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民民主的协商样本——第一届政协会议代表的遴选与组织工作
1
作者 王建华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4,共10页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等积极响应,经过民主协商,很快聚集了包含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力量。在遴选“单位”代表时,部分团体因有反动分子或政治投机...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等积极响应,经过民主协商,很快聚集了包含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力量。在遴选“单位”代表时,部分团体因有反动分子或政治投机分子,而失去参会资格,其中的进步分子只能以其他党派、团体或特邀代表的身份参会。值得一提的是,较之中国共产党,进步民主人士在新政协人选的标准把握上更为严格;这使得中共还需要通过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中间偏右分子甚至右派分子参加会议。及至全体会议召开,在662名代表中,有“特许列名缺席”和“缺额未补”现象。前者彰显了新政协代表的广泛性,后者体现了对相关单位话语权的尊重。中共对民主人士谦虚至诚的态度与细致周到的关怀,使得民主协商成为有温度的协商,第一届政协也成为人民民主的协商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届政协 人民民主 协商 代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商式监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责任逻辑、制度体系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马雪松 冯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36,F0002,共8页
协商式监督是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概念凝练与理论回应,具有责任政治的内在逻辑和较为稳定的制度框架,并通过责任政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民政协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了相应的责任监督传统,协商式监督具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 协商式监督是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概念凝练与理论回应,具有责任政治的内在逻辑和较为稳定的制度框架,并通过责任政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民政协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了相应的责任监督传统,协商式监督具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特质,在责任关系与民主程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监督责任对现代民主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责任型协商民主监督体系而言,人民政协不但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互相监督的责任本位型制度平台,而且也是民主监督的责任驱动型专门协商机构,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导向型监督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要在协商式监督中合理认识权责结构,不断精准优化监督职责的匹配,创新完善民主程序的究责机制,实现责任政治与协商政治的理论融贯与形态耦合,保障协商治理与协商监督的责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式监督 责任政治 人民政协 协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优势、逻辑机理与增效路径 被引量:11
3
作者 谢加书 王宇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9,共8页
随着数字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数字政协应运而生。数字政协作为传统政协的数字孪生体,具有普惠性、孪生性、智慧性等比较优势,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管用性,推动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数字政协赋能全过... 随着数字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数字政协应运而生。数字政协作为传统政协的数字孪生体,具有普惠性、孪生性、智慧性等比较优势,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管用性,推动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在以立体性与全时性深化人民民主的时空“全覆盖”,以交互性与可视性实现人民民主的“全方位”呈现,以集成性与联动性确保人民民主的“全链条”贯通。然而,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政协作为新生事物还不完善,在其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纵深发展的显性赋能过程中,可能伴随着隐性的消能风险。因此,要筑牢政协的数字底座,构建长效供给机制,提升民众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增效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政协 全过程人民民主 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联系、最终控制人、制度环境与银行借款——基于国有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8
4
作者 周泽将 杜颖洁 杜兴强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42,125,共10页
手工搜集了2004-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国有上市公司关键高管(董事长、总经理)政治联系的经验数据,并明确划分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与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实证研究了政治联系等因素对国有上市公司银行借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 手工搜集了2004-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国有上市公司关键高管(董事长、总经理)政治联系的经验数据,并明确划分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与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实证研究了政治联系等因素对国有上市公司银行借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与政治联系、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显著正相关,但与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无显著的相关性。在低制度环境组下,银行借款和政治联系、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显著正相关。在地方所有的国有企业中,银行借款与政治联系、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和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均显著正相关,但在中央所有的国有企业中,银行借款仅与政治联系、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联系 政府官员类和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 制度环境 最终控制人性质 银行借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对新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世华 王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6-112,共7页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协商建国,以协商民主的形式确立了国体、政体及象征性国家符号,建构了新中国国家认同的社会基础;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确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结构体系和制度体系,建构了新中国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通...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协商建国,以协商民主的形式确立了国体、政体及象征性国家符号,建构了新中国国家认同的社会基础;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确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结构体系和制度体系,建构了新中国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通过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嵌入到国家体制中,解决了多民族国家、多利益社会格局的凝聚力问题,建构了新中国国家认同的核心和主体。正是在坚实的国家认同基础上,新中国虽经历磨难与挫折,却仍能披荆斩棘迎来新时代,这也历史地说明国家认同是国家建设的根本目标,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与功能:人民政协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互动互构 被引量:15
6
作者 董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9-35,28,共8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一深化我国改革开放的总目标以来,如何正确认识与理解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内在逻辑、现实路径等的讨论已成为全社会各层面关注的重要议题。此间,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一深化我国改革开放的总目标以来,如何正确认识与理解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内在逻辑、现实路径等的讨论已成为全社会各层面关注的重要议题。此间,对于人民政协这个我国特有的政治协商制度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其积极作用更成为关注的重心。本文回应了这样一个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从结构功能的分析视角,以主体、过程和产品为基本指标,理性地讨论了人民政协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之间的互动与互构关系,客观地审视了人民政协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若干回应之策,以期人民政协在新的历史使命下实现再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 国家治理体系 角色 过程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商民主中“大会发言”的机制与效率——基于全国政协全体会议的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金安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3,共6页
人们司空见惯的"开会"其实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到近代代议制民主以至今天各种各样的民主形式,无论议事还是决策,"开会"都是必要和主要的完成民主程序的形式之一。其中"发言"是&... 人们司空见惯的"开会"其实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到近代代议制民主以至今天各种各样的民主形式,无论议事还是决策,"开会"都是必要和主要的完成民主程序的形式之一。其中"发言"是"开会"的最主要环节。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大会发言"的观察,探讨协商民主机制中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大会发言"的机制和效率,指出政协全体会议"大会发言"的安排,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应该承担起完成和实现协商民主的平等性、公开性、对话性甚至仪式感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大会发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民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吸纳视阈下人民政协界别变迁与优化 被引量:12
8
作者 董树彬 董鹏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共8页
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政协由界别组成,并通过界别实现政治吸纳功能。政治吸纳是人民政协界别变迁与优化的内在逻辑。人民政协70年是界别吸纳框架、... 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政协由界别组成,并通过界别实现政治吸纳功能。政治吸纳是人民政协界别变迁与优化的内在逻辑。人民政协70年是界别吸纳框架、吸纳动力和吸纳策略不断调适的70年。在这一过程中,界别吸纳交叉重叠、涵盖面不足、组织化水平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弱化了界别吸纳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设置应着眼于统一战线新要求,优化吸纳格局,拓展吸纳范围,提升组织化水平,以更好发挥界别优势,推动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 政治吸纳 统一战线 界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路径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建 宋连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4-129,共6页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国家层面运行的主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对整个国家协商治理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以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当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国家层面运行的主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对整个国家协商治理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以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当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健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必须坚持以人民政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不断丰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形式,优化人民政协界别结构构成,强化政协委员主体作用及政协委员对话协商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 协商民主 国家治理 完善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政协参与地方立法协商的目标与路径 被引量:10
10
作者 殷啸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8,共6页
参与地方立法协商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重要内涵。立法过程本身就是各种利益关系博弈协调的过程。政协由界别组成,是各界利益的代表,政协参与立法协商,借助政协的平台进行利益关系的博弈、协调与整合,可以保证立法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参与地方立法协商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重要内涵。立法过程本身就是各种利益关系博弈协调的过程。政协由界别组成,是各界利益的代表,政协参与立法协商,借助政协的平台进行利益关系的博弈、协调与整合,可以保证立法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防止立法决策失误。要健全和完善人民政协参与地方立法协商,首先应当明确政协参与地方立法协商的性质与功能,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政协参与地方立法协商的程序设计,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协参与地方立法协商的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 立法协商 目标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人民政协的历史使命、显著优势与时代意蕴 被引量:7
11
作者 董树彬 罗原生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5,共13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不同于西方资本逻辑下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归,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叙事主题,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人民政协与我国的基本国情...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不同于西方资本逻辑下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归,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叙事主题,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人民政协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契合、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立场和实践发展相契合,集诸多优势于一体,在国家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承载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使命。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人民政协的政治参与实践充分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并依靠自身独特的制度优势、舞台优势和平台优势,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和专门协商机构平台。在新征程上,需要继续发挥人民政协的独特价值,以协商式话语为引领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以人民政协为重要渠道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特征的协商包容型人民政协将为世界制度文明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政协 西式民主 协商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在新型政党制度中领导地位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8
12
作者 董树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6,86,共11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其最大制度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近代中国现代化动荡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在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其最大制度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近代中国现代化动荡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在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实践和制度方面实现了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逐渐在多元主体互动中实现了对其他政治主体的全面超越,确立起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领导地位,并最终通过人民政协制度的形式得到制度化肯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型政党制度实现了对既有政党制度的范式超越,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政党制度 党的领导 统一战线 人民政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政协功能定位的缺失与完善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继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4-130,共7页
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宪法》、中共中央规范性文件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等均对人民政协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但对于更能体现人民政协政治特征的功能规范却未作出相应规定。由于缺乏法律依据... 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宪法》、中共中央规范性文件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等均对人民政协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但对于更能体现人民政协政治特征的功能规范却未作出相应规定。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及其保障,人民政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受到很大限制。为了保障合理有效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结合中国实际,首先从理论上探讨、规范人民政协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进而在制度上以中共中央规范性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和国家《宪法》的形式作出明确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 功能定位 制度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存疑——关于“五四宪法”历史地位的反思 被引量:4
14
作者 钱锦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7,共9页
当下对于"五四宪法"历史地位的定位和描述混淆不清。通过对"五四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文本的比较分析,研究"五四宪法"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认为"五四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不... 当下对于"五四宪法"历史地位的定位和描述混淆不清。通过对"五四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文本的比较分析,研究"五四宪法"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认为"五四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不是制宪而是修宪,其历史地位不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而应当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共同纲领》 制宪 修宪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政协政治生态营造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虞崇胜 张继兰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48,共7页
人民政协的政治生态,主要是指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政治生态。人民政协履职的政治生态是由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政协机关的政治风尚、政治风貌、政治风气构成的政治生态体系。人民政协政治生态建设需要坚持四条原则(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 人民政协的政治生态,主要是指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政治生态。人民政协履职的政治生态是由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政协机关的政治风尚、政治风貌、政治风气构成的政治生态体系。人民政协政治生态建设需要坚持四条原则(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大民主大团结、坚持人民民主),突出三个重点(政协组织生态、政协委员生态、政协机关生态),抓住五个环节(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作风建设、机关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 政治生态 政协组织 政协委员 政协机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体系视野下人民政协制度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存良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9-14,共6页
人民政协作为一种政治结构,必定具有自身的功能。人民政协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人民政协自身的政治行为之中,还体现在政治体系中政党、政府、人大的政治行为之中,因而我们要从整个政治体系的视野来审视人民政协的功能。从这个视野出发,可... 人民政协作为一种政治结构,必定具有自身的功能。人民政协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人民政协自身的政治行为之中,还体现在政治体系中政党、政府、人大的政治行为之中,因而我们要从整个政治体系的视野来审视人民政协的功能。从这个视野出发,可以把人民政协的功能分为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两大类。一般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精英回应功能、协商领导功能和体系维持功能。在这三个一般功能的基础上细分为九项特殊功能:政治吸纳功能、回应性功能、咨询性功能、领导性功能、协商性功能、监督性功能、合法性功能、同意性功能和解除压力功能。一般功能与特殊功能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人民政协的全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 功能 政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中国“政协—政府”开国路径
17
作者 杨建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2-176,共5页
新政协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政协—政府"的开国路径具有重要意义。1948年11月后,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互动下,原"政协—人大—政府"开国路径调整为"政协—政府"开国路径。从经验上考量,基... 新政协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政协—政府"的开国路径具有重要意义。1948年11月后,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互动下,原"政协—人大—政府"开国路径调整为"政协—政府"开国路径。从经验上考量,基于政治决策的时间性、政治录用的可控性、政治授权的可操作性、政治经验的承继性的"政协—政府"的开国路径,创造出适应现实环境的有效秩序与发展。通过"政协—政府"的开国路径,中国初步开创了现代国家的基本领导架构,确立了现代国家的基本组织架构,开启了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国政协 人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 民主党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新探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连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对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任务,相应地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也由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对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任务,相应地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也由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发扬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发展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人民政协 统一战线 协商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政协的雏形——“三三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连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48,共6页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可以上溯到我党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的"三三制"。"三三制"不仅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也是多党合作与...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可以上溯到我党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的"三三制"。"三三制"不仅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也是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载体、协商民主的平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三三制"具有的统战属性和民主属性及其成功实践,使其成为人民政协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三制” 统一战线 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人民政协治理效能提升研究--基于民族地区X县“协商在一线”的考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士华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82,共14页
基层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呈现出重要的治理价值,但受内部组织结构不完整、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掣肘,其陷入“组织悬浮”等治理困境,从而弱化了自身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通过梳理民族地区X县人民政协推动“协商在... 基层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呈现出重要的治理价值,但受内部组织结构不完整、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掣肘,其陷入“组织悬浮”等治理困境,从而弱化了自身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通过梳理民族地区X县人民政协推动“协商在一线”治理工作实践发现,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始终牢记人民利益至上初心、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专门协商组织效能的基础上,人民政协能够呈现出较好的治理效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完善组织内部资源结构、调适外部条块关系、创新治理机制等路径,人民政协可以进一步化解现有的治理困境,提升自身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中的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 基层人民政协 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