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五省区旅游产业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 被引量:29
1
作者 杨立勋 陈晶 程志富 《旅游学刊》 CSSCI 2013年第8期94-101,共8页
为了从总量绩效和质量绩效两方面研究西北五省区旅游业发展状况,在系统分析相关因素对旅游产业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的同时,通过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的总体影响以及相关因素的动态影响过程,结论... 为了从总量绩效和质量绩效两方面研究西北五省区旅游业发展状况,在系统分析相关因素对旅游产业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的同时,通过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的总体影响以及相关因素的动态影响过程,结论为:西北五省区提升旅游产业绩效,应依托于低级要素到高级要素的逐步释放;注重旅游产业的资本投入和提高各地经济整体实力;在劳动力投入方面注重素质建设;对市场制度建设、对外开放和经济结构服务化水平的影响作用应给予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五省区 旅游产业 绩效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文恒 牛叔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4期121-127,共7页
从消费视角开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关系。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借助单位人的概念、构建的消费模型以及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200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 从消费视角开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关系。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借助单位人的概念、构建的消费模型以及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200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可分为四类地区,多数处于单位人水平。北京和上海人口消费水平最高,人均资源环境影响强度相当于甘肃为单位人的2倍;浙江和广东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5-2.0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次影响区;江苏、重庆、福建和天津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0-1,5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第三层次影响区;其余23个省区人均影响强度大体在1.0个单位人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较大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总量大致分为四类地区,差异明显。广东人口众多且消费水平高,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占全国的10.627%;河北、湖南、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及山东,人口消费水平均高于1个单位人,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为5.74%;内蒙古、吉林、甘肃等17个省区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占2.676%;天津、新疆、青海、宁夏、海南及西藏,人口总量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小,平均仅为0.616%。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较大的省区多位于东中部地区,广大的西部省区仍是资源环境消费或终端压力的弱影响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水平 资源环境 影响 单位人 中国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贫困县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颖琦 郭名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0-89,共10页
在对西部37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历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经济发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西部贫困县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之间的一般规律。重点对内蒙古自治区内九个贫困县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远高出西部贫困县的现象进行了深入... 在对西部37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历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经济发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西部贫困县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之间的一般规律。重点对内蒙古自治区内九个贫困县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远高出西部贫困县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内的贫困县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受益于区域间和产业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贫困县 产业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内蒙古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合作障碍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赵静 李树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108,共8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具有资源互补、战略互补的基础,旅游合作也已取得了部分进展,目前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地位参差不齐、旅游合作基础缺乏、国际旅游流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存在旅游风险等客观障碍,及协调机构...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具有资源互补、战略互补的基础,旅游合作也已取得了部分进展,目前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地位参差不齐、旅游合作基础缺乏、国际旅游流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存在旅游风险等客观障碍,及协调机构权威性不强、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主观障碍。通过以中国为主导开展旅游合作、夯实旅游合作基础、改变当前中国赴中亚五国签证难的局面、深入开展旅游安全工作、提高旅游协调机构权威性开展丝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联合申报与项目扩展、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创建国际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统一品牌形象等措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旅游合作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旅游业 旅游合作 中亚五国 西北五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增长的交互影响研究--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4
5
作者 汪晓文 陈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8,共8页
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增长密切关联。选取西北五省(区)2000-2017年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以及长短期动态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 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增长密切关联。选取西北五省(区)2000-2017年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以及长短期动态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正向影响的关系。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在程度上超过了旅游经济增长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正向效应。2)不同类别的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公路和航空交通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是滞后的、长期的和持续的,而旅游经济增长对公路和航空交通的正向影响是短期的和暂时的。与此同时,铁路交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交互关系则不显著。针对此结论,提出了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深度融合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旅游经济增长 PVAR模型 西北五省(区) 公共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基于西部12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7
6
作者 叶冲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51-56,共6页
为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基于我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程... 为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基于我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的时序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且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明显高于区域经济系统;两大系统的耦合度较高,但耦合协调度不高,才跨入初级耦合协调水平;省际间跨越等级不同,均未达到优质协调等级。未来五年,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将稳步提升,各省协调发展演进速度差异明显。因此,需要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战略调整,强化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来促进两者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灰色预测 西部12省(市、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最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研究——以甘肃省“两州两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司睿 徐世平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8,40,共4页
以甘肃省"两州两市"为例说明中国最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自身发展、农村面貌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和社会事业发展对农民增收产生的影响。甘肃省"两州两市"实现农民增收,要将促进农民增... 以甘肃省"两州两市"为例说明中国最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自身发展、农村面貌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和社会事业发展对农民增收产生的影响。甘肃省"两州两市"实现农民增收,要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最贫困地区 甘肃省 农民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31省(市、自治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欢 宋孝玉 +1 位作者 李磊 晁智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6-237,共12页
为评价我国省级水资源承载状况,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对中国31省(市、自治区)2010—201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运用M-K检验法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 为评价我国省级水资源承载状况,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对中国31省(市、自治区)2010—201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运用M-K检验法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评价结果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在此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预测出各省(市、自治区)2020—202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1)中国31省(市、自治区)水资源承载力呈现波动提升趋势,整体处于临界承载状态;(2)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显著的地区分异规律,西南、华南、东北地区承载力较好,华北和西北最弱;(3)研究期内,水资源承载力在西北和东北地区表现为恶化,华南、华北部分地区也出现恶化情形,而华东、华中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均有所改善;(4)产水模数、农用化肥使用量、人均水资源量、供水模数、人均综合用水量、废水排放总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对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影响作用最强的7个障碍因子,且影响强度依次递减;(5)水资源承载力未来将在全国多数地区逐渐改善,而山东、河南、辽宁可能形成重度恶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TOPsIs模型 障碍因子 BP神经网络 中国31省(市、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9
作者 李洪 郭琳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5期724-729,共6页
降水量的监测和管理对生产和生活意义重大,因其时空分布具有不连续性,且受复杂多变天气系统影响,相比其他气象要素,最优插值方案的选取有较大困难。为获取高精度降水信息,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协同克里格... 降水量的监测和管理对生产和生活意义重大,因其时空分布具有不连续性,且受复杂多变天气系统影响,相比其他气象要素,最优插值方案的选取有较大困难。为获取高精度降水信息,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协同克里格法、普通克里格法和反距离加权法进行空间插值,并通过交叉验证法进行精度评价。结果显示,3种插值方法中,协同克里格法平均误差最小(0.0111);标准平均值为0.0002,最接近0;标准均方根预测误差为0.8635,最接近1;均方根预测误差与平均标准误差最接近;插值效果较平滑,能准确反映相邻站点的空间依赖关系,且综合考虑了经纬度、海拔和平均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各项评价指标均较符合要求,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较理想的降水量空间插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插值 降水量 东北三省 内蒙古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