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5篇文章
< 1 2 1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斌 孙涛 薛建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情况。[结果]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出稳中有进、波动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8年后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为稳定,超变密度贡献率在2018年后有所上升。[结论]应通过乡村内部发展和城镇外部支持相结合,两极发力,削弱极化现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乡村振兴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方叶林 朱志刚 陆海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1,共8页
基于2009—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讨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轨迹,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序演化... 基于2009—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讨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轨迹,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序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均具有波动提升态势,前者核密度曲线呈现“单峰”向“双峰”演化以及峰距逐渐变窄的右移趋势,后者核密度曲线具有“多峰”向“双峰”演化以及右尾延展度变小的右移趋势。(2)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具有空间异质性。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呈现东部沿海城市较高、中西部偏低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东北—西南方向移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以东部珠江入海口附近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西北—东南方向移动。(3)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具有综合性与差异性。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产业结构与政府调控负向抑制作用明显;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对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正向推动作用较大,信息化水平呈负向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效率 时空演化 TOBIT模型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权衡协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郭荣中 申海建 +1 位作者 张阔 刘华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目的]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同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 [目的]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同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再对食物生产等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2年的835.20亿元减至2018年的808.93亿元,减少率为3.15%,呈持续下降趋势。(2)ESV在空间上呈现差异,ESV减少最大是长沙市。(3)利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群ESV由2022年的802.99亿元下降到2034年的777.10亿元,降幅达3.22%。(4)权衡协同关系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具有时空差异性。[结论]长株潭城市群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差异,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支持、调节、文化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具有较显著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 权衡协同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网络特征解析与韧性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谭德明 李延欢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6-1038,共13页
城市群建设是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优化城市群网络结构能提升城市群韧性,促进城市融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测度中国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网络结构特征和鲁棒... 城市群建设是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优化城市群网络结构能提升城市群韧性,促进城市融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测度中国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网络结构特征和鲁棒性特征。结果发现:①三大城市群的基本规模和复杂网络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对间联系强势。②三大城市群的连接鲁棒性表现较差,恶意攻击前20%城市会导致连接鲁棒性骤降到0.2,而恢复鲁棒性降低至0.5,则需要随机攻击破坏城市群80%或恶意攻击破坏城市群50%的城市节点。③网络密度与鲁棒性正相关,中心性特征值在随机攻击时与鲁棒性正相关,恶意攻击时负相关。④构建倒“U”型城市群层级结构能有效增强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复杂网络 韧性测度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奇 姜明栋 黄玉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基于减污降碳协同视角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1—2021年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构建Dagum基尼系数分解模型探究其空间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 基于减污降碳协同视角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1—2021年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构建Dagum基尼系数分解模型探究其空间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效在研究期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绩效值的分布趋于向高水平区间集中。(2)长三角城市群的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南京、杭州、合肥、上海等城市群中心城市美丽中国建设绩效在研究期内的提升幅度最大,而马鞍山、铜陵等传统资源型城市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时面临较大压力。(3)省际差异是造成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且其贡献率在研究期内由46.98%上升至72.23%,其中,苏-皖组间差异是省际差异的主要来源。据此提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美丽中国建设 绩效评估 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群产业协作 被引量:1
6
作者 戴宏伟 蒋燕 郑立晨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共1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越趋于单中心结构,越有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协作。(2)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提高城市合作倾向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城市群产业协作。(3)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的空间结构对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创新型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并借助其创新增长极效应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城市群 空间结构 产业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樊建强 谢靖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当前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布局日趋完善,探究如何发挥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进而助力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原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 当前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布局日趋完善,探究如何发挥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进而助力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原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实证分析了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中介与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对于高速公路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与绿色经济效率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在高速公路和绿色经济效率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随着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提升,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效率 高速公路 产业结构优化 超效率SBM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碳收支时空分异特征及碳平衡驱动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屹 苏越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34-4051,共18页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分析2007~2022年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时空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碳平衡类型,采用碳生态承载系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描述了碳平衡能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特点,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分析2007~2022年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时空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碳平衡类型,采用碳生态承载系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描述了碳平衡能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特点,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探讨了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显示:碳排放量变化呈波动增加的特点,由2007年的12881.57万t增加至2022年的38570.76万t,年均增长率为7.59%.碳汇量变化幅度较小,由2007年的1885.78万t增加至2022年的2176.11万t,年均增长率为0.10%.耕地和林地分别贡献了碳汇量的82.56%和17.01%,是影响碳汇水平的主要土地类型.碳平衡能力空间差异明显,呈西北高、东部低的特征,标准差椭圆呈西北-东南的分布格局,重心整体向东迁移.碳平衡能力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降水和气温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次之,而环境规制、绿色创新等治理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强调从生产减碳和生态固碳的视角制定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碳平衡 时空分异 驱动因素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一体化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廖乐焕 董燕燕 曹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共7页
黄河流域以能源为主的工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导致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城市群一体化是通过多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同从而提升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截... 黄河流域以能源为主的工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导致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城市群一体化是通过多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同从而提升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截至2023年年底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城市群中有4个分布在黄河流域。为了探讨城市群一体化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影响,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2年黄河流域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把国家级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即把黄河流域列入4个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地级市作为实验组、其余地级市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回归,探讨了城市群一体化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等。结果表明:1)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黄河流域低碳发展;2)城市群一体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黄河流域低碳发展,人力资本和环境规制对城市群一体化促进低碳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城市群一体化对低碳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距离阈值为200km。提出了进一步全方位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政府效能、疏通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两种中介渠道、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一体化 低碳发展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机制检验 空间溢出效应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平衡分区的多目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德明 谭卓成 +2 位作者 李家裕 吴大维 张彩平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6-285,共10页
[目的]从碳平衡的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优化,为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土地利用角度计算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汇与碳排量,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并针对每类... [目的]从碳平衡的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优化,为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土地利用角度计算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汇与碳排量,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并针对每类市县提出土地利用优化策略,设置经济效益、碳汇效益、紧凑度和转换成本作为多目标算法的优化函数,再通过CoMOLA模型得到较为科学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结果](1)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区县的碳汇水平较为稳定,但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的趋势;(2)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将长株潭城市群分为碳汇发展区、经济发展区、综合优化区、绿色发展区;(3)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增加了28.5%,碳汇量增加了4.2%,紧凑度提升了3.6%。[结论]优化后的土地资源能够较好满足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土地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为未来的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平衡分区 城市群 碳汇量 分区优化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与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红 蓝水英 +1 位作者 李静怡 余冰清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3,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体系,采用“EN-CRIT-MA”方法测算2012-2021年19个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Dagum基...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体系,采用“EN-CRIT-MA”方法测算2012-2021年19个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Dagum基尼系数探究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相较于其他城市群,五大国家级重点建设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不仅表现出空间上的非均衡性,还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相比城市群内部,这种差异在城市群之间更为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城市群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璟 魏璐 靳珍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滞后Tobit模型估计了其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黄河流... 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滞后Tobit模型估计了其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推动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间接提升绿色经济效率;此外,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会负向调节政府干预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会正向调节基础设施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和下游地区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上游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存在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城市群 数字化水平 绿色经济效率 空间T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竹安 谭浦旭 +1 位作者 郑希平 陈雅斯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7-409,共13页
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将生态系统服务、电路理论模型及复杂网络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拓扑特征-生态保护斑块”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框架。首先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并识别生态源地,而后基于... 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将生态系统服务、电路理论模型及复杂网络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拓扑特征-生态保护斑块”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框架。首先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并识别生态源地,而后基于电路理论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最后利用复杂网络模型分析网络结构拓扑特征,并对2020年生态网络进行增边优化并识别生态保护斑块。研究表明:研究区三期总体生态安全格局表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且生态安全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2000—2020年,生态网络节点的重要性与聚集程度均有所下降,生态节点间相互联系被削弱,生态网络整体质量下降。采用度低者优先的策略对2020年生态网络进行模拟增边优化,提高了网络的鲁棒性,使得网络的结构稳定性和分布均衡性均有改善,缓解了研究区生态质量南北不平衡的现象。结果表明从多角度综合性视角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斑块资源配合生态廊道的优化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鄱阳湖城市群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保护斑块 电路理论模型 复杂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降雨数据的中游城市群极端降雨特征和风险分析
14
作者 龚莉 张翔 +1 位作者 罗蔚 陶士勇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0,共8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位于我国中部的特大型城市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变化环境下中游城市群的降雨特征和风险,对CMFD、MSWEP和CN05.1这3种降雨数据在中游城市群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选择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位于我国中部的特大型城市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变化环境下中游城市群的降雨特征和风险,对CMFD、MSWEP和CN05.1这3种降雨数据在中游城市群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选择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进行降雨特征分析,同时考虑强降雨量、暴雨日数、高程、坡度、人口、土地利用对区域城市化快速发展前后暴雨灾害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高度城市化区域在过去的40 a短历时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城市群南部强降雨量、暴雨日数存在显著增长趋势,包括江西省新余、抚州、南昌、九江等区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向中心城市聚焦,中高暴雨风险区域增加,环鄱阳湖都市圈中高风险区占比明显增加。为应对区域暴雨风险,需集成多学科多部门城市监测数据,推进高精度多尺度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研发与应用,加强城市化对局地气候和极端降雨影响的机理研究,协调灰-绿-蓝措施以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和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极端降雨特征 风险分析 中游城市群 CM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15
作者 李晓青 周国华 +3 位作者 崔树强 王华 刘慧 于雪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4-889,共16页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城乡融合通过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配置,加大能源消耗等分别带来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造成影响;2)2005—2021年,从城市群总体及市级层面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从县域层面看,总体上呈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且存在收敛态势;3)2005—202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城市群总体、市级层面和县域层面总体上逐年递减,呈东北高、西北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城乡融合能显著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并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作用,政府行为、技术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土地利用碳排放 减碳效应 增碳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一体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刘春学 候璐 任静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48,68,共8页
城市群承担着要素分配和经济循环增长的重要任务,成为促进绿色经济效率增长的重要动力。文章测算了18个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及其成员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基于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了城市群一体化对成员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城市群承担着要素分配和经济循环增长的重要任务,成为促进绿色经济效率增长的重要动力。文章测算了18个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及其成员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基于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了城市群一体化对成员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群一体化对成员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规模大小和成员城市的自身发展水平相关。(2)产业结构是城市群一体化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影响过程中的中介变量。(3)绿色经济效率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且表现为对邻近城市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表明,应根据城市群发展水平和内部结构,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关注发达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度发展和小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一体化 绿色经济效率 区域协调发展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政府采购数据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特征与影响机制
17
作者 雷菁 钟业喜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深入刻画政企关联网络有助于理解政府和企业关联隐含下的城市经济互动并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城市群政企关联城市网络的格局特征,并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从邻近性和城市属... 深入刻画政企关联网络有助于理解政府和企业关联隐含下的城市经济互动并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城市群政企关联城市网络的格局特征,并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从邻近性和城市属性视角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采购方式以公开招标为主,地理距离衰减的阻滞效应对采购方式产生影响;省会城市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网络中的主导,武汉和长沙的最强联系指向明显,九江在网络中的桥梁作用较为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系以子城市群内部联系为主,跨省域的联系较弱,承担“经纪人”角色的板块四发挥了中介作用促进关系在整体网络中的连接和传导;长江中游城市群政企关联网络受到邻近性和城市属性的影响,经济邻近、组织邻近、财政支出和市场环境起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和经济规模对城市网络起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企关联 城市网络 长江中游城市群 流空间理论 邻近性 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层结构视角下都市圈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协同研究
18
作者 尹德挺 赵国立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108,共19页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当前国内都市圈建设的关键目标,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协同是实现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圈层结构视角下,基于国内八大重要都市圈2000—2020年人口与产业数据,将都市圈静态结构性和动态阶段性研究相结合,系统阐释...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当前国内都市圈建设的关键目标,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协同是实现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圈层结构视角下,基于国内八大重要都市圈2000—2020年人口与产业数据,将都市圈静态结构性和动态阶段性研究相结合,系统阐释都市圈人口与产业协同的机理和过程。研究表明:都市圈的经济产出受到人口密度“阈值效应”以及人口与产业“偏移效应”的影响,人口密度过低或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均会抑制地区发展;理想都市圈内部产业与人口协同分布呈现“四圈结构”,即由内至外包含“都市核心圈”“都市过渡圈”“都市卫星圈”“都市扩展圈”;都市圈呈现“单核集聚—多核驱动下的圈层产业互动—生产性服务业驱动下的高水平协作—产业‘专精突破’”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国内都市圈建设可尝试以圈层规划打破协同壁垒,因地因时制宜规避“偏移效应”,强化发挥“小协同”与“大融通”并存的本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同城化 圈层结构 人口与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与经济韧性
19
作者 徐圆 马涛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46,共21页
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在应对外部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聚焦城市群经济效应实现的核心要素——一体化,以我国18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内在... 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在应对外部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聚焦城市群经济效应实现的核心要素——一体化,以我国18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内在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增强群内城市的经济韧性,但其作用效果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在单中心结构突出的城市群中,过度集聚导致辐射效应受限,即便推进一体化也难以转化为韧性优势;而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城市群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形成更具韧性的空间组织形态。进一步分析显示,相较于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和小城市通过“规模借用”和“顺势调整”,在一体化进程中表现出更强的韧性提升潜力。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升所带来的市场规模和资源共享、产业协作和功能分工、技术溢出和创新合作是增强群内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机制。基于此,本文建议要以提升一体化水平为核心,构建产业链关联互补、城市功能错位协同的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型城市群,同时注重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以强化本地化供应链韧性,从而抵御外部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城市群建设 一体化水平 集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20
作者 胡绪华 张祖冲 李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共9页
基于2012—2022年中国11个主要城市群的数据,采取Dagum分解方法、核密度非参数分析方法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空间收敛。结果表明:(1)从空间差异来看,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基于2012—2022年中国11个主要城市群的数据,采取Dagum分解方法、核密度非参数分析方法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空间收敛。结果表明:(1)从空间差异来看,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总体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其中组间差异的贡献最大,但处于不断下降趋势,而超变密度的贡献整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2)从分布动态来看,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多数城市群极化现象不明显。(3)从空间收敛来看,城市群总体和其中的10个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仅呼包鄂榆城市群存在σ收敛;β收敛表现则相反,仅呼包鄂榆城市群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其余全部存在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水平 空间差异 分布动态 收敛分析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