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boric acid in the aqueous phase and 2-ethyl hexanol in the organic phase,the interfacial area of two-phase.The extraction reaction between boric acid and 2-ethyl hexanol is the quick reaction,which occurred in the interfacial area of two-phase.The extraction process is the diffusion-controlled mode by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The kinetics equation of extracting boric acid with 2-ethyl hexanol regress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with the linear least square method can be expressed at pH=1(aqueous phase) and 318.15 K,and the relative deviation of rate constant is 5.3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辛醇 硼酸 动力学 萃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吸附剂在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离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胜举 张冰如 +1 位作者 李风亭 魏诗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134-140,共7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乙醇为溶剂,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采用挥发诱导自组装技术(EISA)合成了介孔硅材料。用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MS)对介孔硅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得到了孔径为5.27 nm,比表面积为467.7 m2/g的...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乙醇为溶剂,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采用挥发诱导自组装技术(EISA)合成了介孔硅材料。用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MS)对介孔硅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得到了孔径为5.27 nm,比表面积为467.7 m2/g的巯基功能化的介孔材料。利用FT-IR、N2吸附-脱附、EA、SEM、TEM和XRD等方法分别测定了功能化前后介孔硅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以巯基功能化的介孔硅材料为吸附剂,以Cr3+、Cu2+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介孔吸附剂对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SH基团已成功接枝于介孔硅材料的孔道内表面。在T=303 K、pH值5、振荡时间1 h、振荡频率200 r/min的条件下,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低于0.4 mmol/L时,吸附剂对Cr3+、Cu2+的去除率分别在80%和92%以上。介孔吸附剂对Cr3+、Cu2+的等温吸附行为与Langmuir模型相吻合(R2>0.9912)。介孔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受pH值(初始与终态值)、温度和重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 吸附剂 Cr3+、cu2+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及替代品饲喂的肉鸡中铜含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朴凤玉 冷丰收 +2 位作者 张莲姬 孟繁艳 张敏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5-448,共4页
选用18只分3组处理(分别在鸡日粮中添加蜂胶、芦荟粉和金霉素)的45日龄肉鸡,停药12 h取样,对比研究抗生素及其替代品对其铜含量的影响。用二乙胺基二硫代甲酸钠法测定出用蜂胶、芦荟和金霉素饲喂的鸡肉中铜含量均低于我国无公害畜禽肉... 选用18只分3组处理(分别在鸡日粮中添加蜂胶、芦荟粉和金霉素)的45日龄肉鸡,停药12 h取样,对比研究抗生素及其替代品对其铜含量的影响。用二乙胺基二硫代甲酸钠法测定出用蜂胶、芦荟和金霉素饲喂的鸡肉中铜含量均低于我国无公害畜禽肉安全要求[GB 18406.3-2001]中规定的铜的最高限量,且3组肉鸡中铜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胺基二硫代甲酸钠法(cu(DDTC)2萃取先度法) 抗生素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球磨时间下制备的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力学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佳佳 王燕 王福会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6-243,共8页
目的研究球磨时间对Cu-WS_(2)自润滑复合材料界面状态的影响,同时提高自润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提出比较优化的Cu和WS_(2)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方法采用高能球磨与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制备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采用WDW-100... 目的研究球磨时间对Cu-WS_(2)自润滑复合材料界面状态的影响,同时提高自润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提出比较优化的Cu和WS_(2)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方法采用高能球磨与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制备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采用WDW-100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力学实验。采用美国Rtec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摩擦学实验。采用XRD和SEM表征不同球磨时间的Cu/WS_(2)复合粉末和烧结后块状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并结合EDS表征弯折断口的形貌和磨损形貌,分析球磨时间与复合材料界面状态-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内在关系。结果当球磨时间为30 h时,WS_(2)在铜基体中有较好的结合与分布,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WS_(2)/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良好,平均摩擦系数为0.186,维持在较低水平,且磨损率最低,为7.11×10^(-5)mm^(3)/(N·m)。球磨时间超过30 h时,磨损率不再与力学性能保持一致,而是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球磨时间达到50 h时,基体耐磨性下降,磨损率显著提高,达最大值,为10.39×10^(-5)mm^(3)/(N·m)。结论球磨时间的延长会使WS_(2)在基体中的弥散程度增强,且WS_(2)与Cu基体由于机械互锁式的物理结合增强,使得力学性能随之增强。此外,摩擦磨损性能也能维持在较好水平。但当球磨时间超过30 h时,界面反应加剧,WS_(2)分解为Cu_(2)S,大大减弱了WS_(2)的润滑减摩性能,使得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_(2)/cu复合材料 球磨时间 自润滑 放电等离子烧结 力学性能 磨损率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