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NOC方法研究中国地区地磁时空变化 被引量:50
1
作者 顾左文 陈斌 +3 位作者 高金田 辛长江 袁洁浩 狄传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02-2612,共11页
应用自然正交分量(NOC)方法,对1995-2006年中国地区36个地磁台的地磁场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述数据矩阵的本征值和相应的空间域、时间域本征向量,并就其时空分布与中国地磁模型(CGM)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它的物理意义.研究表明... 应用自然正交分量(NOC)方法,对1995-2006年中国地区36个地磁台的地磁场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述数据矩阵的本征值和相应的空间域、时间域本征向量,并就其时空分布与中国地磁模型(CGM)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它的物理意义.研究表明,上述观测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磁内、外源场信息,其中地磁场要素F、D、I第一、第二本征值及相应的空间域和时间域的第一、第二本征向量所描述的地磁基本场时间变化与CGM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时空变化 自然正交分量 中国地磁模型 中国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1980年中国地区主磁场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安振昌 徐元芳 王月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85-593,共9页
本文根据丰富的地磁资料,用泰勒多项式方法推算出1950.0、1960.0、1970.0和1980.0年中国地区的主磁场模型,绘制出各个年代地磁要素的等值线图,分析研究了局部地区地磁场泰勒多项式模型的特点.
关键词 地磁场 主磁场 模型 等值线图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陈斌 顾左文 +2 位作者 高金田 袁洁浩 狄传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44-2154,共11页
采用2000~2004年中国地区34个台站的地磁日均值数据,计算了通口和静日的平均年变率,以及静日的拟合年变率.应用上述年变率,建立了2000.0~2005.0年代中国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泰勒多项式模型和曲面样条模型.分析讨论了该泰勒多项式模型... 采用2000~2004年中国地区34个台站的地磁日均值数据,计算了通口和静日的平均年变率,以及静日的拟合年变率.应用上述年变率,建立了2000.0~2005.0年代中国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泰勒多项式模型和曲面样条模型.分析讨论了该泰勒多项式模型和曲面样条模型与国际地磁参考场长期变化模型(IGRF-SV)的异同,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的泰勒多项式模型与曲面样条模型的形态与数值是一致的,而且与IGRF-SV长期变化的趋势也是一致的,但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具有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长期变化 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 泰勒多项式 曲面样条模型 中国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邻近地区CHAMP卫星磁异常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4
作者 康国发 高国明 +2 位作者 白春华 王军 邵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5-903,共9页
本文利用CHAMP卫星磁测资料建立的新一代高阶地磁场模型POMME-4.2S,计算中国及邻区400 km高度的卫星磁异常及其垂直梯度,给出7个磁场分量的分布图,比较了截断水平对磁异常分布的影响,初步分析了磁异常与岩石圈构造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 本文利用CHAMP卫星磁测资料建立的新一代高阶地磁场模型POMME-4.2S,计算中国及邻区400 km高度的卫星磁异常及其垂直梯度,给出7个磁场分量的分布图,比较了截断水平对磁异常分布的影响,初步分析了磁异常与岩石圈构造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松辽盆地等主要磁异常区,△Z异常中心的南北两边出现△X的异常中心,东西两边出现△Y的异常中心.在球谐模型为90阶时,磁异常分布的基本形态已经确定,更高的模型阶数对磁异常只有微小调整.在磁异常较强的地区,磁异常及其垂直梯度同步变化.卫星磁异常与地形变化、断裂带分布、莫霍面深度和岩石圈厚度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而与居里等温面深度、磁性层厚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居里等温面深、磁性层较厚的地区显示正磁异常,居里等温面浅、磁性层较薄的地区显示负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MP卫星 地磁场模型 岩石圈磁场 空间分布 中国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83—1949年中国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的总考评与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安振昌 彭丰林 +1 位作者 刘少华 王广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795-3803,共9页
本文全面系统回顾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研究概况:主要介绍中国人独立进行的地磁测量;评述了1932年山东半岛地磁图,1915.0和1936.0年中国(部分地区)地磁图;1945.0年东亚地磁图;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 本文全面系统回顾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研究概况:主要介绍中国人独立进行的地磁测量;评述了1932年山东半岛地磁图,1915.0和1936.0年中国(部分地区)地磁图;1945.0年东亚地磁图;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图以及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场泰勒多项式模型.并根据1936年地磁数据计算研究了1936.0年中国地磁场的球冠谐模型和曲面Spline模型,以及1900.0—1940.0年5个年代的中国地磁数据集、地磁模型和地磁图.对今后我国地磁测量研究工作给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地磁图 地磁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0年中国及邻近地区地磁场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斌 倪喆 +3 位作者 徐如刚 顾左文 袁洁浩 王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6-1456,共11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地区地磁场的球冠谐和分析和曲面样条分析,建立了2010.0年代的"中国地磁参考场球冠谐和模型"和"中国地磁参考场曲面样条模型".得到如下结论:"2010.0年代中国地磁参考场球冠谐和模型"描述... 本文通过对中国地区地磁场的球冠谐和分析和曲面样条分析,建立了2010.0年代的"中国地磁参考场球冠谐和模型"和"中国地磁参考场曲面样条模型".得到如下结论:"2010.0年代中国地磁参考场球冠谐和模型"描述的各地磁要素空间分布与"2005.0年代中国地磁参考场球冠谐和模型"较相似,但局部略有变化.比如对于磁偏角D和东向分量Y大致可理解为负值区域增强;磁倾角I在我国华北、华南和东北大部大面积正异常区消失了,但在我国西北部大面积的负异常区仍然维持;总强度F和垂直分量Z整体的负异常分布仍然维持,新疆西部局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局部的正异常分布则略有变化;变化最大的是水平分量H和北向分量X的空间分布,在2010.0年代,东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正异常区,而且在中国北部出现了一条东西条带状的正异常区,似乎可认为是2005.0年代存在于太平洋的正异常区向西移动扩大的结果."2010.0中国地磁参考场曲面样条模型"描述的磁偏角D和东向分量Y相对较为曲折,最显著的异常位于蒙古境内,其次为滇东北地区、东北及华北大部、新疆等地区;磁倾角I和垂直分量Z相对较为平缓,最显著的异常存在于蒙古境内,其次的异常在内蒙满洲里附近;总强度F、水平分量H和北向分量X最为显著的异常位于满洲里附近,其次的主要异常区位于新疆地区、京津附近、滇东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球冠谐和模型 曲面样条模型 中国及邻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1985年中国地磁长期变化的模型和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徐元芳 王月华 安振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40-747,共8页
对1950年以来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地磁观测台和复测点地磁三分量数据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求得这期间每5年的共7组地磁长期变化的模型(SV模型).利用这些SV模型将需要的地磁观测值归算到所需的年代,很好地建立了1950—1985年中国地区的主磁... 对1950年以来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地磁观测台和复测点地磁三分量数据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求得这期间每5年的共7组地磁长期变化的模型(SV模型).利用这些SV模型将需要的地磁观测值归算到所需的年代,很好地建立了1950—1985年中国地区的主磁场模型.文中还表示了中国地区1950年以来地磁各分量地磁长期变化的时空变化趋势.这些SV模型系数和国际参考地磁场系数计算的SV值与相应观测的SV值比较,由中国SV模型系数得到的均方值比国际参考场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长期变化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邻近地区地磁场垂直梯度的计算与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安振昌 王月华 徐元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4-23,共10页
根据地磁场的球谐模型,推导出地磁场各个分量垂直梯度的球谐表达式.计算出中国及邻近地区高度为0km,50km和100km处的地磁场及其垂直梯度的网点值,编绘出地磁总强度、垂直强度、水平强度和磁偏角的垂直梯度等值线图.研究了地磁场垂直梯... 根据地磁场的球谐模型,推导出地磁场各个分量垂直梯度的球谐表达式.计算出中国及邻近地区高度为0km,50km和100km处的地磁场及其垂直梯度的网点值,编绘出地磁总强度、垂直强度、水平强度和磁偏角的垂直梯度等值线图.研究了地磁场垂直梯度在地面上以及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球谐模型 垂直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效应对中国沿海地磁观测影响——以广州台站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建平 翁爱华 +3 位作者 李世文 杨悦 唐裕 张艳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49-658,共10页
以广州台站为例,研究海洋效应对中国沿海地磁观测C-响应的影响.海洋效应的三维正演模拟采用球坐标系下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假设磁层环形电流源,正演电阻率结构模型采用"地表3-D电导+1-D层状背景"复合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以广州台站为例,研究海洋效应对中国沿海地磁观测C-响应的影响.海洋效应的三维正演模拟采用球坐标系下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假设磁层环形电流源,正演电阻率结构模型采用"地表3-D电导+1-D层状背景"复合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地区沿海C-响应受海洋效应影响明显.在空间上,沿海岸线方向,受海洋效应影响,单周期的C-响应由无海洋效应的常值变形为平行于海岸线的等值线密集梯度带;在垂直海岸方向,海洋效应影响向内陆减小,其影响可达哈尔滨—贵阳一线.海洋效应影响采用比值法进行校正,以广州台站为例,在比值曲线上发现海洋效应对C-响应的影响最大周期可达20天左右,并且就中国沿海而言,相对全球平均一维模型,利用中国地区平均一维电导率模型作为背景模型的海洋效应校正结果更加合理.进一步对广州台站海洋效应校正前后的C-响应进行了1-D反演,由于校正前的C-响应在小周期时受海洋效应特别大,直接反演无法拟合数据;但校正后反演拟合明显变好,得到的1-D导电模型表明广州地区上地幔及地幔转换带的电阻率比中国平均电阻率高约一个量级,推测中国华南地区南部的地幔转换带可能处于相对冷的环境,该模型可能成为菲律宾海板块西向俯冲并滞留到华南大陆下方地幔转换带的电性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深 海洋效应 三维正演 C-响应 中国沿海 广州地磁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1990年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安振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67-771,共5页
根据中国 195 0、196 0、1970、1980年和 1990年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 ,使用球冠谐和分析方法 ,分别计算 195 0~ 1990年各个年代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 .球冠极点位于 36°N和 10 4°E ,球冠半角为 30° ,冠谐模型的截... 根据中国 195 0、196 0、1970、1980年和 1990年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 ,使用球冠谐和分析方法 ,分别计算 195 0~ 1990年各个年代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 .球冠极点位于 36°N和 10 4°E ,球冠半角为 30° ,冠谐模型的截断阶数为 8.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 :对于X分量 ,195 0年为 93.1nT ,196 0年为 12 8.9nT ,1970年为 10 7.2nT ,1980年为 10 7.6nT ,1990年为 95 .2nT ;对于Y分量 ,195 0~ 1990年依次为 74 .8nT ,98.1nT ,89.2nT ,89.9nT和 84 .0nT ;对于Z分量 ,分别为 12 2 .2nT(195 0年 ) ,135 .0nT(196 0年 ) ,137.7nT(1970年 ) ,110 .1nT(1980年 )和 10 7.5nT(1990年 ) .根据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和全球地磁场DGRF模型 ,得到中国地磁场的冠谐模型 ,并对冠谐模型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剩余场 地磁场 冠谐分析 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地磁急变特征对地磁场长期加速度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白春华 康国发 +2 位作者 高国明 文丽敏 孙苑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47-3760,共14页
研究中国地区地磁急变(jerks)和地磁长期加速度(secular acceleration, SA)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磁急变区域特征,并为地磁急变的地核动力学起源研究提供有用信息.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台站观测数据和CHAOS-7磁场模型,研究了自2000年... 研究中国地区地磁急变(jerks)和地磁长期加速度(secular acceleration, SA)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磁急变区域特征,并为地磁急变的地核动力学起源研究提供有用信息.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台站观测数据和CHAOS-7磁场模型,研究了自2000年以来中国地区地磁急变和地磁长期加速度的时空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地磁长期加速度在东半球和西半球有不同的变化特征.西半球加速度斑块主要出现在赤道附近,并呈现明显的西向漂移特征;而东半球加速度斑块则在南北和东西方向上来回运动.地磁急变与长期加速度斑块的强度和位置密切相关,地磁急变通常发生在地磁长期加速度强度(secular acceleration intensity, SAI)的极小值时期.自2000年以来,全球长期加速度强度大约在2006年、2009年、2012.5年和2016年达到极大值,而在2003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附近达到极小值.中国地区在2003年和2014年出现地磁急变,这两个年份既是东半球长期加速度强度的极小值时期,也是长期加速度正负斑块反极性的过渡时期.然而,在2007年和2011年,中国地区没有发生地磁急变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两个年份附近中国地区长期加速度正负斑块没有发生反极性变化,同时东半球长期加速度脉冲斑块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远离中国地区.这些脉冲斑块对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起长期变化的小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急变 地磁场模型 长期变化 长期变加速度 中国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节点模型的三华电网地磁感应电流计算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连光 郭世晓 +1 位作者 魏恺 郑宽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46-1952,共7页
相同感应地电场作用下,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s,GIC)大小不同,以往的GIC计算集中在电网最高电压等级线路,通常忽略其他电压等级线路的GIC。交流特高压电网建设使我国电网增加了1 000 kV... 相同感应地电场作用下,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s,GIC)大小不同,以往的GIC计算集中在电网最高电压等级线路,通常忽略其他电压等级线路的GIC。交流特高压电网建设使我国电网增加了1 000 kV电压等级,综合考虑线路长度、单位阻值等GIC影响因素,准确计算包括500 kV超高压及1 000 kV特高压的多电压等级电网的GIC是重要研究课题。以我国多电压等级电网(三华电网)为例,分别考虑1 000 kV单电压等级网络(称电网1)和500、1 000 kV双电压等级网络(称电网2),建立了电网1及电网2的全节点GIC模型并提出了多电压等级电网的GIC算法,计算了两种感应地电场情况下电网1及电网2的GIC,比较了两种情况下电网1及电网2的GIC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500 kV超高压电网的GIC对1 000 kV特高压变电站的GIC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在多电压等级电网的GIC计算中,不能只计算最高电压等级电网的GIC,而忽略次级高压电网GIC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电网 特高压电网 地磁感应电流 多电压等级电网 三华电网 全节点G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