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and Thermal Behavior of Metallic Cobalt Micro and Nanostructures
1
作者 Marlene González Montiel P.Santiago-Jacinto +2 位作者 J.A.I.Díaz Góngora E.Reguera Geonel Rodríguez-Gattorno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12-19,共8页
In this contribu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llic cobalt micro and nanoparticles obtained in solution by four different chemical routes is reported. Classic routes such as borohydride reduction in aqueous media an... In this contribu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llic cobalt micro and nanoparticles obtained in solution by four different chemical routes is reported. Classic routes such as borohydride reduction in aqueous media and the so-called polyol methodology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cobalt nanostructures to be studied. Using CTAB as surfactant, cobalt hollow nanostructures were obtained. The use of strong reducing agents, like sodium borohydride, favors the formation of quasi-monodispersed nanoparticles of about 2 nm size but accompanied with impurities; for hydrazine(a mild reducer), nanoparticles of larger size are obtained which organize in spherical microagglomerates.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particles thermal stability and on nature of the species anchored at their surface was obtained from thermogravimetric curves. The samples to be studied were characterized from UV-vis, IR, X-ray diffraction,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s(scanning and trans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lic cobalt cobalt nanoparticles Magnetic nanoparticles Hollow magnetic micropartic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ditive effects of alkaline-earth metals and nickel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γ-Al_2O_3 in methane 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被引量:8
2
作者 Changlin Yu Weizheng Weng +4 位作者 Qing Shu Xiangjie Meng Bin Zhang Xirong Chen Xiaochun Zhou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35-139,共5页
Nano-sized γ-alumina (γ-Al2O3) was first prepared by a precipitation method. Then, active component of cobalt and a series of alkaline- earth metal promoters or nickel (Ni)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were loaded on... Nano-sized γ-alumina (γ-Al2O3) was first prepared by a precipitation method. Then, active component of cobalt and a series of alkaline- earth metal promoters or nickel (Ni)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were loaded on the γ-Al2O3 support. 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hermogravimetry analysis (TGA). Th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the catalysts in 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CPO) of methane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Co/γ-Al2O3,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 are enhanced by the addition of alkaline-earth metals and nickel. The optimal loadings of strontium (Sr) and Ni were 6 and 4 wt%, respectively. This finding will be helpful in designing the trimetallic Co-Ni-Sr/γ-Al2O3 catalysts with high performance in CPO of meth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ne-earth metal cobalt-based catalyst Γ-ALUMINA 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metha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金属醇盐自模板衍生三元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片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贾帅 李旭 李迎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135,140,共9页
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TMHs)以其丰富的法拉第氧化还原反应、多重离子价态、可调组分和高理论容量等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领域中受到广泛青睐。利用乙酸锌[Zn(CH_(3)COO)_(2)·2H_(2)O]水溶液诱导镍钴金属醇盐微球(NiCo-GSs... 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TMHs)以其丰富的法拉第氧化还原反应、多重离子价态、可调组分和高理论容量等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领域中受到广泛青睐。利用乙酸锌[Zn(CH_(3)COO)_(2)·2H_(2)O]水溶液诱导镍钴金属醇盐微球(NiCo-GSs)一步水解得到三元过渡金属离氢氧化物(NiCoZn-OH)纳米片电极材料,探究了乙酸锌用量对目标电极材料形貌、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iCo-GSs水解过程中,Zn^(2+)离子进入氢氧化物主层结构,而CH_(3)COO-离子则嵌入层间,扩大了层间距。Zn(CH_(3)COO)_(2)·2H_(2)O用量为10mg时,所制NiCoZn-OH-10显示出典型的二维片层结构特点,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高达175.9m^(2)/g和0.67cm^(3)/g。在三电极体系中,NiCoZn-OH纳米片在1A/g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760C/g的比容量,且在30A/g的电流密度下,依旧显示出优异的84.8%容量保持率;在10A/g电流密度的条件下循环充放电3000次后,NiCoZn-OH-10的比容量还可以达到初始值的89.95%,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醇盐微球 过渡金属氢氧化物 纳米片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钴金属硒化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王梦瑶 陈亚容 +1 位作者 陈昭如 汪形艳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该文采用恒电位沉积法制备了锰钴金属硒化物,该材料无需添加黏结剂、免涂覆,可直接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该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锰/钴摩尔比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锰/钴摩尔比为1∶2时,所获得的电极(MCS-2)具有多层纳米片结构和大量的电活... 该文采用恒电位沉积法制备了锰钴金属硒化物,该材料无需添加黏结剂、免涂覆,可直接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该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锰/钴摩尔比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锰/钴摩尔比为1∶2时,所获得的电极(MCS-2)具有多层纳米片结构和大量的电活性位点,可以提供丰富的离子运输通道,电容性能最佳,电流密度为1 A·g^(-1)时,比电容可达1629.3 F·g^(-1),同时具有优良的倍率性能.此外,以MCS-2为正极和活性炭为负极组装成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显示出宽电压窗口(0~1.4 V)、高能量密度(83.6 Wh·kg^(-1))、高功率密度(700.2 W·kg^(-1))以及出色的循环寿命(5000次循环后电容保留率为原始的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钴金属硒化物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恒电位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钐钴永磁流量计研制与锂铅自然对流回路流速测量
5
作者 赵耀 孙振超 +2 位作者 张秀杰 潘传杰 王磊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327,共5页
介绍了钐钴永磁流量计的研制过程,包括材料选取、结构设计、运行原理及内部磁场分布状态。利用镓铟锡高温冲刷回路与商用流量计对其进行了校准比对,结果显示校准后的平均流速约为钐钴永磁流量计测量值的1.8倍。将校准后的结果运用于液... 介绍了钐钴永磁流量计的研制过程,包括材料选取、结构设计、运行原理及内部磁场分布状态。利用镓铟锡高温冲刷回路与商用流量计对其进行了校准比对,结果显示校准后的平均流速约为钐钴永磁流量计测量值的1.8倍。将校准后的结果运用于液态锂铅自然对流回路的流速测量,并与商业软件ANSYS Fluent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二者之间的误差约为23.3%,并对误差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与分析,确定锂铅自然对流回路的流速范围约为0.05~0.06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钐钴永磁流量计 锂铅液态金属回路 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Mg掺杂钴尖晶石催化分解N_(2)O的实验
6
作者 胡南 赵旭腾 +2 位作者 张毅然 陈婷 林赫 《柴油机》 2024年第4期10-20,共11页
为了解决氨燃料发动机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问题,研究一种Ni、Mg掺杂的钴尖晶石催化剂用于N_(2)O高效分解。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一系列过渡金属M(Cu、Ni、Mg)掺杂钴尖晶石(Co3O_(4))形成M_(x)Co_(3-x)O_(4)复合金属氧化物,并探究其在不... 为了解决氨燃料发动机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问题,研究一种Ni、Mg掺杂的钴尖晶石催化剂用于N_(2)O高效分解。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一系列过渡金属M(Cu、Ni、Mg)掺杂钴尖晶石(Co3O_(4))形成M_(x)Co_(3-x)O_(4)复合金属氧化物,并探究其在不同气氛下的催化活性。Ni_(0.4)Mg_(0.2)Co_(2.4)O_(4)催化剂可在350℃时达到90%的N_(2)O分解效率,在通有10%水蒸气反应的情况下480℃完全转化。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发现:Ni、Mg同时掺杂进入晶格结构较好,形成较为完整的整体尖晶石结构;Ni、Mg协同Co作为活性位点,使钴尖晶石分散度更好,并未像Cu等掺杂时形成对应金属氧化物的杂相而减少活性中心是其改性效果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同时因Ni、Mg同时掺杂进入晶格,使掺杂后钴尖晶石晶格膨胀,晶格尺寸变大,比表面积有明显提升,高于Ni、Mg单独掺杂,增加了接触活性位点,使其拥有更低的反应温度;通过XPS发现Ni_(0.4)Mg_(0.2)Co_(2.4)O_(4)中Co^(2+)、Ni^(2+)的结合能均最高,电子云密度相对最低,有助于N、O中的电子向其转移,且作为主要分解活性中心的Co^(2+)占比最高,从能量和价态角度解释了其同温度下分解效率最高的现象;此外,在H_(2)-TPR下,随着Ni、Mg掺杂量的增加,H_(2)的还原温度更高,说明其在高低温下的还原性更强,有助于对N_(2)O中的高价N进行吸附还原,而Ni_(0.4)Mg_(0.2)Co_(2.4)O_(4)在60 h时的60000 h-1空速气流下也显示出较好的稳定性(350℃下转化率维持在9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燃料 氧化亚氮 钴尖晶石 Ni掺杂催化剂 催化分解 复合金属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下硫酸体系中钴冰铜的浸出 被引量:11
7
作者 喻正军 冯其明 +2 位作者 欧乐明 卢毅屏 张国范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75-679,共5页
对云南某镍矿镍转炉渣经碳还原、黄铁矿硫化所得的钴冰铜进行工艺矿物学及其在常压条件下硫酸浸出的研究。考察温度、硫酸起始浓度、浸出时间及液固比等因素对钴、镍浸出率的影响,以及在两段逆流浸出流程中镍、钴的浸出率。实验结果表明... 对云南某镍矿镍转炉渣经碳还原、黄铁矿硫化所得的钴冰铜进行工艺矿物学及其在常压条件下硫酸浸出的研究。考察温度、硫酸起始浓度、浸出时间及液固比等因素对钴、镍浸出率的影响,以及在两段逆流浸出流程中镍、钴的浸出率。实验结果表明:硫酸浓度以及浸出温度对钴、镍浸出率影响较大,当硫酸初始浓度为6 mol/L,浸出温度为100℃,浸出时间为6 h,液固比为5时,钴冰铜中钴、镍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5.37%和96.73%;在两段逆流浸出实验中,钴、镍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9.62%和99.58%,渣中铜的品位达到34.42%,回收率达到96.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冰铜 硫酸 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的配合物对甲烷发酵和产甲烷过程中关键酶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赵阳 李秀芬 +1 位作者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74,共4页
在甲烷发酵过程中,微量金属元素钴必须以充足的量和生物学有效的形式存在才能为产甲烷菌利用。本研究分别以甲烷产率和辅酶F420为甲烷发酵过程的评价指标,着重考察了钴及其配合物对甲烷发酵的影响。通过比较添加Co2+和配合钴对产甲烷的... 在甲烷发酵过程中,微量金属元素钴必须以充足的量和生物学有效的形式存在才能为产甲烷菌利用。本研究分别以甲烷产率和辅酶F420为甲烷发酵过程的评价指标,着重考察了钴及其配合物对甲烷发酵的影响。通过比较添加Co2+和配合钴对产甲烷的促进效果,得出在相同摩尔浓度下配合钴更能促进甲烷发酵的结论。不同配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甲烷发酵过程中,丝氨酸是能与Co2+配合、提高Co2+生物可用性的最佳配体。当丝氨酸-钴配合物的添加剂量为2μmol/L时,甲烷产率为313 mL/gCOD,相对空白样提高幅度为60%,此时,辅酶F420的含量由空白样的0.375μmol/gVSS提高到0.516μmol/gVSS,辅酶M的含量由空白样的92.9μmol/gVSS提高到102.6μmol/gV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发酵 微量元素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三维结构的Co(II)配合物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DFT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仇永清 刘春光 +3 位作者 陈徽 苏忠民 杨国春 王荣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36-839,共4页
以实验合成出的Schiff碱配体和Co(II)配合物为母体,设计了Schiff碱配体和具有三维结构的Co(II)配合物.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g(d)-FF方法对具有开壳层电子组态Co(II)配合物及相应配体的二阶非线性光学(NLO)效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 以实验合成出的Schiff碱配体和Co(II)配合物为母体,设计了Schiff碱配体和具有三维结构的Co(II)配合物.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g(d)-FF方法对具有开壳层电子组态Co(II)配合物及相应配体的二阶非线性光学(NLO)效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Schiff碱配体形成配合物后分子的二阶NLO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这是由于金属Co2+离子在配合物电荷转移(CT)过程中起到了桥的作用,对分子的二阶NLO响应直接贡献不大.结合配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分析发现,在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中,对分子二阶NLO系数的主要贡献是配体内电荷转移(ILCT)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Ⅱ)配合物 SCHIFF碱配体 非线性光学系数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齐羧基钴酞菁的制备及其分子聚集效应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忠敏 孙堂燚 +1 位作者 朱强松 熊佳庆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48,共4页
以偏苯三甲酸酐、邻苯二甲酸酐、尿素等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合成了带不对称羧基的金属钴酞菁(Co-nCPc),同时比较性地合成了不带任何取代基的金属钴酞菁(CoPc)以及四羧基钴酞菁(Co-TCPc)。对这3类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UV和IR表征,UV和IR... 以偏苯三甲酸酐、邻苯二甲酸酐、尿素等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合成了带不对称羧基的金属钴酞菁(Co-nCPc),同时比较性地合成了不带任何取代基的金属钴酞菁(CoPc)以及四羧基钴酞菁(Co-TCPc)。对这3类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UV和IR表征,UV和IR分析确认了Co-nCPc的酞菁结构,从元素分析结果推断Co-nCPc化合物可能是由一羧基、二羧基、三羧基钴酞菁化合物混合组成。将Co-TCPc和Co-nCPc与蚕丝素蛋白(SF)共混反应得到负载钴酞菁化合物Co-TCPc-SF和Co-nCPc-SF,比较了CoPc、Co-TCPc、Co-nCPc、Co-TCPc-SF和Co-nCPc-SF对氨气和硫化氢的催化消臭效果。结果显示,Co-TCPc的消臭效能强于Co-nCPc,但负载到SF上后,Co-nCPc-SF的消臭效能变得强于Co-TCPc-SF,推测Co-nCPc具有较小的聚集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酞菁 羧基 模拟酶 聚集态势 气体消除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钴对泡沫型镍电极及Ni/MH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袁安保 张鉴清 +2 位作者 丁万春 成少安 曹楚南 《电化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81-287,共7页
活 性物质 为化学共 沉积锌的 Ni( O H) 2 ,并 物理 掺杂 钴粉 的泡 沫镍 涂 膏式 镍电 极 表现出高的 放电比 容量和循 环稳定性 ,其中 钴 可以 显著 提 高镍 电 极活 性物 质 利用 率, 这是 由于 第 一次活化充 电时由 ... 活 性物质 为化学共 沉积锌的 Ni( O H) 2 ,并 物理 掺杂 钴粉 的泡 沫镍 涂 膏式 镍电 极 表现出高的 放电比 容量和循 环稳定性 ,其中 钴 可以 显著 提 高镍 电 极活 性物 质 利用 率, 这是 由于 第 一次活化充 电时由 Co 形 成导电 性能良好 的 Co O O H 提高了放 电深度, 循环过程 中的容量 稳定 性是 锌和钴协同 作用的 结果,特别 是共沉 积锌,它可 以抑制 γ_ Ni O O H 的形成 从而缓 解镍电极 的膨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电极 钴粉 泡沫型 镍氢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锂离子电池中有价金属回收工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2
作者 王光旭 李佳 许振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3-123,共11页
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等领域,但由于生命周期有限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导致其报废数量与日俱增。对典型废旧锂离子电池的组分进行分析,并对有价金属回收的主要技术过程(包括预处理过程,钴的浸出过程,化学纯化... 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等领域,但由于生命周期有限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导致其报废数量与日俱增。对典型废旧锂离子电池的组分进行分析,并对有价金属回收的主要技术过程(包括预处理过程,钴的浸出过程,化学纯化过程和钴酸锂的修复再生过程等)进行了综合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离子电池 有价金属 钴酸锂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对Cu^+-13X分子筛选择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林 居沈贵 +3 位作者 张清瑞 曹文宁 朱止阳 郑欢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1-286,共6页
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了Cu+-13X和Co2+/Cu+-13X两种分子筛吸附剂,运用XRD,SEM,FTIR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与动力学吸附实验研究了两种吸附剂对模拟汽油的吸附性能,并采用Langmuir模型对静态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同时... 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了Cu+-13X和Co2+/Cu+-13X两种分子筛吸附剂,运用XRD,SEM,FTIR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与动力学吸附实验研究了两种吸附剂对模拟汽油的吸附性能,并采用Langmuir模型对静态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同时采用Crank单孔扩散模型对动力学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实验结果表明,当Co2+/Cu+-13X吸附剂中Co含量为2.35%(w)时,Co2+/Cu+-13X吸附剂的吸附脱硫效果最佳;Co2+/Cu+-13X吸附剂对噻吩(TP)和苯并噻吩(BT)的最大吸附量相对于Cu+-13X吸附剂分别提高了42.1%和18.8%;Co与Cu之间可发生协同作用,Co2+抑制Cu+向Cu2+的转换,有助于提高吸附剂的脱硫性能;两种吸附剂与噻吩类硫化物之间主要是π配位作用,不存在S-M配位作用;采用Crank单孔扩散模型可很好地描述两种吸附剂的动力学吸附过程,且在TP和BT双组分动力学吸附过程中,Co2+可提高Cu+-13X吸附剂对BT的吸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钴 吸附脱硫 13X分子筛 噻吩类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温时间对K452高温合金钎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海生 潘晖 +1 位作者 张学军 刘永超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48,共6页
采用钴基钎料及镍基合金粉料,分别在1170℃保温10min、60min和120min的钎焊工艺下,对K452镍基铸造高温合金进行真空钎焊实验,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进行了接头显微组织观察与物相分析,并测试钎焊接头的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保温... 采用钴基钎料及镍基合金粉料,分别在1170℃保温10min、60min和120min的钎焊工艺下,对K452镍基铸造高温合金进行真空钎焊实验,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进行了接头显微组织观察与物相分析,并测试钎焊接头的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保温60min的工艺规范下,界面实现较好的结合,钎缝内部孔洞缺陷较少,钎缝组织均匀,有利于钎焊接头性能的提高;在更长的保温时间120min下,钎缝内部又有蚀孔缺陷形成,且较多的白色块状化合物在合金粉颗粒间聚集长大,但界面结合良好,钎焊接头性能较高,900℃抗拉强度达到400MPa,900℃/100MPa持久寿命为141h5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452高温合金 钴基钎料 镍基合金粉 微观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钴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67)催化性能的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快速定量检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淑娟 刘程 +5 位作者 方水琴 田亚晨 董庆利 王翔 许东坡 刘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23-328,共6页
建立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催化性能的快速定量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方法。以2-甲基咪唑和CoCl2 6H2O为原料,Bola型两亲性表面活性剂为溶剂合成一种钴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67)。对ZIF-67的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发现ZIF-67具有和辣... 建立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催化性能的快速定量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方法。以2-甲基咪唑和CoCl2 6H2O为原料,Bola型两亲性表面活性剂为溶剂合成一种钴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67)。对ZIF-67的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发现ZIF-67具有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类似的催化活性,并能在无过氧化氢存在的情况下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显色。基于此建立一种通过磁性微球进行特异性富集,通过检测与靶标结合的ZIF-67的量间接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方法,该方法的检测范围为17~1.7×108 CFU/mL,检测限为17 CFU/mL,检测过程在1 h以内。该方法能快速、简单、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定量地检测出牛奶中的大肠杆菌O157:H7,在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筛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金属有机骨架(ZIF-67)材料 过氧化物酶样活性 显色反应 双抗体夹心法 大肠杆菌O157:H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团簇Nbn、Con(n≤4)和NbxCoy(x+y≤8)的芳香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邱玮玮 林梦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73-1578,共6页
采用杂化密度泛函(DFT)方法优化了过渡金属纯团簇Nbn,Con(n≤4)和二元铌钴团簇NbxCoy(x+y≤8)的结构,并计算了较稳定结构的NICS(核独立化学位移)值,分析这些过渡金属团簇的成键情况,讨论不同轨道对各过渡金属团簇芳香性的贡献,发现在过... 采用杂化密度泛函(DFT)方法优化了过渡金属纯团簇Nbn,Con(n≤4)和二元铌钴团簇NbxCoy(x+y≤8)的结构,并计算了较稳定结构的NICS(核独立化学位移)值,分析这些过渡金属团簇的成键情况,讨论不同轨道对各过渡金属团簇芳香性的贡献,发现在过渡金属团簇中,除了具有s、p轨道贡献的σ、π芳香性外,很重要的地d轨道的参与而形成的#芳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团簇 芳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法处理废硬质合金回收金属钴和碳化钨 被引量:8
17
作者 汤青云 段冬平 《益阳师专学报》 1996年第6期64-70,共7页
介绍了用硝酸法处理废硬质合金,回收金属钴和碳化钨的方法,并且设计了对废气氛氧化物的处理方法,消除了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工艺简单,投资省,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的回收工艺。
关键词 硬质合金 硝酸法 碳化钨 回收 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四萘氧基酞菁钴(Ⅱ)/二氧化锡纳米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彦冰 孙季如 +1 位作者 牟海涛 任卉蕾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03-406,共4页
以二价钴为模板采用原位合成的方法在SnO2凝胶基质合成的同时,通过萘氧基取代的邻苯二腈的四聚反应将β-四萘氧基酞菁钴在SnO2表面原位合成,得到β-四萘氧基酞菁钴/二氧化锡,并且利用UV、IR、XRD和TG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β-四萘... 以二价钴为模板采用原位合成的方法在SnO2凝胶基质合成的同时,通过萘氧基取代的邻苯二腈的四聚反应将β-四萘氧基酞菁钴在SnO2表面原位合成,得到β-四萘氧基酞菁钴/二氧化锡,并且利用UV、IR、XRD和TG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β-四萘氧基酞菁钴/二氧化锡的紫外光谱图中出现了酞菁特征吸收Q带的红移;红外光谱中出现了M-O的振动吸收峰以及在XRD测试中SnO2晶粒变小,都表明β-四萘氧基酞菁钴与二氧化锡之间形成部分化学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四萘氧基取代的CoPc/SnO2 原位合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钴结壳中有价金属开发技术的综述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向前 刘志强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15年第2期74-77,96,共5页
概括了现今大洋钴结壳的研究开发现状,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几种处理富钴结壳的方法,介绍了活化硫酸浸出、活化盐酸浸出、火法富集有价金属、三相氧化法富集分离有价金属、还原-氨浸出、矿浆电解浸出、微生物浸出等方法的原理、工艺与处理效... 概括了现今大洋钴结壳的研究开发现状,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几种处理富钴结壳的方法,介绍了活化硫酸浸出、活化盐酸浸出、火法富集有价金属、三相氧化法富集分离有价金属、还原-氨浸出、矿浆电解浸出、微生物浸出等方法的原理、工艺与处理效果,同时总结了处理大洋钴结壳方法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结壳 有价金属 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富钴结壳选矿尾矿的表面改性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国荣 张立诚 王福良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05年第2期1-5,共5页
采用酸、碱、盐、有机物等药剂对大洋富钴结壳选矿尾矿进行了单一及复合改性处理,并将改性后的尾矿直接用于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u2+、Pb2+、Zn2+、Cd2+等重金属离子,以评价改性效果。结果表明,NaOH、CJ盐和有机物CMB可以提高大洋富钴结壳... 采用酸、碱、盐、有机物等药剂对大洋富钴结壳选矿尾矿进行了单一及复合改性处理,并将改性后的尾矿直接用于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u2+、Pb2+、Zn2+、Cd2+等重金属离子,以评价改性效果。结果表明,NaOH、CJ盐和有机物CMB可以提高大洋富钴结壳选矿尾矿的吸附能力,其中CJ盐的改性效果最佳。当CJ占矿重百分比为25%时,CJ改性后尾矿对Cu2+和Pb2+的最大吸附率分别可达49.86%和97.70%,比未改性尾矿的吸附率分别要高出23%和9%以上;而对于Cd2+和Zn2+来说,当CJ占矿重百分比分别为50%和75%时,CJ改性后尾矿对它们的吸附率达最大,分别为38.86%和61.45%,比未改性尾矿的吸附率要高出10%和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富钴结壳选矿尾矿 表面改性 重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