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ublic Policy Supply for Successful Practice of the Xin’anjiang Rive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1
作者 Lu Weiling Yuan Weiha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8-235,共8页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inter-provincial river basin of Xin’anjiang River takes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chieves good results.The success of the mechanism is best refl...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inter-provincial river basin of Xin’anjiang River takes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chieves good results.The success of the mechanism is best reflected in its innovation of public policy supply,which is not only a vivid practice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n the new era,but also establishes a model for absorption,transformation and export of policy supply.The effective supply of public policie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realistic choi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in’anjiang Rive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public policy suppl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衔接机制入典的学理反思与路径优化
2
作者 梁春艳 杜群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8,共15页
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核心制度,两者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影响生态文明改革的成效。然而,当前制度衔接面临三重困境:衔接规范效力位阶低,违反法律保留原则;衔接内容参差不齐,阻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化进程... 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核心制度,两者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影响生态文明改革的成效。然而,当前制度衔接面临三重困境:衔接规范效力位阶低,违反法律保留原则;衔接内容参差不齐,阻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化进程;衔接实践矛盾冲突,影响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些衔接障碍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亟须通过法律予以系统性解决。以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为契机,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衔接机制入典不仅具有提升规范效力层级的必要性,而且能够满足衔接规范合法化的迫切需求,契合生态环境法典体系化的内在需求,符合新时代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导向。就衔接机制入典的基本逻辑而言,需明确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功能定位,确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优先、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监督、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补充”的衔接逻辑。在衔接机制入典路径优化方面,建议遵循《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总则编+分则编”的立法模式,在总则编中确立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为基本制度,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分则编中针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以及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具体领域,着重细化权力(权利)义务配置、法律责任体系、责任追究程序以及衔接机制等规则,最终建构逻辑自洽、结构完整的制度衔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衔接机制 生态环境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森林横向生态补偿策略及其稳定性——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余红红 杨加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4-232,共19页
【目的】横向生态补偿是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探究森林横向生态补偿过程中的政府主体行为选择,以促进森林生态保护、协调地区公平发展。【方法】构建森林生态保护地区、森林生态受益地区和中央政府三方演化博弈... 【目的】横向生态补偿是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探究森林横向生态补偿过程中的政府主体行为选择,以促进森林生态保护、协调地区公平发展。【方法】构建森林生态保护地区、森林生态受益地区和中央政府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索森林横向生态补偿不同发展阶段的三方主体决策和演化路径,结合重庆市2020年实际数据仿真分析重庆市森林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进展及主要参数变化对博弈系统的影响。【结果】在森林横向生态补偿不同发展阶段,博弈主体会达到不同的稳定均衡点,初期地方政府之间无法自发达成合作,需要中央政府监管,待森林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成熟后,即使中央政府不实施监管,地方政府之间也能实现合作;重庆市当前处于森林横向生态补偿发展阶段前期,三方博弈主体最优策略集合为“保护”、“补偿”、“监管”;森林生态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基层政府对上级(重庆市)政府奖励和惩罚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森林生态受益地区基层政府对奖励金额的敏感性更高;补偿金额大小会影响地方政府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和决策选择,公众媒体参与程度高低与博弈三方主体达到稳定均衡状态的速度呈正比。【结论】森林横向生态补偿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特征,重庆市当前处于发展阶段前期,上级政府的奖惩金额、补偿金额和公众媒体的参与程度会对三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从上级政府、森林生态保护地区和森林生态受益地区基层政府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1)上级政府应主导建立森林横向生态补偿协商机制,推动协议达成,并通过完善监管制度、制定差异化奖惩机制、动态调整奖惩力度,确保补偿成效与资金效率;2)森林生态保护地区政府应依托本地资源,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拓展林下经济、康养旅游和文创贸易等新业态,提升综合收益;3)森林生态受益地区应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核算保护地区的生态成本与服务价值,结合林种质量与生态区位,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4)倡导公众媒体积极参与森林生态补偿进程,引导社会形成共同监督的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生态补偿 森林 利益相关者 演化博弈 公众媒体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雅长桉人工林和毗邻地带性天然林地表昆虫群落比较研究
4
作者 祝鑫宇 张健本 +3 位作者 梁雪松 李梦莉 蒋超尤 蒙凤群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83,共9页
用巴氏罐诱集法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调查3种林分地表昆虫群落,从植物群落、林分结构、土壤因子和凋落物因子探讨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地表昆虫多样性显著高于喀斯特天然林而低于土山天然林;桉... 用巴氏罐诱集法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调查3种林分地表昆虫群落,从植物群落、林分结构、土壤因子和凋落物因子探讨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地表昆虫多样性显著高于喀斯特天然林而低于土山天然林;桉树人工林地表昆虫群落组成与土山天然林、喀斯特天然林均存在显著差异,桉树人工林以蜚蠊科、蟋蟀科为主,土山天然林以蟋蟀科、姬蠊科、猎蝽科、果蝇科、蜚蠊科为主,喀斯特天然林以露尾甲科、果蝇科为主;植物群落组成、林下幼苗密度和凋落物盖度的差异是导致桉树人工林与土山天然林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3个因子合计解释了2个林分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差异74.46%的异质性;林下植物密度、凋落物盖度和凋落物氮含量差异是导致桉树人工林与喀斯特天然林昆虫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3个因子合计解释了2个林分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差异62.27%的异质性。桉树人工公益林林下植物减少导致其地表昆虫多样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人工林 生态公益林 天然林 昆虫 群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公益林补偿研究现状分析
5
作者 杨智军 张斗 《桉树科技》 2025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为了解公益林补偿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1994年1月—2024年1月公益林补偿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公益林补偿领域检索到相关文献共计442篇,其中有效分析文献243篇;公益林补偿... 为了解公益林补偿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1994年1月—2024年1月公益林补偿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公益林补偿领域检索到相关文献共计442篇,其中有效分析文献243篇;公益林补偿的研究2004—2013年的发文量呈爆发式增长,但各机构、作者间交流合作较少。关键词、发文机构和发文作者分析显示,“生态补偿”“补偿标准”“生态效益”“影响因素”“质押贷款”等是公益林补偿的研究热点。目前,公益林补偿研究的热点逐渐向“森林碳汇”“市场化”“非农就业”等方面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林 补偿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私法协动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检视——基于6省“磋商办法”与30份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6
作者 高伍俊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00-106,148,共8页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之完善亟须选择系统全面的研究视角,理论界尝试以公、私法协动对其展开研究,具体分为公、私法规范概念协动与公、私法救济机制协动。公、私法规范概念协动存在磋商性质认定困难、研究角度单一之缺陷,选用公、私法...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之完善亟须选择系统全面的研究视角,理论界尝试以公、私法协动对其展开研究,具体分为公、私法规范概念协动与公、私法救济机制协动。公、私法规范概念协动存在磋商性质认定困难、研究角度单一之缺陷,选用公、私法救济机制协动恰能提供解决方案。采用公、私法救济机制协动视角检视6省“磋商办法”与30份典型案例的司法数据,呈现出参与人机制局限、监督保障机制单调、磋商诉讼衔接机制空缺之样态。运用体系化思维,将磋商置于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场域进行探讨,一方面促进磋商机制自身的效能,另一方面促进磋商与关联机制协动的效能,“内外联动”由此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 公、私法协动 救济机制协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生态系统5种修复树种的光合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袁媛 徐克芹 +4 位作者 曾平生 姚甲宝 孙洪刚 欧阳琼 肖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3,48,共7页
分析不同树种生长状况以及光合特征和不同树种光合能力的差异,为提高低效公益林质量提供依据。以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和红楠(Machilus thunb... 分析不同树种生长状况以及光合特征和不同树种光合能力的差异,为提高低效公益林质量提供依据。以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和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等5种亚热带地区生态修复树种幼苗为试验对象,测定其生长指标、叶绿素质量分数、光合指标和叶绿素荧光指标,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以及估算光响应特征参数,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树种的光响应曲线均呈现出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加先直线上升后缓慢增高再有所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光合特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5种树种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摩尔分数(Ci)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光系统(PS)Ⅱ潜在荧光活性(Fv/Fo)和光系统(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表现为苦槠显著高于木荷、浙江楠和刨花楠;生长特征参数、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不同树种光环境适应情况差异较大,苦槠阳性特征显著,可选择低效公益林改造的林窗中心位置进行栽植;木荷对光环境适应范围广,可以作为林窗近中心位置的补植树种;浙江楠、刨花楠和红楠均属于耐阴性较强的树种,可选择林窗边缘位置或者阴坡、半阴坡林窗进行补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亚热带树种 光合特征 低效公益林 质量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模式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致远 谢花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51-5366,共16页
基于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程和实践经验,解析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设计以政府主导的森林资源资产化、市场主导的森林资产资本化机制和政府与市场交叉的价值反馈机制,衔接关键要素的森... 基于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程和实践经验,解析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设计以政府主导的森林资源资产化、市场主导的森林资产资本化机制和政府与市场交叉的价值反馈机制,衔接关键要素的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心机制。从实践案例提炼出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绿色金融模式、生态指标交易模式和林下经济模式,其中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包括森林资源流转、林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和生态产业化;绿色金融模式包括生态运营中心模式和股权合作型生态修复;生态指标交易模式主要是森林碳汇交易;林下经济模式的核心做法是林业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最后聚焦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大关键环节:“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提出建立森林生态运营中心、采取金融资本化运营和实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分类经营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公共治理 核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雅长4种生态公益林土壤肥力状况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健本 祝鑫宇 +3 位作者 黄华 蒋超尤 李梦莉 蒙凤群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5-131,共7页
为了揭示桉树、马尾松人工公益林土壤肥力状况,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4种生态公益林(桉树、马尾松人工公益林、土山天然林、喀斯特天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公益林土壤指标,分析不同林型之间林分特征、土壤立地条件、土壤... 为了揭示桉树、马尾松人工公益林土壤肥力状况,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4种生态公益林(桉树、马尾松人工公益林、土山天然林、喀斯特天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公益林土壤指标,分析不同林型之间林分特征、土壤立地条件、土壤养分、凋落物养分的差异,以及各驱动因子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并计算各土壤养分综合指数。通过不同公益林土壤养分的对比分析,揭示影响桉树、马尾松人工公益林土壤肥力的因素(林分特征、土壤立地条件和凋落物输入)。结果表明:人工林土壤全碳、全氮、全磷、速效钾和速效钙质量分数均低于地带性天然林;人工林速效磷质量分数低于土山天然林而高于喀斯特天然林;人工林速效镁质量分数与地带性天然林无显著差别。人工林土壤肥力显著低于地带性天然林。林分郁闭度低、土壤酸化、凋落物养分输入减少是导致桉树、马尾松人工公益林土壤肥力下降的核心驱动因子。对桉树、马尾松人工公益林适当增加人为干扰(定期施用石灰石中和土壤酸性、与本土阔叶树种混交)可以改善凋落物养分输入,维持人工公益林土壤养分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 人工林 天然林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模式适用条件与推广策略——基于国内4种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伟强 张敏 +2 位作者 秦涛 于航 武建辉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6-92,共7页
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模式的创新对于缓解林农资金短缺、盘活公益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梳理归纳了国内典型的4种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模式的操作流程和运行模式,并从贷款模式、实施方式、借款对象、贷款结构、风控机制5个... 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模式的创新对于缓解林农资金短缺、盘活公益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梳理归纳了国内典型的4种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模式的操作流程和运行模式,并从贷款模式、实施方式、借款对象、贷款结构、风控机制5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当地经济状况、公益林资源基础条件、贷款主体类型和规模以及农村金融市场成熟度会影响不同贷款模式应用条件。由此,建议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贷款模式,并从发展林下经济、完善公益林收益权登记制度、充分利用质押担保机制、完善收益权流转评估体系和发挥基层组织的牵头作用五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林补偿收益权 质押贷款 模式比较 适用条件 推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生态公益林区划现状及布局优化调整对策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道京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1期28-32,共5页
生态公益林在保障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西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同时又是南方重要的商品林区。通过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公益林区划布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该区生态公益林的布局优化调整对策,建议... 生态公益林在保障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西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同时又是南方重要的商品林区。通过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公益林区划布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该区生态公益林的布局优化调整对策,建议以布局优化调整及建立经营管护机制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广西生态公益林体系构建进行完善,进而推动地区整体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生态安全,以达到促进该区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结构更加优化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 区位区划 布局优化调整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洮河林区主要林分生态功能指标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彩娥 张克栋 +1 位作者 张虎强 刘文亮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2期40-44,共5页
为了揭示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指标特征,利用洮河林区生态公益林监测数据,选取几种主要林分,分析其主要生态指标数据特征、离散态以及主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洮河林区人工云杉林林分生长良好,林下灌木物种丰富,适宜当地发展;针... 为了揭示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指标特征,利用洮河林区生态公益林监测数据,选取几种主要林分,分析其主要生态指标数据特征、离散态以及主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洮河林区人工云杉林林分生长良好,林下灌木物种丰富,适宜当地发展;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结构分布较为合理,亦是发展方向;除特殊需要外,乔木树种的枝下高可不列入生态公益林监测指标。建议今后将乔木树种林龄是否近似正态分布以及天然更新能力调查纳入生态公益林监测管理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 生态功能指标 离散态 相关系数 洮河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公益林生态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佳 彭泰来 +2 位作者 李凤武 刘金山 刘寅学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22-25,共4页
公益林是森林资源的精华和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广东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结合广东省林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广东省公益林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公益林生态承载力等级... 公益林是森林资源的精华和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广东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结合广东省林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广东省公益林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公益林生态承载力等级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公益林生态系统整体处于较稳定状态,生态承载力等级以可载、适度可载、轻度超载为主,中度超载和重度超载区域主要分布在清远市、韶关市、肇庆市。综合评价广东省公益林生态承载力等级,掌握广东省公益林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广东省公益林布局优化、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林 生态承载力 PSR模型 熵权法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林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讨——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
14
作者 朱岩芳 朱梦洵 +6 位作者 乔来秋 孙燕燕 徐丽 何洪兵 张俊 于晓丹 王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85-87,110,共4页
生态林在提高森林覆盖率,调节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生态林场建设对维护生态平衡,协调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提升生态林场建设质量和保障生态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林在提高森林覆盖率,调节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生态林场建设对维护生态平衡,协调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提升生态林场建设质量和保障生态林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和机制。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结合座谈访谈、问卷调研、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梳理探讨,分析了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地区生态林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东营市生态林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经营,为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林场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森林管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
15
作者 孙鸿儒 武健伟 +3 位作者 李晨晨 于丽瑶 刘微 张宏巍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8,共9页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维护森林利用主体与保护主体关系的重要手段。自我国初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来,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各项措施积极推进,有效增强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能力和成效。通过系统梳理多年来我国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维护森林利用主体与保护主体关系的重要手段。自我国初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来,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各项措施积极推进,有效增强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能力和成效。通过系统梳理多年来我国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域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全面总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域的主要进展:补偿主体不断扩展、补偿对象基本明晰和补偿标准有序提高。未来我国应从制定分类与动态补贴、深化碳汇交易和增强多元生态产品、优化补偿管理模式等方面持续深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促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从而实现森林资源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态效益 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具体对策
16
作者 姚春玲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地区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建水县作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石漠化问题同样严峻。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综合治理石漠化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林业建设作为石... 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地区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建水县作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石漠化问题同样严峻。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综合治理石漠化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林业建设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和提高生态效益具有显著的作用。该文介绍了建水县石漠化的基本概况,并分析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最后从科学规划、选择适宜的树种和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综合治理 林业建设 植被恢复 生态公益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碳权的河北省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设计
17
作者 董志婧 陈玉新 +1 位作者 李伟 康立刚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6期78-83,共6页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析构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组成要素;估算河北省营造林工程碳汇供给能力与交易额;提出价值市场化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公共生态服务效益补偿机制2套基于森林碳权的...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析构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组成要素;估算河北省营造林工程碳汇供给能力与交易额;提出价值市场化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公共生态服务效益补偿机制2套基于森林碳权的河北省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设计,以期推动森林产品生态价值转化,顺利实现全国“双碳”目标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权 生态效益补偿 机制设计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84
18
作者 费世民 彭镇华 +1 位作者 杨冬生 周金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1-179,共9页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效益补偿现状的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 ,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原则、途径以及补偿标准等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效益补偿现状的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 ,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原则、途径以及补偿标准等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建立 ,不仅为森林资源管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更重要的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保护 林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40
19
作者 沈琪 张骏 +4 位作者 朱锦茹 江波 葛滢 刘其霞 常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131-2138,共8页
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域的现状植被中分析了6种主要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格局,包括演替系列中的2种灌丛、松优势林、2种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结果表明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常分布在环境退化较严重(土层瘠薄)的生境中,... 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域的现状植被中分析了6种主要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格局,包括演替系列中的2种灌丛、松优势林、2种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结果表明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常分布在环境退化较严重(土层瘠薄)的生境中,其中灌木层主要由阳性的映山红、木、白栎等组成,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在其中偶见,因此推断其自然恢复为常绿林的速度慢;含常绿阔叶树较多的灌丛及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分布在土层较厚处,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的频度和重要值都较大,较容易自然恢复为常绿阔叶林。各种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指数——Gleason、Shannon-Wiener、Simpson指数基本上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其次是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各种多样性指数最低。本研究显示我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植被恢复途径有3条:(1)灌草丛→针叶林(松)→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2)灌草丛→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灌草丛→常绿阔叶林。这意味着本区域的常绿阔叶林恢复可以不必经历松林阶段,在生境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人工干预、补种常绿阔叶树可以加速常绿阔叶林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 物种多样性 植被恢复途径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杉木生态公益林凋落物及其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被引量:22
20
作者 黄承才 张骏 +2 位作者 江波 朱锦茹 常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2,共6页
在浙江省10万km^2的区域内,选取32个典型样地调查杉木生态公益林凋落物特征。研究表明:1)幼龄、中龄、成熟林3个年龄级的优势林年均凋落量依次为56.2、121.5和327.2g·m^-2a^-1,在浙西北、浙中、浙南及沿海4个地理气候区域... 在浙江省10万km^2的区域内,选取32个典型样地调查杉木生态公益林凋落物特征。研究表明:1)幼龄、中龄、成熟林3个年龄级的优势林年均凋落量依次为56.2、121.5和327.2g·m^-2a^-1,在浙西北、浙中、浙南及沿海4个地理气候区域间无显著差异(P〉0.05);2)叶凋落量占总凋落量的76.0%。96.4%;不同龄级的凋落物组分不同,即杉木在不同发育阶段凋落物存在差异;3)杉木优势林的凋落量小于含杉木的混交林,即乔木种类越多,杉木优势度越小,凋落量越多;4)凋落物对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从凋落物角度分析,杉木优势林的生态效益较低,不利于林地自肥、保水及进一步的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生态公益林 凋落物 植物多样性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