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网状河沉积特征及储层构型
1
作者 尹艳树 李建琴 +2 位作者 吴伟 王立鑫 谭先锋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共16页
基于现代沉积卫星图像类比,结合岩心、测井及开发动态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四段网状河的微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储层砂体进行了刻画,建立了多元分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林东地区网状河可划分为河道、... 基于现代沉积卫星图像类比,结合岩心、测井及开发动态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四段网状河的微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储层砂体进行了刻画,建立了多元分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林东地区网状河可划分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河道间4种微相,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呈网状,单一段内河道弯曲度较小,交汇而成的网状河道为中高弯度,剖面上砂体呈顶平底凸的透镜状,局部叠置形成厚度大于10 m的“砂墙”;天然堤砂体分布于河道两侧,宽度为18~430 m,在剖面上呈楔形,厚度一般小于3 m;决口扇少量发育,平面上呈扇状展布,剖面上为楔形薄层(厚3~5 m);河道间大面积发育,占研究区面积的43%~70%。(2)研究区馆陶组网状河与现代嫩江网状河在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特征、水动力与地貌演化方面均有相似性;其河道砂体长轴为北西—南东走向,平面连片分布且连续性较好。(3)研究区单一河道规模较小,宽度为65~170 m,厚度一般小于5 m,主要发育河道-河道、河道-天然堤2类构型拼接样式。(4)注水后生产效果及示踪剂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注采井发育单一河道砂体且沿NW—SE物源方向展布,水驱优势方向、示踪剂优势运移方向均与古河道延伸走向一致,河道间泥岩或天然堤低渗带形成渗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河 储层构型 砂体连片叠置 透镜状砂体 馆陶组 中新统 林东地区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老旧小区成片连片微更新思路与策略
2
作者 窦飞宇 骆建云 +2 位作者 吴嘉慧 曾艳婷 谢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1,共7页
广州经过多年老旧小区更新实践探索,总结并积累经验,反思单个小区改造及过度依赖财政投资等现实问题。结合广州老城存量资源实际状况,以成片连片的老旧小区为工作对象,基于精细化评估充分挖掘老旧小区存量资源价值;以成片连片策划方案... 广州经过多年老旧小区更新实践探索,总结并积累经验,反思单个小区改造及过度依赖财政投资等现实问题。结合广州老城存量资源实际状况,以成片连片的老旧小区为工作对象,基于精细化评估充分挖掘老旧小区存量资源价值;以成片连片策划方案、建设实施方案和长效运营方案为统筹规划的抓手,完成从前期谋划到后期运营的全链条更新工作整合;合理划分投资界面,确定项目实施部署,提出老旧小区可持续微更新治理的创新思路与策略。结合广州白云区广园片区实践案例,在逐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对标完整居住社区补短板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具备经济可行性的老旧小区长效维育更新路径,为我国老旧小区微更新研究与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小区 微更新 成片连片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陕接壤区矿井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
3
作者 苗贺朝 董书宁 +6 位作者 王皓 杨元园 乔伟 王晓东 王东琦 付宏洋 刘禹廷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6-176,共11页
【目的】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区域由东向西转移,西部煤炭基地在国民经济基础能源供给中的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然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发长期面临水害防治和水资源保护难以协调的困局。因此,推进矿井水管控技术走向... 【目的】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区域由东向西转移,西部煤炭基地在国民经济基础能源供给中的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然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发长期面临水害防治和水资源保护难以协调的困局。因此,推进矿井水管控技术走向智能化,是解决西部矿区煤-水矛盾的关键途径,也是在保障煤炭企业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矿区水资源保护利用的迫切需求。【方法】针对现有矿井水配置技术存在的分级分质配置规则不完善、对矿井水资源特殊性考虑不足等问题,以地表水、地下水、矿井水和再生水为水源,构建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公平性的水资源分级分质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在制定矿区水资源分级分质配置规则基础上,结合水量平衡、水质标准和用水需求约束等条件,采用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我国蒙陕接壤区某矿现状水平年水资源逐月配置方案进行求解,并评价了Pareto解集中经济、环境、公平效益侧重的配置方案,该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和结论】(1)配置结果合理,矿井水年均利用率为78.4%,月平均利用率与月供需水量之差呈正相关,生态和农业需水是关键影响因子。(2)矿井水月平均利用率最高为92.2%(4月)、最低为31.4%(8月),此二月均推荐经济或环境方案。(3)1~12月环境方案,各水源利用率范围分别为100%、35.21%~100.00%、32.18%~95.11%和82.89%~100.00%。(4)生活、工业、生态、农业用水的满足度范围分别为95.00%~98.16%、97.27%~109.14%、94.35%~105.05%和81.95%~108.85%。(5)当矿井水利用率低时,其他水源利用率增大,供水结构不合理。研究结果可为矿井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并为类似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多水源 优化模型 基尼系数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Ⅱ代 PARETO解集 蒙陕接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互动失衡到结构重塑:乡村连片发展的转型思路与规划探索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鹏 罗小龙 王佳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115,共9页
发展动能转换下连片统筹成为地方主体推动地域乡村功能重塑和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但其内在机理与实践模式尚不明晰。系统梳理乡村分散发展引致的互动失衡问题,从治理权属、治理范式和治理体系3个维度剖析问题背后的乡村治理结构矛盾,认... 发展动能转换下连片统筹成为地方主体推动地域乡村功能重塑和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但其内在机理与实践模式尚不明晰。系统梳理乡村分散发展引致的互动失衡问题,从治理权属、治理范式和治理体系3个维度剖析问题背后的乡村治理结构矛盾,认为根源在于当前乡村治理模式与发展要素组织需求的失配。以此为基础,构建以尺度上移、范式转换和层级重构为核心的乡村连片发展转型模式框架,并结合实践案例解析具体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连片发展与振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连片发展 乡村问题 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亦文 邓楠 +1 位作者 颜建军 胡宗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19-4732,共14页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数据集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对比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退耕区和未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际变化差异,以此来评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178554km2,占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44.71%;(2)研究期内,退耕区与未退耕区AGPP和NDVI整体表现出增长趋势,其中退耕区AGPP和NDVI呈现极显著和显著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9.07%和86.51%,未退耕区的占比分别为65.88%和72.61%,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均值和相对变化率均高于未退耕区;(3)2000—2020年整个区域、退耕区以及未退耕区AGPP和NDVI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表现出线性递增态势,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增长始终高于整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和未退耕区。因此,研究通过探讨原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AGPP和NDVI的影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区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尺度效应的矿粮复合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异质性及其关联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罗松开 罗志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5-275,共11页
深入研究耕地非粮化空间异质性及其关联因素,有助于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和有效保障粮食安全。该研究以矿粮复合区德兴市为例,从尺度效应和空间近邻效应出发,综合采用莫兰指数、最小二乘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了耕... 深入研究耕地非粮化空间异质性及其关联因素,有助于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和有效保障粮食安全。该研究以矿粮复合区德兴市为例,从尺度效应和空间近邻效应出发,综合采用莫兰指数、最小二乘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了耕地非粮化在不同尺度下关联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矿粮复合区的耕地非粮化存在3种形式,整体非粮化分布呈现强空间自相关性和强空间异质性,多数尺度下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矿粮复合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异质性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依据情况可以划分为4个区块尺度等级;3)耕地非粮化关联因素在不同尺度上呈现的显著性不一致,小尺度等级下耕地非粮化回归结果的显著率为90.2%,拟合度平均值为0.236,优于其他尺度等级,集水区尺度优于行政村尺度;4)耕地非粮化的关联因素强弱程度也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在小尺度下最显著,主要因素的回归系数平均值均大于0.250,显著率达到92%。研究结果可为耕地非粮化管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异质性 耕地非粮化 关联因素 矿粮复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过斜交区段煤柱开采矿压规律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陶志勇 黄庆享 +4 位作者 范东林 陈苏社 王伦言 贺雁鹏 王庆雄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2,共7页
为了探究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开采过不同斜交角度煤柱的矿压规律,保障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1°、30°、45°、60°和75°斜交角度的采动应力演化特征,揭示了工作面过不... 为了探究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开采过不同斜交角度煤柱的矿压规律,保障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1°、30°、45°、60°和75°斜交角度的采动应力演化特征,揭示了工作面过不同斜交角度煤柱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据过11°斜交煤柱矿压规律实测,工作面来压位置随煤壁与斜交煤柱叠加区而移动,在工作面中部压力最大,机尾次之,机头最小;工作面机尾过煤柱时应力集中最明显;中部过斜交煤柱时,随着斜交角的增大,超前煤壁峰值应力自30°以内为中部宽缓单峰,45°~75°为中部斜交区和机尾双峰,且机尾峰值较大;机尾最大超前应力峰值随斜交角的减小而增大,峰值越靠近机尾;斜交角超过45°时工作面中部出现应力峰值,表现为双峰,该研究可为类似工作面过斜交煤柱开采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近距离煤层 斜交煤柱 应力叠加区 不同斜交角度 矿压显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陕接壤区典型煤层开采顶板周期性变形破坏及涌水响应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周振方 董书宁 +8 位作者 董阳 罗生虎 薛建坤 王治宙 王淑璇 尚宏波 王甜甜 王昱同 王同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110,共10页
【目的】煤矿开采扰动破坏覆岩含/隔水层结构,造成集中涌水,影响矿井安全生产。【方法】以面临典型顶板砂岩水影响的蒙陕接壤区主采煤层3-1煤开采涌水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相似材料模拟、数值仿真模拟、现场原位监测3种方法,并通过... 【目的】煤矿开采扰动破坏覆岩含/隔水层结构,造成集中涌水,影响矿井安全生产。【方法】以面临典型顶板砂岩水影响的蒙陕接壤区主采煤层3-1煤开采涌水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相似材料模拟、数值仿真模拟、现场原位监测3种方法,并通过周边地质和开采条件相似矿井实测数据对比,分析3-1煤典型工作面开采煤体支承压力周期性演变规律、采空区覆岩垂直位移演变规律,定量获取实验室尺度顶板周期来压瞬间微震能量事件变化特征,综合确定顶板导水裂隙带随采发育特征,以及顶板涌水随覆岩周期来压变化趋势。【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覆岩初次来压步距约40 m,周期性来压步距12~28 m,覆岩破断瞬间围岩周期性来压呈现“先增后稳定”的趋势,在推进至第5次周期来压(推进距离约140 m)时,超前支承压力达到最大,覆岩周期性来压、破断瞬间垂直位移峰值随采呈现“之”字型变化特征,同样,位移监测数据、微震事件总能量、事件频次等综合指标指示,在第5次周期来压瞬间,覆岩垂直位移变幅达到最大值,塑性区发育高度基本稳定;导水裂隙带发育最大高度在120 m左右,将直接沟通顶板直罗组砂岩含水层,地下水随采涌入过程呈现两种波动变化趋势,工作面全局尺度上呈现长周期“阶梯式”增长趋势,“阶梯式”增长周期约800 m,局部尺度呈现短周期“振荡”变化趋势,振荡周期16~48 m,并表现出与覆岩来压周期之间的较强关联性。研究结果为工作面涌水量预测以及防排水系统布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陕接壤区 水害防治 涌水量变化 顶板破坏 周期来压 数值模拟 微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林业扶贫效率评价——基于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模型
9
作者 张士菊 吴慧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91-196,共6页
利用安徽省2014—2020年面板数据,结合超效率SBM和Global 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12个县林业扶贫的时间和空间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12个县林业扶贫效率较高,且大部分县的林业扶贫效率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进... 利用安徽省2014—2020年面板数据,结合超效率SBM和Global 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12个县林业扶贫的时间和空间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12个县林业扶贫效率较高,且大部分县的林业扶贫效率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进步是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带动因素;林业经济效率较高的地区,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较好;12个县的林业扶贫效率存在差异,影响因素各异。提出开展特色林业产业扶持,挖掘林业发展的多维潜力;提高林业扶贫技术和规模效率,优化配置林业科技发展要素;科学利用林业扶贫模式,提升林业产业的内生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林业产业资源,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巩固脱贫成果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特困区 林业扶贫效率 超效率SBM Global Malmquist指数 大别山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村域空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30
10
作者 刘小鹏 苏胜亮 +2 位作者 王亚娟 黄越 赵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7-453,共7页
在阐述多维贫困和空间贫困概念内涵及其指标基础上,提出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村域空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即强调科学性和主导性原则、重视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测度的可操作性、体现减贫与反贫困的新要求、突出区域性和空间... 在阐述多维贫困和空间贫困概念内涵及其指标基础上,提出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村域空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即强调科学性和主导性原则、重视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测度的可操作性、体现减贫与反贫困的新要求、突出区域性和空间刻画能力。据此,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4个维度,收入和消费、市场连通性、人口状况、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地貌要素、自然灾害、生态安全、农业生态、粮食安全和政策的实效性共13个指标组,27个原始指标或生成指标构成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村域空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进一步讨论了空间贫困测度指标的检验、获取方法和空间化等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村域 空间贫困 测度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镇域视角的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比较研究——以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秦远好 刘德秀 +2 位作者 秦翰 黄晓楠 王志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9-89,共11页
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与耦合态势模型,探索连片特困地区内的旅游扶贫名镇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2004-2013年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耦合发展态势,结果发现仙女山镇旅游扶贫系统的... 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与耦合态势模型,探索连片特困地区内的旅游扶贫名镇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2004-2013年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耦合发展态势,结果发现仙女山镇旅游扶贫系统的演化曲线为直线型,黄水镇则为倒U型,旅游扶贫受生态环境退化的约束限制更为明显;生态保护系统的演化曲线均为倒U型,生态环境呈退化态势,且黄水镇退化更为突出.仙女山镇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耦合发展由低水平协调阶段上升到改善磨合阶段,呈跳跃式耦合发展态势;黄水镇则由低水平协调阶段渐次上升到改善磨合和拮抗阶段,呈渐进式耦合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扶贫 生态保护 耦合态势 连片特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0年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可达性演化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武林 黄晓燕 曹小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8,共10页
以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年、1995年、2010年的公路网络数据,定量分析公路网络结构及公路可达性的演化,并通过对公路可达性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公路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趋势。研究结... 以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年、1995年、2010年的公路网络数据,定量分析公路网络结构及公路可达性的演化,并通过对公路可达性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公路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0年,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公路网络结构不断优化,但优劣排名具有较稳定的继承性。1980-2010年,网络可达性有不同程度地改善,网络可达性的优劣排名具有稳定性;栅格可达性相对较好的为罗霄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等,相对较差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根据1980-2010年网络可达性的空间集聚关系,将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趋势划分为维持原样型、趋于集聚型、趋于均衡型3个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可达性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特困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例 被引量:32
13
作者 王昭 刘建红 +2 位作者 李同昇 阮征 武风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908-3917,共10页
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阳县为例,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构建以行政村为单元的经济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山阳县生态脆... 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阳县为例,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构建以行政村为单元的经济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山阳县生态脆弱性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生态脆弱性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河川地带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区;②贫困程度整体较深,地形条件、资源丰度、交通通达性及经济区位的综合差异形成了山阳县经济贫困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将山阳县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分为失调共损型、失调环境滞后型、失调经济滞后型、协调同步型、协调环境滞后型及协调经济滞后型六种类型,协调同步型行政村比例仅为13.0%,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④失调共损型、协调同步型及协调环境滞后型空间分布较分散,失调环境滞后型、失调经济滞后型及协调经济滞后型有明显的集聚区,失调环境滞后型和协调经济滞后型集中分布在低山河谷区,失调经济滞后型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上的偏远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特困区 生态脆弱性 经济贫困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及其海域三维速度分布特征与岩石层结构 被引量:52
14
作者 刘建华 吴华 刘福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83-492,T001,共11页
利用华南(包括台湾省)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网记录到的514个区域地震和716个远震事件的19777条P波到时数据,用地震层析反演方法重建了华南及其海域(18.0°-31.5°N,106.5°-130°E... 利用华南(包括台湾省)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网记录到的514个区域地震和716个远震事件的19777条P波到时数据,用地震层析反演方法重建了华南及其海域(18.0°-31.5°N,106.5°-130°E)的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华南及其海域地壳和上地幔广泛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它不仅出现在海域和陆区不同构造之间,同时也出现在陆区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及其内部.2.地壳上部速度图像呈现出陆区和海域的速度差异:海域表现为低速,陆区的大部分表现为高速,而地处陆缘海的长乐-南澳断裂带恰好对应于陆区高速和海域低速块体分界处。陆区的一些主要断裂带几乎都显示在速度梯度带上.3.110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表明,华南海域普遍显示低速;陆区除东南沿海褶皱系和华南褶皱系西部为低速外,均为高速.说明海域和陆内活动区在这一深度处已有软流层显示。4.研究区域内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在陆区,扬子准地台与较为活动的褶皱系相比,具有较厚的岩石层。华南褶皱系内部岩石层厚度也十分不同,其东北部岩石层厚度大于西南部,说明华南褶皱系内部活动程度不同,东北部相对稳定,西南部较为活动。台湾以东沿大陆架、大陆坡岩石层逐渐抬升,至海洋下方变得很薄,软流层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海域 CT 成像 岩石层结构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策略优化研究 被引量:52
15
作者 郑瑞强 赖运生 胡迎燕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2-772,共11页
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良性互动格局,是实现贫困地区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系统分析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战略关联与二者协同推进的条件保障,并选择江西典型深度贫困村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实践为分析样... 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良性互动格局,是实现贫困地区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系统分析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战略关联与二者协同推进的条件保障,并选择江西典型深度贫困村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实践为分析样本,思考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情势与倾向性问题,深入解析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工作协同推进的理论逻辑及其在规划、组织、主体、载体与监管等"五大关联空间协同",基于高绩效系统建设理念提出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的优化策略:依法实现"一主多辅"体系,探索"一核两翼"基层治理模式,构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联协同的多维行动框架,实施乡村"骨干培育"工程,完善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创设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政策试验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协同推进 倾向性问题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片特困地区易地扶贫移民生计恢复力评估 被引量:36
16
作者 刘伟 黎洁 徐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3-680,共8页
借鉴社会-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恢复力概念,结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基于资本的评估方法,构建易地扶贫移民生计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陕南安康市3个区县的657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微观农户视角... 借鉴社会-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恢复力概念,结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基于资本的评估方法,构建易地扶贫移民生计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陕南安康市3个区县的657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微观农户视角实证分析和评估易地扶贫移民的生计恢复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易地搬迁农户物质、社会资本分布不均衡,不同搬迁类型和时间对农户生计资本分化产生作用。物质、金融和社会资本积累水平以及环境、健康服务可及性等均是搬迁户提升生计恢复力的前提和基础,而搬迁类型对移民生计恢复力表现出显著的负向作用。建议政府充分发挥政策优势,针对不同搬迁类型和时间移民进行精准帮扶,着力解决搬迁户生计资本的薄弱环节,不断提升其生计恢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生计恢复力 农户 因子分析法 连片特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增长极培育的战略分析——以武陵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37
17
作者 童中贤 曾群华 马骏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5-96,共12页
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新战略,培育区域增长极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武陵山地区作为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第一个试点,适合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带动区域发展。在对核心增长极的条件进行比较分... 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新战略,培育区域增长极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武陵山地区作为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第一个试点,适合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带动区域发展。在对核心增长极的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的同时,选择培育增长极的合理路径,构建"组团增长极",以此优化区域增长极等级体系。从而带动像武陵山区这样连片特困地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脱贫致富,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极培育 组团增长极 增长极体系 连片特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陕蒙接壤区典型生态过渡带景观变化遥感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吕辉红 王文杰 谢炳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53,共4页
晋陕蒙接壤区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带 ,生态环境具有波动性、脆弱性和敏感性。笔者采用 2个时期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 ,在GIS的支持下 ,建立空间信息库 ,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形状指数、景观破碎度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 ,对景观空间格局... 晋陕蒙接壤区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带 ,生态环境具有波动性、脆弱性和敏感性。笔者采用 2个时期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 ,在GIS的支持下 ,建立空间信息库 ,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形状指数、景观破碎度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 ,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该区的景观要素转换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 ,1988~ 2 0 0 0年期间 ,该区的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过渡带 景观变化 马尔柯夫模型 遥感 晋陕蒙接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整合界面及其后期转化在金矿成矿中的意义──以滇黔桂毗邻区金矿为例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志伟 钱祥贵 刘和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52-57,共6页
滇黔桂"金三角"地区,自古生代以来,存在着5个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面。角度不整合是板内褶皱造山变形,平行不整合是板内造陆变形的重要记录。它们是一种容易失稳的界面。在强烈构造变动背景中,其后期转化的重要型式是... 滇黔桂"金三角"地区,自古生代以来,存在着5个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面。角度不整合是板内褶皱造山变形,平行不整合是板内造陆变形的重要记录。它们是一种容易失稳的界面。在强烈构造变动背景中,其后期转化的重要型式是形成脆性拆离断层带(中浅构造层次)、韧性剪切带(中深构造层次)及其它们之间的韧-脆性转换带。这些后期转化的演化对此区金矿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①强化流体-岩石间相互作用;②促进金成矿流体的再次运移和聚集,③为金成矿提供定位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后期转化 金矿 滇黔桂毗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满意度研究——来自西藏的实地调研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阿维 图登克珠 张建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132-139,共8页
文章对源自西藏5市2地的1013份农牧民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精准扶贫各维度进行公因子提取,并对提取的公因子与农牧民精准扶贫总体满意度进行了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和人口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无显著影响;年龄对... 文章对源自西藏5市2地的1013份农牧民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精准扶贫各维度进行公因子提取,并对提取的公因子与农牧民精准扶贫总体满意度进行了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和人口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无显著影响;年龄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有显著正面影响;婚姻和受教育程度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有显著负面影响;脱贫意愿和精准识别与精准扶贫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精准帮扶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且影响较大。同时,提出了西藏各级政府要创新政府精准识别体制机制,健全贫困户动态退出机制,优化扶贫资金分配机制,优化产业扶持和金融扶持政策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精准扶贫 满意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