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淳于髡与杂家 被引量:2
1
作者 孟天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5-87,共3页
杂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九大学派之一 ,有自己的学派宗旨 ,有庞大的弟子群体 ,有著作 ,有稷下先生作为学派领袖。杂家学派产生在稷下 。
关键词 淳于 杂家学派 稷下学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过程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在线学习控制及应用
2
作者 刘玉发 练桂铭 +1 位作者 刘勇华 苏春翌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62-1672,共11页
针对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提出一种基于高斯过程的在线学习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障碍函数间接设定系统状态的运行区域.其次,在该区域内在线采集量测数据,利用高斯过程回归对系统中未知非线性动态进行学习.然后,通过Lyapunov稳定理论... 针对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提出一种基于高斯过程的在线学习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障碍函数间接设定系统状态的运行区域.其次,在该区域内在线采集量测数据,利用高斯过程回归对系统中未知非线性动态进行学习.然后,通过Lyapunov稳定理论,证明了所提在线学习控制算法可保证闭环系统所有信号的有界性.与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方案相比,所提控制算法无需精确给出系统状态的运行区域及预先分配径向基函数中心值.最后,通过数值仿真与Franka Emika Panda协作机械臂关节控制实验,验证了本文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与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系统 不确定系统 高斯过程 在线学习控制 机械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杜预--论晚清今古视野下的章太炎《春秋》学
3
作者 曾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5,共9页
清中叶以来,随着常州今文学的复兴,今古之争再次成为学术与思想领域的焦点问题。章太炎借助其对《左传》的诠释,对康有为及保皇党人所依据的《公羊传》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不仅如此,章太炎还上溯到刘逢禄为代表的常州学术,甚至对今文家... 清中叶以来,随着常州今文学的复兴,今古之争再次成为学术与思想领域的焦点问题。章太炎借助其对《左传》的诠释,对康有为及保皇党人所依据的《公羊传》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不仅如此,章太炎还上溯到刘逢禄为代表的常州学术,甚至对今文家所尊奉的孔子,亦肆意贬抑。透过这种批评,章太炎的《左传》学最后标榜回到杜预,从而背离了清初以来驳正杜预的主流倾向。不难发现,章太炎的《春秋》学,表面上通过对康有为诠释《公羊传》的批评,发挥了《左传》中的思想,其实充满了基于党派意识的门户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章太炎 杜预 康有为 刘逢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春秋兼用品种“明·丰×春·玉”的育成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永强 姚陆松 +2 位作者 曹锦如 叶爱红 何秀玲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2-135,共4页
利用杂交育种及多元杂交种选配技术,育成了优质、高产、易繁的春秋兼用家蚕新品种明.丰×春.玉。经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好养,茧形大,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5龄1日万蚕茧... 利用杂交育种及多元杂交种选配技术,育成了优质、高产、易繁的春秋兼用家蚕新品种明.丰×春.玉。经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好养,茧形大,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5龄1日万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秋丰×白玉提高5.22%、11.26%、7.72%,解舒丝长、洁净、鲜毛茧出丝率优于对照,蚕种繁育性能优良。2007年该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品种 明·丰 春·玉 杂交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杞国都城迁徙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疏证 被引量:8
5
作者 钱益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55,共8页
关于杞国分封和初都问题,学界意见较为统一,而对杞都迁徙时间和地望则见仁见智。杞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邻觊觎,杞国灭淳于迁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 关于杞国分封和初都问题,学界意见较为统一,而对杞都迁徙时间和地望则见仁见智。杞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邻觊觎,杞国灭淳于迁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杞国迁都缘陵。春秋中期偏晚阶段,晋国为杞修城。到春秋晚期,杞人被迫再次迁徙到鲁国北部一带。战国早期楚灭杞,其地尽归楚国。政治变迁是周代不同政治实体为生存而采取的不同适应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国 新泰 淳于 鲁国北部 政治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用家蚕新品种“春·兰×玉·帛”的育成 被引量:3
6
作者 肖金树 张友洪 +1 位作者 周安莲 肖丽蓉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9-446,共8页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优质、高产春用家蚕新品种春.兰×玉.帛。经四川省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体质强健好养,蚕体粗壮,茧形大且匀整;产量高,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万蚕产丝量分别比对照种菁松...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优质、高产春用家蚕新品种春.兰×玉.帛。经四川省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体质强健好养,蚕体粗壮,茧形大且匀整;产量高,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万蚕产丝量分别比对照种菁松×皓月提高1.02%、3.65%、4.00%,分别比对照种871×872提高2.65%、6.32%、2.45%;茧丝长、解舒率、洁净、鲜毛茧出丝率分别为1 256 m、90.77%、97.60分、19.90%。该品种综合经济性状优良,适宜在四川、重庆等西部蚕区推广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春用品种 春·兰 玉·帛 杂交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以礼经世述考 被引量:6
7
作者 卢鸣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2-30,共9页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通过注解《春秋繁露》本义 ,企图扶正过去被维新变法扭曲的《公羊》学说。他质疑康有为认定的《春秋》口说的可信性 ,申明《春秋》非改制之书 ,认为董仲舒和何休的《公羊》学说并非如康有为所言“绝无迥异”并辩别...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通过注解《春秋繁露》本义 ,企图扶正过去被维新变法扭曲的《公羊》学说。他质疑康有为认定的《春秋》口说的可信性 ,申明《春秋》非改制之书 ,认为董仲舒和何休的《公羊》学说并非如康有为所言“绝无迥异”并辩别出了二者之异。苏舆在《春秋繁露义证》中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阐明《春秋》济世之用 ,又审定当时的政治环境 ,分辨华夷关系 ,驳斥西方平等观念 ,这反映出苏舆的《公羊》学说与湖湘学派有着深厚的渊源 ,加上他以礼印证《春秋》经世大义 ,凸显出他治经的个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舆 《春秋繁露义证》 《春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集义》作者李明复籍贯略考 被引量:1
8
作者 聂树平 赵心宪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9-102,共4页
"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两者之矛盾即王国维难题之所在,此问题对区域文化研究者有启发意义,并可在当前地方文化研究中利用"佛教四句破"扩充和丰富这种对立格局。纪晓岚谓《春秋集义》作者李明复&qu... "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两者之矛盾即王国维难题之所在,此问题对区域文化研究者有启发意义,并可在当前地方文化研究中利用"佛教四句破"扩充和丰富这种对立格局。纪晓岚谓《春秋集义》作者李明复"始末无考",乃失察之言。查《春秋集义》序跋、《合川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可以初步判定李明复籍贯乃今重庆市合川区合阳镇濮湖村。文章据此排除了李氏为陕西合阳人、山西安泽人、浙江天台人的几种说法并说明了诸误说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集义》 李明复 籍贯 巴渝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光六年清廷平定南疆用人决策述略 被引量:2
9
作者 赵珍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8-134,共7页
道光六年,清廷为迅速平定南疆张格尔之乱,于六月至九月间,在将帅任用、将领选派与兵员调动方面果断决策,为顺利平叛及最后取胜奠定了基础。从最初任命署理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总统军务,至重发谕令以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总理全... 道光六年,清廷为迅速平定南疆张格尔之乱,于六月至九月间,在将帅任用、将领选派与兵员调动方面果断决策,为顺利平叛及最后取胜奠定了基础。从最初任命署理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总统军务,至重发谕令以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总理全盘,前后不到二十天,显示清廷对南疆战事的重视程度。有益于西北局势的稳定。由于路途遥远,清廷谕令传递、兵员将帅集结延时,故而在初期二个多月里战事部署者杨遇春所起的作用显著,亦反映了清中期政治军事转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平定南疆 杨遇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儒郑玉《春秋》诠释三题——以《春秋阙疑》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立恩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5期88-100,共13页
郑玉的《春秋》诠释以"圣人未修之《春秋》"与"圣人已修之《春秋》"的区分为基础,批评杜预、孔颖达等对《春秋》命名的界说,肯认《春秋》是经非史,客观上构成对朱熹等人所持以史视《春秋》观点的反动。杜预、孔颖... 郑玉的《春秋》诠释以"圣人未修之《春秋》"与"圣人已修之《春秋》"的区分为基础,批评杜预、孔颖达等对《春秋》命名的界说,肯认《春秋》是经非史,客观上构成对朱熹等人所持以史视《春秋》观点的反动。杜预、孔颖达及公羊学家们所持感麟作经故经止获麟的说法,是就《春秋》之形式而言,《春秋》实质上终于黄池之会。他发挥孟子"事"、"文"、"义"之说阐发《春秋》宗旨,以尊王为《春秋》大义之核心,以存理灭欲为《春秋》旨归。在解经方法上,基于对《春秋》经史性质的界定,在以往经学家那里相为扞格的解经方法,在他那里却变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阙疑 郑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竟陵派以庄禅说诗的理论述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70,85,共5页
钟惺、谭元春选评《诗归》,显示出独特的诗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深受道家与佛禅思想的影响,并承继了严羽"以禅喻诗"的一些观点与方法。竟陵诗学的"冥悟",是指一种主体精神高度集中,处于一种如参禅悟道般的虚静状态;竟... 钟惺、谭元春选评《诗归》,显示出独特的诗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深受道家与佛禅思想的影响,并承继了严羽"以禅喻诗"的一些观点与方法。竟陵诗学的"冥悟",是指一种主体精神高度集中,处于一种如参禅悟道般的虚静状态;竟陵派的"入神",是指诗歌技法或诗歌境界到达出神入化的地步;竟陵派的"别趣",是指人物特有的精神气质与诗歌陌生化的审美效果;竟陵派对言意关系与阐释理论的认识与实践,是"言不尽意"思想的发挥,所谓"不可解",重在强调作品传达的丰富意旨,强调诗歌给读者一种幽渺、惝怳、迷离的审美体验;竟陵派以老庄、佛禅思想论诗,有意识地选录数量众多的仙佛诗,评点中揭示出诗歌与佛道思想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严羽 庄禅说诗 诗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皮陆文集看他们研习经学的路径
12
作者 李福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2-15,共4页
晚唐文人皮日休、陆龟蒙被并称为“皮陆” ,他们对经学的研习都很刻苦 ,而且受晚唐学风的影响 ,他们在研习经学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的同时 ,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其路径大致相同 ,都深于《春秋》学 ,都尊奉孔、孟 ,对荀子和扬雄也表现一... 晚唐文人皮日休、陆龟蒙被并称为“皮陆” ,他们对经学的研习都很刻苦 ,而且受晚唐学风的影响 ,他们在研习经学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的同时 ,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其路径大致相同 ,都深于《春秋》学 ,都尊奉孔、孟 ,对荀子和扬雄也表现一定的推崇 ,并都深受王通、韩愈等名儒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陆 《春秋》学 孟子 王通 韩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类乐器论略———以镈、于、镯、钲、铙为中心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健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22-126,共5页
中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在其日趋完善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类繁多的各式乐器。其中,钟因其历史的久远和社会功能的复杂而尤具典型。多种钟类乐器之间互相影响,在构成盘根错节的钟类家族的同时,又在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娱乐等诸... 中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在其日趋完善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类繁多的各式乐器。其中,钟因其历史的久远和社会功能的复杂而尤具典型。多种钟类乐器之间互相影响,在构成盘根错节的钟类家族的同时,又在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娱乐等诸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而巩固了"钟"的社会地位,成为音乐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类乐器 錞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翊王度:“张三丰入蜀见蜀王”传说新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艳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明初皇室的“异人”慕求对“张三丰”神仙信仰的成立与传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洪武后期“张三丰入蜀见蜀王”一事最为重要,但学界对其内涵意义并没有认识清楚。新见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蜀献王朱椿《献园睿制集》所收《与全弌老仙书... 明初皇室的“异人”慕求对“张三丰”神仙信仰的成立与传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洪武后期“张三丰入蜀见蜀王”一事最为重要,但学界对其内涵意义并没有认识清楚。新见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蜀献王朱椿《献园睿制集》所收《与全弌老仙书》五篇、《张丰仙像赞》、《怀仙赋》,可以清楚地证明“张三丰入蜀见蜀王”实属朱椿的建构。朱椿此举是以太祖与周颠仙故事为样板,利用道教异人张三丰塑造自身贤王形象,化解岳父蓝玉谋反引发的政治危机,避免重蹈兄长潭王朱梓身死国除之覆辙。朱椿借此不仅保全了自身,而且成就了“宗室最贤”之名,“后入蜀,见蜀王”情节亦得以成功跻身张三丰传说系统,成为“三丰复生”神话的官方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献王 朱椿 《献园睿制集》 张三丰 蓝玉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