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分析框架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勇 曹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8,87,共8页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历史、现实双重维度解读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揭示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育使命...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历史、现实双重维度解读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揭示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育使命和践行体育教育理念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职业信仰重塑、专业能力提升、师德境界升华的三维建构,解析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破解机制,进而构建“教育家型教师”转型理论框架:价值导向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信仰与追求;专业能力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本领与根基;师德师风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品德与操守。据此,提出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实践路向:筑牢信仰之魂,锚定体育教师价值导向的实践路径;锻造才智之魂,夯实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行动策略;磨砺凝心之魂,涵养体育教师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职业发展 教育家精神 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素养 师德师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情能力如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
2
作者 罗银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49,205,共9页
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共情能力能够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作为一种可以向外延伸、扩展的能力,是同情的高级衍生品。在厘清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的同... 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共情能力能够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作为一种可以向外延伸、扩展的能力,是同情的高级衍生品。在厘清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的同时,根据共情能力的“认知共情”、“情感共鸣”、“理性区分”和“作出行动”四个维度,并结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与独特性,共情能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实现路径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认知提升与情感共鸣并重,促进教师道德认知的深化;情感共鸣与理性价值判断,涵养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境界;持续反思与合作共建,推动教师道德内化;行为践履与自律养成,规范教师道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共情 道德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中的矛盾与行动——以中国文化课程建设为例
3
作者 薛丽娜 王永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8-144,共17页
外语教育界已经对课程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鲜有研究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选取由普通英语教师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探究其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中面临的主要... 外语教育界已经对课程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鲜有研究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选取由普通英语教师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探究其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并介绍其为化解矛盾所采取的行动。研究发现,专业学习共同体在课程建设中主要面临四重矛盾:团队成员对于课程建设的目标意见不同的矛盾、团队成员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与课程内容博大精深之间的矛盾、先进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共同体与邻近活动系统之间的矛盾。为了应对矛盾,专业学习共同体采用的主要行动包括求助专家、创新性的文献共读会、同伴情感和认知支持等中介工具。有效的课程建设活动不仅提升了共同体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反哺赋能了他们的生活,使其成长为文化知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及一线英语教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习共同体 活动理论 课程建设 英语教师 中国文化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理论逻辑与提升路径——基于情境学习理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闫丽霞 陈玉祥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7,共7页
师范生师德培养不同于在职教师师德的养成,其培养过程具有独特性。在传统范式的教育模式下,师范生师德培养存在师德内容安排有待完善、实践情境整体设计不足和多主体融合不够等问题。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人的体验感悟和... 师范生师德培养不同于在职教师师德的养成,其培养过程具有独特性。在传统范式的教育模式下,师范生师德培养存在师德内容安排有待完善、实践情境整体设计不足和多主体融合不够等问题。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人的体验感悟和理性觉醒、实践共同体及其结构性资源在新手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情境学习理论为参照,有效组织师范生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站在理性觉醒和体验感悟的完整人角度,构建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实践共同体,破解师德培养的现实困境,探寻师德培养的新路径和未来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培养 师范生 情境学习 实践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介入医务社工专业能力建设的前景对话及伦理探讨
5
作者 杜今 姚蕙怡 李作兵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07-1216,共10页
现阶段,医务社工的专业化发展面临专业度不足、专业壁垒未打破及政策体系尚待完善等困境。为应对这些困境,医务社工应厘清其专业能力所包含的维度并着力提升专业能力,构建聚焦问题解决的医务社工专业能力架构。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 现阶段,医务社工的专业化发展面临专业度不足、专业壁垒未打破及政策体系尚待完善等困境。为应对这些困境,医务社工应厘清其专业能力所包含的维度并着力提升专业能力,构建聚焦问题解决的医务社工专业能力架构。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医务社工”的跨领域融合发展为医务社工专业能力建设带来新机遇,如大数据扩充电子健康档案优化服务、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实现电子标准化案主的社工培训、机器学习推动“风险预测与提前干预”的社工服务模式变革等助力直接服务能力的提升;ChatGPT及虚拟现实远程会诊系统用于督导服务、大数据云课堂及机器人教学助手拓宽学习渠道、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辅助专业文书撰写等助力间接服务能力的提升。然而,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务社工专业能力建设时,也可能引发从需求评估、关系建立,到服务干预过程中对医务社工专业服务关系的层层异化,进而导致因需求偏倚、关系异化、主体性弱化所带来的伦理风险。因此,需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双刃剑”效应,在享受高新技术带来的领域变革时,也应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考核审查、教育督导、伦理意识提升等角度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医务社工 专业能力建设 伦理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6
作者 马勇 刘志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155,共11页
师德建设是造就大国良师的重要工程,但当前师德建设存在教师视师德为规范遵守而非精神追求、教师职业发展精神自觉不足而依循日常经验、师德问题舆论讨伐加强教师师德畏惧心理的三重瓶颈,制约着师德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家精神作为... 师德建设是造就大国良师的重要工程,但当前师德建设存在教师视师德为规范遵守而非精神追求、教师职业发展精神自觉不足而依循日常经验、师德问题舆论讨伐加强教师师德畏惧心理的三重瓶颈,制约着师德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教师师德的特有精神标识与破解师德建设瓶颈的重要精神资源,具有激发教师实现美好职业生活的精神动力、源于教师职业生活实践的精神追求、构建中国特色师德建设体系的精神内核三重要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建设,有利于矫正规范遵守的师德认知偏差、供给师德自我修养的精神动力、强化师德建设制度的精神取向、加强尊师重教的精神舆论支持。实现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建设的积极价值,需要通过搭建教师与教育家共话教育家精神的对话平台、供给教师借助人工智能体验历史上教育家精神的体验资源、赋权教师集体共商教育家精神养成制度、营造可亲可敬的教育家形象舆论氛围加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师德建设 教师教育 师德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师德建设工作的实践发展研究——基于16家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的质性分析
7
作者 赵倩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04,共6页
师德建设一直以来都受到党和国家、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16家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的工作总结和访谈,收集44份文本资料,分析师德建设工作的发展样态,发现... 师德建设一直以来都受到党和国家、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16家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的工作总结和访谈,收集44份文本资料,分析师德建设工作的发展样态,发现师德建设工作呈现出专业性内容不强、工具性价值突显、有效性作用不明显三个方面的问题。对此,文章聚焦应师德建设之需、解师德建设之困、寻师德建设之法的三大发展主题,展开发挥好教师主体作用、处理好他律和自律的关系以及利用好资源、技术和理论创新法宝的多维讨论,形成了指向实践的结构性发展策略建议,包含微观层面营造主体培育氛围,中观层面共建创新驱动环境,宏观层面积淀传承师德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建设 发展样态 实践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师范生评价素养的价值意蕴、基本框架与培育路径——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视角
8
作者 李华伟 李荣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3-9,共7页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第一资源,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破局点,对未来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革命性要求。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视角来看,培育“未来教师”师范生的评价素养是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第一资源,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破局点,对未来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革命性要求。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视角来看,培育“未来教师”师范生的评价素养是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使命任务,更是衡定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性向的重要标尺。作为教师核心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师范生评价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语言素养、数据素养和伦理素养,其培育需要建立高标准的评价课程体系的主渠道、打造一体化的评价实践模式的主阵地、打通连贯性的评价反思环节的主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师范生 评价素养 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知识素养 语言素养 数据素养 伦理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建构的前提性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饶从满 王玥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明确“新时代中国”对教师素养模型建构的意蕴,厘清教师素养概念,以及选择教师素养分析的路径与方法,是建构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的前提性工作。“新时代”对教师素养模型建构的意蕴不只是增加一些新元素,更在于以变革素养为导向的素... 明确“新时代中国”对教师素养模型建构的意蕴,厘清教师素养概念,以及选择教师素养分析的路径与方法,是建构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的前提性工作。“新时代”对教师素养模型建构的意蕴不只是增加一些新元素,更在于以变革素养为导向的素养结构变化;“中国”之于教师素养模型的意蕴可从解决中国问题、对接中国话语和形成中国特色三个方面去理解。“综合/整体素养”概念更符合教师职业情境,并有别于素质、能力和胜任力等概念。建构教师素养模型,需要将基于研究/理论、基于实践和基于专家知识三种路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并需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既要基于研究成果,又要重视汇聚相关当事人的共识;二是在未来性与现实性之间做好平衡;三是兼顾有效性与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素养 素养模型 模型建构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向度及行动策略 被引量:7
10
作者 容华 邓小华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在职业教育步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部将师德考核作为“双师型”教师职业考核的第一标准,突出了职业伦理在“双师型”教师职业标准中的首要地位。发展职业伦理是“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根据“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从... 在职业教育步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部将师德考核作为“双师型”教师职业考核的第一标准,突出了职业伦理在“双师型”教师职业标准中的首要地位。发展职业伦理是“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根据“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从教学伦理、技术伦理和学术伦理三个向度进行深刻剖析,明确“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各伦理向度的要求和内容。通过完善伦理培训体系与评价机制,发展教学伦理;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发展技术伦理;加强组织与制度建设,发展学术伦理,从而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职业伦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专业发展 职业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乡村教师媒介形象的国家叙事研究——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文本分析(1949-2021)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文明 陈嘉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31,181,共13页
1949年以来,乡村教师的媒介形象在国家叙事中是如何被呈现的?这是一个值得在推进一系列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之际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选取1949~2021年《人民日报》关于乡村教师的报道进行LDA主题建模与案例分析,可以呈现不同时代、不同阶... 1949年以来,乡村教师的媒介形象在国家叙事中是如何被呈现的?这是一个值得在推进一系列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之际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选取1949~2021年《人民日报》关于乡村教师的报道进行LDA主题建模与案例分析,可以呈现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乡村教师媒介形象的国家建构与国家期待。研究发现:其一,乡村教师的报道焦点从地方典型经验向国家视角转变并且数量持续上升,说明国家对乡村教师问题的重视度逐渐提升;其二,乡村教师媒介形象经历了从集体化时期的“国家集体主义奉献者”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地方实用主义奋斗者”再到乡村振兴时期的“城乡公平主义实践者”的变化;其三,“又红又专”的道德话语逐渐淡化,而基于教师个体乡土情感的在地化形象建构得到强化,塑造了“扎根泥土的向日葵”的职业知识分子理想形象,其价值导向意义鲜明。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师媒介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了乡村教育从“外生扶持”向“内生发展”模式转向,其动力机制是城乡均衡与教育公平的理念及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媒介职业形象 人民日报 国家建构 价值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庸》思想在教师专业道德生成中的运用
12
作者 王鹏 徐思妍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36,共5页
《中庸》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生成道德的特殊意义。教师工作承载着育人以德、以德促学的专业任务,蕴含反省吾身、社会交往、惠及他人等多个层面。而《中庸》思想中的“中节”强调个体内在规约,“忠恕”意在和谐人际关系,“至诚”极尽善意智... 《中庸》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生成道德的特殊意义。教师工作承载着育人以德、以德促学的专业任务,蕴含反省吾身、社会交往、惠及他人等多个层面。而《中庸》思想中的“中节”强调个体内在规约,“忠恕”意在和谐人际关系,“至诚”极尽善意智慧,与教师专业道德取向正相契合。教师专业道德的生成遵循由自我内部强化到德性外部辐射的基本逻辑:“博学慎思”将专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作用于教师的思维感知,重塑文化诉求的平衡;“慎独自修”使教师自觉融合外在价值刺激,浮现道德潜在意识,形成道德内驱力;“诚身明善”通过实践将教师的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相碰撞并内化合一,纾解社会交往的冲突;“至诚无息”使教师自我道德致力于外化,抚慰内心挣揣,获得卓然的专业道德境界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道德 生成逻辑 《中庸》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领军教师的成长历程与启示:一项质性研究
13
作者 王雪莲 涂三广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71,共10页
基于生命历程视角对领军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日常行为、生活故事所内隐的思想、蕴涵的理念、遵循的规律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领军教师的成长曲线起伏总相连,有时是稳定而积极的持续发展过程,有时则是停滞、断裂或坠落的剧烈动荡调... 基于生命历程视角对领军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日常行为、生活故事所内隐的思想、蕴涵的理念、遵循的规律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领军教师的成长曲线起伏总相连,有时是稳定而积极的持续发展过程,有时则是停滞、断裂或坠落的剧烈动荡调整过程,其起伏波折是由“危机”“转换”“启迪”“唤醒”等不同力量引发,但站在全局的角度看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是在为后面阶段做准备,这些力量是领军教师实现“二次成长”的宝贵资源。从“生态—系统”及生涯规划理论看,领军教师的成长发展有三个不可或缺的维度: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职业教育生态的适应、教师自我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军教师 职业成熟度 职教生态 自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体育教师的内涵厘定、问题溯源与培养策略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游 李笋南 张少杰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7,158,共10页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对于我国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促进功能和引领价值。但卓越体育教师的内涵是什么,对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目前仍然不够清晰,进而无法廓清卓越体育教师的基本面貌,影响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成...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对于我国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促进功能和引领价值。但卓越体育教师的内涵是什么,对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目前仍然不够清晰,进而无法廓清卓越体育教师的基本面貌,影响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成效。而且,在教师队伍建设、卓越教师培养与学校体育工作等相关政策的保障下,卓越体育教师培养却未同频共振。故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对卓越体育教师的内涵厘定,溯源体育教师卓越化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促进卓越体育教师培养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认为:在不同语境和视角的对比整合下,卓越体育教师具有静态和动态兼备的丰富内涵。针对体育教师当下面临的污名背景下的卓越之困、政策更迭下的卓越之艰、标准缺失下的卓越之难等问题,提出营造卓越教育文化,巩固社会认同的基础;健全配套制度保障,增强卓越培养的信心;加快卓越标准研制,树立卓越培养的参照等策略促进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体育教师 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前提、价值和践行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言胜 康秀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4,共8页
规则立德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旨在打通规则与道德之间的转换关系,实现师德内在自律性与规则外在他律性的有机结合,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有助于守护教师从“圣者... 规则立德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旨在打通规则与道德之间的转换关系,实现师德内在自律性与规则外在他律性的有机结合,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有助于守护教师从“圣者化”到“职业化”的顺利转变,适应教师不同于“一般社会角色”的“特性角色”,保障教师实现“自由”与“规范”的辩证统一。提升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的实效性,应当着力优化师德规则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规则立德的系统建构,彰显规则立德的实践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师德师风建设 规则立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教师权益的自主人工智能应用——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的解读 被引量:34
16
作者 苗逢春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6,共13页
本文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的解读。人工智能在逐步以拟人智能体的技术形态助推“教师、学生和人工智能”三角教学互动关系的构建,并在人机互动中挑战教师的能动性,这凸显了教师理解和秉承以人为本的人工... 本文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的解读。人工智能在逐步以拟人智能体的技术形态助推“教师、学生和人工智能”三角教学互动关系的构建,并在人机互动中挑战教师的能动性,这凸显了教师理解和秉承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观念的必要性。目前通用的猎取性挖掘人类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智能技术生产关系范式加速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裂变及对智能时代社会关系的冲击和重构,人工智能伦理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责任已成为教师的必学领域。作为当今社会无所不在的一类基础性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在颠覆生产流程、社会实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技术变革潜力已经彰显,教师理解人工智能基本工作原理、批判性评判其教学育人的适用性并探索人工智能支持教学和专业发展有效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发展需求日益迫切。鉴于此,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应以基于教师教育教学权益的自主应用为宗旨,从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观念、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人工智能与教学法整合、人工智能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等层面界定教师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以获取、深化、创造等能力水平为基准规划培训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协助教师提升负责任地、有效和创新地应用人工智能所需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人工智能能力 教师、学生、人工智能三角教学关系 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观念 人工智能伦理 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人工智能与教学法整合 人工智能支持教师专业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高校面向职前教师培养的专业伦理课程:发展历程、目标定位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奕 田凌晖 +1 位作者 马世红 包雷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18,共8页
教师专业伦理是对教学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社会责任的澄清,也是对教学所承载的关系的界明,其在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高校教师教育项目中专业伦理课程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拓展期和成熟期... 教师专业伦理是对教学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社会责任的澄清,也是对教学所承载的关系的界明,其在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高校教师教育项目中专业伦理课程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拓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专业伦理课程目标主要聚焦于三大维度:精神之维,致力于教学伦理属性的澄明;知识之维,旨在提升职前教师的教学伦理理论品位;实践之维,旨在激发职前教师伦理自主的活力。在此基础上,探索出理论与实践互动、职前教师的持续反思以及批判性学习等卓有成效的课程实践路径。美国高校教师教育项目在独立式专业伦理课程的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具有如下借鉴意义:厘清课程现状,凸显专业伦理课程的重要地位;拓宽教学场域,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转化;开展平等对话,提升职前教师的专业伦理自主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高校 职前教师培养 专业伦理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孝民 刘冬青 杨恬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20,共7页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师风建设事关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高校要坚持以教育家精神涵养高尚师德师风,不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着力点,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是...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师风建设事关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高校要坚持以教育家精神涵养高尚师德师风,不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着力点,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部分教师意识不足、参与不够、形式单一、制度氛围不浓等现实困境。对此,应当采取加强政治建设、健全基层组织、织牢制度“笼子”等措施,保证师德师风建设的政治性、方向性,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党建 师德师风 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德评价体系理论重构与实践路径的时代转向 被引量:5
19
作者 傅维利 刘磊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3,共12页
师德评价是联结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教师师德操守行为的重要纽带和方向标,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师德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了三种鲜明的趋势性发展特征:推进师德评价的制度化建设愈益成为新时代师德师风... 师德评价是联结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教师师德操守行为的重要纽带和方向标,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师德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了三种鲜明的趋势性发展特征:推进师德评价的制度化建设愈益成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分类考核的格局基本形成;用负面清单为师德评价构筑了明确清晰的底线标准。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道德、纪律和法律问题的边界仍然模糊;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存在碎片化特征;师德自律在师德评价和师德师风建设中缺少应有的地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积极推进师德评价体系理论重构与实践路径的时代转向。在理论上,应进一步明确道德、纪律和法律问题的边界,合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价值;要走出“二维”评价体系的误区,构建完整的“三维”师德评价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要完成从碎片化到系统化,从模糊到精准,从以评定罚到自评自改,从专注管理到提供友善支持的时代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师德师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校内部各群体差异性的师德建设与评价路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丁兵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对高校师德建设与评价文本和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师德建设与评价没有体现内部各群体之间的差异性。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对不同群体差异性显著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对师德评价的得分显著较高,高学历群体认为师德存在学术问题显著... 对高校师德建设与评价文本和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师德建设与评价没有体现内部各群体之间的差异性。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对不同群体差异性显著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对师德评价的得分显著较高,高学历群体认为师德存在学术问题显著明显,高级职称群体认为教学态度敷衍的师德问题显著明显,专业技术人员对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提升师德建设认可程度显著较低。分析归因机制,提出对策优化:保护青年教师的职业热情,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激发和延续青年教师师德成长的内生动力;完善中老年教师以自我实现为主导需求的激励机制,形成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构建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保护高学历群体的核心竞争力;根据非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特点,发掘基于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文化。师德建设与评价应回归以人为本的道德性,注重师德建设的长期性、内隐性特征,构建分群体的高校师德建设与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建设 评价 群体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