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1
1
作者 熊禄全 刘青 向剑锋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5,共15页
建成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事业。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从“过程-结果”质量维度剖析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 建成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事业。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从“过程-结果”质量维度剖析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理论内涵、现实窘困与实践路向。研究认为,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诉求得到充分尊重、健身需求得以很好满足、健身获得感切实增强的发展状态。治理过程中,多中心协同治理体系尚未形成、政务信息公开不理想、基层群众主体地位弱化、需求信息征集失真等桎梏因素,以及供给结果突出的区域供给标准失衡、同质化现象普遍、公共健身环境差、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窘困,致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效能和产品(含服务)体系质量总体不高。未来应主动顺应新需求环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理念,围绕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产品供给目标,多措并举推进新型举国体制赋能、基础标准兜底、多元特色产品供给、存量增量提质升级、空间布局便民共享和全过程质量监测,以奋力谱写中国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 高质量发展 困境 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本位:民国时期儿童读物中装帧问题的改良与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任绍阳 李轶南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5,共8页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的装帧设计发生了从“家长本位”到“儿童本位”的转变,通过考察当时的社会语境及精英话语,发掘出民国时期儿童读物通过引导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封面与版式设计,激活富有童趣的汉字图案化设计,贯穿美育意识的插图设计等...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的装帧设计发生了从“家长本位”到“儿童本位”的转变,通过考察当时的社会语境及精英话语,发掘出民国时期儿童读物通过引导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封面与版式设计,激活富有童趣的汉字图案化设计,贯穿美育意识的插图设计等,共同构建了儿童读物的召唤结构,满足了儿童的“期待视域”与“审美经验”需求,传达出“儿童本位”的设计表征。文章认为,这一转变本质上是受到精英人士倡导的儿童健康观、功能观、美育观以及着眼于培养未来新民的观念所推动,是为改变陈腐、落后的儿童读物出版局面而主动进行的革故鼎新。这些经验对于当下某些儿童读物中存在的成人化现象,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装帧艺术 儿童本位 设计改良 观念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国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18世纪上半叶不仅是欧洲文化的转折期,同样是其中国观的分水岭。之前欧洲人在神权思维支配下而进行的描绘中西共通性的努力,逐渐转变为基于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对中西文化差异性及对立性的认识。不论是以黑格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欧洲... 18世纪上半叶不仅是欧洲文化的转折期,同样是其中国观的分水岭。之前欧洲人在神权思维支配下而进行的描绘中西共通性的努力,逐渐转变为基于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对中西文化差异性及对立性的认识。不论是以黑格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欧洲中心论”,还是以弗兰克、彭慕兰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中心取向”,欧洲人认识中国的基本立场其实从未脱离欧洲本位。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评价在不断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过程中随时发生着变化,也同样取决于他们对这种异质文化有着怎样的需求。而究竟如何才能够实现文化间令人满意的交流和汇通,仍然是一个需要人们苦苦思索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中心论 中国中心取向 中西差异 普遍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从模式争论到立场反思——对杨庆堃和施坚雅集市研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青仁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70,共6页
中国社会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微观社区模式与宏观理论模式之争。对杨庆堃与施坚雅不同模式下集市研究的分析表明,对于理解中国社会而言,根本问题并非模式问题,而是在研究过程中中国中心观的树立问题。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中心观的树立有赖... 中国社会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微观社区模式与宏观理论模式之争。对杨庆堃与施坚雅不同模式下集市研究的分析表明,对于理解中国社会而言,根本问题并非模式问题,而是在研究过程中中国中心观的树立问题。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中心观的树立有赖于扎实的田野作业。这一田野作业必须建立在对世界性社会把握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研究对象日常生活的准确介入与把握,在互为主体性的过程中理解中国社会。这既是经典人类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社会研究合法性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模式 社区模式 中国中心观 田野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柯文的中国史观及其史学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君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3,共6页
柯文早期的中国史观曾受“传统与现代性”两极对立理论的影响。后来,他所倡导的“中国中心观”试图超越这一理论的局限,进而从根本上否定以西方“现代性”为标准的衡量中国社会发展程度的研究模式。但柯文未能科学地把握“传统”与“现... 柯文早期的中国史观曾受“传统与现代性”两极对立理论的影响。后来,他所倡导的“中国中心观”试图超越这一理论的局限,进而从根本上否定以西方“现代性”为标准的衡量中国社会发展程度的研究模式。但柯文未能科学地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其史学思想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对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文 中国史观 两极理论 “中国中心观” 传统性 现代性 历史相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 被引量:3
6
作者 秦曼 刘向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94,共4页
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及其体育教育功能进行分析。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揭示教学型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对教学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功能进行定位。采用多重比较方法对该定位进行满意度调查,提出教学型本科院校... 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及其体育教育功能进行分析。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揭示教学型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对教学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功能进行定位。采用多重比较方法对该定位进行满意度调查,提出教学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功能实现途径,如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师执教能力,注重在教学中传承体育文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型本科院校 体育教育 功能定位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十年来美国对中国史研究的两次转向 被引量:3
7
作者 乔新华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44-147,共4页
从 2 0世纪 5 0年代至今的五十余年中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向 :一是从“西方中心主义”转向了“中国中心观” ;二是从“中国中心观”转向了“时空双向交叉比较史观”。前者以柯文为代表 ,探讨的是中国史研究中以何者为... 从 2 0世纪 5 0年代至今的五十余年中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向 :一是从“西方中心主义”转向了“中国中心观” ;二是从“中国中心观”转向了“时空双向交叉比较史观”。前者以柯文为代表 ,探讨的是中国史研究中以何者为参照系的问题 ;后者以王国斌为代表 ,探讨的是单向度参照系的科学性和如何比较的问题。事实证明 ,2 0世纪 80年代柯文倡导的“中国中心观” ,对于克服五六十年代美国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弊端具有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但是 ,“中国中心观”并非一劳永逸 ,在这个意义上 ,王国斌 90年代提出“时空的双向交叉比较史观”,彻底抛弃了中心和边缘的观念 ,“从西看中”与“自中视西”相结合 ,“从今察古”与“由前思后”相并行 ,这样开放的比较史观更具方法论意义 ,必将使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史观 中国中心观 时空的双向交叉比较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帝制中国”考——美国中国学史研究中的“关键词”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吕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3-200,276-280,共13页
1970年代以来,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美国学者放弃了费正清等人的"西方冲击论"和"传统中国论",开始着眼中国内部,力图证明传统中国自身的活力。在这种积极观念的鼓舞下,"晚期帝制中国&q... 1970年代以来,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美国学者放弃了费正清等人的"西方冲击论"和"传统中国论",开始着眼中国内部,力图证明传统中国自身的活力。在这种积极观念的鼓舞下,"晚期帝制中国"这一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本文将其作为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深挖其内涵和外延,力图以小见大,展现出197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史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帝制中国 中国中心观 美国中国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冲击—回应”到“中国中心观”看美国汉学研究模式的嬗变 被引量:23
9
作者 仇华飞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5-54,共10页
在美国汉学研究中,费正清等倡导的“冲击—回应”模式和保罗柯文为代表的“中国中心观”模式,形成了当代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都各具重要参考价值,也各有失之偏颇之处。
关键词 美国 汉学研究模式 冲击-回应 中国中心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