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硫共掺杂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Ni^(2+)和Co^(2+)的吸附 被引量:1
1
作者 余谟鑫 张振 +3 位作者 史文旭 孙宇航 王晓婷 柯清平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6,共11页
以芦荟皮为原料、(NH_(4))_(2)SO_(4)为氮源和硫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炭前驱体,再经高温热解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生物炭(NSBC)。采用SEM、BET、XPS、Zeta电位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热解制备的NSBC对水溶液中Ni^(2+)、Co^(2+)的吸附... 以芦荟皮为原料、(NH_(4))_(2)SO_(4)为氮源和硫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炭前驱体,再经高温热解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生物炭(NSBC)。采用SEM、BET、XPS、Zeta电位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热解制备的NSBC对水溶液中Ni^(2+)、Co^(2+)的吸附性能,探究了NSBC吸附Ni^(2+)、Co^(2+)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分析了温度和pH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推测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NSBC表面为层片状堆积的多孔结构,热解温度800℃制备的NSBC_(800)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微孔总体积0.07 cm^(3)/g,比表面积149 m^(2)/g,非微孔体积占比46%,其表面具有摩尔分数29.94%的O元素、4.79%的N元素和6.21%的S元素。NSBC_(800)对Ni^(2+)和Co^(2+)的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为245.70和223.71 mg/g。NSBC表面由O、N和S元素组成的化学官能团吸附Ni^(2+)和Co^(2+)反应生成盐或络合物,沉积在生物炭表面;Langmuir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的NSBC对Ni^(2+)和Co^(2+)的吸附表明,该过程由化学吸附控制,通过络合作用、共沉淀、离子交换和静电吸引等机制实现对Ni^(2+)和Co^(2+)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硫共掺杂 芦荟皮 生物质 废弃电池 Ni^(2+) Co^(2+)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与花生壳生物炭对Cu^(2+)和Zn^(2+)的吸附研究
2
作者 马帅 马帅辉 +2 位作者 尹微琴 盛海君 王小治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BC)和花生壳生物炭(PSBC)对溶液中Cu^(2+)和Z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WSBC对Cu^(2+)和Zn^(2+)的吸附能力强于PSBC,其中WSBC对Cu^(2+)的吸附(18.51 mg/g)大于Zn^(2+)(14.10 mg/g),且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Cu^(2+)和Zn^(2+)在WSBC上的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而PSBC则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2种生物炭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对Zn^(2+)的吸附速率大于Cu^(2+)。热力学分析显示,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其中PSBC吸附的自发性更强。WSBC与PSBC在吸附Cu^(2+)和Zn^(2+)的过程中均存在着离子交换、阳离子-π相互作用和沉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生物炭 花生壳生物炭 Cu^(2+) Zn^(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研究
3
作者 龙文玲 王鑫 +2 位作者 曹春艳 王敏 赵爽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2,共7页
采用高温煅烧的方法对镁铝水滑石进行改性,并以其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其对Zn^(2+)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高温煅烧改性明显提高了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性能,其提高程度取决于煅烧温度,在600℃:煅烧的镁铝水滑石表现... 采用高温煅烧的方法对镁铝水滑石进行改性,并以其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其对Zn^(2+)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高温煅烧改性明显提高了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性能,其提高程度取决于煅烧温度,在600℃:煅烧的镁铝水滑石表现出最高的吸附容量。随着吸附时间、Zn^(2+)初始浓度以及溶液pH的增加,所有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容量均增加。当煅烧温度不高于200℃时,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当煅烧温度高于400℃时,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满足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所有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均满足伪二级动力学方程。Zn^(2+)主要以Zn(OH)2沉淀形式沉积在镁铝水滑石的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水滑石 煅烧 Zn^(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2+)催化剂对酚醛树脂/乙二醇制备多孔碳微观孔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郭子玉 朱云洲 +3 位作者 王力 陈健 李红 黄政仁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6-472,共7页
多孔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微观孔结构。为便捷、有效地大范围调控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孔结构,本研究基于聚合诱导相分离(Polymerization-induced Phase Separation,PIPS)法,以酚醛树脂/乙二醇为原料制备了均相多孔碳,并系... 多孔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微观孔结构。为便捷、有效地大范围调控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孔结构,本研究基于聚合诱导相分离(Polymerization-induced Phase Separation,PIPS)法,以酚醛树脂/乙二醇为原料制备了均相多孔碳,并系统研究了Zn^(2+)含量以及固化温度对多孔碳微观孔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固化温度的升高,多孔碳稳定性降低,微观孔结构均匀性变差。在90℃下固化,引入Zn^(2+)可以使多孔碳的孔隙率从40.22%增至70.38%,平均孔径从49.8 nm增至279.4 nm,中位孔径从107.2 nm增至343.0 nm。随着Zn^(2+)含量的增加,多孔碳的孔隙率、中位孔径和平均孔径都先增大后减小,当Zn^(2+)质量分数为1.5%时,平均孔径达到最大值343.0 nm,孔隙率达到最大值(70.38±0.37)%。研究指出,引入Zn^(2+)降低了酚醛树脂中苯酚结构的间位取代反应势垒,有利于在苯环上构建大环化合物,显著促进了树脂与乙二醇聚合,提高了树脂混合物的固化程度及骨架聚合度,使相分离更加彻底。当Zn^(2+)含量过高时,树脂混合物的聚合度过高,导致富醇相难以挥发,孔径结构变差。研究还发现,引入Zn^(2+)有助于提高石墨化程度,使碳骨架更加清晰。本研究为调控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孔结构及制备结构碳化物陶瓷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碳 聚合诱导相分离法 Zn^(2+)催化剂 催化机理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吸附材料对废水中Co^(2+)的去除研究
5
作者 张惠炜 何小平 +3 位作者 刘钰森 陈怡志 张鹏 林铭章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放射性钴(Co)是核电站一回路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中的主要核素,在对一回路管道去污后会转移到去污液中。通过调研水中Co^(2+)的吸附材料,对不同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不同吸附材料的特点,为废水中Co^(2+)的吸附材料研究... 放射性钴(Co)是核电站一回路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中的主要核素,在对一回路管道去污后会转移到去污液中。通过调研水中Co^(2+)的吸附材料,对不同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不同吸附材料的特点,为废水中Co^(2+)的吸附材料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矿物和生物吸附剂吸附容量较小,金属氧化物在酸性环境下未表现出好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速率较慢,活性炭虽兼具快吸附速率和高吸附容量,但是在酸性环境下未能表现出好的吸附性能,其他碳基材料的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使用强稳定性的无机纳米材料氮化硼和氧化石墨烯为基材合成具有多级孔结构的材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功能化改性,以合成在辐射或强酸等严苛条件下仍具有高吸附性能的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吸附材料 吸附性能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聚磷酸铵对Cu^(2+)、Fe^(2+)、Zn^(2+)和Mn^(2+)螯合作用的研究
6
作者 雷梅花 李天祥 +2 位作者 陶绍程 刘旭 朱静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5-701,共7页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红外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测定,进一步验证APP与Fe^(2+)、Cu^(2+)、Mn^(2+)和Zn^(2+)发生了螯合反应。通过二元正交实验可知Zn^(2+)对Mn^(2+)具有强抑制的作用;三元正交实验可知总螯合量的影响因素大小为Zn^(2+)>Fe^(2+)>Mn^(2+);响应面实验可知,实验数据的二次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R^(2)=0.9203),Zn、Fe和Cu的一次项,Zn和Fe、Mn和Fe、Mn和Cu的交互作用项对响应值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Cu^(2+)、Zn^(2+)、Fe^(2+)、Mn^(2+) 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Zn^(2+)固载硅胶整体柱对8-羟基-2′-脱氧鸟苷固相微萃取性能研究
7
作者 彭传云 袁慕坤 +5 位作者 李舒琪 刘红燕 张少文 吴春来 赵丹 苗亚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6,共8页
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常用于评价个体DNA氧化损伤,是一个典型的生物标记物.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分别将Cu^(2+)和Zn^(2+)固载到硅胶中,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8-OHdG的固相微萃取(SPME).在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下,结合高效液... 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常用于评价个体DNA氧化损伤,是一个典型的生物标记物.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分别将Cu^(2+)和Zn^(2+)固载到硅胶中,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8-OHdG的固相微萃取(SPME).在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构建了尿样中8-OHdG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Cu^(2+)和Zn^(2+)固载硅胶整体柱对8-OHdG的富集倍数分别达到61.64和51.20,具有良好的萃取性能;新建立SPME-HPLC-UV分析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1~100和1.22~100 nmol·L^(-1),R^(2)>0.99,方法的检测限LODs(S/N=3)为0.31和0.42 nmol·L^(-1).3个浓度加标实验显示,基于Cu^(2+)固载硅胶整体柱建立的分析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1.5%和102.0%之间,日内和日间RSDs在2.7%至9.7%之间(n=3).说明构建的SPME-HPLC-UV分析方法可以灵敏、可靠、准确地检测实际尿样中的8-OHd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固载硅胶整体柱 Zn^(2+)固载硅胶整体柱 溶胶-凝胶 固相微萃取 8-OHd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Zn^(2+)、Co^(2+)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伟成 李明云 +2 位作者 蒋霞敏 张祖兴 应仲富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83-286,共4页
以单细胞雨生红球藻为试验材料,以MAV为培养基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Cu2+、Zn2+、Co2+3种微量元素离子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Cu2+、Zn2+、Co2+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7、3.4×10-7、9.0... 以单细胞雨生红球藻为试验材料,以MAV为培养基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Cu2+、Zn2+、Co2+3种微量元素离子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Cu2+、Zn2+、Co2+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7、3.4×10-7、9.0×10-7mol/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Cu2+的最适质量浓度是2.0×10-8mol/L;Zn2+的最适质量浓度是3.4×10-7mol/L;Co2+的最适质量浓度是6.0×10-7mol/L.。在这3种重金属离子的正交试验中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Cu2+和Co2+存在着较显著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生红球藻 正交试验 CU^2+ ZN^2+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2+、Co^2+和Mn^2+对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张金莲 贺锋 +1 位作者 梁威 吴振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研究了金属离子Zn2+,Co2+和Mn2+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物膜混合液中添加Zn2+能在短时间内(6h)迅速提高生物膜的酶活性,增加多糖含量,浓度为2mg/L的Zn2+可以在较长时间(72h)内保持生... 研究了金属离子Zn2+,Co2+和Mn2+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物膜混合液中添加Zn2+能在短时间内(6h)迅速提高生物膜的酶活性,增加多糖含量,浓度为2mg/L的Zn2+可以在较长时间(72h)内保持生物膜的酶活性并且促进多糖的积累.Co2+和Mn2+对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及多糖含量的影响较为相似.当Co2+浓度<1mg/L、Mn2+浓度<2mg/L条件下,6h时,对脱氢酶活性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随着Co2+和Mn2+离子浓度的增加,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所研究的浓度和时间范围内,Co2+和Mn2+对多糖含量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 CO^2+ MN^2+ 生物膜 脱氢酶活性 多糖含量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紫外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降解罗丹明B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徐庆 唐玉朝 +4 位作者 伍昌年 黄显怀 王坤 朱先胜 陈彩虹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2-834,共13页
有机染料具有毒性强、色度高、不易降解等特性,为了高效去除有机染料,实验以真空紫外(VUV)为光源,研究了VUV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PMS)降解典型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的反应机制和转化途径.结果表明:①在RhB初始浓度为80 mg/L,Co^(... 有机染料具有毒性强、色度高、不易降解等特性,为了高效去除有机染料,实验以真空紫外(VUV)为光源,研究了VUV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PMS)降解典型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的反应机制和转化途径.结果表明:①在RhB初始浓度为80 mg/L,Co^(2+)和PMS投加量分别为15μmol/L、0.5 mmol/L的条件下,VUV/Co^(2+)/PMS体系反应10 min,RhB去除率可达99.1%.VUV/Co^(2+)/PMS体系对RhB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反应速率常数(k)随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②溶液初始pH对反应速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pH减小,反应速率也同时减小.投加量为30 mmol/L的HCO_(3)^(−)、Cl^(−)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相较于对照组,RhB去除率由99.1%分别降至66.0%、84.2%,而NO_(3)^(−)和SO_(4)^(2−)抑制作用不显著;印染助剂柠檬酸钠也会显著抑制RhB降解.③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结果表明,VUV/Co^(2+)/PMS体系中存在的氧化物种包括硫酸根自由基(SO_(4)^(−)·)、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④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质谱结果,初步推断RhB分子降解主要通过活性氧(ROS)攻击造成共轭结构破坏和N-位脱乙基等作用.另外,对总有机碳(TOC)进行测试,30 min时RhB矿化度可达到43.8%.研究显示,VUV/Co^(2+)/PMS体系能够有效去除R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紫外 Co^(2+) 过硫酸氢钾 罗丹明B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2+、Co^2+和DMBI对脱氮假单胞杆菌发酵生产VB12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昆太 刘东洪 +3 位作者 庄英萍 王永红 张嗣良 赵强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5-349,共5页
考察了Zn2+、Co2+和DMBI(5,6-二甲基苯并咪唑)对脱氮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生物合成VB12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Co2+和DMBI能显著提高VB12的生物合成量,而添加Zn2+能提高发酵液中ALA(δ-氨基乙酰... 考察了Zn2+、Co2+和DMBI(5,6-二甲基苯并咪唑)对脱氮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生物合成VB12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Co2+和DMBI能显著提高VB12的生物合成量,而添加Zn2+能提高发酵液中ALA(δ-氨基乙酰丙酸)和PBG(胆色素原)的合成量,从而促进VB12的合成。在此基础上,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Data Processing System)的二次回归旋转中心组合实验对Zn2+、Co2+和DMBI 3个因素进行优化,确定了ZnSO4.7H2O、CoCl2.6H2O、DMBI在发酵培养基中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41.11、222.68和77.33 mg/L,经过优化后发酵液中(发酵96 h)VB12的浓度由69.36 mg/L提高到了78.23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12 脱氮假单胞杆菌 CO^2+ ZN^2+ 5 6-二甲基苯并咪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荧光发色基团的Zn^(2+)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毛申 彭云佩 +4 位作者 刘聪聪 刘瑶 王琦 梁笑 王新潮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39,共7页
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出限低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设计合成特异性识别和检测Zn^(2+)的荧光探针对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近年来文献报道的Zn^(2+)荧光探针为例,综述了基于不同荧光发色基团... 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出限低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设计合成特异性识别和检测Zn^(2+)的荧光探针对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近年来文献报道的Zn^(2+)荧光探针为例,综述了基于不同荧光发色基团的Zn^(2+)荧光探针的作用机制、应用与发展前景,为Zn^(2+)荧光探针研究提供了参考(引用文献44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 荧光探针 荧光发色基团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Separation of Co^(2+) from Zn^(2+) , Cd^(2+) by An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被引量:1
13
作者 WANG Xin yan,ZHOU Chun shan,WANG Ya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 Chin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0年第2期88-91,共4页
The separation of Co 2+ from Zn 2+ , Cd 2+ by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was discussed. The chromatographic column containing anion resin 201×7 which was saturated with a solution of ammonium chloride. The eff... The separation of Co 2+ from Zn 2+ , Cd 2+ by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was discussed. The chromatographic column containing anion resin 201×7 which was saturated with a solution of ammonium chloride. The effects of the eluant acidity and eluant composition on the sepa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is suitable to the separation of Co 2+ from Zn 2+ , Cd 2+ , and the condition of separation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When the column is saturated with NH 4Cl solution (2.0 mol/L, pH=4.0), the separation can be completed effectively. Zn 2+ and Cd 2+ can also be separa ted when different eluants are used and the pure solution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Zn 2+ , Cd 2+ respectively can be obtained ea s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ZN 2+ CD 2+ CO 2+ SEPA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Zn^(2+)、Cd^(2+)对青蛤幼贝的致毒效应 被引量:35
14
作者 周凯 么宗利 +1 位作者 来琦芳 王慧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1期63-67,共5页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96h内海水中重金属离子Zn2+、Cd2+的不同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蛤幼贝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Zn2+和Cd2+对青蛤幼贝的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60mg/L、14mg/L和1.60mg/L、0.14mg/L;而二种离子的交互...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96h内海水中重金属离子Zn2+、Cd2+的不同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蛤幼贝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Zn2+和Cd2+对青蛤幼贝的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60mg/L、14mg/L和1.60mg/L、0.14mg/L;而二种离子的交互作用表现为二者间存在拮抗作用,其中,Zn2+的毒性略大于C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幼贝 ZN^2+ CD^2+ 毒性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淀粉微球对Co^(2+)的吸附行为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磊 李仲谨 +1 位作者 赖小娟 赵新法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11,共4页
研究了交联淀粉微球(CSM)对Co2+的静态吸附行为,并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了吸附热力学性质,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吸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CSM对Co2+吸附等温线同时符合Langmu ir等... 研究了交联淀粉微球(CSM)对Co2+的静态吸附行为,并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了吸附热力学性质,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吸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CSM对Co2+吸附等温线同时符合Langmu ir等温方程和Freund lich等温方程,不同温度下,CSM吸附Co2+的吸附焓变ΔH、吸附自由能变ΔG、吸附熵变ΔS均为负值,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过程,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CSM通过物理吸附、配位吸附方式吸附Co2+,并导致CSM结晶结构被进一步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吸附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混合菌群胞外聚合物对Zn^(2+)的吸附和机理 被引量:29
16
作者 潘响亮 王建龙 +1 位作者 张道勇 王凡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55,共3页
硫酸盐还原菌(SRB)混合菌群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能有效地吸附水溶液中的Zn2+,在初始ρ(Zn2+)为500 mg/L时,EPS对Zn2+的吸附量达到326.07 mg/g。Freundlich方程能相对较好地拟合实验所得吸附数据。SRB混合菌群分泌的EPS的IR分析表明,EP... 硫酸盐还原菌(SRB)混合菌群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能有效地吸附水溶液中的Zn2+,在初始ρ(Zn2+)为500 mg/L时,EPS对Zn2+的吸附量达到326.07 mg/g。Freundlich方程能相对较好地拟合实验所得吸附数据。SRB混合菌群分泌的EPS的IR分析表明,EPS吸附Zn2+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是多聚糖C—O—C,羧基和脂类官能团,而蛋白质和多聚糖的—OH对Zn2+的结合能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胞外聚合物 ZN^2+ 生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Zn^(2+)和Cd^(2+)对茂名海域文昌鱼酸、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白秀娟 卢伙胜 唐峰华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3-517,共5页
试验结果表明,在Cu2+质量浓度为0.09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均不受抑制作用,在Cu2+质量浓度为0.16、0.256、0.35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的ACP、ALP活性均显著受抑制(P<0.05),随时间延长和质量... 试验结果表明,在Cu2+质量浓度为0.09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均不受抑制作用,在Cu2+质量浓度为0.16、0.256、0.35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的ACP、ALP活性均显著受抑制(P<0.05),随时间延长和质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在Zn2+质量浓度达到0.195 mg/L时,文昌鱼的ALP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受抑制作用显著(P<0.05),随质量浓度增加,受抑制作用增强;ACP在Zn2+质量浓度达到0.39 mg/L时,文昌鱼ACP第10 d影响不显著(P>0.05),第20 d和30 d表现出显著(P<0.05)抑制作用,超过这一质量浓度,受抑制作用增强。在Cd2+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ALP在Cd2+质量浓度为0.4 mg/L时,抑制显著(P<0.05),在此质量浓度水体中的文昌鱼ACP在第30 d测定时也表现为抑制显著(P<0.05),随时间延长和质量浓度增加,文昌鱼ACP、ALP活性受抑制作用增强,在最高质量浓度为2.0 mg/L时,至中期已经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CU^2+ ZN^2+ CD^2+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化壳聚糖-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对Zn^(2+)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27
18
作者 周利民 王一平 +1 位作者 刘峙嵘 黄群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42-1346,共5页
以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通过在颗粒表面接枝羧甲基化壳聚糖(CMC),制备一种新型磁性纳米吸附剂,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吸附剂对Z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磁性纳米吸附剂平均粒径18 nm,... 以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通过在颗粒表面接枝羧甲基化壳聚糖(CMC),制备一种新型磁性纳米吸附剂,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吸附剂对Z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磁性纳米吸附剂平均粒径18 nm,粒子中CMC的含量约5%.该吸附剂对Zn2+吸附速率很快,在2 min内基本达到平衡,能有效去除Zn2+等温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饱和吸附容量为20.4 mg·g-1,吸附常数为0.0314 L·mg-1.热力学计算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焓变为-5.68 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吸附剂 羧甲基化壳聚糖 FE3O4 Z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二醛交联酵母菌对Zn^(2+),Cd^(2+)和Hg^(2+)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10
19
作者 雷超 孙小梅 +1 位作者 余军霞 李步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6-210,共5页
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机械强度高的交联酵母菌.考察菌体吸附Cd2+的影响因素,包括交联剂的用量,pH,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等,研究菌体对不同质量浓度的Zn2+,Cd2+和Hg2+的吸附率.结果表明,戊二醛的最佳用量(体... 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机械强度高的交联酵母菌.考察菌体吸附Cd2+的影响因素,包括交联剂的用量,pH,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等,研究菌体对不同质量浓度的Zn2+,Cd2+和Hg2+的吸附率.结果表明,戊二醛的最佳用量(体积分数)为1.0%,菌体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0min,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为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相对于未交联菌,交联酵母菌对Cd2+的吸附容量提高2倍;pH实验表明,交联酵母菌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受酸度影响小.用于冶金厂废水的处理结果显示,0.0500g的交联酵母菌,对5.3mg/L的Cd2+污水的去除率为80.6%,用0.1mol/L的EDTA再生该吸附剂,Cd2+的解析率达9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包酵母菌 交联酵母菌 吸附 ZN^2+ CD^2+ HG^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Cd^(2+)、Zn^(2+))胁迫对番茄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丁海东 万延慧 +3 位作者 齐乃敏 朱为民 杨晓峰 邵耀椿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79-82,共4页
采用温室水培试验 ,研究不同浓度Cd2 + 、Zn2 + 对番茄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Cd2 + 、Zn2 + 胁迫浓度的增大 ,番茄幼苗生长明显受抑制 ,生物量积累、株高和叶面积下降。番茄根系和叶片中的丙二醛 (MDA)含量增加 ,而可... 采用温室水培试验 ,研究不同浓度Cd2 + 、Zn2 + 对番茄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Cd2 + 、Zn2 + 胁迫浓度的增大 ,番茄幼苗生长明显受抑制 ,生物量积累、株高和叶面积下降。番茄根系和叶片中的丙二醛 (MDA)含量增加 ,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抗氧化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PX)、过氧化物酶 (POD)和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上升。酶活性高浓度下变化明显。叶片中SOD、CAT活性大于根系 ,但活性变化小于根系 ,而POD则相反 ,且叶片中活性变化高于SOD、APX、CAT。抗氧化酶活性的上升能够提高幼苗适应和抵抗重金属胁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番茄 幼苗 沆氧化酶系统 可溶性蛋白 重金属胁迫 CD^2+ Z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