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追踪触发技术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献峰 朱斌 +3 位作者 周正扬 宋维通 窦鑫 胡安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评价追踪触发技术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MSCTA和DSA检查。GE lightspeed 16采集原始数据,应用Smart Prep选件,监测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下一层面颈总动脉的密度,CT值达85Hu时启动扫描... 目的:评价追踪触发技术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MSCTA和DSA检查。GE lightspeed 16采集原始数据,应用Smart Prep选件,监测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下一层面颈总动脉的密度,CT值达85Hu时启动扫描,注射速率为3.5ml/s。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仿真内镜三种后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生和2位神经外科医生评价,分析其部位、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70例患者中,58例患者共发现65个动脉瘤,漏诊2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6例,基底动脉6例,小脑上动脉1例,小脑下后动脉1例。瘤体直径平均约6.88mm,最大14.3mm,最小2.0mm,与DSA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3D图像显示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结论:3D-MSCTA可方便、敏感检出颅内动脉瘤,采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团注触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重建技术在产后盆腔动脉血管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何艳红 王志坚 +4 位作者 余艳红 钟梅 徐乙凯 刘萍 陈淑滢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3-875,共3页
目的:探讨容积重建技术(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的方法,评价其三维图像的质量。方法:6例阴道分娩后疑为胎盘植入的产妇,经双源CT血管成像(CTA)技术采集数据,利用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网。结果: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获得了... 目的:探讨容积重建技术(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的方法,评价其三维图像的质量。方法:6例阴道分娩后疑为胎盘植入的产妇,经双源CT血管成像(CTA)技术采集数据,利用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网。结果: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获得了良好的VRT立体图像。构建的6例患者血管图像均能观察到髂血管及其分支:髂总动脉6支;髂动脉分支11支(1支由于胎盘血管丛的遮挡不易观察而除外),其中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臀上动脉及臀下动脉均可见;阴部内动脉10支;子宫动脉6支;闭孔动脉2支;髂腰动脉2支。结论:VRT构建的产后盆腔动脉血管三维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可以清楚显示盆腔血管的大部分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重建技术 CT血管成像 盆腔动脉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创伤血管痉挛的CT血管造影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惠民 汤深 +1 位作者 于红 肖湘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 (CTA)在评价颅脑外伤性血管痉挛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 :对 19例颅脑外伤患者和 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 ,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和容积显示 (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CTA观察和分析。结果 :...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 (CTA)在评价颅脑外伤性血管痉挛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 :对 19例颅脑外伤患者和 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 ,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和容积显示 (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CTA观察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获得良好的CTA图像 ,9例患者发现脑血管痉挛 16处 ,其中 13处出现在大脑中动脉 ,并大多呈串珠样改变。VR显示血管改变最佳 ,可充分显示血管痉挛 ;结合横断面图像可全面评价脑创伤情况。结论 :外伤后脑血管痉挛大多呈串珠样改变 ,CTA VR可充分显示血管痉挛 ,有助于研究外伤后脑血管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血管痉挛 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扫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CT血管成像横窦体表定位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盛波 吕富荣 +4 位作者 肖智博 欧阳羽 吕发金 邓金木 刘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利于64排螺旋CT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体表定位,评价采用上项线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作为横窦标志的准确性,为横窦区入路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重建100例进行过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和乙状窦影像,对... 目的利于64排螺旋CT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体表定位,评价采用上项线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作为横窦标志的准确性,为横窦区入路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重建100例进行过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和乙状窦影像,对比观察体表骨性标志与静脉窦的位置关系,确定横窦的体表定位。结果星点主要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的横窦侧;星点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前上方占4%,星点恰好位于连接部占81%,星点位于连接部后下方占15%。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和上项线走行不完全一致,它们与横窦的关系多样;上项线与横窦走行不一致;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可作近段横窦的定位标志,但是随着它们向外移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则主要位于横窦下方,并且它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结论上项线不能代表颧弓-枕外隆突连线的走行,同时它们都不是定位横窦的可靠标志,64排螺旋CT的头部减影CTA检查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来明确个体解剖资料从而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以便指导横窦区相关手术入路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窦 上项线 解剖 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匹配与改进粒子滤波的冠脉目标跟踪算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光磊 卢倩 +1 位作者 刘秀玲 王鹏宇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5-240,共6页
CT血管造影(CTA)序列图像中冠状动脉(冠脉)的自动跟踪分割能帮助医生进行直观和快速地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提出一种针对CTA序列图像特点的目标跟踪算法,通过特征匹配和改进粒子滤波进行冠脉目标跟踪,最终生成高精度的冠脉三... CT血管造影(CTA)序列图像中冠状动脉(冠脉)的自动跟踪分割能帮助医生进行直观和快速地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提出一种针对CTA序列图像特点的目标跟踪算法,通过特征匹配和改进粒子滤波进行冠脉目标跟踪,最终生成高精度的冠脉三维模型。其中改进粒子滤波算法改变了粒子重采样规则,为追踪到运动状态突变目标提供基础。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解决冠脉追踪中分叉繁多、形态变化以及运动状态变化剧烈等难点问题,具有较高的追踪准确度以及良好的鲁棒性,能够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滤波 目标跟踪 特征匹配 CT血管造影图像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局特征及多层次特征聚合的冠脉分割算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顾佳 方志军 田方正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8-970,共13页
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分割在辅助医生判断血管堵塞、血管疾病诊断等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CTA图像中存在大量噪声和FCN、U-Net、V-Net等经典深度学习算法分割结果不细腻的问题,提出了全局特征及多层次特征聚... 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分割在辅助医生判断血管堵塞、血管疾病诊断等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CTA图像中存在大量噪声和FCN、U-Net、V-Net等经典深度学习算法分割结果不细腻的问题,提出了全局特征及多层次特征聚合网络。这种新型的网络由全局特征模块、特征融合与V形细化多层次特征聚合模块以及深度监督三部分组成。全局特征模块综合早期和后期特征信息,在融合丰富的细节和语义信息基础上实现对原始CTA图像过滤操作,生成基础特征。细化V形模块在基础特征的基础上生成不同层次的细化特征图,通过聚合不同层次的细化特征图,得到精准冠脉分割图像。此外,在每一个细化V形模块之后加入深度监督机制来避免梯度消失的问题。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主流基线。消融实验也证明了每个模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割 全局特征 细化V形 多层次特征聚合 深度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腓骨肌皮瓣及CT血管造影术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建平 刘美绸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瓣及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重建下颌骨缺损中应用。方法:10例下颌骨术后缺损拟行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术前常规行下肢CTA检查,重建钛板预成形,进行游离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术前CTA检查顺利,10例中1例胫后...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瓣及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重建下颌骨缺损中应用。方法:10例下颌骨术后缺损拟行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术前常规行下肢CTA检查,重建钛板预成形,进行游离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术前CTA检查顺利,10例中1例胫后动脉缺如,腓动脉代替胫后动脉,放弃腓骨肌皮瓣重建。9例游离腓骨肌皮瓣均成活(成功率100%),下颌骨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腓骨肌皮瓣可提供足够软、硬组织量,是下颌骨复合缺损修复的较好供体;CTA技术在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前供区评价选择、手术设计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腓骨肌皮瓣 CT血管造影技术 下颌骨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