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电化学还原制取乙烯电解池设计、应用和工艺优化
1
作者 张珂 马涛 +3 位作者 任维杰 樊洁 崔阳 何秋生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79,共6页
CO_(2)电化学还原(CO_(2)ER)制备乙烯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电化学还原CO_(2)制取乙烯技术在电解池设计、应用和工艺优化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类型电解池的结构特点、性能优势及现有缺陷,分... CO_(2)电化学还原(CO_(2)ER)制备乙烯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电化学还原CO_(2)制取乙烯技术在电解池设计、应用和工艺优化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类型电解池的结构特点、性能优势及现有缺陷,分析了电解池关键部件(气体扩散电极、离子交换膜、流道)和工艺条件对电解性能的影响,为CO_(2)电化学还原制取乙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电化学还原 电解池 乙烯 设计改进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MOLECULAR BEAM INVESTIGATION ON ACTIVATED CHEMISORPTION OF N_2 ON Ni SURFACE AND La FILM
2
作者 Shumin Shao, Guangkang Xi, Junrong Wang, Shenglin Li Xuezhu Yang, Jinhe Wang, Tianxi He, Baoxia Yu Department of Electron Science, Nankai University, 300071 Tianjin, China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Z1期263-266,共4页
The activated chemisorption of N<sub>2</sub> on Ni (poly) and La film was performed on a molecular beam—surface scattering apparatus.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itial sticking probability ... The activated chemisorption of N<sub>2</sub> on Ni (poly) and La film was performed on a molecular beam—surface scattering apparatus.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itial sticking probability s<sub>o</sub> increases linearly from 0 to 0.03 as normal component of translational energy of the molecuar beam E<sub>n</sub> increases from 11.00 to 19.91 kcal/mol for N<sub>2</sub>/Ni system and S<sub>0</sub> from 0 to 0. 10 as E<sub>n</sub> from 10. 40 to 19.91 kcal/mol for N<sub>2</sub>/La system.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E are 6.16 kcal/mol and 5.30 kcal/mol for N<sub>2</sub>/Ni and N<sub>2</sub>/La system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 A MOLECULAR BEAM INVESTIGATION ON ACTIVATED chemisorption of N2 ON Ni SURFACE and La FILM LA 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改性CuO纳米棒协同促进电催化还原CO_(2)制乙烯
3
作者 祁彧 张金男 +3 位作者 校元媛 张弛 王红涛 郭天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55-3661,共7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活动扩大,大气中CO_(2)的浓度日益增加,且带来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开发高效、可持续的CO_(2)转化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电催化反应机理,制备了一系列CuO/CeO_(2)纳米棒复合材料,以促进二氧化碳高选择性还原为C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活动扩大,大气中CO_(2)的浓度日益增加,且带来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开发高效、可持续的CO_(2)转化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电催化反应机理,制备了一系列CuO/CeO_(2)纳米棒复合材料,以促进二氧化碳高选择性还原为C2H_(4).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CuO/CeO_(2)-2(molCeO_(2):mol_(CuO)=2%)电催化剂在电流密度达到20mA/cm^(2)时,所需电位最低(-0.99V vs.RHE),且对乙烯具有最高的选择性,在电压为-1.08V vs.RHE时,法拉第效率高达46%.此优势可能与大的表面积、更粗糙的表面以及CuO和CeO_(2)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关,有效提高了反应活性位点和电子转移效率.本研究将为设计和优化CuO基复合材料以实现CO_(2)的高效转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CeO_(2) 电催化还原 二氧化碳 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wis酸碱调控镧掺杂氧化锌催化CO_(2)转化制碳酸乙烯酯
4
作者 杜昌元 苏倩 +3 位作者 许振洋 付梦倩 贾松岩 董丽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5-312,共8页
本研究以CO_(2)和乙二醇(EG)合成碳酸乙烯酯(EC)为目标,设计合成一系列La掺杂ZnO催化剂,可对ZnO表面Lewis酸碱性位点调控,并在无助剂条件下研究了催化剂活性。La-ZnO-1%-550℃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在130℃、4 MPa CO_(2)、1 h条件下,EG... 本研究以CO_(2)和乙二醇(EG)合成碳酸乙烯酯(EC)为目标,设计合成一系列La掺杂ZnO催化剂,可对ZnO表面Lewis酸碱性位点调控,并在无助剂条件下研究了催化剂活性。La-ZnO-1%-550℃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在130℃、4 MPa CO_(2)、1 h条件下,EG的转化率为0.54%,EC的时空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7.326 mmol/(h·g)和99%,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合对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形貌和表面酸碱性等分析,结果显示,La均匀分布在ZnO中空纳米片中,经过550℃煅烧的La掺杂ZnO的表面具有最多的Lewis酸碱性位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随中强Lewis酸碱性位点增多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ZNO 碳酸乙烯酯 Lewis酸碱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助剂调控Co/ZrO_(2)催化剂用于CO_(2)选择性加氢制CO 被引量:1
5
作者 袁金标 陈杰 +2 位作者 胥月兵 刘冰 刘小浩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27,共7页
将CO_(2)通过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转化为CO能够有效缓解因CO_(2)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然而CO_(2)的有效活化以及抑制副产物CH4的生成是RWGS反应的关键难点。将不同掺杂量(质量分数,下同)的Sn引入5Co/ZrO_(2)(Co质量分数为5%)中进行修... 将CO_(2)通过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转化为CO能够有效缓解因CO_(2)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然而CO_(2)的有效活化以及抑制副产物CH4的生成是RWGS反应的关键难点。将不同掺杂量(质量分数,下同)的Sn引入5Co/ZrO_(2)(Co质量分数为5%)中进行修饰,制备了5Cox Sn/ZrO_(2)(x=1、3或5,分别对应Sn掺杂量为1%、3%或5%)催化剂,并对5Co/ZrO_(2)和5Cox Sn/ZrO_(2)的催化CO_(2)加氢反应性能评价过程中的各项实验参数进行了调节和筛选,用于探究Sn助剂对活性组分以及催化性能的影响。其中,5Co5Sn/ZrO_(2)具有最佳的RWGS催化性能,其在600°C下预还原2 h后,在反应温度为500℃、压力为0.1 MPa和体积空速为36000 mL/(g·h)的反应条件下,CO_(2)转化率达到11.9%,CO选择性为99.4%。采用XRD、H_(2)-TPR和H_(2)-TPD等表征方法综合分析了Sn助剂在CO_(2)加氢反应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Sn助剂的引入将CO_(2)加氢反应从甲烷化调控为RWGS反应。经过还原预处理后,Sn与Co物种形成了Co-Sn合金,新的活性位点减弱了催化剂表面吸附CO_(2)、H_(2)和CO的性能。与5Co/ZrO_(2)相比,5Co5Sn/ZrO_(2)的H_(2)吸附和活化性能减弱,CO_(2)和CO吸附量大幅降低,降低了CO_(2)加氢的活性并抑制了CO_(2)深度加氢,使得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降低,CH4选择性降低,CO选择性升高至约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RWGS 选择性转换 co-Sn合金 化学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_(12)H_(x)]^(2-)催化乙烯中微量乙炔半加氢反应的理论研究
6
作者 陈康杰 王婉楠 +2 位作者 史秀锋 任瑞鹏 吕永康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9-647,共9页
【目的】乙烯中微量乙炔半加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加氢。高浓度的乙烯是导致过度加氢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具备乙炔富集能力的催化剂对于乙炔半加氢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计了具有乙炔富集能力的模型催化剂——[MB_(12)H_(x)]^... 【目的】乙烯中微量乙炔半加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加氢。高浓度的乙烯是导致过度加氢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具备乙炔富集能力的催化剂对于乙炔半加氢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计了具有乙炔富集能力的模型催化剂——[MB_(12)H_(x)]^(2-)(M=Pd、Ni、Ag;x=9、10),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系统研究了乙烯和乙炔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催化乙炔选择性加氢的反应机理。乙炔加氢反应涉及的各物种(C_(2)H_(2)、C_(2)H_(3)、CHCH_(3)、C_(2)H_(4)、C_(2)H_(5)、H_(2)以及H原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反应热和活化能进行了详细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在[PdB_(12)H_(9)]^(2-)、[NiB_(12)H_(9)]^(2-)、[AgB_(12)H_(10)]^(2-)上,过度加氢(C_(2)H_(4)+H=C_(2)H_(5))的能垒明显高于半氢化反应(C_(2)H_(4)脱附)的能垒,其中[PdB_(12)H_(9)]^(2-)表现出了最好的乙烯选择性(2.02 eV),同时[PdB_(12)H_(9)]^(2-)较低的限速步骤活化能垒体现出该催化剂具备较高的反应活性(1.18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_(12)H_(x)]^(2-) 乙炔 乙烯 密度泛函理论 选择性加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掺杂CuO在Cu^(+)和O空位协同作用下高效电催化还原CO_(2)为C_(2)H_(4)
7
作者 樊成 沈斌浩 +2 位作者 王逸菲 文建军 杨淑清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4-179,共6页
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合成法合成具有富集Cu^(+)和氧空位活性位点的氯掺杂氧化铜催化剂(Cl-CuO),并通过调节氯元素的掺杂量使得Cu基催化剂对乙烯(C_(2)H_(4))拥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法拉第效率(FE)。结果表明,在-1.2 V[针对可逆氢电极(RHE)]下... 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合成法合成具有富集Cu^(+)和氧空位活性位点的氯掺杂氧化铜催化剂(Cl-CuO),并通过调节氯元素的掺杂量使得Cu基催化剂对乙烯(C_(2)H_(4))拥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法拉第效率(FE)。结果表明,在-1.2 V[针对可逆氢电极(RHE)]下,C_(2)H_(4)的最大法拉第效率为46.8%;并且在经过15 h电解后,法拉第效率和电流密度无明显下降。Cl-CuO中C_(2)H_(4)的生成归因于Cu^(+)与氧空位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co_(2)还原 氯掺杂 氧化铜催化剂 乙烯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助剂含量对Cu/SiO_(2)纳米管催化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反应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赵丽娜 张慧丹 +1 位作者 赵金仙 任军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8,共8页
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迅猛发展,乙二醇(EG)需求量持续增大,使用助剂对Cu基催化剂进行改性已成为提高乙二醇产率的有效策略之一。采用一锅法制备了Zr助剂掺杂的Cu/SiO_(2)纳米管催化剂用于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合成乙二醇,采用XRD、N_(2)吸... 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迅猛发展,乙二醇(EG)需求量持续增大,使用助剂对Cu基催化剂进行改性已成为提高乙二醇产率的有效策略之一。采用一锅法制备了Zr助剂掺杂的Cu/SiO_(2)纳米管催化剂用于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合成乙二醇,采用XRD、N_(2)吸/脱附、FT-IR、TEM、H_(2)-TPR和XPS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重点考察了Zr助剂含量(n(Zr)/n(Cu))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Zr助剂(n(Zr)/n(Cu)=0.05)的引入有利于活性组分Cu均匀分布在纳米管上,提高了Cu物种的分散度。此外,Cu与Zr之间的电子转移增强了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催化剂表面Cu^(+)物种的稳定,进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在反应温度为210℃、反应压力为2.4 MPa、原料n(H_(2))/n(DMO)为110、质量空速为0.405 h^(-1)和反应时间为40 h条件下,Cu-Zr_(0.05)/SiO_(2)催化性能最佳,其DMO转化率和EG选择性分别达到99.1%和9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草酸二甲酯加氢 Zr助剂 Cu/SiO_(2)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乙氧基硅烷对MgCl_(2)载体型Z-N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的影响
9
作者 任合刚 高晶杰 刘智博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1,共4页
以四乙氧基硅烷为内给电子体,制备了MgCl_(2)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考察了四乙氧基硅烷用量对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n(Al)∶n(Ti)、聚合温度、氢气分压和1-己烯用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所制聚乙烯的性... 以四乙氧基硅烷为内给电子体,制备了MgCl_(2)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考察了四乙氧基硅烷用量对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n(Al)∶n(Ti)、聚合温度、氢气分压和1-己烯用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所制聚乙烯的性能。结果表明:四乙氧基硅烷可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催化剂活性,减少聚乙烯颗粒的细粉含量;聚合条件的改变能调控催化剂活性、聚乙烯颗粒形态和熔体流动速率;当n(Al)∶n(Ti)为50、聚合温度为80℃、氢气分压为0.25MPa时,催化剂活性达28265g/g,聚乙烯的堆密度为0.326g/cm^(3),粒径为75~750μm的聚乙烯颗粒质量分数为99.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聚合 氯化镁载体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四乙氧基硅烷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Mo催化裂解甲烷与乙烯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
10
作者 吴鑫华 霍琴梅 汪镭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9-178,共10页
以甲烷单独作为碳源制备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时,甲烷转化率和MWCNTs产率均较低,且MWCNTs中还会残留较多的金属催化剂颗粒,同时导电性较差。采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以柠檬酸-硝酸盐燃烧法所得Fe-Co-Mo/Al_(2)O_(3)-MgO作催化剂,甲烷和... 以甲烷单独作为碳源制备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时,甲烷转化率和MWCNTs产率均较低,且MWCNTs中还会残留较多的金属催化剂颗粒,同时导电性较差。采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以柠檬酸-硝酸盐燃烧法所得Fe-Co-Mo/Al_(2)O_(3)-MgO作催化剂,甲烷和乙烯作混合碳源,制备了MWCNTs。采用TEM、SEM和N2吸/脱附等对所得催化剂及MWCNTs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MWCNTs薄膜的导电性。结果表明,在Fe-Co-Mo/Al_(2)O_(3)-MgO催化剂(n(Fe):n(Co):n(Mo)=4:5:1)的Fe-Co-Mo质量分数为40%、温度为740℃、甲烷流量为60 mL/min和乙烯流量为20 mL/min的条件下进行催化裂解反应,碳产率为2553%,所得MWCNTs的比表面积为206 m^(2)/g,平均直径为12.54 nm,并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在环境温度为20℃、空气湿度为60%的条件下,质量分数为25%的MWCNTs(仅改变乙烯流量为10 mL/min所得)薄膜的表面电阻为1.8×10^(3)Ω/sq(选定面积内薄膜的电阻为1.8×10^(3)Ω),明显优于商用对照组(2.5×10^(3)Ω/s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甲烷 乙烯 Fe-co-Mo/Al_(2)O_(3)-MgO 碳产率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Cu_2(OAc)_2/SiO_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活化──CO_2和EO合成EC的TPD和In sisu-IR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高健 钟顺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80-284,共5页
用表面改性和金属嫁接相结合的双核移植法制备了SiO2 负载的双核配合物催化剂Cu2 (OAc) 2 /SiO2 ,用络合滴定、IR、固定相UV Vis光谱和磁分析方法表征了催化剂表面的化学组成、桥基配体的配位方式、金属离子的价态和配位环境 .根据实验... 用表面改性和金属嫁接相结合的双核移植法制备了SiO2 负载的双核配合物催化剂Cu2 (OAc) 2 /SiO2 ,用络合滴定、IR、固定相UV Vis光谱和磁分析方法表征了催化剂表面的化学组成、桥基配体的配位方式、金属离子的价态和配位环境 .根据实验结果 ,给出了催化剂的总体模型 ,并讨论了催化剂的形成机理 .运用TPD和insitu IR技术研究了催化剂对CO2 和环氧乙烷 (EO)的化学吸附特性及催化合成碳酸乙烯酯 (EC)的反应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CO2 和EC在催化剂表面形成桥式化学吸附态 ,其脱附峰温度分别为 12 0℃和130℃ ;催化剂对CO2 和EO合成EC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配合物 负载型催化剂 化学吸附 环氧乙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乙烷与CO_2反应制乙烯及催化裂化干气的综合利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龙伢 王清遐 +2 位作者 张淑蓉 谢素娟 林励吾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643-646,共4页
将研制的Fe/Si-2和Cr/Si-2系列催化剂用于催化裂化干气中的稀乙烷与CO2 反应制乙烯 ,考察了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放大效应、单程反应寿命和再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干气中乙烷转化率达到 67 6%、乙烯选择性达到93 4 %。在 1 0 0ml规模的... 将研制的Fe/Si-2和Cr/Si-2系列催化剂用于催化裂化干气中的稀乙烷与CO2 反应制乙烯 ,考察了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放大效应、单程反应寿命和再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干气中乙烷转化率达到 67 6%、乙烯选择性达到93 4 %。在 1 0 0ml规模的试验装置上 ,进行了 90 0h寿命试验和催化剂再生试验 ,为中试放大提供数据。并考察了Ni/Si-2系列催化剂用于催化裂化干气中甲烷和乙烷同时与CO2 转化制合成气的反应性能。在此基础上 ,提出催化裂化干气综合利用新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干气 乙烯 合成气 稀乙烷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Cr/SiO_2催化剂上CO_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宏 王清遐 +3 位作者 徐龙伢 谢素娟 刘盛林 林励吾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23,共4页
在常压固定床微反反应器上 ,对CO2 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反应催化剂进行了评价。通过对载体及活性组份的筛选 ,发现 6Cr/SiO2 催化剂具有较佳的催化反应性能。温度在 82 3~ 92 3K之间 ,该催化剂的乙烷转化率和乙烯选择性分别为1 2 1 %~... 在常压固定床微反反应器上 ,对CO2 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反应催化剂进行了评价。通过对载体及活性组份的筛选 ,发现 6Cr/SiO2 催化剂具有较佳的催化反应性能。温度在 82 3~ 92 3K之间 ,该催化剂的乙烷转化率和乙烯选择性分别为1 2 1 %~ 3 2 1 %和 85 2 %~ 77 3 %。增加V(CO2 ) /V(C2 H6 ) ,有利于提高乙烷转化率和乙烯产率 ,随V(CO2 ) /V(C2 H6 )从1 0增加到 4 0 ,乙烷转化率从 3 1 2 %增加到 49 1 % ,乙烯产率从 2 4 8%增加到 3 5 1 %。另外 ,考察了Cr担载在不同载体上CO2 对乙烷脱氢的作用。对于 6Cr/SiO2 和 6Cr/AC催化剂 ,CO2 对乙烷脱氢起促进作用 ,而对于 6Cr/MCM41和 6Cr/Al2 O3催化剂 ,CO2 对乙烷脱氢却起抑制作用。对 6Cr/SiO2 催化剂上CO2 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反应的再生实验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在 92 3K下反应后的催化剂用O2 可完全再生 ,而用CO2 则不能完全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烷 二氧化碳 乙烯 6Cr/SiO2催化剂 催化氧化 再生 催化活性 二氧化硅负载铬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固体胺的多孔聚酯对CO_(2)的吸附 被引量:6
14
作者 段成 杨川箬 +2 位作者 金君素 陈健 密建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6292-6301,共10页
四乙烯五胺(tetraethylenepentamine,TEPA)与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glycol diglycidyl ether, GDE)同时载入多孔聚酯中,并加热使TEPA与GDE反应,从而制备出负载有固体胺的多孔吸附剂。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能够确定多孔聚酯中负载了大量... 四乙烯五胺(tetraethylenepentamine,TEPA)与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glycol diglycidyl ether, GDE)同时载入多孔聚酯中,并加热使TEPA与GDE反应,从而制备出负载有固体胺的多孔吸附剂。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能够确定多孔聚酯中负载了大量的TEPA,并且TEPA与GDE在多孔聚酯中成功反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气吸附等温线可以确定负载有机胺后多孔聚酯的中的通孔结构得以保留,而孔体积以及比表面积明显减少。作为CO_(2)吸附材料,研究发现负载固体胺的多孔吸附材料吸附CO_(2)是动力学控制过程;当材料负载的TEPA与GDE摩尔比为1.8(25)1时,吸附量可达40.1mg/g(10k Pa,80℃),而TEPA与GDE摩尔比为1.5(25)1时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能,100次吸脱附循环后仍能保留首次循环97%的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 四乙烯五胺 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多孔材料 co_(2)吸附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烷与CO_2反应制乙烯催化剂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龙伢 林励吾 王清遐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2-25,共4页
以CO2 与乙烷的主要反应热力学为基础 ,研制出Cr/Si 2和Fe Mn/Si 2两种催化反应性能较好的催化剂 ,得到乙烷转化率 69%、乙烯选择性 93%、乙烯单程收率 57%的好结果 ,并显示出很好的催化反应稳定性。将所研制的催化剂进行放大制备 ,可... 以CO2 与乙烷的主要反应热力学为基础 ,研制出Cr/Si 2和Fe Mn/Si 2两种催化反应性能较好的催化剂 ,得到乙烷转化率 69%、乙烯选择性 93%、乙烯单程收率 57%的好结果 ,并显示出很好的催化反应稳定性。将所研制的催化剂进行放大制备 ,可直接应用于催化裂化尾气中乙烷与CO2 反应制乙烯 ,取得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乙烷 催化剂 反应耦合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英谐振式CO_2气敏元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本刚 陈丽华 +2 位作者 白旭东 张刚 全宝富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30-32,共3页
以聚乙烯亚胺 (PEI)为敏感涂层 ,制作了石英谐振式气敏元件。研究结果表明 。
关键词 石英谐振式 聚乙烯亚胺 二氧化碳气敏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醇促进制备高分散的Co/SiO_2催化剂及其催化乳酸乙酯转化为1,2-丙二醇的气相加氢活性(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仇松柏 翁育靖 +3 位作者 刘琪英 马隆龙 张琦 王铁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1-1518,共8页
研究了利用乙二醇共浸渍方法制备高分散的二氧化硅负载钴催化剂,该催化剂有效地提高了乳酸乙酯的气相加氢反应活性。系统地考察了钴金属负载量、乙二醇与硝酸钴摩尔比、醇种类和焙烧温度等制备参数对四氧化三钴纳米粒子物性的影响。乙... 研究了利用乙二醇共浸渍方法制备高分散的二氧化硅负载钴催化剂,该催化剂有效地提高了乳酸乙酯的气相加氢反应活性。系统地考察了钴金属负载量、乙二醇与硝酸钴摩尔比、醇种类和焙烧温度等制备参数对四氧化三钴纳米粒子物性的影响。乙二醇与硝酸钴摩尔比和醇种类对二氧化硅负载的四氧化三钴纳米粒子大小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的浸渍方法相比较,共浸渍过程中的乙二醇增强了二价钴粒子和载体二氧化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引起金属钴分散度的提高以及四氧化三钴纳米粒子粒径从16 nm降到5 nm以下;金属钴的高分散与无定型硅酸钴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显著地提高了乳酸乙酯的加氢活性,在反应条件下(2.5MPa、160°C和10%(w,质量分数)Co/SiO_2)乳酸乙酯的转化率从69.5%提高到98.6%,1,2-丙二醇的选择性达到98.0%。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_2吸脱附实验、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等表征手段对共浸渍制备的Co/SiO_2催化剂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iO_2 共浸渍 乳酸乙酯加氢 1 2-丙二醇 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对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乙烯产生率及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朝周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76-379,共4页
在-1.0MPaPEG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乙烯产生速率和蛋白酶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递增,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递减。在-1.0MPaPEG溶液中加入2mmol/LCoCl2处理可以抑制乙烯的产生及蛋白酶的活性,对蛋白质... 在-1.0MPaPEG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乙烯产生速率和蛋白酶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递增,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递减。在-1.0MPaPEG溶液中加入2mmol/LCoCl2处理可以抑制乙烯的产生及蛋白酶的活性,对蛋白质和叶绿素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还观察到,渗透胁迫过程中乙烯的产生速率与叶片的衰老过程具有正相关性,加入Co2+能一定程度的减轻渗透胁迫造成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胁迫 小麦 乙烯 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水乳液体系的黏度测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建 胡冬冬 +2 位作者 包磊 赵玲 刘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67-972,共6页
采用超临界CO_2、H_2O和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三甲基壬基醚(TMN-6)构建了水包CO_2的乳液体系,探索了CO_2/水乳液体系的形成条件,利用高压落球黏度计测试了CO_2/水乳液体系的黏度,考察了TMN-6质量浓度、体系温度、CO_2压力及m_(H_2O)∶m_(C... 采用超临界CO_2、H_2O和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三甲基壬基醚(TMN-6)构建了水包CO_2的乳液体系,探索了CO_2/水乳液体系的形成条件,利用高压落球黏度计测试了CO_2/水乳液体系的黏度,考察了TMN-6质量浓度、体系温度、CO_2压力及m_(H_2O)∶m_(CO_2)对乳液体系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5~40℃,10~25 MPa,m_(CO_2)∶m_(H_2O)=(2∶8)^(5∶5),TMN-6质量浓度在0.2%~1.5%条件下,可形成稳定的CO_2/水乳液体系;乳液体系的黏度随TMN-6质量浓度的增加、CO_2压力的升高、温度的降低及m_(H_2O)∶m_(CO_2)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且随着TMN-6质量浓度的增加,CO_2/水乳液体系黏度与温度和压力的相关性也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水乳液体系 黏度 表面活性剂 聚乙二醇三甲基壬基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LDPE/EPDM共混物的超临界CO_2微孔发泡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应建行 刘智峰 +1 位作者 贺登峰 陈忠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6-620,635,共6页
研究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三元乙丙橡胶(EPDM)橡塑共混物在超临界CO_2中的微孔发泡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发泡样品的泡孔形貌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了共混物的热性质;分别利用旋转流变仪和万能试验机分析... 研究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三元乙丙橡胶(EPDM)橡塑共混物在超临界CO_2中的微孔发泡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发泡样品的泡孔形貌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了共混物的热性质;分别利用旋转流变仪和万能试验机分析得到样品的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采用一定量的LLDPE与EPDM共混,压制标准试样,然后在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发泡,讨论了LLDPE/EPDM共混物中橡塑的质量比、饱和温度、饱和压力对材料泡孔结构和泡孔均匀性的影响。利用超临界CO_2作物理发泡剂,对发泡条件进行优化,可得到泡孔尺寸规整、泡孔密度高且回弹性和韧性较好的发泡闭孔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乙丙橡胶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超临界co2 微孔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