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扫描电镜在水稻二化螟幼虫(Chilo suppressalis)分龄中的应用
1
作者 史晓利 朱凤 +2 位作者 刘中现 陆明星 杨洋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2-67,共6页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为害逐渐加重。由于二化螟的幼虫分龄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缺少科学的分龄标准。为此需要对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分龄标准进一步进行研究,以便为二化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为害逐渐加重。由于二化螟的幼虫分龄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缺少科学的分龄标准。为此需要对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分龄标准进一步进行研究,以便为二化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虫源来自室内稻苗饲养的二化螟种群,二化螟越冬幼虫采自稻田稻桩,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技术,系统研究水稻二化螟幼虫的腹足趾钩数和头宽在不同龄期二化螟幼虫之间的变化特征,为制定科学的分龄标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水稻二化螟1~6龄幼虫的腹足趾钩数平均分别为6.2、13.0、18.4、30.0、41.0和49.2个;而越冬幼虫腹足趾钩数平均为41.0个。同时,水稻二化螟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腹足趾钩数显著增多,各龄幼虫腹足趾钩数的差异性显著,但越冬幼虫的腹足趾钩数与5龄幼虫腹足趾钩数差异不显著。水稻二化螟幼虫1~6龄幼虫的头壳宽度随着虫龄的增大而加宽,平均头宽分别为0.25、0.45、0.68、0.98、1.15和1.31 mm,越冬幼虫头壳宽度平均为1.44 mm,各龄幼虫头宽有显著差异,并且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头宽长度最长。利用二化螟的腹足趾钩数和头宽可以准确地将二化螟各个龄期和越冬幼虫加以区分;同时,也明确了基于腹足趾钩数和头宽的二化螟不同龄期幼虫和越冬幼虫的分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 环境扫描电镜 分龄 幼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丙氟虫胺悬浮剂对籼粳型杂交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2
作者 陈红 叶徐豪 +2 位作者 孙肖雨 方辉 汤学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25-429,共5页
为比较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提升水稻螟害防控能力,于2022年在杂交水稻上开展螟害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杂交水稻二化螟危害初期或枯鞘初现期667 m^(2)施用2次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15或20 mL,对二化螟全代防控效果可达... 为比较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提升水稻螟害防控能力,于2022年在杂交水稻上开展螟害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杂交水稻二化螟危害初期或枯鞘初现期667 m^(2)施用2次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15或20 mL,对二化螟全代防控效果可达80.92%和97.65%,其持效期可达20~30 d;但其对二化螟幼虫的速效性不强。因此,在水稻二化螟防治过程中应遵循“打早、打小”的原则,提倡在卵孵高峰期作2次(间期10 d)长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氟虫胺 二化螟 杂交水稻 药剂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药剂对早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
3
作者 曹梦娇 姚张良 +3 位作者 王晔青 叶丽萍 应超 陈轶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21-424,共4页
为明确早稻上常用药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2023年5—8月开展了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667 m^(2)使用25%喹硫磷乳油100 mL、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12 g和新型药剂CS003-S 30 mL对二化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 为明确早稻上常用药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2023年5—8月开展了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667 m^(2)使用25%喹硫磷乳油100 mL、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12 g和新型药剂CS003-S 30 mL对二化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产量挽回损失率超35%。而667 m^(2)使用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24 mL、200 g·L^(-1)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0 mL在二化螟上防治效果较差,不建议单独使用。在早稻上施用这些药剂后会不同程度加重后期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其中667 m^(2)使用25%喹硫磷乳油100 mL或新药剂CS003-S 30 mL后,卷叶数显著多于空白对照,可能是田间天敌数量受药剂影响所致。因此,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出发,在早稻上施用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养鸭对稻鸭复合系统中病、虫、草害及蜘蛛的影响 被引量:94
4
作者 杨治平 刘小燕 +4 位作者 黄璜 刘大志 胡立冬 苏伟 谭泗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756-2760,共5页
研究鸭子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对蜘蛛及病、虫、草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稻田中放入 4 5 0只鸭 / hm2 ,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为 98.8% ;稻鸭共栖小区蜘蛛数量显著高于施药小区。高峰期蜘蛛量 ,稻鸭共栖小区比施药小区高 6 3.6 % ;第 4... 研究鸭子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对蜘蛛及病、虫、草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稻田中放入 4 5 0只鸭 / hm2 ,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为 98.8% ;稻鸭共栖小区蜘蛛数量显著高于施药小区。高峰期蜘蛛量 ,稻鸭共栖小区比施药小区高 6 3.6 % ;第 4、第 5代稻飞虱虫量稻鸭共栖小区比对照小区分别下降 4 7.6 %、72 .8% ,稻鸭共栖对稻飞虱可以起到稳定、持续的控制作用 ;可减轻二化螟、纹枯病的发生量和发病程度约 5 0 .0 % ,对二化螟和纹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稻鸭共栖对纵卷叶螟控制效果较差 ,水稻生长后期需结合采用药剂防治 ;稻鸭共栖可改变农田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 ,减少用药次数 ,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栖 蜘蛛 稻飞虱 二化螟 纹枯病 纵卷叶螟 杂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14
5
作者 吕亮 陈其志 +2 位作者 张舒 杨小林 常向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16,共4页
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 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异。这可能与各地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药性 二化螟 三化螟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螟虫发生动态与循证控制方案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
6
作者 陆自强 杜予州 +4 位作者 周福才 陈丽芳 吴永方 奚本贵 王德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1,共5页
对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种群回升、危害加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就目前螟虫综合治理中在管理与技术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螟害治理的循证控制概念和措施。
关键词 若干问题 控制方案 发生动态 水稻螟虫 长江中下游地区 水稻二化螟 综合治理 三化螟 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二化螟耐寒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小奇 李朝飞 +2 位作者 封洪强 丁秀云 王庆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77-280,共4页
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在普通低温-15(30d),-20(4,6,8,10d),-23(4d),-25℃(4d)下的死亡率分别为3.33%,6.67%,13.33%,23.33%,26.67%,30%,56.67%;田间越冬初期、中期、后期由低温引起的死亡率分别为0... 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在普通低温-15(30d),-20(4,6,8,10d),-23(4d),-25℃(4d)下的死亡率分别为3.33%,6.67%,13.33%,23.33%,26.67%,30%,56.67%;田间越冬初期、中期、后期由低温引起的死亡率分别为0,4.85%,9.96%。越冬幼虫能耐受一定的强低温-28(90min),-30(30min),-32℃(10min)。不同时期越冬幼虫的耐寒性有很大差异,其过冷却点在翌年3月中旬以前呈上升趋势,3月中旬以后又逐渐下降。不同地理纬度区越冬幼虫的耐寒性也有差异,表现为过冷却点随地理纬度的升高而上升。首次提出二化螟在越冬期间通过耐冻和避冻两种策略来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耐寒性 水稻 越冬幼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组合的田间诱蛾效果比较 被引量:22
8
作者 左文 巩中军 +3 位作者 祝增荣 杜永均 陈灿 程家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8-241,237,共5页
本研究比较了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橡皮塞诱芯、毛细管诱芯与水盘、筒型诱捕器几种诱捕装置在田间实际的诱蛾效果,结果表明,传统的诱捕装置(即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比新型筒型诱捕装置(即毛细管诱芯+筒型诱捕器)具有更好的诱捕效果,... 本研究比较了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橡皮塞诱芯、毛细管诱芯与水盘、筒型诱捕器几种诱捕装置在田间实际的诱蛾效果,结果表明,传统的诱捕装置(即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比新型筒型诱捕装置(即毛细管诱芯+筒型诱捕器)具有更好的诱捕效果,二者之间呈显著差异;在诱捕一代和二代二化螟成虫过程中,不同类型诱捕器诱蛾效果差异显著,而诱芯类型对诱捕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本文提出需要详细观察二化螟雄蛾的趋化性、进入诱捕器的行为,以改进诱捕器,提高诱捕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性信息素 诱芯 诱捕器 诱捕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田和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成虫习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徐红星 俞晓平 +4 位作者 吕仲贤 陈建明 郑许松 陶林勇 卜卫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157-160,共4页
水稻田越冬代二化螟最早于 4月 2 6日开始羽化 ,其羽化始盛期为 5月 9~ 10日 ,高峰期为5月 13~ 14日 ,盛末期为 5月 18~ 19日。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的始见蛾日为 5月 5日 ,比水稻田二化螟迟了 9d ,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依次为 5... 水稻田越冬代二化螟最早于 4月 2 6日开始羽化 ,其羽化始盛期为 5月 9~ 10日 ,高峰期为5月 13~ 14日 ,盛末期为 5月 18~ 19日。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的始见蛾日为 5月 5日 ,比水稻田二化螟迟了 9d ,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依次为 5月 11~ 12日 ,17~ 18日和 2 3~ 2 4日 ,均比水稻田二化螟迟 2~ 5d。水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分别为 67.30 %和 70 .0 6% ,茭白田二化螟则分别比其低 2 0 .90 %和 2 1.69% ;二者的羽化率差不多 ,分别为 90 .2 8%和 89.19%。水稻田二化螟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为 1∶1.4 4 ,而茭白田二化螟则接近 1∶1。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代二化螟 习性 生境 成虫 水稻田 茭白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虫腈对二化螟抗、感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被引量:18
10
作者 姜卫华 韩召军 张国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4,共4页
用氟虫腈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浙江苍南县抗性二化螟和安徽太湖县敏感性二化螟。结果表明 ,处理后两种群的存活率、产卵量、孵化率都明显降低 ,幼虫期延长 ;氟虫腈对抗性种群存活率的持续影响作用大于对敏感种群的。此外 ,亚致死剂量处理... 用氟虫腈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浙江苍南县抗性二化螟和安徽太湖县敏感性二化螟。结果表明 ,处理后两种群的存活率、产卵量、孵化率都明显降低 ,幼虫期延长 ;氟虫腈对抗性种群存活率的持续影响作用大于对敏感种群的。此外 ,亚致死剂量处理后 ,敏感种群的酯酶 (CarE)活性比对照明显升高 ,敏感、抗性种群的Km 值均增大 ,表明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都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虫腈 二化螟 亚致死剂量 生长发育 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挥发物对二化螟幼虫趋性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华才 沈群超 +1 位作者 娄永根 程家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3-475,共3页
利用Y 型嗅觉仪研究了水稻挥发物对二化螟初孵幼虫和 3龄幼虫的趋性影响。处理包括健康苗与空白对照、二化螟为害苗与空白对照、稻纵卷叶螟为害苗与空白对照、健康苗与二化螟为害苗、健康苗与稻纵卷叶螟为害苗、二化螟为害苗与稻纵卷叶... 利用Y 型嗅觉仪研究了水稻挥发物对二化螟初孵幼虫和 3龄幼虫的趋性影响。处理包括健康苗与空白对照、二化螟为害苗与空白对照、稻纵卷叶螟为害苗与空白对照、健康苗与二化螟为害苗、健康苗与稻纵卷叶螟为害苗、二化螟为害苗与稻纵卷叶螟为害苗。结果表明 ,水稻挥发物对二化螟初孵和 3龄幼虫都表现出显著的引诱作用。二化螟幼虫对不同处理水稻 (健康苗、二化螟为害苗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苗 )挥发物之间的趋向选择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挥发物 二化螟 幼虫 趋性行为 Y-型嗅觉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二化螟幼虫越冬存活率和出土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孙秀娟 李妍 +3 位作者 朱利群 王小华 徐兴英 卞新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3-747,共5页
为研究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稻秆内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和春季田间出土行为的影响,在2010年3月至6月、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2011年3月至6月设置秸秆春耕还田和秋播还田试验,均设集中掩埋深度5 cm、20 cm、35 cm、50 cm 4个处理,以常... 为研究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稻秆内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和春季田间出土行为的影响,在2010年3月至6月、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2011年3月至6月设置秸秆春耕还田和秋播还田试验,均设集中掩埋深度5 cm、20 cm、35 cm、50 cm 4个处理,以常规覆盖还田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掩埋还田深度与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掩埋越深二化螟存活率越低,还田深度超过20 cm时,幼虫死亡率达60%以上,秸秆春耕还田二化螟越冬存活率比秋播还田低。秸秆掩埋还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出土历期最长达85 d(2010年秸秆秋播还田),最短是没有幼虫出土(2011年秸秆春耕还田)。秸秆掩埋还田幼虫出土高峰主要集中在5∶00~7∶00和20∶00~22∶00,而秸秆覆盖还田幼虫出土高峰主要集中在12∶00~14∶00。以上结果说明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影响二化螟越冬幼虫存活率和其春季田间出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集中掩埋还田 二化螟 越冬幼虫 存活率 出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二化螟幼虫和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雪亮 姚英娟 +2 位作者 陈大洲 肖叶青 胡兰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54,共5页
通过室内和网室以及田间调查评价了转Bt基因水稻材料对二化螟幼虫的抗性,分析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团优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幼虫致死率在9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转Bt基因水稻田间二化螟... 通过室内和网室以及田间调查评价了转Bt基因水稻材料对二化螟幼虫的抗性,分析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团优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幼虫致死率在9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转Bt基因水稻田间二化螟幼虫发生和危害情况均低于对照稻田,转Bt基因水稻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物种数、优势集中度、香农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转Bt基因水稻田间节肢动物5类功能团的优势度与对照稻田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转Bt基因水稻对其靶标害虫具有高抗作用,且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团的优势度均无明显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水稻 二化螟幼虫 抗性 群落结构 功能团优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被引量:14
14
作者 肖海军 朱杏芬 薛芳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1,共4页
在室内15、20、25℃和30℃的恒温条件下,对南昌二化螟田间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上述各温度条件下,50%个体化蛹时间分别为66.3、41.8、26.0d和19.9d。由回归方程估算出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 在室内15、20、25℃和30℃的恒温条件下,对南昌二化螟田间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上述各温度条件下,50%个体化蛹时间分别为66.3、41.8、26.0d和19.9d。由回归方程估算出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3±1.1)℃和(411.0±14.2)日·度。田间自然条件下,越冬幼虫在4月初始蛹,5月下旬终蛹,1998、2004年和2005年田间累积50%越冬幼虫化蛹时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77.8、417.5日·度和375.4日·度,3年平均为390.2日·度。利用该理论有效积温,参照当年2~4月的气温,可预测田间越冬幼虫50%个体化蛹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越冬幼虫 滞育后发育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二化螟虫口密度与粳稻产量损失关系及经济阈值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耿欢欢 李红霞 +1 位作者 于洪春 张奇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7,共5页
文章研究了黑龙江省水稻二化螟虫口密度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和经济阈值,为指导黑龙江省水稻生产,防治二化螟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二化螟虫口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2.0536X-4.2161,R2=0... 文章研究了黑龙江省水稻二化螟虫口密度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和经济阈值,为指导黑龙江省水稻生产,防治二化螟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二化螟虫口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2.0536X-4.2161,R2=0.9756;枯心率(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1.7187弘2.7756,R2=0.9704。在水稻孕穗期,虫口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I.1971X-0.5521,R2=0.9646;白穗率(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1.5032X-1.9087。R2=0.9806。在水稻分蘖期,其经济阈值为每100丛水稻有二化螟幼虫90~116头;在水稻孕穗期,其经济阈值为每100丛水稻有二化螟幼虫60—103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黑龙江省 虫口密度 产量损失率 经济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黄水金 秦文婧 刘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87-89,共3页
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新型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水稻二化螟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该药30 g/hm2和45 g/hm2于二化螟卵孵高峰期防治1次,对枯心的防治效果为96.72%以上,幼虫的死亡率为98.48%以上,且对水... 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新型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水稻二化螟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该药30 g/hm2和45 g/hm2于二化螟卵孵高峰期防治1次,对枯心的防治效果为96.72%以上,幼虫的死亡率为98.48%以上,且对水稻生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氯虫苯甲酰胺SC 水稻 二化螟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化螟的采集与室内饲养方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福山 强承魁 +1 位作者 董红霞 沈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7837-7838,共2页
叙述了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介绍了成虫、卵块和幼虫田间采集及室内茭白饲养方法。
关键词 二化螟 采集 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化螟β1微管蛋白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樊东 秦松柏 +1 位作者 朴冬花 许艳丽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30-135,共6页
微管是真核生物体内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蛋白,是由α-和β-两种不同的微管蛋白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微管参与许多细胞功能,如细胞形态发生、细胞生长和分裂等。以二化螟3龄幼虫为材料提取总RNA,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扩... 微管是真核生物体内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蛋白,是由α-和β-两种不同的微管蛋白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微管参与许多细胞功能,如细胞形态发生、细胞生长和分裂等。以二化螟3龄幼虫为材料提取总RNA,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扩增得到该虫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一条。cDNA序列含1 862个碱基,开放读码框1 344个碱基,编码氨基酸447个,分子量约为50.2kD,等电点4.82。氨基酸序列中1~4个氨基酸MREI为β微管蛋白转录后调控信号,是微管蛋白特异片段;氨基酸序列的140~146GGGTGSG位存在一个微管蛋白标志信号片段。序列比对表明,克隆的β微管蛋白基因与其他昆虫的β微管蛋白基因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都是高度同源的,与家蚕Bombyx mori β1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1%,与烟草天蛾β1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8.7%,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β1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6.9%。该基因cDNA序列已经登录Genbank并获得登录号为EU4296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β1微管蛋白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二化螟耐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强承魁 杜予州 +1 位作者 于玲雅 崔亚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0,共5页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季节性的环境温度变化对二化螟种群消长影响明显,因此该越冬幼虫耐寒性强弱已成为制约其种群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有关二化螟耐寒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其...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季节性的环境温度变化对二化螟种群消长影响明显,因此该越冬幼虫耐寒性强弱已成为制约其种群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有关二化螟耐寒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其耐寒性与过冷却点、耐寒对策、环境变化和自身耐寒物质调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虫今后耐寒性研究重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耐寒性 过冷却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高效诱集二化螟雄蛾的性信息素诱芯的筛选 被引量:5
20
作者 林贤文 周瀛 +4 位作者 赵敏 朱金良 杜永均 程家安 祝增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6-1042,共7页
在杭州、桐庐和嘉兴三地田间,对不同剂型性信息素诱芯对二化螟雄蛾的诱捕效果进行比较,筛选出对二化螟雄虫诱捕效果最佳的剂型。诱捕试验采用水盆和筒形两种诱捕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每天诱集到的雄蛾进行计数,比较不同性信息素... 在杭州、桐庐和嘉兴三地田间,对不同剂型性信息素诱芯对二化螟雄蛾的诱捕效果进行比较,筛选出对二化螟雄虫诱捕效果最佳的剂型。诱捕试验采用水盆和筒形两种诱捕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每天诱集到的雄蛾进行计数,比较不同性信息素配比和不同剂量信息素使用对诱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地点的试验结果均以编号为CS2007247A和CS2007247B的效果最佳;诱集效果随着在田间的暴露期延长而成幂函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性信息素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