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hinese Imag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1
作者 Wang Ting Wang Ji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7-272,共6页
Due to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many of the 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 portray distorted Chinese image different from reality. In Ame... Due to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many of the 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 portray distorted Chinese image different from reality. In American literature,China doesn't exist as a real country with a geographical location,but it exists in a virtual space in the world composed of cultural imagination. Literature is the reflected thought that can accommodate numerous social fields,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an mostly reflect the overall cognition of different fields for Chinese im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cognition of Chinese image in the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image in the 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in order to obtain the enlightenment of how to better establish Chinese i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形象特征 中国人 美国 地理位置 虚拟空间 特征和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史述略——译者、译本与理论
2
作者 刘洋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3,共12页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活动承前启后,形成了繁荣兴盛的局面,不仅将汉诗的域外传播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为随后汉诗英译事业及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依托时代背景,立足相关史料和史实,围绕译者、译本、理论三方面...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活动承前启后,形成了繁荣兴盛的局面,不仅将汉诗的域外传播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为随后汉诗英译事业及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依托时代背景,立足相关史料和史实,围绕译者、译本、理论三方面关键要素梳理本时期汉语古诗英译活动的发展脉络,阐释其阶段性特征和整体样貌,以此勾勒并呈现汉语古诗在20世纪上半叶的英译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 英译史 20世纪上半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述·缝合·吸收·圆融:论20世纪前期我国学者接受西方艺术理论的四种学术范型
3
作者 张晓刚 陈纯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2,共15页
20世纪前期(20—40年代),我国的艺术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引进西学的深化开拓期。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西方艺术理论的接受可概括为译述、缝合、吸收和圆融等学术范型,主要沿着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等学科方向开拓... 20世纪前期(20—40年代),我国的艺术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引进西学的深化开拓期。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西方艺术理论的接受可概括为译述、缝合、吸收和圆融等学术范型,主要沿着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等学科方向开拓,呈现出复杂的学术演进图景:一是全盘照搬、译述和介绍西方艺术理论;二是采用勾串中西、并联式缝合艺术理论的观念与方法;三是根据自身的接受图式(文化视野、研究动机、能力结构、兴趣爱好、传播意图等综合的结果),主动选择西方艺术理论,消化吸收后运用其学科框架和学术话语对中国经验进行研究阐发和吸收;四是在中西对话、沟通与交融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现代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这四种学术范型次第出现,轮流登场,更多呈现为交相演替、多元并置的状态。其中,多数学者致力于译述、缝合和吸收西方艺术理论,只有极少数学者进入圆融贯通的学术范型阶段,形成自洽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前期 艺术理论 艺术学研究 学术范型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艺术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20世纪月份牌看中国女性泳装服饰美学及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巧 李正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13,共8页
月份牌是20世纪上半叶国内社会生活的缩影,它的兴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研究彼时经济、政治、商业、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月份牌中的女性泳装服饰为研究对象,审视月份牌画所承载的物质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献... 月份牌是20世纪上半叶国内社会生活的缩影,它的兴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研究彼时经济、政治、商业、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月份牌中的女性泳装服饰为研究对象,审视月份牌画所承载的物质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献研究、图像学分析、设计还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析20世纪月份牌的时代特色及中国女性泳装的缘起背景。重点论述上海游泳运动兴起对泳装服饰的影响,以设计学视角关注月份牌中泳装服饰的形色之美、纹样之美、搭配饰物之美,研究审美观念转变的根本原因。总结月份牌对中国女性泳装形制美学形成的促进与载体作用,解析其独特的搭配美学特征,力求为文化自信、服饰自信道路下的中国泳装服饰设计变革提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月份牌 中国女性 泳装服饰 美学 设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新”与“创”旧:论现代性语境中的新古典主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经建 李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2-197,共6页
新古典主义是学界近年来已开始关注但又缺乏实质性学术发掘的话题。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语境中对新古典主义理论话语形成的机制及其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进行爬梳、检视和厘析,并在此基础上追究其之所以长期以... 新古典主义是学界近年来已开始关注但又缺乏实质性学术发掘的话题。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语境中对新古典主义理论话语形成的机制及其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进行爬梳、检视和厘析,并在此基础上追究其之所以长期以来处于"失语"状态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古典主义 现代性语境 20世纪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与地域分布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占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0,共5页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到1949年为第一阶段,1950年到1976年为第二阶段,1977年到1999年为第三阶段;它们的地域分布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第二板块为日本和韩国地区,...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到1949年为第一阶段,1950年到1976年为第二阶段,1977年到1999年为第三阶段;它们的地域分布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第二板块为日本和韩国地区,第三板块为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绝大多数戏曲文献发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比较清楚确定,也有为数不少的戏曲文献发现的时间和地点迄今仍很模糊。20世纪通行于世并始为学界所广知的戏曲文献也应纳入发现戏曲文献的范畴和领域。追溯它们的历史沿革,俯瞰它们的地域分布,对深入了解和准确认识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内容、价值、特质以及中国戏曲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实证意义与导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发现戏曲文献 沿革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遗产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保护与发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周向频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7-70,共4页
20世纪遗产的保护在国内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作为20世纪遗产的重要类型,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巨大挑战。简述了20世纪遗产的概念与国内外的最新保护形势,回溯了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征,分析在快速城... 20世纪遗产的保护在国内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作为20世纪遗产的重要类型,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巨大挑战。简述了20世纪遗产的概念与国内外的最新保护形势,回溯了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征,分析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对现代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结合20世纪遗产类型的共同特征以及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独特性,重新认知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历史、艺术、文化、技术、社会、教育等多方面遗产价值,并进一步从调研普查、价值评估、遗产管理、合理利用、整体规划、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具体策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20世纪遗产 中国近现代公园 保护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几个“主题范式”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旭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120,226,共7页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是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延续和有机组成,也是在延续承传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剧变的历史。在世纪百年艺术批评的风云起伏中,必然有一些基本的问题、矛盾、焦点是反复出现甚至贯穿始终的。文章认为:外来/本土、传统/...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是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延续和有机组成,也是在延续承传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剧变的历史。在世纪百年艺术批评的风云起伏中,必然有一些基本的问题、矛盾、焦点是反复出现甚至贯穿始终的。文章认为:外来/本土、传统/创新:中西文化的对立与融合,主流/支流: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消长纠葛,正统/多元: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的沉浮即与其他批评流派或方法的关系,现代/后现代:超越、反叛与融合的混杂等基本问题或基本矛盾,也即一种基本的"主题范式",构成为贯穿20世纪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之始终的重要线索,应该成为研究20世纪艺术批评的自觉参照。文章秉持一种全局的艺术批评视野和开放动态的历史意识,对20世纪艺术批评史的几个重要的主题范式进行了总结与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20世纪 艺术史 中国艺术批评史 主题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末叶的审丑文学思潮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洪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1-117,共7页
本文从 2 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学多元的发展态势中发现了其共同性本质 ,即从统摄文艺的感性学角度来看 ,这共同性就是审丑 ,其具体表现为 :文学审美论在新时期的张扬发展 ,最后就导致了自身的悖反——文学审丑思潮的出现 ;文学由初期的局... 本文从 2 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学多元的发展态势中发现了其共同性本质 ,即从统摄文艺的感性学角度来看 ,这共同性就是审丑 ,其具体表现为 :文学审美论在新时期的张扬发展 ,最后就导致了自身的悖反——文学审丑思潮的出现 ;文学由初期的局部审丑到中期的全面审丑 ;新时期文学尤其是先锋文学的审丑意识和特点与近现代文学中对丑的展览和欣赏具有不同质的表现 ,从而导致中国文学在世纪末发生了根本性的美学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末叶文学 审丑文学 感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文学对于“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万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105,共5页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间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间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970年代后的香港文学与香港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相呼应,以其在全球性背景下开始的多元化进程和雅俗课题上的突破揭示出20世纪后30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这些都根本性地拓展了中国内地学术界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思路,使之得以摆脱"中原心态"、"启蒙思路"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遮蔽,建立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文学互为参照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文学 重写文学史 20世纪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思潮发生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光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5,共4页
2 0世纪中国启蒙文学思潮正式启动于 190 2年。该年度兴起的启蒙文学理论思潮质变性意义表现为从一种单向度的文学功能观发展为视小说为一切文化变迁的中介和多层面的文化结构观 ,从文学的“工具性”命题上升到一种“关系性”的命题 ,... 2 0世纪中国启蒙文学思潮正式启动于 190 2年。该年度兴起的启蒙文学理论思潮质变性意义表现为从一种单向度的文学功能观发展为视小说为一切文化变迁的中介和多层面的文化结构观 ,从文学的“工具性”命题上升到一种“关系性”的命题 ,同时它也预演了一场接近白话文学运动的文学“俗语化”运动。在此推动下 ,启蒙文学创作迅速崛起 ,呈“潮涌”之势。这些作品从三个方面初步建构了启蒙文学的基本形态 :强烈的主体启蒙意识、“文明批评”的思想意向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启蒙思潮 发生论 20世纪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小说的文化底蕴 被引量:1
12
作者 骆冬青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8-134,共7页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小说 文化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发展及其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毛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53,共4页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是在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研究主体的实践活动为线索而展开并发展壮大。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基本特征是:鲜明的时...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是在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研究主体的实践活动为线索而展开并发展壮大。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基本特征是:鲜明的时代性、在多学科参与下显示其边缘性、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原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发展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戏曲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玉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8-184,共7页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初期,戏曲继续着清末的余绪,昆曲进一步式微,花部地方戏进一步兴盛。伴随着资产改良运动,戏曲改良也勃然兴起,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改良运动强调戏曲的社...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初期,戏曲继续着清末的余绪,昆曲进一步式微,花部地方戏进一步兴盛。伴随着资产改良运动,戏曲改良也勃然兴起,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改良运动强调戏曲的社会功能,呼吁用戏曲艺术批判旧思想、旧文化,用戏曲的形式宣传民主、移风易俗、激励民族精神。20世纪是中国戏曲现代戏探索、实践的历史时期,也是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如何适应观众的审美新要求,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戏曲史学的建构是20世纪戏曲史上重大的历史贡献。在戏曲文献整理、剧目考订、剧作家研究等方面,20世纪这一历史时段中有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戏曲史学研究走向深入、领域更加广泛。20世纪,中国戏曲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努力践行戏曲的现代教育。从20世纪初戏曲史学的开拓,到世纪末戏曲学科的建立健全,戏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走过了百年的发展道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少数民族戏剧中流传的经典剧目和京剧、各地方戏经典剧目创作一起,共同组成了20世纪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戏剧文化长廊,成为中华文化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传统戏曲 戏曲改良 戏曲现代戏 戏曲史学 京剧 地方戏 少数民族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内涵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
15
作者 杨庆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8,共4页
 自"五四"以降,德性内涵就一直变动不居,传统理性、现代理性、后现代理性交互影响、彼此渗透,直接带来了德性内涵的多种指向与流变。德性内涵渗透到作家主体意识,与其生命体验、审美感悟交相影响、碰撞与呼应,使20世纪中国...  自"五四"以降,德性内涵就一直变动不居,传统理性、现代理性、后现代理性交互影响、彼此渗透,直接带来了德性内涵的多种指向与流变。德性内涵渗透到作家主体意识,与其生命体验、审美感悟交相影响、碰撞与呼应,使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多种样态,进而制约甚至决定着其发展流变的走向,在婚恋文学中表现尤其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内涵 20世纪 中国 婚恋文学 主体意识 生命体验 现代性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意笔人物画变革的动因
16
作者 李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1-133,共3页
20世纪中国意笔人物画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主要应从艺术发展的他制性和自律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艺术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着大文化背景的改变,要求和促动传统中国意笔人物画进行改革;其二,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凸显了传统中国意笔人物... 20世纪中国意笔人物画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主要应从艺术发展的他制性和自律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艺术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着大文化背景的改变,要求和促动传统中国意笔人物画进行改革;其二,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凸显了传统中国意笔人物画自身的缺憾,也强烈要求取得超越历史的突破。20世纪初中国传统意笔人物画走向现代化的变革之路是势在必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意笔人物画 变革 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教育人物群体的最初建构——以20世纪上半叶38种教育史著作为中心的考察
17
作者 杜成宪 张月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3,共10页
清末民国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初建时期,将什么样的古代人物写入教科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1949年,全国共出版通论性质的中国教育史著作38种,共选入古代教育人物187人,按其选入频次可分为低频人物(162人)、中频人物(21人)和高频人... 清末民国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初建时期,将什么样的古代人物写入教科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1949年,全国共出版通论性质的中国教育史著作38种,共选入古代教育人物187人,按其选入频次可分为低频人物(162人)、中频人物(21人)和高频人物(4人),有86人只被选入1次。从所选入人物及其频次看:这些著作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宋以后则更侧重理学思想;从所选入人物的时代分布看:“厚古薄今”倾向明显;从所选中频人物、高频人物看:所选入人物身份比较混杂,教育家之外,传说人物、政治家、诗人、军事家、天文历算家、经学家等都有;从所选入人物学派背景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体现出儒墨道法相争而以儒家为主导、儒道法相抗衡的现象,而两宋时期的人物则体现出学派蜂起而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现实;从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看: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与被选入频次基本相称,同时也存在应当选入而未选入、所选入人物被高估或被低估等情况。在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中建构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古代教育人物群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具体实践中,可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38种教育史著作中中频人物、高频人物25人视为学科初建时期构建出来的古代教育人物基本群体,其中高频人物4人可以视为核心群体。基本群体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古代教育的实际状况,但核心群体却不足以反映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因此,如能让非儒家的一些中频人物进入核心群体,让一些低频人物进入基本群体,将会是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教育史著作 古代教育人物 选入频次 群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