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藤湖南《中国上古史》的“中学”渊源
1
作者 汤莹 李长银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上古史》则是其构建中国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学界已指出,此书的东汉部分受赵翼史学的影响。但其实内藤在此书中还大量借鉴了顾炎武、王夫之、崔述、夏曾佑、罗振玉、王国维等中...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上古史》则是其构建中国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学界已指出,此书的东汉部分受赵翼史学的影响。但其实内藤在此书中还大量借鉴了顾炎武、王夫之、崔述、夏曾佑、罗振玉、王国维等中国学者的论著。可以说,内藤就是在这些中国史学论著的基础上,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整体性考察。由此可以窥见,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兴盛,仍然受中国传统史学和近代史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藤湖南 《中国上古史》 中学渊源 日本中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东洋学的中国文学研究模式方法及成败得失
2
作者 王向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0,共9页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方(东洋)文学史”类著述一直缺乏。这种模式方法的缺陷在于偏重知识性的史料铺述,缺乏宏观视野与比较研究,缺乏分析判断与概括评价,未能超越历史叙述而提出独到的思想观点与理论主张,未能在东西方文学的大背景下揭示出中国文学的特点并突显其特殊价值与地位。对这种局限性有所超越的只有吉川幸次郎。他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若干特点做了总结阐发与评价,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认识到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借鉴日本东洋学,并在学术史的批判考察与互鉴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洋学 中国文学史 吉川幸次郎 青木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构建的概念史探究——基于党政文献的分析
3
作者 储著武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73,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并且频繁出现于党政文献之中。“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提出阶段、充实完善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两大学科的融合发展以及推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理应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政策性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科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中共党史党建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国文集日本写本的收藏、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卞东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私文库、寺院以及个人手中皆有收藏。自江户时代开始,学者就已经注意到这批文献的价值,《佚存丛书》《古逸丛书》《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景印旧钞本》等丛书中皆有收录。晚近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也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但仍有大量文献未进入研究视野。应尽快展开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全面的调查、编目与叙录,并从“东亚汉文写本学”与书籍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研究,同时深入对五山时代中国文集汉文“抄物”写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集 日本写本 东亚汉文写本学 书籍史 抄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史学在中国的回首与瞻望——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十二
5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9-206,I0003,共9页
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 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需要将理性思维处于不断变化且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系统之中,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手段的研究,来加宽学术视野,把貌似单纯的历代音乐史实,置于整个中华文化历史系统中,将中国音乐史研究放置于应有的整个文化史系统之中,加强其整体属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史 音乐史研究 音乐史学 回首 瞻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叙事与汉学的问题意识
6
作者 黄卓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73,共18页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史研究于国际学界兴起之后,当代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便对之做出了迅速的回应,并以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叙事方式嵌入这场事关“总局”的研究进程中,不仅重构了人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为全景式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史研究于国际学界兴起之后,当代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便对之做出了迅速的回应,并以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叙事方式嵌入这场事关“总局”的研究进程中,不仅重构了人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为全景式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一颇具分量的侧角。为对这些持续呈现的论述做一系统化的梳理,有必要将之解析与提炼为两个有所分化的视角,即以西方全球化为主导的普遍主义叙述及带有泛亚化特征且“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主义叙述,就此可以见到,尽管后者也构成了与前者的某种互补与抵消关系,但也证明了在对待全球化与中国关系时人们持有的多重立场与态度。在此基础上,也需对一些新近出现的扩充性态势做出补充描述与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叙事 全球史 汉学 东亚研究 西方中心论 中国中心论 “文学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7
作者 戚学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苟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 扬州学派 汉学 阮元 缪荃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知识谱系和方法论反思 被引量:4
8
作者 宋石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艺术史研究,发端于海外博物馆鉴藏体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起步探索期到二战后的发展鼎盛期再到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历经艺术史的学科危机和新旧艺术史的分野,多元开放的艺术史格局逐渐形成... 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艺术史研究,发端于海外博物馆鉴藏体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起步探索期到二战后的发展鼎盛期再到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历经艺术史的学科危机和新旧艺术史的分野,多元开放的艺术史格局逐渐形成。百年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从风格分析、图像阐释、原境分析到艺术社会史,生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自21世纪以来,跨文化、空间转向、全球艺术史与多元文化的新趋势出现。本文回溯了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知识谱系、发展分期和方法论的演变,旨在从学理层面宏观把握其脉络走向,为当下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本土艺术史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和方法论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海外中国艺术史 知识谱系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次历史转向
10
作者 张畅 赵雪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特征是“回归”西方话语体系的国际关系学本体;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符合时代需求,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转向目标,也应该是世界国际关系学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历史转向 国际共运史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情报学论纲 被引量:58
11
作者 包昌火 刘彦君 +3 位作者 张婧 靳晓宏 赵芳 吴晨生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颁布提出了加强情报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历史、学理以及实践3个方面对中国情报学发展进行纲领性论述,以期催化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推动情报工作繁荣发展。[方法/过程]首先,梳理了中国历... [目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颁布提出了加强情报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历史、学理以及实践3个方面对中国情报学发展进行纲领性论述,以期催化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推动情报工作繁荣发展。[方法/过程]首先,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情报著作、擅于运用情报的名家和情报案例;其次,阐述了情报理论,包括情报、情报工作、历史使命、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最后,评述了中国不同时代的情报工作实践,提出新一轮全球性冲突中的中国情报事业发展建议。[结果/结论]中国情报学(Intelligence Studies)承袭中国古代兵家情报思想,融合美国安全军事情报理论,不囿于"科技",以"耳目、尖兵、参谋"为己任,服务国家安全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情报从业者的一个重大创举,它包含了信息序化和信息转化的两大议题,形成了由信息转化理论、博弈理论、竞争理论、人际网络理论等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情报需求社会化的发展,中国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必将经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 情报学 情报理论 情报工作 中国情报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72
12
作者 包昌火 金学慧 +3 位作者 张婧 赵芳 靳晓宏 刘彦君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41,共12页
[目的/意义]情报工作面临新需求、新任务,中国情报学亟待确立一个目标明确、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方法/过程]首先,对情报学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知史以明鉴,梳理自商周以来的中国情报学发展史;其后,以情报流程为基... [目的/意义]情报工作面临新需求、新任务,中国情报学亟待确立一个目标明确、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方法/过程]首先,对情报学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知史以明鉴,梳理自商周以来的中国情报学发展史;其后,以情报流程为基础,构建中国情报学学科内容框架;第四,分别就中国情报学五大分支学科进行论述;第五,论述中国情报学八大支撑理论,包括决策理论、竞争理论、博弈理论等;第六,从情报学方法论界定、方法论选择标准及主要方法方面论述了中国情报学方法论。[结果/结论]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框架及研究内容呈现无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情报学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制定国家情报发展战略、实行一体化的国家情报工作体制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学 中国情报学 学科体系 情报理论 情报方法论 情报历史 情报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史学科建设的百年求索 被引量:17
13
作者 侯怀银 王喜旺 李艳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102,共14页
受西潮东来的影响,中国教育史学科于20世纪初在中国应运而生。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经历了初创、突进、重创、徘徊、复兴等五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最终实现了"凤凰涅槃"。在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史... 受西潮东来的影响,中国教育史学科于20世纪初在中国应运而生。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经历了初创、突进、重创、徘徊、复兴等五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最终实现了"凤凰涅槃"。在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史研究者为我们在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功能、研究的方法论、学科体系、历史分期等方面留下了至为宝贵的理论结晶。今后,欲使中国教育史学科在整个教育学科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中拥有自己的学术尊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中国教育史研究者都必须从大力强化教育历史研究的实践关怀、全方位加强"元研究"、真正落实教育史研究中的跨学科、全面承接中国史学传统、强化国内外交流等方面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研究 中国教育史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直农话报》传入的西方农学及其科技传播学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姚远 黄金祥 +1 位作者 颜帅 陈浩元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7-114,共8页
试图运用科技传播学方法,重新认识《北直农话报》的农林学术内容、学术价值和在全国所处的地位。认为:该刊为清末学堂所办仅有的两份农学期刊之一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农学刊物;它是中国近现代经由日本传入西方农学这... 试图运用科技传播学方法,重新认识《北直农话报》的农林学术内容、学术价值和在全国所处的地位。认为:该刊为清末学堂所办仅有的两份农学期刊之一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农学刊物;它是中国近现代经由日本传入西方农学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其传入的西方农学具有新的系统性,特别是关于西方啤酒酿造技术、北美水稻生产技术、日本科学选种法等科学实验方法和俄国农业教育体制,以及农作引种、制造、展览和蚕桑、植树造林等实践,在农林科学技术的西学东渐中具有首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直农话报》 日本农学 西方农学 啤洒酿造 农业教育 科技传播学 中国科技期刊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研究趋势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犀禾 刘宇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共5页
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崛起,“中国研究”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的热点。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中国电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中国电影研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热点,呈现出国际... 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崛起,“中国研究”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的热点。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中国电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中国电影研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热点,呈现出国际化、学院化和跨文化的趋势。“重写中国电影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国际化 学院化 重写电影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与“新中国热”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西方园林发展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景奇 查前舟 《中国园林》 2007年第1期66-73,共8页
在回顾中国传统园林理论对西方园林影响的历史的基础上,从中国园林西渐历程“、中国热”时期对西方园林的影响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园林在西方第一次传播与影响的过程与结果;进而从造园思想、园林布局、造园要素等方面的具体影响进行更... 在回顾中国传统园林理论对西方园林影响的历史的基础上,从中国园林西渐历程“、中国热”时期对西方园林的影响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园林在西方第一次传播与影响的过程与结果;进而从造园思想、园林布局、造园要素等方面的具体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来获取对中国传统园林更为客观、真实的认识与评价,以求能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巨大冲击的时候重新确立正常的交流心态,并结合当前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传统园林对西方影响启示的总结,积极探讨中国风景园林现代化进程的未来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研究 西方园林 现代景观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通内外: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知识史研究刍议 被引量:29
17
作者 余新忠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35,共8页
随着医学人类学和医疗社会文化史等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医学的社会文化属性日渐受到关注,然而,对于医史的研究来说,如何回到医学本身,依然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的。回到医学本身,显然并不是要回归传统的技术史研究,而需要将医学外部的社会... 随着医学人类学和医疗社会文化史等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医学的社会文化属性日渐受到关注,然而,对于医史的研究来说,如何回到医学本身,依然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的。回到医学本身,显然并不是要回归传统的技术史研究,而需要将医学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与内在的知识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做到这点,知识史可谓是非常恰当的研究路径,知识史研究并不仅仅将医学视为纯粹的科学技术,不但会充分关注医学知识建构机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会思考知识建构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和建构的知识对社会文化的型塑作用。另一方面,对医学知识的探讨,必然会指向对现实中医学问题及其发展的思考和理解。在跨学科的视野下探究中医知识史,不仅可以实现中国医史研究中内外史之间的融通,而且也可以藉此打破国内普遍存在的对中医的本质化和自足性认知,理清现代中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中医 知识史 内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西方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趋向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竞昊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66,共11页
近30年来,包括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内的所谓后学思潮在西方学术界风靡一时,质疑和冲击了长期以来被视为合理、理性的欧美中心主义的霸权意识及欧美主导的现代主义的权威话语。后学各流派或与之相关的主要概念和方式之... 近30年来,包括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内的所谓后学思潮在西方学术界风靡一时,质疑和冲击了长期以来被视为合理、理性的欧美中心主义的霸权意识及欧美主导的现代主义的权威话语。后学各流派或与之相关的主要概念和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其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方法也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后学虽然在观念和视角等较为宏观的领域产生了突破性的启迪作用,但在具体历史研究中尚处在摸索阶段,也存在着严重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东方主义 后学 欧美中心 西方中国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小红 张岩涛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6,共14页
当代中国法律史研究经过"前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7)与"改革开放"(1978-至今)三个阶段。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每个时期的研究成果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前十七前"主要采用的&qu... 当代中国法律史研究经过"前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7)与"改革开放"(1978-至今)三个阶段。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每个时期的研究成果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前十七前"主要采用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曾对推动中国法律史的研究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文革十年"中这一方法的绝对化却成为学术发展的桎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使学术研究方法多元化,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也随着方法的多元而繁荣兴盛,与以往相比,研究成果剧增,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拓展了中国法律史的研究领域,但对研究方法的过度重视也带来研究中的其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方法 中国法律史 国学视域 中西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中药有关的国际(亚洲、海湾6国)植物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研究——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战略研究系列(Ⅱ)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峰 刘新民 曹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年第3期8-13,共6页
开展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研究,对于国家制定和实施中药国家技术标准,提高中药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战略意义。为制定我国中药行业的技术标准战略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工作,其内容包括:1.我国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历史与现... 开展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研究,对于国家制定和实施中药国家技术标准,提高中药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战略意义。为制定我国中药行业的技术标准战略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工作,其内容包括:1.我国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历史与现状;2.与中药有关的国际植物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3.我国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该研究通过分析我国中药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研究比较了国际主要国家(地区)与中药相关的植物药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状况,提出在制定和实施我国中药国家技术标准时,采取的措施和策略,以及在国际贸易中应设置的相关技术壁垒。本文作为研究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刊载于本刊第六卷第四期),广泛调查了与中药有关的国际植物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阐述了国际上主要国家与地区植物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现状,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体制 植物药 战略研究 国家技术标准 亚洲 海湾 法律法规 国际竞争力 问题与对策 战略意义 中药产品 研究工作 标准战略 组织机构 技术壁垒 国际贸易 比较研究 制定 现状 相关 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