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氮空位g-C_(3)N_(4)/Cu_(2)(OH)_(2)CO_(3)异质结的构建及广谱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的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梁红玉 王斌 陆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6-21,共6页
本研究设计了一款不含贵金属、宽光谱响应的氮空位异质结催化剂g-C_(3)N_(4)/Cu_(2)(OH)_(2)CO_(3)(VCN/Cu),并考察了其对罗丹明B(RhB)的光催化降解性能。采用扫描电镜/透镜(SEM/TEM)、X射线衍射光谱(XRD)、X光电子能谱(XPS)、荧光光谱(... 本研究设计了一款不含贵金属、宽光谱响应的氮空位异质结催化剂g-C_(3)N_(4)/Cu_(2)(OH)_(2)CO_(3)(VCN/Cu),并考察了其对罗丹明B(RhB)的光催化降解性能。采用扫描电镜/透镜(SEM/TEM)、X射线衍射光谱(XRD)、X光电子能谱(XPS)、荧光光谱(PL)等分析手段对产物形貌、结构、元素能态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VCN/Cu异质结催化剂对250~1800 nm的光均有较强吸收。VCN/Cu光催化降解RhB最大反应速率常数达到0.052 min^(-1),分别是Cu_(2)(OH)_(2)CO_(3)和g-C_(3)N_(4)的12.7倍和5.8倍,且具有优异的光催化稳定性。Cu_(2)(OH)_(2)CO_(3)一方面作为红外光吸收材料,提高了对太阳光全光谱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与VCN构成异质结,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同时VCN上的氮空位强化了对光生电子的捕获、对氧的吸附及还原作用。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VCN/Cu异质结催化剂光催化降解RhB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碱式碳酸铜 有机染料 氮空位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牺牲法合成氮空位g-C_(3)N_(4)/Cu_(2)(OH)_(2)CO_(3)异质结及其广谱光固氮性能
2
作者 梁红玉 王斌 +1 位作者 陆光 商丽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2-67,共6页
本研究采用原位自牺牲法合成了N空位掺杂的g-C_(3)N_(4)/Cu_(2)(OH)_(2)CO_(3)(VCN/Cu)异质结催化剂,该催化剂体现出优异的可见-近红外宽光谱驱动性。实验结果表明,g-C_(3)N_(4)与Cu_(2)(OH)_(2)CO_(3)之间的电荷迁移遵循“Z”型机制。... 本研究采用原位自牺牲法合成了N空位掺杂的g-C_(3)N_(4)/Cu_(2)(OH)_(2)CO_(3)(VCN/Cu)异质结催化剂,该催化剂体现出优异的可见-近红外宽光谱驱动性。实验结果表明,g-C_(3)N_(4)与Cu_(2)(OH)_(2)CO_(3)之间的电荷迁移遵循“Z”型机制。氮空位的存在抑制了电荷载流子的重组,降低了界面电荷转移的能量屏障,对N 2和O_(2)的吸附和活化激发了固氮还原反应的进行,并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体系中甲醇作为空穴清除剂时O_(2)的添加对制备的催化剂的光固氮性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50%O_(2)和50%N_(2)混合气氛下VCN/Cu异质结催化剂的铵离子产率高达14.52 mg·L^(-1)·h^(-1)·g^(-1),是纯N 2气氛下的2.7倍,且按照“三线”光固氮机理运行。本研究为低耗、绿色环保固氮工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碱式碳酸铜 光催化固氮 氮空位 自牺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g-C_(3)N_(4)泡沫负载Cu(OH)2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方伟 孙志敏 +4 位作者 赵雷 陈辉 何漩 杜星 王大珩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为了改善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过程中的气体传质、吸附和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分别从泡沫孔结构构筑和构建异质结两方面进行光催化材料设计。采用表面活性剂发泡法制备g-C_(3)N_(4)泡沫(g-C_(3)N_(4)Foam),以此为基体通过化学镀铜... 为了改善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过程中的气体传质、吸附和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分别从泡沫孔结构构筑和构建异质结两方面进行光催化材料设计。采用表面活性剂发泡法制备g-C_(3)N_(4)泡沫(g-C_(3)N_(4)Foam),以此为基体通过化学镀铜和氢氧化处理制备g-C_(3)N_(4)泡沫负载Cu(OH)2纳米片(Cu(OH)_(2)/CNF)复合材料,对其结构和光催化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C_(3)N_(4)Foam和Cu(OH)_(2)/CNF均展现出发达的三维微米孔网络结构,这种结构可从动力学层面优化CO_(2)在气-固催化反应中的传质和吸附,使CO_(2)吸附容量分别达到3.97 cm^(3)/g和3.59 cm^(3)/g,为g-C_(3)N_(4)粉末的2.96倍和2.68倍;同时,Cu(OH)_(2)/CNF样品中还形成大量二维Cu(OH)_(2)纳米片结构,不仅可以拓宽复合材料的光利用范围,还可通过g-C_(3)N_(4)/Cu(OH)_(2)异质结的构建促进光生电子向Cu(OH)_(2)表面转移,提升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制备的Cu(OH)_(2)/CNF复合样品CO产率达到11.041μmol·g^(-1)·h^(-1),为g-C_(3)N_(4)Foam和g-C_(3)N_(4)粉末样品的2.76倍和6.8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泡沫 cu(oh)_(2)纳米片 CO_(2)吸附 光生电荷分离 光催化还原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法改性锰矿吸附水中Cu(NH_3)_4^(2+) 被引量:7
4
作者 马子川 王颖莉 +1 位作者 贾密英 王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74,96,共4页
以草酸法改性锰矿为吸附剂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u(NH3)42+,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率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与天然锰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率-pH曲线均呈“M”形,但同一pH下改性锰矿的吸... 以草酸法改性锰矿为吸附剂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u(NH3)42+,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率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与天然锰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率-pH曲线均呈“M”形,但同一pH下改性锰矿的吸附率明显提高;温度为25℃、pH为7.0时,用量为0.3 g/L的改性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在60 min达到平衡,吸附率为91%;2种锰矿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 ir和Freund lich方程,按Langmuir方程,上述条件下改性锰矿对Cu(NH3)42+的饱和吸附量以Cu2+计为70.4 mg/g,比天然锰矿提高了89.25%。用草酸法改性锰矿处理含Cu(NH3)42+废水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法改性锰矿 天然锰矿 cu(nh3)4^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孔道结构(H_3NCH_2CH_2NH_3)_2(H_3NCH_2CH_2NH_2)[V~Ⅲ(H_2O)_2(V~ⅣO)_8(OH)_4(H(P,B)O_4)_4(P,B)O_4)_4(H_2O)_2]·3H_2O的水热合成及晶体化学研究——(1)水热合成与产物表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杨赞中 廖立兵 杜洪兵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97,共5页
为了探讨化学成份对VPO体系孔道结构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根据酸碱平衡原理进行了合成实验设计;利用V2O5、H3PO4、H3BO3等简单的无机前驱物、乙二胺作结构导向剂,水热法合成了孔道结构钒硼磷酸盐化合物(H3NCH2CH2NH3)2(H3NCH2CH2NH2... 为了探讨化学成份对VPO体系孔道结构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根据酸碱平衡原理进行了合成实验设计;利用V2O5、H3PO4、H3BO3等简单的无机前驱物、乙二胺作结构导向剂,水热法合成了孔道结构钒硼磷酸盐化合物(H3NCH2CH2NH3)2(H3NCH2CH2NH2)[VⅢ(H2O)2(VⅣO)8(OH)4(H(P,B)O4)4((P,B)O4)4(H2O)2]·3H2O(简称V9(P,B)8-en).典型的反应起始物摩尔比为n(V2O5):n(H3BO3):n(H3PO4):n(en):n(H2O)=0.89:3.50:3.50:3.60:265(pH值为6.5),在175℃、自生压力条件下恒温晶化6.5d(最终pH值为5.9).通过电子探针、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原子占位度修正等方法,对产物的化学成份、物相及其结构等进行了实验研究.证实V9(P,B)8-en为V9P8-en的类质同象化合物,不同晶粒中B与P的含量有差别,B与P之比为O.1:7.9~2.54:5.46(原子比),但恒有V:(P+B)≈9:8.表明通过合理设计和控制合成条件,可在保持V9P8-en基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同晶取代引入新的化学成份,并由此探讨成份与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道结构 nh3 H3PO4 VPO 结构导向剂 V2O5 产物 oh 原子 水热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相沉淀法制备纳米片状钼铜矿(Cu_3(MoO_4)_2(OH)_2)(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蒋文俊 方劲 +3 位作者 范仲勇 杨绪杰 陆企亭 侯一斌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8-442,共5页
以硝酸铜、钼酸钠及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简单的水相沉淀法,在60℃下合成出钼铜矿(Cu3(MoO4)2(OH)2).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热重与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形貌、热稳定性及谱学特性进... 以硝酸铜、钼酸钠及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简单的水相沉淀法,在60℃下合成出钼铜矿(Cu3(MoO4)2(OH)2).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热重与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形貌、热稳定性及谱学特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产物为结晶性良好的、至少一维是纳米的片状结构材料,属于单斜型(晶胞参数a=0.53863 nm,b=1.40006 nm,c=0.56003 nm),其元素摩尔含量比约为3:2:10,与推测的分子式完全吻合.热重与差热分析数据表明Cu3(MoO4)2(OH)2纳米晶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且起始分解温度为320℃.通过软件测得的d(021)面与d(ī21)面的晶间面距分别为0.435 nm与0.358 nm,与理论值基本相符.经测量,Cu3(MoO4)2(OH)2纳米晶具有强的荧光性质,在激发波长369 nm的作用下在530 nm表现为强发射峰.此外,还探讨了Cu3(MoO4)2(OH)2纳米晶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铜矿(cu3(MoO4)2(oh)2) 水相沉淀法 纳米晶 表征 热稳定性 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识别Cu^(2+)及PO_(4)^(3-)香豆素类荧光探针合成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闫雪雪 喻艳超 +3 位作者 庞树奎 吴绵园 荆军凯 刘其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372-6378,共7页
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和肼基甲酸甲酯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双功能香豆素荧光探针L,并通过NMR、FTIR及HRMS对其结构表征。荧光发射光谱表明,在甲醇溶液中,探针L与Cu^(2+)形成1∶1的络合物L-Cu^(2+),在30s时间内引起荧光淬灭效应,淬灭率近100%... 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和肼基甲酸甲酯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双功能香豆素荧光探针L,并通过NMR、FTIR及HRMS对其结构表征。荧光发射光谱表明,在甲醇溶液中,探针L与Cu^(2+)形成1∶1的络合物L-Cu^(2+),在30s时间内引起荧光淬灭效应,淬灭率近100%,且对Cu^(2+)检测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抵抗Ba^(2+)、Li^(+)、Cu^(+)、Al^(3+)、Zn^(2+)、Cs^(2+)、Mn^(2+)、Ca^(2+)、Hg^(2+)、Cd^(2+)、K^(+)、Mg^(2+)、Na^(+)、Co^(2+)、Ag^(+)、Fe^(^(3+))及Cr^(2+)等金属离子的干扰,检测极限低至1.70×10^(-8)mol/L,具有高度灵敏性。同时,基于配体置换原理,络合物L-Cu^(2+)可作为荧光传感器实现对PO_(3)^(-4)的荧光增强响应识别,且检测过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抵抗常见阴离子(NO_(2)^(-)、CO_(3)^(2-)、SO_(3)^(2-)、HPO_(4)^(2-)、P_(2)O_(7)^(4)^(-)、Br^(-)、F^(-)、HCO_(3)^(-)、SO_(4)^(2-)、C_(2)O_(4)^(2-)、Cl^(-)、CH_(3)COO^(-))的干扰,检测限低至6.00×10^(-8)mol/L。此外,探针L成功应用于医药化工及化工环境保护领域,得到良好实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 荧光探针 二阶铜离子 磷酸根 连续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合物[MoS_4Cu_4(dppm)_4](NCS)_2·4(CH_3)_2CHOH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8
作者 刘泉 徐庆锋 +2 位作者 李红喜 陈金香 朗建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6-48,共3页
合成了一个五核簇合物[MoS4CU4(dppm)4](NCS)2·4(CH3)2CHOH,用单晶X 射线衍射方法测得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a,晶胞参数:a=2 0536(2),b=1 8095(2),c=3 1951(4)nm,β=100 220(4)°,V=11 6846(23)nm3,Z=4,Dc=1 349g/cm3,... 合成了一个五核簇合物[MoS4CU4(dppm)4](NCS)2·4(CH3)2CHOH,用单晶X 射线衍射方法测得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a,晶胞参数:a=2 0536(2),b=1 8095(2),c=3 1951(4)nm,β=100 220(4)°,V=11 6846(23)nm3,Z=4,Dc=1 349g/cm3,μ=10 87cm-1,F(000)=4896,R=0 085,Rw=0 089。其二价簇阳离子是一个MoS4单元被一个十六原子环[-Cu-P-C-P-]4包围在中心的"主客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合物 [MoS4cu4(dppm)4](NCS)2·4(CH3)2CHoh 合成 晶体结构 钼簇合物 铜簇合物 硫簇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100)在NaOH/NH_4F/Na_2CO_3体系中的绒面制备
9
作者 储清梅 刘翔 +1 位作者 张鹏翔 戴永年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01-1302,共2页
用NaOH/NH4F/Na2CO3溶液体系对单晶硅(100)进行了表面织构。结果发现腐蚀所得表面沟壑纵横,沟壑间是类似金字塔的小凸起。在优化条件下,平均反射率低且不随腐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可重复性好,是比较理想的碱腐蚀液。
关键词 单晶硅 腐蚀 表面织构 Naoh/nh4F/Na2CO3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光学晶体——MnHg(SCN)_4(CH_3OCH_2CH_2OH)的合成及表征
10
作者 黄佶 王新强 +7 位作者 许东 于惠 徐丽 艾子平 李翠平 李丽霞 常洪文 吕孟凯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5-488,共4页
在水和乙二醇-甲醚体积比为1∶1的混合溶液中制备了金属有机配合物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乙二醇-甲醚合硫氰酸汞锰(MMTG)晶体。该晶体具有较强的粉末倍频(SHG)效应,用半定量法测定其SHG强度与Urea晶体相当。该晶体具有较强的红外活性,用... 在水和乙二醇-甲醚体积比为1∶1的混合溶液中制备了金属有机配合物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乙二醇-甲醚合硫氰酸汞锰(MMTG)晶体。该晶体具有较强的粉末倍频(SHG)效应,用半定量法测定其SHG强度与Urea晶体相当。该晶体具有较强的红外活性,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原子间的振动形式和配位情况。用X射线粉末衍射得到了其粉末衍射数据,对衍射数据进行了指标化,并得出MMTG属于正交晶系,其点阵参数a=1.6219800nm,b=1.3502840nm,c=0.7295630nm,V=1.59784nm3。利用指标化结果和X-射线衍射法(XRD)研究了单晶体生长面的取向。用SEM表征了其形貌。最后用X-射线四圆衍射法所得的该晶体的结构数据与粉末衍射数据对比,结果符合较好。并最终确定了MMTG的空间群为p2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晶体 金属有机配合物 Mnhg(SCN)4(CH3OCH2CH2oh) 合成 表征 乙二醇-甲醚合硫氰酸汞锰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Cr17Ni4Cu4Nb与3Cr19Ni9Mo2N不锈钢带激光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
11
作者 郭晨亮 武婧亭 +1 位作者 焦云雷 薛江红 《宇航材料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4,共7页
针对0.40 mm厚度0Cr17Ni4Cu4Nb与0.26 mm厚度3Cr19Ni9Mo2N不锈钢搭接接头开展激光焊接工艺试验,研究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焊接试件结构为搭接焊接3条纵向焊缝,采用HKQW-300激光焊接机在氩气保护氛围中焊接,对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测试... 针对0.40 mm厚度0Cr17Ni4Cu4Nb与0.26 mm厚度3Cr19Ni9Mo2N不锈钢搭接接头开展激光焊接工艺试验,研究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焊接试件结构为搭接焊接3条纵向焊缝,采用HKQW-300激光焊接机在氩气保护氛围中焊接,对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测试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在激光功率为20W,离焦量为+8 mm,速度为180 mm/min并氩气保护的工艺参数下焊接时,0Cr17Ni4Cu4Nb与3Cr19Ni9Mo2N材料激光焊接搭接接头的焊缝中组织为铁素体魏氏组织,焊缝熔宽为335.3~404.0μm,热影响区(HAZ)较窄;焊接接头的拉断力优于5.493 9 kN,优于3Cr19Ni9Mo2N母材强化后拉断力的73.7%,达到产品焊接性能要求指标。焊接接头性能良好,焊缝无虚焊、焊透等现象,此工艺方法在某卫星的太阳翼压紧释放机构压紧带研制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焊接 压紧带 0CR17NI4cu4NB 3Cr19Ni9Mo2N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_2对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上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郝腾 王军 +2 位作者 于铁 王建强 沈美庆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67-1574,共8页
主要考察了NO2对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在整个温度范围内(100-500°C)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性能的影响.研究所使用样品为新鲜Cu/SAPO-34催化剂在750°C下水热处理4 h的稳定期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主要考察了NO2对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在整个温度范围内(100-500°C)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性能的影响.研究所使用样品为新鲜Cu/SAPO-34催化剂在750°C下水热处理4 h的稳定期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结构以及形貌进行表征,采用SCR活性评价、动力学实验以及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 situ-DRIFTS)表征催化剂的性能以及催化剂表面物种的变化.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NO2会抑制催化剂的低温(100-280°C)活性,但其存在会提高催化剂的高温(280°C以上)活性.与此同时,随着反应物中NO/NO2的摩尔比例减少,由于NH4NO3物种的分解,副产物(N2O)的浓度增大.动力学结果表明,Cu/SAPO-34催化剂上快速SCR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64.02 kJ?mol-1)比标准SCR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48.00 kJ?mol-1)更大.In situ-DRIFTS实验结果表明NO比NO2更容易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硝酸盐,并且NO2更容易与吸附在Br?nsted酸性位上的NH3物种反应生成NH4NO3.低温下,催化剂表面的NH4NO3物种会覆盖SCR反应的活性位,造成活性降低,但在高温时,形成的NH4NO3物种一部分会被NO还原为N2,而另一部分会直接热分解为N2O,造成催化剂的选择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3选择性催化还原 NOx(NO和NO2) cu SAPO-34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硝酸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H(NH_2)_2]_2[Cu(pic)_2(ClO_4)_2]的合成与晶体结构(英文)
13
作者 郭光华 郭国聪 +4 位作者 周国伟 王明盛 蔡丽珍 吴阿清 黄锦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98,共4页
GThe title compound was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of Cu(ClO4)2, picolinic acid and carbamide in C2H5OH/CH3CN solu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 crystal X 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the orthorhombic system, s... GThe title compound was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of Cu(ClO4)2, picolinic acid and carbamide in C2H5OH/CH3CN solu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 crystal X 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the orthorhombic system, space group Pbcawith a=14.0481(8), b=9.0130(5), c=18.626(1)?, V=2358.3(2)?3, Z=4, Dx=1.771g·cm-3, μ=1.235mm-1 and F(000)=1276. The final R factor is 0.0440 for 1434 observed reflections. The X ra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opper?atom iscoordinated by two picolinic ligands in the equatorial plane, while the two oxygen atoms of perchlorate occupy the axial positions of octahedron with lengthened Cu O distances, resulting in a 4+2 elongated octahedral environment. In the compound, there also exist two protonated carbamide cations for charge balance. CCDC: 1953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9nh2)2]2[cu(pic)2(ClO4)2] 合成 2-吡啶羧酸 过渡金属 4+2拉长八面体 氢键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状锌铝复合氢氧化物前驱体优化制备Cu/ZnO/Al_(2)O_(3)气相醛加氢催化剂
14
作者 白鹏 刘函澎 +6 位作者 陈雪娇 张永辉 赵振祥 吴萍萍 黄德鑫 吴先锋 张志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4-232,共9页
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通过一步法、两步法和混合法引入Cu制备基于ZnAl-LDH前驱体的3种不同的Cu/ZnO/Al_(2)O_(3)催化剂,对催化剂及其前驱体结构性质进行表征,结合辛烯醛(2-乙基-2-己烯醛,EPA)加氢反应评价结果,探究不同制备方法、不同铝... 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通过一步法、两步法和混合法引入Cu制备基于ZnAl-LDH前驱体的3种不同的Cu/ZnO/Al_(2)O_(3)催化剂,对催化剂及其前驱体结构性质进行表征,结合辛烯醛(2-乙基-2-己烯醛,EPA)加氢反应评价结果,探究不同制备方法、不同铝的引入方式对ZnAl_(2)O_(4)尖晶石形成的影响,考察不同条件下所得催化剂的结构与反应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与工业催化剂相比,在辛烯醛气相加氢反应中混合法制得的催化剂与工业催化剂活性相当,产物选择性在空速1.5 h^(-1)时高于工业剂1.9%,在空速4.0 h^(-1)时高于工业剂2.5%;以偏铝酸钠作为铝源制备的ZnAl-LDH前驱物大大提高锌铝结合效率,减少非结合Al_(2)O_(3)的产生,提高产物选择性,同时实现380℃低温焙烧条件下ZnAl-LDH向ZnAl_(2)O_(4)尖晶石的转变,避免传统的高温焙烧过程中CuO的烧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nO/Al_(2)O_(3)催化剂 ZnAl_(2)O_(4)尖晶石 ZnAl-LDH 气相醛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沉淀法制备Cu_2(OH)_3Cl-CuO超细粉体催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东升 王文亮 +2 位作者 杨文选 巩育军 史振民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17-820,共4页
超细粒子因其具有明显的体积效应和表面效应,在催化、功能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3],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制备科学的发展。超细粒子的制备方法较多,通常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综合法三大类。其中化学沉淀法是一种最经... 超细粒子因其具有明显的体积效应和表面效应,在催化、功能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3],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制备科学的发展。超细粒子的制备方法较多,通常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综合法三大类。其中化学沉淀法是一种最经济、最常用的制备超细氧化物粉体的方法。目前,采用沉淀法制取CuO系列催化剂多以Cu(NO3)2 为原料,而以其它二价铜盐为原料来考察制备条件对所得粉体催化活性影响的研究报道尚少[4,5]。为此,我们以CuCl2 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CuO 催化剂,结果意外地得到了一种对分解H2O2 具有极高催化活性的Cu2(OH)3Cl-CuO超细粉体,并发现反应液pH 值是控制该粉体物相、粒子大小及催化活性的关键。此结果为Cu 系催化剂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对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法 超细粉体 制备 氧化铜 cu2(oh)3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锌矿在(NH_4)_2SO_4-NH_3-H_2O体系中的浸出机理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智勇 刘志宏 +2 位作者 曹志阎 李启厚 杨天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29-2935,共7页
对硅锌矿在(NH4)2SO4-NH3-H2O体系中的浸出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浸出反应机理,阐明其难以浸出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硅锌矿浸出反应方程为Zn2SiO4(s)+(2i-4)NH3(aq)+4NH4+=2[Zn(NH3)i]2++SiO2(s)+2H2O(l),i=1~4。浸出中,硅锌矿中的... 对硅锌矿在(NH4)2SO4-NH3-H2O体系中的浸出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浸出反应机理,阐明其难以浸出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硅锌矿浸出反应方程为Zn2SiO4(s)+(2i-4)NH3(aq)+4NH4+=2[Zn(NH3)i]2++SiO2(s)+2H2O(l),i=1~4。浸出中,硅锌矿中的硅溶解进入溶液,再以无定形SiO2形态从溶液中析出。SiO2在(NH4)2SO4-NH3-H2O体系中的溶解度很低,仅略高于0.3 g/L,而其从溶液中的析出速度非常缓慢,是硅锌矿在该体系中难以浸出的主要原因。当液固质量比从5提高至500时,锌浸出率将从2.72%提高至84.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锌矿 (nh4)2SO4-nh3-H2O体系 浸出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中SO_4^(2-)、NO_3^-、Ca^(2+)、NH_4^+对红壤中重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郭朝晖 廖柏寒 黄昌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连续浸泡污染红壤和黄红壤,研究模拟酸雨中阴离子、阳离子浓度对土壤中重金属解吸行为和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土壤酸化,重金属活性增强.增加模拟酸雨中SO42-、NO3-或Ca2+、NH4+浓度对Cd、Zn解吸行为均... 在实验室条件下连续浸泡污染红壤和黄红壤,研究模拟酸雨中阴离子、阳离子浓度对土壤中重金属解吸行为和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土壤酸化,重金属活性增强.增加模拟酸雨中SO42-、NO3-或Ca2+、NH4+浓度对Cd、Zn解吸行为均产生明显促进作用,但对Cu影响不明显.增加模拟酸雨中SO42-、NO3-浓度,红壤和黄红壤交换态Cd、Zn百分率明显降低,交换态Cr百分率明显增加,交换态Cu百分率稍有提高,交换态Pb百分率变化不明显;增加模拟酸雨中Ca2+、NH4+浓度,红壤和黄红壤交换态Cd、Cu、Zn百分率明显降低,交换态Cr和活性形态Pb明显增加,但Cu的化学形态分布主要受模拟酸雨pH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SO4^2- NO3^- CA^2+ nh4^+ 重金属 红壤 大气污染 pH值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NH_4HCO_3为沉淀剂通过共沉淀法制备2Y-TZP纳米粉体 被引量:9
18
作者 汤皎宁 靳喜海 高濂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67-1371,共5页
以NH_4HCO_3,ZrOCl_2·9H_2O和Y(NO_3)_3为原料,在乙醇溶液中通过共沉淀法制备2Y-TZP纳米粉体,并对其中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在沉淀过程中,NH_4HCO_3和ZrOCl_2通过两步反应生成(NH_4)_3ZrOH(CO_3)_3·2H_2O对沉淀.首先NH_4HCO_3... 以NH_4HCO_3,ZrOCl_2·9H_2O和Y(NO_3)_3为原料,在乙醇溶液中通过共沉淀法制备2Y-TZP纳米粉体,并对其中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在沉淀过程中,NH_4HCO_3和ZrOCl_2通过两步反应生成(NH_4)_3ZrOH(CO_3)_3·2H_2O对沉淀.首先NH_4HCO_3和ZrOCl_2反应生成Zr(OH)_4,其后Zr(OH)_4和NH_4HCO_3进一步反应生成(NH_4)_3ZrOH(CO_3)_3·2H_2O.(NH_4)_3ZrOH(CO_3)_3·2H_2O不稳定,在130℃即可分解生成ZrO_2,并放出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沉淀产物经300和450℃煅烧后得到的ZY-TZP粉体颗粒尺寸细小,不存在大的硬团聚,具有良好的烧结性,在1225℃即可实现高度致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4HCO3 ZrO2 (nh4)3Zroh(CO3)3·2H2O 烧结 纳米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SO_4·5Mg(OH)_2·3H_2O的水热合成及反应时间对其形貌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8
19
作者 朱黎霞 岳涛 +1 位作者 高世杨 夏树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9-102,共4页
Both whisker and nanometer MgSO4·5Mg(OH)2·3H2O(MOS) were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at 140℃for different times, using NaOH and MgSO4·7H2O as raw materials. The MgSO4·5Mg(OH)2·3H2O part i... Both whisker and nanometer MgSO4·5Mg(OH)2·3H2O(MOS) were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at 140℃for different times, using NaOH and MgSO4·7H2O as raw materials. The MgSO4·5Mg(OH)2·3H2O part 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 ray diffraction(XRD),thermal analysis(TGA DSC), infrared spectroscopy(FT IR),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EM). The size distribution in whisker like and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arein the range of 10~50μm and 10~20nm respectively. The whisker MOS is metastable phase in MgSO4 NaOH H2O system at 140℃,whereas nanometer MOS is stable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SO4·5Mg(oh)2·3H2O 水热合成 反应时间 形貌 硫氧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Ti2O4(OH)2片状结构向CaTiO3片状结构转化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董伟霞 赵高凌 +3 位作者 包启富 顾幸勇 宋斌 韩高荣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56-1761,共6页
通过控制水含量,用水热法制备了CaTi2O4(OH)2片状结构。通过对水含量为50 mol条件下所制备的CaTi2O4(OH)2片状结构煅烧来制备CaTiO3片状结构。当热处理温度≤400℃,CaTi2O4(OH)2纳米片状结构稳定存在。当热处理温度为650℃和750℃,制备... 通过控制水含量,用水热法制备了CaTi2O4(OH)2片状结构。通过对水含量为50 mol条件下所制备的CaTi2O4(OH)2片状结构煅烧来制备CaTiO3片状结构。当热处理温度≤400℃,CaTi2O4(OH)2纳米片状结构稳定存在。当热处理温度为650℃和750℃,制备了CaTiO3片状结构。采用XRD、SEM和TEM等测试方法对片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CaTi2O4(OH)2片状结构向CaTiO3片状结构转化的反应过程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在热处理温度400℃时,样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最大,可达到168.5 mAh/g。当热处理温度继续升高到650℃和750℃,样品的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18.9 mAh/g和5 mAh/g。这说明发育完善的CaTi2O4(OH)2片状结构有利于电化学过程中离子的嵌入和脱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i2O4(oh)2纳米片 CaTiO3纳米片 热处理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