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被引量:365
1
作者 王卫民 赵连锋 +1 位作者 李娟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03-1410,共8页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山脉发生了Ms8.0级强烈地震,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远场体波波形记录结合近场同震位移数据,根据地质资料和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轨迹,构造了一个...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山脉发生了Ms8.0级强烈地震,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远场体波波形记录结合近场同震位移数据,根据地质资料和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轨迹,构造了一个双"铲状"有限地震断层模型,利用反演技术重建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汶川大地震主要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的逆冲兼右旋走滑破裂事件.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显示两个高滑动区先后发生在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映秀和北川地区,最大滑动量高达1200~1250cm,且破裂过程也显示一定的复杂性.地震破裂的平均走滑量略大于平均倾滑量,与多种观测资料获得的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变形相一致,推断是由于长期区域应力场作用和龙门山地区特殊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孕育了这次千年尺度的强烈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源过程 有限断层模型 同震位移 波形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92
2
作者 何宏林 孙昭民 +2 位作者 王世元 王纪强 董绍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9-362,共4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可分成2条,分别出现在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彭县-灌县断裂上,前者破裂长度约200km,后者破裂长度约80k...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可分成2条,分别出现在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彭县-灌县断裂上,前者破裂长度约200km,后者破裂长度约80km。本次地震的最大垂直和右旋水平同震位移出现在都江堰市虹口乡附近的映秀-北川断裂上,分别为(5±0.2)m和(4.8±0.2)m。破裂带南段出露的地表断层产状为N32°E/NW∠76°,其上的侧伏角为S75°~80°W,反映了该次地震在南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少量的右旋走滑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逆冲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铲形逆冲断层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启示 被引量:19
3
作者 陶玮 胡才博 +2 位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王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0-1269,共10页
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带是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带.利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模型,得到关于铲形逆冲断层带一些具普适性的认识:(1)如果断层带强度不随深度变化,则地震从断层带转换层附近开始发动,破裂沿断层向上传播,当地震蓄积... 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带是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带.利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模型,得到关于铲形逆冲断层带一些具普适性的认识:(1)如果断层带强度不随深度变化,则地震从断层带转换层附近开始发动,破裂沿断层向上传播,当地震蓄积能量足够大时,破裂可以冲破到地表,如汶川地震.(2)一旦到达地表,其最大同震位错将位于断层带出露地表处;且在断层带介质弱化或损伤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表的同震位错量越大.(3)与最大同震位错位于地表不同,同震应变能释放最大处位于地壳内十几公里深处的断层带转换层附近.(4)在断层带介质软化或损伤度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震对震间期积累应变能的释放越多、范围越广,对地表近断层区域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5)冲破到地表的逆冲型大地震会进一步增加铲形断层带下盘转换层以下(约在15~22 km)地壳深处和断层上盘距离断层地表出露点约十几公里处地壳浅部的应变能积累密度;汶川地震之后的余震分布,除了沿主破裂面附近的继续破裂外,也体现了以上地区应变能的继续释放.本文得到的这些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形逆冲断层 应变能释放密度 同震破裂 有限元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多种数据构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同震位移场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少敏 兰启贵 +6 位作者 聂兆生 王庆良 李恒 廖华 谭凯 乔学军 王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75-2588,共14页
本文主要以GPS、精密水准观测和卫星SAR遥感图像分析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同震位移特征.GPS数据包括:(1)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地区各类国家等级GPS网点复测;(2)沿破裂带国家天文大地网GPS复测.前者推算的同震位移测定精度优于2cm,后者6~8cm... 本文主要以GPS、精密水准观测和卫星SAR遥感图像分析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同震位移特征.GPS数据包括:(1)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地区各类国家等级GPS网点复测;(2)沿破裂带国家天文大地网GPS复测.前者推算的同震位移测定精度优于2cm,后者6~8cm.SAR遥感资料包括:(1)ALOS卫星升轨相位干涉图像,精度优于8cm;(2)ALOS和ENVISAT卫星影像合成的三维位移图,精度优于0.5m.同震位移场显示,断层下盘(四川盆地)变形总体呈扇形集中指向震中,断层上盘(龙门山)变形总体上呈逆时针旋转态势,最大的实测水平位移5.5m.汶川、理县、茂县等地测站位移指向破裂带方向,而平武、青川等地测站逐渐转变为平行,乃至远离破裂带方向,与汶川地震逆冲兼走滑的破裂特征一致.断层上盘大幅隆升,下盘靠近断层的区域以下沉为主,远场表现为幅度很小的隆升,垂直升降区域间,有一条与龙泉山断裂带平行的升降过渡带,调节龙泉断层的应力状态.用实测变形场检验多个地震波破裂模型表明,近场(距离断层50km)模型形变准确度可达40~50cm,远场精度优于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大地测量 同震位移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53
5
作者 李传友 叶建青 +8 位作者 谢富仁 郑文俊 韩用兵 刘玉法 王伟涛 魏占玉 赵冬 马保起 任俊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83-696,共14页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佳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佳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裂长度为60~90km,地表破裂没有到达青川县关庄镇。可观察到的破裂长度在北川北至石坎之间,长62km,走向总体为20°~5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地表拱曲,指示了深部断层的逆冲性质;在水平运动方向上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不存在左旋走滑分量。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从西南段黄家坝的3m左右,向东北逐渐降低至南坝、石坎的1.5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没有明显变化或者略有增加,一般在1.5~2.0m之间。地表破裂特征表明,引起本次汶川Ms8.0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带,该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冲方向由NW向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 同震位移逆冲右旋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徐韶光 熊永良 +2 位作者 廖华 吴耀强 吕弋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0,54,共5页
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在郫县、绵阳、中江和成都等GPS测站的水平形变分别达70 cm、31 cm、23cm、20 cm,变形方向约N45°W,垂直于断裂带方向,且成都平原呈下降趋势。动态GPS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地震的动态变形在郫县达1 m。根据四川... 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在郫县、绵阳、中江和成都等GPS测站的水平形变分别达70 cm、31 cm、23cm、20 cm,变形方向约N45°W,垂直于断裂带方向,且成都平原呈下降趋势。动态GPS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地震的动态变形在郫县达1 m。根据四川GPS网络参考站各站记录的汶川地震的确切发震时间,反算得到了汶川地区S波的平均传播波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同震形变 静态GPS 动态GPS S波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56年华县地震地表破裂带同震垂直位移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冀 冯希杰 +2 位作者 李高阳 李晓妮 张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30,共9页
同震位移量作为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要素之一,其大小不仅反映了地震的震级,而且也影响到对地震断层滑动速率和大震重现间隔长短的估计。1556年华县8级地震造成了83万多人的死亡和失踪,是鄂尔多斯周缘断陷活动带活跃期造成地震灾害伤亡最严... 同震位移量作为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要素之一,其大小不仅反映了地震的震级,而且也影响到对地震断层滑动速率和大震重现间隔长短的估计。1556年华县8级地震造成了83万多人的死亡和失踪,是鄂尔多斯周缘断陷活动带活跃期造成地震灾害伤亡最严重的1次地震,但长期以来缺少该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准确的同震位移量。文中通过对华山山前断裂李家坡剖面和渭南塬前断裂蔡郭村等剖面地貌学、钻探及探槽等古地震研究手段,首次较准确地获得了1556年华县大地震时华山山前断裂带华县李家坡6m同震垂直位移、渭南塬前断裂带赤水蔡郭村7m及瓜底村6m的同震垂直位移。这是由断层两盘同一地层位错量测得到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与以往仅通过地表断层陡坎量测估算的同震位移有一定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56年华县地震 同震垂直位移 华山山前断裂 渭南塬前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地表地质过程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颜照坤 王绪本 +5 位作者 李勇 罗威 杨宜海 王兴建 邵崇建 闫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44-2755,共12页
发生在地球浅层的2008年汶川地震驱动了龙门山及前陆地区的地表同震垂向位移.根据冲断带-前陆盆地弹性挠曲模型理论,在进行弹性挠曲模拟反演的基础上,结合对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泊松比、电性结构)的分析,发现龙门山前陆盆地现今岩石圈有... 发生在地球浅层的2008年汶川地震驱动了龙门山及前陆地区的地表同震垂向位移.根据冲断带-前陆盆地弹性挠曲模型理论,在进行弹性挠曲模拟反演的基础上,结合对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泊松比、电性结构)的分析,发现龙门山前陆盆地现今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_e)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减薄的趋势,自川中地区的30~40 km减至龙门山地区的10~20 km.在对晚三叠世以来前陆盆地各阶段盆地结构进行刻画的基础上,进行弹性挠曲模拟反演,推断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前渊地区(四川盆地西部)岩石圈的T_e值自晚三叠世以来具有逐渐减薄的趋势.这可能与松潘一甘孜地块下方广泛存在的软流圈热物质对四川盆地西部岩石圈下部的长期加热而导致的熔融有关,反映了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地球表层盆地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挠盐模型 龙门山前陆盆地 汶川地震同震垂向位移 有效弹性厚度 深部动力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端位置的修订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传友 魏占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对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石坎乡以北段的野外地质调查显示,这一段地表破裂仍然十分明显。地表破裂并未沿地质填图所标定的位置发育,而是在走向上稍有变化,但清楚的地貌显示它在此段并不是一条新生断裂。与前期工作相比,可观察到的地表... 对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石坎乡以北段的野外地质调查显示,这一段地表破裂仍然十分明显。地表破裂并未沿地质填图所标定的位置发育,而是在走向上稍有变化,但清楚的地貌显示它在此段并不是一条新生断裂。与前期工作相比,可观察到的地表破裂又往NE方向延长了约12km。该段破裂位于平武县石坎乡至青川县马公乡窝前村之间,走向为15°~4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与石坎乡一带相近,为1~2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略有增加,为2.0~3.0m之间。地表调查的情况显示,地表破裂在北端可能消失在红光乡东河口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同震位移 破裂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中央断裂北段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乔宝成 李勇 +3 位作者 董顺利 闫亮 陈浩 马博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3-338,348,共7页
研究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构造龙门山构造带的北段,即北川-南坝-林庵寺断裂的地表破裂。通过黄家坝、桂溪、平通、南坝、石坎子等地的考察和测量,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断裂带连续分布,走向为N45°~65°E。垂直位错与水平位... 研究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构造龙门山构造带的北段,即北川-南坝-林庵寺断裂的地表破裂。通过黄家坝、桂溪、平通、南坝、石坎子等地的考察和测量,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断裂带连续分布,走向为N45°~65°E。垂直位错与水平位错比值从西南段黄家坝的2.8:1逐渐降低到北东段南坝、石坎子的0.9:1。地表破裂特征表明,断裂以右旋走滑分量为主,并具有较高的逆冲分量。余震分布表明,青川断裂与北川-南坝-林庵寺断裂之间可能存在隐伏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龙门山构造带 中央断裂 地表破裂 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前后GPS观测的精密单历元解得到的震区地壳运动 被引量:16
11
作者 顾国华 孟国杰 方颖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9-326,共8页
利用BERNESE软件的单历元观测值双差定位功能,获取了接近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大地震震中5个GPS观测站(PIXI,CHDU,JYAN,NEIJ和LUZH站)震前的短临位移过程及震后短时间的位移.通过拟合和对比分析,讨论了单历元解的精度.计算结果表明,以... 利用BERNESE软件的单历元观测值双差定位功能,获取了接近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大地震震中5个GPS观测站(PIXI,CHDU,JYAN,NEIJ和LUZH站)震前的短临位移过程及震后短时间的位移.通过拟合和对比分析,讨论了单历元解的精度.计算结果表明,以YANC站为固定站,LUZH站震前5月9日N(南北向)、E(东西向)和U(垂直向)3个分量日变化明显异常;而近震中的PIXI,JYAN和NEIJ站震前1小时内垂直位移非常显著,特别是离震中36km的PIXI站在震前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垂直位移变化达300mm以上.震后,PIXI站的水平位移更为突出,2个分量均超过400mm,十分接近高精度的周解结果.这些变化均显著大于单历元解的误差水平.尽管目前的GPS数据处理尚不能实时获取单历元解,但所得到的结果为观测研究大地震近震中临震前的地壳运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运动 单历元解 汶川大地震 垂直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董运洪 罗三明 +1 位作者 韩月萍 陈长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1-620,727,共10页
利用北川附近震前水准数据,以及2008年和2010年两条一等水准数据,得到了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量,获得如下结果: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为4.711m,断层上下盘最大位错量为5.1m,然而,位于平武县境内的青川断裂同... 利用北川附近震前水准数据,以及2008年和2010年两条一等水准数据,得到了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量,获得如下结果: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为4.711m,断层上下盘最大位错量为5.1m,然而,位于平武县境内的青川断裂同震位错仅有0.064m.2008—2010年,汶川MS8.0地震后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震后垂直位移速率为5—27mm/a,江油县大康镇附近的江油—广元断裂震后垂直位移速率为20.6mm/a,而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垂直位移速率仅为0.2—1.3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同震垂直位移 震后垂直位移 水准测量 北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同震位移场约束反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破裂空间分布 被引量:47
13
作者 王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19-2526,共8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同时破裂,分别形成了240多公里和7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本文以GPS观测获得的同震位移场为约束,反演地震破裂的空间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映秀—北川主破裂带倾向北西...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同时破裂,分别形成了240多公里和7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本文以GPS观测获得的同震位移场为约束,反演地震破裂的空间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映秀—北川主破裂带倾向北西,沿破裂带的走向从南到北倾角逐渐变大,破裂断层的平均宽度在10-18 km左右.破裂断层的错动在南段以逆冲为主,在北段走滑分量逐步加大,右旋走滑成为断层破裂的主要特征.断层破裂最大段落错动量分别达到了7.8 m和7.4 m,恰好对应这次地震中地表破坏最为严重的映秀和北川地区.本次地震释放地震矩6.70×10^(20)N·m,相应矩震级M_w=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GPS 同震位移 破裂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垂直位移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董运洪 陈长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31,共4页
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和第二监测中心分别施测了平武-北川-绵竹(201.8km)和桂溪-江油(35.6 km)两条一等水准测线。对两条测线的处理获得以下结果:1)汶川8.0级地震造成平武县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 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和第二监测中心分别施测了平武-北川-绵竹(201.8km)和桂溪-江油(35.6 km)两条一等水准测线。对两条测线的处理获得以下结果:1)汶川8.0级地震造成平武县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0.064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2)北川县城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达4.711 m,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5.100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3)桂溪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440 m;4)江油-广元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0.101 m;5)平武县南坝镇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较大,最大为1.003 m,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1.381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 汶川8.0地震 同震垂直位移 水准测量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综合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倪晓寅 赖见深 朱培育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75,共11页
运用地磁低点位移、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和地磁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3种地磁分析方法,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磁前兆异常现象。研究发现,运用上述3种方法,汶川地震前出现多次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预测线集中交汇区域。综合分... 运用地磁低点位移、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和地磁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3种地磁分析方法,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磁前兆异常现象。研究发现,运用上述3种方法,汶川地震前出现多次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预测线集中交汇区域。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地磁多方法综合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地震预测的精确性。文章还讨论了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机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磁 低点位移 加卸载响应比 逐日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2 位作者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AR影像亚像元匹配技术研究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特征
17
作者 姜文亮 刘斌 +2 位作者 张景发 龚丽霞 罗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3-491,557,共9页
利用汶川地震前后的ENVISAT ASAR影像,采用交叉相关性方法对影像进行了亚像元级别的配准,获取了沿卫星斜距向和方位向上的同震形变图,对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及断层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取了沿北川—映秀断裂分布的长230 km的地震地表... 利用汶川地震前后的ENVISAT ASAR影像,采用交叉相关性方法对影像进行了亚像元级别的配准,获取了沿卫星斜距向和方位向上的同震形变图,对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及断层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取了沿北川—映秀断裂分布的长230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以及沿灌县—江油断裂分布的长约65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对两个方向地表位移进行分析可知,北川—映秀断裂带的南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导,兼一定的右行走滑运动,向北逐渐转为右行走滑为主的运动特征,并具有一定的逆冲特性;而灌县—江油断裂主要以逆冲作用为主.研究表明,该方法与InSAR、GPS技术以及野外调查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并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和断层运动性质,因此可以同其它方法一起作为地震同震形变场研究的有效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图像亚像元配准 斜距向和方位向 同震形变 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2类Newmark简易模型进行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评估 被引量:14
18
作者 马思远 许冲 +1 位作者 王涛 刘甲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74-788,共15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真实的汶川同震滑坡数据分别对利用Ia和PGA参数的2种简易Newmark滑坡预测模型进行定量评估分析。根据研究区的地形数据和区域地质资料,获得了研究区的临界加速度(ac)分布,利用基于全球地震动记录拟合得到的Newmark经...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真实的汶川同震滑坡数据分别对利用Ia和PGA参数的2种简易Newmark滑坡预测模型进行定量评估分析。根据研究区的地形数据和区域地质资料,获得了研究区的临界加速度(ac)分布,利用基于全球地震动记录拟合得到的Newmark经验公式,结合汶川地震的Ia和PGA参数分布,获得了基于2个地震动参数的滑坡位移分布图。大体上,基于Ia参数的滑坡危险性评估结果略好于基于PGA参数简易模型的评估结果。基于Ia的评估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同震滑坡的宏观分布特征。然而,2种Newmark模型反演得到的滑坡面积要明显大于实际滑坡物源区的面积。这提醒我们基于当前岩性和地震动数据只能获得宏观区域的滑坡相对危险性。而通过更为准确的地形数据和输入参数,才能进一步提高预测位移结果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滑坡 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 Arias烈度(Ia)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破裂触发过程 被引量:11
19
作者 贺鹏超 沈正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308-3317,共10页
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小渔洞断裂等多条断裂的破裂,呈现出复杂的破裂过程.对此,以往地震学的研究没有对于各个发震断层的破裂先后顺序给出充分论证.本文计算由于断层破裂在其他断层段上造成库仑应力的变化,根据其... 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小渔洞断裂等多条断裂的破裂,呈现出复杂的破裂过程.对此,以往地震学的研究没有对于各个发震断层的破裂先后顺序给出充分论证.本文计算由于断层破裂在其他断层段上造成库仑应力的变化,根据其相互触发关系确定断层可能的破裂顺序.结果表明,各断裂带可能的发震顺序为:主震在北川断裂南端(小渔洞断裂以南的北川断裂虹口段)起始,造成北川断裂的后续段落龙门山镇—清平段和彭灌断裂同时破裂,进而触发小渔洞断裂发生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几何模型 同震破裂模型 破裂触发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场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的汶川地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得余 刘启方 +1 位作者 刘畅 季鑫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98-717,共20页
基于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近场宽频带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资料,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北川断层南段、彭灌断层和小鱼洞断层可能的破裂顺序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北川断层南... 基于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近场宽频带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资料,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北川断层南段、彭灌断层和小鱼洞断层可能的破裂顺序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北川断层南段浅部高倾角部分起始破裂的时间。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近场记录波形拟合残差结合同震位移资料得到,只有北川断层南段在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断层西南侧台站合成记录才符合观测记录,同时不会在彭灌断层南段近地表处产生远大于观测值的位错。得到1种可能的破裂方式为:主震从北川断层南段深部低倾角部分开始,造成浅部的彭灌断层破裂,彭灌断层往北侧破裂传播触发小鱼洞断层,进而引起北川断层南段浅部高倾角部分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2)通过分析断层西南侧台站合成记录的第2个波包波形拟合的结果,发现北川断层南段高倾角部分起始破裂可能有8s的"停滞"。从时间上来说,相互平行的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在破裂时可能存在先后顺序,北川断层南段浅部区域的破裂可能滞后于彭灌断层。同时,北川断层南段可能存在多点破裂的情况。3)断层面上滑动速度较大的区域,滑动速率的值与周边台站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断层面上产生较大滑动速率的区域,其周边台站往往有较大的PGV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近场强震记录 同震位移资料 小鱼洞断层 破裂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