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扫描电镜在水稻二化螟幼虫(Chilo suppressalis)分龄中的应用
1
作者 史晓利 朱凤 +2 位作者 刘中现 陆明星 杨洋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2-67,共6页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为害逐渐加重。由于二化螟的幼虫分龄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缺少科学的分龄标准。为此需要对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分龄标准进一步进行研究,以便为二化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为害逐渐加重。由于二化螟的幼虫分龄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缺少科学的分龄标准。为此需要对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分龄标准进一步进行研究,以便为二化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虫源来自室内稻苗饲养的二化螟种群,二化螟越冬幼虫采自稻田稻桩,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技术,系统研究水稻二化螟幼虫的腹足趾钩数和头宽在不同龄期二化螟幼虫之间的变化特征,为制定科学的分龄标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水稻二化螟1~6龄幼虫的腹足趾钩数平均分别为6.2、13.0、18.4、30.0、41.0和49.2个;而越冬幼虫腹足趾钩数平均为41.0个。同时,水稻二化螟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腹足趾钩数显著增多,各龄幼虫腹足趾钩数的差异性显著,但越冬幼虫的腹足趾钩数与5龄幼虫腹足趾钩数差异不显著。水稻二化螟幼虫1~6龄幼虫的头壳宽度随着虫龄的增大而加宽,平均头宽分别为0.25、0.45、0.68、0.98、1.15和1.31 mm,越冬幼虫头壳宽度平均为1.44 mm,各龄幼虫头宽有显著差异,并且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头宽长度最长。利用二化螟的腹足趾钩数和头宽可以准确地将二化螟各个龄期和越冬幼虫加以区分;同时,也明确了基于腹足趾钩数和头宽的二化螟不同龄期幼虫和越冬幼虫的分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 环境扫描电镜 分龄 幼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流域栽培稻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抗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郝丽霞 韩永强 +1 位作者 侯茂林 廖晓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987-5993,共7页
采用活体成株鉴定法测定了辽河流域主栽水稻品种对二化螟发育和为害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不同品种的主要形态特性、硅细胞数量和主要生化特性,评价这些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机制。盐丰47对二化螟幼虫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在沈... 采用活体成株鉴定法测定了辽河流域主栽水稻品种对二化螟发育和为害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不同品种的主要形态特性、硅细胞数量和主要生化特性,评价这些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机制。盐丰47对二化螟幼虫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在沈农265上二化螟幼虫体重最小。在所测定的特性中,螟害株率与不同品种倒二叶叶角的自然对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稻茎Si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二化螟幼虫体重只与不同品种稻茎直径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水稻品种抗性利用和未来水稻抗性育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二化螟 抗虫性 形态特性 生化特性 组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发生期预测模型的探讨
3
作者 郑家仪 邓世樟 吴清美 《华东昆虫学报》 1995年第2期94-98,共5页
本文利用福建省永安市1978-1988年诱虫灯下二化螟蛾发生期资料和气象资料,通过影响因子与预测对象的相关分析来选择初选因子.再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第一代二化螟蛾发生期的预测模型。经对历史资料的回报检验,该模型的... 本文利用福建省永安市1978-1988年诱虫灯下二化螟蛾发生期资料和气象资料,通过影响因子与预测对象的相关分析来选择初选因子.再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第一代二化螟蛾发生期的预测模型。经对历史资料的回报检验,该模型的判别率达90.1-100%;经1989和1990年实报,预报等级符合实际发生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螟蛾 发生期 水稻二化螟 发生等级 诱虫灯 逐步判别分析 报检 预测模型 检验 气象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二化螟对环丙氟虫胺的敏感性监测及其田间药效验证
4
作者 张帅 乔松涛 +6 位作者 王云鹏 刘冲 吴向辉 陈秋芳 王希 杨凤霞 高聪芬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56,共5页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威胁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害虫之一,被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由于长江中下游稻区二化螟已对多种主防药剂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导致二化螟的田间防控缺少高效药剂。环丙氟虫胺是新研发的间二...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威胁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害虫之一,被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由于长江中下游稻区二化螟已对多种主防药剂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导致二化螟的田间防控缺少高效药剂。环丙氟虫胺是新研发的间二酰胺类新杀虫剂,与目前常用的二化螟防治药剂的作用机理不同。为明确其对抗氯虫苯甲酰胺二化螟的控制效果,2021年-2023年间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3省7个不同抗药性水平的二化螟田间种群对环丙氟虫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环丙氟虫胺对二化螟具有很高的室内活性,LC_(50)为0.015~0.059 mg/L,所有测定种群对环丙氟虫胺均处于敏感水平。2023年,分别在安徽池州、湖南祁东与江西泰和开展环丙氟虫胺对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10%环丙氟虫胺DC 30、40 mL/667m 2施药,湖南祁东药后14 d的杀虫防效均为95.2%,药后24 d保苗防效为86.1%~94.2%;江西泰和药后16 d的杀虫防效和保苗防效分别为92.9%~100%和93.7%~100%;安徽池州药后16 d的杀虫防效为91.5%~92.7%,28 d的保苗防效为90.0%~93.2%;而对照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效均低于45%,且人工喷雾与无人机喷雾2种施药方式间环丙氟虫胺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因此10%环丙氟虫胺DC对高抗氯虫苯甲酰胺二化螟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环丙氟虫胺 生物活性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平湖地区二化螟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被引量:1
5
作者 潘秋波 杨强 +3 位作者 徐红星 郑许松 吕仲贤 鲁艳辉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7-303,共7页
为明确平湖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田间种群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连续2年测定了6个二化螟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并测定了上述种群的主要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及多功能氧化酶(P450)活性。结果表明,平湖... 为明确平湖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田间种群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连续2年测定了6个二化螟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并测定了上述种群的主要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及多功能氧化酶(P450)活性。结果表明,平湖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阿维菌素、多杀霉素、甲氧虫酰肼产生了中高等水平抗性。相同年份比较,3个不同田间种群对同一药剂的抗性水平差别不大;不同年份比较,抗药性变化情况随药剂不同而变化。二化螟种群对不同药剂抗药性与解毒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阿维菌素、多杀霉素4种药剂的抗性与P450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平湖地区6个二化螟种群对所监测的6种常用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且大部分药剂抗性的产生机制与P450酶活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杀虫剂 抗性监测 生物测定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二化螟的抗药性监测及四唑虫酰胺诱导效应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胡飞 童友敏 +7 位作者 吴振晨 梁佳惠 毕思佳 徐婷婷 胡本进 邱坤 卓富彦 徐丽娜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1,共11页
【目的】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探析其响应四唑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二化螟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对于2023年3-7... 【目的】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探析其响应四唑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二化螟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对于2023年3-7月采自安徽省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和1个实验室敏感种群(CS)3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抗性水平进行测定;采用PCR对庐江、东至、当涂、南陵、无为、宿松、望江、霍邱和凤台以及CS种群抗双酰胺类杀虫剂相关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基因的Y4667D,Y4667C,I4758M,Y4891F和G4915E抗性突变频率进行测定;采用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处理CS种群3龄幼虫,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可能参与二化螟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望江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均最高,抗性倍数分别为253.8,38.4和112.2倍。二化螟RyR中与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I4758M,Y4667D,Y4891F和Y4667C突变在安徽省7个二化螟种群中的发生频率分别为52.8%,32.3%,4.7%和0.9%,未检测到G4915E突变,霍邱、凤台和CS种群未检测到任何突变。与对照组相比,二化螟CS种群3龄幼虫共有254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LC_(50)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迫后表达量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2531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2种杀虫剂具有相同的响应模式,16个差异表达基因具有相反响应模式。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定位、细胞过程、细胞、大分子复合物、结合、催化活性、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有机系统。【结论】安徽省应尽快实行二化螟分区防治措施,在敏感区域合理使用双酰胺类药剂,以延缓抗性产生进程;在抗性区域,应通过综合措施进行抗性治理,恢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高效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双酰胺类杀虫剂 抗性监测 鱼尼丁受体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二化螟越冬地理种群发生水平、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7
作者 袁龙宇 吴阳刚 +4 位作者 钟文东 李燕芳 戴阳朔 张振飞 肖汉祥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7-678,共12页
【目的】对广东省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地理种群基数监测、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制定该虫有效的联防联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方法】2017-2022年采取五点取样法对广东省各地区稻田进行二化螟采样,根据... 【目的】对广东省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地理种群基数监测、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制定该虫有效的联防联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方法】2017-2022年采取五点取样法对广东省各地区稻田进行二化螟采样,根据越冬代平均数量进行分级确定二化螟发生水平。利用PCR扩增广东省二化螟9个越冬地理种群线粒体基因COI和COII,利用MEGA 7和DNA Sequence Polymorphism 5.10.01软件分析二化螟越冬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趋势,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2017-2022年广东省二化螟越冬地理种群基数很高,自2018年开始二化螟种群越冬虫量基本维持在7 500头/hm2,最严重地区可达18 408头/hm2。广东省二化螟9个越冬地理种群总计检测了132条COI和COII序列,COI片段长749 bp,有30个单倍型,54个位点存在多态性;COII片段长474 bp,有22个单倍型,29个多态位点。基于COI和COII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广东与江西二化螟地理种群聚合为一支;粤北南雄二化螟地理种群较其他地理种群相对独立,其他地理种群聚合为一支。珠三角地区、粤北地区、粤西地区、粤东地区和赣北地区二化螟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性(Hd=0.800~0.909)和核苷酸多样性(Pi=0.0035~0.0102)都处于较高水平,粤西地区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中性检验结果显示,基于COI序列,总种群Tajima’s D值为-1.043,Fu’Fs值为-5.023;基于COII序列,总种群Tajima’s D值为-1.907,Fu’Fs值为-10.468;COI+COII联合基因序列总种群Tajima’s D值为-1.313,Fu’Fs值为-31.67。基于COI和COII序列的总种群遗传分化指数Fst值分别为0.144和0.102,基因流Nm值分别为1.49和2.20;COI+COII联合基因序列的总种群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229,基因流Nm值为0.84。【结论】广东省近年来二化螟越冬地理种群呈偏重甚至大发生趋势,且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态性和遗传多样性;粤东越冬地理种群多态性较为丰富,粤西越冬地理种群多态性最低。本研究中广东省二化螟越冬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有些地理种群已产生相对较大的分化,如南雄地理种群。广东省和江西省二化螟越冬地理种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除粤西地区外其他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距离不明显,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与分布之间相关性较小,种群间具有频繁的基因交流,种群未经历明显的扩张但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线粒体基因 COI COII COI+COII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早稻二化螟为害程度评价
8
作者 曹梦娇 白石 +3 位作者 唐攀攀 王晔青 徐红星 周国鑫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3-611,共9页
为明确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能否用于早稻二化螟为害程度评估,通过喷施不同农药、不同次数来控制二化螟的为害,利用多光谱无人机获取b1(450 nm)、b2(555 nm)、b3(660 nm)、b4(720 nm)、b5(750 nm)、b6(840 nm)波段的反射率数据,记录田... 为明确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能否用于早稻二化螟为害程度评估,通过喷施不同农药、不同次数来控制二化螟的为害,利用多光谱无人机获取b1(450 nm)、b2(555 nm)、b3(660 nm)、b4(720 nm)、b5(750 nm)、b6(840 nm)波段的反射率数据,记录田间作物生长状态和环境信息,采用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岭回归、Lasso回归和贝叶斯回归等6种机器学习模型,研究了在3个时间段获取的多光谱数据和二化螟为害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于双时相(抽穗期、腊熟期)数据的支持向量机模型更能反映二化螟为害信息,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田间二化螟为害程度相对一致。研究结果初步证实,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结合双时相支持向量机模型可有效评估二化螟的为害程度,可为智慧植保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为害率 多光谱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水稻二化螟冬前虫量测算
9
作者 曹梦娇 白石 +3 位作者 唐攀攀 徐红星 王晔青 周国鑫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2,共8页
为实现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的精确测算,本研究在二化螟差异化防控的基础上,利用无人机获取水稻灌浆期和蜡熟期的双时相多光谱数据,并结合虫量稳定期的冬前虫量田间调查,基于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随机森林回归、岭回归、Lasso回归... 为实现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的精确测算,本研究在二化螟差异化防控的基础上,利用无人机获取水稻灌浆期和蜡熟期的双时相多光谱数据,并结合虫量稳定期的冬前虫量田间调查,基于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随机森林回归、岭回归、Lasso回归和贝叶斯回归等方法构建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的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灌浆期450 nm(b1)、660 nm(b3)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和蜡熟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不同回归方法下,采用双时相数据建立的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遥感估算模型的估算值与观测值的相关性整体上优于单时相数据,其中,基于双时相遥感数据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建立的估算方法最佳,测试集和训练集的估算虫量和观测虫量相关系数分别达0.85和0.94,且此方法下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的估算结果更符合田间实际情况。本研究基于无人机技术建立的稻田二化螟冬前虫量估算方法,可为稻田二化螟的精确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冬前虫量 多光谱 随机森林 双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对二化螟幼虫的毒力与生长发育影响
10
作者 邓璇璇 何勇 +4 位作者 袁伏才 方宝华 匡炜 张亚 刘双清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6-60,共5页
为明确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制剂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幼虫的致死效应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评估该药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采用浸虫-饲料混药综合法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对二化螟1~5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以对应LC_(50... 为明确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制剂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幼虫的致死效应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评估该药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采用浸虫-饲料混药综合法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对二化螟1~5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以对应LC_(50)处理评估其对3龄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对二化螟1~5龄幼虫的致死效应随龄期增大而减弱,对1龄幼虫的致死效应最强,LC_(50)为4.80×10^(5)个/mL(孢子浓度,下同),室内5 d校正死亡率最高达77.34%,对5龄幼虫的致死效应最弱,LC_(50)为5.84×10^(7)个/mL,室内5 d校正死亡率最高仅为13.76%;药剂处理组二化螟幼虫的取食量、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体重抑制率呈先升后降趋势,最高达48.98%。综上,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种群数量,抑制其生长发育,减少下一代虫口数量,研究为二化螟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 二化螟 毒力测定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二化螟性诱智能监测效果研究
11
作者 谌江华 肖山 +2 位作者 郑炜 柴伟纲 姚红燕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3,共5页
为验证性诱智能监测系统对水稻二化螟田间监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笔者于2022年在宁波奉化、鄞州、镇海三地开展了水稻二化螟的性诱智能监测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供试的性诱智能监测系统对二化螟的识别准确性高,三地识别准确率平均为97.2%... 为验证性诱智能监测系统对水稻二化螟田间监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笔者于2022年在宁波奉化、鄞州、镇海三地开展了水稻二化螟的性诱智能监测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供试的性诱智能监测系统对二化螟的识别准确性高,三地识别准确率平均为97.2%,且智能识别和人工识别的相关系数(R^(2)值)均在0.9800以上。性诱智能监测与灯诱虫情监测获得的二化螟成虫发生动态对比结果总体表现一致,能够较准确反映二化螟田间发生动态,可用于二化螟的种群发生监测和预警测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二化螟 性诱智能监测 识别 发生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水稻纹枯病的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12
作者 邵晨霞 朱华珺 +7 位作者 刘絮宁 杨祎 唐少军 任锐 颜莲莲 鲁湘 许隽 刘洋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5-1016,共12页
【目的】从二化螟个体中分离获得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从中筛选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高抑菌活性的菌株,以进一步丰富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资源,为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应用于二化螟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血淋巴法从斯... 【目的】从二化螟个体中分离获得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从中筛选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高抑菌活性的菌株,以进一步丰富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资源,为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应用于二化螟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血淋巴法从斯氏线虫侵染致死的二化螟个体中分离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利用NBTA培养形态结合16SrRNA扩增测序鉴定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种类;利用平板培养法测定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率,筛选获得高抑菌活性菌株;对高抑菌活性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液体培养获得高抑菌活性菌株生长曲线;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高抑菌活性菌株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筛选菌株液体发酵的装液量、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和转速最佳条件。【结果】共分离获得5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鉴定为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NBTA培养特性表明5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中1株为次生菌,其余4株为初生菌;其中初生菌株HN04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率最高,为73.62%,次生菌株HN01的抑菌率最低,为55.29%,菌株HN01与4株初生菌的抑菌率差异显著(P<0.05),选择抑菌率最高的菌株HN04进行后续研究。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菌株HN04由1条环状染色体组成,大小为7998302bp,平均GC含量为44.03%;菌株HN04对数生长期为4~28h,稳定期为28~52 h,52 h后进入衰亡期。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菌株HN04液体发酵条件,获得培养基组合为2.0%麦芽糖、2.0%蛋白胨、1.0%NaCl,各因素对发酵液中菌体浓度的影响顺序为氮源因子>无机盐因子>碳源因子;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三角瓶装液量30%~40%、菌种接种量4%~12%、发酵温度28~32°C、转速180 r/min。【结论】从二化螟个体中分离获得嗜线虫致病杆菌HN04,该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优化的液体发酵方案可用于快速、大批量培养菌株HN04菌悬液。菌株HN04具有开发为防治二化螟和水稻病害生防菌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 嗜线虫致病杆菌 二化螟 水稻纹枯病 抑菌活性 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丙氟虫胺悬浮剂对籼粳型杂交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13
作者 陈红 叶徐豪 +2 位作者 孙肖雨 方辉 汤学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25-429,共5页
为比较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提升水稻螟害防控能力,于2022年在杂交水稻上开展螟害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杂交水稻二化螟危害初期或枯鞘初现期667 m^(2)施用2次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15或20 mL,对二化螟全代防控效果可达... 为比较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提升水稻螟害防控能力,于2022年在杂交水稻上开展螟害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杂交水稻二化螟危害初期或枯鞘初现期667 m^(2)施用2次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15或20 mL,对二化螟全代防控效果可达80.92%和97.65%,其持效期可达20~30 d;但其对二化螟幼虫的速效性不强。因此,在水稻二化螟防治过程中应遵循“打早、打小”的原则,提倡在卵孵高峰期作2次(间期10 d)长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氟虫胺 二化螟 杂交水稻 药剂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药剂对早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
14
作者 曹梦娇 姚张良 +3 位作者 王晔青 叶丽萍 应超 陈轶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21-424,共4页
为明确早稻上常用药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2023年5—8月开展了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667 m^(2)使用25%喹硫磷乳油100 mL、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12 g和新型药剂CS003-S 30 mL对二化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 为明确早稻上常用药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2023年5—8月开展了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667 m^(2)使用25%喹硫磷乳油100 mL、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12 g和新型药剂CS003-S 30 mL对二化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产量挽回损失率超35%。而667 m^(2)使用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24 mL、200 g·L^(-1)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0 mL在二化螟上防治效果较差,不建议单独使用。在早稻上施用这些药剂后会不同程度加重后期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其中667 m^(2)使用25%喹硫磷乳油100 mL或新药剂CS003-S 30 mL后,卷叶数显著多于空白对照,可能是田间天敌数量受药剂影响所致。因此,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出发,在早稻上施用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乙基多杀菌素施用时期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抗性
15
作者 曹米娜 吴聪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232-1236,共5页
为探究二化螟不同为害时期喷施杀虫剂的防治效果,同时了解不同乡镇街道二化螟幼虫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抗药性,进行了稻苗浸渍法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25%乙基多杀菌素WG在枯鞘率≤10%时喷施能表现出较好的保苗效果和杀虫效果,尤其枯鞘率为0... 为探究二化螟不同为害时期喷施杀虫剂的防治效果,同时了解不同乡镇街道二化螟幼虫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抗药性,进行了稻苗浸渍法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25%乙基多杀菌素WG在枯鞘率≤10%时喷施能表现出较好的保苗效果和杀虫效果,尤其枯鞘率为0%~5%时,在施药后20 d的杀虫效果和保苗效果分别为64.40%和68.62%。当枯鞘率>15%时喷施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WG)20 d的杀虫效果和保苗效果相对较差,分别为17.78%和21.74%。不同乡镇街道二化螟幼虫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香溪镇、水亭乡、永昌街道、上华街道和游埠镇的二化螟幼虫已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中等抗性,尤其是游埠镇,90%致死浓度(LC_(90))为633.34 mg·L^(-1)。总体而言,乙基多杀菌素对大多数乡镇街道的二化螟幼虫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在田间水稻枯鞘率≤10%时即可喷施25%乙基多杀菌素WG,防治时可与其他杀虫剂混配或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乙基多杀菌素 不同时期 抗药性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稻区二化螟种群数量演变规律研究
16
作者 潘伟 冯贻富 +2 位作者 綦再华 蔡建军 王治舟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77-82,共6页
利用浙江省临海市沿海稻区5个虫情监测点二化螟蛾监测数据,研究1990—2023年二化螟种群日行数量,探明二化螟种群数量演变规律,分析造成其演变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二化螟种群数量长期运动周期为22~23年,在近1个半周期中演变规律为高量... 利用浙江省临海市沿海稻区5个虫情监测点二化螟蛾监测数据,研究1990—2023年二化螟种群日行数量,探明二化螟种群数量演变规律,分析造成其演变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二化螟种群数量长期运动周期为22~23年,在近1个半周期中演变规律为高量-中量-低量-高量变化。其中,1990—1999年二化螟种群发生历时184 d,日均诱量14.31只∕灯;2000—2009年其发生历时194 d,日均诱量10.67只∕灯;2010—2019年其发生历时201 d,日均诱量7.05只∕灯;2020—2023年其发生历时205 d,日均诱量25.85只∕灯。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演变的主要因子为早稻、晚稻和单季稻的面积百分占比,以及当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与当年12月至次年2月的冬季气温则存在正向线性关系。当前二化螟种群趋于新周期高量回升期,为螟量高位危害期,应及时做好监测和防控,提升现代化防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种群数量 运动周期 演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N-Yz1对水稻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琴 韩光杰 +5 位作者 李传明 黄立鑫 陆玉荣 夏杨 张楠 徐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5-1021,共7页
昆虫病原线虫N-Yz1是自二化螟罹死虫体分离的小卷蛾斯氏线虫,作为防治二化螟的生物因子具有广泛应用潜力。本文通过小卷蛾斯氏线虫N-Yz1对二化螟幼虫的侵染过程、不同龄期二化螟的感染和田间二化螟的控制作用分析,研究N-Yz1对水稻二化... 昆虫病原线虫N-Yz1是自二化螟罹死虫体分离的小卷蛾斯氏线虫,作为防治二化螟的生物因子具有广泛应用潜力。本文通过小卷蛾斯氏线虫N-Yz1对二化螟幼虫的侵染过程、不同龄期二化螟的感染和田间二化螟的控制作用分析,研究N-Yz1对水稻二化螟的控制作用及防治技术。结果表明,N-Yz1对二化螟具有较强的侵染活性,可以直接穿透昆虫表皮入侵虫体组织。病原线虫的迁移依赖接触表面游离水的存在,线虫个体侵染能力也表现出显著差异性,直接影响到N-Yz1的感染速度和感染效率。N-Yz1对不同龄期的二化螟都具有较高的致死活性,低龄幼虫(1~2龄)敏感性高于高龄幼虫(3~5龄)。室内模拟试验表明,水稻拔节期使用N-Yz1对二化螟防效不高,2.4×10^(5) IJs/m^(2)剂量仅为37.3%,而防治稻茬越冬代二化螟防效明显提高,N-Yz1相同剂量防效达85.2%。田间试验进一步证明,夏季稻田2.4×10^(5) IJs/m^(2)剂量N-Yz1防治二代二化螟防效21.23%,增加使用剂量可以提高控制效果;而春季稻茬田应用N-Yz1,1.2×10^(5) IJs/m^(2)剂量药后15 d防效达53.7%,45 d后高达79.1%。因此,可以针对稻茬二化螟主要繁殖虫源,采用N-Yz1防治稻桩中越冬代二化螟幼虫,显著降低害虫发生基数,控制水稻钻蛀害虫二化螟的发生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昆虫病原线虫 小卷蛾斯氏线虫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龟子绿僵菌制剂对二化螟的防效及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邓璇璇 匡炜 +2 位作者 方宝华 张亚 刘双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69,共5页
用剂量为1.6×10^(7)/mL的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制剂处理二化螟幼虫,测定该制剂对二化螟幼虫的毒力及其对幼虫总蛋白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3种保护酶活性和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 用剂量为1.6×10^(7)/mL的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制剂处理二化螟幼虫,测定该制剂对二化螟幼虫的毒力及其对幼虫总蛋白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3种保护酶活性和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碱性蛋白酶(AK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等4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金龟子绿僵菌制剂处理后,二化螟幼虫的存活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半致死时间(LT_(50))为7.23 d,第10天死亡率为56.89%,说明金龟子绿僵菌制剂对二化螟幼虫具有显著毒力;金龟子绿僵菌制剂处理3d时,二化螟幼虫蛋白质含量最高;POD、CAT、SOD等3种保护酶活性分别在处理2、4、5 d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98.76、19.59和12.90 U/m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酶的活性;4种解毒酶GSTs、AChE、CarE和AKP最高活性分别约为对照组的1.68、1.68、1.27和1.62倍,说明经金龟子绿僵菌制剂CQMa421处理后,二化螟幼虫体内稳态遭到破坏,进而受到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制剂 二化螟 毒力 保护酶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翟婧 赵丽稳 +3 位作者 高丹娜 谢士杰 许燎原 吴降星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97,101,共4页
近年来,二化螟在宁波市水稻上逐年加重发生。为明确纳米水性制剂(以下简称“纳米农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在二化螟防治适期,选择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传统制剂和纳米制剂、乙多·甲氧虫、乙基多杀菌素、四唑虫酰胺共5种杀虫剂... 近年来,二化螟在宁波市水稻上逐年加重发生。为明确纳米水性制剂(以下简称“纳米农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在二化螟防治适期,选择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传统制剂和纳米制剂、乙多·甲氧虫、乙基多杀菌素、四唑虫酰胺共5种杀虫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纳米制剂施药14 d后的枯心防效和杀虫防效分别在80%和85%以上,且保产效果更佳,挽回损失率达44%~45%,防效及挽回损失率均极显著高于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传统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二化螟 纳米农药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剂量喷射型主动交配干扰技术对水稻害虫的防控效果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未英 陈瑜 +2 位作者 赵洪 郭前爽 杜永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3-1301,共9页
探索在丘陵、田块不规则但平坦的水稻田采用喷射型性信息素释放器,主动干扰成虫交配的方法防治二化螟等害虫的应用技术及效果评价。在交配干扰区和对照区调查田间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主要自然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对照区... 探索在丘陵、田块不规则但平坦的水稻田采用喷射型性信息素释放器,主动干扰成虫交配的方法防治二化螟等害虫的应用技术及效果评价。在交配干扰区和对照区调查田间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主要自然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对照区诱捕蛾量均高于交配干扰区,对二化螟平均迷向率为75.3%,稻纵卷叶螟则为89.9%。二化螟的为害率随时间延后有逐渐增大的趋势,10月20日调查对照组二化螟为害率为1.41%,显著高于交配干扰区的0.17%。交配干扰区每丛二化螟幼虫量为0.02头,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27头。9月19日和10月7日调查显示,交配干扰区卷叶率显著低于对照区。多次调查中,稻纵卷叶螟幼虫数量则无显著差异。稻飞虱的种群密度随着时间延后有逐渐增大的趋势。9月19日调查对照区的稻飞虱数量为8.2头/丛,交配干扰区为0.4头/丛。10月20日对照组稻飞虱数量为53.6头/丛,显著高于交配干扰组的1.4头/丛。水稻田中寄生蜂数量在交配干扰区显著高于对照区,交配干扰区中蜘蛛和黑肩绿盲蝽与对照区没有差异。在丘陵水稻种植区,采用喷射型性信息素释放器可以有效控制二化螟种群及其为害,同时也干扰了稻纵卷叶螟的求偶和交配。此外,也间接有效控制了后期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可能是性信息素专一性保护了稻田天敌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稻飞虱 性信息素 交配干扰 喷射型释放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