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抗战史研究的世界意义
1
作者 徐志民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0,共10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奋勇抵抗日本侵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奋勇抵抗日本侵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不仅开辟并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而且始终牵制和抗击着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瓦解了在世界上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史 二战史 反法西斯 民族解放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日本人的反战活动——兼谈对日“两分论”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2
作者 徐志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82,共14页
抗战时期有些日本人因不同的战争经历和体验而萌生了厌战情绪乃至反战倾向,开展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从其理想信念、阶级立场和革命追求出发,自觉地反对日本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论日本人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厌战、反战斗争,... 抗战时期有些日本人因不同的战争经历和体验而萌生了厌战情绪乃至反战倾向,开展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从其理想信念、阶级立场和革命追求出发,自觉地反对日本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论日本人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厌战、反战斗争,在日本政府和军部的残酷镇压下大多是暗中活动或分散发展,或者流亡国外继续开展反战斗争。在华日本人的反战活动,主要是日共党员、进步人士和被教育与改造后的日俘,他们在国统区和中共抗日根据地成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及其支部,积极参加对日宣传和斗争,甚至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英勇牺牲。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对日“两分论”,不仅在战时正确区分了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日本民众,而且成为战后中共制定对日政策的理论基础,成为客观分析、理性研判日本社会,团结最广大日本民众的法宝,深刻影响着当代中日关系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日本人 反战活动 中国共产党 两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如何影响大学: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
3
作者 严海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195,共13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增设和学生规模的扩大,但其质量和水准的下降,乃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因物质条件的简陋和外部交流的限制,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来源区域大幅缩小以及内地基础教育...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增设和学生规模的扩大,但其质量和水准的下降,乃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因物质条件的简陋和外部交流的限制,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来源区域大幅缩小以及内地基础教育的相对薄弱,使得战时大学整体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同时,留学与学术交流大受限制,大学教师薪资锐减,导致战时高等教育师资规模和质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经费短缺,图书设备不足以及师生物质生活困顿,也极大地限制了大学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功能的发挥。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实际上是日本侵略造成的现代化进程顿挫的一种表现,是战争造成的慢性消耗与隐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联决议到《九国公约》:布鲁塞尔会议与中国抗战外交
4
作者 侯中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共13页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尽管知道国联不可能阻止日本侵略,但仍做了最后一次努力。英法主导的国联寄希望于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在最初的会议举办地点上,中英美之间曾存有分歧。当公约签字国之一的比利时接受作为...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尽管知道国联不可能阻止日本侵略,但仍做了最后一次努力。英法主导的国联寄希望于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在最初的会议举办地点上,中英美之间曾存有分歧。当公约签字国之一的比利时接受作为会议主办方后,为让英美分担“责任”,曾在会议邀请方等具体细节问题上提出要求。由于日本拒绝参会,美国方面建议中国回避调停阶段的会议讨论,中国接受了美方的提议。但当会议调停开始后,意大利等与会国建议中国无须回避。中国要求于会议宣言内增加表达列强“共同态度”的词语,并建议举行一个小型圆桌会议讨论经济援助中国问题,但限于战争形势的发展,均未能实现。布鲁塞尔会议期间,顾维钧等并未放弃国联舞台的交涉。但自此之后,中国的抗战外交转而以结盟外交与争取外援为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国公约》 美国 抗日战争 布鲁塞尔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抗日根据地最艰难时期对敌军事斗争中的辩证思维
5
作者 翁有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7,共12页
1941年春到1943年是华北根据地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在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从1939年初50多个完整县,到1942年最严重时减少到7个县,其中冀南根据地村庄有些距敌人据点、碉堡极近,中间竟无一村之隔。在山东根据地,受到日伪严重蚕食,1942年... 1941年春到1943年是华北根据地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在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从1939年初50多个完整县,到1942年最严重时减少到7个县,其中冀南根据地村庄有些距敌人据点、碉堡极近,中间竟无一村之隔。在山东根据地,受到日伪严重蚕食,1942年底根据地面积比1940年时缩小约三分之一。在晋察冀边区,由于侵华日军对根据地连续进行“扫荡”“蚕食”和“封锁”,边区军民面临抗战开始以来最艰苦、困难和危险的时期。这表明,华北各敌后根据地均已面临着极端严重和极端危险的生存空间。为扭转此危机,各根据地运用抗战军事智慧、机制和谋略,以弱搏强,避实击虚,机智、灵巧、英勇但艰难地进行反“扫荡”。如山东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反“扫荡”过程中都各有出奇制胜的成功战例和奇迹,显示了我之劣势与敌之优势相互转换易位的辩证过程。而在反敌“蚕食”、反敌“囚笼”过程中,根据地所采用的敌进我进战略战术,更集中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精准运用,敌后武工队的纷纷出现,使敌后“一天两个世界,白天是日本人的世界,晚上是八路军的世界”。由此,敌人的军事优势逐渐消失,敌后根据地逐步度过最困难和危险时期,至1944年华北各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各根据地不仅战胜危机并获得了迅速恢复与发展,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持久坚守与支撑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敌后根据地 抗战最困难时期 军事战略战术 辩证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两个统一战线的建立
6
作者 侯中军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2,共12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率先对日宣战,其后又派遣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高举抗日反帝的旗帜。在局部抗战时期,为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率先对日宣战,其后又派遣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高举抗日反帝的旗帜。在局部抗战时期,为团结一切抗日反帝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中国共产党引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东方战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东方民族的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树立了东方样板。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率先实践和持续呼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爱国广告宣传与商品营销
7
作者 陈浩洋 张俊峰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9,共13页
抗战时期,在广告中加入爱国、抗战元素,是众多商家推销商品的重要方法。相关广告在事件、人物、时间选择上大致呈现出紧随时事的特点,尤其是在时间方面,以抗战爱国为名的广告密集出现的时间与抗战时局的发展直接相关。在商家广告创意和... 抗战时期,在广告中加入爱国、抗战元素,是众多商家推销商品的重要方法。相关广告在事件、人物、时间选择上大致呈现出紧随时事的特点,尤其是在时间方面,以抗战爱国为名的广告密集出现的时间与抗战时局的发展直接相关。在商家广告创意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几乎各种商品均可以抗战爱国之名进行营销,爱国成为部分商家的营销手段而非目的。其实质、数量的变动情况亦是国民党政府不充分、不彻底的抗战动员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在抵制日货的社会潮流下,广告兼具推销商品与维权的作用,虽皆利用报纸广告这一载体,却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具体实践中的爱国广告营销也呈现出多层次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爱国 广告 商品 营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民抗战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8
作者 谢本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0,共9页
全民抗战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全民族抗战自觉性的促进,而全面全民族抗战的进程和最终胜利,又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道为... 全民抗战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全民族抗战自觉性的促进,而全面全民族抗战的进程和最终胜利,又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道为抗日战争作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全民抗战的面貌,即新形势下的民族大觉醒、民族大抗战、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大认同的新局面,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抗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领域研究热点分析——基于《中国抗生素杂志》和《Jounal of Antibiotics》(日本)近5年载文知识图谱计量分析
9
作者 张珏 李文赟 +3 位作者 吴虹丽 武英 吴小林 周洪彬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4-350,共7页
目的探索对比中、外抗生素领域近5年研究热点和前沿。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比分析《中国抗生素杂志》与《Jounal of Antibiotics》(日本)(下文简称《J Antibiotics》)两刊近5年刊载文量、影响因子、文献关键词知识图... 目的探索对比中、外抗生素领域近5年研究热点和前沿。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比分析《中国抗生素杂志》与《Jounal of Antibiotics》(日本)(下文简称《J Antibiotics》)两刊近5年刊载文量、影响因子、文献关键词知识图谱,探索抗生素领域中、外文文献关注热点和前沿,寻找国内刊物与国际刊物载文区别以及探索《中国抗生素杂志》的发展之路。结果两刊载文量均处于呈逐年下降并趋于稳定;《中国抗生素杂志》近5年影响因子逐步提升,《J Antibiotics》相对稳定;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显示两刊共同关注热点是“耐药性”,《中国抗生素杂志》载文热点是抗生素药物研究成果与临床研究成果相结合,及中药在感染性疾病上的应用以及国内抗生素药物的质量控制;《J Antibiotics》则以抗生素类新药剂、天然产物药物研发等基础研究论文为主。结论抗生素领域发展前沿主要是耐药性的探究以及应对此问题的新药及新的治疗方法的研发。在保持现有载文特色的基础上,《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待能够更多地报道抗生素和天然产物药物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抗生素杂志》 《Journal of Antibiotics》(日本) 知识图谱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文展览会”与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
10
作者 葛华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1,I0012,共10页
“语文展览会”是1939年中国语文教育学会为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举办的展览。通过策展与观众的双重视角分析“语文展览会”三种话语的显隐关系与内在张力,能够揭示其中包含的中国书法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内在演... “语文展览会”是1939年中国语文教育学会为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举办的展览。通过策展与观众的双重视角分析“语文展览会”三种话语的显隐关系与内在张力,能够揭示其中包含的中国书法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内在演进逻辑:汉字的民族性、书写的物质性、书艺的审美性,以及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展览会 书法现代转型 汉字拉丁化 审美现代性 文化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话语的四种形态
11
作者 俞祖华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的复合型中华民族观定型,并阐释了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可分为四种形态:政治话语方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叙事主体、以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为...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的复合型中华民族观定型,并阐释了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可分为四种形态:政治话语方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叙事主体、以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为核心术语、以反帝反封建为走向复兴的政治前提、以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为奋斗目标、以中共为实现民族解放之中流砥柱的中华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体系;媒介话语方面,各报刊作为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与传播介质,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观念从政治语境引入大众传播,从而有力推动着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建构;学术话语方面,理论工作者立足中华民族长远历史,着眼中华民族救亡大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等方面,为书写交融汇聚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为阐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念、为倡导救亡图强的民族解放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艺术话语方面,包括诗文、电影、话剧、歌曲、绘画、书法等在内的文艺作品,在传播“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 中华民族 民族复兴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与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构建——以杨松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探析为例
12
作者 娄贵品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6,共12页
全面抗战时期,在挽救危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中,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话语构建,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杨松又是其中的先驱。杨松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探析,是基于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现实需要,直... 全面抗战时期,在挽救危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中,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话语构建,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杨松又是其中的先驱。杨松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探析,是基于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现实需要,直接目的是驳斥日本侵略者“中国人非民族”及中日“同文同种”的侵华谬论。但杨松的“中华民族”,是指汉人及汉化了的各少数民族,因为他们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具有近代民族的特征。然而,中国境内还存在未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还保持着自己民族特征的其他少数民族,他们不能被无视、否定或排除在外。于是,杨松借鉴斯大林关于东欧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论述,提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加以调和。所以,杨松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指中国由近代中华民族和非近代的各少数民族组成。杨松的“中华民族”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探析,有较大缺陷,但他提供了一个讨论和修正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概念话语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 杨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在到自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和形成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大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43,共11页
“中华民族”是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到了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首先是“中华”作为国号或国名的确立,其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再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广泛传播,这三个方面因素促进了中华民... “中华民族”是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到了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首先是“中华”作为国号或国名的确立,其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再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广泛传播,这三个方面因素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华民族观念虽然在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有了发展,但并没有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已经形成。原因一,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是“中国民族”而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含义是不同的;原因二,很多人是在“汉族”的含义上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中华民族是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之共同体”的意识开始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扩大,中华民族观念广泛传播。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标志是1939年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 抗日战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西北国际通道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海群 尚季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西北国际通道是抗战时期经中国西北地区运输外国援华物资、援华人员和中国易货物资的重要国际通道,西北国际通道的开辟与运行对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学界对西北国际通道研究十分关注,现有研究对其基本概念如名... 西北国际通道是抗战时期经中国西北地区运输外国援华物资、援华人员和中国易货物资的重要国际通道,西北国际通道的开辟与运行对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学界对西北国际通道研究十分关注,现有研究对其基本概念如名称、路线、里程认识并不一致。文章依据通道地理位置及运输状况将其定名为西北国际通道;通过梳理抗战时期报纸、期刊、书籍等资料,分析得出通道有三条线路,公路线起自今哈萨克斯坦萨雷奥泽克车站,终于兰州,航空线为阿拉木图至兰州,驿运线为印度列城至中国新疆叶城;以修建维护通道的新疆公路局、西北公路局等机构资料为依据,考订西北国际通道公路线里程为2934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西北国际通道 名称 线路 里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岳区林业建设述论
15
作者 贺文乐 《古今农业》 2024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太岳区是华北地区战略要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林区。民国前期,阎锡山政府施行“六政三事”,该区林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战争影响,太岳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太岳区是华北地区战略要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林区。民国前期,阎锡山政府施行“六政三事”,该区林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战争影响,太岳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开展了以植树造林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林业建设。通过采取出台政策、广泛宣传与典型示范等革命化举措,太岳区林业建设在增加森林面积与保持水土流失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区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岳区 林业建设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前期生活书店与新疆文艺关系考论(1937—1942)
16
作者 杨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3,共8页
全面抗战前期生活书店在新疆的活动以及与新疆文艺关系的研究,至今尚未全面和深入。有研究在涉及相关问题时多将其作为背景材料一语概之而缺乏必要考证,因此仅“是否设立分店”这一基本史实亦不明确。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后期对新疆文... 全面抗战前期生活书店在新疆的活动以及与新疆文艺关系的研究,至今尚未全面和深入。有研究在涉及相关问题时多将其作为背景材料一语概之而缺乏必要考证,因此仅“是否设立分店”这一基本史实亦不明确。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后期对新疆文化做出极大贡献的杜重远、茅盾、张仲实等人,其身份之一均为生活书店编委。在社会网络关系影响下,生活书店与新疆发生了诸多联系,对新疆抗战文艺及新疆文化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且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前期 生活书店 新疆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局、地理与全面抗战时期的云南蚕桑业
17
作者 张永帅 和乐乐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3,共8页
抗战时期是云南蚕桑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推动后方建设,支援抗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云南蚕桑业发展受到国民政府、云南地方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提出了云南蚕桑复兴计划,在宜蚕区积极推广蚕桑业。但是,受云南特殊的高原山地地理环境的制约... 抗战时期是云南蚕桑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推动后方建设,支援抗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云南蚕桑业发展受到国民政府、云南地方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提出了云南蚕桑复兴计划,在宜蚕区积极推广蚕桑业。但是,受云南特殊的高原山地地理环境的制约,以及“战时”影响,在较短时间内,云南蚕桑业发展的成效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云南 蚕桑 地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新疆日报》“中华民族”观念的书写与传播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晓东 尚季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6,共10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疆成为有力支援前线的大后方和国际援华要道,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抗战,担负起支援全国抗战的重大使命。《新疆日报》作为新疆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主导《新疆日报》期间,以“中华民族”为题或...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疆成为有力支援前线的大后方和国际援华要道,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抗战,担负起支援全国抗战的重大使命。《新疆日报》作为新疆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主导《新疆日报》期间,以“中华民族”为题或主要内容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抗战宣传报道,不仅为巩固大后方,支援前线抗战,稳固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也进一步熔铸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新疆日报》 中华民族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华北日军对八路军宣传工作的观察与认知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168,共13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宣传工作曾和游击战术一道发挥过至关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而侵略华北的日军对其做何观察、有过怎样的认知、受过怎样的影响,则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课题。在战争爆发初期,日方一直企图通过武力来迫使中方屈服...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宣传工作曾和游击战术一道发挥过至关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而侵略华北的日军对其做何观察、有过怎样的认知、受过怎样的影响,则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课题。在战争爆发初期,日方一直企图通过武力来迫使中方屈服,因此对八路军采取了轻视的态度,对中方的宣传工作几乎没有感知。然而从1938年下半年起,此种情况开始发生转变,甚至由此促使华北日军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但即便如此,由于日方在其全军范围内始终未能形成高度的重视,陷入武力征服的妄想中无法自拔,最终在“思想的战斗”中败下阵来,并走向了失败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八路军 日本 宣传战 思想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新四军向民众借用钱款物资问题研究
20
作者 耿东旭 汪效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1,共9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配发的军饷物资远远不能满足新四军的需要,新四军被迫通过自筹方式来解决后勤供应不足的问题。向民众借用钱款物资是新四军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临时性的应急措施。新四军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向民众借用了钱...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配发的军饷物资远远不能满足新四军的需要,新四军被迫通过自筹方式来解决后勤供应不足的问题。向民众借用钱款物资是新四军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临时性的应急措施。新四军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向民众借用了钱、粮、枪支弹药、土地和其他物资,改善了新四军给养缺乏的处境。在借款借物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采取强制性手段、随意打白条、损坏和丢失所借物品等过激的做法,使民众对新四军产生误解和疏离。新四军正视问题,积极采取还款、赔偿、道歉等许多针对性措施,及时弥补了军民关系的裂痕,使借用钱款物资成为抗战时期新四军解决给养问题的一种“非主要”的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新四军 借用 钱款物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