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BCT图像构建牙颌面虚拟患者的两种配准方法比较
1
作者 叶嘉慧 王时敏 +4 位作者 王子轩 刘云松 孙玉春 叶红强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59,共6页
目的:比较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参与构建牙颌面虚拟患者时,软组织配准法和牙列配准法的准确度。方法:选择13名需要行CBCT检查的患者,分别获取其数字牙列图像、配准印模三维图像、面部三维图... 目的:比较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参与构建牙颌面虚拟患者时,软组织配准法和牙列配准法的准确度。方法:选择13名需要行CBCT检查的患者,分别获取其数字牙列图像、配准印模三维图像、面部三维图像和颌面部数据。以配准印模三维图像为媒介建立包含牙列和面部软组织的牙面虚拟患者,将CBCT数据三维重建并形成包含面部软组织、颌骨和牙列的牙颌面虚拟患者,分别通过面中下部软组织标志点(软组织配准法)及牙列标志点(牙列配准法)将CBCT来源的牙颌面虚拟患者和配准印模法建立的牙面虚拟患者进行配准,选择口内扫描来源的数字牙列图像、面部扫描来源的面部三维图像和CBCT来源的颌骨图像建立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隐藏CBCT来源的面部图像和牙列图像)。以配准印模法建立的牙面虚拟患者面部软组织为参考,对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中CBCT来源面部图像的面下1/2区域及面上1/2区域分别进行三维偏差分析,记录各组偏差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中CBCT面部图像的面上1/2与面下1/2区域之间,以及面上1/2区域之间的RMSE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2种牙颌面虚拟患者中CBCT来源面部图像的面上1/2与面下1/2区域之间的RMS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上1/2区域软组织配准法的RMSE值小于牙列配准法[(1.696±0.420)mm vs.(1.752±0.424)mm,P<0.01]。结论:基于数字牙列图像、面部三维图像和CBCT来源颌骨图像建立牙颌面虚拟患者时,用软组织配准法将CBCT数据配准到牙面虚拟患者中的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患者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颌面 牙面 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CT对成人下颌管分支的影像学研究
2
作者 徐娜 荆文凡 +4 位作者 王春燕 郜珍燕 李莉 张彬 孙俊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7-503,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深入探究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和发生率,以提高对下颌管分支的认知,从而减少因下颌管分支内神经血管束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803例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Naitoh分类...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深入探究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和发生率,以提高对下颌管分支的认知,从而减少因下颌管分支内神经血管束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803例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Naitoh分类法对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及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54.05%,其中磨牙后管和前行管的发生率分别为26.40%、32.75%。结论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建议口腔临床医师采用CBCT获得三维图像,以便精确评估下颌管分支的情况,避免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 下颌管分支 磨牙后管 前行管 解剖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汉族成年人右侧第一磨牙口腔颌面CBCT髓室体积和牙本质指数推断年龄
3
作者 丁艳杰 张宵 +6 位作者 施文利 李子易 王威 张世林 杨根杰 郭阿几 金波 《法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5,共7页
目的基于口腔颌面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探索右侧第一磨牙髓室体积和髓室牙本质指数(pulp dentinal index,PDI)与实际年龄的相关性,构建便捷、准确的年龄推断模型。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目的基于口腔颌面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探索右侧第一磨牙髓室体积和髓室牙本质指数(pulp dentinal index,PDI)与实际年龄的相关性,构建便捷、准确的年龄推断模型。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1857例汉族成年人CBCT影像资料(男性883例,女性974例),按照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1485例训练集样本构建年龄推断模型,372例样本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运用Mimics 21.0软件测量右侧第一磨牙髓室体积,并计算PDI,分析其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在不同性别和不同牙位之间的差异。结果第一磨牙髓室体积、PDI与实际年龄均呈强负相关(r值为0.82~0.89)。髓室体积、PDI在不同性别和不同牙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PDI构建的年龄推断模型优于髓室体积;基于右侧两颗第一磨牙PDI值构建的模型(y=73.72-44.15 x_(3)-28.27 x_(4),x_(3)和x_(4)分别为右上颌第一磨牙、右下颌第一磨牙的PDI)最优,R^(2)为0.79,平均绝对误差为4.90岁。结论第一磨牙髓室体积和PDI均是推断年龄的有效指标。基于PDI的年龄推断模型较基于髓室体积的模型更便捷、准确,能够为法医学实践中的年龄推断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年龄推断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 第一磨牙 髓室体积 髓室牙本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联合CBCT用于下颌第一前磨牙融合牙四根管治疗1例
4
作者 邢允波 陈杰 叶茂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0-442,共3页
融合牙多发生于下颌前牙区,下颌第一前磨牙出现融合牙极少见。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变异较大,通常为单根管,出现四根管极罕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下颌第一前磨牙融合牙四根管的病例。采用锥形束CT对患牙进行检查,显微镜准确定位根管口... 融合牙多发生于下颌前牙区,下颌第一前磨牙出现融合牙极少见。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变异较大,通常为单根管,出现四根管极罕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下颌第一前磨牙融合牙四根管的病例。采用锥形束CT对患牙进行检查,显微镜准确定位根管口,借助镍钛器械机械预备、超声荡洗,运用热牙胶对根管严密充填。术后3~12个月随访结果表明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前磨牙 融合牙 根管治疗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像参数下CBCT的成像质量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钱军 马芮 +4 位作者 谢晓艳 姜丹 邓少纯 段瑶 毋育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估不同成像参数下CBCT的图像质量,分析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6台不同品牌CBCT扫描仪〔3D Accuitomo(Morita)、i-CAT(Kavo)、5G(NewTom)、Smart3D(北京朗视)、DCT Pro(Vatech)、VGi(... 目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估不同成像参数下CBCT的图像质量,分析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6台不同品牌CBCT扫描仪〔3D Accuitomo(Morita)、i-CAT(Kavo)、5G(NewTom)、Smart3D(北京朗视)、DCT Pro(Vatech)、VGi(NewTom)〕,在各个品牌的典型曝光条件下(电压和电流强度不同)扫描空间分辨率模体和高仿真头模,7位医师对拍摄的CBCT图像进行主观评价打分,比较不同CBCT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和对常见口腔解剖结构的可见性。客观评价指标采用各仪器所获的图像空间分辩率(LP/mm)。结果:7位医师的组内一致性和组间一致性均无显著性差异。主观评价New Tom 5G为2分,i-CAT为5分,其余4个品牌匀为4分,客观评价i-CAT的LP/mm为1.8,Smart3D为2.0,其余4个品牌为1.0~1.7。在相同管电流条件下,不同管电压的图像主观质量有显著性差异。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不同管电流的图像主观质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不同品牌之间的客观评价差异可能与电压、电流强度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图像质量 主观评价 客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低角不同矢状骨面型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的CBCT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郁馨 左志刚 +3 位作者 杨子靓 王瀚平 赵艳红 王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差异,探讨颞下颌关节与颅颌面部骨骼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16岁骨性Ⅰ、Ⅱ、Ⅲ类低角患者各20例做为研究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CBCT并导入Invivo 5....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差异,探讨颞下颌关节与颅颌面部骨骼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16岁骨性Ⅰ、Ⅱ、Ⅲ类低角患者各20例做为研究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CBCT并导入Invivo 5.2软件获取头颅侧位及双侧关节影像,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Ⅰ类低角组髁突长轴径和冠状面髁突宽度、Ⅱ类低角组关节间隙以及Ⅲ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等与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呈显著负相关。(2)与对照组相比,Ⅰ类低角组关节前间隙(P=0.022)和Ⅱ类低角组关节窝深度(P=0.027)等明显较大,Ⅲ类低角组关节结节斜度(P=0.017)和髁突水平角(P=0.016)明显较小。(3)Ⅰ类低角组髁头角和关节结节斜度等(P<0.05)、Ⅱ类低角组关节内间隙(P≤0.01)以及Ⅲ类低角组髁头角(P<0.01)等均显示右侧小于左侧。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形态、对称性、关节间隙等存在显著差异,正畸治疗中应予以重视,持续关注其髁突生长状态,以达到正畸后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颞下颌关节 矢状骨面型 青少年 低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模糊学习的牙科CBCT运动伪影校正算法
7
作者 林宗悦 王永波 +1 位作者 边兆英 马建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8-1208,共11页
目的 针对牙科CBCT扫描中患者不自主运动导致的重建图像运动伪影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模糊学习的牙科CBCT运动伪影校正算法(DMBL),以提升牙科CBCT的成像质量。方法 首先使用模糊编码模块提取运动退化特征,从而对运动导致的退化过程... 目的 针对牙科CBCT扫描中患者不自主运动导致的重建图像运动伪影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模糊学习的牙科CBCT运动伪影校正算法(DMBL),以提升牙科CBCT的成像质量。方法 首先使用模糊编码模块提取运动退化特征,从而对运动导致的退化过程进行建模,然后将得到的运动退化特征输入伪影校正模块进行运动伪影去除。其中,伪影校正模块采用了图像模糊去除和图像模糊仿真的联合学习框架,可有效处理空间变化且随机的运动模式。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分别在仿真运动数据集和临床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果 仿真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峰值信噪比提升了2.88%,结构相似性(SSIM)提升了0.89%,均方根误差(RMSE)减少了10.58%;临床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取得了最高的专家主观图像质量评分4.417(5分制),且与对比方法结果的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本文提出的DMBL算法,通过构建深度模糊联合学习网络结构,能够有效地去除牙科CBCT图像中的运动伪影,实现高质量的图像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伪影校正 牙科cbct 模糊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稀疏角度重建方法
8
作者 廖静怡 彭声旺 +1 位作者 王永波 边兆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44-2054,共11页
目的为了解决稀疏角度CBCT重建的图像伪影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重建框架(DualSFR-Net)。方法提出的DualSFR-Net方法主要包含3个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域转换模块和图像恢复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包... 目的为了解决稀疏角度CBCT重建的图像伪影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重建框架(DualSFR-Net)。方法提出的DualSFR-Net方法主要包含3个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域转换模块和图像恢复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包括一个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稀疏投影插值网络(SPINet)和一个全角度投影恢复网络(FPRNet)。其中,SPINet针对稀疏角度投影数据进行投影插值合成全角度投影数据,FPRNet则是对合成全角度投影数据进一步修复。域转换模块引入重建和前投影算子实现双域网络的前向和梯度回传过程。图像恢复模块包含一个图像恢复网络FIRNet,对域转换后的图像进行微调以去除残留的伪影和噪声。结果在牙科CT数据集上进行的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提出的DualSFR-Net在稀疏采样协议下能够重建出高质量的CBCT图像;定量上,所提出DualSFR-Net方法在稀疏2倍和4倍协议下在PSNR指标上相对于现有同类最优方法分别提高了0.6615和0.7658,在SSIM指标上分别提高了0.0053和0.0134。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稀疏角度重建方法DualSFR-Net能够有效地去除条纹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成功实现了对CBCT稀疏角度双域成像网络的高效联合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稀疏角度成像 双域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CT中牙髓和牙体体积的机器学习用于青少年儿童年龄推断
9
作者 韩佳璇 沈诗慧 +3 位作者 吴怡文 孙晓丹 陈天南 陶疆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中左上颌中切牙与左上颌尖牙的牙髓体积和牙体体积,采用逐步回归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推断青少年儿童年龄,并对推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498例上海市汉族...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中左上颌中切牙与左上颌尖牙的牙髓体积和牙体体积,采用逐步回归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推断青少年儿童年龄,并对推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498例上海市汉族青少年儿童口腔颌面CBCT影像,测量左上颌中切牙与尖牙的牙髓体积和牙体体积并加以运算,运用K-最近邻、岭回归和决策树3种机器学习算法以及逐步回归法建立4个年龄推断模型,计算并比较决定系数、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等指标。绘制相关性热图,对参数间的单调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K-最近邻模型(R^(2)=0.779)和岭回归模型(R^(2)=0.729)相对于逐步回归法(R^(2)=0.617)表现更为优越,而决策树模型(R^(2)=0.494)的拟合效果较差。相关性热图显示,年龄和牙髓体积、牙髓与牙体硬组织的体积比以及牙髓与牙体的体积比之间呈单调负相关。结论牙髓体积及牙髓体积占比与年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采用基于CBCT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年龄推断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基于CBCT的深度学习牙龄推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法医齿科学 年龄推断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 机器学习 青少年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构型及其影响因素的CBCT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太伟 刘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应用CBCT对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解剖形态进行评估。方法:根据CBCT影像选取出579例具有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患者,分别进行对称性、根面沟及不同横断面的根管形态分析。结果:双侧下颌第二磨牙同为C形根管有80.0%;1047颗C形根管... 目的:应用CBCT对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解剖形态进行评估。方法:根据CBCT影像选取出579例具有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患者,分别进行对称性、根面沟及不同横断面的根管形态分析。结果:双侧下颌第二磨牙同为C形根管有80.0%;1047颗C形根管在根管口、根中、根尖的根管构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在根中与根尖的根管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25岁组与26~50岁组在3个不同横断面上的根管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舌侧沟与具有颊舌侧沟的在不同横断面上的根管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CBCT,可以准确判断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构型及走向,有助于对形态复杂的C形根管进行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恒磨牙 C形根管 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缩生长因子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联合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的疗效:临床和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昕莹 程雪原 +3 位作者 张勇 李菲 段晋瑜 乔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共9页
目的:明确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采用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为载体]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对36例骨下袋缺损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采用CGF+CPC进行治疗(n... 目的:明确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采用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为载体]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对36例骨下袋缺损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采用CGF+CPC进行治疗(n=18),对照组单独使用CPC进行治疗(n=18)。在基线和术后1年时评估两组的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检测硬组织充填情况,比较CGF和血清中主要生长因子的水平(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和CBCT硬组织充填测量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CBCT硬组织充填测量值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CGF+CPC在探诊深度降低[(4.5±1.3)mm vs.(3.2±1.1)mm]和临床附着获得[(3.8±0.9)mm vs.(2.0±0.5)mm]方面比单独使用CPC更有效(P<0.05)。与单纯CPC组相比,CGF+CPC组CBCT显示硬组织充填程度明显增加[骨袋深减少(3.9±1.2)mm vs.(2.1±0.7)mm,P<0.01]。术后1年时,CGF+CPC组CBCT显示骨下袋体积减少(0.0318±0.0041)mL,显著优于单纯CPC组[(0.0197±0.0012)mL,P<0.05]。此外,CGF中主要生长因子的含量高于血清(P<0.001)。结论:术后1年的观察结果显示,CGF可显著促进CPC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 牙周组织再生 骨下袋缺损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三维对称性的CBCT观察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可 王珊 +4 位作者 王林 于剑南 赵宏 刘敏 赵春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的三维特征。方法:纳入正畸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62名,按照颏点的偏离程度分为颜面部不对称组30例和颜面部对称组32例,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扫描获得颅面...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的三维特征。方法:纳入正畸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62名,按照颏点的偏离程度分为颜面部不对称组30例和颜面部对称组32例,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扫描获得颅面部DICOM数据,采用Dolphin 11.0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选择描述下颌骨骨性结构特征的13个点进行描记,对下颌骨37个变量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颜面部不对称组偏斜侧髁突及下颌角点相对于偏斜对侧处于向后、向外、向上的位置,偏斜对侧有着更长的下颌体、下颌支、髁突和更大的下颌支倾斜度及髁突倾斜度。结论:髁突、下颌支、下颌体的不对称生长发育及下颌骨的旋转都是导致下颌偏斜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偏斜 骨性Ⅲ类错(牙合) 下颌骨 锥形束CT(cbct)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成人下颌骨形态的CBCT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密 于美清 +5 位作者 刘俊 董福生 卢海燕 胡骁颖 陈文静 马文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2-525,共4页
目的:用锥体束CT(CBCT)资料分析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成人患者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纳入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的成人患者20例作为偏斜组,个别正常20例为正常组。进行CBCT扫描,用IN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对测量... 目的:用锥体束CT(CBCT)资料分析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成人患者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纳入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的成人患者20例作为偏斜组,个别正常20例为正常组。进行CBCT扫描,用IN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偏斜组中偏斜侧下颌升支长度、体积、下颌骨总长度、体积、下颌体后半部分长度、髁突单位、下颌角与下颌体的单位长度均小于对侧(P<0.05),偏斜侧下颌角的角度大于对侧,其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偏斜组2侧各项的差值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侧的髁突与下颌升支小于对侧;下颌体的后部轻度不对称;下颌体前半部分两侧基本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耠 下颌偏斜 锥体束CT(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畸形患者气道大小形态的CBCT研究 被引量:33
14
作者 陈科名 杨崇实 邓锋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部气道大小及三维形态的差异,探讨颅面结构与上气道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成年错畸形患者(18~40岁)正畸治疗前锥束CT资料,根据ANB角的大小分成Ⅰ类,Ⅱ类,Ⅲ类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部气道大小及三维形态的差异,探讨颅面结构与上气道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成年错畸形患者(18~40岁)正畸治疗前锥束CT资料,根据ANB角的大小分成Ⅰ类,Ⅱ类,Ⅲ类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每组30例。利用Mimics10.01软件测量口咽部气道体积、面积、高度、最小截面处矢状径与横径的比值及截面面积,在SPSS13.0统计数据包中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气道大小及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口咽气道体积:Ⅱ类、Ⅰ类、Ⅲ类逐渐变大,气道高度:Ⅱ类、Ⅰ类、Ⅲ类逐渐变小,Ⅱ类患者舌咽部气道的体积和平均截面积明显小于I类和III类的患者,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之间口咽部气道最小截面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Ⅲ类,Ⅰ类到Ⅱ类患者口咽气道的形态是由宽阔型向狭长型转变,Ⅱ类患者呈现明显狭长的口咽气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骨面形 三维气道 锥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研究上颌窦形态及其与上颌后牙的关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晟楠 高承志 +1 位作者 杨咪咪 刘文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680-2682,共3页
目的:应用CBCT研究人群中上颌窦的一般形态差异,为上颌后牙种植术及拔除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取临床403例CBCT影像,测量并统计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的最小距离,上颌窦间隔,上颌窦底黏膜增厚,以及牙根突入窦腔的例数;结果:窦底与牙槽嵴... 目的:应用CBCT研究人群中上颌窦的一般形态差异,为上颌后牙种植术及拔除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取临床403例CBCT影像,测量并统计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的最小距离,上颌窦间隔,上颌窦底黏膜增厚,以及牙根突入窦腔的例数;结果:窦底与牙槽嵴顶最小间距为8.3 mm,左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窦间隔出现几率为98.6%,黏膜增厚与牙根突入几率分别为31%与47%,其中牙根尖病变相关的窦底黏膜增厚为56.3%,男女及左右对比均无差异。结论:上颌窦形态差异较大,上颌窦慢性炎症与上颌后牙根尖病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锥形束CT(cbct) 上颌窦间隔 黏膜增厚 种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CBCT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位置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飞 罗俊 +2 位作者 李月恒 杨正艳 鲁珂珂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为临床制定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的手术方案及评估手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筛选门诊就诊患者CBCT影像资料,通过i-CAT软件进行三维分析,记录其阻生... 目的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为临床制定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的手术方案及评估手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筛选门诊就诊患者CBCT影像资料,通过i-CAT软件进行三维分析,记录其阻生类型、下颌神经管分型和变异及下颌神经管与下颌阻生磨牙最小距离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 527例影像资料,纳入2 595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及2 595条下颌神经管。双侧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及下颌神经管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下颌神经管变异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侧下颌神经管与下颌阻生磨牙最小距离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增大趋势。结论 CBCT可帮助明确下颌阻生第三磨牙阻生类型、下颌神经管相关分型及相关位置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颌神经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牙槽嵴区骨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立艳 刘志杰 +2 位作者 苑芳连 张苗苗 王兰珠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窦底高度,并评价2组的差异,为临床中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人个别正常志愿者和安氏Ⅰ类青少年患者各30例,获取其口腔颌面...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窦底高度,并评价2组的差异,为临床中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人个别正常志愿者和安氏Ⅰ类青少年患者各30例,获取其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影像。测量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上颌窦底高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实验组颧牙槽嵴区域均为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骨宽度最大,且每层的5个测量值均表现为随测量点向颅方移动骨宽度值逐渐减小。两实验组各层颧牙槽嵴区骨宽度与窦底高度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成年人组各位置骨宽度平均值及皮质骨厚度平均值均较青少年组相应位置大。颧牙槽嵴区骨宽度随窦底高度增大而增大。2组样本上颌窦个体差异均非常大,植入微种植体前需拍摄CBCT以确定是否满足植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骨宽度 皮质骨厚度 cbct 微种植支抗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在根管治疗后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闵艺 李航 万新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955-958,共4页
目的:评估CBCT影像系统在根管治疗后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41颗完成根管治疗的牙齿进行回访,拍摄X线片,进行CBCT扫描重建,对比研究患牙根管治疗前以及回访时病变区域的变化,了解根管治疗后疾病的发生情况,评价根管治疗效果和预后。... 目的:评估CBCT影像系统在根管治疗后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41颗完成根管治疗的牙齿进行回访,拍摄X线片,进行CBCT扫描重建,对比研究患牙根管治疗前以及回访时病变区域的变化,了解根管治疗后疾病的发生情况,评价根管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17例临床术前诊断为根尖周病的病例在CBCT上均可见根尖周组织存在破坏,而X线上仅8例可见根尖区存在破坏。回访病例中根据X线片和CBCT影像诊断为根管治疗后疾病分别为17.03%和39.02%(P<0.05)。结论:CBCT有利于评估根管治疗程序的可靠性,对根管治疗后疾病诊断及再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在牙髓病诊治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根管治疗后疾病 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CBCT三维标志点识别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史建陆 郑鹭艳 +1 位作者 杨智惠 金鑫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5-718,共4页
目的:评估CBCT头颅标志点识别的信度,为将来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提供参照。方法:对30例正畸患者的CBCT原始数据,5位观察者使用Dolphin 11.5软件对CBCT图像用多平面重建法标定(轴向、矢状向、冠状向联合定点)14个头颅标志点。一位主要观察... 目的:评估CBCT头颅标志点识别的信度,为将来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提供参照。方法:对30例正畸患者的CBCT原始数据,5位观察者使用Dolphin 11.5软件对CBCT图像用多平面重建法标定(轴向、矢状向、冠状向联合定点)14个头颅标志点。一位主要观察者重复定点5次,其余4位观察者各3次,每次时间间隔1周。计算每个标志点的每个维度坐标值的ICC(组内相关系数)以评估观察者内部以及观察者之间的定点的信度。结果:对于观察者间ICC,有90.5%标志点识别的ICC大于0.75,64.3%大于0.9,仅有2.4%小于0.45。对于主要观察者内ICC,95.2%标志点识别的ICC大于0.75,88.1%大于0.9,没有标志点识别信度系数小于0.45。结论:结合适宜的标志点定义及良好的定点培训,使用Dolphin软件在CBCT图像上对新定义的标志点进行识别具有极好的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标志点 信度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评价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增龄性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邓婕 钟晓波 +1 位作者 万朝霞 何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3-226,共4页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 收集本院645例患者的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资料,分为6~15岁、〉15~25岁、〉25~35岁、〉35~45岁、〉45~55岁、〉55~65岁、〉65~82岁7个年龄段,测量牙釉质、...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 收集本院645例患者的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资料,分为6~15岁、〉15~25岁、〉25~35岁、〉35~45岁、〉45~55岁、〉55~65岁、〉65~82岁7个年龄段,测量牙釉质、牙本质、髓腔高度、髓底、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的厚度。结果 各年龄段的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的牙釉质厚度、牙本质厚度、髓腔高度、髓底厚度和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存在明显的增龄性变化,在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无明显的增龄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牙釉质 牙本质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