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7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Land-use Change in Typical Transect Area Along China National Highway 106 During 1996-2008
1
作者 LIU Yu LIU Yansui +1 位作者 GUO Liying LU Shash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1年第3期39-46,共8页
Based on land-use database updated with the survey of 1996, 2000, 2004 and 2008,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and-use changes in the typical transect area along National Highway 106 with the aid of GIS technology and quan... Based on land-use database updated with the survey of 1996, 2000, 2004 and 2008,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and-use changes in the typical transect area along National Highway 106 with the aid of GIS technology and quantitative mod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able land had been continuously decreased from 1996 to 2008, with a loss of 65.85× 10^3 hm2 and an average decrement of 5.49×10^3 hm^2 per year, and the loss in northern areas was larger; garden land and woodland were gradually centralized to the predominance area with an increment of 25.73×10^3 hm2 and 22.37×10^3 hm2, respectively;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land increased year after year, and the transportation land showed the equalized developing spatial pattern; the increment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encroachment on arable land in the area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macroscopic land-use policies,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it i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ial land- use policies should be adopted to create goo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o guarantee food security an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mechanism analysis transect area along china national Highway 10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National Relics Institute of China
2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4年第2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The national Relics Institute of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高校国家安全人才培养——基于需求侧的扎根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雅萍 肖咏歌 +1 位作者 韩欣言 刘千里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0,共8页
[研究目的]国家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途径之一。高校是培养国家安全人才的主阵地,探索其国家安全教育内在机理与优化路径,以便更好地适应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研究方法]基于需求端视角,采用扎根理论方法,以滚雪球抽样方式收... [研究目的]国家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途径之一。高校是培养国家安全人才的主阵地,探索其国家安全教育内在机理与优化路径,以便更好地适应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研究方法]基于需求端视角,采用扎根理论方法,以滚雪球抽样方式收集73名高校学生数据。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构建国家安全教育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分析国家安全教育内在机理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受外部因素、教育生态、学习者动态参与、学习者个人特征、成效转化共同影响;可以通过融合顶层规划与全域安全教育治理、锚定需求侧驱动的培养模式、优化成效导向评价三个方面提升国家安全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教育 教育模式优化 教育联盟 国家安全人才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国博弈下的日本战略安全态势及其对华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卢昊 杨伯江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7,I0001,I0002,共18页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缘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奥巴马第一任期到当前的“特朗普2.0”,美国在本地区的战略经历了“亚太再平衡”到“美国优先”的演变,这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战略环境及主观研判。亚太地缘环境及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变化促使日本以...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缘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奥巴马第一任期到当前的“特朗普2.0”,美国在本地区的战略经历了“亚太再平衡”到“美国优先”的演变,这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战略环境及主观研判。亚太地缘环境及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变化促使日本以自主性、“印太化”与安全化为核心思路推动战略转型,采取战略应对,在美日同盟“体制内发展”前提下加强自主战略能力的建设,加速地缘战略的“印太化”,利用“自由开放的印太”增进“国际连带性”,并在关键战略领域推进“安全化”,融合资源转化为国际战略能力。日本战略安全态势的强化,加上针对中国的“复合性焦虑”日益加深,导致竞争与制衡将长期成为日本对华政策的主基调。中日矛盾正逐步从现实安全热点深入到地区秩序观层次。未来日本对中国周边战略环境的消极影响很可能继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国博弈 国家战略 日美同盟 “印太战略”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一个角度看“何为中国”:从“大一统”观到“国家—民族”理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继焦 刘云广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4,F0002,共9页
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对主体性的自觉在“何为中国”的提问中得到重申。比照西方现代政治的国家叙事,当代中国对国家性的表述实现了知识逻辑的根本性转换,即从基于实体政治民族的“民族—国家”到立足于一体性历... 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对主体性的自觉在“何为中国”的提问中得到重申。比照西方现代政治的国家叙事,当代中国对国家性的表述实现了知识逻辑的根本性转换,即从基于实体政治民族的“民族—国家”到立足于一体性历史过程的“大一统”。作为共同体的本质内核,传统中国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中的意义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坚持共同体政治理念,以彻底的革命战胜了政治和社会的双重危机,取得了国家建设与民族建设的双重成就。“大一统”凭借悠久的历史成为“中国性”的支撑性概念。然而在政治传播与话语辩驳的意义上,面对“民族—国家”的现代知识传统,“大一统”仍然无法精准表述、精确传达其作为独特现代政治过程的中国政治的发展逻辑。应以“国家—民族”理论表述“大一统”观,将“大一统”用于指称现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整体形态,并在历史和理论上论证这一概念的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国家—民族 何为中国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在联合国的对华政策 被引量:2
6
作者 毛瑞鹏 《太平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5,共15页
多边机构是美国实施大国战略竞争政策的重要一环。美国在联合国对华实施打压遏制政策,是其大国竞争战略的延伸,也是其奉行“美国例外主义”和将联合国“战场化”的突出体现。美国行政当局、国会及战略界均参与到有关在联合国对华打压遏... 多边机构是美国实施大国战略竞争政策的重要一环。美国在联合国对华实施打压遏制政策,是其大国竞争战略的延伸,也是其奉行“美国例外主义”和将联合国“战场化”的突出体现。美国行政当局、国会及战略界均参与到有关在联合国对华打压遏制政策的设计之中,对中国在联合国影响力的提升作出系统性反应,并重点寻求打击中国的规范倡导、阻遏中国的人才输送、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瓦解中国的伙伴关系。美国的大国竞争政策破坏了联合国正常的合作氛围和运作秩序,加剧了联合国的动荡和分裂,阻碍了全球治理的进程和效能。面对美国压力,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展望未来,更好地发挥联合国对大国关系的调节功能对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中国 联合国 大国竞争 多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和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5)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科 吕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6,共18页
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在推动企业降碳、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自2021年启动全国碳市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6.3亿... 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在推动企业降碳、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自2021年启动全国碳市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6.3亿吨,成交额超430亿元,碳市场已成为中国落实“双碳”战略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系统回顾2024年全球和中国碳市场发展运行情况,根据官方监测数据与研究文献系统分析不同碳市场的直接减排效果和协同减排效益。结果显示,基于总量控制的碳市场有效降低了区域内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基于强度管理的碳市场在不约束企业发展的情况下起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实施碳交易也具有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协同效益。预计未来全球碳市场总量机制持续完善,强度模式迅速发展,全球合作持续深化,监管透明不断强化。建议全国碳市场进一步明确发展路径,采取增强政策预期、完善配额机制、强化减排约束等方式提升市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碳市场 试点碳市场 配额成交价 减排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静态防御到动态安全:数据安全法律保护的范式变革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怀胜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1,共14页
网络的代际更迭和风险特征的迁移引发数据安全制度体系的变迁和数据安全法律的范式变革。在数据安全法益对信息安全法益的逐步分离过程中,数据安全法律保护范式也完成了从静态防御范式到动态安全范式的转变。两者的技术特征、法律模式... 网络的代际更迭和风险特征的迁移引发数据安全制度体系的变迁和数据安全法律的范式变革。在数据安全法益对信息安全法益的逐步分离过程中,数据安全法律保护范式也完成了从静态防御范式到动态安全范式的转变。两者的技术特征、法律模式配置等均有显著不同,静态防御范式重视数据的要素保护,动态安全范式注重体系保护以及安全和发展的平衡。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数据安全观念与数据安全环境的情势变迁是其范式转换的逻辑基础。动态安全范式是多元多层的数据安全治理机制,包括政策、法律、标准共存的多维治理体系,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合规体系,以及兼有协同共治、风险预防、市场激励的多元价值体系。应当在防御、监测、威慑三位一体的治理架构下,完善和扩充现有的数据安全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动态安全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共建与共享:再论作为传播观念的“中国”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清果 王皓然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5,共9页
将“中国”作为本土文明传播的代表性观念,可以阐释中华文明在创造认同、实现传承、构建秩序的历史过程中走出的原生路径。传统语境下的“中国”,有别于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现代政治认同,它强调一种可沟通、可持续的文化主体性。由此带... 将“中国”作为本土文明传播的代表性观念,可以阐释中华文明在创造认同、实现传承、构建秩序的历史过程中走出的原生路径。传统语境下的“中国”,有别于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现代政治认同,它强调一种可沟通、可持续的文化主体性。由此带来的一种特别影响是,处在华夏文化辐射范围内的其他周边民族,也常不自觉地将“中国”这一身份表征代入到自身的文化实践中去。它们不单以“中国”自称,更将“中国”视为思考自我及世界的观念工具。以这一文化现象为切入点,尝试提出周边文明如何基于在地化的阐释,使得“中国”这一身份意识在各自建构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发挥不同功能和作用,由此洞察作为传播观念的“中国”在形成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历史功效以及它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播观念 华夏文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新型举国体制: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旭 赵远跃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7,共13页
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党和政府提出实施“绿色新型举国体制”的宏大设想。“绿色新型举国体制”是对环境治理国家主义的形象描述,强调地方政府在环保工作中主要承接并传导来自不同方面的环保压力。在新的历史... 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党和政府提出实施“绿色新型举国体制”的宏大设想。“绿色新型举国体制”是对环境治理国家主义的形象描述,强调地方政府在环保工作中主要承接并传导来自不同方面的环保压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绿色新型举国体制”巧妙借助“群众路线”“中央环保督察”与“达标锦标赛”,以其“润物无声”的感染性和“雁过留痕”的深刻性彰显了集体主义的强大合力。伴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压力叠加的关键时期,环保任务的政治属性、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执政党的生态领导力则为“绿色新型举国体制”的规范化行动提供延绵不绝的合法性依据与契约性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表明,“政治系统对行政系统的纠偏”“任务型制度对规范性制度的调适”以及“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人主义思潮的修正”有助于“绿色新型举国体制”突破“时间—任务”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建设 绿色新型举国体制 集体主义 党的生态领导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中化学污染物靶向定量分析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策略
11
作者 杨艳伟 张续 +14 位作者 林潇 孙琦 付慧 陆一夫 邱天 张卓娜 谢琳娜 张海婧 张淼 胡小键 曲英莉 赵峰 吕跃斌 朱英 施小明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9-570,共12页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于2016年正式启动,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对我国人群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监测人体生物样本中的环境污染物,来获取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污染物在普通人群中的暴露负荷数据,为政府制定环境污染防控政策和采取相应干预措...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于2016年正式启动,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对我国人群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监测人体生物样本中的环境污染物,来获取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污染物在普通人群中的暴露负荷数据,为政府制定环境污染防控政策和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了获取人群生物样本中准确且可比的化学污染物数据,在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的框架下,实验室从分析方法、实验空白到检测过程,对化学污染物的靶向定量分析实施了多维度的质量控制措施。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检测前阶段中生物监测分析方法的验证、空白的筛查与控制;(2)检测阶段中大规模样本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应用于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均需经过验证程序,以全面评估方法的性能,验证的重点包括方法检出限和方法定量限、基质效应、稳定性及残留与稀释。所有监测指标均需通过空白筛查程序,以识别、消除或降低实验中的空白干扰,确保每批次的空白测定结果均低于方法检出限。实验室采用内部质量控制与外部质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10类监测指标的方法验证及检测过程均使用包括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欧洲标准局(ERM)及中国标准物质中心在内生产的生物基质标准物质,以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及溯源性;(2)15类监测指标使用商品质控样和内部质控样,以评价测试过程的稳定性;(3)9类共60项监测指标参与德国外部质量评估计划(G-EQUAS),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4)15类监测指标使用盲样。多维度的质量控制措施为生成高质量的生物监测数据提供了专业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 质量控制 方法验证 实验空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外交型智库及其涉华研究议题的特征与启示——基于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历年战略报告
12
作者 李杨 林敏洁 《智库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3,共11页
[目的/意义]21世纪以来,韩国外交型智库的涉外研究成果为其政府与企业的对外政治经济决策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聚焦韩国外交型智库的涉华研究有助于我国更好地理解韩国对外战略特点与趋势,为我国对韩外交政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 [目的/意义]21世纪以来,韩国外交型智库的涉外研究成果为其政府与企业的对外政治经济决策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聚焦韩国外交型智库的涉华研究有助于我国更好地理解韩国对外战略特点与趋势,为我国对韩外交政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先对韩国外交型智库发展沿革及特点进行梳理,再以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发表的战略报告为例,对其涉华议题内容及特征进行探讨。[结果/结论]历史传统、地缘政治及经济格局塑造了当今韩国的对外政治交往形态。研究发现,韩国外交型智库涉华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改革、周边外交政策、中美战略竞争及中国经济安全领域。建议我国智库针对韩国外交型智库建立分级监测机制,积极推动中韩智库开展联合研究,并进一步完善两国智库人才交流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外交型智库 中国研究 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 战略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形象的宣传与塑造(1949—1956)
13
作者 张旭东 牛晨晨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50,共11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党面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新中国形象的塑造与接受。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赢得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可、构建良好的新中国形象,党和国家一方面从内宣入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宣传网制度;另一方面,建立相关外宣机构,加强对...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党面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新中国形象的塑造与接受。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赢得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可、构建良好的新中国形象,党和国家一方面从内宣入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宣传网制度;另一方面,建立相关外宣机构,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统一管理。同时,还借助各种报纸、期刊等积极宣传“新中国”,通过举行各类政治仪式、鼓励文艺创作等主动塑造“新中国”,使广大民众在极短时间内接纳了“新中国”。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新中国形象建构已初步完成。至此,“新中国”从“质”和“形”两个层面得以最终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新政权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安全教育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纲领、谱系与模式
14
作者 邱心玫 孔艺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共4页
随着全球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和多变,国家安全教育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国家安全教育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精神,全面梳理和分析国家安全教育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知识谱系,提出了“全景跨域元教学”模式,倡导通过培养全景立体视角、... 随着全球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和多变,国家安全教育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国家安全教育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精神,全面梳理和分析国家安全教育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知识谱系,提出了“全景跨域元教学”模式,倡导通过培养全景立体视角、践行现象式学习和扎根“术语-概念”的三大教学路径,全面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整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现象式学习 术语-概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文明观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15
作者 杨小军 张艳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7,共8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现代文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文明观。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借鉴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扬弃,构成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现代文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文明观。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借鉴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扬弃,构成了毛泽东文明观的生成逻辑。毛泽东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确立了主体力量、勾勒了发展前景、奠定了文化基础和提供了发展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应继续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精神根基;总结现代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奠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力量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文明观 中国现代文明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
16
作者 宋才发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行全民健身计划30年的法治之维:构造、保障与贡献——兼论“全民健身”法定概念的规范使用
17
作者 于善旭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4,61,共12页
我国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全民健身计划作为规范化的国家制度,其制度实施的法治意义格外凸显,有必要进行相关的考量与梳理。首先,研究解读了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法治背景,分析了国家以... 我国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全民健身计划作为规范化的国家制度,其制度实施的法治意义格外凸显,有必要进行相关的考量与梳理。首先,研究解读了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法治背景,分析了国家以法治对全民健身计划进行的制度构造与实施保障。在此基础上,从各层次立法确立依据、在国家重要文件中彰显地位、建立系统化发展的配套制度、多途径保证实施成效等方面,阐述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法治保障;从创设实施宪法的制度路径、提升依法共享的治理效能、促进体育人权事业发展、向世界展现中国方案等方面,总结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法治贡献。此外,还就“全民健身”已成为法定概念,对其规范使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全民健身事业 体育法治 制度建设 法定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定宇首提“中国共产党”名称——兼论其从无政府主义到国家主义的政治思想演变
18
作者 张双智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49,共10页
民国初期,曾以“无吾”“杨无吾”“杨志道”“志道”之名从事无政府共产主义运动的杨定宇,是1912年《民权报》《盛京时报》中“中国共产党”名称最早提出者。1919年,杨定宇在北京、天津地区与无政府主义者共同创办天津真学会,参加早期... 民国初期,曾以“无吾”“杨无吾”“杨志道”“志道”之名从事无政府共产主义运动的杨定宇,是1912年《民权报》《盛京时报》中“中国共产党”名称最早提出者。1919年,杨定宇在北京、天津地区与无政府主义者共同创办天津真学会,参加早期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建,是7名执行委员之一。1921年,杨定宇回到家乡安徽合肥在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当教员,主编《安徽第六师范周刊》。1923年,他在安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教书,转为信奉“国家主义”。之后杨定宇来到扬州中学任语文教员。他曾参加创办国家主义青年团安庆青年社,宣传国家主义是“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救国良药。1938在重庆参与创办《民力》周刊,撰文宣传抗战救国,鼓励有志青年承担起救国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无政府共产主义 国家主义 杨定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国家情报监督体系构建研究
19
作者 吴常青 张春晖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81,共7页
[研究目的]涉及公权力运用的国家情报工作需要制约和监督。将我国国家情报监督置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进行阐释,为推进情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研究方法]采用思辨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梳理我国国家情报监督的体系构成... [研究目的]涉及公权力运用的国家情报工作需要制约和监督。将我国国家情报监督置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进行阐释,为推进情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研究方法]采用思辨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梳理我国国家情报监督的体系构成,分析我国国家情报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路径。[研究结果/结论]我国国家情报监督体系由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构成,但国家情报监督机制仍存在国家情报权力配置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国家情报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国家情报权力运行缺乏透明度等问题。我国国家情报监督的完善应以科学配置国家情报权力,明晰国家情报权力的边界、完善国家情报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坚持国家情报工作公开与秘密相结合原则,健全国家情报工作适度公开制度为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情报工作 情报监督 情报监督体系 监督制约 国家情报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事业的开拓与奠基(1978—1985年)
20
作者 姚宏杰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5,共11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事业迎来恢复与繁荣发展的春天。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召开,通过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国教育学会成立。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逐步恢复设立,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展开,教...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事业迎来恢复与繁荣发展的春天。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召开,通过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国教育学会成立。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逐步恢复设立,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展开,教育学科建设、队伍组织、学术研究等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1983年,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决定成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全国教育科研的组织协调工作,部分科研课题被纳入国家规划。教育科研规划领导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为日后教育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指导方针、服务国家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重视体系队伍建设、加强组织经费保障,是这一时期教育科学规划工作的重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