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DIS/NDVI的陕北地区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44
1
作者 宋富强 邢开雄 +2 位作者 刘阳 刘志超 康慕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363,共10页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被变化监测的MOD IS/NDVI数据,利用均值变化及趋势分析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不同坡度植被指数动态变化两方面分析退耕还林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结论如下:(1)陕北地区平均NDVI从2000—2008年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坡耕地和草地NDVI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陕北绝大部分地区植被恢复良好,植被指数呈明显改善的面积占整个地区面积的64.96%,中度改善占18.58%,其中又以坡耕地、草地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陕北地区明显改善面积的45.43%和17.10%,坡耕地对陕北地区植被明显改善面积贡献最大;(3)7-15°、15-25°及25-3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总改善面积的39.91%、25.81%、2.28%,其中7-2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总面积的65.72%;(4)基于陕北地区近年气候呈暖干化发展趋势,同期降雨并未呈现显著变化,说明非气候因子中退耕还林等人为因素是引起NDVI增长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对于陕北地区植被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NDVI 陕北地区 退耕还林 植被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退耕实践及其对我国退耕工程实施的启示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蓬涛 杨艳昭 封志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退耕具有多种目的,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粮食过剩、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重建、减缓温室效应等。分析国外退耕实践可知,经济实力是退耕实施的基础,粮食赢余是退耕实施的保障;劳动力的转移为退耕提供了条件。此外,退...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退耕具有多种目的,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粮食过剩、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重建、减缓温室效应等。分析国外退耕实践可知,经济实力是退耕实施的基础,粮食赢余是退耕实施的保障;劳动力的转移为退耕提供了条件。此外,退耕还林的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政策的改变。为使我国生态退耕得以顺利实施,必须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和粮食生产,为退耕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真正使退耕农户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并通过推行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妥善安排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农户 中国 国外 粮食生产 税收政策 劳动力 地上 退耕还林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固碳释氧服务功能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饶日光 张琳 +1 位作者 王照利 申永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9-254,共6页
以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成果为依据,按照陕西南部和北部的差异,分植被类型和主要树种(组)评价陕西省退耕地还林的固碳释氧量和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陕西省退耕还地林年生物量生产力591.67×104 t,年固碳量263.67×104 t... 以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成果为依据,按照陕西南部和北部的差异,分植被类型和主要树种(组)评价陕西省退耕地还林的固碳释氧量和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陕西省退耕还地林年生物量生产力591.67×104 t,年固碳量263.67×104 t,年释氧量705.90×104 t,年固碳经济价值34.27×108元,释氧经济价值56.48×108元。2)从退耕地还林目前均处于中幼林的实际考虑,采用生物量与林分材积平均比值法修正其单位面积的生物生产力,可以较客观地计量其固碳释氧量。3)退耕还林工程包括退耕地还林和配套荒山造林两部分,要全面评价工程固碳释氧功能,还应根据统计学原理,在抽样调查配套荒山造林面积保存情况和成林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固碳释氧 评价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1999-2008年植被恢复的成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小勇 卫海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8-220,225,共4页
延安市1999年被确定为退耕还林示范地区,迄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已10余年,研究和监测退耕前后植被覆盖变化就成为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选取了SPOT/VGT NDVI数据,借助Erdas和ArcGIS平台,利用一元趋势线模型和植被覆盖度模型对延安... 延安市1999年被确定为退耕还林示范地区,迄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已10余年,研究和监测退耕前后植被覆盖变化就成为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选取了SPOT/VGT NDVI数据,借助Erdas和ArcGIS平台,利用一元趋势线模型和植被覆盖度模型对延安市1998—2008年间植被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延安市10a间大部分地区植被恢复情况良好,植被指数明显改善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1.27%,中度改善地区占61.46%。(2)延安市植被覆盖率呈现为南高北低,该市平均覆盖度为0.519 8。(3)0°~35°坡度之间明显改善和中度改善的面积比例均超过了各自面积的75%,其中15°~25°坡度明显改善面积比例最高,占总面积的3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延安市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苏月秀 彭道黎 +1 位作者 谢晨 黄东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0-814,共5页
为了了解退耕还林工程10 a来的实施情况,根据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县和调查人员的分布,对西北6省793个退耕还林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并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参照退耕前,退耕后生态环境、农户生态意识和生计都有显著改善,退耕... 为了了解退耕还林工程10 a来的实施情况,根据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县和调查人员的分布,对西北6省793个退耕还林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并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参照退耕前,退耕后生态环境、农户生态意识和生计都有显著改善,退耕还林政策执行顺利,受到农民的一致赞成,补助问题是农户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外,分析了当前存在退耕补助兑现水平低,公示度和验收力度不够,树种比例要求不现实,政策宣传力度不强,退耕地收成不高,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经济学 西北地区 退耕还林 农户调查 政策执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研究——以云南兰坪县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益敏 李盈盈 +2 位作者 刘师旖 吴博闻 赵娟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9-367,共9页
2014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正式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探讨该轮退耕还林工程对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选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2013年)、实施中(2017年)和实施末期(2020年)... 2014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正式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探讨该轮退耕还林工程对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选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2013年)、实施中(2017年)和实施末期(2020年)3个时间,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模型,选取绿度、干度、湿度和热度4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兰坪县2013—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0年兰坪县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上升趋势,中排乡、石登乡和河西乡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较为明显;2)2013—2020年,75%以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保持不变,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呈小幅度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面积要大于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区域面积;3)退耕还林斑块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程度要高于退耕还林2 km缓冲区以及整个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程度,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显著影响,可通过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来改善兰坪县的生态环境质量;4)研究区潜在的退耕区主要分布在中排乡、石登乡、营盘镇和兔峨乡4个乡镇,其可作为进一步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退耕还林工程 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 主成分分析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户层面的退耕还林效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顾永顺 《贵州林业科技》 2013年第3期62-64,共3页
通过调查分析,退耕户家庭收入逐年增长,家庭收入来源呈多样化,土地产出占农户家庭收入的比例降低。农户普遍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应继续实施,但退耕还林补助应提高,限制经济林比例、限制套种等政策应改变。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户家庭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