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BCT对成人下颌管分支的影像学研究
1
作者 徐娜 荆文凡 +4 位作者 王春燕 郜珍燕 李莉 张彬 孙俊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7-503,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深入探究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和发生率,以提高对下颌管分支的认知,从而减少因下颌管分支内神经血管束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803例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Naitoh分类...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深入探究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和发生率,以提高对下颌管分支的认知,从而减少因下颌管分支内神经血管束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803例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Naitoh分类法对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及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54.05%,其中磨牙后管和前行管的发生率分别为26.40%、32.75%。结论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建议口腔临床医师采用CBCT获得三维图像,以便精确评估下颌管分支的情况,避免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 下颌管分支 磨牙后管 前行管 解剖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汉族成年人右侧第一磨牙口腔颌面CBCT髓室体积和牙本质指数推断年龄
2
作者 丁艳杰 张宵 +6 位作者 施文利 李子易 王威 张世林 杨根杰 郭阿几 金波 《法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5,共7页
目的基于口腔颌面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探索右侧第一磨牙髓室体积和髓室牙本质指数(pulp dentinal index,PDI)与实际年龄的相关性,构建便捷、准确的年龄推断模型。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目的基于口腔颌面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探索右侧第一磨牙髓室体积和髓室牙本质指数(pulp dentinal index,PDI)与实际年龄的相关性,构建便捷、准确的年龄推断模型。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1857例汉族成年人CBCT影像资料(男性883例,女性974例),按照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1485例训练集样本构建年龄推断模型,372例样本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运用Mimics 21.0软件测量右侧第一磨牙髓室体积,并计算PDI,分析其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在不同性别和不同牙位之间的差异。结果第一磨牙髓室体积、PDI与实际年龄均呈强负相关(r值为0.82~0.89)。髓室体积、PDI在不同性别和不同牙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PDI构建的年龄推断模型优于髓室体积;基于右侧两颗第一磨牙PDI值构建的模型(y=73.72-44.15 x_(3)-28.27 x_(4),x_(3)和x_(4)分别为右上颌第一磨牙、右下颌第一磨牙的PDI)最优,R^(2)为0.79,平均绝对误差为4.90岁。结论第一磨牙髓室体积和PDI均是推断年龄的有效指标。基于PDI的年龄推断模型较基于髓室体积的模型更便捷、准确,能够为法医学实践中的年龄推断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年龄推断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 第一磨牙 髓室体积 髓室牙本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CT中牙髓和牙体体积的机器学习用于青少年儿童年龄推断
3
作者 韩佳璇 沈诗慧 +3 位作者 吴怡文 孙晓丹 陈天南 陶疆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中左上颌中切牙与左上颌尖牙的牙髓体积和牙体体积,采用逐步回归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推断青少年儿童年龄,并对推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498例上海市汉族...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中左上颌中切牙与左上颌尖牙的牙髓体积和牙体体积,采用逐步回归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推断青少年儿童年龄,并对推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498例上海市汉族青少年儿童口腔颌面CBCT影像,测量左上颌中切牙与尖牙的牙髓体积和牙体体积并加以运算,运用K-最近邻、岭回归和决策树3种机器学习算法以及逐步回归法建立4个年龄推断模型,计算并比较决定系数、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等指标。绘制相关性热图,对参数间的单调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K-最近邻模型(R^(2)=0.779)和岭回归模型(R^(2)=0.729)相对于逐步回归法(R^(2)=0.617)表现更为优越,而决策树模型(R^(2)=0.494)的拟合效果较差。相关性热图显示,年龄和牙髓体积、牙髓与牙体硬组织的体积比以及牙髓与牙体的体积比之间呈单调负相关。结论牙髓体积及牙髓体积占比与年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采用基于CBCT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年龄推断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基于CBCT的深度学习牙龄推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法医齿科学 年龄推断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 机器学习 青少年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三维对称性的CBCT观察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可 王珊 +4 位作者 王林 于剑南 赵宏 刘敏 赵春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的三维特征。方法:纳入正畸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62名,按照颏点的偏离程度分为颜面部不对称组30例和颜面部对称组32例,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扫描获得颅面...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的三维特征。方法:纳入正畸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62名,按照颏点的偏离程度分为颜面部不对称组30例和颜面部对称组32例,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扫描获得颅面部DICOM数据,采用Dolphin 11.0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选择描述下颌骨骨性结构特征的13个点进行描记,对下颌骨37个变量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颜面部不对称组偏斜侧髁突及下颌角点相对于偏斜对侧处于向后、向外、向上的位置,偏斜对侧有着更长的下颌体、下颌支、髁突和更大的下颌支倾斜度及髁突倾斜度。结论:髁突、下颌支、下颌体的不对称生长发育及下颌骨的旋转都是导致下颌偏斜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偏斜 骨性Ⅲ类错(牙合) 下颌骨 锥形束CT(cbct)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四眼圈簧扩弓后对上颌牙齿及上颌骨变化影响的CBCT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月兰 韦大鹏 +3 位作者 Blessing Sayi 杨亚欣 杨亚普 王晨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目的:使用锥体束CT(CBCT)评估上颌四眼簧慢速扩弓后上颌牙齿及上颌骨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13例需要综合性正畸治疗的患者(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14.4±2.2)岁,使用上颌四眼圈簧扩弓。对患者扩弓前(T1)后(T2)的变化进行CBCT扫描,... 目的:使用锥体束CT(CBCT)评估上颌四眼簧慢速扩弓后上颌牙齿及上颌骨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13例需要综合性正畸治疗的患者(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14.4±2.2)岁,使用上颌四眼圈簧扩弓。对患者扩弓前(T1)后(T2)的变化进行CBCT扫描,测量扩弓前后两侧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牙冠和根尖之间的宽度,第一磨牙的倾斜度,基骨弓和腭中缝宽度的变化。应用SPSS 17.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四眼圈簧扩弓后牙弓变化明显。4对牙的牙间距分别增加了(2.47±1.05)mm、(2.97±1.90)mm、(2.79±1.21)mm、(3.15±1.15)mm,根尖距分别减小了(1.19±0.40)mm、(2.12±0.68)mm、(2.02±0.65)mm、(1.34±0.63)mm,左侧磨牙倾斜度减小了4.45°±2.86°,右侧磨牙倾斜度减小了4.02°±1.45°,基骨弓宽度增加了(2.37±0.96)mm,腭中缝宽度增加了(1.21±0.50)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四眼圈簧扩弓器对上颌牙弓的扩弓主要通过牙齿倾斜移动完成,而非整体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眼圈簧 锥体束CT(cbct) 上颌扩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人群腭大孔解剖位置及其与腭穹隆形态关系的CBCT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薛绯 段晋瑜 张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研究汉族青年人群腭大孔解剖位置及其与腭穹窿形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BCT测量209名18~45岁汉族受试者腭大孔的相对位置及毗邻关系,并讨论腭穹窿形态对腭大孔位置的影响。结果:腭大孔在第三磨牙近中、腭侧和远中的分布率分别是17.22... 目的:研究汉族青年人群腭大孔解剖位置及其与腭穹窿形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BCT测量209名18~45岁汉族受试者腭大孔的相对位置及毗邻关系,并讨论腭穹窿形态对腭大孔位置的影响。结果:腭大孔在第三磨牙近中、腭侧和远中的分布率分别是17.22%、64.59%和18.18%。男性与女性腭大孔至腭中缝(GPF-MMS)的距离分别为(16.29±1.47)mm和(15.60±1.35)mm,腭大孔至牙槽嵴顶(GPF-AC)的距离为(14.02±2.69)mm和(12.29±2.41)mm。GPF-MMS的距离在腭高耸组中明显低于腭低平组;相反,GPF-AC的距离在腭高耸组中明显高于腭低平组。结论:汉族青年人群腭大孔的位置与患者腭穹隆形态和性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腭穹隆 腭大孔 腭大神经血管束 腭中缝(MMS) 牙槽嵴顶(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根间微种植体支抗用于上颌磨牙远移的CBCT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红 马萱怡 +1 位作者 刘承灵 刘倩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评估微种植体支抗(MIA)以不同位点、角度植入上颌第一磨牙(M1)与第二前磨牙(P2)牙根之间用于磨牙远移时,其稳定性和可行性。方法:筛选30例CBCT资料,预设MIA尖端直径1.2 mm,植入骨内长度6 mm。植入高度为釉牙骨质界CEJ以上4 mm和6 ... 目的:评估微种植体支抗(MIA)以不同位点、角度植入上颌第一磨牙(M1)与第二前磨牙(P2)牙根之间用于磨牙远移时,其稳定性和可行性。方法:筛选30例CBCT资料,预设MIA尖端直径1.2 mm,植入骨内长度6 mm。植入高度为釉牙骨质界CEJ以上4 mm和6 mm,角度与P2长轴呈20°、40°和60°,记录将MIA植入后尖端所在平面P2根外侧壁至皮质骨外侧壁的距离CRD、M1-P2牙根间距离RRD以及植入位点皮质骨厚度ICD。所得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结果:将MIA与P2长轴呈40°、60°植入时,不能保证磨牙远移绝对可行。将MIA与P2长轴呈40°,距离CEJ 6 mm植入时更有利于磨牙远移,该位点ICD更有利于MIA稳定。结论:上颌磨牙远移时,建议将MIA植入上颌M1-P2牙根之间,距离CEJ 6 mm,与P2长轴呈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微种植体支抗 磨牙远移 釉牙骨质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CT对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高度及牙本质厚度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彦 牛忠英 +4 位作者 王睿 闫澍 张建中 汤楚华 师苏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高度和牙本质厚度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汉族受试者420例(男、女各210例)下颌第一磨牙CBCT影像资料,分6组(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运用CBCT自带软件测量... 目的: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高度和牙本质厚度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汉族受试者420例(男、女各210例)下颌第一磨牙CBCT影像资料,分6组(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运用CBCT自带软件测量牙齿中轴线上髓室的高度和牙本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髓室高度:男性(0.85±0.54)mm、女性(0.79±0.51)mm;髓室顶牙本质厚度:男性(3.60±0.49)mm,女性(3.50±0.49)mm;髓室底牙本质厚度:男性(2.57±0.52)mm,女性(2.49±0.51)mm,随年龄增长髓室高度减小,牙本质厚度增加,与年龄有相关关系(P<0.05),髓室底牙本质厚度增大速率明显高于髓室顶(P<0.05),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汉族人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高度减小,牙本质厚度增大,髓室底牙本质厚度增加较髓室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下颌第一恒磨牙 髓室 牙本质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高斯/泊松最大似然函数下的CBCT图像重建 被引量:10
9
作者 郑蓉珍 赵芳 +1 位作者 李波 田昕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7-464,共8页
如何在复杂噪声条件下提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重建质量,对于CBCT系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高斯/泊松最大似然函数下的CBCT图像重建方法。首先研究了适宜于描述混合高斯... 如何在复杂噪声条件下提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重建质量,对于CBCT系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高斯/泊松最大似然函数下的CBCT图像重建方法。首先研究了适宜于描述混合高斯/泊松噪声环境下的CBCT图像重建模型,它包含一个基于混合高斯/泊松最大似然函数的保真项和一个基于三维全变分正则化方法的约束项。保真项用于约束在混合噪声模型下重建结果与观测值尽可能的相近,约束项用于噪声去除并要求尽可能较好地保留图像的边缘与细节信息。进一步通过可分离近似方法和扩展拉格朗日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仿真数据和真实数据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仿真结果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PSNR最高可以提升2.1 dB;从主观视觉而言,本文方法在噪声环境下具有较好的图像重建质量。因此,本文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低剂量条件下的CBCT图像重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混合高斯/泊松最大似然函数 全变分正则化 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刻种植唇侧骨间隙移植自体碎骨的CBCT观察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蔺世晨 段少宇 +3 位作者 杨炼 孙丹丹 李鑫 刘航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5,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的患者32人,共32颗患牙,按分层随机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的患者32人,共32颗患牙,按分层随机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颗。试验组拔牙后使用中空钻取种植位点处的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后将自体骨碾碎植入到骨间隙中,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对照组行常规即刻种植术,唇侧骨间隙植入Bio-Oss Collagen,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复诊时拍摄CBCT,进行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影像学比较。结果两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两组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组内手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方法简单实用,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刻种植 中空钻 自体骨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顾月光 王珊 +4 位作者 谷妍 赵春洋 许远 刘可 王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7-720,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正畸临床33例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全景片和CBCT,由10位正畸医生对33例埋伏牙患者的全景片和CBCT分别进行测量、分析,填写研究表格。所得数据用SPSS...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正畸临床33例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全景片和CBCT,由10位正畸医生对33例埋伏牙患者的全景片和CBCT分别进行测量、分析,填写研究表格。所得数据用SPSS 17.0软件,采用McNemar检验、Kappa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与全景片对埋伏牙是否弯根、近中切角距中线距离和有无多生牙等分析项目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分析项目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CBCT更直观、三维测量更精确,更好地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埋伏中切牙 锥体束CT 全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束CT FDK重建算法的GPU并行实现 被引量:11
12
作者 韩玉 闫镔 +2 位作者 宇超群 李磊 李建新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07-1410,共4页
针对FDK算法重建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形处理器(GPU)的FDK并行加速算法。通过采用合理的线程分配方式,对反投影参数计算过程中与体素无关的中间变量的提取和预计算、对全局存储器访问次数的细致优化等策略,提高FDK算法的执行... 针对FDK算法重建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形处理器(GPU)的FDK并行加速算法。通过采用合理的线程分配方式,对反投影参数计算过程中与体素无关的中间变量的提取和预计算、对全局存储器访问次数的细致优化等策略,提高FDK算法的执行效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牺牲重建质量的前提下,完全优化后的FDK并行加速算法重建2563规模的体数据需要0.5 s,重建5123规模的体数据需要2.5 s,这与较新的研究成果相比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CT 图像重建 FDK算法 图形处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人上颌中切牙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亚芸 牛忠英 +2 位作者 闫澍 王婷 吴宝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4-788,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上颌中切牙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20例就诊的汉族人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用锥形束CT机自带的测量软件按7个年龄段(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75~84岁,n=60)对上颌中切... 目的:研究分析上颌中切牙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20例就诊的汉族人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用锥形束CT机自带的测量软件按7个年龄段(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75~84岁,n=60)对上颌中切牙釉牙骨质界距根尖3/4处的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进行测量。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与年龄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男女牙根直径(mm)分别为5.81±0.445和5.53±0.489(P<0.05);男女根管管径(mm)分别为1.20±0.396和0.96±0.236(P<0.05);男女根管管径与牙根直径之比分别为0.21±0.072和0.17±0.043(P<0.005)。上颌中切牙根管管径与牙根直径之比和年龄具有负相关性(R^2=0.576,P<0.05)。结论:汉族人的上颌中切牙根管管径与牙根直径之比与年龄增长具有相关性,且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根管管径减小的趋势较女性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cbct) 上颌中切牙 增龄性改变 法医齿科学 年龄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体束CT对维吾尔族成人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梁学萍 张洋洋 +2 位作者 孙玉亮 戴永刚 赵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4-296,共3页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phy,CBCT)成像系统对新疆维吾尔族成人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及其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来我院体检且下颌牙列完整的100名维吾尔族成人,进行CBCT扫描,观察下颌第二磨牙的根管形...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phy,CBCT)成像系统对新疆维吾尔族成人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及其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来我院体检且下颌牙列完整的100名维吾尔族成人,进行CBCT扫描,观察下颌第二磨牙的根管形态。结果:C形根管的发生率为15.0%,C形根管类型变化多样。结论:C形根管在下颌第二磨牙有较高的发生率,且解剖形态存在较大差异。CBCT在C形根管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维吾尔族成人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CT 下颌第二磨牙 C形根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Nd:YAG激光辅助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郭旦斐 李志韧 +1 位作者 李涛 吕晓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1-814,共4页
目的:观察脉冲Nd:YAG激光辅助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后牙槽骨变化及牙周附着水平的改善效果。方法:30名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同颌对称同名患牙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和实验组(超声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激光治疗),... 目的:观察脉冲Nd:YAG激光辅助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后牙槽骨变化及牙周附着水平的改善效果。方法:30名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同颌对称同名患牙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和实验组(超声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激光治疗),每组55颗患牙。临床检查患牙治疗前与治疗后3、6个月牙周袋探诊深度(PPD)、垂直向附着丧失(CAL-V)、出血指数(BI)、CBCT检查牙槽骨骨密度(ABD)和高度值(ABH)的改变。结果:术后3个月,实验组PPD、BI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AL-V获得高于对照组(P<0.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CAL-V获得、近远中位点ABD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脉冲Nd:YAG激光辅助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治疗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效果优于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脉冲ND:YAG激光 锥形束CT(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唇(颊)侧骨厚度及嵴顶高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朋 贾筱诗 +3 位作者 张秋霞 卫晓霞 许孟杰 王蒙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8-492,共5页
目的:测量正常青年人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唇(颊)侧牙槽骨厚度及嵴顶高度,并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7名汉族青年志愿者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进行CBCT扫描,测量该区域牙槽嵴顶区唇(颊)侧牙槽骨厚度及唇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CEJ... 目的:测量正常青年人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唇(颊)侧牙槽骨厚度及嵴顶高度,并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7名汉族青年志愿者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进行CBCT扫描,测量该区域牙槽嵴顶区唇(颊)侧牙槽骨厚度及唇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CEJ)间距离,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第一前磨牙颊侧嵴顶与CEJ之间距离最大(P<0.05);在CEJ根方2 mm处唇(颊)侧嵴顶高度与唇(颊)侧骨厚度呈负相关(P<0.05),0.6<|r|<0.8。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颊侧嵴顶较其他牙位高,牙槽嵴顶区唇(颊)侧骨厚度越薄,唇(颊)侧嵴顶距CEJ越远,种植美学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厚度 嵴顶高度 锥形束CT(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亚类成人牙颌不对称性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兰 董福生 +4 位作者 于美清 卢海燕 胡骁颖 王帅 马文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1-695,共5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技术研究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的牙颌不对称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和30例正常上下牙列和下颌骨进行测量,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常伴有中线的偏斜,且...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技术研究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的牙颌不对称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和30例正常上下牙列和下颌骨进行测量,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常伴有中线的偏斜,且多发生在下颌;其Ⅱ类关系的形成主要与Ⅱ类亚类关系侧下颌磨牙位置偏远中有关。结论:安氏Ⅱ类亚类错成人患者主要存在的是牙性的不对称,其次也有少量骨性的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 不对称性 锥形束 CT(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束CT混合检测样本建模与投影仿真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魁东 张定华 毛海鹏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66-369,共4页
根据锥束CT仿真原理,设计了仿真系统的功能结构和数据模型,提出并实现了混合检测样本的建模方法和装配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射线与混合检测样本求交的一般算法,并给出了一个验证实例。实验结果表明,该锥束CT仿真系统具备对多零件、多... 根据锥束CT仿真原理,设计了仿真系统的功能结构和数据模型,提出并实现了混合检测样本的建模方法和装配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射线与混合检测样本求交的一般算法,并给出了一个验证实例。实验结果表明,该锥束CT仿真系统具备对多零件、多材质、多类型的混合检测样本进行投影仿真的能力,可以满足面向复杂工业零部件的锥束CT仿真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混合检测样本 投影仿真 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分析调强放疗中头颈部肿瘤的摆位误差 被引量:3
19
作者 金丹 陈晓品 +1 位作者 蒋琳 刘丽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2,共2页
背景与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研究本院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并计算出CTV的外扩边界PTV的范围。方法:应用Varian图像引导放疗系统(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 背景与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研究本院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并计算出CTV的外扩边界PTV的范围。方法:应用Varian图像引导放疗系统(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治疗头颈部肿瘤31例,每周均获取锥形束断层扫描(CBCT)各一次,将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获得靶中心x、y、z方向的误差,分析误差及其分布规律。CTV到PTV外扩边界的大小由公式:2.5∑+0.7σ计算得出,其中∑为系统误差,σ为随机误差。结果:得出本院头颈部肿瘤PTV的理论边界x、y、z(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分别为:1.9mm,1.6mm,1.3mm。结论:通过CBCT测量摆位误差并进行调整可提高患者摆位精度,为外扩CTV边界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治疗计划的实施更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疗 锥形束CT 摆位误差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腮腺肿瘤造影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美清 董福生 +2 位作者 雍平 任贵云 张旭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9期821-824,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造影后CBCT扫描对于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涎腺造影术后行CBCT扫描,对CBCT数据进行处理,并重建3D图像,并和部分患者螺旋CT进行比较。结果:CBCT可以很直观地显示腮腺导管及腺体形态,立体地显示腺... 目的:探讨腮腺造影后CBCT扫描对于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涎腺造影术后行CBCT扫描,对CBCT数据进行处理,并重建3D图像,并和部分患者螺旋CT进行比较。结果:CBCT可以很直观地显示腮腺导管及腺体形态,立体地显示腺体组织的外形、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清楚显示腺体导管的长短,粗细以及有无充盈缺损等。结论:涎腺CBCT扫描能很好显示腮腺导管及腺体占位性病变,病变显示结果比螺旋CT更直观,部位更明确。在专科医院不具备大型螺旋CT机时,CBCT可以作为临床检查腮腺肿瘤的有效方法,帮助临床医师制定合适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腮腺造影 cbct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