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attering correction method for panel detector based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ystem
1
作者 贾鹏翔 张峰 +1 位作者 闫镔 包尚联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8期609-613,共5页
A scattering correction method for a panel detector based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ystem is presented. First, the x-ray spectrum of the system is acquired by using th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ethod. Secondly, sc... A scattering correction method for a panel detector based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ystem is presented. First, the x-ray spectrum of the system is acquired by using th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ethod. Secondly, scattered photon distribution is calculated and stored as correction matrixes by using th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scanned object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system specialties. Thirdly, scattered photons are removed from projection data by correction matrixes. A comparison of reconstruction imag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scattering correc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scattering correction method is effective for the panel detector based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ttering correction Monte Carlo simulation panel detector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atter correction method for cone-beam CT based on interlacing-slit scan 被引量:3
2
作者 黄魁东 张华 +2 位作者 史仪凯 张亮 徐哲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9期515-521,共7页
Cone-beam computed tornography (CBCT) has the notable features of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precision, and is widely used in areas such as medical imaging and industrial non-destructive testing. However, the presence... Cone-beam computed tornography (CBCT) has the notable features of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precision, and is widely used in areas such as medical imaging and industrial non-destructive testing.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the ray scatter reduces the quality of CT images. By referencing the slit collimation approach, a scatter correction method for CBCT based on the interlacing-slit scan is proposed.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BCT imaging, a scatter suppression plate with interlacing slits i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Then the imaging of the scatter suppression plate is analyzed, and a scatter correction Calculation method for CBCT based on the image fusion is proposed, which can splice out a complete set of scatter suppression projection images according to the interlacing-slit projection images of the left and the right imaging regions in the scatter suppression plate, and simultaneously complete the scatter correction within the fiat panel detector (FPD). Finally, the overall process of scatter suppression and correction is provid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arity of the slice images and achieve a good scatter cor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catter correction interlacing slits image fu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低角不同矢状骨面型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的CBCT分析
3
作者 郁馨 左志刚 +3 位作者 杨子靓 王瀚平 赵艳红 王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差异,探讨颞下颌关节与颅颌面部骨骼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16岁骨性Ⅰ、Ⅱ、Ⅲ类低角患者各20例做为研究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CBCT并导入Invivo 5....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差异,探讨颞下颌关节与颅颌面部骨骼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16岁骨性Ⅰ、Ⅱ、Ⅲ类低角患者各20例做为研究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CBCT并导入Invivo 5.2软件获取头颅侧位及双侧关节影像,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Ⅰ类低角组髁突长轴径和冠状面髁突宽度、Ⅱ类低角组关节间隙以及Ⅲ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等与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呈显著负相关。(2)与对照组相比,Ⅰ类低角组关节前间隙(P=0.022)和Ⅱ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P=0.027)等明显较大,Ⅲ类低角组关节结节斜度(P=0.017)和髁突水平角(P=0.016)明显较小。(3)Ⅰ类低角组髁头角和关节结节斜度等(P<0.05)、Ⅱ类低角组关节内间隙(P≤0.01)以及Ⅲ类低角组髁头角(P<0.01)等均显示右侧小于左侧。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形态、对称性、关节间隙等存在显著差异,正畸治疗中应予以重视,持续关注其髁突生长状态,以达到正畸后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颞下颌关节 矢状骨面型 青少年 低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构型及其影响因素的CBCT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林太伟 刘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应用CBCT对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解剖形态进行评估。方法:根据CBCT影像选取出579例具有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患者,分别进行对称性、根面沟及不同横断面的根管形态分析。结果:双侧下颌第二磨牙同为C形根管有80.0%;1047颗C形根管... 目的:应用CBCT对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解剖形态进行评估。方法:根据CBCT影像选取出579例具有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患者,分别进行对称性、根面沟及不同横断面的根管形态分析。结果:双侧下颌第二磨牙同为C形根管有80.0%;1047颗C形根管在根管口、根中、根尖的根管构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在根中与根尖的根管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25岁组与26~50岁组在3个不同横断面上的根管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舌侧沟与具有颊舌侧沟的在不同横断面上的根管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CBCT,可以准确判断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构型及走向,有助于对形态复杂的C形根管进行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恒磨牙 C形根管 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牙手术前后CBCT参数预测种植体早期稳定性的效能分析
5
作者 蒋冰坤 宁慧影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5期73-78,共6页
目的探讨种植牙手术前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参数预测种植体早期稳定性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单颗牙缺损126例,均拟行种植牙手术,术前采用CBCT测量缺损区域骨密度、骨皮质厚度,术后即刻采用CBCT测量牙槽... 目的探讨种植牙手术前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参数预测种植体早期稳定性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单颗牙缺损126例,均拟行种植牙手术,术前采用CBCT测量缺损区域骨密度、骨皮质厚度,术后即刻采用CBCT测量牙槽骨宽度,术后即刻、术后12周采用Ostell ISQ测量仪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根据术后12周ISQ值分为稳定组(ISQ值≥70)102例与不稳定组(ISQ值<70)24例。比较2组基本资料、CBCT参数,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BCT参数与ISQ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BCT参数对种植体稳定性预测价值。结果稳定组与不稳定组缺损区域位置、种植体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组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及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低于稳定组(P<0.05)。下颌前牙缺损患者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下颌后牙缺损患者>上颌前牙缺损患者>上颌后牙缺损患者(P<0.05);种植体直径4.8、4.1 mm患者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高于种植体直径3.3 mm患者(P<0.05)。下颌后牙缺损患者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下颌后牙缺损患者>下颌前牙缺损患者>上颌后牙缺损患者>上颌前牙缺损患者(P<0.05);种植体直径4.8、4.1 mm患者缺损区域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高于种植体直径3.3 mm患者(P<0.05)。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与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呈正相关(P<0.01),术后即刻牙槽骨宽度与术后即刻、术后12周ISQ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预测术后12周种植体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95%CI:0.624,0.788)、0.759(95%CI:0.674,0.830),敏感度分别为53.92%、74.51%,特异度分别为87.75%、70.83%。结论CBCT测量缺损区域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皮质厚度与种植体早期稳定性密切相关,预测种植体早期稳定性的效能良好,术后即刻牙槽骨宽度与种植体早期稳定性无明显相关性,无法有效预测种植体早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缺损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种植体 单牙 稳定性 骨密度 骨皮质厚度 ROC曲线 曲线下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对不同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隐匿性牙根纵裂的诊断效能
6
作者 刘辉 戴思远 谢宝强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571-574,共4页
目的:探究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不同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隐匿性牙根纵裂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12月某院口腔科收治的90例(99颗患牙)疑似隐匿性牙根纵裂患者,所有患牙均行X线根尖片和CBCT检查,以患牙治疗... 目的:探究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不同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隐匿性牙根纵裂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12月某院口腔科收治的90例(99颗患牙)疑似隐匿性牙根纵裂患者,所有患牙均行X线根尖片和CBCT检查,以患牙治疗术中观察到的裂纹结果为金标准。比较X线根尖片、CBCT与手术诊断隐匿性牙根纵裂结果,以及隐匿性牙根纵裂与非隐匿性牙根纵裂患牙的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分析CBCT对不同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隐匿性牙根纵裂的诊断效能。结果:经术中观察,发现隐匿性牙根纵裂84颗,非隐匿性牙根纵裂15颗;X线根尖片显示,隐匿性牙根纵裂45颗;CBCT显示,隐匿性牙根纵裂76颗。经一致性Kappa检验,X线根尖片与手术诊断隐匿性牙根纵裂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221),CBCT与手术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42)(P均<0.05)。隐匿性牙根纵裂组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均大于非隐匿性牙根纵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对牙周袋深度≥5 mm患牙隐匿性牙根纵裂的检出率(82.86%)、灵敏度(95.08%)、准确度(95.71%)高于牙周袋深度<5 mm患牙(62.07%、78.26%、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裂纹宽度≥123μm患牙隐匿性牙根纵裂的检出率(82.61%)、灵敏度(98.28%)、准确度(98.55%)高于裂纹宽度<123μm患牙(63.33%、73.08%、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隐匿性牙根纵裂诊断的特异度均为100%。结论:CBCT诊断隐匿性牙根纵裂与手术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对牙周袋深度≥5 mm、牙裂纹宽度≥123μm患牙的诊断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纵裂 锥形束CT X线根类片 牙裂纹宽度 牙周袋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成像检查在上颌埋伏阻生牙矫治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韩红娟 吴浩 +2 位作者 任小华 唐娜 肖力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80-283,288,共5页
目的探讨运用头颅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成像检查在诊治上颌埋伏阻生牙中的口腔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口腔科进行上颌埋伏阻生牙诊断并最终接受矫治的患者共53例,所有患... 目的探讨运用头颅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成像检查在诊治上颌埋伏阻生牙中的口腔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口腔科进行上颌埋伏阻生牙诊断并最终接受矫治的患者共5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X线片检查和CBCT成像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口腔临床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BCT成像检查诊断上颌埋伏阻生牙形态结构特征、萌出方向、牙弓内位置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传统X线片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成像检查能清晰显示上颌埋伏阻生牙所致并发症,并发现牙列不齐的发生率>邻牙牙根吸收的发生率>邻牙阻生的发生率>囊肿的发生率>牙瘤的发生率。结论 CBCT能在三维空间上清晰反映上颌埋伏阻生牙的具体真实信息,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且可指导矫正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上颌 埋伏阻生牙 矫治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畸形患者气道大小形态的CBCT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陈科名 杨崇实 邓锋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部气道大小及三维形态的差异,探讨颅面结构与上气道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成年错畸形患者(18~40岁)正畸治疗前锥束CT资料,根据ANB角的大小分成Ⅰ类,Ⅱ类,Ⅲ类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部气道大小及三维形态的差异,探讨颅面结构与上气道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成年错畸形患者(18~40岁)正畸治疗前锥束CT资料,根据ANB角的大小分成Ⅰ类,Ⅱ类,Ⅲ类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每组30例。利用Mimics10.01软件测量口咽部气道体积、面积、高度、最小截面处矢状径与横径的比值及截面面积,在SPSS13.0统计数据包中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气道大小及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口咽气道体积:Ⅱ类、Ⅰ类、Ⅲ类逐渐变大,气道高度:Ⅱ类、Ⅰ类、Ⅲ类逐渐变小,Ⅱ类患者舌咽部气道的体积和平均截面积明显小于I类和III类的患者,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之间口咽部气道最小截面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Ⅲ类,Ⅰ类到Ⅱ类患者口咽气道的形态是由宽阔型向狭长型转变,Ⅱ类患者呈现明显狭长的口咽气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骨面形 三维气道 锥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牙槽嵴区骨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立艳 刘志杰 +2 位作者 苑芳连 张苗苗 王兰珠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窦底高度,并评价2组的差异,为临床中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人个别正常志愿者和安氏Ⅰ类青少年患者各30例,获取其口腔颌面...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窦底高度,并评价2组的差异,为临床中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人个别正常志愿者和安氏Ⅰ类青少年患者各30例,获取其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影像。测量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上颌窦底高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实验组颧牙槽嵴区域均为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骨宽度最大,且每层的5个测量值均表现为随测量点向颅方移动骨宽度值逐渐减小。两实验组各层颧牙槽嵴区骨宽度与窦底高度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成年人组各位置骨宽度平均值及皮质骨厚度平均值均较青少年组相应位置大。颧牙槽嵴区骨宽度随窦底高度增大而增大。2组样本上颌窦个体差异均非常大,植入微种植体前需拍摄CBCT以确定是否满足植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骨宽度 皮质骨厚度 cbct 微种植支抗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在根管治疗后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闵艺 李航 万新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955-958,共4页
目的:评估CBCT影像系统在根管治疗后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41颗完成根管治疗的牙齿进行回访,拍摄X线片,进行CBCT扫描重建,对比研究患牙根管治疗前以及回访时病变区域的变化,了解根管治疗后疾病的发生情况,评价根管治疗效果和预后。... 目的:评估CBCT影像系统在根管治疗后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41颗完成根管治疗的牙齿进行回访,拍摄X线片,进行CBCT扫描重建,对比研究患牙根管治疗前以及回访时病变区域的变化,了解根管治疗后疾病的发生情况,评价根管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17例临床术前诊断为根尖周病的病例在CBCT上均可见根尖周组织存在破坏,而X线上仅8例可见根尖区存在破坏。回访病例中根据X线片和CBCT影像诊断为根管治疗后疾病分别为17.03%和39.02%(P<0.05)。结论:CBCT有利于评估根管治疗程序的可靠性,对根管治疗后疾病诊断及再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在牙髓病诊治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根管治疗后疾病 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CBCT三维标志点识别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史建陆 郑鹭艳 +1 位作者 杨智惠 金鑫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5-718,共4页
目的:评估CBCT头颅标志点识别的信度,为将来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提供参照。方法:对30例正畸患者的CBCT原始数据,5位观察者使用Dolphin 11.5软件对CBCT图像用多平面重建法标定(轴向、矢状向、冠状向联合定点)14个头颅标志点。一位主要观察... 目的:评估CBCT头颅标志点识别的信度,为将来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提供参照。方法:对30例正畸患者的CBCT原始数据,5位观察者使用Dolphin 11.5软件对CBCT图像用多平面重建法标定(轴向、矢状向、冠状向联合定点)14个头颅标志点。一位主要观察者重复定点5次,其余4位观察者各3次,每次时间间隔1周。计算每个标志点的每个维度坐标值的ICC(组内相关系数)以评估观察者内部以及观察者之间的定点的信度。结果:对于观察者间ICC,有90.5%标志点识别的ICC大于0.75,64.3%大于0.9,仅有2.4%小于0.45。对于主要观察者内ICC,95.2%标志点识别的ICC大于0.75,88.1%大于0.9,没有标志点识别信度系数小于0.45。结论:结合适宜的标志点定义及良好的定点培训,使用Dolphin软件在CBCT图像上对新定义的标志点进行识别具有极好的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标志点 信度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区解剖形态的CBCT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丽霞 申静 +2 位作者 韩磊 乐鑫 高静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38-741,共4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分析人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区解剖形态,为根分叉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3颗下颌第一磨牙的CB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测量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开口下2 mm的宽度、根柱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分析人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区解剖形态,为根分叉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3颗下颌第一磨牙的CB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测量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开口下2 mm的宽度、根柱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柱长度舌侧(3.06±0.71)mm大于颊侧(2.48±0.74)mm;根分叉开口下2mm的宽度颊侧(1.63±0.55)mm大于舌侧(1.08±0.46)mm;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根柱长度、根分叉开口下2mm的宽度无明显差异。结论:与颊侧相比,下颌第一磨牙舌侧根分叉开口下2mm的宽度更窄,根柱更长,且两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以期为根分叉病变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分叉病变 下颌第一磨牙 锥形束CT 根柱 根分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牙与前磨牙唇侧骨壁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沈建伟 何福明 +1 位作者 江巧红 单海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各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为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18例患者的...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各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为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18例患者的CBCT资料,测量上颌前牙区和前磨牙区各受测牙在釉牙骨质界根方4 mm处(位点1)和牙根中点处(位点2)的唇侧骨壁在与牙长轴垂直方向上的厚度。结果: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集中在0.5~1.5mm,其在位点1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44.1%、65.2%和45.8%,位点2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56.8%、89.8%和61.0%;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在1.0 mm以上,分别达到了77.1%和94.1%(位点1),68.7%和94.1%(位点2)。结论:上颌前牙区唇侧骨壁厚度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建议使用CBCT等技术手段对上颌前牙区的种植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与远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双尖牙/解剖学和组织学 唇/解剖学和组织学 上颌骨/解剖学和组织学 美学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和根尖放射线片诊断根尖周炎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鄢雪川 陈德平 宿玉成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比较应用CBCT和根尖放射线片对慢性根尖周炎的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进行评估的差异性,评价CBCT在慢性根尖周病变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有根尖周炎症状的53例患者(96颗牙),均拍摄根尖放射线... 目的:比较应用CBCT和根尖放射线片对慢性根尖周炎的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进行评估的差异性,评价CBCT在慢性根尖周病变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有根尖周炎症状的53例患者(96颗牙),均拍摄根尖放射线片和CBCT,分别由2位专家采用单盲法进行放射线影像学诊断,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对根尖周炎的存在及病变范围评估的差异性。结果:根尖放射线片发现82.3%,CBCT发现100%的患牙存在根尖周病变。并且在两者都诊断出根尖炎时,CBCT的PAI值明显高于根尖片。结论:在诊断慢性根尖周炎方面,CBCT扫描与根尖放射线片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精确度。和根尖放射线片比较,CBCT对临床上根尖周炎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都更有优势,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 CT(cbct) 根尖放射线片 根尖周炎 PAI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颜面部不对称上颌骨三维特征的CBCT探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可 谷妍 +3 位作者 赵春洋 于剑南 顾月光 王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9期814-817,共4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颜面部不对称患者上颌骨的三维特征。方法:选取正畸临床成人骨性Ⅲ类患者62名,按照颏点的偏离程度分为颜面部不对称组(n=30)和颜面部对称组(n=3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颜面部不对称患者上颌骨的三维特征。方法:选取正畸临床成人骨性Ⅲ类患者62名,按照颏点的偏离程度分为颜面部不对称组(n=30)和颜面部对称组(n=32)。62名患者拍摄CBCT,采用Dolphin 11.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描记上颌骨20个骨性结构特征的标志点,测量分析35个变量。结果:相对于颜面部对称组,在颜面部不对称组内,偏斜侧所有测量项目在水平向上与非偏斜侧均有明显差异(P<0.05),矢状向上仅颧牙槽嵴点与非偏斜侧有明显差异(P<0.05),冠状向上偏斜侧与非偏斜侧无明显差异。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颜面部不对称患者上颌骨主要表现为水平向的不调,且偏斜侧的位置较高,这是生物体在生长型、环境因素尤其是口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水平向量上失代偿,而在另一些向量上发生了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面部不对称 骨性Ⅲ类 上颌骨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CT与普通X线片在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定位的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志方 赵兵 +1 位作者 方永忠 胡晓蕾 《安徽医学》 2012年第5期543-546,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CT与普通X线片在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定位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临床病例,对上颌前牙区完全埋伏多生牙采用CBCT/CT与多种普通X线片定位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普通X线片对埋伏多生牙的定位有一定帮助,视...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CT与普通X线片在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定位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临床病例,对上颌前牙区完全埋伏多生牙采用CBCT/CT与多种普通X线片定位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普通X线片对埋伏多生牙的定位有一定帮助,视差定位法是比较经济和实用的定位方法。CBCT/CT检查能准确展示多生牙的三维结构,并进行相应的测量与辅助手术设计,与普通X线片比具有显著优势。结论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可根据医疗条件选择适合的定位检查方法,而CBCT检查将是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X线片 多生牙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与RVG对下颌恒切牙根管形态评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计艳 王铁梅 +2 位作者 刘澍 文珊辉 林梓桐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对比CBCT法与数字化X线成像法(RVG)对下颌恒切牙根管形态评估的差异。方法:对101颗离体牙进行唇舌向及近远中向数字化X线片拍摄和CBCT高清牙列模式扫描,对图像进行根管数目、Vertucci根管分型、根管钙化和根尖口开口位置的评估,并... 目的:对比CBCT法与数字化X线成像法(RVG)对下颌恒切牙根管形态评估的差异。方法:对101颗离体牙进行唇舌向及近远中向数字化X线片拍摄和CBCT高清牙列模式扫描,对图像进行根管数目、Vertucci根管分型、根管钙化和根尖口开口位置的评估,并通过CBCT图像建立偏角度投照的三角函数模型,计算偏向投照的角度。结果:CBCT法显示有30颗为双根管,RVG近远中向投照显示有36颗为双根管,卡方检验显示对根管数目和Vertucci根管分型两种方法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方法对根管钙化和根尖口开口位置的评估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30颗双根管牙中下颌恒切牙唇舌向双根管的最大距离(LaL)在0~1.5 mm之间的,85.7%的为Vertucci III型,LaL在1.5~2mm之间的,66.7%为Vertucci IV和V型。以根尖片上双根管显示距离为1mm计算,LaL在1~2mm之间的,偏向投照角度为26.6°~45.0°,LaL在0.1~1mm之间的,偏向投照角度为45.0°~84.3°。结论:CBCT高清牙列模式扫描和RVG投照对于根管数目和Vertucci根管分型的评估具有显著性差异,对于根管钙化和根尖口开口位置的评估不具有显著性差异。LaL在1~2 mm之间时,偏角度投照的临床可操作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数字化X线成像法 下颌恒切牙 根管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Ⅱ类错牙合女性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度的CBCT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军 王紫仪 张晓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96-901,共6页
目的:分析骨性Ⅱ类错牙合女性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30例及个别正常牙合10例治疗前CBCT数据,以眼耳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测量上颌磨牙倾斜度,并将患者测量项目与个别正常牙合... 目的:分析骨性Ⅱ类错牙合女性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30例及个别正常牙合10例治疗前CBCT数据,以眼耳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测量上颌磨牙倾斜度,并将患者测量项目与个别正常牙合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将骨性Ⅱ类高角、均角和低角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把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测量项目与下颌平面角及牙合平面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FH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时,骨性Ⅱ类U6较个别正常牙合更加远中倾斜。以腭平面及FH平面为参考时,骨性Ⅱ类低角组到高角组,U6有远中倾斜趋势。以牙合平面为参考时,U7在高角组到低角组有远中倾斜趋势。结论:为代偿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骨性Ⅱ类错牙合U6有远中倾斜。骨性Ⅱ类U6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代偿性远中倾斜,但U7远中倾斜趋势不明显。无论何种骨性Ⅱ垂直骨面型,U6代偿性倾斜移动以维持咬合力沿牙齿长轴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合 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角度 锥形束CT 垂直骨面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技术研究前牙区骨劈开术种植修复的骨吸收特点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文君 马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7-499,共3页
目的:采用CBCT技术分析骨劈开手术后种植体唇侧骨板垂直骨吸收特点及与水平向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9例上前牙种植患者,共26个种植牙位,牙槽嵴宽度均在3~5mm之间,采用骨劈开手术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种植Ankylos种植体,患者... 目的:采用CBCT技术分析骨劈开手术后种植体唇侧骨板垂直骨吸收特点及与水平向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9例上前牙种植患者,共26个种植牙位,牙槽嵴宽度均在3~5mm之间,采用骨劈开手术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种植Ankylos种植体,患者种植修复完成时和2年后复诊时均拍摄锥形束CT,观察唇侧骨板吸收特点,并根据统计学分析唇侧垂直骨吸收与牙龈退缩的相关性,及与骨板水平向厚度的相关性。结果:种植体唇侧骨板垂直骨吸收与牙龈的退缩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唇侧骨板颈部水平向厚度也有相关性。结论:种植治疗时骨劈开技术能够有效增宽牙槽嵴宽度,种植体颈部唇侧骨板水平向厚度是唇侧骨板垂直骨吸收与牙龈退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上前牙种植 骨吸收 骨劈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MI模体对Truebeam加速器影像系统的质量保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基永 吴丽丽 +1 位作者 林珠 彭逊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57-560,共4页
目的通过MIMI模体对Truebeam加速器影像系统进行常规的质量保证,验证Truebeam加速器影像验证系统几何中心及治疗床移床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将MIMI模体通过CT扫描得到其参考图像,并将参考图像传至治疗计划系统,制作简单的影像验证计划,... 目的通过MIMI模体对Truebeam加速器影像系统进行常规的质量保证,验证Truebeam加速器影像验证系统几何中心及治疗床移床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将MIMI模体通过CT扫描得到其参考图像,并将参考图像传至治疗计划系统,制作简单的影像验证计划,然后将MIMI模体摆位到加速器上分别执行MV曝光、KV曝光和锥形束CT扫描,将曝光和扫描后得到的影像分别与其参考图像进行配准,得出影像系统的几何位置误差。结果通过持续6个月的测量验证,Truebeam加速器影像系统几何中心各方向上误差和治疗床移床误差均值未超过1 mm,测量验证的稳定性也比较满意。根据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第142号报告的建议,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手术和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加速器影像系统几何中心误差和治疗床移床误差应小于1 mm。结论 Truebeam加速器影像系统的几何中心及治疗床的移床精度安全可靠,建议Truebeam加速器影像系统几何中心及治疗床移床误差的质量保证可以每月进行一次测量验证,不需要每周都进行测量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计划 计算机辅助 MIMI模体 Truebeam加速器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