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炭基菌剂促进Cr(Ⅵ)还原和Cr(Ⅲ)固定的协同效能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陈友媛 李浩 +2 位作者 刘乐成 寇晗 王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137,共10页
微生物还原法在Cr(Ⅵ)污染的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存在修复效率低以及微生物流失的问题。本研究以水稻壳为原料制备了胺基改性生物炭(PBC),在其表面负载铬还原菌制成炭基菌剂(MPBC),并研究了PBC和铬还原菌对Cr(Ⅵ)还原和Cr(Ⅲ)... 微生物还原法在Cr(Ⅵ)污染的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存在修复效率低以及微生物流失的问题。本研究以水稻壳为原料制备了胺基改性生物炭(PBC),在其表面负载铬还原菌制成炭基菌剂(MPBC),并研究了PBC和铬还原菌对Cr(Ⅵ)还原和Cr(Ⅲ)固定的协同效果及机制。结果显示,PBC表面吸附的微生物数量是原始生物炭的4.3倍,有效减少了微生物的流失。Cr(Ⅵ)去除实验结果表明,铬还原菌、PBC和MPBC在实验的前6 h对Cr(Ⅵ)去除速率分别为1.6、5.9和11.7 mg·L^(-1)·h^(-1),PBC和铬还原菌对铬的去除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协同系数为49.6%。产物分析表明,75.9%的铬(Cr)被固定到MPBC表面,MPBC的XPS分析显示MPBC表面主要固定了Cr(Ⅲ)。炭基菌剂去除Cr的路径为MPBC的胺基官能团将Cr(Ⅵ)捕获,有利于菌剂还原Cr(Ⅵ),并促进胞外铬还原酶的释放和Cr(Ⅵ)的还原,然后通过胺基络合作用和胞外聚合物将Cr(Ⅲ)固定,从而增强了胺基改性生物炭和铬还原菌对铬污染的协同修复能力。本研究为在铬污染环境中同时实现Cr(Ⅵ)还原和Cr(Ⅲ)固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胺基改性 铬还原菌 还原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Ⅵ)抗性菌株的筛选及其Cr(Ⅵ)去除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淼 汤岳琴 +2 位作者 于萍 周元祥 吴晓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0-526,共7页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制革厂含铬污泥中筛选分离Cr(Ⅵ)抗性菌株,并研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共分离得到对50mg/LCr(Ⅵ)去除率大于50%的菌株20株,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这些细菌主要属于Acinetobacter、Microbacterium、Leuc...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制革厂含铬污泥中筛选分离Cr(Ⅵ)抗性菌株,并研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共分离得到对50mg/LCr(Ⅵ)去除率大于50%的菌株20株,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这些细菌主要属于Acinetobacter、Microbacterium、Leucobacter、Ochrobactrum和Brachymonas属。对其中7株细菌,考察了菌株生长期、pH值和Cr(Ⅵ)浓度对菌株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在有较高代谢活性的条件下具较高的Cr(Ⅵ)去除能力;pH值对菌株去除Cr(Ⅵ)的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在50mg/LCr(Ⅵ)、pH值为7~8的条件下,Microbacterium属16号和21号菌株在36h时对Cr(Ⅵ)的去除率达80%~95%;高浓度的Cr(Ⅵ)抑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其中21号菌株在110mg/L的Cr(Ⅵ)浓度下去除效果最佳,Cr(Ⅵ)去除率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 铬抗性菌株 cr()去除细菌 微生物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晓丽 李雪 +3 位作者 寇志健 王军强 尚小清 陈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6-875,共10页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溶液pH、吸附时间、生物炭添加量和Cr(Ⅵ)初始浓度对炭基SRB吸附Cr(Ⅵ)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探讨其对Cr(Ⅵ)的吸附过程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700℃限氧热解小麦秸秆(XM700)为载体制备的炭基SRB(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其最佳吸附条件为pH=5、生物炭添加量0.6 g·100 mL^(-1)、吸附时间24 h、Cr(Ⅵ)的初始浓度100 mg·L^(-1);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以离子交换和表面物理吸附为主,以化学吸附作用为辅,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SRB能还原SO^(2)_(4)-为S^(2-),或分泌还原酶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达到去除目的。研究表明,IBXM700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为吸附作用与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载体 硫酸盐还原菌(SRB) cr()污染 吸附动力学 最佳吸附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铬菌株CQMUXH-1耐受和还原Cr(Ⅵ)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白群华 肖虹 +1 位作者 贾燕 张永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7-839,共3页
目的:探讨菌株CQMUXH-1耐受和还原C(rⅥ)的特性。方法:实验室模拟含C(rⅥ)环境,于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反应时间、pH、温度、C(rⅥ)浓度、其它污染物)培养细菌,测定细菌的生长量和(或)剩余C(rⅥ)浓度以评价菌株耐受和还原C(rⅥ)的能力。结... 目的:探讨菌株CQMUXH-1耐受和还原C(rⅥ)的特性。方法:实验室模拟含C(rⅥ)环境,于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反应时间、pH、温度、C(rⅥ)浓度、其它污染物)培养细菌,测定细菌的生长量和(或)剩余C(rⅥ)浓度以评价菌株耐受和还原C(rⅥ)的能力。结果:菌株CQMUXH-1在30℃振荡培养5~20h为对数生长期;该菌株对C(rⅥ)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对照菌大肠杆菌DH5α;该菌株在恒温振荡培养(37℃,200r/min)下,对100mg/LC(rⅥ)的去除率为84h73%;弱碱环境对CQMUXH-1的生长有较大影响,37℃培养能加快细菌的生长,Hg^(2+)、As^(3+)能明显抑制、Cu^(2+)能促进CQMUXH-1的生长。结论:菌株CQMUXH-1能耐受和还原较高浓度C(rⅥ),可有效应用于废水中C(rⅥ)污染的生物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细菌 耐受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细菌细胞吸附Cr(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全桂静 金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0-63,86,共5页
采用实验室保藏的鞘细菌,经过液体扩大培养后处理含Cr(Ⅵ)的废液,通过振荡吸附试验考察一系列物理化学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鞘细菌吸附Cr(Ⅵ)的适宜pH为8.0,适宜温度为30℃,适宜的菌龄是液体培养18h,适宜的吸附时间为8h,适... 采用实验室保藏的鞘细菌,经过液体扩大培养后处理含Cr(Ⅵ)的废液,通过振荡吸附试验考察一系列物理化学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鞘细菌吸附Cr(Ⅵ)的适宜pH为8.0,适宜温度为30℃,适宜的菌龄是液体培养18h,适宜的吸附时间为8h,适宜的投加量是0.05g/100mL;在Cr(Ⅵ)初始浓度为5mg/L时,吸附量可以达到2.25mg/g,吸附后液体中Cr(Ⅵ)残留仅为0.45mg/L;废水中的有机质浓度对吸附有很大影响,其中COD为100mg/L时可以促进Cr(Ⅵ)的吸附。结果说明鞘细菌可以很好的降低污废水中的Cr(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 鞘细菌 生物吸附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耦合金属还原菌对溶液中Cr(Ⅵ)的去除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维大 李硕 +3 位作者 林薇 李玉梅 张连科 韩剑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62-2069,共8页
针对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BF)、金属还原菌(GY-1)单独使用修复Cr(Ⅵ)污染环境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黑炭零价铁与金属还原菌的耦合体系,考察了耦合体系中溶液pH值、Cr(Ⅵ)浓度、反应时间、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和溶液中Cr(Ⅵ)去除的影响,并且研... 针对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BF)、金属还原菌(GY-1)单独使用修复Cr(Ⅵ)污染环境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黑炭零价铁与金属还原菌的耦合体系,考察了耦合体系中溶液pH值、Cr(Ⅵ)浓度、反应时间、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和溶液中Cr(Ⅵ)去除的影响,并且研究了耦合体系中铁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可作为金属还原菌的固定化载体,为金属还原菌提供繁殖场所的同时,提高其对Cr(Ⅵ)的抗性。耦合体系中Cr(Ⅵ)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零价铁/黑炭和单独铬还原菌的效果。在耦合体系中,3 mL细胞培养液(OD600为1.2-1.6)和0.1 g黑炭负载零价铁材料,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1条件下,反应24h后可将溶液中Cr(Ⅵ)完全去除。XPS结果显示,反应阶段Cr(Ⅵ)和Cr(Ⅲ)共同存在于耦合体系中,但大部分的Cr(VI)会被零价铁和铬还原菌还原为Cr(Ⅲ),此外,存在黑炭和菌体对Cr(Ⅵ)的吸附作用。耦合体系中Fe(Ⅱ)含量高于单独黑炭负载零价铁材料,说明微生物能还原零价铁钝化层的Fe(Ⅲ)为Fe(Ⅱ),使Fe(II)继续参与还原反应,产生循环效果,增强耦合体系对Cr(Ⅵ)的去除效果。同时,铁离子作为一种电子传递介质增强微生物对Cr(Ⅵ)还原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加速反应进行的同时,解决零价铁表面易钝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还原菌 零价铁 黑炭 cr() 耦合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的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2
7
作者 柴立元 王云燕 +1 位作者 赵堃 舒余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4-1099,共6页
通过研究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过程Cr(Ⅵ)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初始pH值和细菌接种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建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相应的反应表观活化能,得到了按细菌接种量划分的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控制区域图。研... 通过研究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过程Cr(Ⅵ)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初始pH值和细菌接种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建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相应的反应表观活化能,得到了按细菌接种量划分的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控制区域图。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8~10时,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基本相同,当pH<8和pH>10时,反应速率逐渐减小。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为零级反应,但细菌接种量减少,反应速率减小,反应表观活化能增大。细菌接种量分别为50%,30%,20%,10%和5%时对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57.521 1,51.630 6,45.976 4,24.002 5和7.326 5,表观活化能分别为6.89,14.75,19.24,33.54和72.52 kJ/mol;Cr(Ⅵ)的细菌还原反应随着细菌接种量的增加逐渐由内扩散控制区转入混合控制区,当细菌接种量减少至近9%时,转入化学反应控制区,并由此确定了Ch-1菌还原Cr(Ⅵ)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30℃,pH值10,细菌接种量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1菌 cr()还原 反应动力学 表观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自养还原菌同步去除水中Cr(Ⅵ)和NO3- 被引量:4
8
作者 徐思雯 吴成阳 +2 位作者 谢裕威 周云 夏四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0-287,共8页
本实验研究了序批式条件下Cr(Ⅵ)和NO3-浓度、pH值和H2含量对于氢自养还原菌同步去除水中Cr(Ⅵ)和NO3^-的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中存在氢气时,正常活性的氢自养还原菌可实现Cr(Ⅵ)的还原;Cr(Ⅵ)初始浓度不高于2000μg/L... 本实验研究了序批式条件下Cr(Ⅵ)和NO3-浓度、pH值和H2含量对于氢自养还原菌同步去除水中Cr(Ⅵ)和NO3^-的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中存在氢气时,正常活性的氢自养还原菌可实现Cr(Ⅵ)的还原;Cr(Ⅵ)初始浓度不高于2000μg/L时,Cr(Ⅵ)和NO3-的还原速率及氢自养还原菌的活性不会受到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作为一种优先电子受体,NO3-会与Cr(Ⅵ)争夺电子,降低Cr(Ⅵ)的还原速率;氢自养还原菌同步还原Cr(Ⅵ)和NO3^-的最佳pH值为7.0左右,酸性或碱性环境都会抑制Cr(Ⅵ)还原,且NO2^-会随着pH值的升高逐渐积累;作为电子供体,H2是还原Cr(Ⅵ)和NO3^-的必要条件,但H2足量后,过量提供H2不能提高Cr(Ⅵ)和NO3-的还原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自养还原菌 六价铬 硝酸盐 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Cr(Ⅵ)还原菌对Cr(Ⅵ)胁迫下小白菜幼苗植物毒性及植物有效性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土凤 谢光炎 +1 位作者 许燕滨 陈鹏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期77-86,共10页
【目的】研究Cr(Ⅵ)还原菌Exiguobacterium sp.EH5(简称菌株E)对Cr(Ⅵ)胁迫下四季青小白菜幼苗的植物毒性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水培盆栽试验,向等体积、含有不同Cr(Ⅵ)质量浓度(0、1、2、3、4、5 mg/L)的水培营养液中按体积... 【目的】研究Cr(Ⅵ)还原菌Exiguobacterium sp.EH5(简称菌株E)对Cr(Ⅵ)胁迫下四季青小白菜幼苗的植物毒性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水培盆栽试验,向等体积、含有不同Cr(Ⅵ)质量浓度(0、1、2、3、4、5 mg/L)的水培营养液中按体积比1%添加菌悬液(菌悬液OD600nm≈4),考察菌株E对Cr(Ⅵ)胁迫下小白菜幼苗的生长量、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及铬含量的影响。【结果】(1)Cr(Ⅵ)质量浓度越高,Cr(Ⅵ)毒性抑制小白菜幼苗生长及其蛋白质、叶绿素合成的效果越显著。加入菌株E后,在相同最高Cr(Ⅵ)质量浓度(5 mg/L)对比下,小白菜幼苗茎长、根长、鲜重、叶绿素总量及蛋白质含量比不加菌E对照分别增加98.10%、5.32%、90.49%、10.07%、11.11%。(2)随着Cr(Ⅵ)胁迫质量浓度升高,小白菜幼苗叶片中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随着Cr(Ⅵ)质量浓度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加入菌株E后,在相同质量浓度1~5 mg/L下,小白菜幼苗叶片中MDA含量比不加菌对照分别降低19.60%、17.05%、58.85%、28.19%、11.66%。在Cr(Ⅵ)胁迫质量浓度≤4 mg/L时,加菌株E的SOD活性比不加菌对照有所降低,随着Cr(Ⅵ)质量浓度升高(>4 mg/L),加菌株E的SOD活性比不加菌对照提高11.51%。(3)Cr(Ⅵ)胁迫质量浓度越高,小白菜幼苗体内(根、茎叶)Cr含量越高。加入菌株E后,小白菜幼苗根、茎叶部分的Cr含量比不加菌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添加菌株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r(Ⅵ)对小白菜幼苗的生长毒性以及Cr(Ⅵ)诱导的氧化胁迫,并降低小白菜幼苗对Cr(Ⅵ)的可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菜 植物毒性 植物有效性 cr()还原菌 cr()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彭蕾 姜岩 夏如馨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458-4468,共11页
铬及含铬的复合污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物修复技术处理铬污染场地具有应用潜力。本文剖析了微生物吸附、吸收、转化及外排Cr(Ⅵ)等作用机制;结合当前的污染场地状况,概述了多因子复合胁迫下生物去除Cr(Ⅵ)的研究现状,指出金属离子和氧... 铬及含铬的复合污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物修复技术处理铬污染场地具有应用潜力。本文剖析了微生物吸附、吸收、转化及外排Cr(Ⅵ)等作用机制;结合当前的污染场地状况,概述了多因子复合胁迫下生物去除Cr(Ⅵ)的研究现状,指出金属离子和氧阴离子胁迫对细胞生长代谢及Cr(Ⅵ)的去除产生复杂影响,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论述了在复合污染条件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去除Cr(Ⅵ)的研究进展。提出当前生物修复铬污染场地技术,正经历着由突破功能型菌株选育向探索生物解毒机制的转变,以现有认知可以证实生物去除Cr(Ⅵ)核心技术的应用潜力;限制生物修复技术发展的瓶颈在于修复成本和技术载体等工艺本身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以推动生物修复技术走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生物转化 生物吸附 抗性机制 cr()复合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Ⅵ)还原菌Microbacterium sp.QH-2对铝氧化物吸附铬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春勇 张震斌 +3 位作者 崔岩山 朱博 商井远 陈玥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1-805,共5页
氧化铝是土壤中最丰富和最活泼的矿物质之一,能对土壤中铬元素的迁移和转化产生影响。而土壤Cr(Ⅵ)还原菌能将Cr(Ⅵ)还原成Cr(Ⅲ)。本研究探讨了Cr(Ⅵ)还原菌对铝氧化物吸附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4时,γ-氧化铝对Cr(Ⅵ)吸附能力明... 氧化铝是土壤中最丰富和最活泼的矿物质之一,能对土壤中铬元素的迁移和转化产生影响。而土壤Cr(Ⅵ)还原菌能将Cr(Ⅵ)还原成Cr(Ⅲ)。本研究探讨了Cr(Ⅵ)还原菌对铝氧化物吸附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4时,γ-氧化铝对Cr(Ⅵ)吸附能力明显强于α-氧化铝。α-氧化铝和γ-氧化铝与Cr(Ⅵ)还原菌株Microbacterium sp.QH-2混合培养后,二者的晶体结构并未受影响,但菌株QH-2的存在增加了α-氧化铝和γ-氧化铝对总铬的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氧化铝 Γ-氧化铝 cr()还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混合体系去除Cr(Ⅵ)的条件优化及Cr(Ⅵ)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胜男 刘娜 宋东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3-92,共10页
为了高效去除废水中的 Cr(Ⅵ),从天津某印染场印染废水中筛选出两株高效除 Cr(Ⅵ)细菌,探究了菌藻混合体系去除 Cr(Ⅵ)的效果及优化条件,并测定了 Cr(Ⅵ)还原酶活性。基于 16S rRNA 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通过 Placket-Burman、最陡爬... 为了高效去除废水中的 Cr(Ⅵ),从天津某印染场印染废水中筛选出两株高效除 Cr(Ⅵ)细菌,探究了菌藻混合体系去除 Cr(Ⅵ)的效果及优化条件,并测定了 Cr(Ⅵ)还原酶活性。基于 16S rRNA 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通过 Placket-Burman、最陡爬坡试验、Box-Behnken 实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各因素交互作用。此外,对两株细菌 Cr(Ⅵ)还原酶进行了活性测定。两株细菌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最终确定菌藻混合体系去除 Cr(Ⅵ)的最优条件为:温度29.74℃,Cu2+27.65 mg/L,葡萄糖含量 2.41%(W/V),丙酮酸钠 2%(W/V),接菌量 7%,pH7.0,NaCl 浓度为 0,优化后菌藻混合体系 24 h 对 Cr(Ⅵ)去除率达到 97.89%。细菌 S-3 和 D-7 的 Cr(Ⅵ)还原酶的最适温度为 30℃,菌株 S-3 的 Cr(Ⅵ)还原酶的最适 pH 值为 6.0,酶促反应动力学常数 Km=86.94 μmol/L,Vmax=2.71 μmol/(L min)。菌株 D-7 中 Cr(Ⅵ)还原酶最适 pH 值为 7.0,酶促反应动力学常数 Km=103.18 μmol/L,Vmax=3.38 μmol/(L min)。菌藻混合体系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后不但能提高 Cr(Ⅵ)的去除率,也能缩短处理时间,在含铬废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混合 微生物去除 六价铬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磁铁矿对Cr(Ⅵ)还原菌吸附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春勇 张震斌 +1 位作者 朱博 商井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87-2193,共7页
土壤矿物和土壤微生物都是土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中存在的Cr(Ⅵ)还原菌在矿物上的吸附行为可能会影响土壤中Cr(Ⅵ)的还原及铬的迁移。研究选取土壤中典型矿物(磁铁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对Cr(Ⅵ)还原菌QH-2的吸附行为。在试验... 土壤矿物和土壤微生物都是土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中存在的Cr(Ⅵ)还原菌在矿物上的吸附行为可能会影响土壤中Cr(Ⅵ)的还原及铬的迁移。研究选取土壤中典型矿物(磁铁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对Cr(Ⅵ)还原菌QH-2的吸附行为。在试验过程中,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磁铁矿对菌株的吸附量及Zeta电位。使用扫描电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吸附菌株后的磁铁矿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磁铁矿可以吸附菌株QH-2,且吸附后晶体结构没有改变;菌株同磁铁矿的吸附在接触1 h后基本达到稳定,且磁铁矿对菌株的最高吸附量能达到129 mg/g。随pH值变化(6~10),磁铁矿对菌株吸附量先上升后下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图表明磁铁矿吸附菌株后,特征峰位置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磁铁矿能有效地吸附菌株QH-2,且二者吸附以静电作用为主,不涉及价键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土壤 磁铁矿 cr()还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也蒙毕赤酵母菌还原Cr(Ⅵ)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郝孔利 张子辉 +1 位作者 王珊珊 张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3-70,共8页
从喂食聚乙烯塑料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übener))幼虫的肠道液中分离筛选出1株能还原Cr(Ⅵ)的酵母菌ZJH-1,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季也蒙毕赤酵母菌(Pichia guilliermondii)。该菌株对Cr(Ⅵ)的最小抑菌浓... 从喂食聚乙烯塑料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übener))幼虫的肠道液中分离筛选出1株能还原Cr(Ⅵ)的酵母菌ZJH-1,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季也蒙毕赤酵母菌(Pichia guilliermondii)。该菌株对Cr(Ⅵ)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7 mmol/L,在含有50 mg/L Cr(Ⅵ)的条件下,对其他重金属的MIC分别为Cu(Ⅱ)13 mmol/L、Pb(Ⅱ)6 mmol/L、Ag(Ⅰ)4 mmol/L、Mn(Ⅱ)16 mmol/L、Ni(Ⅱ)3 mmol/L、Co(Ⅱ)3 mmol/L、Cd(Ⅱ)0.9 mmol/L和Hg(Ⅱ)0.2 mmol/L。以Cr(Ⅵ)还原率为指标,考察了温度、pH、接种量、供电子体以及不同重金属离子对Cr(Ⅵ)还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液体培养基(YPD)中,菌株ZJH-1还原Cr(Ⅵ)的较优pH和温度分别为9.0和40℃;在最适条件下,接种量为8%时,Cr(Ⅵ)的还原效果最佳;当葡萄糖作为供电子体时,48 h内Cr(Ⅵ)的还原率为100%;菌株在含有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培养液中,除Cu(Ⅱ)、Pb(Ⅱ)和Co(Ⅱ)外,菌株ZJH-1还原Cr(Ⅵ)的能力和生长能力均受到抑制,抑制顺序为Mn(Ⅱ)>Hg(Ⅱ)>Ag(Ⅰ)>Ni(Ⅱ)>Cd(Ⅱ)。对菌株ZJH-1还原Cr(Ⅵ)能力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JH-1在Cr(Ⅵ)污染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也蒙毕赤酵母菌(Pichia guilliermondii) cr() 重金属 污染修复 最小抑菌浓度 铬还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icycliphilus denitrificans Ylb10的Cr(Ⅵ)还原性质研究
15
作者 左群 吕育财 +3 位作者 宋婷薇 郭金玲 任立伟 龚大春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6-40,共5页
从求索溪底泥中,成功分离并获得一株具有高效还原Cr(Ⅵ)的菌株Ylb10。利用生理生化法和16S rDNA测序法对Ylb10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对其还原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Ylb10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与Alicycli... 从求索溪底泥中,成功分离并获得一株具有高效还原Cr(Ⅵ)的菌株Ylb10。利用生理生化法和16S rDNA测序法对Ylb10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对其还原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Ylb10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与Alicycliphilus denitrificans的16S rDNA相似率为98.07%。Ylb10能很好地利用α-羟基-丁酸、L-乳酸、丙酸、乙酸、L-天冬氨酸、L-谷氨酸、L-丙氨酸、L-丝氨酸等底物。Ylb10菌相比摇床培养条件,在静置培养时能更好地还原Cr(Ⅵ),最佳还原Cr(Ⅵ)的pH值为8~9。当Cr(Ⅵ)的浓度低于200 mg/L时,该菌株能够将Cr(Ⅵ)还原,其中50 mg/L Cr(Ⅵ) 18 h的还原率达到96.45%,100 mg/L Cr(Ⅵ) 24 h的还原率达到93.83%,200 mg/L Cr(Ⅵ)浓度60 h还原效率为99.06%。由此得出,Alicycliphilus denitrificans Ylb10菌是一株高效六价铬还原菌,在处理铬污染的水质及土壤方面有很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嗜脂环物菌 cr()还原细菌 重金属 铬污染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原位合成纳米硫化亚铁还原Cr(Ⅵ)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凡 陈元彩 +1 位作者 胡勇有 程建华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7,共7页
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RB)原位合成纳米硫化亚铁(Nano-FeS)构建Nano-FeS@SRB体系还原Cr(Ⅵ)。通过电化学实验和电子传递抑制剂实验探究Nano-FeS对细胞电子传递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ano-FeS@SRB具有较高的Cr(Ⅵ)还原能力,Cr(Ⅵ)的还... 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RB)原位合成纳米硫化亚铁(Nano-FeS)构建Nano-FeS@SRB体系还原Cr(Ⅵ)。通过电化学实验和电子传递抑制剂实验探究Nano-FeS对细胞电子传递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ano-FeS@SRB具有较高的Cr(Ⅵ)还原能力,Cr(Ⅵ)的还原是微生物介导的过程,经Nano-FeS@SRB体系处理后,Cr(Ⅵ)被转化为低毒的Cr(OH);和Cr;O;。Nano-FeS增强了SRB的胞外电子传递,可作为电子穿梭体将细胞代谢产生的电子传递给Cr(Ⅵ),实现Cr(Ⅵ)到Cr(Ⅲ)的还原。在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反应温度为35 ℃、体系pH为5.0的条件下,Cr(Ⅵ)去除率为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纳米硫化亚铁 硫酸盐还原菌 协同体系 还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抗铬(Ⅵ)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铬(Ⅵ)还原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裴耀文 骆祝华 +2 位作者 黄翔玲 王琳 叶德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0-148,共9页
关键词 细菌 分离 鉴定 还原 深海沉积物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李氏禾内生细菌去除Cr(VI)的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文 陈海珊 +4 位作者 袁治豪 秦舒琴 陈慧英 李典鹏 李海云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9-736,共8页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铬超积累植物,该文对李氏禾内生菌及其除铬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添加Cr(Ⅵ)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平板培养方法,从李氏禾根部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强Cr(Ⅵ)抗性的内生细菌G04,分子生物学...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铬超积累植物,该文对李氏禾内生菌及其除铬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添加Cr(Ⅵ)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平板培养方法,从李氏禾根部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强Cr(Ⅵ)抗性的内生细菌G04,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采用摇瓶培养方法,以Cr(Ⅵ)去除率、总Cr(铬)的去除率以及菌体生物量为指标,考察了pH、温度、底物浓度、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r(Ⅵ)去除率、总铬去除率和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菌株 E. cloacae G04去除Cr(Ⅵ)的较优反应条件为初始pH5.0、温度37 ℃、Cr(Ⅵ)浓度为100 mg·L^-1 、装液量8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15%、摇床转速为120 r·min^-1 、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菌株 E. cloacae G04对Cr(Ⅵ)和总铬的去除率分别为84%和8%。根据Cr(Ⅵ)去除率和总铬去除率的结果推测该菌株去除Cr(Ⅵ)的机制可能是以还原为主、吸附为辅。这表明李氏禾内生细菌 E. cloacae G04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既有可能直接用于土壤、水环境铬污染的修复,也有可能作为促植物修复铬污染的后备菌株,另外可为深入研究李氏禾的铬积累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氏禾 内生细菌 阴沟肠杆菌 cr()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抗铬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还原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邓红艳 陈刚才 叶姜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4-237,共4页
拟通过筛选出高效还原Cr(Ⅵ)的菌株来修复铬污染土壤,从重庆废弃化工厂铬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高效还原菌株,对该菌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并结合分子生物学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对该菌在不同条件下还原Cr(Ⅵ)的能力进行检测,探讨了... 拟通过筛选出高效还原Cr(Ⅵ)的菌株来修复铬污染土壤,从重庆废弃化工厂铬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高效还原菌株,对该菌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并结合分子生物学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对该菌在不同条件下还原Cr(Ⅵ)的能力进行检测,探讨了p H值、接种量、初始Cr(Ⅵ)质量浓度及温度对Cr(Ⅵ)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命名为NO.1。经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相似度为99%)。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还原Cr(Ⅵ)的能力,在p H=8.0、接种量50%(体积分数)及30℃条件下,100 mg/L的Cr(Ⅵ)在处理3 d后可基本被还原。研究表明,该细菌有望用于铬污染土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抗铬细菌 16S r DNA cr()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铬离子废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晓菲 向文英 杨静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年第2期169-171,共3页
以静态试验的方式,研究了硫酸盐还原菌(SRB)处理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铬离子废水,以及研究了对不同浓度铬离子废水处理不同时间后的各自处理效率,从而得到处理效率最佳的初始铬离子浓度和处理时间。结果表明:当铬(Ⅵ)离子废水初始浓度为50 m... 以静态试验的方式,研究了硫酸盐还原菌(SRB)处理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铬离子废水,以及研究了对不同浓度铬离子废水处理不同时间后的各自处理效率,从而得到处理效率最佳的初始铬离子浓度和处理时间。结果表明:当铬(Ⅵ)离子废水初始浓度为50 mg/L到100 mg/L时,SRB菌对铬(Ⅵ)离子废水的处理效率最好,达到99.62%和99.74%;并且较为经济的最佳处理时间为1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重金属 铬()离子废水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