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71篇文章
< 1 2 1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modelling blasts i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被引量:2
1
作者 D.Mohotti K.Wijesooriya S.Weckert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9-34,共1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time-efficient numerical approach to modelling high explosive(HE)blastwave propagation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One of the main issues of using conventional CFD modelling in high e... This paper presents a time-efficient numerical approach to modelling high explosive(HE)blastwave propagation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One of the main issues of using conventional CFD modelling in high explosive simulations is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define the initial blastwave properties that arise from the ignition and consequent explosion.Specialised codes often employ Jones-Wilkins-Lee(JWL)or similar equation of state(EOS)to simulate blasts.However,most available CFD codes are limited in terms of EOS modelling.They are restrictive to the Ideal Gas Law(IGL)for compressible flows,which is generally unsuitable for blast simulations.To this end,this paper presents a numerical approach to simulate blastwave propagation for any generic CFD code using the IGL EOS.A new method known as the Input Cavity Method(ICM)is defined where input conditions of the high explosives are given in the form of pressure,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time-history curves.These time history curves are input at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centre of the charge.It is shown that the ICM numerical method can accurately predict over-pressure and impulse time history at measured locations for the incident,reflective and complex multiple reflection scenarios with high numerical accuracy compared to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The ICM is compared to the Pressure Bubble Method(PBM),a common approach to replicating initial conditions for a high explosive in Finite Volume modelling.It is shown that the ICM outperforms the PBM on multiple fronts,such as peak values and overall overpressure curve shape.Finally,the paper also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of choosing an appropriate solver between the Pressure Based Solver(PBS)and Density-Based Solver(DBS)and provid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ither choice.In general,it is shown that the PBS can resolve and capture the interactions of blastwaves to a higher degree of resolution than the DBS.This is achieved at a much higher computational cost,showing that the DBS is much preferred for quick turnarou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load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Explosions Numerical simul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 of gas-liquid two phases flow in 320 m^3 air-blowing mechanical flotation cell using different turbulence models 被引量:4
2
作者 沈政昌 陈建华 +2 位作者 张谌虎 廖幸锦 李玉琼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385-2392,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recently developed single-trough floating machine with the world's largest volume(inflatable mechanical agitation flotation machine with volume of 320 m3) in China, the gas-fluid two-phase flow in... According to the recently developed single-trough floating machine with the world's largest volume(inflatable mechanical agitation flotation machine with volume of 320 m3) in China, the gas-fluid two-phase flow in flotation cell was simulated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 It is shown that hexahedral mesh scheme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the flotation cell than tetrahedral mesh scheme, and a mesh quality ranging from 0.7 to 1.0 is obtained.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standard k-ε, k-ω and realizable k-ε turbulence models were carried out.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standard k-ε turbulence model could give a result relatively close to the practice and the liquid phase flow field is well characterized. In addition, two obvious recirculation zones are formed in the mixing zones, and the pressure on the rotor and stator is well characterized. Furthermor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using improved standard k-ε turbulence model show that surface tension coefficient of 0.072, drag model of Grace and coefficient of 4, and lift coefficient of 0.001 can be achiev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hat gas-fluid two-phase flow in large flotation cell can be well simulated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simulation flotation cell gas-liquid two-phases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of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under unsteady flow
3
作者 BUMRUNGPETCH J. TAN A.C.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3-98,共6页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 in this study is a mechanical tool that is used to support blood flow in the patient with heart disease. It supports left ventricle by building up the pressure to the pump outlet ...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 in this study is a mechanical tool that is used to support blood flow in the patient with heart disease. It supports left ventricle by building up the pressure to the pump outlet connected to the aorta. This pump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magnetic driven centrifugal pump with a unique small washout hole constructed inside the impeller to generate the washout flow passage to prevent the stagnation at the region underneath and around the rot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and optimize the design to avoid recirculation and high shear stress which is the main cause of stagnation and blood damage. Transient simulation was used for this study due to the asymmetric design of the washout hole and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bottom support of the impeller that has a risk of thrombosis,also,it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variation of hydraulic performance caused by the rotation of the impeller and pulsed flow at the pump inle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no excessive stress and no recirculation observed within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in addition,the research result also provides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pu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pump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unsteady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PM双向耦合模型的水稻导苗机构设计与仿真
4
作者 葛宜元 郭宁宁 +2 位作者 齐庆龙 孟庆祥 高洪才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0-257,共8页
为增加水稻钵体的抛出速度,提高落秧率,针对水稻钵体被机载水稻抛秧装置顶出脱盘后的运动状态,进行导苗机构的设计。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离散相模型(DPM),对钵体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研究,并对导苗机构内腔的流速和压力分布... 为增加水稻钵体的抛出速度,提高落秧率,针对水稻钵体被机载水稻抛秧装置顶出脱盘后的运动状态,进行导苗机构的设计。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离散相模型(DPM),对钵体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研究,并对导苗机构内腔的流速和压力分布进行分析,得出气相的分布特点和原因。选取导苗机构入口速度、折弯角度和管长作为试验因素,以抛出速度为指标,进行仿真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模拟钵体颗粒在流场内的耦合情况进行抛秧管末端处颗粒抛出速度的数据分布监测,得出影响抛出速度的因素主次关系为折弯角度>入口风速>管长,最优参数组合为入口风速25 m/s、折弯角度6°、管长612 mm,此时钵体颗粒的抛出速度为19.8 m/s。通过对带苗钵体在导苗机构的运动情况进行实际验证,测得10组试验平均抛出速度为17.3 m/s,与仿真试验误差为12%左右,证明仿真试验的最优参数组合可行,满足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可为机载水稻抛秧装置的研究提供设计依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导苗机构 计算流体力学 离散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燃煤锅炉协同处置含油污泥方案设计
5
作者 张凡志 郑德水 +3 位作者 张海丹 李卫平 方仙明 张光学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0,共8页
针对含油污泥产量高、危害大及处理困难等特点,设计了采用燃煤锅炉进行协同焚烧处置的技术方案,对含油污泥进行加热、除杂、配比及均匀化后,由喷枪雾化后形成50~150μm的液滴,送入炉膛燃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及优化... 针对含油污泥产量高、危害大及处理困难等特点,设计了采用燃煤锅炉进行协同焚烧处置的技术方案,对含油污泥进行加热、除杂、配比及均匀化后,由喷枪雾化后形成50~150μm的液滴,送入炉膛燃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及优化。结果表明:当喷枪布置在主燃区中下位置时,油泥液滴能够穿透至炉膛内部,避免贴壁燃烧引起的壁面温度高、还原性气氛强等问题。由于掺烧比例低、油泥热值与煤粉接近,因此不同的布置方案均不会影响整体炉膛内温度场分布特性。当喷枪布置在主燃区中间位置时,四周水冷壁表面的氧气体积分数较高,避免了高温腐蚀风险。从煤粉燃尽率来看,掺烧含油污泥后,不同的方案均能够降低飞灰含碳量,当喷枪布置在主燃区中间位置时,不同负荷下油泥对煤粉燃尽率的影响均较小。经过数值模拟分析后认为,采用大型燃煤锅炉进行含油污泥协同处置,最优方案是将雾化喷枪布置在主燃区中部二次风喷口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燃煤锅炉 协同处置 掺烧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方法的食用菌方舱内部生长环境数值模拟
6
作者 高菊玲 张志洋 王宜雷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0,107,共8页
针对食用菌方舱内部生长环境直接观测难度较大的问题,以自主设计的榆黄菇培养方舱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孔介质、组分传输等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方舱的内部流场与速度、温度、湿度分布。结果表明:菌包组间的阻力系数与菌包的排布... 针对食用菌方舱内部生长环境直接观测难度较大的问题,以自主设计的榆黄菇培养方舱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孔介质、组分传输等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方舱的内部流场与速度、温度、湿度分布。结果表明:菌包组间的阻力系数与菌包的排布关系不大,径向和轴向上的内部阻力系数、粘性阻力系数分别为37.66、5.68×10^(5)和6.64、5.32×10^(5)。方舱内的最高温度在新风出风口和加湿管道出口附近,约为24℃;最低温度在空调出风口附近,约为16℃;随着远离新风出风口和空调出风口,方舱内的温差逐渐减小;菌菇生长区域的湿度、温度较均匀,平均温度约为18℃,适合榆黄菇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方舱 计算流体力学 多孔介质 内部流动 温湿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D和CFD组合方法的肥大船型功率预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旋 高玉玲 陈伟民 《中国航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对三种肥大船型不同载况下形状因子(1+k)的确定方法及其适应性开展研究,探讨建立基于模型试验流体动力学(EFD)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组合方法的肥大船型实船功率预报方法。以某肥大型散货船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 对三种肥大船型不同载况下形状因子(1+k)的确定方法及其适应性开展研究,探讨建立基于模型试验流体动力学(EFD)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组合方法的肥大船型实船功率预报方法。以某肥大型散货船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形状因子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采用EFD和CFD组合方法进行实船性能预报。研究表明:基于CFD获取形状因子并结合模型试验进行肥大船型功率预报,结果与实船试航结果比较接近且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验证基于EFD和CFD组合方法预报实船航速功率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流体动力学 计算流体动力学 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组合方法 形状因子 实船功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EM耦合的土壤传热过程模拟
8
作者 江洁 赵庆富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210-216,共7页
为探明射流燃烧火焰在除草时的温度分布,分析射流火焰在土壤颗粒及多孔介质中的传热特性,通过测量和标定土壤颗粒参数,建立火焰喷头、土壤颗粒床以及土壤多孔介质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离散元法(DEM)耦合方法对喷头射流燃烧火... 为探明射流燃烧火焰在除草时的温度分布,分析射流火焰在土壤颗粒及多孔介质中的传热特性,通过测量和标定土壤颗粒参数,建立火焰喷头、土壤颗粒床以及土壤多孔介质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离散元法(DEM)耦合方法对喷头射流燃烧火焰温度在土层中的热特性传递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喷头高度为100 mm时最高温度可达958 K,温度影响范围近似为半径90 mm的圆,传热深度可达17 mm。当喷头高度为200 mm时最高温度为848 K,影响范围近似为半径40 mm的圆,温度影响范围和影响半径都与喷头高度呈线性关系,均随着喷头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试验测得火焰喷头在距离地面高度分别为100、125、150、175、200 mm时土壤最高温度分别为926.15、913.95、887.35、860.85、818.35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 离散元法 燃烧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CFD与LSTM技术对低空风切变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董泽新 吴硕岩 +5 位作者 叶芳 陈丽晶 李毅 孙辰博 徐峰 刘磊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562,共17页
为提升低空风切变预报精度,本文综合运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fifth-generation reanalysis data,ERA5]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 为提升低空风切变预报精度,本文综合运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fifth-generation reanalysis data,ERA5]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的FNL全球再分析资料(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全球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兰州中川机场的实况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WRF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长短期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方法,对2021年4月15-16日兰州中川机场的两次风切变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在小于1 km的网格中使用大涡模拟,WRF模式在单个站点风速模拟任务中表现更好,但在近地面水平风场风速模拟效果上,不如WRF模式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方案;(2)对于飞机降落过程中遭遇的两次低空风切变的模拟,WRF-LES和WRF-CFD两种模式都可以模拟出第一次低空风切变,而第二次受传入模式的WRF风速数据值较小的影响,两种模式风速差都没有达到阈值,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验证;(3)低风速条件(6 m·s^(-1))下,基于LSTM的单变量风速预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基本维持在0.59 m·s^(-1),能较好地把握不同地形与环流背景条件下风速变化的非线性关系,虽然受到WRF误差和观测要素不全的限制,多变量风速预测能在保证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小于6.60%的情况下,以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泛化能力实现风速预测。本文不仅验证了WRF-CFD和WRF-LES耦合方案在风场和低空风切变预报中的差异,还探讨了基于LSTM的风速预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期望为提高风场模拟精度,缩短精细风场模拟时间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风切变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fd) WRF模式 大涡模拟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变风下车-桥系统三分力系数演化规律的CFD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洋 何旭辉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3-733,共11页
为研究突变风作用下车-桥系统三分力非定常特性问题,以某大桥工程为背景,采用ANSYS Fluent有限元软件建立流线型箱梁和钝体和谐号列车精细化二维数值模型,基于UDF在模型速度入口设置6种突变风工况,分析不同加速度和有无初速度作用下的车... 为研究突变风作用下车-桥系统三分力非定常特性问题,以某大桥工程为背景,采用ANSYS Fluent有限元软件建立流线型箱梁和钝体和谐号列车精细化二维数值模型,基于UDF在模型速度入口设置6种突变风工况,分析不同加速度和有无初速度作用下的车-桥系统三分力及其系数演化规律。通过与均匀流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突变风工况中,车-桥系统在加速初始和结束时刻会出现阻力跃升和跃跌,这可能与加速度的有无相关,其中流线型箱梁在加速过程中出现阻力超冲现象,超冲系数值最大可达4.1,而钝体列车超冲系数值维持在1.0~1.1,基本无阻力超冲现象。此外,比之无初速工况,有初速会降低阻力超冲系数值。3个气动力系数均出现显著的非定常特性,在加速初段,升力系数C_(L)(t)、阻力系数C_(D)(t)和扭矩系数C_M(t)波动幅度大,加速后段逐步平稳,回到均匀流相应水平。其中无初速的工况车-桥系统三分力系数非定常效应比有初速工况更为明显。在不同加速度的工况之间,非定常效应也存在差异性,对于有初速的突变风工况,在一定范围内,车-桥系统三分力系数非定常效应随着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对于无初速的工况则随着加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可见,有无初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是影响突变风下车-桥系统三分力系数非定常特性的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突变风作用的气动力非定常特性研究和高速列车行车安全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风 车-桥系统 超冲系数 三分力系数 非定常效应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FASTRAN的小型发射筒激波开盖过程仿真分析
11
作者 王启凡 安超 +1 位作者 魏广威 秦会国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7,共9页
为研究小型发射筒热发射激波开盖过程,通过CFD-FASTRAN气动分析软件对其过程进行数值仿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给出了小型发射筒热发射激波开盖过程中主要部件表面温度、压力所受燃气激波影响的变化过程。创新性通过CFD-FASTRAN气动... 为研究小型发射筒热发射激波开盖过程,通过CFD-FASTRAN气动分析软件对其过程进行数值仿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给出了小型发射筒热发射激波开盖过程中主要部件表面温度、压力所受燃气激波影响的变化过程。创新性通过CFD-FASTRAN气动分析软件对小型发射筒热发射激波开盖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首次系统性分析了喷管与后盖距离以及喷管扩张角度对激波开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后盖受到燃气射流影响压力由边缘向中心减小,温度由边缘向中心增大;燃气流反射激波沿发射筒轴向向弹头方向运动,发射筒壁面压力、温度随激波运动方向逐渐减小;前盖受到燃气激波影响温度、压力由边缘向中心减弱;弹体喷管出口与后盖的距离增大、喷管扩张角度增大均有利于增强激波反射到前盖的总能量,同时可以缩短激波开盖的时间。计算模拟方法可为采用热发射激波开盖的小型发射筒前后盖强度设计、结构设计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FASTRAN 发射筒 激波 计算流体 燃气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雪茄烟叶晾房优化设计
12
作者 赵汉卿 苗芊 +5 位作者 杨春雷 张凯 张鹏飞 孙光伟 赵洁 曾波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6-337,共12页
【目的】针对雪茄烟叶晾制过程中出现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和成品率低下的问题,对晾房结构和通风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提升其内部各物理场的均匀性。【方法】构建雪茄烟叶晾房内部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3场耦合的数学模型,并利用CFD(compu... 【目的】针对雪茄烟叶晾制过程中出现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和成品率低下的问题,对晾房结构和通风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提升其内部各物理场的均匀性。【方法】构建雪茄烟叶晾房内部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3场耦合的数学模型,并利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软件对晾房内部3个物理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现有晾房内存在涡流和短路风道的问题,导致晾房内部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不均匀。运用工业通风中的置换通风原理,通过增设内置风道和调整风机布置位置来提升现有晾房内部的均匀性。【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晾房内部流场均匀性提升了57.43%,温度场均匀性提升了33.81%,湿度场均匀性提升了11.12%。【结论】优化现有雪茄烟叶晾房,使其内部各物理场的均匀性得到了显著改善,明显提升雪茄烟的晾制品质和晾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茄烟 晾房 计算流体力学 置换通风 结构优化 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convective flow in the Earth crust under consideration of dynamic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崇斌 彭省临 +2 位作者 刘亮明 B.E.HOBBS A.OR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2080-2084,共5页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problems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of the Earth. To consi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behaviours, the lithosphere consisting of the crust and upper ...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problems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of the Earth. To consi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behaviours, the lithosphere consisting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was simulated as fluid-saturated porous rocks, while the upper aesthenospheric part of the mantle was simulated as viscous fluids. Since the whole lithosphere was computationally simulated,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was appropriately considered. In particular, the mixing of mantle fluids and crustal fluids was simula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computational model. The related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an example problem demonstrate that the mantle fluids can flow into the crust and mix with the crustal fluids due to the resulting convective flows in the crust-mantle system. Likewise, the crustal fluids can also flow into the upper mantle and mix with the mantle fluids. This kind of fluids mixing and exchang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overning processes that control the ore body form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upper crust of the Ea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crustal fluids mantle fluids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超高压喷油嘴空化特性正交优化研究
14
作者 屈春叶 张乾 何小强 《现代制造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流体仿真模拟研究了某内燃机超高压喷油嘴的空化特性及燃油雾化特性。在验证燃油流体网格的基础上,分析了喷孔直径、喷孔入口倒圆半径和喷孔夹角对燃油气相流场的影响,并研究了喷... 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流体仿真模拟研究了某内燃机超高压喷油嘴的空化特性及燃油雾化特性。在验证燃油流体网格的基础上,分析了喷孔直径、喷孔入口倒圆半径和喷孔夹角对燃油气相流场的影响,并研究了喷孔出口处的燃油平均气相分数及雾化效果。结果表明:喷孔直径、喷孔入口倒圆半径和喷孔夹角均显著影响燃油雾化特性。随着喷孔直径增加,空化现象从下侧向上侧转移,燃油平均气相分数先增加后减少;喷孔入口倒圆半径增加则空化强度和燃油平均气相分数降低,但流量性能提升;喷孔夹角增大使空化从下壁面向上壁面转移,燃油平均气相分数增加,雾化效果改善。通过正交仿真试验得到了优化后的参数组合,即喷孔直径为0.26 mm、喷孔入口倒圆半径为0.02 mm和喷孔夹角为90°,喷孔出口处燃油流量为189.3 mL/s,燃油平均气相分数为25.6%。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优化后的喷油嘴具有优良的雾化效果和流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 超高压 喷油嘴 空化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模型的城市地下三维承灾体洪水演进特性研究
15
作者 蔡钊 刘宏伟 +1 位作者 储少志 闵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29,共4页
城市化地区由于错综复杂的地下三维空间特性,在洪涝灾害发生后是主要承灾体之一,然而现有对城市化地区的洪涝模拟研究,基本集中于一维或二维的淹没研究,无法真实反映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后地下承灾体空间内的水位、水流流速的变化情况。因... 城市化地区由于错综复杂的地下三维空间特性,在洪涝灾害发生后是主要承灾体之一,然而现有对城市化地区的洪涝模拟研究,基本集中于一维或二维的淹没研究,无法真实反映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后地下承灾体空间内的水位、水流流速的变化情况。因此,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模型,构建和模拟了地下三维承灾体空间的概化模型和地下空间模型,结果发现在单层地下空间水流高流速区域集中在水流入口附近,并会在地下空间较大范围内形成回流区域,而双层地下空间的高流速区域基本集中在空间入口处及双层空间的连接处,可见在洪涝灾害发生前期需注意地下空间入口处,以及灾害发生中期,地下空间的连接处的高流速区域对行人及重要建筑物可能会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地下空间洪涝灾害发生后灾害链推演,以及地下空间人员疏散等灾害应对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城市洪涝 三维承灾体 概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高原室内烟雾箱温场分布和扰流特性数值模拟
16
作者 于鸿洋 许定民 +2 位作者 徐加臣 于海生 李加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2-522,共11页
烟雾箱模拟实验是研究大气污染机理进而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对策的一种手段。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中Realizable k-ε模型模拟高原室内烟雾箱实验系统内传热过程以及不同风扇转速条件下的扰流混合过程,得到烟雾箱实验系统... 烟雾箱模拟实验是研究大气污染机理进而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对策的一种手段。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中Realizable k-ε模型模拟高原室内烟雾箱实验系统内传热过程以及不同风扇转速条件下的扰流混合过程,得到烟雾箱实验系统内部温度分布情况以及反应器内的物质浓度分布,分析内部整体空间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和反应器内的物质混合程度,并将温度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根据Realizable k-ε模型通过仿真模拟研究烟雾箱实验系统的流场特性、温场分布以及反应器内物质混合程度,对烟雾箱实验系统性能进行验证,并通过现场实验,测得实测值与仿真值最大误差不超过8.59%;烟雾箱实验系统箱体内部空间温场分布较为均匀,反应器内温度相较箱体内部更难达到温度稳定状态,实际温度呈梯度分布,中心位置温度与设定目标温度相差不超过±1℃;反应器内部空间整体物质混合程度较好,但在棱边、顶点以及壁面位置分别出现混合不均和物质聚集现象,风扇转速对混合时间影响较小,过高的转速条件反而会增大反应器内物质的壁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室内烟雾箱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Realizable k-ε模型 传热 扰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FEM耦合方法的冰柱碰撞响应研究
17
作者 宋英龙 杨博睿 +3 位作者 赵禹 杨碧野 郑瑜娜 张桂勇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7-74,共8页
碰撞冰载荷是影响极地海洋结构物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软件STAR-CCM+和FEM软件Abaqus协同仿真,构建了计算结构物-浮冰-水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开展了圆柱形结构物与方形浮冰的碰撞响应研究并分析... 碰撞冰载荷是影响极地海洋结构物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软件STAR-CCM+和FEM软件Abaqus协同仿真,构建了计算结构物-浮冰-水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开展了圆柱形结构物与方形浮冰的碰撞响应研究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碰撞响应的影响。进一步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考虑浮冰初始旋转的碰撞力修正模型。分析了碰撞前、碰撞中和碰撞后阶段对碰撞力峰值的影响,实现了对带有初始旋转的浮冰碰撞载荷的快速估算。研究发现,碰撞前浮冰速度衰减、碰撞持续时间和碰撞后浮冰的转动对碰撞力均有较大影响,碰撞力随浮冰旋转角度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FEM耦合 协同仿真 浮冰 结构物 碰撞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级配砂土潜蚀过程的DEM-CFD耦合模拟研究
18
作者 王永庆 刘智 +2 位作者 熊磊 康捷 任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81,共7页
潜蚀是引起堤防和大坝等水利工程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深入探究潜蚀在细观尺度上的发生与发展机理,采用离散元(DEM)与计算流体力学(CFD)耦合的方法建立了土体潜蚀细观分析模型,以探讨水力梯度和细颗粒含量对土体潜蚀的影响,并分析... 潜蚀是引起堤防和大坝等水利工程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深入探究潜蚀在细观尺度上的发生与发展机理,采用离散元(DEM)与计算流体力学(CFD)耦合的方法建立了土体潜蚀细观分析模型,以探讨水力梯度和细颗粒含量对土体潜蚀的影响,并分析细颗粒流失量、流失区域及力链数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潜蚀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启动、发展、侵蚀和稳定4个阶段;在相同的细颗粒含量下,水力梯度越大,细颗粒流失速度越快;在相同水力梯度条件下,渗流初期细颗粒的流失速度随细颗粒含量增加而减小,但其累积流失量则随之增大;潜蚀开始时,颗粒流失首先出现在渗流出口处,随后逐渐从土体两端向中心扩展;随着样品中细颗粒的流失,颗粒体系内细颗粒接触链的数量减少,而粗颗粒接触链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蚀 DEM-cfd耦合 细颗粒含量 水力梯度 堤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下穿孔三角波纹板填料流体力学性能的CFD模拟
19
作者 秦扬 邹正宇 +5 位作者 李世生 熊小红 李昌达 张志伟 刘庆钊 李国兵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5-293,共9页
用于水精馏分离技术的填料需要在低压条件下运行,研究低压条件下填料的流体力学性能对填料的开发和改性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对穿孔三角波纹板填料在低压条件下的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模拟。并与已报道的实验数据进行了... 用于水精馏分离技术的填料需要在低压条件下运行,研究低压条件下填料的流体力学性能对填料的开发和改性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对穿孔三角波纹板填料在低压条件下的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模拟。并与已报道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在不同填料几何结构(改变穿孔孔径或波纹角)下F因子与压降的关系以及雷诺数与阻力系数的关系,并分析了压力场与速度场。结果发现,随着入口流速增大,压降均呈现出抛物线上升的趋势,阻力系数随雷诺数的增大而降低,直至趋于稳定。随着环境压力降低,填料整体流速有升高的趋势,但这一趋势随着压力的进一步降低而减弱。增大穿孔孔径的同时也增大了填料的当量直径和空隙率,导致压降降低而阻力系数升高。增大波纹角后气体通道增大,气体流动阻力减小,填料的干压降和阻力系数均减小,速度场分布得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波纹板填料 计算流体力学 穿孔 低压 水精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黄姜热泵干燥机干燥室热流场分析及结构优化
20
作者 康宏彬 陈锶钦 +3 位作者 胡书旭 王雷 肖波 王本义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38,145,共7页
黄姜热泵干燥机在干燥过程中存在热流场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使得干燥后的物料品质不均匀,同时局部风速和温度过低使每批次的干燥时间增加,导致干燥效率低。为提高干燥物料品质均匀性和干燥效率,需要改善黄姜热泵干燥机的热流场均匀性。通... 黄姜热泵干燥机在干燥过程中存在热流场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使得干燥后的物料品质不均匀,同时局部风速和温度过低使每批次的干燥时间增加,导致干燥效率低。为提高干燥物料品质均匀性和干燥效率,需要改善黄姜热泵干燥机的热流场均匀性。通过SolidWorks建模,提出基本假设,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 Fluent)仿真软件对热泵干燥机干燥室内热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热流场分布不均匀问题,并通过改进干燥机内部结构来提高干燥物料品质和干燥效率。结果表明:初始设备的干燥室内部热流场存在局部高温高风速等情况,物料区域上下分布不均匀性较大,通过将进风口和出风口优化成矩形进风口和格栅形出风口后,干燥室热流场明显得到改善,均匀性大幅度提高,速度不均匀系数和温度不均匀系数分别从66.5%、61.7%降低到40.5%、39.1%。取相同风速和温度的一组试验,品质得分由初始设备的6.16提高到优化改善后的8.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干燥机 计算流体力学 热流场 不均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