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茴香荧光碳点的制备及水中Cr^(6+)的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丽珍 张利娜 +2 位作者 杨冬业 黄晓艳 覃思银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1,257,共6页
以自然界中生物质为前体合成功能性碳量子点(C-CDs)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合成策略。本研究以小茴香阴干草质茎作为碳源,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水溶性良好的C-CDs。该C-CDs在紫外灯照射下能够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 以自然界中生物质为前体合成功能性碳量子点(C-CDs)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合成策略。本研究以小茴香阴干草质茎作为碳源,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水溶性良好的C-CDs。该C-CDs在紫外灯照射下能够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波长分别为381nm和460nm。实验发现,C-CDs具有良好的抗光漂白性,以及优秀的pH稳定性。此外,C-CDs对金属Cr^(6+)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在460nm处的荧光强度随Cr^(6+)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具有显著的荧光猝灭效应。C-CDs的荧光猝灭与Cr^(6+)浓度在0~100μ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2)=0.9964),最低检出限为0.30nmol/L。在实际应用中,自来水和湖水中的Cr^(6+)检测回收率在97.1%~100.25%。因此,小茴香C-CDs可作为荧光探针检测Cr^(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茴香 荧光碳点 水热法 荧光探针 cr^(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Cr(Ⅵ)试验研究
2
作者 秦玉馨 查雨心 +6 位作者 何新雨 史小舟 陈琳 陈国壮 马越 马丙瑞 李金成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化反应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在40 min黑暗条件下,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吸附率为43.2%,其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见光照射100 min后,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光催化还原率为81.3%,其光催化还原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g-C_(3)N_(4)与Bi_(2)WO_(6)复合后形成了Z型异质结,拓宽了其光吸收范围,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从而显示出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光催化剂 还原 g-C_(3)N_(4)/Bi_(2)WO_(6) 制备 cr(Ⅵ) Z型异质结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W6Mo5Cr4V2钢组织与硬度的影响
3
作者 刘冬 陶军 匡园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167,共4页
采用OM、SEM、XRD分析,硬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淬火、回火对退火态W6Mo5Cr4V2钢组织与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态W6Mo5Cr4V2钢组织主要为马氏体,富含V、W、Mo的MC碳化物,富含W、Mo的M6C碳化物和残余奥氏体;随着回火温度升高,W... 采用OM、SEM、XRD分析,硬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淬火、回火对退火态W6Mo5Cr4V2钢组织与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态W6Mo5Cr4V2钢组织主要为马氏体,富含V、W、Mo的MC碳化物,富含W、Mo的M6C碳化物和残余奥氏体;随着回火温度升高,W6Mo5Cr4V2钢组织中的碳化物尺寸增大,硬度先升高后降低;1160℃淬火+540℃回火(3次)的W6Mo5Cr4V2钢中碳化物尺寸细小、分布均匀,残余奥氏体基本得到消除,硬度达到64.2H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6MO5cr4V2 高速钢 淬火 回火 显微组织 硬度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Sc,M)Si_(2)O_(6)∶Cr^(3+)(M=Ga^(3+)/Lu^(3+)/Y^(3+)/Gd^(3+))的近红外发光性能
4
作者 卢紫微 刘永福 +2 位作者 罗朝华 孙鹏 蒋俊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14,共8页
荧光转换型近红外发光二极管(NIR pc-LED)具有体积小、谱带宽、峰位易调谐等优点,是新一代NIR光源发展的前沿,其关键在于研发可被蓝光有效激发的高效率宽带近红外荧光粉。LiScSi_(2)O_(6)∶Cr^(3+)荧光材料的激发波长为460 nm,发射峰位... 荧光转换型近红外发光二极管(NIR pc-LED)具有体积小、谱带宽、峰位易调谐等优点,是新一代NIR光源发展的前沿,其关键在于研发可被蓝光有效激发的高效率宽带近红外荧光粉。LiScSi_(2)O_(6)∶Cr^(3+)荧光材料的激发波长为460 nm,发射峰位在845 nm,光谱带宽为156 nm,内量子效率为64.4%。基于该体系,本文通过M离子(M=Ga^(3+),Lu^(3+),Y^(3+),Gd^(3+))取代Sc^(3+)的方式对其性能进行调控。结果表明,引入M离子易生成杂相或发生相变,降低了材料的发光性能。本文从晶体结构出发对其调控过程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cSi_(2)O_(6)∶cr^(3+) 阳离子取代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改性研磨时间对12Cr17Mn6Ni5N钢表层特性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何鹏 谢鑫成 +4 位作者 陈嘉懿 张宇鹏 邹涛 萧金瑞 梁忠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3-183,233,共12页
目的提高12Cr17Mn6Ni5N钢焊缝的表层特性及拉伸性能。方法采用单一变量法控制强化改性研磨加工时间,在12Cr17Mn6Ni5N钢表面进行强化改性研磨处理。进行了室温拉伸试验,绘制各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图,并通过扫描电镜拍摄距离表面30、100、... 目的提高12Cr17Mn6Ni5N钢焊缝的表层特性及拉伸性能。方法采用单一变量法控制强化改性研磨加工时间,在12Cr17Mn6Ni5N钢表面进行强化改性研磨处理。进行了室温拉伸试验,绘制各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图,并通过扫描电镜拍摄距离表面30、100、170μm深度附近的断口形貌,分析表层的断裂机理。进一步分析各样品的表面线粗糙度、表层三维形貌、表面微观形貌、强化层厚度、截面显微硬度和表面残余应力。结果与母材相比加工时间从1 min增加至3 min,12Cr17Mn6Ni5N钢表面微观织构越多,拉伸方向和沿焊缝方向的表面粗糙度分别提高到Ra=1.81μm、Ra=1.46μm,三维形貌高度差先增加到34.82μm后减少为31.75μm,表层显微硬度最多提高了104.60%,残余应力提高到–1221.3 MPa,强化层最厚为160μm。在相同的载荷条件下,加工时间为3 min的样品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15.89%和10.17%。在深度30μm附近,加工时间为3 min的样品的断口形貌出现少量韧窝,其他样品都为脆性断裂,其中母材样品为全解离脆性断裂;深度100μm附近,母材样品仍为脆性断裂,加工时间为1 min和2 min的样品都为混合断裂,加工时间为3 min的样品为韧性断裂且出现较深的大韧窝和深韧窝。结论强化改性研磨可以有效改善12Cr17Mn6Ni5N钢焊缝的表层特性,获得高硬度、高残余应力和组织致密的厚强化层,进而提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改性研磨 12cr17Mn6Ni5N 表层特性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3+)(In,Cr)掺杂钼酸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薛莉 成英之 王海宁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6-421,共6页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In或Cr掺杂钼酸铋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氮气吸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相、形貌、表面状态、光吸收性能等进行了表征。...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In或Cr掺杂钼酸铋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氮气吸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相、形貌、表面状态、光吸收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In掺杂钼酸铋催化剂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2.43 eV)、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被可见光激发后所产生的光生载流子更易于快速迁移和分离,并与表面上数量丰富的吸附氧物种反应形成活性氧物种,光催化活性得到有效提高。在可见光照射下,120 min后可以将甲基橙的剩余率从未掺杂时的71.8%降低到0,速率常数达到未掺杂催化剂的1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钼酸铋 In掺杂 cr掺杂 甲基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对菹草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系统和超微结构的胁迫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辉 施国新 +3 位作者 徐勤松 王红霞 杨海燕 潘秋红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9-564,共6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6+(0、1、10、30、50 mg.L-1)对菹草叶片叶绿素、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系统、可溶性蛋白含量、膜脂过氧化产物、可溶性糖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胁迫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6+浓度的增加,总...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6+(0、1、10、30、50 mg.L-1)对菹草叶片叶绿素、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系统、可溶性蛋白含量、膜脂过氧化产物、可溶性糖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胁迫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6+浓度的增加,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均呈下降趋势,Fo先升后降,Fv/Fm、Fm及Fv/Fo均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先升后降,抗坏血酸(AsA)含量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下降,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先降后升趋势;电镜观察发现:随着Cr6+浓度的增加,对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也加剧,表现为叶绿体膨胀,被膜破裂,类囊体片层解体;线粒体嵴数目减少,呈空泡状。可见,Cr6+破坏了菹草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构基础,造成菹草生理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菹草 叶绿素荧光 cr6+胁迫 抗氧化系统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重金属Cr^(6+)对紫狼尾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志刚 梅利民 +3 位作者 万雪芹 李素丽 梁和 李正文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9年第5期478-482,共5页
为探讨污水中Cr6+对紫狼尾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将其幼苗置于含不同浓度Cr6(+0、1、10、20、30、40、50 mg/L K2Cr2O7)生活污水中培养。分别在不同时期测定植株叶片Pro、MDA、可溶性糖、SOD、POD活性及... 为探讨污水中Cr6+对紫狼尾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将其幼苗置于含不同浓度Cr6(+0、1、10、20、30、40、50 mg/L K2Cr2O7)生活污水中培养。分别在不同时期测定植株叶片Pro、MDA、可溶性糖、SOD、POD活性及植株总铬含量。结果表明:经不同时期处理后,叶片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均随Cr6+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先上升后下降;SOD活性没有受到明显的抑制;MDA含量随着铬处理浓度的升高、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20mg/L Cr6+处理14d后植株生长速率最快,1~40mg/L Cr6+能有效促进紫狼尾草对铬的吸收与积累;而50mg/L Cr6+则对根系有毒害效应,抑制植株生长。这些结果显示,低浓度Cr6+能有效促进紫狼尾草生长,从而使其在受Cr6+污染环境中的植物修复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6+ 污水 紫狼尾草 生理生化 Pro MDA SOD P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Cr^(3+)胁迫对黑藻生理生化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马广岳 施国新 +2 位作者 徐勤松 王学 拉非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65,共5页
以沉水植物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L .f.)Royle)为实验材料 ,通过模拟水体Cr6+ 、Cr3 + 污染环境 ,比较研究了两种价态铬对黑藻叶的毒害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Cr6+ 、Cr3 + 浓度的加大 ,超氧阴离子 (O 2)产生速率、丙二醛 (MDA)、... 以沉水植物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L .f.)Royle)为实验材料 ,通过模拟水体Cr6+ 、Cr3 + 污染环境 ,比较研究了两种价态铬对黑藻叶的毒害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Cr6+ 、Cr3 + 浓度的加大 ,超氧阴离子 (O 2)产生速率、丙二醛 (MDA)、可溶性蛋白含量皆呈先升后降趋势。Cr6+ 、Cr3 + 浓度过高时 ,三种抗氧化酶 (SOD、POD、CAT)活性比例失衡 ,且Cr6+ 处理组的O 2 产生速率、MDA含量高于Cr3 + 处理组 ,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b值低于Cr3 + 处理组 ,显示出Cr6+ 的毒性远大于Cr3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6+ cr^3+ 胁迫 黑藻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As^(3+)污染对黑藻叶细胞伤害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施国新 解凯彬 +2 位作者 杜开和 丁小余 常福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93-97,共5页
电镜观察发现 ,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L .F .)Royle)叶细胞遭受Cr6+ 、As3 + 毒害初期 ,高尔基体消失 ,内质网膨胀后解体 ,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和线粒体中的脊突膨胀 ,核中染色质凝集 .随着叶细胞毒害程度的加重 ,核仁消失 ,核膜破... 电镜观察发现 ,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L .F .)Royle)叶细胞遭受Cr6+ 、As3 + 毒害初期 ,高尔基体消失 ,内质网膨胀后解体 ,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和线粒体中的脊突膨胀 ,核中染色质凝集 .随着叶细胞毒害程度的加重 ,核仁消失 ,核膜破裂 ,叶绿体和线粒体解体 ,质壁分离使胞间连丝拉断 ,最后细胞死亡 .结果表明 :Cr6+ 、As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藻 cr^6+ As^3+ 超微结构 重金属污染 毒害作用 叶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存在下Cr^(6+)离子的光催化还原 被引量:40
11
作者 傅宏祥 吕功煊 李树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6-112,共7页
选择多种有机物,对Cr(6+)离子与有机物共存污染体系的光催化氧化还原协同作用研究,得出了光催化应用于消除有毒金属离子与有机污染物共存实际体系的有关信息.在酸性条件下,TiO2对Cr6+离子污染具有显著的光催化还原消除效果,还原气... 选择多种有机物,对Cr(6+)离子与有机物共存污染体系的光催化氧化还原协同作用研究,得出了光催化应用于消除有毒金属离子与有机污染物共存实际体系的有关信息.在酸性条件下,TiO2对Cr6+离子污染具有显著的光催化还原消除效果,还原气氛对反应影响不大,Cr6+离子的光催化还原符合L-H动力学规律.不同有机物存在表明,醇、酸及某些芳香有机物对Cr6+的光但化还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一些烷烃及氯代烷烃则表现出一定的阻抑作用.这种不同影响与有机物结构紧密相关,而与其所含碳数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离子 光催化 协同作用 还原 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对慈姑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君 刘思思 +2 位作者 王妍 徐勤松 解凯彬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6+对慈姑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O2.-产生速率、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受Cr6+胁迫后,随着Cr6+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O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6+对慈姑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O2.-产生速率、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受Cr6+胁迫后,随着Cr6+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O2.-产生速率先升高后降低;MDA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SOD活性表现出先降后升趋势;POD活性则表现出先明显上升后下降的情况;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CAT活性在根和叶中所受的影响存在明显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同种离子对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的毒害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姑 cr6+ 抗氧化酶系统 可溶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污染对菱叶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顶田 施国新 +2 位作者 丁小余 解凯彬 尤文鹏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研究 Cr6 +污染后菱浮水叶和沉水叶中 Cr、K、Mg、Fe、Mn、Zn、Cu、Mo元素的含量 ,结果显示 :Cr含量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上升 ,K、Mg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Fe含量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出现先上升后下降 ,Mn、Zn、Cu、Mo与 Cr6 + 的培养... 研究 Cr6 +污染后菱浮水叶和沉水叶中 Cr、K、Mg、Fe、Mn、Zn、Cu、Mo元素的含量 ,结果显示 :Cr含量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上升 ,K、Mg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Fe含量随培养浓度的上升而出现先上升后下降 ,Mn、Zn、Cu、Mo与 Cr6 + 的培养浓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含量 镉^6+污染 矿质元素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胁迫对槐叶苹叶片光合生理特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红霞 施国新 +3 位作者 徐勤松 计汪栋 杨海燕 李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44-2250,共7页
采用不同浓度Cr6+的10%Hoagland营养液,于人工培养箱进行Cr6+胁迫培养槐叶苹,第7天测定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活性氧产生速率、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含量、抗氧化系统等的变化,并观察其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显示:随着Cr6+处理... 采用不同浓度Cr6+的10%Hoagland营养液,于人工培养箱进行Cr6+胁迫培养槐叶苹,第7天测定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活性氧产生速率、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含量、抗氧化系统等的变化,并观察其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显示:随着Cr6+处理浓度的增加,(1)总叶绿素(Chl)、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 a/Chl b)和荧光参数(Fv/Fm和Fv/F0)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超氧阴离子(O2-.)、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SS)显著增加。(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先升高后降低;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和游离脯氨酸(Pro)也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始终高于对照。(3)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叶绿体膨大、解体,被膜断裂、消失;线粒体嵴突消失、空泡化;核膜断裂、消失,核仁分散、核质散出。研究表明,Cr6+胁迫破坏了槐叶苹正常生理生化活动,并对叶片超微结构造成不可逆损伤,从而对槐叶苹产生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叶苹 cr^6+胁迫 荧光参数 抗氧化系统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冬芽对Cr^(6+)污染的抗性反应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顶田 施国新 +1 位作者 宋东杰 陈伟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研究了Cr6 +污染对莼菜冬芽外部形态及过氧化物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O-·2 、MDA的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结果显示 :Cr6 +对莼菜毒害机制在于抑制酶活性和损害细胞膜系统 .在培养第三天时叶绿素的含量随着Cr6 +浓度的增加... 研究了Cr6 +污染对莼菜冬芽外部形态及过氧化物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O-·2 、MDA的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结果显示 :Cr6 +对莼菜毒害机制在于抑制酶活性和损害细胞膜系统 .在培养第三天时叶绿素的含量随着Cr6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 10mg/L中最高 ;硝酸还原酶活性除在 5mg/L中的略微升高外 ,在 10 - 4 0mg/L之间随着Cr6 +培养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O-·2 的含量在 5mg/L中的最高 ,在 10mg/L中略高于对照 ,在随后培养中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MDA的含量变化趋势和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un菜 过氧化物酶 硝酸还原酶 铬离子 叶绿素 生理指标 毒害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Cr^(6+))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和渗透调节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徐维杰 王庆亚 +2 位作者 杨文嘉 孙建云 戴廷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12-1119,共8页
为明确小麦种子萌发对Cr^(6+)胁迫响应的品种间差异及其Cr^(6+)耐性差异的生理机制,以耐Cr^(6+)品种扬麦16和Cr^(6+)敏感品种豫麦5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6+)(0、10、50、100、150μmol·L^(-1))处理对种子萌发、α-淀粉酶活... 为明确小麦种子萌发对Cr^(6+)胁迫响应的品种间差异及其Cr^(6+)耐性差异的生理机制,以耐Cr^(6+)品种扬麦16和Cr^(6+)敏感品种豫麦5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6+)(0、10、50、100、150μmol·L^(-1))处理对种子萌发、α-淀粉酶活性、幼苗生长、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mol·L^(-1) Cr^(6+)处理下,小麦种子的萌发过程未受到明显影响。随着Cr^(6+)处理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逐渐下降,扬麦16受抑制的程度较豫麦51轻;种子α-淀粉酶活性、根系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根系游离脯氨酸、丙二醛、O_2~和H_2O_2含量逐渐升高。相同浓度Cr^(6+)处理下,扬麦16的种子α-淀粉酶活性、根系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豫麦51,而根系丙二醛、O_2~和H_2O_2的含量显著低于豫麦51。在Cr^(6+)胁迫下,小麦根系SOD、POD、APX和GR的活性总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高浓度Cr^(6+)(150mol·L^(-1))处理下,扬麦16的种子α-淀粉酶、根系SOD、POD、APX和GR活性受抑制程度均明显小于豫麦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cr6+ 萌发 抗氧化 渗透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吡咯/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对Cr^(6+)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泳 徐惠 +1 位作者 王时雨 孙进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4-58,共5页
以FeCl3为氧化剂和掺杂剂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吡咯/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用以吸附溶液中高毒性的Cr6+。研究表明,该吸附剂在10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效果优异,同时考察了吸附剂用量、Cr6+的初始浓度和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吸附... 以FeCl3为氧化剂和掺杂剂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吡咯/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用以吸附溶液中高毒性的Cr6+。研究表明,该吸附剂在10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效果优异,同时考察了吸附剂用量、Cr6+的初始浓度和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吸附过程等温线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式,饱和吸附量为48.45mg/g,计算得到的热力学数据ΔH、ΔG、ΔS均为负值,说明该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自发过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反应过程。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发现聚吡咯微球包覆在棒状的凹凸棒表面形成纳米复合材料,其红外谱图与聚吡咯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凹凸棒 纳米复合材料 cr6+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对莼菜叶的急性毒害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国华 施国新 +3 位作者 刘丽 丁小余 陈国祥 吴国荣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7-71,共5页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ICP)研究了六价铬 (Cr6 + )对莼菜叶的急性毒害 .结果表明 :Cr6 + 对细胞的直接作用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的合成机构而导致细胞的“饥饿”伤害 ;液泡在植物细胞对Cr6 + 的毒害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ICP)研究了六价铬 (Cr6 + )对莼菜叶的急性毒害 .结果表明 :Cr6 + 对细胞的直接作用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的合成机构而导致细胞的“饥饿”伤害 ;液泡在植物细胞对Cr6 + 的毒害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对溶液中的各种离子仍具有选择吸收作用 ,并且大量富集Cr6 + .同时正是这种富集作用 ,使莼菜可能成为水体中快速清除Cr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莼菜 急性毒害 铬离子 水体污染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电氧化法合成2-甲基-1,4-萘醌Ⅱ.电氧化法转化Cr^(3+)为Cr^(6+)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建宏 王留成 +2 位作者 宋成盈 徐海升 班春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64-66,共3页
采用电氧化法 ,对合成 2 甲基 1,4 萘醌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含Cr3 + 废铬液转化为Cr6+ 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 ,使用Nafion417阳离子交换膜 ,PbO2 /Pb或PbO2 /Ti为阳极 ,Pb为阴极 ,极间距 3mm ,电解温度 6 0℃ ,阴极液硫酸的质... 采用电氧化法 ,对合成 2 甲基 1,4 萘醌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含Cr3 + 废铬液转化为Cr6+ 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 ,使用Nafion417阳离子交换膜 ,PbO2 /Pb或PbO2 /Ti为阳极 ,Pb为阴极 ,极间距 3mm ,电解温度 6 0℃ ,阴极液硫酸的质量分数约为 5 % ,当保持电解后的铬液中w(Cr6+ ) =13%时 ,平均电流效率达 75 %左右。经 30 0h连续实验证明 ,槽电压稳定在 3 75V左右 ,平均电流效率稳定 ,平均槽压波动极小 ,阳极未发现明显腐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氧化 阳离子交换膜 cr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Zn^(2+)、Hg^(2+)对凡纳滨对虾幼虾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研究 被引量:38
20
作者 王志铮 吕敢堂 +1 位作者 许俊 钟爱华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2,共7页
2004 年8 月在浙江华兴海水种苗有限公司以养殖日龄40 d 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幼虾作为实验动物,开展了Hg2+、Zn2+、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Hg2+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 2004 年8 月在浙江华兴海水种苗有限公司以养殖日龄40 d 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幼虾作为实验动物,开展了Hg2+、Zn2+、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Hg2+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 415、0 .357、0 .264、0 .209 mg/L;Zn2+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5. 362、22 .709、17 .041和13 .569 mg/L;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0. 892、27. 498、21.635 和13 .573 mg/L。凡纳滨对虾幼虾对Cr6+、Zn2+、Hg2+96 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 .136、0 .136 和0 .002 1 mg/L。各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小依次为Hg2+ >Zn2+≈Cr6+。Hg2+ Zn2+、Hg2+ Cr6+ 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96 h 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Zn2+ 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96 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低毒性强度的Zn2+ 对Cr6+ 具拮抗作用,低毒性强度的Cr6+则对Zn2+具加和作用,而当Zn2+与Cr6+毒性强度相当时表现为相互独立作用。并就Hg2+、Zn2+、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凡纳滨对虾幼虾对Hg2+、Zn2+、Cr6+的安全浓度以及重金属离子间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6+ Zn^2+ HG^2+ 急性毒性 联合毒性 凡纳滨对虾幼虾(Litopenaeus vannamei juveni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