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附在Cu_(2)O(111)表面的Pd_(n)(n=2~8)团簇稳定性的DFT研究
1
作者 范祥瑞 李志斌 +2 位作者 赵子萱 刘汉阳 王红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4-108,共5页
采用周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Pd_(n)团簇在Cu_(2)O(111)表面和Cu_(2)O(111)Cu缺陷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在Cu_(2)O表面,Pd_(n)团簇更容易吸附在Cu_(2)O(111)Cu缺陷表面。应用Bader电荷研究了Pd_(n)在Cu_(2)O表面的结构稳定... 采用周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Pd_(n)团簇在Cu_(2)O(111)表面和Cu_(2)O(111)Cu缺陷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在Cu_(2)O表面,Pd_(n)团簇更容易吸附在Cu_(2)O(111)Cu缺陷表面。应用Bader电荷研究了Pd_(n)在Cu_(2)O表面的结构稳定性,揭示了当Pd_(n)团簇吸附在Cu_(2)O表面时,Pd_(n)团簇会向Cu_(2)O表面转移电子,这增强了Cu_(2)O的抗氧化性。Pd_(2)在Cu_(2)O表面时倾向于解离吸附,这是由于Pd与Cu_(2)O表面的相互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_(2)O(111)表面 cu缺陷 Pd_(n)团簇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eactivity of CO with different lattice oxygens on Cu doped CeO_(2)(111):A DFT study
2
作者 LI Yuan ZHENG Yisong +6 位作者 WANG Hao WANG Honghao ZHANG Caishun HU Shaozheng HAN Jiao ZHANG Lei GAO Zhixian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6-917,共12页
The adsorption of CO on different lattice oxygen sites in Cu doped CeO_(2)(111)was studied by DFT method,and the geometrical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adsorption system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 The adsorption of CO on different lattice oxygen sites in Cu doped CeO_(2)(111)was studied by DFT method,and the geometrical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adsorption system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 interacted with lattice oxygen on the first layer formed CO_(2).However,when adsorbed on the second layer lattice oxygen,carbonate species were forme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first layer lattice oxygens,i.e.,CO co-adsorbed on first and second layer lattice oxygens.For the second layer adsorption,the absolute CO adsorption energy was big on the Oss nearby Cu.This kind of carbonates was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and it was attributed to the facilitation of Cu on CO adsorption,manifested by an electron migration behavior from the C 2p orbitals to the Cu 3d orbitals.However,the absolute CO adsorption energy on the Oss away from Cu was small.Compared to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s,the formation CO_(2)had very small absolute adsorption energy,suggesting the formed carbonates on second layer was stable.Further,when CO adsorbed on the systems with a carbonate,the absolute CO adsorption energy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non-carbonated system,indicating that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s inhibited CO oxidation on Cu/CeO_(2)(111).Therefore,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s was unfavorable for CO oxidation reaction on Cu/CeO_(2)(111).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O_(2)on ceria-based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eO_(2)(111) CO adsorption CARBONATE lattice oxyg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Cr_(2)O_(4)(111)-O_(V)表面活性氢的产生及其在CO加氢中的应用
3
作者 刘慧慧 来壮壮 +2 位作者 魏呵呵 王志强 胡培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ZnCr_(2)O_(4)(111)-O_(V)作为CO选择性加氢反应的重要催化材料,其表面活性氢物种的产生机制及其对CO加氢反应的作用一直备受争议。本文研究了ZnCr_(2)O_(4)(111)-O_(V)表面活性氢的产生及其在CO加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H2分子在ZnCr_(2)... ZnCr_(2)O_(4)(111)-O_(V)作为CO选择性加氢反应的重要催化材料,其表面活性氢物种的产生机制及其对CO加氢反应的作用一直备受争议。本文研究了ZnCr_(2)O_(4)(111)-O_(V)表面活性氢的产生及其在CO加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H2分子在ZnCr_(2)O_(4)(111)-O_(V)表面异裂解离为O_(V)-H-和O-H物种是最佳活化路径,这主要归因于ZnCr_(2)O_(4)(111)-O_(V)表面Zn物种灵活的Zn 3d轨道;当O_(V)-H-/O-H物种进攻CO分子的C^(δ+)/O^(δ-)时,动力学上更支持形成HCO物种而非COH物种;当以O-H作为氢源进行CO选择性加氢反应时,氢物种在反应过程中会优先转化为自由基,相反,若以O_(V)-H-物种参与反应,其可直接作为氢源实现CO高选择性加氢。本文可为Zn-基合成气选择性加氢催化材料的理性设计提供潜在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Cr_(2)O_(4)(111)还原表面 活性氢物种 CO 选择性加氢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剂Ni对Cu(111)表面催化NH_(3)还原NO反应影响的理论研究
4
作者 王旭慧 郭洋 +2 位作者 吴娇 郭聪秀 牛煜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71,80,共7页
针对商用钒钛脱硝催化剂存在的环境污染和易中毒问题,采用无毒环保的单金属铜催化剂并使用助剂Ni掺杂提高其脱硝性能。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探究了助剂Ni对Cu(111)表面催化NH_(3)还原NO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催化剂表面反应物种的吸附... 针对商用钒钛脱硝催化剂存在的环境污染和易中毒问题,采用无毒环保的单金属铜催化剂并使用助剂Ni掺杂提高其脱硝性能。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探究了助剂Ni对Cu(111)表面催化NH_(3)还原NO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催化剂表面反应物种的吸附、反应机理和电子结构,对比了助剂Ni掺杂前后Cu(111)表面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所有反应物种在CuNi(111)表面上的吸附效果均优于在Cu(111)表面的吸附效果。CuNi(111)表面发生的三步基元反应需克服的能垒均低于Cu(111)表面,其中,速控步骤(NH_(2)NO→N_(2)+H_(2)O)的能垒降低了63.6 kJ/mol,可见CuNi(111)表面催化活性明显较高。相比Cu(111)表面,CuNi(111)表面的d带中心更靠近费米能级,说明助剂Ni的掺杂增强了Cu(111)表面电子的活跃性,从而提高了其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表面 Ni助剂 脱硝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分子在CrN(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
5
作者 贵宾华 周晖 +4 位作者 汪科良 赵蒙 何延春 马占吉 杨拉毛草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303,共10页
为深入探究氧分子在氮基涂层表面的吸附作用机理,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氧分子在CrN(111)表面不同点位吸附体系的吸附能、电子结构以及能态密度,阐明CrN(111)表面吸附氧分子的微观作用机制。吸附能方面,氧分子在CrN... 为深入探究氧分子在氮基涂层表面的吸附作用机理,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氧分子在CrN(111)表面不同点位吸附体系的吸附能、电子结构以及能态密度,阐明CrN(111)表面吸附氧分子的微观作用机制。吸附能方面,氧分子在CrN(111)表面hollow-Cr点位吸附能最低,可达−5.17 eV。针对不同吸附点位,被吸附氧分子与表层Cr及N原子间呈现出明显的电荷转移现象,表明吸附O原子与表层Cr及N原子间形成了离子键交互作用。同时,表层Cr原子3s、3d及N原子2p轨道与O原子2p轨道态密度峰的重叠与共振,表明吸附体系原子间产生了轨道杂化作用。此外,受氧分子吸附作用影响,CrN(111)表面原子发生明显结构弛豫,表层及次表层原子间距呈收缩状态;同时,不同吸附点位氧分子均未发生角度偏转,但bri-Cr-Cr点位氧分子出现明显位移,偏移至hollow-Cr吸附点位。以上结果表明,吸附氧分子与表层Cr及N原子间呈典型离子交互作用与共价交互作用共存状态,进而形成稳定的O_(2)/CrN(111)吸附体系,且以hollow-Cr为最稳定吸附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CrN(111)表面 氧吸附 电子结构 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diamond复合材料平面研磨实验研究
6
作者 赵翠翠 刘成炜 +2 位作者 于晓琳 焦可如 黄树涛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8-224,共17页
目的 为实现Cu/diamond复合材料表面高效平坦化的研磨加工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满足该材料应用需求。方法 对Cu/diamond复合材料进行平面研磨加工实验,研究了研磨盘转速、研磨压力及磨粒粒度对研磨表面质量和材料去除率的影响。结果 实... 目的 为实现Cu/diamond复合材料表面高效平坦化的研磨加工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满足该材料应用需求。方法 对Cu/diamond复合材料进行平面研磨加工实验,研究了研磨盘转速、研磨压力及磨粒粒度对研磨表面质量和材料去除率的影响。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Cu/diamond复合材料研磨过程中金刚石增强颗粒的去除形式主要包括延性去除、局部破碎、整体脱落、表面和边缘微小脆性破碎几种形式;研磨表面金刚石增强颗粒与Cu基体两相之间呈现台阶现象,随着金刚石磨粒粒度的增加台阶现象越显著,增强颗粒研磨表面整体平整,增强颗粒间的基体区域较为平坦;Cu/diamond复合材料研磨过程材料去除率随研磨盘转速、研磨压力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磨粒粒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磨盘转速对表面粗糙度影响不大,研磨压力对表面质量的影响大于研磨盘转速,其中磨粒粒度对表面质量及材料去除率的影响最为显著;综合研磨加工效果,Cu/diamond复合材料在研磨120 min,研磨盘转速为180 r/min、研磨压力为1.2 MPa、金刚石磨粒粒度为W14的条件下加工,可以获得表面粗糙度为0.488μm的平坦表面,材料去除率可达0.785μm/min。结论 通过合理选择研磨速度、研磨压力和金刚石磨料粒度对Cu/diamond复合材料进行研磨加工,能够以较高的研磨效率获得较为平坦的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diamond复合材料 平面研磨 材料去除率 表面粗糙度 表面形貌 研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Cu(221)面催化还原CO制甲醇反应机理及其电子效应的理论研究
7
作者 刘婷婷 白慧 +3 位作者 白冰 徐慧凯 刘勇军 黄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7,54,共10页
Cu基催化剂是一种高效还原CO制甲醇的绿色催化剂,其不同晶面的甲醇合成性能不同,因此明确其反应机理对催化剂设计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稳定性最高的阶梯Cu(221)面的CO加氢制甲醇反应机理尚不明确。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通过对比阶梯Cu(... Cu基催化剂是一种高效还原CO制甲醇的绿色催化剂,其不同晶面的甲醇合成性能不同,因此明确其反应机理对催化剂设计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稳定性最高的阶梯Cu(221)面的CO加氢制甲醇反应机理尚不明确。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通过对比阶梯Cu(221)面CO加氢制甲醇过程中相关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热,明确了甲醇合成的最优路径。系统对比了活性Cu位点配位数较高的露台Cu(100)、Cu(111)面与活性Cu位点配位数较低的阶梯Cu(110)、Cu(211)、Cu(611)和Cu(221)面上CO加氢制甲醇最优反应路径中的决速步能垒(Cu(221):0.77 eV、Cu(611):0.88 eV、Cu(211):0.99 eV、Cu(110):1.04 eV、Cu(100):1.05 eV和Cu(111):1.21 eV),证实了阶梯Cu(221)面具有最优的甲醇合成性能。结合Bader电荷、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和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分析,从微观电子层面进一步揭示了CO活化转化过程,发现电负性更强的台阶边缘位点与关键物种之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是阶梯Cu(221)面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阶梯cu(221)面 CO活化 甲醇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Ag基底的顶空-SERS法快速现场检测水中甲基砷酸盐
8
作者 田克芳 张旻 +2 位作者 张清哲 景传勇 蔡勇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68-2078,共11页
目前,甲基砷酸盐分析方法多依赖大型精密仪器,难以进行现场检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作为一种原位无损的检测技术,可用于环境中痕量甲基砷酸盐(一甲基砷酸盐:MMAA、二甲基砷酸盐:DMAA)的分析.本研究采用简便的金属置换法,制备了铜网... 目前,甲基砷酸盐分析方法多依赖大型精密仪器,难以进行现场检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作为一种原位无损的检测技术,可用于环境中痕量甲基砷酸盐(一甲基砷酸盐:MMAA、二甲基砷酸盐:DMAA)的分析.本研究采用简便的金属置换法,制备了铜网-银枝晶(Cu-Ag)SERS基底,并基于此开发了一种便携式SERS分析装置,首次利用顶空法快速现场检测水中甲基砷酸盐.研究系统探究了装置条件、盐酸(HCl)及硼氢化钾(KBH4)浓度、甲基砷酸盐溶液体积等因素对SERS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加热搅拌下,最佳检测时间为10 min,HCl及KBH4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2 mol·L^(−1)和0.6 mol·L^(−1),最佳甲基砷酸盐溶液体积为20 mL.根据特征峰位移可区分MMAA(622 cm^(−1))与DMAA(596 cm^(−1)和614 cm^(−1)),其中MMAA的检测限低至1.29 g·L^(−1).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该SERS基底具有优异的均匀性、稳定性和批次重复性.此外,用该装置检测不同地区的实际水样,MMAA回收率在95.6%—102.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4.5%—6.6%,且该SERS方法的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相近,证实该便携式SERS装置可用于现场检测水体中的甲基砷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法 甲基砷酸盐 现场检测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铜网-银枝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调变Cu-Al尖晶石催化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缓释行为特征
9
作者 吴坤云 苏实宇 +7 位作者 王霞 赵瑛祁 张财顺 韩蛟 张跃宏 侯晓宁 张磊 高志贤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0-1060,共11页
本工作采用水热、Al改性、酸洗三种方法调变铜铝尖晶石催化剂,通过XRD、BET、H_(2)-TPR、XPS技术研究,结合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性能,重点探索了表面组成、结构对缓释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处理后催化剂晶相组成及表面物种分... 本工作采用水热、Al改性、酸洗三种方法调变铜铝尖晶石催化剂,通过XRD、BET、H_(2)-TPR、XPS技术研究,结合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性能,重点探索了表面组成、结构对缓释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处理后催化剂晶相组成及表面物种分布发生变化。Al改性和酸洗处理的催化剂晶相组成未发生变化,但表面Al/Cu比例、Cu物种结构分布发生改变。从缓释Cu表征数据分析,三种处理方法均导致了微观表面结构的改变,从而表现相异的缓释催化行为,其中,水热处理提高了催化活性,Al改性和酸洗处理降低了催化活性,但呈现出明显的缓释催化特征。本工作为进一步研究铜铝尖晶石催化剂表面状态的调变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铝尖晶石 催化剂处理 表面结构 缓释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METRIC STRUCTURE OF ETHYLENOXIDE ADSORBED ON Cu(110) SURFACE
10
作者 Xun Sheng Zhang Department of Phys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P.R.China Zhi Qiang Du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Zhejiang University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Z1期123-126,共4页
The binding energies of ethylene oxide (Et-O) adsorbed on Cu(110) surface for different adsorption sites and orientations are calculated with an atom superposition and electron delocalization molecular orbital (ASED-M... The binding energies of ethylene oxide (Et-O) adsorbed on Cu(110) surface for different adsorption sites and orientations are calculated with an atom superposition and electron delocalization molecular orbital (ASED-MO) using cluster models. It shows that the top site of Cu(110) surface is preferable for Et-O adsorp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C bond of Et-O is parallel to the [110] direction of the substratc. The distance of an oxygen of Et-O to the Cu atom is approximately 1.5817(?).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pposition of C. Benndorf et al., in which the oxygen was proposed on the short bridge site with C-C bond orientating to [110] direction of Cu(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 GEOMETRIC STRUCTURE OF ETHYLENOXIDE ADSORBED ON cu surf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self-repair films on friction surface lubricated with nano-Cu additive
11
作者 刘谦 许一 +2 位作者 史佩京 于鹤龙 徐滨士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5年第S2期186-189,共4页
The surface modified nanocopper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with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 The wear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a T-11 ball-on-plate friction and wear tester made in Poland. The material of the upper sample w... The surface modified nanocopper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with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 The wear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a T-11 ball-on-plate friction and wear tester made in Poland. The material of the upper sample was GCr15 and the counterpart was AISI-1045 steel.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worn surfaces of the samples were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hile the element distributions on the worn surface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As the results, a film mainly made of Cu is formed on the worn surface. The film on the surface of the still upper sample is thicker than that formed on the revolving counterpart. At the edge of the groove of the worn surface made by the milling before test there is Cu element observed obviously, but there is not any Cu element in the bottom of the groove. A possible action mechanism of the film is suggested. The friction movement can induce reactivity of the metal and continuously produce activation surface. It benefits the film formed by nano-Cu in lubricant on the worn surface. Hardness and modulus of nano-Cu films were successfully measured and analyzed by the nanoindentation instru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dness and modulus of the films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initial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u surface ANALYSIS NANOINDENTATION mechanism of FI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_(3)SO_(2)F气体与Al(111)表面相容性及其分解特性模拟
12
作者 陈兴发 郑宇 +2 位作者 任书波 肖亚鹏 郝东昕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5,共10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其分解机理。通过计算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能、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电子定域化函数(ELF)和态密度等数据,对二者之间的相容性进行理论分...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其分解机理。通过计算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能、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电子定域化函数(ELF)和态密度等数据,对二者之间的相容性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建立CF_(3)SO_(2)F气体的分解路径理论计算模型,计算CF_(3)SO_(2)F气体在不同分解路径下的自由能,通过过渡态分析得到CF_(3)SO_(2)F气体主要的分解产物。结果表明:CF_(3)SO_(2)F气体在正常工况下与Al(111)表面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相互作用表现为物理吸附,CF_(3)SO_(2)F气体的典型分解气体产物主要包括CF_(4)和SO_(2)。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新型环保绝缘气体CF_(3)SO_(2)F的气-固相容性及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_(3)SO_(2)F气体 Al(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气固相容性 分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Cu^(2+)催化废盐炭化除COD工艺研究
13
作者 李俊 周兆安 +2 位作者 刘小文 毛谙章 周爱青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为降低废盐炭化除COD处理的能耗,采用金属催化有机物热分解技术,研究了Cu^(2+)催化废盐炭化除COD工艺,考察了Cu^(2+)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废盐炭化过程除COD的影响,并采用响应曲面法进行了建模优化与验证。结果表明:Cu^(2+)催化... 为降低废盐炭化除COD处理的能耗,采用金属催化有机物热分解技术,研究了Cu^(2+)催化废盐炭化除COD工艺,考察了Cu^(2+)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废盐炭化过程除COD的影响,并采用响应曲面法进行了建模优化与验证。结果表明:Cu^(2+)催化废盐炭化除COD效果明显,可在较低温度下得到较高的COD去除率,未加催化剂炭化时,550℃炭化的废盐COD去除率为90.45%,添加催化剂后,350℃炭化的废盐COD去除率可达92.20%,降温效果显著;影响COD去除率的显著性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Cu^(2+)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响应曲面法优化废盐炭化建立的数学模型,其拟合值与实验验证结果的吻合度高,优化后最佳工艺参数为Cu^(2+)用量为0.4%、反应温度为450℃、反应时间为0.7 h,此时COD去除率预测值为98.53%,通过3次实验验证,实际COD去除率均值为98.55%,与模型相差0.02%,说明优化条件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盐 低温炭化 除COD 催化热解 响应曲面法 cu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_2O(111)表面上的吸附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宝珍 陈文凯 +3 位作者 刘书红 曹梅娟 陆春海 许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15-1221,共7页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D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表面上配位不饱和的铜离子(CuCUS)...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D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表面上配位不饱和的铜离子(CuCUS)为活性吸附位;NO的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为有利,N端吸附时吸附能可达到113.5kJ·mol-1,而O端情况下只有39.7kJ·mol-1;NO倾斜吸附在Cu2O(111)表面上,O端吸附时倾斜度更大。在两种吸附取向情况下,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都发生了较大的红移,N端吸附情况下红移150cm-1,O端时红移330cm-1。前线轨道分析表明,Cu与NO间的吸附作用主要是Cu的d轨道和NO的π*轨道间的相互作用。表面弛豫的计算表明,Cu2O(111)面的弛豫对O端吸附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考虑表面弛豫时O端吸附为很弱的化学吸附(吸附能为39.7kJ·mol-1),而没有考虑弛豫时吸附能为60.5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周期平板模型 NO 吸附 cu2O(111)非极性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硫醇在Cu(111)表面的解离吸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 被引量:6
15
作者 范晓丽 刘燕 +2 位作者 杜秀娟 刘崇 张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270,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和平板模型研究了CH_3SH分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反应.系统地计算了S原子在不同位置以不同方式吸附的一系列构型,第一次得到未解离的CH_3SH分子在Cu(111)表面顶位上的稳定吸附构型,该构型吸附属于...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和平板模型研究了CH_3SH分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反应.系统地计算了S原子在不同位置以不同方式吸附的一系列构型,第一次得到未解离的CH_3SH分子在Cu(111)表面顶位上的稳定吸附构型,该构型吸附属于弱的化学吸附,吸附能为0.39 eV.计算同时发现在热力学上解离结构比未解离结构更加稳定,解离的CH_3S吸附在桥位和中空位之间,吸附能为0.75-0.77 eV计算分析了未解离吸附到解离吸附的两条反应路径,最小能量路径的能垒为0.57 eV.计算结果还表明S—H键断裂后的H原子并不是以H_2分子的形式从表面解吸附而是以与表面成键的形式存在.通过比较S原子在独立的CH_3SH分子和吸附状态下的局域态密度,发现S—H键断裂后S原子和表面的键合强于未断裂时S原子和表面的键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硫醇分子 cu(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构型 解离 局域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和CH_3O在Cu_2O(111)表面吸附特性及共吸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章日光 郑华艳 +1 位作者 王宝俊 李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6-1251,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CO以4种吸附模式和CH3O以O端在Cu2O(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几何构型参数和Mul...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CO以4种吸附模式和CH3O以O端在Cu2O(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几何构型参数和Mulliken电荷的计算和比较发现,Cu2O(111)表面上配位未饱和铜离子(CuCUS)为CO的活性吸附位;配位饱和铜离子(CuCSA)为CH3O的活性吸附位.CO和CH3O吸附于Cu2O(111)表面后,表面弛豫现象明显改善.CO和CH3O与Cu2O(111)表面能够形成共吸附体系,CO和CH3O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75.89 kJ/mol,为典型的化学作用,有助于促进CO和CH3O反应形成表面物种CH3OCO,计算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CH3O cu2O(111)表面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腈在Cu(111)面上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及NBO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树伟 徐香 +1 位作者 于红 张慧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1-754,共4页
利用密度泛函方法对丙烯腈在Cu(111)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吸附状态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丙烯腈分子通过端位N原子立式吸附在金属铜表面为弱化学吸附,其中桥位为较佳吸附位,结合能为-40.16kJ/mol;丙烯腈分子和金属铜之间发生了电荷转... 利用密度泛函方法对丙烯腈在Cu(111)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吸附状态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丙烯腈分子通过端位N原子立式吸附在金属铜表面为弱化学吸附,其中桥位为较佳吸附位,结合能为-40.16kJ/mol;丙烯腈分子和金属铜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N原子的孤对电子与金属形成σ共价键;对丙烯腈分子结构变化进行了NBO分析,解释了丙烯腈分子吸附后被活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 丙烯腈 cu(111) 化学吸附 自然键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在Cu(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楚兴丽 路战胜 杨宗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7-562,共6页
基于广义梯度近似的投影缀加平面波(Projector augmented wave)赝势和具有三维周期性边界条件的超晶胞模型,采用第一原理方法计算并分析了由S吸附所形成的S/Cu(111)界面体系的吸附结构、吸附能和局域电子结构,考虑了不同覆盖度(1,0.25 ... 基于广义梯度近似的投影缀加平面波(Projector augmented wave)赝势和具有三维周期性边界条件的超晶胞模型,采用第一原理方法计算并分析了由S吸附所形成的S/Cu(111)界面体系的吸附结构、吸附能和局域电子结构,考虑了不同覆盖度(1,0.25 ML)下S在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S原子倾向于吸附在高对称的fcc位与hcp位;由于S的负电性而使S/Cu吸附能随覆盖度的减小而增加,与之相应,S-Cu键长随覆盖度的减小而缩短.DOS图、Bader电荷分析表明杂化主要发生在S的3p态和表面Cu原子的3d态之间,表层近邻的Cu原子向S转移的电子数随覆盖度增加而减小,这表明S与Cu(111)面有强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吸附 cu(111)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_x(x=1-4)团簇在CeO_2(111)表面的吸附(英文)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宗献 谢罗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51-857,共7页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u团簇(Cux,x=1-4)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研究发现当团簇比较小时(x=2,3),倾向于平铺表面;当x=4时,Cu团簇在CeO2(111)表面以三维的四面体结构吸附较为稳定,从Cu 3d到Ce 4f的电荷转移使Cu团簇...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u团簇(Cux,x=1-4)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研究发现当团簇比较小时(x=2,3),倾向于平铺表面;当x=4时,Cu团簇在CeO2(111)表面以三维的四面体结构吸附较为稳定,从Cu 3d到Ce 4f的电荷转移使Cu团簇带正电荷.由二维的菱形结构到三维的四面体结构的转变势垒为1.05 eV,并且其中一个Cu原子直接迁移到另外三个Cu原子的空位顶部的转变路径比较有利.在Cu团簇与CeO2的相互作用过程中,Cu-O和Cu-Cu相互作用的竞争最终决定了Cu团簇在CeO2上的形貌.这种CeO2(111)负载的带正电的三维Cu团簇将对水分解,进而对水煤气反应具有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cu团簇 吸附 cux/CeO2(1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双分子在Cu_2O(111)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宝珍 陈文凯 徐香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26-1131,共6页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分析并预测了吸附后可能产生的物种.结果表明,当两个NO分子都以O端吸附在Cu2O(111)表面时即Cu+(ON)(ON)构型,N—N键长很短,只有124.4pm,吸附的两个NO分子形成了二聚体形式,这种吸附构型有利于进一步离解产生N2或N2O并形成Cu-O表面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周期平板模型 NO cu2O(111) 吸附 二聚体 离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