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铁基功能化钝化去除水中Cr(VI)研究
1
作者 王俊祥 李英华 +1 位作者 钱杰 黄天赐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4,130,共8页
铬作为一种常见重金属,在水中常以六价铬Cr(Ⅵ)形式存在,生物毒性强烈。本研究以Cr(Ⅵ)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首先制备了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及生物炭负载硫化亚铁(FeS@BC)功能材料,表征分析了材料的表面结构和物化性质。接着通... 铬作为一种常见重金属,在水中常以六价铬Cr(Ⅵ)形式存在,生物毒性强烈。本研究以Cr(Ⅵ)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首先制备了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及生物炭负载硫化亚铁(FeS@BC)功能材料,表征分析了材料的表面结构和物化性质。接着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优化实验探究了最佳反应条件,揭示了生物炭铁基功能化钝化去除Cr(VI)的性能和影响因素,分析了相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铁基生物炭投加量、pH、Cr(VI)初始浓度以及温度是影响Cr(VI)钝化去除的关键因素。两种材料去除Cr(VI)的机理主要包括物化吸附、化学还原、金属共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生物炭 cr(vi) FES NZvi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id removal of Cr(VI)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novel sepiolite/Fe_(3)O_(4)/nZVI nanocomposite: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s,enhanced performance in Cr(VI)removal and mechanism
2
作者 HOU Kai HUANG Li +8 位作者 CHEN Wei LI Xue-lian HE Xi LIU Ai-fang DU Juan ZHAO Yue-jie YAO Shun WEI Yu-han FENG Guo-r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6期2071-2086,共16页
The novel magnetic sepiolite/Fe_(3)O_(4)/zero-valent iron(nZVI)nanocomposite(nZVI@SepH-Mag)was prepared and used to achieve the removal of Cr(VI)in this work.The nZVI@SepH-Mag 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FTIR... The novel magnetic sepiolite/Fe_(3)O_(4)/zero-valent iron(nZVI)nanocomposite(nZVI@SepH-Mag)was prepared and used to achieve the removal of Cr(VI)in this work.The nZVI@SepH-Mag 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FTIR,BET,SEM and TEM.The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consisted of small nanoscale nZVI and magnetite(Mag)particles uniformly anchoring on the surface of acid-activated sepiolite(SepH).Batch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main factors on Cr(VI)removal.A 100%removal efficiency in 60 min and enhanced reaction ratio were reached by the composite comparing other existing materials.The kinetic of the adsorption and possible Cr(VI)removal mechanism of the hybrids were also evaluated and proposed.Based on the removal products identified by Raman,XRD and XPS,a reduction mechanism was propos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epH and Mag can inhibit the agglomeration and enhance the dispersibility of nZVI,and Mag and nZVI displayed good synergetic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adsorbent materials nanocomposites cr(vi) adsorption adsorp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ative mechanisms of Cr(VI)adsorption on biosynthetically derived iron-minerals
3
作者 ZHANG Ke ZENG Xiang-feng +6 位作者 WANG Jun GAN Min ZHU Jian-yu HE Qiang HAZEN Terry C. LIU Jun-wu FANG Ying-ch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376-391,共16页
In this study,Schwertmannite,Akaganéite and ammoniojarosite were biosynthesized by different bacteria and characteri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cteria are critical in mediating the mineral formation process:the... In this study,Schwertmannite,Akaganéite and ammoniojarosite were biosynthesized by different bacteria and characteri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cteria are critical in mediating the mineral formation process:the morphology,crystallinity,grain siz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each mineral varied upon different bacteria and culturing conditions.In addition,the formed minerals’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group disparity lead to different morphology,crystallinity and subsequent adsorption performance.In particular,adsorption difference existed in iron minerals biosynthesized by different bacteria.The maximal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Akaganéite,Schwertmannite and ammoniojarosite were 26.6 mg/g,17.5 mg/g and 3.90 mg/g respectively.Cr(VI)adsorption on iron-minerals involves hydrogen bonding,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and ligand exchange.The adsorption only occurred on the surface of ammoniojarosite,while for Akaganéite and Schwertmannite,the tunnel structure greatly facilitate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and improved adsorption capacity.Thus,the molecular structure is the primary determining factor for adsorption performance.Collectively,the results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in selecting suitable bacteria for synthesizing heavy-metal scavenging mineral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secondary minerals biosynthesize BIOMINERALIZATION cr(vi)adsorption heavy-metal scavenging miner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生物炭/g-C_(3)N_(4)/WO_(3)复合材料光催化去除水体中Cr(Ⅵ)
4
作者 陈然 贾红斌 +3 位作者 李奕莹 李双洋 周建飞 石碧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共8页
以制革领域中废弃的皮胶原纤维为原料,基于鞣制化学中的矿物鞣制原理,将钨离子负载在皮胶原纤维上,并经过高温热解得到负载氧化钨的生物炭材料(C/WO_(3)),最后采用机械混合法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与C/WO_(3)进行复合,制备得到g-... 以制革领域中废弃的皮胶原纤维为原料,基于鞣制化学中的矿物鞣制原理,将钨离子负载在皮胶原纤维上,并经过高温热解得到负载氧化钨的生物炭材料(C/WO_(3)),最后采用机械混合法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与C/WO_(3)进行复合,制备得到g-C_(3)N_(4)/C/WO_(3)光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等进行形貌结构和性能的表征,并且以Cr(Ⅵ)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g-C_(3)N_(4)/C/WO_(3)对Cr(Ⅵ)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g-C_(3)N_(4)/C/WO_(3)比表面积达到244.62 m2/g,远高于单独的g-C_(3)N_(4)(9.95 m2/g),同时g-C_(3)N_(4)/C/WO_(3)的光催化性能明显提升。Cr(Ⅵ)的去除实验表明,当催化剂用量为0.1 g,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溶液pH为2时,g-C_(3)N_(4)/C/WO_(3)对Cr(Ⅵ)的去除率高达99.99%,并且几乎不受水中共存物质的影响,循环性能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纤维 石墨相氮化碳 生物碳 光催化 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石粉负载型非晶零价铁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中Cr(Ⅵ)的性能
5
作者 高燕 王海莉 +5 位作者 项园 符婷婷 全凤娇 李建芬 裴超 申文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5,共8页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零价铁在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表现出广泛应用前景,但零价铁活性常因其磁性团聚而降低,制备负载型零价铁可增加铁颗粒的分散度.目前研究表明,非...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零价铁在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表现出广泛应用前景,但零价铁活性常因其磁性团聚而降低,制备负载型零价铁可增加铁颗粒的分散度.目前研究表明,非晶体零价铁通常具有比晶体零价铁更优异的性能,因此,该研究以廉价易得的废弃石粉(WSP)为载体,以乙二胺为诱导剂,通过液相还原法合成负载型非晶零价铁(WSP-AZVI),有效地解决了零价铁易团聚的问题,同时将Cr(VI)的去除百分率从49%提升至100%.进一步的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当WSP-AZVI的含铁量为10%,铁与乙二胺的比例为1∶1时,可获得最佳的Cr(VI)去除效果,该研究为零价铁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推广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 零价铁 六价铬 电镀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农业废弃物对水中Cr(VI)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开峰 彭娜 +1 位作者 涂常青 王凯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62,共5页
研究了4种典型农业废弃物(花生壳、柚子皮、稻草和玉米芯)对模拟废水中Cr(VI)的吸附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都具有吸附Cr(VI)的能力,在Cr(VI)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1的溶液中,吸附率可达到97%以上;pH在1.0~6.0,Cr(VI)的吸附量... 研究了4种典型农业废弃物(花生壳、柚子皮、稻草和玉米芯)对模拟废水中Cr(VI)的吸附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都具有吸附Cr(VI)的能力,在Cr(VI)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1的溶液中,吸附率可达到97%以上;pH在1.0~6.0,Cr(VI)的吸附量随pH升高而下降,最佳吸附pH为1.0~2.0;吸附在30 min左右达到平衡且符合拟2级动力学方程;最大吸附量的顺序为:花生壳(3.19 mg.g-1)>柚子皮(1.46 mg.g-1)>稻草(1.22 mg.g-1)>玉米芯(1.20 mg.g-1),吸附过程既符合Freundlich方程又符合Langmuir方程。综合比较,花生壳和柚子皮具有较强的吸附废水中Cr(VI)的能力,可作为废水铬净化剂使用,而稻草和玉米芯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弱,不是理想的净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玉米芯 cr(vi)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WCNTs改性凹凸棒土对水中Cr(VI)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彩云 刘恋 +4 位作者 李创 江婷婷 陈伟佳 王丽红 张小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79-2186,共8页
采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廉价的凹凸棒土(APT)进行了接枝改性,并通过XRD、FT-IR和FE-S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与APT反应复合可成功合成出MWCNTs/APT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对水中Cr(Ⅵ)的等温吸附... 采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廉价的凹凸棒土(APT)进行了接枝改性,并通过XRD、FT-IR和FE-S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与APT反应复合可成功合成出MWCNTs/APT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对水中Cr(Ⅵ)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293.15K,pH=2,t=12h时,其最大吸附量为14.9mg/g.Cr(Ⅵ)在MWCNTs/APT复合材料上的吸附过程可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其吸附平衡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ΔG^o为负值、ΔS^o和ΔH^o为正值表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的、熵增加的吸热过程.与纯的APT和MWCNTs相比,APT经过MWCNTs改性可有效地提高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多壁碳纳米管 复合材料 cr(vi)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对nZVI去除水中Cr(Ⅵ)的抑制及抑制作用的消除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珍 沈珍妙 +1 位作者 范天恩 徐新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8,共6页
以纳米级零价铁(nZVI)为主要工具修复受污染水体中的Cr(VI),考察了腐植酸(HA)对nZVI去除水中Cr(VI)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了淀粉稳定化nZVI对HA抑制作用的消除.结果表明,随着HA初始浓度由0增加大5,10,15,20,30mg/L,反应10min nZVI对Cr(... 以纳米级零价铁(nZVI)为主要工具修复受污染水体中的Cr(VI),考察了腐植酸(HA)对nZVI去除水中Cr(VI)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了淀粉稳定化nZVI对HA抑制作用的消除.结果表明,随着HA初始浓度由0增加大5,10,15,20,30mg/L,反应10min nZVI对Cr(VI)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91.9%,82.6%,78.6%,70.4%,70.0%和69.4%.可见,HA对nZVI去除Cr(VI)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HA会吸附在nZVI的表面,占据nZVI表面的活性反应部位,导致反应速率的下降;另一方面,HA表面带有大量的活性基团,有较大的负电性,会起到一定传递电子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反应的进行.由于nZVI的比表面积较大,HA的吸附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导致HA的加入对nZVI去除Cr(VI)反应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适量淀粉(0.5g/L)的加入确实能够起到阻碍nZVI颗粒团聚和HA在nZVI颗粒表面吸附的作用,从而维持nZVI较高的反应活性,消除HA对nZVI去除Cr(VI)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 cr(vi) 淀粉 NZ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材料对重金属Cr(VI)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赵勇 魏国良 魏晓慧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5-29,共5页
本文以废物资源化为目的 ,以寻找廉价而有效的吸附材料为出发点 ,分别对活性炭、粉煤灰、蛭石、蜂窝煤渣、废酵母等五种材料吸附 Cr(VI)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 :(1 )每种吸附剂的剂量与铬去除率之间均成正相关关系 ,铬的去除率随... 本文以废物资源化为目的 ,以寻找廉价而有效的吸附材料为出发点 ,分别对活性炭、粉煤灰、蛭石、蜂窝煤渣、废酵母等五种材料吸附 Cr(VI)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 :(1 )每种吸附剂的剂量与铬去除率之间均成正相关关系 ,铬的去除率随吸附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2 )作为参照物的活性炭吸附效果最好 ,对 Cr(VI)的去除率可达 99.78% ,而啤酒酵母、改性蜂窝煤渣、粉煤灰、蛭石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可达到活性炭最大吸附量的 94.84% ,52 .37% ,45.1 1 % ,37.67% ;(3)所选用实验材料的吸附性能由优到劣的排序为 :啤酒酵母 >改性蜂窝煤渣 >粉煤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吸附材料 cr(vi) 废水 固体废物 污染 啤酒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Fe^(3+)对微生物生长及去除溶液中Cr(VI)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何云晓 严万里 +1 位作者 陈晓明 楚士晋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41,共5页
耐辐射奇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对Cr(VI)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在Cr(VI)污染中,常伴随着Cu2+、Fe3+污染。考察了Cu2+、Fe3+对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和耐辐射奇球菌的生长及去除Cr(V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 mg/L Cr(VI)溶液中,Cu2+... 耐辐射奇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对Cr(VI)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在Cr(VI)污染中,常伴随着Cu2+、Fe3+污染。考察了Cu2+、Fe3+对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和耐辐射奇球菌的生长及去除Cr(V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 mg/L Cr(VI)溶液中,Cu2+、Fe3+显著抑制了枯草杆菌的生长,且呈明显的剂量关系。低质量浓度Cu2+刺激了枯草杆菌对Cr(VI)的去除,高质量浓度Cu2+则起阻碍作用;而Fe3+抑制了该菌株对Cr(VI)的去除,且Fe3+质量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明显。在10.4 mg/L Cr(VI)溶液中,当Cu2+质量浓度小于31.8mg/L(0.2mmol/L)时其对耐辐射奇球菌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别比对照的生长量提高了18.38%和30.51%;高质量浓度Cu2+(63.5mg/L)则抑制了该菌株的生长。同时低质量浓度的Cu2+促进了该菌株对Cr(VI)的去除,63.5 mg/L的Cu2+则显著抑制了Cr(VI)的去除。这主要与Cu2+影响耐辐射奇球菌的生长有关。Fe3+抑制了耐辐射奇球菌对Cr(VI)的去除,且抑制率与Fe3+质量浓度呈明显的剂量关系。研究表明,在Cr(VI)污染环境中,Cu2+、Fe3+的存在会明显影响微生物去除Cr(VI)的效率,该效应主要与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铜离子 铁离子 微生物修复 cr(vi)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膜蒸馏分离含Cr(VI)水溶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杜军 刘作华 +3 位作者 陶长元 张胜涛 徐楚韶 汤忠红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4-17,22,共5页
采用标称孔径为 0 .2 2 μm的聚偏氟乙烯微孔膜 ,对减压膜蒸馏法分离Cr(VI)水溶液进行了实验研究 ,探讨了进料浓度和pH值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冷侧真空度 0 .0 96MPa、进料温度 6 0℃、进料流速 6 0L/h .在该工... 采用标称孔径为 0 .2 2 μm的聚偏氟乙烯微孔膜 ,对减压膜蒸馏法分离Cr(VI)水溶液进行了实验研究 ,探讨了进料浓度和pH值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冷侧真空度 0 .0 96MPa、进料温度 6 0℃、进料流速 6 0L/h .在该工艺条件下膜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 ,此时 ,膜通量为 34.52kg/ (m2 ·h) ,截留率为 99.2 5% .结果表明 ,Cr(VI)水溶液经减压膜蒸馏技术处理后 ,能达到 0 .5mg/L的国家Cr(VI)控制浓度排放标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微孔膜 减压膜 蒸馏 分离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Cr(VI)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菹草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5
12
作者 徐勤松 施国新 郝怀庆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7-90,共4页
主要研究了 Cd、Cr( VI)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菹草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随 Cd、Cr( VI)胁迫浓度的增加 ,菹草总叶绿素含量下降 ,单一 Cd处理 SOD活性下降 ,POD和 CAT活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Cd、Cr( VI)复合... 主要研究了 Cd、Cr( VI)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菹草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随 Cd、Cr( VI)胁迫浓度的增加 ,菹草总叶绿素含量下降 ,单一 Cd处理 SOD活性下降 ,POD和 CAT活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Cd、Cr( VI)复合污染的效应明显大于单一污染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cr(Ⅵ) 复合污染 菹草 叶绿素 抗氧化酶系统 协同效应 重金属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2+)与Cr(VI)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生长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2
13
作者 毕东苏 钱春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8306-8308,共3页
[目的]研究Hg2+与Cr(VI)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生长的毒性效应,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监测以及生物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g2+、Cr(VI)以及两者的混合营养液培养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的藻母液,观察Hg2+与Cr(VI)对藻类... [目的]研究Hg2+与Cr(VI)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生长的毒性效应,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监测以及生物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g2+、Cr(VI)以及两者的混合营养液培养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的藻母液,观察Hg2+与Cr(VI)对藻类生长繁殖的毒性效应。[结果]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对Cr(VI)表现相当敏感,当Cr(VI)浓度超过1mg/L时即对藻类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Hg2+浓度较低时,藻类对Hg2+不是十分敏感,当Hg2+浓度增大至一定程度,毒性愈来愈强,而Cr(VI)毒性效应则相反。当离子浓度小于10mg/L时,Hg2+对藻类的毒性低于Cr(VI),大于10mg/L时,Hg2+毒性超过Cr(VI)。Hg2++Cr(VI)混合离子对藻类生长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但只有当浓度超过4mg/L时才表现出来。[结论]重金属离子对藻类的毒性不但与藻细胞本身有关,还与重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HG^2+ cr(vi)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改性和普通核桃壳对水中Cr(VI)的吸附 被引量:6
14
作者 鲁秀国 黄燕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3-358,共6页
将普通和磷酸改性后的核桃壳对Cr(VI)的吸附作用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改性核桃壳表面结构孔隙率更大,有利于增强对Cr(VI)的吸附作用,当控制温度为35℃,吸附剂用量为0.80 g,吸附时间为120min,吸附50 m L Cr(VI)浓度为20 mg/L的水... 将普通和磷酸改性后的核桃壳对Cr(VI)的吸附作用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改性核桃壳表面结构孔隙率更大,有利于增强对Cr(VI)的吸附作用,当控制温度为35℃,吸附剂用量为0.80 g,吸附时间为120min,吸附50 m L Cr(VI)浓度为20 mg/L的水样时,Cr(VI)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9.4%。对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模型拟合后表明,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改性核桃壳对Cr(VI)的吸附过程;且普通和改性核桃壳对Cr(VI)的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改性 吸附 核桃壳 cr(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斜与六方磁黄铁矿处理含Cr(VI)废水过程中pH值变化规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卢晓英 鲁安怀 +2 位作者 陈洁 唐军利 姚志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71-277,共7页
与六方磁黄铁矿相比 ,单斜磁黄铁矿Fe缺位较普遍。在初始 pH值分别为 3.4 0~ 9.6 6和3.4 7~ 9.6 6较宽范围内 ,利用单斜磁黄铁矿和六方磁黄铁矿处理含Cr(VI)废水 ,当反应达到充分平衡时 ,废水的 pH值分别变化在 3.6 1~ 4 .4 7和 5.39... 与六方磁黄铁矿相比 ,单斜磁黄铁矿Fe缺位较普遍。在初始 pH值分别为 3.4 0~ 9.6 6和3.4 7~ 9.6 6较宽范围内 ,利用单斜磁黄铁矿和六方磁黄铁矿处理含Cr(VI)废水 ,当反应达到充分平衡时 ,废水的 pH值分别变化在 3.6 1~ 4 .4 7和 5.39~ 6 .57范围内。六方磁黄铁矿除Cr(VI)效果明显不及单斜磁黄铁矿 ,但被氧化的六方磁黄铁矿除Cr(VI)效率有所提高。电化学分析表明 ,在酸性介质中处理的反应过程为H+ 的消耗过程 ,而在碱性介质中则为OH 的消耗过程。根据 pH值的这一变化规律 ,可自行调节处理过程中水质的酸性变化 ,能节省传统工艺中需要加碱以中和处理后酸性水的环节 ,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斜磁黄铁矿 六方磁黄铁矿 废水处理 含铬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负载零价纳米铁材料的合成及去除水中Cr(VI)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袁永海 尹昌慧 +1 位作者 施意华 杨仲平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7年第2期1-5,共5页
以石墨粉为原料,采用改良Hummers方法合成石墨烯,然后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出石墨烯负载纳米铁材料(Graphene-support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G-nZVI),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进行表征,并以G-nZVI为反应材... 以石墨粉为原料,采用改良Hummers方法合成石墨烯,然后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出石墨烯负载纳米铁材料(Graphene-support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G-nZVI),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进行表征,并以G-nZVI为反应材料,研究其对水体中Cr(VI)的去除效率,结果显示:室温下,当G-nZVI投加量为0.4g/L,Cr(VI)的初始浓度为20 mg/L,初始pH值为3.0时,Cr(VI)的去除率在2h内可以达到95%以上。G-nZVI具有磁性,使用后可通过外加磁力除去,以防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零价铁 cr(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Cr(VI)及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董爱华 贾秀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3,共4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研究了Cd、Cr(VI)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酯酶(Est)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d、Cr(VI)单一及复合污染造成的Est同工酶变化都体现在酶的相对量(活性)上,没有发现新酶带的出现;Cd对鲫鱼肝酯酶同工酶带的影响...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研究了Cd、Cr(VI)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酯酶(Est)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d、Cr(VI)单一及复合污染造成的Est同工酶变化都体现在酶的相对量(活性)上,没有发现新酶带的出现;Cd对鲫鱼肝酯酶同工酶带的影响大于Cr(VI),而对脑酯酶同工酶带的影响弱于Cr(VI);Cd、Cr(VI)复合污染显示出协同效应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酯酶 同工酶 鲫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渣中Cr(VI)制取铬黄颜料的资源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大银 钟康年 +3 位作者 蔡鹤生 孙小静 汪瀚 郭立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9-22,共4页
用蒸馏水在直径 52 mm和 80 mm的有机玻管中淋浸风化铬渣 ,在渣水比为 2 50 g/2 0 0 m L、50 0 g/40 0 m L和 750 g/60 0 m L的 3种方案中 ,750 g/60 0 m L的效果最佳。在 2种不同管径装置中 ,可分别得到 Cr(VI)总溶出率为 94.0 %、98.7... 用蒸馏水在直径 52 mm和 80 mm的有机玻管中淋浸风化铬渣 ,在渣水比为 2 50 g/2 0 0 m L、50 0 g/40 0 m L和 750 g/60 0 m L的 3种方案中 ,750 g/60 0 m L的效果最佳。在 2种不同管径装置中 ,可分别得到 Cr(VI)总溶出率为 94.0 %、98.7%的良好淋浸效果。将含 Cr(VI)的淋滤液替代商品重铬酸钠成功地制备出柠檬铬黄、中铬黄、浅铬黄 ,Pb Cr O4 含量指标符合国标要求。相对于铅盐、Na2 Cr O4 的理论反应用量 ,Cr(VI)浓度为 2 6.2 1 g/L 时 ,不仅可获取理想的铬黄生成量 ,而且可使沉淀分离液中检不出 Cr(VI)残留量 ,但高于此浓度则会出现 Cr(VI)残留。理论值 1 .1 5倍的铅盐用量可使 Cr(VI)沉淀完全 ,铬黄达最高产率。廉价矿物材料改性磷灰石等可用于外排废液中 Pb2 +的吸附去除 ,以控制二次污染。利用铬渣中 Cr(VI)溶出液直接制取铬黄颜料 ,可为铬渣资源化处理开辟一条新途径并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渣 cr(Ⅵ) 淋滤液 柠檬铬黄 中铬黄 浅铬黄 铬黄颜料 制取 资源化 重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和Cr(VI)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贾秀英 董爱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21,共3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研究了 Cd和 Cr(VI)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过氧化物酶 (POD)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Cd、Cr(VI)中毒浓度的升高 ,Cd对肝 POD同工酶起激活作用 ,对肾、脑则起抑制作用 ;Cr(VI)对肝 POD同工酶和肾 PO...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研究了 Cd和 Cr(VI)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过氧化物酶 (POD)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Cd、Cr(VI)中毒浓度的升高 ,Cd对肝 POD同工酶起激活作用 ,对肾、脑则起抑制作用 ;Cr(VI)对肝 POD同工酶和肾 POD同工酶起激活作用 ,对脑 POD同工酶影响不明显 ;Cd、Cr(VI)复合污染则均显示出协同效应的趋势。另外 ,Cd、Cr(VI)对鲫鱼主要器官 POD同工酶的影响具有组织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物 单一及复合污染 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 鲫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VI)长期胁迫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晓英 倪明 +3 位作者 陈卫 陈瑜 王明阳 曹素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31,36,共6页
在5个SBR反应器中,通过对好氧颗粒污泥污染物去除功效、颗粒形态结构与粒径以及胞外聚合物组成的跟踪分析,研究Cr(VI)质量浓度0、1、3、5和10mg/L长期作用(历时65 d)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质量浓度3mg/L... 在5个SBR反应器中,通过对好氧颗粒污泥污染物去除功效、颗粒形态结构与粒径以及胞外聚合物组成的跟踪分析,研究Cr(VI)质量浓度0、1、3、5和10mg/L长期作用(历时65 d)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质量浓度3mg/L以下的Cr(VI)长期作用具有良好的抵御机制,而质量浓度5mg/L以上Cr(VI)则严重威胁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使其结构趋于扁平化并逐渐解体。虽然Cr(VI)质量浓度越高各反应器的COD和TN去除率下降趋势愈明显,但在实验末期,各反应器对COD和TN仍保持着较高去除率,分别为97.43%、96.89%、95.43%、93.69%、90.46%和95.11%、94.31%、91.97%、87.68%、82.59%。EPS中胞外多糖在保护微生物、抵抗Cr(VI)毒害方面起主要作用,面临Cr(VI)胁迫,胞外多糖的含量明显增加,而胞外蛋白含量基本不变。胞外多糖与胞外蛋白比值的增加以及结构性多糖的消耗是降低好氧颗粒污泥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cr(Ⅵ) 长期胁迫 污泥结构 污泥稳定性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