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晶和纳晶Co–Ni–Fe合金摩擦磨损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林兰芳 林绿波 戴品强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3-87,共5页
用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了表面平整光亮的纳晶Co–Ni–Fe合金镀层。将纳晶镀层退火获得微晶Co–Ni–Fe合金镀层。采用XRD、TEM、EDS等方法研究了微晶和纳晶镀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合金成分。在干滑动条件下测定了微晶和纳晶镀层的摩擦磨损性... 用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了表面平整光亮的纳晶Co–Ni–Fe合金镀层。将纳晶镀层退火获得微晶Co–Ni–Fe合金镀层。采用XRD、TEM、EDS等方法研究了微晶和纳晶镀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合金成分。在干滑动条件下测定了微晶和纳晶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并研究了磨痕的组织结构和硬度变化。结果表明:微晶和纳晶镀层均为单相面心立方结构。微晶和纳晶镀层磨损过程的塑性变形机制存在明显差异。摩擦磨损使纳晶发生晶粒长大,而对其硬度影响不大;摩擦磨损使微晶镀层表面发生纳米化,且存在明显的加工硬化现象。纳晶镀层的耐磨性能优于微晶镀层,但两者的主要磨损机制均为粘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沉积 纳米晶 co–ni–fe 耐磨性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多孔炭负载非贵金属(Fe/Co/N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电催化氧化肼中的应用
2
作者 隋光辉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34,共8页
本文以稻壳基多孔炭为载体,采用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非贵金属负载复合材料,即Fe-AC、Co-AC和Ni-AC。采用XRD、SEM、BET和XPS分别表征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复合材料分别制成的复合电极,在1 M KOH的三电极体系中,利用循环伏安... 本文以稻壳基多孔炭为载体,采用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非贵金属负载复合材料,即Fe-AC、Co-AC和Ni-AC。采用XRD、SEM、BET和XPS分别表征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复合材料分别制成的复合电极,在1 M KOH的三电极体系中,利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塔菲尔斜率等方法研究复合电极电催化氧化肼(HzOR)的性能与机理。结果表明,成功地获得了非贵金属包膜多孔炭复合材料,并成功地应用于碱体系的电催化氧化肼中。综合性能推断,其中Co-AC比表面积可达到804.4 m^(2)/g,Co-AC表现出最高的ECSA为49.3 cm^(2),扫速为10 mV/s时反应速率最快,并且能在大于10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保持持续稳定工作,说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基多孔炭 非贵金属(铁/钴/镍) 复合材料 电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粉尘和铜渣协同碳热还原制备Fe-Cr-Ni-Cu合金
3
作者 么洪达 王楠 陈晓庆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0-378,共9页
为实现不锈钢粉尘和铜渣中金属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碳热法还原金属氧化物制备Fe-Cr-Ni-Cu合金的新工艺.利用高温实验,探究了配碳量[n(C)/n(O)]、还原时间、还原温度对金属收得率以及金属相成分的影响,获得了有利于提高金属收得率的最... 为实现不锈钢粉尘和铜渣中金属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碳热法还原金属氧化物制备Fe-Cr-Ni-Cu合金的新工艺.利用高温实验,探究了配碳量[n(C)/n(O)]、还原时间、还原温度对金属收得率以及金属相成分的影响,获得了有利于提高金属收得率的最佳工艺参数,同时,对金属相生长机理、不锈钢粉尘和铜渣协同碳热还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配碳量为1.00,还原时间为20 min,还原温度为1 500℃的工艺参数下,金属收得率较高,Fe, Cr, Ni, Cu的收得率分别为96.34%,91.04%,96.81%和96.46%,还原后形成的合金中Fe, Cr, Ni, Cu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3.98%,19.55%,3.78%和1.36%.随着还原时间的增加,微细的金属相颗粒不断聚集,形成大尺寸颗粒;金属相颗粒生长指数n=1,生长速率常数K=1.23μ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粉尘 铜渣 协同碳热还原 fe-Cr-ni-Cu合金 金属收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对β基Co-Ni-Al合金马氏体相变和磁性转变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罗丰华 陈嘉砚 +2 位作者 陈康华 及川胜成 石田清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62-1865,共4页
利用金相和SEM显微组织分析技术,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振动磁力计(VSM)考察了Fe元素对Co38Ni33Al29和Co72-xNixAl28合金马氏体相变和铁磁性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1623K×2h淬火的Co38-xNi33Al29Fex合金,最初的2%Fe使Curie点提高... 利用金相和SEM显微组织分析技术,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振动磁力计(VSM)考察了Fe元素对Co38Ni33Al29和Co72-xNixAl28合金马氏体相变和铁磁性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1623K×2h淬火的Co38-xNi33Al29Fex合金,最初的2%Fe使Curie点提高了15K,但随着Fe含量提高,Curie点增加速度提高,在8%Fe范围内平均每1%Fe元素使Curie点大约提高20K.用2%Fe元素代替Co72-xNixAl28合金中同等含量的Co元素时,1623K×2h淬火后Curie点升高20~30K,马氏体相变温度降低150~170K;1523K×12h淬火后Curie点升高30~70K,马氏体相变温度降低50~130K.在β基Co-Ni-Al合金基础上,用Fe元素代替Co元素提高Curie点,降低马氏体相变温度,但扩大了Tc>Tm的CoNiAlFe铁磁性形状记忆合金的成分范围,使其向富Ni低Co、Al方向移动.用平均s+d电子浓度解释了马氏体相变温度和Curie点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磁性记忆合金 Co—ni—Al-fe合金 马氏体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涤纶织物表面化学镀Ni-Co-Fe-P合金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新超 杨文彬 +2 位作者 周元林 雷刚 董发勤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26-1628,共3页
采用化学镀技术在涤纶织物表面涂覆一层Ni-Co-Fe-P四元合金,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方法对镀层的形貌、组分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镀层表面较平整光滑,厚度均匀;镀层中铁钴含量约24%,但铁的... 采用化学镀技术在涤纶织物表面涂覆一层Ni-Co-Fe-P四元合金,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方法对镀层的形貌、组分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镀层表面较平整光滑,厚度均匀;镀层中铁钴含量约24%,但铁的含量明显较钴高,属非正常沉积,磷含量仅3.2%,属低磷镀层;对镀层进行不同温度热处理会有Ni2P、FeNi3等新相生成,且温度越高生成的新相越多;镀层有一定的导电能力,且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加其导电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涤纶织物 ni-Co—fe-P合金 表征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法合成Fe-Co-Ni合金纳米微粒 被引量:5
6
作者 周德璧 屠赛琦 +1 位作者 任志伟 陈云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6-710,共5页
采用油包水(W/O)微乳液法,以KBH4为还原剂,在水相-Triton X 100-异丙醇-环己烷组成的W/O微乳液中还原二价铁、钴、镍盐,合成Fe-Co-Ni合金纳米微粒。考察反应气氛、温度、时间和洗涤溶液对反应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 采用油包水(W/O)微乳液法,以KBH4为还原剂,在水相-Triton X 100-异丙醇-环己烷组成的W/O微乳液中还原二价铁、钴、镍盐,合成Fe-Co-Ni合金纳米微粒。考察反应气氛、温度、时间和洗涤溶液对反应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合成的纳米微粒的形貌、结构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在25-30℃的N2中反应1 h,得到的产物待丙酮破乳后用无水乙醇洗涤结果最佳。合成的Fe-Co-Ni合金是粒径为1-3 nm的球状微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法 fe-Co-ni合金 纳米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Fe/γ-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CO甲烷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宁 孙自瑾 +2 位作者 王永钊 高晓庆 赵永祥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9-223,共5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Ni-Fe/γ-Al2O3双金属催化剂和Ni/γ-Al2O3、Fe/γ-Al2O3单金属催化剂,在连续流动微反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的CO甲烷化催化活性,采用XRD、N2物理吸附、H2-TPR、H2-TPD和TPS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i-Fe...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Ni-Fe/γ-Al2O3双金属催化剂和Ni/γ-Al2O3、Fe/γ-Al2O3单金属催化剂,在连续流动微反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的CO甲烷化催化活性,采用XRD、N2物理吸附、H2-TPR、H2-TPD和TPS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i-Fe/γ-Al2O3双金属催化剂中Ni、Fe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相互作用,还原后催化剂中形成Ni-Fe合金,对氢气吸附量显著增加。在CO体积分数为0.5%、空速5000 h-1、常压的反应条件下,Ni-Fe/γ-Al2O3双金属催化剂表现出高的甲烷化活性,220℃时将CO完全转化为甲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催化剂 ni-fe/γ-Al2O3 CO甲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纳米晶Ni-Co-Fe合金镀层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3
8
作者 林绿波 林兰芳 +2 位作者 戴品强 廖耀祥 郑瑜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87-1092,共6页
用脉冲电沉积方法制备表面平整光亮的纳米晶Ni-Co-Fe合金镀层。采用XRD、TEM、EDS、DSC和显微硬度计分别研究纳米晶Ni-Co-Fe合金镀层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热稳定性及其硬度。结果表明:纳米晶Ni-Co-Fe合金镀层的晶体结构为单相的面心... 用脉冲电沉积方法制备表面平整光亮的纳米晶Ni-Co-Fe合金镀层。采用XRD、TEM、EDS、DSC和显微硬度计分别研究纳米晶Ni-Co-Fe合金镀层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热稳定性及其硬度。结果表明:纳米晶Ni-Co-Fe合金镀层的晶体结构为单相的面心立方结构,其晶粒尺寸随镀层Co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300~375℃时达最大值,存在明显的退火再强化,之后,随着退火温度的继续升高明显下降;当镀层在低于375℃退火时,晶粒长大速度较慢;而当镀层在高于450℃退火时,晶粒迅速长大,并呈现较强的(111)织构。升温速率为20℃/min时,纳米晶Ni-Co-Fe合金镀层的DSC结果显示,晶粒长大的峰值温度随镀层Co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由Kissinger方程求得纳米晶Ni-Co-Fe合金的晶粒长大激活能随镀层C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沉积 纳米晶 ni-Co-fe合金 热稳定性 激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Ni合金纳米粒子镶嵌的碳纳米纤维的简单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敏 向军 +2 位作者 吴志鹏 李佳乐 沈湘黔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5,共9页
通过在氩气中碳化含有乙酰丙酮金属盐的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合成了镶嵌(Fe1-xCox)0.8Ni0.2(x=0.25,0.50,0.75)合金纳米粒子的碳纳米纤维,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 通过在氩气中碳化含有乙酰丙酮金属盐的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合成了镶嵌(Fe1-xCox)0.8Ni0.2(x=0.25,0.50,0.75)合金纳米粒子的碳纳米纤维,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等对其物相、形貌、微观结构、静磁及电磁特性进行表征和分析,并根据传输线理论模拟计算了2~18 GHz频率范围内的微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具有典型的铁磁特征,由无定形碳、石墨和面心立方结构Fe-Co-Ni合金三相组成,原位形成的合金纳米粒子沿纤维轴向均匀分布,且被有序石墨层所包覆。磁损耗和介电损耗间的协同作用及特殊的核/壳微观结构使仅含5%(w/w)的(Fe1-xCox)0.8Ni0.2/C复合纳米纤维的硅胶基吸波涂层表现出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当涂层厚度为1.1~5.0 mm时,x=0.25、0.50和0.75的样品最小反射损耗分别达到-78.5、-80.2和-63.4 d B,反射损耗在-20 d B以下的吸收带宽分别为14.9、14.8和14.5 GHz,几乎覆盖整个S波段至Ku波段。通过调节合金的组成可对材料的电磁特性及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纤维 铁钴镍合金 静电纺丝 微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克尔逊干涉仪研究Fe-Ni-Co超因瓦合金的热膨胀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文 王昊 +3 位作者 聂鹏 徐守磊 张文春 黄宇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12,共5页
采用改装后的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了不同化学成分的三元Fe-Ni-Co合金和二元Fe-Ni合金在25 - 65℃的热膨胀系数.实验发现,三元Fe64 Ni36-x Cox合金的化学成分对其热膨胀系数有很大的影响,Fe64 Ni31 Co5合金的热膨胀系数最小,达到0.79×... 采用改装后的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了不同化学成分的三元Fe-Ni-Co合金和二元Fe-Ni合金在25 - 65℃的热膨胀系数.实验发现,三元Fe64 Ni36-x Cox合金的化学成分对其热膨胀系数有很大的影响,Fe64 Ni31 Co5合金的热膨胀系数最小,达到0.79×10-6/℃;偏离该成分,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升高.二元Fe-Ni合金的化学成分对其热膨胀系数也有很大的影响,Fe65 Ni35合金的热膨胀系数最小,达到1.58×10-6/℃;偏离该成分,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升高.Fe64 Ni31 Co5超因瓦合金的热膨胀系数比Fe65 Ni35因瓦合金更低.Fe-Ni合金的热膨胀系数随Ni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大;而Fe64 Ni36-x Cox合金的热膨胀系数随Co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i-Co超因瓦合金 fe-ni因瓦合金 热膨胀性能 合金成分 迈克尔逊干涉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纳米晶Ni-Co-Fe-P合金镀层的组织结构与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兰芳 林绿波 戴品强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0-345,共6页
用脉冲电沉积方法制备了纳米晶N i-Co-Fe-P合金镀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等方法研究了合金镀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成份.采用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 用脉冲电沉积方法制备了纳米晶N i-Co-Fe-P合金镀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等方法研究了合金镀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成份.采用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纳米晶N i-40.41%Co-6.16%Fe-1.63%P合金镀层的晶粒尺寸为8.3 nm,显微硬度和耐磨性明显高于不含P的N i-Co-Fe镀层;适当温度退火可以提高镀层的硬度及耐磨性;镀层的耐磨性与其硬度成正相关,且随着硬度的提高,镀层的磨损机理由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共同作用转变为磨粒磨损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沉积 纳米晶 ni-Co-fe-P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xM_yFe(CN)_6(M=Fe,Co,Ni):一类新颖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被引量:15
12
作者 钱江锋 周敏 +1 位作者 曹余良 杨汉西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应用化学沉淀法合成了3种普鲁士蓝类化合物NaxMyFe(CN)6(M=Fe,Co,Ni),并研究了以此类化合物作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可行性.XRD和SEM分析表明,合成的3种目标产物均具有典型的立方晶型结构,粒子尺寸为20~50 nm.循环伏安扫描和恒电流充放... 应用化学沉淀法合成了3种普鲁士蓝类化合物NaxMyFe(CN)6(M=Fe,Co,Ni),并研究了以此类化合物作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可行性.XRD和SEM分析表明,合成的3种目标产物均具有典型的立方晶型结构,粒子尺寸为20~50 nm.循环伏安扫描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明,这类化合物均能实现可逆的钠离子嵌入-脱嵌反应,但不同的金属表现出不同的电化学性质.如M为Fe或Co,材料中的Fe(CN)64+和Fe2+/Co2+离子这两个电化学活性中心都能参与氧化还原反应,NaFeFe(CN)6和Na2CoFe(CN)6的首周可逆容量分别为113和120mAh.g-1,且循环性能比较稳定.由于这类结构中Ni离子不能参与氧化还原反应,Na2NiFe(CN)6的可逆容量仅为64 mAh.g-1,但循环性能非常优异.本工作的初步结果证明了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钠离子脱嵌能力,有望成为一类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 NaxMyfe(CN)6(M=fe Co 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盐前体对Ni-Fe/γ-Al_2O_3催化剂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钟朋展 孟凡会 +2 位作者 崔晓曦 刘军 李忠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45-1848,1875,共5页
以3种不同镍盐(硝酸镍、乙酸镍和氯化镍)为前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双金属Ni-Fe/γ-Al2O3催化剂,分别记作Ni-Fe-N、Ni-Fe-Ac和Ni-Fe-Cl,在浆态床反应装置上对各催化剂CO甲烷化催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Ni-Fe-N甲烷化催化活性最高... 以3种不同镍盐(硝酸镍、乙酸镍和氯化镍)为前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双金属Ni-Fe/γ-Al2O3催化剂,分别记作Ni-Fe-N、Ni-Fe-Ac和Ni-Fe-Cl,在浆态床反应装置上对各催化剂CO甲烷化催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Ni-Fe-N甲烷化催化活性最高,CO转化率、CH4选择性分别为97.2%和87.3%;而Ni-Fe-Cl甲烷化催化活性最低,CO转化率、CH4选择性分别为47.3%和58.7%。通过XRD、H2-TPR和CO-TPD等表征技术探讨了催化剂的微观结构与甲烷化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发现Ni-Fe-N甲烷化活性高的原因是NiO晶粒小、分散好,Ni与Fe之间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并且CO吸附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 浆态床 CO甲烷化 镍铁双金属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Ni3MoVA钢表面电火花沉积W-Ni-Fe-Co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君宝 郭秋萍 +3 位作者 赵博远 金浩 郭策安 张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5-38,51,共5页
为进一步拓展火炮身管内膛强化手段,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W-Ni-Fe-Co合金,利用电火花表面沉积技术在CrNi3MoVA钢表面沉积了W-Ni-Fe-Co涂层,同时利用电镀技术在CrNi3MoVA钢表面制备了硬Cr涂层与之进行比较,用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 为进一步拓展火炮身管内膛强化手段,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W-Ni-Fe-Co合金,利用电火花表面沉积技术在CrNi3MoVA钢表面沉积了W-Ni-Fe-Co涂层,同时利用电镀技术在CrNi3MoVA钢表面制备了硬Cr涂层与之进行比较,用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利用XRD、SEM和EDS研究了沉积态和磨损后涂层的相结构、形貌及成分。结果表明电火花沉积W-Ni-Fe-Co涂层由α-W、γ-Fe和NiWO4组成,α-W在涂层中呈白亮带分布;W-Ni-Fe-Co涂层的硬度较电镀硬Cr涂层降低了18%,弹性模量较电镀硬Cr涂层提高了4%;W-Ni-Fe-Co涂层的磨损机制为轻微的粘着磨损,而电镀硬Cr涂层为严重的粘着磨损;CrNi3MoVA钢表面沉积W-Ni-Fe-Co涂层较电镀硬Cr涂层具有明显的减摩耐磨效果,随着摩擦速度的增加,W-Ni-Fe-Co涂层的摩擦系数降低,其原因是磨损表面氧化加剧,氧化物的自润滑作用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ni3MoVA钢 W-ni-fe-Co涂层 电镀硬Cr涂层 电火花沉积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晶Ni-Co-Fe-P合金镀层在3.5wt.%NaCl溶液中的腐蚀特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兰芳 戴品强 林绿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9-234,共6页
用脉冲电沉积方法制备纳米晶Ni-Co-Fe-P合金镀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等测试方法研究合金镀层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合金成分;采用电化学极化曲线的方法测定合金镀层的腐蚀特性。结果表明随... 用脉冲电沉积方法制备纳米晶Ni-Co-Fe-P合金镀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等测试方法研究合金镀层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合金成分;采用电化学极化曲线的方法测定合金镀层的腐蚀特性。结果表明随着P加入导致合金镀层晶粒细化,并随P含量的增加镀层从纳晶向非晶转变;纳晶Ni-40.41%Co-6.16%Fe-1.63%P合金镀层经600℃退火1h后,其平均晶粒尺寸从8.3nm长大至160.8nm。合金镀层的点蚀抗力随着镀层中P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强;合金镀层的腐蚀速率随晶粒尺寸的增大而减小,存在典型的晶粒尺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沉积 纳米晶 ni—Co—fe—P 腐蚀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i共掺杂ZnO/凹凸棒光催化降解废水中抗生素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朱鹏飞 刘梅 +2 位作者 张杰 楚月 王迪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0-234,共5页
以水热法制备了Fe-Ni共掺杂的ZnO/凹凸棒(Fe-NiZnO/ATP)光催化剂,通过XRD和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光照条件、抗生素种类等因素对催化剂降解抗生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Ni-ZnO/ATP中,ZnO为六方纤锌... 以水热法制备了Fe-Ni共掺杂的ZnO/凹凸棒(Fe-NiZnO/ATP)光催化剂,通过XRD和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光照条件、抗生素种类等因素对催化剂降解抗生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Ni-ZnO/ATP中,ZnO为六方纤锌矿结构,Fe主要以Fe2O3的形式存在,Ni2+取代了ZnO晶格中的部分Zn2+并造成晶格缺陷,部分Zn2+进入了ATP层间生成了Zn-OSi键,实现了与ATP的复合,并促使其层间距增大。Fe-Ni共掺杂拓宽了催化剂的光谱响应范围和提高了其催化活性,当催化剂投入量为2.5g/L、溶液pH值为6时,在可见光下反应90min后,该催化剂对30mg/L的诺氟沙星降解率可达90.63%,并且,在相同条件下,该催化剂对其他两种抗生素废水的降解率均在8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普适性。此外,该催化剂还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ZNO fe-ni共掺杂 凹凸棒 光催化降解 抗生素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Li2MSiO4系(M=Fe,Mn,Co,Ni)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文刚 许云华 +1 位作者 杨蓉 任冰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介绍了一类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MSiO4(M=Fe,Mn,Co,Ni)。综述了该系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各种材料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总结和探讨。展望了该系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2MSiO4(M=fe Mn Co 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制备高分散负载型催化剂——Ⅱ,Fe,Co,Ni催化剂的分散度和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世华 赵维君 +3 位作者 杨树军 王序昆 张书笈 方延铨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43-548,共6页
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方法-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制备了Fe/γ-Al_2O_3,Fe/SiO_2,Co/γ-Al_2O_3,Co/SiO_2,Ni/γ-Al_2O_3和Ni/SiO_2六种催化剂。H_2化学吸附,TEM和XRD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催化剂中Fe,Co,Ni金属颗粒平均直径都小于30A,金属分散度... 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方法-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制备了Fe/γ-Al_2O_3,Fe/SiO_2,Co/γ-Al_2O_3,Co/SiO_2,Ni/γ-Al_2O_3和Ni/SiO_2六种催化剂。H_2化学吸附,TEM和XRD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催化剂中Fe,Co,Ni金属颗粒平均直径都小于30A,金属分散度均大于50%。作者研究了Fe/γ-Al_2O_3,Co/γ-Al_2O_3和Ni/γ-Al_2O_3三种催化剂在CO+H_2反应中的催化行为,测定了碳氢产物分布和比催化活性,表明随着H_2/CO比增大和反应温度升高。较高分子量物种产量减少,有利于生成甲烷。催化剂的活性大小次序为Fe>Ni>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分散度 SM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5W-5(Ni/Fe/Co)合金的低温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① 被引量:6
19
作者 房文斌 王尔德 于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07-911,共5页
分析了95W 5(Ni/Fe/Co)合金的粉末冶金工艺特点及低温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给出了力学性能与温度的关系曲线。通过对合金拉伸试样断口的扫描电镜分析,揭示了该合金低温力学性能与组织变化的微观本质。结果表明:95W 5(Ni/Fe/Co)合金室温... 分析了95W 5(Ni/Fe/Co)合金的粉末冶金工艺特点及低温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给出了力学性能与温度的关系曲线。通过对合金拉伸试样断口的扫描电镜分析,揭示了该合金低温力学性能与组织变化的微观本质。结果表明:95W 5(Ni/Fe/Co)合金室温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及一定的塑性;该合金低温脆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屈服强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钨颗粒过早解理及粘结相变形极小引起的;95W 5(Ni/Fe/Co)合金的冷脆性转变温度在-50℃左右,此时脆性断裂以钨颗粒的自身解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5W-5(ni/fe/Co)合金 低温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Cu对WC-13%Fe/Co/Ni硬质合金性能与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黄石 杨金辉 赖为华 《粉末冶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4-180,共7页
讨论了加入少量Cu对WC-13%Fe/Co/Ni硬质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叙述了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对该合金进行的金相观察和微观组织研究结果。结果表明,Cu有细化和球化WC晶粒的作用,当加Cu量为0.8%左右时,... 讨论了加入少量Cu对WC-13%Fe/Co/Ni硬质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叙述了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对该合金进行的金相观察和微观组织研究结果。结果表明,Cu有细化和球化WC晶粒的作用,当加Cu量为0.8%左右时,合金的性能最佳,其抗弯强度比未加Cu的合金高670N/mm2,可达到2370N/mm2。此外,合金在烧结后的缓冷过程中发生马氏体相变,其马氏体与γ相符合K—S取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力学性能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