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轮-钢轨耦合作用对打磨小车打磨力动态特性影响
1
作者 刘涛 崔大宾 +1 位作者 付耀东 李立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3,共9页
砂轮是钢轨打磨的执行元件,砂轮与钢轨的耦合作用将直接影响打磨力的动态特性,进而改变钢轨打磨效果。为探究砂轮-钢轨耦合作用及其对打磨小车动态打磨力的影响关系,基于接触力学理论建立砂轮-钢轨耦合力学模型,并将其用于打磨小车多刚... 砂轮是钢轨打磨的执行元件,砂轮与钢轨的耦合作用将直接影响打磨力的动态特性,进而改变钢轨打磨效果。为探究砂轮-钢轨耦合作用及其对打磨小车动态打磨力的影响关系,基于接触力学理论建立砂轮-钢轨耦合力学模型,并将其用于打磨小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之中。以地铁曲线路况为研究对象,分析轮对振动、曲线半径、超高、车辆运行速度对打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轮-钢轨接触区近似为矩形接触斑,中间应力分布均匀,仅在接触边缘存在应力集中;在打磨小车系统中,轨道不平顺所激发的轮对振动对砂轮打磨力的影响显著,曲线半径对打磨力波动影响不明显;运行速度和超高对砂轮打磨力的波动呈现正相关。研究结果对打磨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轮-钢轨耦合力 非Hertz接触 钢轨打磨 打磨小车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钢轨波磨病害下高速轮轨瞬态滚动接触及磨损行为分析
2
作者 丁旺才 马帅 +3 位作者 靳忠渊 李得洋 吴少培 李国芳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9,共13页
以典型钢轨波磨病害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考虑轨下结构及轮轨弹塑性接触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三维磨损分布计算方法,研究了匀速和牵引状态下轮轨接触特性及钢轨磨损行为的差异,以及牵引状态下不同病害参... 以典型钢轨波磨病害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考虑轨下结构及轮轨弹塑性接触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三维磨损分布计算方法,研究了匀速和牵引状态下轮轨接触特性及钢轨磨损行为的差异,以及牵引状态下不同病害参数钢轨波磨对轮轨接触特性及磨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牵引状态下轮轨纵向力受固有刚度不平顺影响更显著,波磨对相对滑移的影响与纵向力有关,且需在固有刚度不平顺影响基础上叠加,叠加效果与波磨波长和谷深有关。在波磨谷深限值内,当波磨波长较短或谷深较大时,纵向力会出现与波磨几何相似的振型,导致相对滑移分布与波磨几何相关,接触压力变化进一步影响磨损深度,使波峰附近磨损增加,波谷附近磨损减少,波磨进一步发展。由于磨损增量相位与波磨几何相位差较小,钢轨波磨有减缓趋势,波磨在较大波长及谷深下减缓较快。研究结论以期为高速轮轨波磨区段钢轨维护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钢轨波磨 瞬态动力学 有限元分析 磨损分析 轮轨接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因数对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应力的影响
3
作者 曾志平 唐杰 +4 位作者 吴达 李平 冯宁 李沛成 田春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89-2799,共11页
为研究摩擦因数对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应力以及接触斑面积的影响规律,基于SIMPACK动力学软件,分别设置内轨和外轨的摩擦因数为0.2、0.3、0.4并组合成9种不同的工况,计算内轨和外轨在半径为350 m的圆曲线线路中的最大法向、纵向和切向应... 为研究摩擦因数对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应力以及接触斑面积的影响规律,基于SIMPACK动力学软件,分别设置内轨和外轨的摩擦因数为0.2、0.3、0.4并组合成9种不同的工况,计算内轨和外轨在半径为350 m的圆曲线线路中的最大法向、纵向和切向应力与对应的接触斑面积。研究结果表明;1)内轨应力集中于钢轨中心偏右的轨面区域,外轨应力集中于轨角区域;2)外轨法向应力约为内轨法向应力的1.28倍,外轨纵向和切向应力分布以拉力产生的负应力为主导,接触区域部分受拉、部分受压,产生蠕滑现象,导致侧磨;3)内轨和外轨的法向、切向应力变化与摩擦因数呈线性关系,纵向应力与摩擦因数具有非线性特征;4)摩擦因数的取值对法向接触斑面积无明显影响,当摩擦因数分别在0.2~0.3、0.3~0.4范围内时,内轨和外轨的纵向、切向接触斑面积变化更加显著。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揭示轮轨接触疲劳磨耗等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 三向应力 接触斑面积 摩擦因数 小半径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蛇形卷积的钢轨RGB图像光带分割方法
4
作者 程雨 刘金朝 +5 位作者 姜昕良 张长伦 张国粹 顾子晨 王乐 宋浩然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8,共12页
针对钢轨光带边缘存在的锯齿状现象导致对灰度图像进行光带分割算法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动态蛇形卷积的钢轨RGB图像光带分割方法。设计和实现基于彩色线阵相机与白激光光源的RGB图像采集模块,通过嵌入动态蛇形卷积加强锯齿状不规则... 针对钢轨光带边缘存在的锯齿状现象导致对灰度图像进行光带分割算法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动态蛇形卷积的钢轨RGB图像光带分割方法。设计和实现基于彩色线阵相机与白激光光源的RGB图像采集模块,通过嵌入动态蛇形卷积加强锯齿状不规则特征的提取,改进DeepLabv3+分割网络,完成基于RGB图像光带与轨面的一体化分割,实现对光带的分类检测。结果表明:对非道岔区段RGB图像分割的平均交并比为93.50%,类别平均像素准确率为96.39%,像素准确率为98.85%;包含道岔区段RGB图像分割的平均交并比、类别平均像素准确率以及像素准确率分别为91.87%,96.04%和98.60%;RGB图像可较好地还原钢轨表面的真实状态,加入动态蛇形卷积改进的分割网络能够实现对钢轨光带区域的精确提取,比现有方法的平均交并比提升了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光带分割 检测 RGB图像 动态蛇形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动车组温变特性对运行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祁亚运 李龙 +2 位作者 石怀龙 宋烨 戴焕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6-345,共10页
高寒动车组服役环境长期受温度的影响,车辆悬挂元件参数和轨下参数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特性,为了探究高寒动车组中橡胶元件温变特性对运行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高寒动车组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温度下的车辆动力学特性;利用Jendel磨耗... 高寒动车组服役环境长期受温度的影响,车辆悬挂元件参数和轨下参数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特性,为了探究高寒动车组中橡胶元件温变特性对运行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高寒动车组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温度下的车辆动力学特性;利用Jendel磨耗模型探究不同温度下的车轮磨耗特性;基于疲劳预测模型提出车轮表面疲劳因子.结果表明:温度变化会改变悬挂参数的刚度和阻尼值,随着温度降低,悬挂参数刚度增大;低温状态下,动车组动力学性能整体下降,随着温度降低车辆磨耗都会增大,当运行20万里程后,-40℃下车轮的磨耗深度最大,较20℃时增大6.2%;随着温度降低,表面接触疲劳指数也逐渐增大,温度分别为20、-20、-40℃时,车轮表面疲劳因子分别为6.4648×10^(-4),6.6150×10^(-4),6.7885×10^(-4);温变特性对高寒动车组悬挂参数有较大影响,低温下整体动力学性能下降,磨耗增大,车轮表面疲劳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动车组 温变特性 轮轨接触 车轮磨耗 接触疲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道车辆车轮扁疤曲面重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雨鑫 刘斌 +2 位作者 李楠 赵光伟 苏想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4,共10页
扁疤是常见的车轮踏面缺陷,准确构建车轮扁疤三维形态对研究车辆轮轨动力学响应特性至关重要。根据车轮实测不圆度数据,采用小波降噪结合曲线斜率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通过斜率极值确定扁疤形位不圆度数据区域,提供后续构建扁疤... 扁疤是常见的车轮踏面缺陷,准确构建车轮扁疤三维形态对研究车辆轮轨动力学响应特性至关重要。根据车轮实测不圆度数据,采用小波降噪结合曲线斜率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通过斜率极值确定扁疤形位不圆度数据区域,提供后续构建扁疤三维形态的数据基础;引入形位数据的丢失率和冗余率评价指标对扁疤三维形态建模的准确度进行评价,并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比较;利用提取的扁疤形位数据进行扁疤三维曲面重构,对轮轨滚动接触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相比,数据提取方法丢失率平均降低68%、冗余率平均降低63%,仿真结果能准确表达扁疤所引起的异常冲击振动特性,验证了重建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车辆 扁疤几何形态建模 车轮不圆度 轮轨接触仿真 曲面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轨硬度匹配对重载贝氏体车轮钢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海 徐海峰 +3 位作者 周霆伟 袁航 徐震霖 何宜柱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9,共12页
目的探究贝氏体车轮材料与不同钢轨材料的硬度匹配行为,为贝氏体车轮服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贝氏体车轮与3种轨道进行匹配,结合磨损率、表面磨损形貌及表面硬化程度等,综合评价3种钢轨/车轮硬度比(Hr/Hw)下轮轨材料... 目的探究贝氏体车轮材料与不同钢轨材料的硬度匹配行为,为贝氏体车轮服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贝氏体车轮与3种轨道进行匹配,结合磨损率、表面磨损形貌及表面硬化程度等,综合评价3种钢轨/车轮硬度比(Hr/Hw)下轮轨材料的耐磨性及损伤行为。结果随着匹配的轨道钢硬度的增加,贝氏体车轮钢磨损率从0.188mg/m逐渐升至0.217mg/m,增加了15.4%;轨道钢的磨损率呈下降趋势,从0.104mg/m降至0.042mg/m,下降了59.6%。车轮钢和轨道钢的磨损机理均以黏着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随着轨道钢硬度的增加,车轮材料分层明显,损伤越来越严重,塑性变形层厚度和表面硬化程度呈上升趋势,表面疲劳裂纹的平均长度和深度依次降低,但平均扩展角度越来越高;轨道材料的分层和微裂纹减少,损伤减轻,且塑性变形层厚度和表面硬化程度呈下降趋势,表面疲劳裂纹长度减少,而扩展深度和角度均增加。接触斑能量耗散值越高,则贝氏体车轮受到轮轨硬度比的影响越明显。当Hr/Hw低于1时,钢轨磨损程度随着Tγ/A的增加越来越严重。结论随着匹配的轨道硬度的增加,车轮的磨损程度呈相反趋势,前者加剧,后者减轻。此外,与同种轨道匹配时,相较于典型的珠光体车轮钢(CL65),贝氏体车轮钢具有更加优异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损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度比 贝氏体车轮 珠光体钢轨 轮轨匹配 磨损行为 滚动接触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轮多边形磨损的机车轮轨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燕玲 杨润全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9,共8页
针对车轮的多边形磨损,建立了重载列车轨道三维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机车车轮多边形磨损引起的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在动力学模型中嵌入了低粘着区(LAZ)和防滑控制算法,以分析在正常和低粘着条件下车轮多边形磨损对轮轨纵向和横向相互作... 针对车轮的多边形磨损,建立了重载列车轨道三维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机车车轮多边形磨损引起的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在动力学模型中嵌入了低粘着区(LAZ)和防滑控制算法,以分析在正常和低粘着条件下车轮多边形磨损对轮轨纵向和横向相互作用的影响。在两台不同磨损模式的机车上进行了对比试验,包括车轮周向磨损测量和机车振动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多边形磨损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车轮多边形磨损不仅会加剧车轮/轨道的垂直力,还会加剧车轮与轨道之间的纵向相互作用。多边形磨损对机车前两轮对与后两轮对的纵向相互作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多边形磨损 轮轨纵向互动 轮轨接触力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RB轮轨滚动行为模拟试验台轮轨高频动态模拟特性初探
9
作者 罗易飞 赵鑫 +2 位作者 温泽峰 黄双超 周志军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2,共9页
为研究WRRB轮轨滚动行为模拟试验台的高频动态模拟特性,利用Ansys/LS-DYNA建立试验轮轨和我国服役轮轨的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模型充分考虑轨下离散支承和系统结构高频振动,集成基于罚函数的“面-面接触算法”、轨面不平顺模型、T... 为研究WRRB轮轨滚动行为模拟试验台的高频动态模拟特性,利用Ansys/LS-DYNA建立试验轮轨和我国服役轮轨的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模型充分考虑轨下离散支承和系统结构高频振动,集成基于罚函数的“面-面接触算法”、轨面不平顺模型、Tγ磨耗模型。对比二者在平顺条件和典型高频激励(轨面单个凹坑和波磨)下的轮轨力、接触应力、钢轨磨耗深度,结果表明,试验轮轨在比例载荷作用下能定量模拟服役轮轨的滚动接触行为,但由于轮轨截面几何、悬挂结构、驱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二者存在以下差异:试验轮轨在零横移时也具有约0.12倍静轮重的横向力,法向接触应力偏低,切向接触应力和钢轨磨耗量偏高;轨面短波不平顺激励下的动态轮轨力偏低,车轮滚出凹坑后轮轨力衰减得更快,波磨引起的轮轨“拍”振不明显,但钢轨磨耗深度平均值和峰-谷值均偏高,有利于实物试验时加速轨面不平顺演变。利用该试验台模拟直线或大半径曲线运行工况时应注意以上差异,并考虑加装车轮悬挂与侧滚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尺车轮-环轨 有限元法 短波不平顺 瞬态滚动接触 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轮轨低温+雪条件下黏着特性试验研究
10
作者 常崇义 李兰 +1 位作者 蔡园武 陈波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9,共8页
轮轨界面在低温+雪等复杂环境中,高速轮轨黏着特性将受到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轮轨界面低温+雪条件下的黏着试验方法,研究轮轨接触界面分别喷0和-2℃雪条件下的黏着特性,并... 轮轨界面在低温+雪等复杂环境中,高速轮轨黏着特性将受到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轮轨界面低温+雪条件下的黏着试验方法,研究轮轨接触界面分别喷0和-2℃雪条件下的黏着特性,并通过分析雪与水的物态变化探讨黏着系数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低温环境下在轮轨界面喷0℃雪时,黏着系数随速度的增加呈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50~120 km·h^(-1)速度范围内黏着系数的下降幅度高达68%;与喷0℃雪相比,喷-2℃雪条件下的黏着系数高1倍左右;在50~120 km·h^(-1)速度范围内,喷2℃水与0℃雪条件的黏着系数有较好的一致性,意为在此速度和温度范围内水与雪对黏着系数的影响较为相似;喷雪条件下,300 km·h^(-1)速度时纵向蠕滑率超过0.6%后黏着力系数随纵向蠕滑率的增加出现剧烈波动,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低温+雪条件下雪-水-冰的物态变化及其在轮轨接触压应力作用下的转化机制对黏着系数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关系 轮轨接触 低温 黏着系数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轮磨耗的高速变轨距转向架动力学分析
11
作者 刘家瑞 闫硕 +1 位作者 张军 马贺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5,共7页
为了探究变轨距高速客车在车轮磨耗情况下的动力学性能问题,建立了变轨距高速客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导入3种不同磨耗程度的车轮踏面与60N钢轨标准型面,并分析其接触带宽与接触应力,以及在直线与曲线的实际工况下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4... 为了探究变轨距高速客车在车轮磨耗情况下的动力学性能问题,建立了变轨距高速客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导入3种不同磨耗程度的车轮踏面与60N钢轨标准型面,并分析其接触带宽与接触应力,以及在直线与曲线的实际工况下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435 mm轨距下的变轨距客车轮轨接触情况优于1520 mm轨距的,变轨距高速客车在1520 mm轨距下的直线临界速度高于1435 mm轨距的,直线横向运行稳定性比1435 mm轨距的差。磨耗中期车轮踏面接触情况更好且在速度低于320 km/h时的直线横向平稳性最好。通过研究脱轨系数与轮重减载率可知,变轨距高速客车在1520 mm轨距下的曲线通过能力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车辆 变轨距 车轮磨耗 轮轨接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径差对地铁车辆振动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晨 唐虎 +1 位作者 李稳 郝凯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119,126,共4页
针对某型地铁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因严重磨耗导致的轮径差情况。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轮轨接触理论建立地铁车辆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现场实测轮对磨耗情况,统计轮径数值差及在转向架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轮径差以及轮径差分布情况对转向架... 针对某型地铁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因严重磨耗导致的轮径差情况。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轮轨接触理论建立地铁车辆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现场实测轮对磨耗情况,统计轮径数值差及在转向架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轮径差以及轮径差分布情况对转向架振动的影响。发现轮径差分布对轮对横向位移影响非常明显,出现轮径差轮对踏面轮轨接触点分布偏离滚动圆位置,同时出现严重的偏磨现象。且出现轮径差轮对对应等效锥度曲线数值远大于正常轮对。结果表明初始轮径差对车体平稳性影响较小,但是随着轮径差增大车辆稳定性逐渐恶化。轮轨横向左右力受轮径差影响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径差 轮轨接触 动力学 磨耗 地铁车辆 轮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柔性转向架的曲线啸叫研究及复合材料改进
13
作者 王鸿宇 江晓禹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174,共8页
针对啸叫噪声的影响,建立了搭载柔性转向架的列车动力学模型。通过三维滚动接触方法模拟轮轨间的弹性接触,为考虑下落摩擦机理,计算轮轨切向力和摩擦因数,将接触力结果导入边界元中,获得了振动响应和声辐射响应。模拟中根据实际情况设... 针对啸叫噪声的影响,建立了搭载柔性转向架的列车动力学模型。通过三维滚动接触方法模拟轮轨间的弹性接触,为考虑下落摩擦机理,计算轮轨切向力和摩擦因数,将接触力结果导入边界元中,获得了振动响应和声辐射响应。模拟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列车速度为70 km/h,在曲线半径为200、250、300 m 3种工况下,分别使用刚性转向架、钢转向架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转向架,得到转向架对曲线啸叫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转向架考虑为柔性时轮轨接触力振荡峰值更大,使用柔性转向架更为合理;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转向架能够降低轮轨力的振荡;当曲线半径为200 m时,搭载碳纤维复合材料转向架的列车啸叫声压级比搭载钢转向架的列车啸叫声压级降低约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啸叫噪声 复合材料 轮轨接触 转向架 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道岔曲尖轨疲劳裂纹萌生预测
14
作者 翁之意 周宇 +1 位作者 王驰 单涛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9-627,共9页
针对高速铁路道岔曲尖轨疲劳裂纹与磨耗共存发展的情况,提出考虑磨耗的高速铁路道岔曲尖轨裂纹萌生预测方法。以列车侧向-逆向过岔时的轮载转移、轮轨接触状态为例,结合曲尖轨和基本轨的廓形关系,再现曲尖轨磨耗和疲劳累积过程,并分析... 针对高速铁路道岔曲尖轨疲劳裂纹与磨耗共存发展的情况,提出考虑磨耗的高速铁路道岔曲尖轨裂纹萌生预测方法。以列车侧向-逆向过岔时的轮载转移、轮轨接触状态为例,结合曲尖轨和基本轨的廓形关系,再现曲尖轨磨耗和疲劳累积过程,并分析曲尖轨磨耗和疲劳损伤发展特征、轮载转移和轮轨接触变化,从而预测曲尖轨裂纹萌生寿命和位置。结果表明,考虑列车逆、侧向通过的情况,在曲尖轨裂纹萌生过程中,各磨耗阶段内达到磨耗阈值所需的通过总重呈波动变化,即磨耗发展不规则,且基本轨和曲尖轨的磨耗发展率呈相反趋势;曲尖轨顶宽35 mm断面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约11.7 MGT(百万吨),裂纹萌生位置在轨顶区域内距轨顶中心10~15 mm、钢轨表面1~3 m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 曲尖轨 轮载转移 滚动接触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幂好格子点法在车-桥系统随机动力分析的应用
15
作者 周子骥 张楠 严国兵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4-532,共9页
针对难以精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超高维随机相位角问题,采用方幂好格子点法生成代表性轨道不平顺样本,并将该样本作用于车-桥系统,得到轮轨力的均值与标准差;然后,通过对比虚拟激励法、确定性时程法和蒙特卡洛法的计算结果来探究该方法的... 针对难以精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超高维随机相位角问题,采用方幂好格子点法生成代表性轨道不平顺样本,并将该样本作用于车-桥系统,得到轮轨力的均值与标准差;然后,通过对比虚拟激励法、确定性时程法和蒙特卡洛法的计算结果来探究该方法的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最后,采用线性与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研究考虑列车日运营量的脱轨系数阈值.以和谐号通过桥梁为例,计算结果表明:与蒙特卡洛法相比,采用方幂好格子点法生成不同方向的轨道不平顺样本之间的均匀性较好;方幂好格子点法求得的随机动力响应的概率特征参数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其计算效率较蒙特卡洛法提高了近5倍;分别采用线性与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时所得的脱轨系数阈值相差达4.68%,方幂好格子点法具有较广泛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系统 方幂好格子点法 均值与标准差 脱轨系阈值 非线性轮轨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蠕滑理论黏滑分界线的解析推导及其应用
16
作者 程畅 王垚韡 +1 位作者 陆晨旭 陈迪来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0-1063,共14页
解析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蠕滑、自旋对黏滑区分布的影响,并快速确定接触斑黏滑分布.为此,推导了Kalk⁃er简化理论和Polach理论的黏滑边界线解析表达式,并将其应用于轮轨磨耗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蠕滑率及接触斑长短轴比值较小时,两种理论得... 解析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蠕滑、自旋对黏滑区分布的影响,并快速确定接触斑黏滑分布.为此,推导了Kalk⁃er简化理论和Polach理论的黏滑边界线解析表达式,并将其应用于轮轨磨耗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蠕滑率及接触斑长短轴比值较小时,两种理论得到的黏滑分区及应力分布一致性较好,随着蠕滑率和长短轴比值增加,结果逐渐出现差异.轨面湿滑状态下,滑动区比例会明显增加,但是磨耗速率降低了20%~30%;制动等级对磨耗速率有显著影响,与常用制动相比,紧急制动使得磨耗大幅增加;列车速度提高使得轮轨滑动速度增加,加剧了磨耗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ch理论 HERTZ接触 黏滑分区 轮轨蠕滑 轮轨磨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轨接触力无线遥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7
作者 唐家明 方聪聪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31,共9页
列车轮轨接触力的连续、实时与准确测量是实现车辆运行安全性,平稳性与舒适性监测及评估的重要手段。该文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轮轨接触模型,分析得到轮辐应变与轮轨接触力的数学关系。基于应变片惠斯通电桥与蓝牙无线通讯技术,设计并开... 列车轮轨接触力的连续、实时与准确测量是实现车辆运行安全性,平稳性与舒适性监测及评估的重要手段。该文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轮轨接触模型,分析得到轮辐应变与轮轨接触力的数学关系。基于应变片惠斯通电桥与蓝牙无线通讯技术,设计并开发轮轨力无线遥测系统,该系统包括下位机硬件与软件、上位机数据采集分析软件。通过汽车轮毂应变测量与碰撞台车轮辐应变测量轮轨力验证该遥测系统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对比目前普遍使用的测力轮对方法,不需要加工专门的轮对,可实现轮轨力的原位测量,具有成本低、实施方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 应变 有限元分析 无线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rtz接触应力的钢轨打磨廓形设计方法
18
作者 陈迪来 孙庚辰 +3 位作者 陆晨旭 王军平 李培刚 宋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4-806,共13页
为缓解钢轨易出现磨耗加剧、接触应力过大等问题,提出一种以优化轮轨接触应力为目标的廓形设计方法。基于Hertz接触应力理论,建立接触应力与钢轨曲率半径的联系。以轮轨最大接触应力作为优化对象,计算当前轮轨间最大接触应力和最大接触... 为缓解钢轨易出现磨耗加剧、接触应力过大等问题,提出一种以优化轮轨接触应力为目标的廓形设计方法。基于Hertz接触应力理论,建立接触应力与钢轨曲率半径的联系。以轮轨最大接触应力作为优化对象,计算当前轮轨间最大接触应力和最大接触应力处的钢轨曲率半径。依据当前最大接触应力确定理想接触应力及钢轨廓形优化区间,改变当前接触点处的钢轨曲率半径使应力趋近理想接触应力,继而反推出优化钢轨廓形。建立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从静态轮轨几何接触关系、钢轨磨耗预测和车辆动力学等角度评判钢轨廓形设计方法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与标准60轨相比,优化后轮轨接触点分布更加均匀,等效锥度和最大接触应力分别降低30.0%和15.8%;钢轨顶面磨耗和轨距角处的磨耗量有所减少,轨顶面和轨距角处平均磨耗深度分别减少4%和24%;轮轨间横向蠕滑力减小,纵向蠕滑力均减小,有利于缓解轮轨间的滚动疲劳接触并降低钢轨磨耗速率,磨损指数最大值减小21.9%;轮轨间横向力和垂向力基本保持一直,且车辆动力学性能整体得到优化。基于Hertz接触应力的钢轨打磨廓形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适用性,可为钢轨廓形的打磨设计方法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tz接触应力 钢轨轮廓设计 曲率半径 车辆动力学 钢轨磨耗预测 多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km/h速度等级高速列车服役安全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19
作者 孙丽霞 胡晓依 +3 位作者 朱亮 周劲松 宫岛 吴宁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5,共11页
受外界环境扰动与内部系统参数变化等复杂因素影响,400km/h及以上速度等级条件下的动车组运行安全性劣化概率较350 km/h速度等级有所增加。因此,有必要对400km/h速度等级高速列车服役过程中的各种复杂边界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论证。... 受外界环境扰动与内部系统参数变化等复杂因素影响,400km/h及以上速度等级条件下的动车组运行安全性劣化概率较350 km/h速度等级有所增加。因此,有必要对400km/h速度等级高速列车服役过程中的各种复杂边界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论证。基于影响高速列车动力学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对400km/h及以上速度等级的高速列车服役安全性面临的侧风、雨雪、极端温度、轮轨第三介质、轮轨短波病害、线路条件恶化、地震等复杂环境下的列车服役安全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对高速列车服役动力学安全裕度理论、量化方法、动力学安全性评判标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望400km/h速度等级高速列车服役安全性研究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0km/h高速列车 服役动力学 侧风 轮轨接触 极端温度 短波病害 安全裕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一系钢簧动应力因素的钢轨波磨发展预测方法研究
20
作者 周月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5-19,24,共6页
[目的]地铁车辆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车辆一系钢簧断裂现象,现有的解决方法是对车轮进行镟修,但忽略了钢轨波磨不平顺同样会导致轮轨匹配度下降,因此需研究钢轨波磨发展预测方法。[方法]为解决钢轨波磨导致车辆一系钢簧动应力增大的问题,建... [目的]地铁车辆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车辆一系钢簧断裂现象,现有的解决方法是对车轮进行镟修,但忽略了钢轨波磨不平顺同样会导致轮轨匹配度下降,因此需研究钢轨波磨发展预测方法。[方法]为解决钢轨波磨导致车辆一系钢簧动应力增大的问题,建立了融合一系钢簧动应力因素的钢轨波磨发展预测模型;将钢轨波磨视为轮轨不平顺进行输入,对车辆系统进行特性分析得到一系钢簧动应力与轮轨间位移的关系式,根据弹簧材料的许用切应力得到轮轨间的最大位移,以预测波磨的发展周期。[结果及结论]地铁线路上存在着敏感波长,且敏感波长受轨道、车辆车速和载重变化的影响,车辆在线路上定速行驶的速度越高,敏感波长越长;车辆的载重量越大,敏感波长越小。开展融合一系钢簧动应力因素的钢轨波磨发展周期预测时,需要判断敏感波长的位置,再通过一系钢簧的许用切应力得到一系钢簧的最大应变;对车辆-轨道耦合模型系统各部分的振动响应进行分析,得到轮轨间动作用力和钢轨磨耗的关系式,以此获得车轮的最大通过次数,完成钢轨波磨发展周期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钢轨波磨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 一系钢簧动应力 敏感波长 车轮通过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