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_(3)C_(2)-MXene/CuS/PVDF复合光热膜的制备及太阳能驱动界面水蒸发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姜艳丽 徐云松 +4 位作者 王建康 李伟豪 宋英 汪新智 姚忠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4,共12页
采用化学刻蚀-溶剂热法合成了Ti_(3)C_(2)-MXene/CuS复合材料,再通过真空抽滤将该复合材料负载到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上,构筑了Ti_(3)C_(2)-MXene/CuS/PVDF复合光热膜,并研究了其界面水蒸发性能.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采用化学刻蚀-溶剂热法合成了Ti_(3)C_(2)-MXene/CuS复合材料,再通过真空抽滤将该复合材料负载到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上,构筑了Ti_(3)C_(2)-MXene/CuS/PVDF复合光热膜,并研究了其界面水蒸发性能.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显示,CuS纳米颗粒将Ti_(3)C_(2)-MXene包裹并填满片层间隙.界面水蒸发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180℃反应9 h所得材料的性能最佳,在1 kW/m2光照强度下,其界面水蒸发速率和蒸发效率分别为1.92 kg·m^(-2)·h^(-1)和110.4%.此外,复合光热膜具有较好的海水脱盐效果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与光热转换实验结果表明,Ti_(3)C_(2)-MXene与CuS的复合提高了其光吸收能力与光热转换效率,二者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光热转换和界面水蒸发性能.本工作可为低成本、高性能光热转换材料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水蒸发 光热转换 Ti_(3)C_(2)-MXene 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化学法制备Cu2O/Cu空心球异质结光催化剂
2
作者 贾相华 张辉霞 +1 位作者 刘艳凤 左桂鸿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7-404,共8页
窄带隙半导体作为可见光光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以氯化铜(CuCl_(2)·H_(2)O)为前驱体,盐酸羟胺(H_(3)NO·HCl)和硼氢化钠(NaBH_(4))为还原剂,采用一锅无模... 窄带隙半导体作为可见光光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以氯化铜(CuCl_(2)·H_(2)O)为前驱体,盐酸羟胺(H_(3)NO·HCl)和硼氢化钠(NaBH_(4))为还原剂,采用一锅无模板湿化学还原法制备Cu_(2)O/Cu空心球异质结光催化剂。采用不同表征手段对样品形貌、晶体结构、组成、比表面积和光学性质进行分析。加入NaBH_(4)使Cu_(2)O/Cu形貌从中空截角八面体逐渐演化为中空纳米球。通过改变NaBH_(4)加入量可以控制Cu_(2)O表面Cu层厚度。NaBH_(4)直接还原Cu_(2)O使Cu_(2)O和Cu界面紧密结合,这有利于载流子分离和传输,C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使Cu_(2)O/Cu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增强,因此Cu_(2)O/Cu对甲基橙(MO)和无色恩诺沙星(ENR)均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连续循环使用5次,Cu_(2)O/Cu对MO的降解率影响不大。捕获实验表明·O_(2)^(-)和空穴是降解MO过程中主要的活性物质。Cu_(2)O/Cu的良好光催化活性归因于Cu_(2)O和Cu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为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O/cu异质结 纳米空心球 光催化 cu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Cu/AgCuTi复合中间层钎焊C/C与TC4接头组织及性能
3
作者 王宁宁 朱海涛 +4 位作者 飞景明 安琪 宋延宇 刘多 宋晓国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28,共8页
为解决C/C复合材料与TC4合金钎焊接头存在的残余应力集中及界面脆性相过量析出问题,文中采用泡沫Cu/AgCuTi复合中间层进行异质连接.系统研究了钎焊温度(860~920℃)对接头界面组织、抗剪强度和断口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有接头均形... 为解决C/C复合材料与TC4合金钎焊接头存在的残余应力集中及界面脆性相过量析出问题,文中采用泡沫Cu/AgCuTi复合中间层进行异质连接.系统研究了钎焊温度(860~920℃)对接头界面组织、抗剪强度和断口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有接头均形成可靠冶金结合,界面典型结构为TC4/Ti基固溶体+TiCu/Ag基固溶体+Cu基固溶体+TiCu_(2)/TiC/C/C复合材料.随着钎焊温度升高,钎缝宽度逐渐减小,但物相组成及分布规律保持一致.与传统AgCuTi钎料相比,泡沫Cu/AgCuTi复合中间层显著提高钎缝中Cu基固溶体含量,有效降低冷却过程中的残余应力积累并抑制脆性化合物生成.接头的抗剪强度随温度呈先增后减趋势,880℃时达到最大值29.2 MPa.断口分析显示,接头断裂特征与界面组织演化存在关联,表明复合中间层设计对提升接头性能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钎焊 泡沫cu 界面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N/Cu功能梯度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4
作者 孙静 罗洁 +1 位作者 吕薪羽 张宗仁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37,共7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Cu/AlN/Cu功能梯度电极材料,并成功实现了与CoSb_(3)热电材料的高效连接。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在Cu/AlN/Cu与CoSb_(3)的界面处检测到Cu_(3)Sb、Cu_(3.3)Sb、(Ag,In)、Cu、CuIn及Cu2In...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Cu/AlN/Cu功能梯度电极材料,并成功实现了与CoSb_(3)热电材料的高效连接。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在Cu/AlN/Cu与CoSb_(3)的界面处检测到Cu_(3)Sb、Cu_(3.3)Sb、(Ag,In)、Cu、CuIn及Cu2In等多种物相,这些相的分布与局部元素分布高度吻合。研究表明,焊接温度显著影响过渡层的结构和均匀性,较低的焊接温度(500℃)有利于形成均匀稳定的过渡层,减少孔洞生成,提升界面连接质量。此外,Cu、Ag、In、Ti等元素在界面区域展现出复杂的扩散行为,尤其是Ti元素的偏析,显著增强了界面的润湿性和结合强度。然而,不对称的扩散速率引发了Kirkendall效应,进一步影响了过渡层的微观结构。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SPS连接后界面处相结构连续,缺乏明显的界面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等离子烧结 功能梯度材料 cu/AlN/cu CoSb_(3) 界面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0.96Cr-0.078Zr(-0.07La)合金的高温热变形行为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劲松 徐亚楠 +3 位作者 邓偲瀛 肖瑜 王松伟 宋鸿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8-556,共19页
采用Gleeble-3800D型热模拟试验机对Cu-0.96Cr-0.078Zr(-0.07La)合金进行高温热压缩变形,研究了合金在变形温度为650~950℃、应变速率为0.01~10 s^(-1)条件下的变形行为,建立Cu-0.96Cr-0.078Zr(-0.07La)合金的本构方程及热加工图。结果... 采用Gleeble-3800D型热模拟试验机对Cu-0.96Cr-0.078Zr(-0.07La)合金进行高温热压缩变形,研究了合金在变形温度为650~950℃、应变速率为0.01~10 s^(-1)条件下的变形行为,建立Cu-0.96Cr-0.078Zr(-0.07La)合金的本构方程及热加工图。结果表明:当初始晶粒尺寸较大时,Cu-0.96Cr-0.078Zr(-0.07La)合金动态再结晶晶粒占比随应变速率升高而增加,动态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随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减小;微量稀土La添加会使合金的热激活能升高,且在低应变速率条件下(0.01~0.1 s^(-1)),微量稀土La的添加使Cu-Cr-Zr合金发生动态再结晶的温度提高;在高应变速率(1~10 s^(-1))时,微量稀土La的添加明显提升合金内部动态再结晶晶粒占比。从热加工图来看,稀土La添加量为0.07%时,对合金的最佳热加工区域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R-ZR合金 稀土微合金化 热变形行为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强韧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
6
作者 范才河 毛垚晶 +4 位作者 刘俊伟 吴琴 胡泽艺 李济 武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64,共26页
通过增加超高强Al-Zn-Mg-Cu合金中Zn的含量来提升合金的性能已成为超高强Al-Zn-Mg-Cu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推动了这类合金的发展及其在多... 通过增加超高强Al-Zn-Mg-Cu合金中Zn的含量来提升合金的性能已成为超高强Al-Zn-Mg-Cu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推动了这类合金的发展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本文综述了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和Zn含量的提升对于Al-Zn-Mg-Cu合金强韧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微合金化处理、热处理工艺、形变热处理和大塑性变形等强化手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制备和强化方法对合金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详细阐述了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及方法,展望了其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旨在为高Zn含量Al-Zn-Mg-Cu合金的成分设计和制备提供指导,以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合金 强韧化机制 高Zn含量 析出相 超高强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造中机械振动对AlSi6Cu3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刘祥 张远明 +1 位作者 曾德军 马彦滨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1,共4页
研究了铸造过程中机械振动对AlSi6Cu3合金铸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械振动振幅为5、10、15和20μm,恒定振动频率为1000 Hz。将振动条件下所得结果与静态条件下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比了不同凝固条件制备试样的显微组织、力学性... 研究了铸造过程中机械振动对AlSi6Cu3合金铸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械振动振幅为5、10、15和20μm,恒定振动频率为1000 Hz。将振动条件下所得结果与静态条件下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比了不同凝固条件制备试样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测试和断口扫描电镜图像,研究了AlSi6Cu3合金试样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振幅的机械振动使AlSi6Cu3合金获得不同程度的晶粒细化;机械振动的加入使得铸件的显微硬度得到提高,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在所有不同机械振动幅度测试条件下,1000 Hz和5μm振幅的振动条件提供了最好的改善结果;AlSi6Cu3合金拉伸断口为韧窝和解理的混合型断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6cu3合金 铸造 机械振动 振幅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Si元素的添加对Cu-7Sn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樊文欣 高阳 +5 位作者 王鹏飞 陈燕 原霞 彭丽军 付亚波 张忠涛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5,共11页
在传统的固溶强化型Cu-7Sn合金的基础上,通过相图热力学和第一性原理结果对合金化成分及热处理制度进行设计,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合金的物相组成,并对材料的微观组织演变进行表征。通过分析不同合金成分及温度条件下的物相组成,设计并... 在传统的固溶强化型Cu-7Sn合金的基础上,通过相图热力学和第一性原理结果对合金化成分及热处理制度进行设计,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合金的物相组成,并对材料的微观组织演变进行表征。通过分析不同合金成分及温度条件下的物相组成,设计并制备出一种新型沉淀强化型Cu-7Sn-1Ni-0.4Si合金。研究表明,根据相图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将Ni和Si元素作为合金化元素,采用熔铸法制备的Cu-7Sn-1Ni-0.4Si合金,在850℃条件下进行3 h的固溶处理及400℃条件下进行5 h的时效处理后,大量δ-Ni2Si相析出,显著提升了合金的力学性能。此时,合金的维氏硬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可达160.7 HV、550 MPa和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7Sn合金 热处理 析出相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铸造压力对AlSi17Cu铝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符特 胡前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6-51,共6页
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挤压铸造过程中挤压压力对AlSi17Cu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旨在为工业生产中优化铝合金铸件的加工条件提供理论支持。采用了200 kN液压机,对施加70、100及130 MPa三种不同的挤压压力进行AlSi17Cu合金挤压铸造... 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挤压铸造过程中挤压压力对AlSi17Cu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旨在为工业生产中优化铝合金铸件的加工条件提供理论支持。采用了200 kN液压机,对施加70、100及130 MPa三种不同的挤压压力进行AlSi17Cu合金挤压铸造试验,并对合金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测定了合金的拉伸性能和硬度等。结果表明,挤压压力的增加对合金的微观组织具有显著影响,在70~130 MPa的压力范围内,初生Si颗粒及共晶Si的尺寸与分布呈现显著变化。随挤压压力从70 MPa增至130 MPa,初生Si颗粒尺寸减小了28.4%,共晶Si颗粒的尺寸减少了50.3%,同时α-Al相的晶粒尺寸亦呈现18.3%的减小。挤压压力的增加能够明显提升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当挤压压力由70 MPa提高到100 MPa时,合金的抗拉强度增加了13.9%,屈服强度提高了22.6%,伸长率和硬度分别提升了19.9%和9.4%。然而,当挤压压力进一步增至130 MPa时,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略有下降。这表明,挤压压力的增加并非线性地提升合金的力学性能,当超过某一临界压力时,合金的延展性反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铸造 压力 AlSi17cu铝合金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与花生壳生物炭对Cu^(2+)和Zn^(2+)的吸附研究
10
作者 马帅 马帅辉 +2 位作者 尹微琴 盛海君 王小治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BC)和花生壳生物炭(PSBC)对溶液中Cu^(2+)和Z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WSBC对Cu^(2+)和Zn^(2+)的吸附能力强于PSBC,其中WSBC对Cu^(2+)的吸附(18.51 mg/g)大于Zn^(2+)(14.10 mg/g),且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Cu^(2+)和Zn^(2+)在WSBC上的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而PSBC则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2种生物炭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对Zn^(2+)的吸附速率大于Cu^(2+)。热力学分析显示,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其中PSBC吸附的自发性更强。WSBC与PSBC在吸附Cu^(2+)和Zn^(2+)的过程中均存在着离子交换、阳离子-π相互作用和沉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生物炭 花生壳生物炭 cu^(2+) Zn^(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动时间对AlSi15Cu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刘营营 肖海峰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84,90,共4页
过共晶AlSi15Cu合金的延展性极容易受到大Si颗粒尺寸的影响,使得该合金力学性能下降。研究了不同超声振动时间对过共晶AlSi15Cu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振动可以有效地细化AlSi15Cu合金中的初生Si颗粒。超声振动... 过共晶AlSi15Cu合金的延展性极容易受到大Si颗粒尺寸的影响,使得该合金力学性能下降。研究了不同超声振动时间对过共晶AlSi15Cu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振动可以有效地细化AlSi15Cu合金中的初生Si颗粒。超声振动通过在Si颗粒内部产生裂孔,使得初生Si颗粒获得细化。适当时间的超声振动能使金属间化合物等硬颗粒与初生Si发生碰撞,从而导致Si颗粒进一步破碎和细化。经过超声振动的合金初生Si晶粒均匀分布和细化,可以克服AlSi15Cu合金变形不良的问题。处理后的AlSi15Cu合金力学性能较未处理的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15cu铝合金 铸造 超声振动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 cluster@UiO-66团簇负载型催化剂促进光催化CO_(2)加氢反应
12
作者 王秀林 岐少鹏 +6 位作者 周昆 邓希 姚辉超 戴若云 张雨晴 伍思达 聂锁府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I0001,共10页
针对高活性Cu基团簇(Cu cluster)催化剂的稳定性问题,利用MOFs材料独特的结构限域作用,将Cu团簇锚定在UiO-66中,构建了Cu cluster@UiO-66复合材料,改善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该复合结构中,UiO-66不仅可作为吸光单元捕获太阳光... 针对高活性Cu基团簇(Cu cluster)催化剂的稳定性问题,利用MOFs材料独特的结构限域作用,将Cu团簇锚定在UiO-66中,构建了Cu cluster@UiO-66复合材料,改善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该复合结构中,UiO-66不仅可作为吸光单元捕获太阳光形成光生载流子,而且UiO-66的多孔结构可以有效稳定Cu团簇,保证其微观尺度上的高度分散和结构稳定.研究发现,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UiO-66的光生电子可快速转移至Cu团簇,进而以Cu团簇作为催化活性位点驱动CO_(2)还原反应.得益于复合材料中高效的电荷转移和稳定的团簇活性位点结构,光催化CO_(2)加氢反应活性明显增强.本研究为合成MOFs负载型团簇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结构 UiO-66 铜纳米簇 光催化CO_(2)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Cu复合催化过硫酸盐降解木质素类污染物的研究
13
作者 安俊健 卢锦程 +1 位作者 汪珊珊 王鹏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本研究以二氧化锰、硝酸铜和二甲基咪唑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nO_(2)-Cu(mIM)2双金属复合催化剂,利用该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以降解木质素模型物香草酸。采用单因素法及响应面法研究催化剂制备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化效率的影响... 本研究以二氧化锰、硝酸铜和二甲基咪唑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nO_(2)-Cu(mIM)2双金属复合催化剂,利用该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以降解木质素模型物香草酸。采用单因素法及响应面法研究催化剂制备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化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研究表明,在催化剂用量0.387 g/L、氧化剂初始浓度1.3 mmol/L、pH值为6.1的条件下,可以降解94.23%的香草酸;三维荧光检测表明,该催化剂可以有效催化氧化降解对造纸废水中污染物;电子顺磁共振表征表明,该降解体系中的主要反应活性物质是^(1)O_(2)、·OH和SO_(4)^(-)·,其中非自由基^(1)O_(2)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盐 Mn-cu双金属复合催化剂 木质素 造纸废水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TiB_(2)/Al-xSi-4.5C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4
作者 梁艳峰 刘逍恂 +1 位作者 夏峰 郭巧琴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97,共6页
根据TiB_(2)与TiC原位粒子的形成温区,设计粒子的原位反应路径,在铸造Al-xSi-4.5Cu(x=7,2,18,wt%)合金熔体内成功制备TiB_(2)与TiC双相粒子。借助OM、SEM、EDS等方法观察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并测试其维氏硬度,探究基体合金中Si含... 根据TiB_(2)与TiC原位粒子的形成温区,设计粒子的原位反应路径,在铸造Al-xSi-4.5Cu(x=7,2,18,wt%)合金熔体内成功制备TiB_(2)与TiC双相粒子。借助OM、SEM、EDS等方法观察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并测试其维氏硬度,探究基体合金中Si含量对原位TiB_(2)与TiC粒子分布及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Si含量的复合材料均可以通过原位自生法获得微纳米尺度的TiB_(2)与TiC双相粒子,但随着Si含量增加,原位粒子在Si相附近团聚加剧;当Si含量为12wt%时,复合材料硬度达到极值,为173.56 HV;当Si含量增加到18wt%时,TiC粒子发生失稳分解,导致了复合材料硬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cu合金 AL基复合材料 TIC TiB_(2) 原位自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Ni-Cu三元体系中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机制
15
作者 王楠 宁炳坤 +3 位作者 耿纪华 王晓龙 赵秦阳 陈永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9-1219,共11页
本文基于试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Ta-Ni-Cu体系在等温扩散期间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行为,揭示了柯肯达尔缺陷形成的不平衡扩散机制。结果表明,等温扩散期间Ta-Ni-Cu体系由于不平衡扩散在Ni-Cu界面上产生了柯肯达尔孔洞,而在Ni-Ta... 本文基于试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Ta-Ni-Cu体系在等温扩散期间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行为,揭示了柯肯达尔缺陷形成的不平衡扩散机制。结果表明,等温扩散期间Ta-Ni-Cu体系由于不平衡扩散在Ni-Cu界面上产生了柯肯达尔孔洞,而在Ni-Ta界面则没有明显的柯肯达尔缺陷。柯肯达尔缺陷与不平衡扩散时的互扩散系数相关,Ni-Cu体系的互扩散系数比Ni-Ta体系的高4~5个数量级,由此促进了Ni-Cu界面组分元素的不平衡扩散,使柯肯达尔孔洞更易产生和聚集。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等温扩散中Ni-Ta扩散层由于Ni3Ta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使得元素分布呈有序排列,而Ni-Cu扩散层中形成了Cu_(0.81)Ni_(0.19)固溶体,其元素呈无序分布状态,这种扩散层能够阻碍Cu原子运动,由此产生不平衡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i-cu体系 柯肯达尔缺陷 等温扩散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菠菜叶对酸性高铜废水中Cu^(2+)生物吸附性研究
16
作者 陈荣 张朝旭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共11页
针对铜在矿物提取、金属加工、电镀及电子等行业产生大量强酸性高含铜废水这一问题,该文以菠菜叶为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pH、温度、叶片完整性、Cu^(2+)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溶液中Cu^(2+)吸附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Cu^(2+)... 针对铜在矿物提取、金属加工、电镀及电子等行业产生大量强酸性高含铜废水这一问题,该文以菠菜叶为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pH、温度、叶片完整性、Cu^(2+)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溶液中Cu^(2+)吸附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Cu^(2+)初始质量浓度为19 mg/mL、pH为1.7、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7 h条件下,经裁剪的菠菜叶片对Cu^(2+)吸附量最大,为36 mg/g,Cu^(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说明吸附以非均质表面、物理吸附为主,菠菜叶对Cu^(2+)的吸附为自发、吸热和熵增加的过程,适用于强酸性高铜废水的直接治理,为农业产物在可持续发展概念中找到新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叶 cu^(2+)吸附 吸附条件 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特性及组织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王庆娟 闫田荣 +2 位作者 任新龙 许博凡 丰竟翔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通过JmatPro软件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Fe含量铸态Cu-Fe合金进行热力学计算与DSC实验,研究了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过程、铸态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对Cu-Fe合金的显微硬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Fe含量分别为5%、20%、40%和50%时,随着Fe含... 通过JmatPro软件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Fe含量铸态Cu-Fe合金进行热力学计算与DSC实验,研究了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过程、铸态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对Cu-Fe合金的显微硬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Fe含量分别为5%、20%、40%和50%时,随着Fe含量的增加,Cu-Fe合金液固转变(δ-Fe+L→γ-Fe)温度升高,温度由1201.4℃增加到1440.0℃,凝固过程中液固转变产生的焓值减小,包晶反应与共析反应产生的焓值增大。Fe含量的增加使合金铸态组织由细小的胞状晶转变为发达的等轴晶,分布更加均匀,初生Fe相尺寸增加。当Fe含量从5%增加到50%,铸态合金的显微硬度从87.34 HV增加至146.09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凝固特性 DSC法 显微硬度 二元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双醛淀粉的制备及其对Cu^(2+)的吸附行为研究
18
作者 容学德 满若君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21-1928,共8页
以钛酸四丁酯交联双醛淀粉,然后与1-(3-氨基丙基)咪唑反应制备了1-(3-氨基丙基)咪唑改性双醛淀粉(TAST)重金属吸附剂。采用元素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TAST进行了表征。详细研究了TAST对水溶液中Cu^(2+... 以钛酸四丁酯交联双醛淀粉,然后与1-(3-氨基丙基)咪唑反应制备了1-(3-氨基丙基)咪唑改性双醛淀粉(TAST)重金属吸附剂。采用元素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TAST进行了表征。详细研究了TAST对水溶液中Cu^(2+)离子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吸附温度为35℃、pH为6.5、吸附时间为240 min时,TAST对Cu^(2+)的饱和吸附量达到45 mg·g^(-1)。TAST对Cu^(2+)离子的吸附过程为准二级吸附动力学过程,等温吸附模型同时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这种吸附行为与咪唑啉配位结合Cu^(2+)作用相吻合,且为自发、吸热的熵增过程。电子顺磁共振波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了咪唑啉氮配位的吸附机理。采用絮凝法+TAST结合的工艺,进一步对铜矿废水进行处理,废水中铜离子去除率达到99.45%,满足城镇废水排放标准,表明TAST是一种有潜力和应用价值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淀粉 1-(3-氨基丙基)咪唑 铜离子 吸附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具头对Cu-Al复合板渐进成形精度的影响
19
作者 秦勤 李泽欢 +2 位作者 李维壮 罗斌 李长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07-1816,共10页
针对铜铝复合板渐进成形精度问题,通过正交试验与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工具头参数对成形质量的影响。首先,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工具头参数对底部鼓包和侧壁鼓凸的敏感性;其次,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双金属复合板渐进成形有限元... 针对铜铝复合板渐进成形精度问题,通过正交试验与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工具头参数对成形质量的影响。首先,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工具头参数对底部鼓包和侧壁鼓凸的敏感性;其次,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双金属复合板渐进成形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第三,探讨了工具头参数对成形精度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多目标优化,确定了半球形工具头的参数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当成形角度增加时,底部鼓包高度逐渐减小,侧壁鼓凸高度逐渐增加;与方形轨迹相比,采用圆周加工轨迹更有利于控制侧壁变形;当工具头直径增加时,底部鼓包高度和侧壁鼓凸高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当半球形工具头的圆角为1.5 mm、宽度为5 mm、成形角度为45°且直径为15 mm时,成形件底部鼓包量减少41%,侧壁鼓凸量减少39%,可明显提高铜铝复合板渐进成形的整体成形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成形 工具头 内聚力单元 cu-Al复合板 成形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质量比对Cu-Ni-P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张建波 沈琪飞 +2 位作者 尹宁康 张晋涵 刘敬萱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6-211,共6页
本工作结合相图计算设计制备了不同Ni/P质量比的Cu-Ni-P合金。借助金相(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硬度和导电率试验,研究了Ni/P质量比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析出相的演变与硬度和导电率的关系。结果表明... 本工作结合相图计算设计制备了不同Ni/P质量比的Cu-Ni-P合金。借助金相(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硬度和导电率试验,研究了Ni/P质量比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析出相的演变与硬度和导电率的关系。结果表明,Ni/P质量比对合金的硬度和导电率有显著影响。其中Ni/P质量比为4时,合金在500℃下时效3 h时硬度和导电率分别达到171HV和61.8%IACS的最大值。P含量的增加促进了Ni原子从Cu基体中析出,降低了溶质原子的浓度,从而提高了合金的导电性。在时效初期,球状的NiP_(3)相大量存在是合金硬度上升的主要原因。随着时效的进行,合金中的析出相逐渐演变为球状的NiP_(2)相和短棒状的Ni_(2)P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P合金 Ni/P质量比 硬度 导电率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