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孢白僵菌DU01对杨扇舟蛾幼虫的致病力及胞外酶活性分析
1
作者 刘欣 张瑶 +2 位作者 李亚洲 邓勋 周琦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3期8-12,共5页
以获取对高寒地区杨扇舟蛾具有高致病力的虫生真菌为目的,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苇河镇林场的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尸体上分离虫生真菌,并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虫生真菌进行鉴定,再用其对杨扇舟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和胞外酶活性分析... 以获取对高寒地区杨扇舟蛾具有高致病力的虫生真菌为目的,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苇河镇林场的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尸体上分离虫生真菌,并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虫生真菌进行鉴定,再用其对杨扇舟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和胞外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DU01为球孢白僵菌,在菌株DU01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1×10^(8)、1×10^(7)、1×10^(6)、1×10^(5)、1×10^(4)个孢子/mL)感染下,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杨扇舟蛾幼虫的感病死亡率随之增加,当浓度为1.0×10^(8)孢子/mL时,幼虫的致死中时间为3.84 d,接种7 d后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100%。蛋白酶活性和几丁质酶活性在第4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65 U/mL和4.77 U/mL。表明球孢白僵菌对杨扇舟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为杨扇舟蛾的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扇舟蛾 球孢白僵菌 分离鉴定 毒力 胞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咬及挥发物诱导后合作杨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增辉 沈应柏 +3 位作者 王宁宁 王金凤 周艳超 张志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265-5270,共6页
经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幼虫取食,杨扇舟蛾幼虫诱导的挥发物熏蒸,及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甲酯(MeSA)、顺式己烯醛(cis-hexenal)、反式己烯醛(trans-hexenal)及苯骈噻唑(benzothiazole)熏蒸后,分析了合作杨(Populus simonii... 经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幼虫取食,杨扇舟蛾幼虫诱导的挥发物熏蒸,及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甲酯(MeSA)、顺式己烯醛(cis-hexenal)、反式己烯醛(trans-hexenal)及苯骈噻唑(benzothiazole)熏蒸后,分析了合作杨(Populus simonii×P.pyramidalis‘Opera 8277’)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虫咬叶及其上部叶片中PPO活性增加了2~4倍,表明合作杨产生了系统抗性。经虫咬诱导的挥发物熏蒸后,合作杨叶片中的PPO活性增加了1倍,推测是合作杨受伤后释放出了具有信号作用的挥发物,诱导邻近植株产生了防御反应。5种外源挥发物都引起了叶片PPO活性升高,因此均可能是合作杨间潜在的气体信号,并且混合挥发物的诱导效果显著高于单一挥发物。EGTA(钙离子螯合剂)和氯化镧(钙通道抑制剂)明显抑制了合作杨虫咬叶片、虫咬上部叶片及虫咬诱导挥发物熏蒸叶中PPO活性的升高,说明钙信号在虫咬及挥发物诱导的PPO活性升高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杨(Populus simonii×P.pyramidalis 'Opera 8277’) 杨扇舟蛾 复合气体信号 防御反应 多酚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种杀虫剂和3种植物次生物质对杨扇舟蛾各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汤方 张秀波 +2 位作者 刘玉升 高希武 巨云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6-581,共6页
为了比较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各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差异,利用分光光度酶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21种杀虫剂和3种植物次生物质对杨扇舟蛾4个组织(中肠、脂肪体、头部和体壁)GSTs活性的体外影响。结果表明:21... 为了比较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各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差异,利用分光光度酶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21种杀虫剂和3种植物次生物质对杨扇舟蛾4个组织(中肠、脂肪体、头部和体壁)GSTs活性的体外影响。结果表明:21种杀虫剂和3种植物次生物质对杨扇舟蛾4个组织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不同。毒死蜱、氟虫腈、槲皮素和单宁酸对于杨扇舟蛾头GSTs活性抑制作用最强;槲皮素和单宁酸对中肠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单宁酸对脂肪体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和硫丹对皮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杨扇舟蛾4个组织GSTs对杀虫剂和植物次生物质敏感性存在的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其在同工酶组成上的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扇舟蛾 谷胱甘肽S-转移酶 植物次生物质 杀虫剂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基因杨树对杨扇舟蛾的抗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康薇 郑进 +1 位作者 李兵 洪华珠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5-128,共4页
通过室内饲养和组织切片,研究了表达Cry1A杀虫蛋白的中嘉8号杨树转Bt基因植株对杨扇舟蛾的抗虫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幼虫死亡率和体重抑制率呈上升趋势,处理2d仅分别为10%和6.85%,处理4d分别增加到48.33%和27.93%,处理10... 通过室内饲养和组织切片,研究了表达Cry1A杀虫蛋白的中嘉8号杨树转Bt基因植株对杨扇舟蛾的抗虫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幼虫死亡率和体重抑制率呈上升趋势,处理2d仅分别为10%和6.85%,处理4d分别增加到48.33%和27.93%,处理10d分别达81.67%和63.03%。此外,处理12d取食非转基因杨树幼虫化蛹率100%,而取食转Bt基因杨树幼虫的化蛹率仅为18.18%。组织切片观察表明,取食转Bt基因杨树叶片幼虫的中肠上皮细胞排列松驰,与肠壁基底膜分离,细胞界限较模糊,部分上皮细胞形成空泡。因此,初步认为转Bt基因杨树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抗性表现为毒杀作用和抑制其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杨树 Cry1A杀虫蛋白 杨扇舟蛾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基因小黑杨对杨扇舟蛾的抗性 被引量:5
5
作者 范海娟 胡春祥 +1 位作者 王志英 刘桂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0-785,共6页
为评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融合蛋白基因小黑杨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的抗性,采用苗木套笼饲喂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取食转基因小黑杨的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死亡情况和中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幼... 为评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融合蛋白基因小黑杨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的抗性,采用苗木套笼饲喂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取食转基因小黑杨的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死亡情况和中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幼虫分别取食TT3(转基因无性系3)、TT1(转基因无性系1)和CK(非转基因对照)小黑杨后总历期依次为35.63天、30.39天和28.74天,幼虫化蛹率依次为12.1 %、29.3 %和44.3 %,平均蛹重依次为0.1077g、0.1714 g和0.1893 g。转基因小黑杨能明显延长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历期,降低化蛹率和蛹重。同时,转基因小黑杨有抑制幼虫蜕皮、增加其死亡率和致蛹畸形的作用,且能破坏幼虫中肠,使中肠细胞排列松散、肠腔食物减少、中肠变形,其破坏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加剧。一般来讲,TT3对杨扇舟蛾的各种影响作用均大于T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蜘蛛杀虫肽 BT 杨扇舟蛾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军 杨秋珍 +3 位作者 黄敬峰 王焱 葛建明 冯椿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8-155,共8页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是危害意大利214杨的主要食叶害虫.为了研究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并为遥感监测意大利214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提供基础光谱数据,该文于2003年5—8月以6年生意大利214杨为材料,在杨...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是危害意大利214杨的主要食叶害虫.为了研究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并为遥感监测意大利214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提供基础光谱数据,该文于2003年5—8月以6年生意大利214杨为材料,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落叶率为48%时,分别测定试验和对照区冠层、叶片的高光谱数据及相应的生化参数(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氮量和含水率等),应用微分光谱及数理统计中的t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意大利214杨受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后,冠层和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均变小,冠层和叶片光谱的红边具有“双峰”现象;冠层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辨识能力,敏感波段为449.1~466.1 nm、798.6~801.4 nm和826.8~833.9 nm;冠层和叶片的红边(REP)均呈“蓝移”现象,红边斜率和红边面积变小;冠层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19.3和725.0 nm,叶片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09.4和719.3 nm.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后,叶面积、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和叶片含水量均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214杨 杨扇舟蛾 杨小舟蛾 高光谱特征 微分光谱 生化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养容器及密度对杨扇舟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赵若琼 张瑞春 +3 位作者 沈佐锐 陈倩 梁洪柱 田会鹏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24,共3页
为实现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的大量生产,进行了筛选室内大量饲养杨扇舟蛾的适宜容器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饲养容器和密度对杨扇舟蛾均有显著影响。其中用杯底直径4.5 cm,杯口直径7 cm,高8.5 cm的透明塑料杯做容器饲养的杨扇舟蛾幼虫死亡... 为实现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的大量生产,进行了筛选室内大量饲养杨扇舟蛾的适宜容器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饲养容器和密度对杨扇舟蛾均有显著影响。其中用杯底直径4.5 cm,杯口直径7 cm,高8.5 cm的透明塑料杯做容器饲养的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逃逸率最低,化蛹率、蛹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最高,幼虫平均发育历期最短。8头/杯时的饲养密度,幼虫存活率最高,幼虫和蛹的体重增长最多,而且蛹羽化率、总产卵量、单雌产卵量以及产生子代个数也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扇舟蛾 饲养容器 饲养密度 生长发育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扇舟蛾生殖生物学观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满光 侯军铭 +3 位作者 张秀红 张秀红 韩会智 赵玉芬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共4页
田间采集老熟幼虫或蛹,在室内分时段观测杨扇舟蛾成虫羽化、交尾和产卵规律。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在河北沧州地区1 a发生4代,个别5代。成虫主要在傍晚羽化,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5:00—18:00,雌虫在18:00—21:00,单体成虫羽化需13~28 min... 田间采集老熟幼虫或蛹,在室内分时段观测杨扇舟蛾成虫羽化、交尾和产卵规律。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在河北沧州地区1 a发生4代,个别5代。成虫主要在傍晚羽化,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5:00—18:00,雌虫在18:00—21:00,单体成虫羽化需13~28 min。雌虫自羽化至初次交尾时间为34.82~54.62 h,成虫交尾起始时间在04:00—05:00,交尾结束时间在19:01—20:00,整个交尾持续时间15.4~16.17 h。雌雄成虫均可进行2次交尾,交尾高峰期和羽化高峰期相差7~11 h。成虫羽化后多在第2和第3天交尾,7日龄以后雌虫不再释放性信息素与雄虫交尾。雌虫交尾后大多当晚或第2天晚上产卵,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4:00,产卵方式为块产,个别单产。单个卵块平均卵量50~80粒,卵块单层平铺,总卵量220~420粒。雌虫可孤雌产卵,但卵不能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扇舟蛾 生物学 羽化 交尾 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741杨抗虫持续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军侠 高宝嘉 +4 位作者 张炬红 王进茂 姜文虎 李彦慧 周国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79,共4页
在室内用转基因741杨叶片连续饲养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以探讨转基因741杨对不同世代昆虫的影响及昆虫种群的持续效应.转基因741杨对连续两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抗虫性高于只第一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只第一代幼虫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而... 在室内用转基因741杨叶片连续饲养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以探讨转基因741杨对不同世代昆虫的影响及昆虫种群的持续效应.转基因741杨对连续两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抗虫性高于只第一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只第一代幼虫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而下一代取食CK的幼虫,其死亡率高于两代均取食CK的幼虫.另外,连续两代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的幼虫蜕皮指数、排粪量、化蛹率及羽化率都低于仅一代取食转基因741杨的幼虫,且二者均低于取食对照的幼虫.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具有持续性,可以影响到下一代幼虫的生长发育,使下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升高,生长发育减慢,降低下一代幼虫虫口密度,进而影响到未来种群的发生与发展,达到很好的抗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 舞毒蛾 杨扇舟蛾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炬红 高宝嘉 刘军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1605-11607,11627,共4页
[目的]揭示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效应规律。[方法]用转基因741杨不同系号在室内饲养杨扇舟蛾幼虫,研究取食转基因741杨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以及不同世代的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结果]转基因741杨对不同发育天数、... [目的]揭示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效应规律。[方法]用转基因741杨不同系号在室内饲养杨扇舟蛾幼虫,研究取食转基因741杨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以及不同世代的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结果]转基因741杨对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的杨扇舟蛾幼虫均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但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致死效应降低。发育天数少、低龄幼虫的死亡率高,发育天数多、高龄幼虫的死亡率低。转基因741杨对取食2代的杨扇舟蛾幼虫也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且高于取食1代的杨扇舟蛾幼虫。[结论]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幼虫的发育,取食时间的延长,杨扇舟蛾幼虫对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抵抗力增强且逐渐适应,但随着取食代数的增加,致死效应则加强;转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抗性具有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741杨 靶标害虫 杨扇舟蛾 致死效应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杀铃脲防治杨扇舟蛾试验初报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国荣 程彬 +5 位作者 王志明 王建国 任万军 刘桂欣 施福田 宋长会 《吉林林业科技》 2002年第1期1-2,8,共3页
1997至1998年在长春和敦化两地,应用20%杀铃脲悬浮剂对杨扇舟蛾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应用杀铃脲悬浮剂1:5000和1:7000进行树冠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9.9%和92.8%。
关键词 杀铃脲 防治效果 杨扇舟蛾 试验 杨树 树冠喷雾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食叶害虫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福元 徐明 +3 位作者 刘云鹏 解春霞 郑华英 高悦 《江苏林业科技》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高效绿僵菌、Bt菌株筛选和周氏啮小蜂、赤眼蜂规模化繁育及其施放技术等研究,构建了一套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并在江苏省宝应等县通过1.4万hm2杨树舟蛾发生区的生物治理示范,3 a分别用生物制剂应急治理66.67,333.33 hm2,其余... 通过高效绿僵菌、Bt菌株筛选和周氏啮小蜂、赤眼蜂规模化繁育及其施放技术等研究,构建了一套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并在江苏省宝应等县通过1.4万hm2杨树舟蛾发生区的生物治理示范,3 a分别用生物制剂应急治理66.67,333.33 hm2,其余林分通过释放赤眼蜂、周氏啮小蜂等天敌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措施控制危害,控制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的效果为95%~100%,对大面积示范区维持低虫口密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生产上选择以释放周氏啮小蜂或赤眼蜂30.0万头/hm2防治杨小舟蛾或杨扇舟蛾,可有效控制林间舟蛾的虫口密度,实现了高效、无公害、可持续治理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食叶害虫 杨小舟蛾 杨扇舟蛾 生物控制 大面积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营养与虫害——杨树不同栽培措施的抗虫效应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章义 苏西林 +1 位作者 刘曾三 苏秀廉 《北京林业学院学报》 CAS 1985年第3期39-49,共11页
本文探讨了杨树与刺槐混交、间种绿肥、施土杂基肥和追施化肥等不同栽培措施后的抗害虫效应,并探讨了不同栽培措施后其抗性不同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混交或间种明显降低了青杨枝天牛和杨扇舟蛾的数量及对杨树的为害;(2)用混交林杨... 本文探讨了杨树与刺槐混交、间种绿肥、施土杂基肥和追施化肥等不同栽培措施后的抗害虫效应,并探讨了不同栽培措施后其抗性不同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混交或间种明显降低了青杨枝天牛和杨扇舟蛾的数量及对杨树的为害;(2)用混交林杨叶喂饲柳毒蛾或用间种绿肥的杨树叶喂饲杨扇舟蛾,幼虫生长不利,蛹及成虫的雌雄比、怀卵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3)混交和间种后的杨叶所含总蛋白质、总游离氨基酸、粗纤维、灰分及含水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总糖、碳氮比、游离胱氨酸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缺乏游离蛋氨酸和组氨酸。我们的资料表明,上述混交和间种措施提高了杨树对上述害虫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营养 虫害 杨树 栽培措施 抗虫效应 抗性 青杨枝天牛 杨扇舟蛾 间种混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的抗虫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胜亮 高飞 +3 位作者 周国娜 李明 赵勇强 高宝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84,共5页
以高抗虫、中等抗虫和低抗虫转双抗基因三倍体毛白杨(7号、10号和26号)的叶片饲养4龄的杨扇舟蛾幼虫,4 h、12 h2、4 h4、8 h7、2 h和96 h后分别测定其中肠内的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用7号叶片饲养的幼虫中肠的酯酶、羧酸酯酶和... 以高抗虫、中等抗虫和低抗虫转双抗基因三倍体毛白杨(7号、10号和26号)的叶片饲养4龄的杨扇舟蛾幼虫,4 h、12 h2、4 h4、8 h7、2 h和96 h后分别测定其中肠内的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用7号叶片饲养的幼虫中肠的酯酶、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受到明显的抑制,10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次之,26号叶片饲养的幼虫的这些酶抑制不太明显。中肠的淀粉酶也是如此。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比较复杂,24h时出现峰值,随后下降。其中7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最明显,10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次之,但26号叶片饲养的幼虫的蛋白酶变化不明显。转基因杨叶片对幼虫中肠的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其杀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 杨扇舟蛾 解毒酶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扇舟蛾幼虫高毒力绿僵菌菌株筛选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潘永胜 徐福元 韩正敏 《江苏林业科技》 2012年第5期13-15,44,共4页
测定了21株绿僵菌的平板单菌落生长和产孢量情况,证明(Ma1,Ma42,Ma788,Ma789)4菌株产孢量高,通过对这4株绿僵菌菌株的不同温度水浴处理,发现了孢子的萌发条件;并开展了4菌株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毒力测定,筛选出Ma789菌株的致病力较强。
关键词 绿僵菌 杨扇舟蛾 毒力测定 菌株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扇舟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显政 黄政龙 +1 位作者 黎前良 罗虎臣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58-163,共6页
杨扇舟蛾是湘北平原湖区欧美杨人工林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1年发生5代。主害代第3~4代(6~8月),每头幼虫的平均危害量分别达到143.27 cm^2和141.42cm^2。人工模拟第3代幼虫的危害状况,受害1次就能对当年材积生长造成极显著影响。经测定... 杨扇舟蛾是湘北平原湖区欧美杨人工林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1年发生5代。主害代第3~4代(6~8月),每头幼虫的平均危害量分别达到143.27 cm^2和141.42cm^2。人工模拟第3代幼虫的危害状况,受害1次就能对当年材积生长造成极显著影响。经测定分析表明,50%的失叶量为受害的允许临界值。并确定第2代幼虫的防治指标为3头/100片叶,第3~4代幼虫的防治指标为20头/100片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扇舟蛾 防治 食叶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扇舟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樊斌琦 林家淮 +2 位作者 郝德君 王焱 马凤林 《林业科技开发》 2009年第2期64-66,共3页
通过EAG和行为测定方法,研究了杨扇舟蛾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显示,雄蛾对羽化第2天的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值大于第1天的反应值,之后随日龄增加缓慢衰减,说明杨扇舟蛾求偶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 通过EAG和行为测定方法,研究了杨扇舟蛾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显示,雄蛾对羽化第2天的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值大于第1天的反应值,之后随日龄增加缓慢衰减,说明杨扇舟蛾求偶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应在羽化后的1~2d内。随着雌蛾腺体提取物剂量的增加,雄蛾的EAG反应值增大,表明雄蛾对雌蛾雌蛾腺体提取物反应的强弱与性信息素含量呈正相关。行为测定结果表明,杨扇舟蛾雄蛾对不同剂量的雌蛾腺体提取物均具有趋性,但无规律性变化。处女蛾的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引起的雄蛾趋性反应强于交尾蛾,杨扇舟蛾雌蛾具重复交配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扇舟蛾 性信息素 触角电位 行为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南地区杨树舟蛾类害虫飞机喷药防治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志敏 马向阳 +1 位作者 蔡东章 李志强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119,共3页
利用飞机喷洒25%阿维·灭幼脲3号悬浮剂,对添加不同比例高效氯氰菊酯和不同施药时期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试验发现每架次添加1.5 kg 5%高效氯氰菊酯油剂(两种药剂的质量比为24∶1.5),能快速有效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6月中下旬豫南地... 利用飞机喷洒25%阿维·灭幼脲3号悬浮剂,对添加不同比例高效氯氰菊酯和不同施药时期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试验发现每架次添加1.5 kg 5%高效氯氰菊酯油剂(两种药剂的质量比为24∶1.5),能快速有效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6月中下旬豫南地区杨树舟蛾类害虫为二代2~3龄幼虫期,是施药防治该类害虫的最佳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小舟蛾 杨扇舟蛾 阿维·灭幼脲3号 高效氯氰菊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灭幼脲悬浮剂防治杨扇舟蛾药效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猛 张正猛 蔡宪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2期105-105,107,共2页
应用不同浓度25%灭幼脲悬浮剂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结果表明,喷施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倍液、2 000倍液、2 500倍液防治杨扇舟蛾幼虫,12 d后矫正死亡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8.9%、86.8%、84.4%;而喷施3 000倍液,12 d后矫正死亡率也达到最高,但... 应用不同浓度25%灭幼脲悬浮剂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结果表明,喷施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倍液、2 000倍液、2 500倍液防治杨扇舟蛾幼虫,12 d后矫正死亡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8.9%、86.8%、84.4%;而喷施3 000倍液,12 d后矫正死亡率也达到最高,但仅为68.8%。因此,生产上宜采用1 500~2 500倍液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灭幼脲悬浮剂 杨扇舟蛾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Cry1Ac原毒素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毒力测定及幼虫对Bt毒素的细胞响应
20
作者 刘洁 高宝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72,共5页
为探究BtCry1Ac毒蛋白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中肠的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通过BtCry1Ac原毒素对杨扇舟蛾幼虫进行胁迫,测定毒素对幼虫的LC50,并观察杨扇舟蛾中肠细胞的电镜结构。结果表明,幼虫取食Bt毒素2 h后,中肠微绒毛即出... 为探究BtCry1Ac毒蛋白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中肠的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通过BtCry1Ac原毒素对杨扇舟蛾幼虫进行胁迫,测定毒素对幼虫的LC50,并观察杨扇舟蛾中肠细胞的电镜结构。结果表明,幼虫取食Bt毒素2 h后,中肠微绒毛即出现断裂脱落情况;内质网肿胀排列不规则;线粒体变形;细胞核染色质发生固缩,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中肠结构发生严重病变。研究还发现,其中肠细胞内观察到自噬体和吞噬体等结构,说明Bt的胁迫可能引起中肠细胞的自噬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扇舟蛾 BtCry1Ac 细胞结构 自噬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