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4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蓬莱气田灯影组油气成藏过程——来自沥青形态、低温热年代学和流体地球化学的制约
1
作者 邓宾 鲁鹏达 +7 位作者 李泽奇 吴娟 李文正 孙玮 田腾振 张旋 姜华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3-619,共17页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年代古老、埋藏深和多期成岩改造叠加等特征,其复杂油气成藏过程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对川中蓬莱气田开展岩石学、流体包裹体、低温热年代学和储层沥青形态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年代古老、埋藏深和多期成岩改造叠加等特征,其复杂油气成藏过程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对川中蓬莱气田开展岩石学、流体包裹体、低温热年代学和储层沥青形态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沥青可分为2种类型:环边状和团块状原位沥青,以及呈角砾状和碎裂状“变形”的异位沥青。中江2井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35±2.7 Ma)、(U-Th)/He年龄(19.0±0.5 Ma)显示新生代抬升剥蚀厚度达到2000 m。结合年代学、单井沉降热史模拟恢复及流体包裹体分析,认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多期埋藏生烃导致灯影组经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和早二叠世—三叠纪2期油气充注过程,以及侏罗纪—白垩纪原油裂解生气成藏过程。新生代抬升剥蚀作用可能导致蓬莱气田灯影组异位沥青发育。沥青形态的发育特征是揭示古老深层油气藏保存及破坏的潜在指示标志。准确评价新生代抬升剥蚀作用对灯影组气藏调整过程的影响是指导研究区下一步勘探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原位沥青 异位沥青 低温热年代学 成藏特征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长城系沥青来源分析:来自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2
作者 钟红利 丁海艳 +3 位作者 赵振宇 张凤奇 宋微 王国熙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6-1140,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露头区长城系北大尖组灰白色石英砂岩中发育不连续分布黑色薄层干沥青。为了揭示沥青的来源,本次研究采集了山西永济市凤伯裕长城系露头剖面的4个崔庄组页岩样品和5个北大尖组沥青样品。通过对沥青样品野外露...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露头区长城系北大尖组灰白色石英砂岩中发育不连续分布黑色薄层干沥青。为了揭示沥青的来源,本次研究采集了山西永济市凤伯裕长城系露头剖面的4个崔庄组页岩样品和5个北大尖组沥青样品。通过对沥青样品野外露头和岩石薄片的观察,将其与盆地南缘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几套潜在烃源岩的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进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沥青样品的微量元素V/(V+Ni)比值0.78~0.86,Sr/Ba比值0.18~0.45,反映了缺氧、半咸水的沉积环境。总稀土元素含量(ΣREE)介于3.36×10^(-6)~651.30×10^(-6),平均值为170.16×10^(-6);轻重稀土元素比值(ΣLREE/ΣHREE)介于2.96~34.90,平均值为9.81,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显著。沥青样品与崔庄组烃源岩的灰色关联系数平均值超过了0.95,二者的微量元素聚类也显示具有同源性;而沥青样品虽然和奥陶系平凉组及下寒武统东坡组烃源岩的稀土元素灰色关联程度也较高,但在微量元素特征上存在差异,因此沥青应该是来自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长城系崔庄组暗色页岩/泥岩。早奥陶世崔庄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大量石油向上运移至北大尖组储层中,并在圈闭中聚集下来;早二叠世崔庄组烃源岩开始生气,部分气态烃类也运聚至北大尖组圈闭中,受强烈的岩浆活动影响,热异常导致长城系古油藏发生高温裂解,重质烃组分残留下来并最终转化为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油源对比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长城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含沥青溶孔-溶洞型碳酸盐岩微观导电特性--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
3
作者 吴丰 梁芸 +4 位作者 唐松 李昱翰 田兴旺 杨辉廷 李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8-303,共16页
沥青广泛存在于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中,沥青不仅严重影响储层物性与含气性,还导致储层测井电阻率响应复杂,增加了含沥青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流体性质判别与含水饱和度计算的难度。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 沥青广泛存在于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中,沥青不仅严重影响储层物性与含气性,还导致储层测井电阻率响应复杂,增加了含沥青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流体性质判别与含水饱和度计算的难度。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含沥青溶孔-溶洞型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微米CT扫描数据分析研究,采用数字岩心技术对储层孔隙结构和沥青充填特征进行表征,建立不同沥青含量和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的三维岩石导电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开展岩石导电数值模拟,研究了沥青对碳酸盐岩导电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含沥青溶洞型与溶孔型碳酸盐岩电阻率值与沥青含量呈正相关、与含水饱和度呈负相关。②溶孔型碳酸盐岩的狭窄喉道更易被沥青堵塞,使其导电性受沥青的影响较溶洞型碳酸盐岩更大。③低含水饱和度状态下,地层水主要以束缚水膜的形式赋存于储集空间表面,沥青使束缚水膜变得不完整,导致溶洞型和溶孔型碳酸盐岩电阻率急剧增大。④相比含沥青溶洞型碳酸盐岩,含沥青溶孔型碳酸盐岩具有更大的胶结指数(m)和更小的饱和度指数(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电阻率 数字岩心 胶结指数 溶孔 碳酸盐岩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西北缘古油气藏中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对铅锌矿富集的指示意义
4
作者 肖钰于 王国芝 +3 位作者 刘刚 雷庆 李娜 付于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3-629,共17页
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关系暗示二者在成因上具有密切联系。四川盆地北缘和西北缘下组合(震旦系灯影组–志留系)古油气藏中分别存在热裂解成因和生物降解成因沥青,它们的成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和... 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关系暗示二者在成因上具有密切联系。四川盆地北缘和西北缘下组合(震旦系灯影组–志留系)古油气藏中分别存在热裂解成因和生物降解成因沥青,它们的成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和油气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对古油气藏中两种不同成因的沥青展开了对比研究,试图建立成矿与成藏间的成因关系,探讨造成成矿差异的机制。研究表明,两类不同成因沥青均具有相同的烃类物质来源,但具有不同的成藏-破坏过程;烃源岩在为油气藏提供油源的同时为铅锌成矿提供了成矿所需的金属元素;成矿金属元素可能以金属-有机络合物的形式与石油一同运移、聚集和成藏。矿山梁-碾子坝地区古油藏形成后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但未能造成金属-有机络合物间的脱耦,因而仅有成藏而无成矿。马元地区古油藏形成后经历了深埋和热裂解作用,可能造成了金属元素与有机络合物间的脱耦,从而导致铅锌矿的形成以及铅锌矿与热裂解沥青共生或伴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MVT铅锌矿 沥青 成矿作用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技术研究亚慢性氯仿暴露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5
作者 王再山 李强 +2 位作者 栾天琪 金志民 刘铸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9-431,共13页
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共生细菌生态系统,与宿主健康状况,代谢表型,营养吸收或产生,以及免疫系统调节有关。氯仿是1种城市常见的有毒的环境污染物,人类可能通过包括空气或自来水在内的各种媒介接触到氯仿。在本研究中,将9只SPF级(无... 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共生细菌生态系统,与宿主健康状况,代谢表型,营养吸收或产生,以及免疫系统调节有关。氯仿是1种城市常见的有毒的环境污染物,人类可能通过包括空气或自来水在内的各种媒介接触到氯仿。在本研究中,将9只SPF级(无特定病原体)昆明雌性小鼠分为3组(每组3只),3组灌胃分别暴露于0、50和150 mg·kg^(-1)小鼠体质量的剂量中,持续30 d。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了以下几点:(1)亚慢性氯仿暴露显著改变了盲肠微生物群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在科水平上,在氯仿暴露组中,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康氏菌科(Kangiellaceae)等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基于LEfSe线性判别分析表明,臭杆菌科(Odoribacteraceae)可作为氯仿暴露组的典型生物标志物。在属水平上,氯仿暴露使螺杆菌属(Helicobacter)、颤杆菌克属(Oscillibacter)等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且与氯仿剂量呈正相关。(2)氯仿的暴露显著影响了微生物群功能基因的组成。基于代谢通路水平功能比较分析表明,花生四烯酸代谢和类固醇生物合成的相对丰度在对照组显著高于氯仿实验组,并与氯仿浓度的呈负相关;基于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水平功能比较分析表明,如GH31、GT14、GT113、GH67等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相对丰度由于氯仿的暴露显著降低;基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分析表明,如ARO:3000412、ARO:3000569、ARO:3001209、ARO:3002894等抗性基因的相对丰度在氯仿暴露高于对照组,且与氯仿剂量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亚慢性氯仿暴露显著影响了小鼠盲肠微生物群的物种的组成结构,并通过扰乱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从而影响了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等新陈代谢,以及碳水化合物分解消化能力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仿 环境污染物 肠道微生物群 宏基因组 物种多样性 功能基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菌处理对华南农田赤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
作者 陈嘉怡 周俏娟 +3 位作者 欧秋雪 陈舒芳 章家恩 危晖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3-642,共10页
土壤灭菌是研究微生物生态功能的重要方法,但灭菌处理对华南农田赤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赤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5种常用灭菌方法(氯仿熏蒸、伽马辐照、湿热灭菌、干热灭菌3 h和干热灭菌6 h)进行灭菌处理,并以未灭... 土壤灭菌是研究微生物生态功能的重要方法,但灭菌处理对华南农田赤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赤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5种常用灭菌方法(氯仿熏蒸、伽马辐照、湿热灭菌、干热灭菌3 h和干热灭菌6 h)进行灭菌处理,并以未灭菌土壤作为对照,评估不同灭菌方法的灭菌效果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灭菌对农田赤红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最小,是优选的土壤灭菌方式,但需特定设备且成本高;湿热灭菌和氯仿熏蒸对土壤碳、氮含量影响较大;干热灭菌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应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以确保研究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仿熏蒸 伽马辐射 湿热灭菌 干热灭菌 赤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蓬莱气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天然气成藏机制
7
作者 张亚 武鲁亚 +7 位作者 李勇 周刚 苏奥 张驰 和源 龙虹宇 李成龙 陈迪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95,共15页
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蓬莱气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勘探开发揭示,该区气藏表现为非连续、相对独立的多个岩性和构造—岩性气藏群特征,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为揭示该区龙王庙组气藏天然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机制,运用沥青岩相学... 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蓬莱气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勘探开发揭示,该区气藏表现为非连续、相对独立的多个岩性和构造—岩性气藏群特征,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为揭示该区龙王庙组气藏天然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机制,运用沥青岩相学、流体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及盆地数值模拟等手段,重建了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动态演化过程,揭示气藏的成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龙王庙组储层中普遍发育沥青,指示古油藏大面积发育,并识别出古油水界面,生烃史和包裹体测温结果均显示蓬莱气区在早—中三叠世龙王庙期存在一期古油充注成藏。②龙王庙组储层内广泛发育高压条件下捕获的高密度甲烷包裹体,表明晚侏罗世—中白垩世时期储层内原油热裂解气形成高压古气藏;晚白垩世—现今为龙王庙组气藏调整定型期,古气藏发生了明显泄漏,导致现今气藏含气丰度整体不高。③流体包裹体测试古压力标定的孔隙压力演化模拟曲线揭示了蓬莱气区与高磨地区龙王庙组储层在抬升期流体势差显著增加,优质储层和裂缝网络系统以及处于左行走滑弱活动期的走滑断裂为天然气运移提供了纵/侧向的通道。④蓬莱气区原部分聚集天然气向上倾方向发生了运移调整,泄压调整期保存条件可能是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天然气有效成藏的关键要素之一。结论认为,重建的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成藏演化过程,进一步深化了该区天然气的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认识,对预测该区有利天然气勘探区带及目标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蓬莱气区 寒武系 龙王庙组 储层沥青 古压力 运聚过程 成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ar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TPS modified bitumen binders and asphalt mixtures 被引量:1
8
作者 曹庭维 吴少鹏 +1 位作者 刘聪慧 张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434-437,共4页
Shear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the virgin bitumen and modified bitumen binders with Tafpack Super(TPS) modifier and SBS modified bitumen were discussed.Dynamic shear rheometer(DS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aboratory c... Shear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the virgin bitumen and modified bitumen binders with Tafpack Super(TPS) modifier and SBS modified bitumen were discussed.Dynamic shear rheometer(DS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aboratory creep data for these binders over a wide range of constant shear stresses at 20 ℃ to characterize the shear creep behaviors of all kinds of asphalt binders,and the rutting test system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ermanent deformation of porous asphalt mixtures using the above bitumen binders for a fixed compressive stress.The shear strain rate and shear creep modulu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hear creep behavior of the TPS modified bitumen,and the rutting test results were used to show the consistency of porous asphalt mixtures with the bitumen binders.Results indicate that a distinction of shear creep strain can be made among different contents of TPS modified bitumen at the same stress level,where the shear creep strain-time response curve of the SBS modified bitumen binder is between the curves of the 8% TPS and 12% TPS modified bitumen binders.The shear strain rate and the shear creep modulus of the TPS modified bitumen binders are obtained to compare with those of the SBS modified bitumen binder which results in the same trend as the shear creep strain-time response curve.Permanent deformation results of all the porous asphalt mixtures from the rutting test show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the findings of the shear strain rates and shear creep modulus over the range of shear stress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S MODIFIER bitumen binders ASPHALT MIXTURES SHEAR resistance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PS modified bitumen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全涛 吴少鹏 +1 位作者 刘聪慧 王金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18-121,共4页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virgin bitumen and TPS modified bitumen binders with several percentages of TPS additives were studied.All TPS modified bituminous binders were prepared on a laboratory scale.Dynamic shea...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virgin bitumen and TPS modified bitumen binders with several percentages of TPS additives were studied.All TPS modified bituminous binders were prepared on a laboratory scale.Dynamic shear rheometer(DSR) strain sweep test was made to measure the linear viscoelasticity areas of various bitumen binders at -20-70 ℃,then temperature sweep test and frequency sweep test were made in the linear viscoelasticity areas.Complex modulus master curves were drawn to analyze and compare various bitumen binders' rheological properties.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the ideal percentage of TPS additive was brought forward.The results show that TPS modified bitumen binders have more excellent properties at high,medium and low temperatures compared with original bitumen.The dosages of TPS additive are vital to their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S modified bitumen binders temperature SWEEP TEST FREQUENCY SWEEP TEST RHEOLOG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Maturity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Bitumen Shale of Asmari Reservoir's Caprock in Pazanan Oil Field with Use of GC-MS and Isotopic(δ^(13)C)&(δ^(34)S) Methods
10
作者 Amirsasan Zarvani Bahman Soleiman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27-128,共2页
The study of each part of petroleum system is necessary.However,recently,petroleum geologists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on the study of source rock,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with use of different geochemical methods.O... The study of each part of petroleum system is necessary.However,recently,petroleum geologists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on the study of source rock,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with use of different geochemical methods.Of these,carbon isotope and biomarkers or chemical fossils are new scopes in petroleum geology especially in correlation.The member 1 of Gachsaran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6 keybeds,among them the B keybed 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rker bitumen SHALE CAPROCK keyb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rmal-oxidative aging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montmorillonite modified bitumen
11
作者 冯鹏程 余剑英 +1 位作者 王骁 陶园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67-171,共5页
Organic montmorillonite(OMMT) modified bitumen nanocomposites was prepared by melt blending.The effects of thin-film oven test(TFOT) and pressure ageing vessel(PAV)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pristine bitumen and OM... Organic montmorillonite(OMMT) modified bitumen nanocomposites was prepared by melt blending.The effects of thin-film oven test(TFOT) and pressure ageing vessel(PAV)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pristine bitumen and OMMT modified bitumen were investigated by dynamic shear rheometer(DSR).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lex modulus(G*) increases,phase angle(δ) decreases and rutting factor(G*/sin δ) is enhanced for the pristine bitumen after TFOT,whereas G*,δ and G*/sin δ of OMMT modified bitumen have a little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TFOT.Besides,the pristine bitumen exhibits a large increase of G* and a great decrease of δ after PAV aging.However,the changes in G* and δ of OMMT modified bitumen are small before and after PAV.Compared with the pristine bitumen,OMMT modified bitumen presents a lower fatigue factor(G*sin δ) after PAV.As a consequence,resistance to thermal-oxidative aging of bitumen is remarkably improved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OM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TMORILLONITE bitumen AGING RHEOLOGIC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different montmorillonites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bitumen/clay nanocomposites
12
作者 陶园园 余剑英 +1 位作者 李斌 冯鹏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72-175,共4页
Different composites of organomodified montmorillonite(OMMT)/bitumen were prepared by melt blending with hexadecyl dimethyl benzyl ammonium modified montmorillonite(HBM) and double octadecyl dimethyl ammonium modified... Different composites of organomodified montmorillonite(OMMT)/bitumen were prepared by melt blending with hexadecyl dimethyl benzyl ammonium modified montmorillonite(HBM) and double octadecyl dimethyl ammonium modified montmorillonite(DOM).The structures of two kinds of montmorillonite modified bitumen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ontmorillonites on the dynamic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modified bitumens were investigated by dynamic shear rheometer(DSR).The XRD results show that DOM modified bitumen forms an intercalated structure,whereas the HBM modified bitumen forms an exfoliated structure.DSR results indicate that OMMT modified bitumens exhibit higher complex modulus,lower phase angle than pristine bitumen,which means that the resistance to rutting at high temperatures of pristine bitumen is improved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OMMT.Compared with DOM modified bitumen,HBM modified bitumen shows better rutting resistance,which is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exfoliated structure in HBM modified bitu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OMPOSITES modified bitumen MONTMORILLONITE RHEOLOGIC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储层沥青地质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军平 井向辉 +3 位作者 张艳 李涵 张雷 李相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34-3148,共15页
本文通过对储层沥青的分布、含量、岩石学特征、成熟度、元素组成、生物标志物、同位素等的研究,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储层沥青的地质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寒武系储层沥青富集程度较高,多呈条带状和环状,赋存于微裂缝、粒间和溶蚀... 本文通过对储层沥青的分布、含量、岩石学特征、成熟度、元素组成、生物标志物、同位素等的研究,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储层沥青的地质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寒武系储层沥青富集程度较高,多呈条带状和环状,赋存于微裂缝、粒间和溶蚀孔隙中。具有清晰的边界,高热演化程度(等效镜质组反射率值为1.35%~3.48%),高C原子组成的地质特征,为热裂解的焦沥青成因。寒武系储层沥青具有明显C_(27)规则甾烷优势、C_(23)三环萜烷及植烷优势的特征,表明其形成于还原环境,来源于低等藻类。较高三环萜烷/藿烷和较低藿烷/甾烷比值,表明其为海相成因。寒武系储层沥青中较高三芳甲藻甾烷参数(三芳甲藻甾烷/(C_(30)3-甲基-24-乙基三芳甾烷+三芳甲藻甾烷))和(C_(26)+C_(27))/C_(28)三芳甾烷比值,与东坡组烃源岩分布特征最为相似。此外,有机碳同位素和相似Rb/Sr、Zn/Co和Cu/Sr分布特征,进一步证实了盆地南缘和东缘寒武系储层沥青主要来源于东坡组烃源岩,即东坡组海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已经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东缘运聚并成藏,寒武系原生油气藏的勘探潜力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较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地质特征 沥青来源 寒武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征沙村地区三叠系储层沥青赋存特征及成因探讨
14
作者 张关龙 郭瑞超 +3 位作者 范婕 宫亚军 刘建章 胡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7-98,共2页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叠合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腹部二叠—三叠系多口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展现了盆地深层—超深层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刘惠民等,2023)。中国石化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征沙村地区钻探的征10井,在井深超过6500 ...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叠合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腹部二叠—三叠系多口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展现了盆地深层—超深层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刘惠民等,2023)。中国石化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征沙村地区钻探的征10井,在井深超过6500 m的三叠系、二叠系储层分获工业油气流。岩芯观察及薄片分析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洗作用 激光拉曼光谱 储层沥青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高成熟泥页岩有机质微观特征研究
15
作者 焦淑静 梁萍萍 +1 位作者 郭伟 周晓峰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23,共7页
页岩有机质孔隙对页岩气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对页岩气生成及运移机理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采用自然断面制样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南方高成熟泥页岩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有机质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 页岩有机质孔隙对页岩气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对页岩气生成及运移机理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采用自然断面制样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南方高成熟泥页岩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有机质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于页岩中,一种是细微的颗粒状,微粒尺寸约10~100 nm,与周围矿物界限不明显;一种是呈块状,尺寸多超过10μm,断口表面光滑;一种是部分保留生物形态的有机质,从数量而言以前两种为主。结合有机质成因及特征,作者对其进行分类:第一种为干酪根,第二种为沥青,第三种为生物碎屑。干酪根和沥青中都可能生成孔隙,干酪根内孔隙尺寸较小,形态不规则,沥青中的孔隙尺寸较大,呈气泡状,孔壁较圆滑。因为在泥页岩中干酪根占比比固体沥青多,而且高成熟度的页岩中干酪根中普遍发育孔隙,沥青中较少发育孔隙,所以干酪根孔隙是有机质孔隙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成熟 页岩 有机质孔隙 有机质类型 干酪根 沥青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储层中固体沥青的发现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启示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泽光 王爱国 +5 位作者 范立勇 马占荣 罗晓容 朱楠 郭凯 张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80,共13页
近期,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地层取得了天然气重大勘探突破和新进展,已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新领域。但是,该领域天然气成因、资源潜力等关键成藏问题尚不清楚。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7亚段—马家沟组四段(以下... 近期,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地层取得了天然气重大勘探突破和新进展,已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新领域。但是,该领域天然气成因、资源潜力等关键成藏问题尚不清楚。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7亚段—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五7亚段—马四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与显微镜观察,发现盐下储层中存在固体沥青,并明确了沥青的产状和地球化学特征,最后结合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盐下地层中天然气(以下简称盐下天然气)的成因和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奥陶系盐下储层中存在大量固体沥青,透射光显微镜观察沥青呈花状、片状、团块状、薄膜状或条带状赋存于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孔、缝、缝合线和沥青包裹体内,固体沥青的质量百分数介于0.07%~0.55%(平均值为0.17%),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75%~1.97%,碳同位素值介于-28.4‰~-27.7‰;(2)盐下天然气干燥系数介于0.95~1.00,为典型的干气,天然气的甲烷、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值分别介于-44.8‰~-32.4‰、-31.1‰~-22.6‰和-28.8‰~-19.7‰,具有甲烷碳同位素偏轻、乙烷与丙烷碳同位素偏重的异常特征;(3)奥陶系盐下储层中的固体沥青和天然气均为石油热裂解成因,石油来自于马家沟组或更古老的地层,石油裂解发生在早白垩世中—晚期;(4)盐下天然气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改造,其中乌审旗地区改造程度较强,天然气中H2S含量高,最高可达13.31%。结论认为,马五7亚段—马四段天然气预测储量约为1.00×1012 m3,该盆地奥陶系盐下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盐下地层 固体沥青 天然气成因 原油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沥青形态、成因以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长志 郭佩 +1 位作者 豆霜 文华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9-1493,共15页
【目的】固体沥青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含油气盆地中,在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尤为重要。然而,在固体沥青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固体沥青反射率难以确定、油气源对比参数适用性受成因约束等... 【目的】固体沥青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含油气盆地中,在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尤为重要。然而,在固体沥青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固体沥青反射率难以确定、油气源对比参数适用性受成因约束等诸多问题,若不妥善处理,可能会得出错误的成果认识。因此,需要对固体沥青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方法】此次研究结合广泛的文献调研,首先对与应用研究密切相关的固体沥青形态学特征和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固体沥青在油气勘探中的诸多应用并指出其中的优势与不足。【结果】固体沥青发育复杂多样的光性结构,主要受形成环境、母质成分等因素控制;其同样具有复杂多样的超显微形态,可能受运移和天然气的生成及逸散等因素控制。固体沥青具有多种成因类型,在有机元素组成、碳和硫同位素值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等方面差异显著;可用于指示油气的生成和运聚、表征热演化成熟度以及追踪油气来源等,但由于不同成因固体沥青油气源对比参数的适用性差异很大,应用时需判断其成因类型。【结论】该研究为固体沥青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沥青 微观结构 成因类型 热演化成熟度 油气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模拟的废大豆油再生沥青扩散行为 被引量:3
18
作者 史柯 马峰 +1 位作者 宋瑞萌 傅珍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94-6803,共10页
为了从分子尺度表征废大豆油再生沥青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扩散行为,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构建了基质沥青、老化沥青和再生沥青分子模型,并构建了双层沥青(沥青-沥青)模型,采用相互作用能与均方位移(MSD)表征了再生沥青模型中沥... 为了从分子尺度表征废大豆油再生沥青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扩散行为,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构建了基质沥青、老化沥青和再生沥青分子模型,并构建了双层沥青(沥青-沥青)模型,采用相互作用能与均方位移(MSD)表征了再生沥青模型中沥青组分的扩散行为以及废大豆油与沥青组分的结合强度,并评价了双层沥青模型的界面结合能及分子扩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废大豆油与沥青组分之间存在吸引作用,5%废大豆油再生沥青的相互作用能相较于2%废大豆油再生沥青提高约95.8%,表明随着废大豆油掺量的增加,相互作用能逐渐升高。通过计算MSD发现随着废大豆油掺量的增加,再生沥青模型中四组分的扩散能力逐渐增加,废大豆油能够有效改善老化沥青中四组分的分子迁移能力,但是组分迁移能力无法完全恢复至基质沥青水平。基质沥青-老化沥青模型的界面相互作用能相较于基质沥青-基质沥青下降约8.6%,表明分子尺度上新-旧沥青结合后其界面结合能力发生衰减,随着废大豆油掺量的增加,范德华相互作用逐步增强,基质沥青-8%废大豆油再生沥青的界面相互作用能与基质沥青-老化沥青基本一致。废大豆油掺量为2%~5%时,基质沥青-再生沥青模型中各组分有着较好的扩散速率。研究结果从分子尺度为废大豆油再生沥青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沥青 废大豆油 分子动力学 均方位移 相互作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壳粉沥青胶浆路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博 周波 +2 位作者 程逸寰 张萌 唐乃膨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0,45,共6页
基于“双碳”背景下,以拓宽牡蛎壳绿色废物利用为途径,探索其用作沥青矿粉的可行性。通过制备牡蛎壳矿粉进行微观特性分析发现,与白云岩矿粉相比,牡蛎壳粉末颗粒更细,比表面积更大,表面更粗糙,密度更低,具有更优的黏结力。在此基础上进... 基于“双碳”背景下,以拓宽牡蛎壳绿色废物利用为途径,探索其用作沥青矿粉的可行性。通过制备牡蛎壳矿粉进行微观特性分析发现,与白云岩矿粉相比,牡蛎壳粉末颗粒更细,比表面积更大,表面更粗糙,密度更低,具有更优的黏结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动态剪切流变、多重应力蠕变恢复和弯曲梁流变等试验对比了5种粉胶比条件下牡蛎壳粉沥青胶浆的路用性能,从而确定了最佳粉胶比掺量和施工温度。研究结果表明:与白云岩矿粉沥青胶浆相比,牡蛎壳粉沥青胶浆具有更优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和力学稳定性,其低温性能虽略逊于白云岩矿粉沥青胶浆,但仍满足较好的低温抗裂性能要求。鉴于牡蛎壳粉具备良好的路用性能、经济性与环保性,其在路面新建及养护工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牡蛎壳粉 沥青胶浆 路用性能 微观机理 粉胶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特征、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怡帅 贾连奇 +5 位作者 范立勇 马占荣 罗晓容 张洁 石可爱 秦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62,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近期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固体沥青,研究固体沥青特征及成因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油气成藏的过程。为此,运用岩心、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能谱以...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近期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固体沥青,研究固体沥青特征及成因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油气成藏的过程。为此,运用岩心、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能谱以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固体沥青的形态、元素组成、成熟度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研究了固体沥青成因类型以及演化过程,并探讨了不同成因固体沥青的分布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充填在裂缝、缝合线以及晶间孔隙中,且方解石脉体中发育沥青包裹体;②沥青成因类型以热化学蚀变(TCA)成因为主,并发育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成因以及气侵脱沥青成因沥青,TSR和TCA形成的沥青反射率高,热演化程度较高,其中TSR形成的沥青S/C较高,而气侵脱沥青形成的沥青反射率低,部分可见气孔;③TCA成因沥青在研究区寒武系—奥陶系均有分布;而TSR成因沥青和气侵脱沥青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的马家沟组;④TSR成因沥青形成时间早于TCA成因沥青,并形成于原油充注且水溶硫酸盐供给充分的地区,随着地层温度逐渐升高,原油发生裂解形成TCA成因沥青,而气侵脱沥青形成于后期地层抬升过程中天然气侵入导致残留原油发生的脱沥青作用。结论认为,3种不同成因的固体沥青形成机制的差异说明研究区经历了原油充注、裂解生成油型气、蚀变改造等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认识对于深层—超深层油气形成演化和成藏潜力分析具有较好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寒武系—奥陶系 古老碳酸盐岩 固体沥青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 原油裂解 气侵脱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