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ordination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units distribution of Q_T^i in calcium aluminosilicate melts from MD simul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永全 蒋国昌 +2 位作者 尤静林 侯怀宇 陈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年第1期6-14,共9页
The distribution of Al (j) and the structural units distribution of Qi T in calcium aluminosilicate melt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provided there exists lower-fie... The distribution of Al (j) and the structural units distribution of Qi T in calcium aluminosilicate melt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provided there exists lower-field strength cation relative to Al3+, such as alkaline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s, Al will be four-coordinated but not six-coordinated. Meanwhile, if there exist a large number of higher-field strength cations such as Si4+ and little lower-field strength cation, six-coordinated aluminum will be formed. The relation of structural units distribution of Qi T with chemical composition shift was also extracted, showing that as Ca2+ exists, the distributions of Qi Si, Qi Al or Qi T have the similar changing trend with the variation of component. Because of high-temperature effect, the Al-tetrahedral units in melts are greatly active and unstable and there exist dynamic transforming equilibria of Al(3)Al(4) and (Al(5))Al(4). The three-coordinated oxygen and charge-compensated bridging oxygen are proposed to explain phenomena of the negative charge redundancy of AlO4 and location of network modifier with charge-compensated function in aluminosilicate m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calcium aluminosilicate melt coordination number structural unit of tetrahed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复杂条件下钠蒙脱石水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2
作者 王跃鹏 唐世斌 +4 位作者 刘向君 王培峰 高永伟 杨赟 梁利喜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9-607,共9页
黏土矿物水化作用引发的岩石结构解体现象与边坡滑坡、隧道塌方及钻井井壁坍塌等工程安全问题息息相关。为揭示深埋复杂条件下钠蒙脱石水化机理,运用分子模拟技术,开展了不同埋藏深度条件下钠蒙脱石水化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验证... 黏土矿物水化作用引发的岩石结构解体现象与边坡滑坡、隧道塌方及钻井井壁坍塌等工程安全问题息息相关。为揭示深埋复杂条件下钠蒙脱石水化机理,运用分子模拟技术,开展了不同埋藏深度条件下钠蒙脱石水化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验证了钠蒙脱石的水化膨胀特性,实现了对其水化过程中关键物理化学参数的定量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晶层间距随着层间含水率的增加而阶梯型上升,呈现分层现象。随着埋藏深度和层间含水率增加,钠蒙脱石体积增大,而密度相应减小。层间含水率增加,促进氢键增多,并显著提升水分子和Na^(+)离子的自扩散系数。深埋条件下,水分子及Na^(+)离子自扩散系数较常温常压显著增大。随着水分子层数的递增,Na-Ow、Na-Hw、Ow-Hw(水分子间),Ow-Ow以及Os-Hw的主峰峰值,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而在不同埋藏深度条件下,这些主峰峰值则表现出差异性。随着水分子层数的增加,水的聚合程度先增加后有所降低,Na^(+)离子的配位数降低、聚合程度下降、离子水化数和水化半径变小。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水的聚合程度差别很小,Na^(+)离子对应水化特征仅有微小降低趋势。该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石油钻井、煤层安全开采、边坡稳定性评估及隧道工程开挖等关键领域的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蒙脱石 水化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径向分布函数 自扩散系数 离子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接触对单颗粒破碎影响的离散元研究
3
作者 谭攀 肖源杰 +3 位作者 王萌 华文俊 王小明 彭友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5-1416,共12页
道砟颗粒破碎是铁路工程稳定性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现有关于颗粒破碎的研究大都基于2个接触点的单颗粒破碎实验,实际上颗粒同时受多个接触点作用,颗粒的破碎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接触点(配位数)的数量,而目前对多接触条件下颗粒... 道砟颗粒破碎是铁路工程稳定性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现有关于颗粒破碎的研究大都基于2个接触点的单颗粒破碎实验,实际上颗粒同时受多个接触点作用,颗粒的破碎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接触点(配位数)的数量,而目前对多接触条件下颗粒破碎的准则和模式尚不完全了解。为此,本文开展道砟单颗粒压缩试验获取单颗粒破碎强度和能量,采用离散元法建立黏结多面体单颗粒数值模型,通过单颗粒破碎试验结果对数值模型细观参数进行标定。在颗粒表面安装刚性屏蔽墙来研究相邻晶粒的力学约束效应,基于标定的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粒径颗粒下配位数对破碎强度、接触力链、破碎模式和破碎准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破碎强度随配位数增加而增加,粒径越小,增幅越大;当配位数较低时,颗粒倾向于破碎成几块,随着配位数增加,颗粒倾向于粉碎性破坏,子颗粒体积分布由正态分布向Gamma分布转变,接触力链向逐渐向屏蔽墙延伸;当配位数大于10时,基于应力张量的颗粒破碎准则(最大主应力准则σ1、八面体剪应力准则q、平均应力准则p)和局部接触力的颗粒破碎准则(最大接触力准则F_(max))不再适用。所得结论对工程实践和进一步采用离散元法研究可破碎颗粒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颗粒破碎 配位数 道砟 破碎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脉冲星的脉冲序号复现坐标时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民 童明雷 +5 位作者 平劲松 刘文彪 方海燕 周庆勇 帅平 何克亮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2,共9页
为实现包括地球和地球以外的时间统一,需要运用相对时间观的两种时间来替代目前时间计量体系中的标准时间,这两种时间分别是:原时和坐标时,其中坐标时可溯源到脉冲星时间基准上。为构建简单的本地轨道参数历表,阐明分层嵌套的空间包含关... 为实现包括地球和地球以外的时间统一,需要运用相对时间观的两种时间来替代目前时间计量体系中的标准时间,这两种时间分别是:原时和坐标时,其中坐标时可溯源到脉冲星时间基准上。为构建简单的本地轨道参数历表,阐明分层嵌套的空间包含关系,形成时间相对统一的观点。从计量角度,提出了一种脉冲星复现坐标时的理论,运用相对时间观中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观点,归纳了统一时间的广域坐标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强调了原点观者的特殊性,提出了基于原点观者的脉冲星脉冲序号和初始历元的定义方法。首先,把一组脉冲星的脉冲序号约定为坐标时基准,用来复现坐标时,约定一组脉冲星的脉冲周期为固定的常数数组,约定后不再测定,常数的单位仍是国际单位制[秒],常数可理解为脉冲序号的坐标时间隔与[秒]之间换算的系数。然后,基于平面电磁波模型,把脉冲星的脉冲电磁波经过原点的时刻与脉冲序号一一对应,于是原点观者的坐标时与连续的脉冲序号成为线性函数关系,最后,分析了脉冲星稳定特点,给出了以一组序号为变量的脉冲星集合稳定性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 原时 坐标时 脉冲序号 空间守时系统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温度对DLC薄膜杂化状态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5
作者 罗宏博 杨来东 +2 位作者 连潇 王建吉 朱砚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1,共6页
文章基于Tersoff势函数,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金刚石的分子模型,分析了不同熔融温度和冷却过程对原子键合结构,径向分布函数曲线和配位数的影响,从原子尺度阐明了DLC薄膜制备过程中原子形态杂化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DLC薄膜主要由C-... 文章基于Tersoff势函数,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金刚石的分子模型,分析了不同熔融温度和冷却过程对原子键合结构,径向分布函数曲线和配位数的影响,从原子尺度阐明了DLC薄膜制备过程中原子形态杂化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DLC薄膜主要由C-sp3和C-sp2杂化相组成,当温度低于6000 K时,熔融和冷却基本不会使C-sp3杂化发生结构转变,薄膜的性能比较稳定。当温度高于7000 K时,熔融过程中有大量的C-sp3杂化原子转变为C-sp2和C-sp1,冷却和弛豫平衡会引起高能态C-sp3杂化原子转变为C-sp2,但C-sp1杂化的含量基本不变。熔融温度主要影响DLC薄膜制备过程中C-sp3和C-sp2相的百分比含量,当体系中C-sp2含量超过40%,薄膜的性能将趋向于石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熔融温度 径向分布函数 配位数 类金刚石 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水资源复合系统均衡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粉霞 于国荣 张代青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60-267,共8页
水资源空间均衡是我国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根本原则,探讨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均衡评价及障碍因子,是研究水资源空间均衡的重要内容。根据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水资源空间均衡是我国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根本原则,探讨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均衡评价及障碍因子,是研究水资源空间均衡的重要内容。根据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五元联系数及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云南省2010—2022年水资源复合系统均衡状况进行评价,并进一步采用减法集对势对影响其均衡状况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2年云南省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在持续改善,系统均衡程度在逐渐增强。然而,距离优质均衡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问题越发严峻,时刻面临着失衡的风险。(2)影响水资源复合系统均衡状况的障碍子系统为社会系统,障碍指标为人均用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复合系统均衡 障碍因子 五元联系数 耦合协调度 减法集对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镍和壳聚糖镧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关怀民 程贤甦 童跃进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31-435,442,共6页
从IR、ESR 和XPS的测试结果可知,Ni2 + 或La3+ 与壳聚糖(CS) 链节单元上的氨基N 和仲羟基O发生配位反应,形成CS- Ni2 + 或CS- La3 + 配位聚合物膜。通过电导率研究其配位数,发现Ni2 + 或L... 从IR、ESR 和XPS的测试结果可知,Ni2 + 或La3+ 与壳聚糖(CS) 链节单元上的氨基N 和仲羟基O发生配位反应,形成CS- Ni2 + 或CS- La3 + 配位聚合物膜。通过电导率研究其配位数,发现Ni2 + 或La3 + 可与壳聚糖的3 个或5 个链节单元配位。根据以上的实验可推定中心离子Ni2+ 与壳聚糖3 个链节单元上的氨基N 和仲羟基O 结合,形成六配位的CS- Ni 配位聚合物;La3 + 与壳聚糖5 个链节单元上的氨基N 和仲羟基O配位形成十配位的CS- La 配位聚合物。从IR、ESR 和XPS的测试结果可知,Ni2 + 或La3+ 与壳聚糖(CS) 链节单元上的氨基N 和仲羟基O发生配位反应,形成CS- Ni2 + 或CS- La3 + 配位聚合物膜。通过电导率研究其配位数,发现Ni2 + 或La3 + 可与壳聚糖的3 个或5 个链节单元配位。根据以上的实验可推定中心离子Ni2+ 与壳聚糖3 个链节单元上的氨基N 和仲羟基O 结合,形成六配位的CS- Ni 配位聚合物;La3 + 与壳聚糖5 个链节单元上的氨基N 和仲羟基O配位形成十配位的CS- La 配位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镍 配位聚合物 壳聚糖镧 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铁路道床力学特性 被引量:29
8
作者 高亮 罗奇 +1 位作者 徐旸 马春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64-1069,共6页
道砟外形复杂,其几何形态对道床力学行为有显著影响,为揭示道砟模拟方法对道床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针对道砟外形极不规则、咬合作用强的特点,采用自编算法建立了能模拟真实道砟外形的颗粒簇.基于离散元法,分别建立了基本球道砟和颗粒簇... 道砟外形复杂,其几何形态对道床力学行为有显著影响,为揭示道砟模拟方法对道床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针对道砟外形极不规则、咬合作用强的特点,采用自编算法建立了能模拟真实道砟外形的颗粒簇.基于离散元法,分别建立了基本球道砟和颗粒簇道砟的三维道床-轨枕空间模型,分析循环荷载下两种道床的接触力、配位数、道床应力和振动加速度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循环荷载下,颗粒簇道床比基本球道床最大接触力小769N,平均接触力小10 N,说明颗粒簇接触力幅值范围更小,分布更a均匀;基本球配位数在1.0~3.2范围内周期变化,颗粒簇配位数在5.3~6.1范围内周期变化,说明颗粒簇间的接触点更多,接触状态更稳定;颗粒簇道床顶部振动加速度和应力比基本球道床的分别小0.26g,16 kPa,说明颗粒簇能反映道砟间的咬合作用,保持道床的整体受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颗粒簇 接触力 配位数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技术的岩心孔隙配位数实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夏惠芬 翟上奇 +3 位作者 冯海潮 殷代印 马文国 王影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23,50,共5页
应用CT扫描技术对岩心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灰度值范围的选取,得到了储层岩心的孔隙度;通过二维横截面图片,对岩心孔喉比进行了研究;并且明确了岩心配位数的查找方法,给出了岩样的配位数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为370×1... 应用CT扫描技术对岩心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灰度值范围的选取,得到了储层岩心的孔隙度;通过二维横截面图片,对岩心孔喉比进行了研究;并且明确了岩心配位数的查找方法,给出了岩样的配位数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为370×10-3μm2的配位数主要在5~13之间,而且有50%以上的比例在7~9;而渗透率为554×10-3μm2的配位数在6~15之间,有60%以上的比例在10~13;CT扫描得出的孔喉比由几变化到几十,最大孔喉比可达60,而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孔喉比在降低,这与恒速压汞实验得出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 CT扫描技术 孔隙结构 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离散单元法的获取任意相对密实度下级配颗粒堆积体的数值方法 被引量:18
10
作者 黄青富 詹美礼 +2 位作者 盛金昌 罗玉龙 张霞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7-543,共7页
土体的密实程度对土体的工程性质影响很大。获得给定相对密实度下的初始颗粒堆积体,是利用离散单元法进行土体细观力学分析的重要前提。基于离散单元法,首先获得颗粒在自重作用下稳定后的最松散堆积体。其次提出采用减小压实过程中颗粒... 土体的密实程度对土体的工程性质影响很大。获得给定相对密实度下的初始颗粒堆积体,是利用离散单元法进行土体细观力学分析的重要前提。基于离散单元法,首先获得颗粒在自重作用下稳定后的最松散堆积体。其次提出采用减小压实过程中颗粒间摩擦系数的拟振动压实法来模拟现实中的振动压实作用,并验证了其可行性。当压实过程中颗粒间摩擦系数为0时获得最密实堆积体。研究了拟振动压实过程中颗粒间摩擦系数与压实稳定后的堆积体孔隙率的关系。最后根据该关系可估算出获得任意给定相对密实度堆积体所需的压实过程中颗粒间的摩擦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的配位数与粒径近似满足指数关系;通过减小压实过程中颗粒间的摩擦系数能较好的模拟振动压实效果;压实过程中颗粒间的摩擦系数与堆积体孔隙率满足负指数关系;该方法可获得任意相对密实度下的颗粒堆积体,可以为土体细观力学的数值模拟提供初始颗粒堆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 相对密实度 颗粒堆积体 摩擦系数 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与图像分析在储层研究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曹寅 朱樱 黎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21-225,共5页
该文主要论述采用新一代的扫描电镜和带有图像分析功能的能谱仪联合对砂岩和砂岩铸体进行分析。由于扫描电镜具有景深大、立体感强和分辨率高的特点 ,使砂岩分析可分别采用二次电子图像和背散射图像两种方法 ,不仅能获得砂岩的粒间孔隙... 该文主要论述采用新一代的扫描电镜和带有图像分析功能的能谱仪联合对砂岩和砂岩铸体进行分析。由于扫描电镜具有景深大、立体感强和分辨率高的特点 ,使砂岩分析可分别采用二次电子图像和背散射图像两种方法 ,不仅能获得砂岩的粒间孔隙、粒间胶结物、喉道连通性及配位数等信息 ,而且还可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快速定量计算孔隙率。由此获得多种信息 ,再结合其他资料可对具体地区进行储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子 背散热电子 砂岩 铸体 喉道 配位数 图像分析 扫描电镜 储层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联系数和耦合协调度的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价方法 被引量:38
12
作者 金菊良 徐新光 +4 位作者 周戎星 崔毅 宁少尉 周玉良 吴成国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为定量分析评价水资源空间均衡状况和空间差异,采用联系数和耦合协调度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进行评价。综合考虑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复合关系,构建了由水资源承载支撑力和承载压力2个系统、15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水资... 为定量分析评价水资源空间均衡状况和空间差异,采用联系数和耦合协调度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进行评价。综合考虑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复合关系,构建了由水资源承载支撑力和承载压力2个系统、15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了评价指标权重,提出了基于联系数和耦合协调度的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价方法。以安徽省为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应用于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价较为合理,能弥补传统耦合协调度无法体现不确定性问题的缺陷,准确反映系统间的协调作用和整体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空间均衡 联系数 耦合协调度 承载支撑力 承载压力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场延拓的变换坐标转换波静校正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正峰 郭建 +2 位作者 韩立国 徐善辉 巩向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76-1685,共10页
常规的转换波静校正的基本思想都是从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出发,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在地表条件复杂和地表高程相差较大的地区,它不仅无法解决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畸变.本文基于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原理,采用波场延拓方法... 常规的转换波静校正的基本思想都是从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出发,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在地表条件复杂和地表高程相差较大的地区,它不仅无法解决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畸变.本文基于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原理,采用波场延拓方法实现转换波静校正,其关键点在于时间空间域和频率波数域的相对应.文中通过坐标变换将起伏地表转化为新坐标系下的水平地表,把炮点和检波点映射到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在新坐标系下推导频率域波动方程延拓公式,接着对下行波P和上行转换波SV分别利用近地表速度向上延拓到基准面,恢复起伏地表到基准面之间的真实波场,最后转换到原始坐标系取出基准面数据完成转换波静校正.通过对模拟和实际数据处理,证明该方法是正确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波 时间空间域 频率波数域 坐标变换 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取代基对四苯基卟啉与铜显色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贾长英 唐丽华 +4 位作者 张晓娟 李卫华 孙巍 沈阳 杨晓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7-941,共5页
为探讨甲基取代基对四苯基卟啉(TPPH2)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以四苯基卟啉与铜[Ⅱ]显色反应为参照,采用条件实验方法,对比研究了四(间甲苯基)卟啉(TMPPH2)和四(3,4-二甲苯基)卟啉(TDMPPH2)与铜Cu[Ⅱ]的显色反应,采用摩尔比法和连续变化法测... 为探讨甲基取代基对四苯基卟啉(TPPH2)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以四苯基卟啉与铜[Ⅱ]显色反应为参照,采用条件实验方法,对比研究了四(间甲苯基)卟啉(TMPPH2)和四(3,4-二甲苯基)卟啉(TDMPPH2)与铜Cu[Ⅱ]的显色反应,采用摩尔比法和连续变化法测定了配合物组成。结果表明:TMPPH2和TDMPPH2与Cu[Ⅱ]的显色配合物最大吸收峰与TPPCu的相同:均在416 nm处;TPPH2、TMPPH2和TDMPPH2与Cu[Ⅱ]进行显色反应的溶液最佳pH值分别是8、9和7,水浴温度100℃,最佳加热时间分别是20、20和25 min;形成配合物的组成分别是1:1、2:1和2:1(n卟啉:n铜);由此可知间甲基和3,4-二甲基取代对四苯基卟啉铜的配合物B吸收带(Soret带)峰位无影响,但对配合物的组成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 铜(Ⅱ) 显色反应 配合物 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试验的散装铁精矿流态化细观规律 被引量:6
15
作者 简琦薇 李宁 +1 位作者 周健 李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19-1024,共6页
利用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散装铁精矿流态化细观规律进行了研究.基于细观图像采集分析系统,研究了铁精矿在流态化演化过程中颗粒间及颗粒与水分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颗粒长轴方向、平均接触数、平面孔隙率等演化规律,探讨了铁精矿流态... 利用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散装铁精矿流态化细观规律进行了研究.基于细观图像采集分析系统,研究了铁精矿在流态化演化过程中颗粒间及颗粒与水分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颗粒长轴方向、平均接触数、平面孔隙率等演化规律,探讨了铁精矿流态化细观规律及其与宏观现象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水分迁移在铁精矿流态化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其宏观表现是水液面上升;细观组构是控制铁精矿宏观力学行为的重要参数,其所反映的规律与宏观现象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精矿 流态化 细观组构 配位数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速率对液态Ni凝固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爱龙 刘让苏 +1 位作者 梁佳 郑采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7-353,共7页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EAM模型势对液态金属Ni原子系统在不同冷却速率下凝固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变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冷却速率对微结构演变有决定性影响,当冷速为1.0×1014和4.0×1013K·s-1时,系统将形成以1551、1541和...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EAM模型势对液态金属Ni原子系统在不同冷却速率下凝固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变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冷却速率对微结构演变有决定性影响,当冷速为1.0×1014和4.0×1013K·s-1时,系统将形成以1551、1541和1431三种键型为主的非晶态结构.当冷速为2.0×1013和1.0×1012K·s-1时,系统将形成不同的晶态结构;前者形成以1421、1422二种键型为主的fcc与hcp结构共存的晶态结构;后者形成以1421键型为主的fcc结构占绝对优势的晶态结构,其结晶起始温度Tc分别为1073K和1173K.同时发现,原子的平均配位数(最近邻数)对温度和冷速的变化相当敏感,且其突变点正好与结晶转变温度Tc相对应,这将为液态金属结晶转变过程的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Ni 凝固过程 分子动力学模拟 EAM模型势 平均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铸体酸溶样品扫描电镜研究及地质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沈光政 王成 +3 位作者 王殿滨 张民志 于笠 刘彤彦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37,i003,共4页
研究孔隙类型通常采用铸体薄片方法,研究孔隙结构则较多地应用压汞资料。根据扫描电镜具有放大倍率高、景深大,可以获得十分清晰的高分辨率立体图象的特点,探讨了利用扫描电镜研究较低孔渗砂岩铸体酸溶样品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 研究孔隙类型通常采用铸体薄片方法,研究孔隙结构则较多地应用压汞资料。根据扫描电镜具有放大倍率高、景深大,可以获得十分清晰的高分辨率立体图象的特点,探讨了利用扫描电镜研究较低孔渗砂岩铸体酸溶样品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可以直接定量测量孔隙直径大小、喉道长度和宽度,并可以直观观察孔隙全貌,研究孔隙和喉道的立体形态及配置关系。同时,对孔隙类型也可以做到比较可靠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铸体 酸溶 孔隙 喉道 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变压器故障模式重要度的模糊评定方法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有元 周婧婧 +2 位作者 李剑 金卓睿 李龙江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08-1214,共7页
由于设备价值昂贵、可靠性试验实施困难等客观因素,应用传统重要度分析方法难以实现电力变压器各故障模式的故障重要度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形模糊数的电力变压器故障模式重要度评定方法。该方法在分析影响电力变压器故障模式重要度各... 由于设备价值昂贵、可靠性试验实施困难等客观因素,应用传统重要度分析方法难以实现电力变压器各故障模式的故障重要度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形模糊数的电力变压器故障模式重要度评定方法。该方法在分析影响电力变压器故障模式重要度各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力变压器故障模式重要度评估指标体系;应用Delph i法确定评估指标的评价等级和评分标准,同时引入协调程度修正专家评分;并利用梯形模糊数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最后应用线性加权方法得出电力变压器各故障模式的重要度。评估实例表明,该方法简便、有效,能够为电力变压器的可靠性评估提供各故障模式的重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重要度 梯形模糊数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变异系数 故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合Pb(OH)^+在高岭石(001)晶面的吸附机理(英文)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娟 夏树伟 于良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9-835,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广义梯度近似平面波赝势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探讨了水体环境中Pb(OH)+在高岭石铝氧八面体(001)晶面的吸附行为和机理,确定了吸附配合物的结构、配位数、优势吸附位和吸附类型.结果表明,Pb(II)与高岭石铝氧(001)面的氧...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广义梯度近似平面波赝势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探讨了水体环境中Pb(OH)+在高岭石铝氧八面体(001)晶面的吸附行为和机理,确定了吸附配合物的结构、配位数、优势吸附位和吸附类型.结果表明,Pb(II)与高岭石铝氧(001)面的氧原子形成单齿或双齿配合物,其配位数为3-5,均为半方位构型.高岭石表面存在含"平伏"氢原子的表面氧(Ol)位和含"直立"氢原子的氧(Ou)位,后者更易与Pb(OH)+单齿配位,该吸附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结合能(-182.60 kJ·mol-1),为优势吸附物种;高岭石表面位于同一个Al原子上的"OuOl"位可形成双齿配合物.表面Ol与水分子配体形成氢键,对配合物的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Mulliken布居和态密度分析表明,高岭石单齿配合物中Pb―O成键机理主要为Pb 6p轨道与Pb 6s―O 2p反键轨道进行耦合,电子转移到反键轨道.双齿配合物"Pb―Ol―H"共配位结构中,受配位氢原子影响,Pb―Ol成键过程成键态电子填充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OH)+ 高岭石 化学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接触理论的深层砂土剪切波速度 被引量:8
20
作者 夏唐代 刘瑜 +1 位作者 吴明 周新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9-103,共5页
为了研究深层砂土剪切波速度,首先假设深层砂土为不规则排列等球体颗粒的集合体,在颗粒接触理论以及细观颗粒弹性力学的研究成果上推导出砂土的等效剪切模量,继而得到宏观剪切波速计算公式;然后分析了孔隙率、饱和度、内摩擦角、土粒密... 为了研究深层砂土剪切波速度,首先假设深层砂土为不规则排列等球体颗粒的集合体,在颗粒接触理论以及细观颗粒弹性力学的研究成果上推导出砂土的等效剪切模量,继而得到宏观剪切波速计算公式;然后分析了孔隙率、饱和度、内摩擦角、土粒密度、应力大小以及砂土颗粒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因素对剪切波速的影响,最后将理论方法计算结果与深层砂土实测剪切波速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理论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剪切波速度主要受孔隙率、应力大小及砂土颗粒弹性模量等因素影响显著;高应力状态下,尤其是当密实度达到100%后,应力增长会导致剪切波速继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接触理论 实际平均接触点数 等效剪切模量 应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