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临床上认为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32例,行72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 S),分析其血糖谱。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目的:了解临床上认为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32例,行72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 S),分析其血糖谱。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明显的餐后血糖过高现象,尤以早餐后明显,血糖峰值在早餐后1.7 h;血糖>7.8mm o l/L、11.1 mm o l/L、13.9 mm o l/L所占时间百分率分别为28%、13%、6%。3d CGM S中血糖>7.8 mm o l/L曲线下面积与HbA 1c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了无症状低血糖、持续高血糖(血糖大于13.9 mm o l/L,持续2h以上)等现象。结论:一个看似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较多高血糖发生,3d CGM S血糖谱可以反映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其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全面了解血糖波动的细节,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米格列奈与瑞格列奈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T2DM)在糖代谢、心血管危险因子、氧化应激方面的影响,了解米格列奈药物的短期和中期疗效。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新诊断90例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n=45),A组...目的比较米格列奈与瑞格列奈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T2DM)在糖代谢、心血管危险因子、氧化应激方面的影响,了解米格列奈药物的短期和中期疗效。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新诊断90例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n=45),A组给予瑞格列奈+二甲双胍,B组给予米格列奈+二甲双胍,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记录3 d内的动态血糖水平和波动趋势,之后12周定期随访相应指标。结果 2组治疗后3 d,空腹血糖、3餐后平均血糖(MBG)及日内血糖平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B组餐后1 h及2 h MBG降幅大于A组(P<0.05),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小于A组(P<0.05);12周后,2组空腹及餐后1、2 h血糖均明显降低,B组降幅大于A组;空腹及餐后1、2 h胰岛素(FINS、1 h INS、2 h INS)不同程度升高,B组1 h INS、2 h INS增幅大于A组;B组降低HbA1c幅度大于A组;2组均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B组优于A组(P<0.05);B组低血糖发生人次低于A组。2组均能不同程度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纤维蛋白原(F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2组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下降作用均不明显(P>0.05);B组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丙二醛(MDA)优于A组(P<0.05)。结论米格列奈与瑞格列奈均能在短期内降低新诊断T2DM患者的血糖,但米格列奈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小;中期治疗后,与瑞格列奈比较,米格列奈能更好地提高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改善氧化应激因子。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血糖监测组(CGMS组)和常规血糖监测组(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血糖监测组(CGMS组)和常规血糖监测组(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组)。CGMS组患者行3 d CGMS监测,SMBG组采用八点法测定血糖值,分别根据各自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2周后两组患者均佩戴3 d CGMS。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同时比较CGMS组治疗前后血糖波动情况。结果CGMS组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GA)、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分别为(17.0±2.9)%、(7.5±3.2)mmol/L、(3.2±1.0)〕显著低于SMBG组〔分别为(18.5±4.1)%、(9.9±3.0)mmol/L、(5.6±2.1)〕。CGMS组调整治疗后GA、MBG、MAGE较治疗前〔分别为(21.8±5.0)%、(11.6±3.6)mmol/L和(5.5±1.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MS监测血糖调整治疗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监测的患者;根据CGMS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血糖波动情况明显改善,CGMS是改善血糖控制效果的有效工具。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临床上认为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32例,行72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 S),分析其血糖谱。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明显的餐后血糖过高现象,尤以早餐后明显,血糖峰值在早餐后1.7 h;血糖>7.8mm o l/L、11.1 mm o l/L、13.9 mm o l/L所占时间百分率分别为28%、13%、6%。3d CGM S中血糖>7.8 mm o l/L曲线下面积与HbA 1c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了无症状低血糖、持续高血糖(血糖大于13.9 mm o l/L,持续2h以上)等现象。结论:一个看似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较多高血糖发生,3d CGM S血糖谱可以反映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其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全面了解血糖波动的细节,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文摘目的比较米格列奈与瑞格列奈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T2DM)在糖代谢、心血管危险因子、氧化应激方面的影响,了解米格列奈药物的短期和中期疗效。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新诊断90例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n=45),A组给予瑞格列奈+二甲双胍,B组给予米格列奈+二甲双胍,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记录3 d内的动态血糖水平和波动趋势,之后12周定期随访相应指标。结果 2组治疗后3 d,空腹血糖、3餐后平均血糖(MBG)及日内血糖平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B组餐后1 h及2 h MBG降幅大于A组(P<0.05),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小于A组(P<0.05);12周后,2组空腹及餐后1、2 h血糖均明显降低,B组降幅大于A组;空腹及餐后1、2 h胰岛素(FINS、1 h INS、2 h INS)不同程度升高,B组1 h INS、2 h INS增幅大于A组;B组降低HbA1c幅度大于A组;2组均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B组优于A组(P<0.05);B组低血糖发生人次低于A组。2组均能不同程度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纤维蛋白原(F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2组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下降作用均不明显(P>0.05);B组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丙二醛(MDA)优于A组(P<0.05)。结论米格列奈与瑞格列奈均能在短期内降低新诊断T2DM患者的血糖,但米格列奈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小;中期治疗后,与瑞格列奈比较,米格列奈能更好地提高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改善氧化应激因子。
文摘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血糖监测组(CGMS组)和常规血糖监测组(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组)。CGMS组患者行3 d CGMS监测,SMBG组采用八点法测定血糖值,分别根据各自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2周后两组患者均佩戴3 d CGMS。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同时比较CGMS组治疗前后血糖波动情况。结果CGMS组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GA)、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分别为(17.0±2.9)%、(7.5±3.2)mmol/L、(3.2±1.0)〕显著低于SMBG组〔分别为(18.5±4.1)%、(9.9±3.0)mmol/L、(5.6±2.1)〕。CGMS组调整治疗后GA、MBG、MAGE较治疗前〔分别为(21.8±5.0)%、(11.6±3.6)mmol/L和(5.5±1.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MS监测血糖调整治疗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监测的患者;根据CGMS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血糖波动情况明显改善,CGMS是改善血糖控制效果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