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视角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家庭 王浩然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3,共12页
区域一体化政策有助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视角,探究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 区域一体化政策有助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视角,探究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中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集聚、协同创新、产业升级在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协同创新效应占比最高。在促进本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国家级城市群建设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由此,优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区域布局,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以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政策 国家级城市群 新一代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要素视域下统一大市场建设与碳排放——来自中国15大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2
作者 黄漫宇 杨露 王浩旸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基于2006—2019年15大城市群中16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量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与碳排放之间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关系,且表现出地方政绩考核、环境治理、资源禀赋以及地理区位... 基于2006—2019年15大城市群中16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量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与碳排放之间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关系,且表现出地方政绩考核、环境治理、资源禀赋以及地理区位的异质性特征;营商环境在两者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竞争发挥显著的U形调节作用。鉴于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加强环境规制、优化政绩考核、改善营商环境、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公平竞争等方式引导统一大市场建设对碳减排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大市场 碳排放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利益相关者网络的旅游协治可持续性前期评价——以石家庄市4A级及以上景区为例
3
作者 杜晓辉 路紫 +3 位作者 谭佳荟 张一诺 李智 侯凯芸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基于实施利益相关者交互评价、预设问题评价、个人参与属性评价三次开发,构建一个多维度评价方法,使用多个算法和分析工具完成石家庄市域4A级以上景区问卷/访谈调查数据的加工处理,旨在通过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特征阐释旅游协治基础的形... 基于实施利益相关者交互评价、预设问题评价、个人参与属性评价三次开发,构建一个多维度评价方法,使用多个算法和分析工具完成石家庄市域4A级以上景区问卷/访谈调查数据的加工处理,旨在通过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特征阐释旅游协治基础的形成。结果表明:公共机构的角色改进和具有参与能力的个人介入是旅游协治基础形成和产出质量提高的两种途径。公共机构在促进利益相关者网络节点密集链接以及在构建网络密集子群过程中表现突出,旅游协治的实施将依赖于以管理者为中心并导引多元主体参与的协治网络。由积极促进者组成的代表性群体网络将使旅游协治处于较高层面,基于此可设计和执行一种协治集群。研究结果揭示了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对旅游协治基础形成及其产出质量提高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协治 利益相关者网络 协治基础 协治集群 石家庄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规模、城市创新与城市群
4
作者 江曼琦 薛丹青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0-109,共10页
以人口集聚的拥挤效应为切入视角,研究人口规模与城市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城市群概念分析城市群域内城市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人口规模与城市创新产出的关系呈倒“U”型,适度的集聚促进创新,但过度集聚则产生负... 以人口集聚的拥挤效应为切入视角,研究人口规模与城市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城市群概念分析城市群域内城市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人口规模与城市创新产出的关系呈倒“U”型,适度的集聚促进创新,但过度集聚则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实证结果验证了拥挤效应的存在,人口仍有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形成了“拥挤效应”与“人口流动”之间的悖论;城市群的合理规划能够有效缓解核心城市的拥挤效应,并促进周边城市的创新产出,这种影响效应在南北方城市群间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不同,对人口规模与城市创新产出关系的影响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集聚 城市创新 拥挤效应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SVR模型的长三角城市群碳达峰情景模拟研究
5
作者 吴冠岑 章聪颖 +1 位作者 廖金星 牛星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48,共8页
论文基于2006—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数据,使用PSO-SVR模型并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基准情景、产业优化情景、土地集约利用情景和碳减排强化情景等8种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SO-SVR模型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 论文基于2006—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数据,使用PSO-SVR模型并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基准情景、产业优化情景、土地集约利用情景和碳减排强化情景等8种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SO-SVR模型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2)长三角城市群在预测期内的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倒“U”型趋势;(3)基准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将在2033年达峰,碳减排强化情景将在2031年实现碳达峰,其他情景均在2032年实现碳达峰。研究为长三角城市群在兼顾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前提下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PSO-SVR模型 情景模拟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尺度下中国数字企业的时空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6
作者 刘修岩 王雨昕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共13页
基于2002-2020年中国数字企业空间分布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分析了数字企业的时空分布格局。泰尔指数表明,城市群间数字企业分布的均衡性差异显著,受核心区域的吸引力、外围区域的承载能力、政策引导及基础设施完善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京... 基于2002-2020年中国数字企业空间分布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分析了数字企业的时空分布格局。泰尔指数表明,城市群间数字企业分布的均衡性差异显著,受核心区域的吸引力、外围区域的承载能力、政策引导及基础设施完善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京津冀城市群的数字企业分布展现长期单核主导的情形,而长三角城市群的企业空间格局正逐步由单核集聚向多中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则依托广州与深圳“双核驱动”,展现出较强的流动性和外延潜力,外围城市的吸引力逐渐显现。相比之下,成渝城市群的数字企业分布不均衡性较高,成都市与重庆市“双核”作用凸显,而次级城市的承载能力较弱。研究结果揭示了数字企业空间分布的规律,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企业 空间分布 集聚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珠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时空跃迁特征分析
7
作者 王楠 陈敏 +1 位作者 刘加敏 吴辉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4-168,共5页
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关系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自然... 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关系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源生态风险时空格局及其时空跃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2012-2022年珠三角城市群超3/4的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在逐渐降低,但超半数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处于中等风险及以上,总体风险程度较高;②珠三角城市群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表现出更加动态的空间结构特性,城市群的西北部自身自然资源生态风险水平受邻近城市影响较大,时空依赖性较强,超50%的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在空间格局演化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整合性;③Moran's I的空间凝聚度仅为11.11%,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存在较大的格局变动,自身相对位置容易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灰色-TOPSIS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县域“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洁茹 叶长盛 +2 位作者 魏嶶 蔡鑫 汪礼丽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7-818,共12页
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其“三生空间”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载体,促进其耦合协调对于城市群协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 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其“三生空间”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载体,促进其耦合协调对于城市群协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对其县域“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县域“三生空间”中林草生态、农业生产与水域生态空间的空间面积之和占城市群“三生空间”面积95%以上,它们与其他类型空间的相互转化是区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关键推力。2)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三生空间”的“高水平耦合”占比由7.0%转变为4.0%,“高度协调”由2.5%转变为0.5%,在时间上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升高趋势;在空间上,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低值分布于水域与修水县、铜鼓县等山地地区,高值则集中于南昌县、进贤县等中部地区。3)地形、用地强度及路网密度是影响研究区“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呈现自然因素减弱,经济与社会因素增强的趋势,且因子间交互作用解释力普遍大于单因子。研究结果可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及具有相似空间特征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生态安全建设与有序协同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供参考建议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耦合协调度 影响因素 时空格局 环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瑞发 崔旺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7-386,共10页
[目的]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阐明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影响机制,进而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构建“健康-风险-服务”框架对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 [目的]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阐明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影响机制,进而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构建“健康-风险-服务”框架对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空间异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安全状况逐步改善,综合生态安全指数从0.528上升至0.568;空间上总体呈西高东低的格局,莫兰指数从0.292变化为0.322,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有所加强。(2)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主导因素,影响程度高达0.753,因素间交互作用比单一因素作用的影响程度更强。(3)各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自然因素和景观因素对西南地区的影响较大,人类因素的影响集中于中部平原及东部沿海地区。[结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向好态势,各城市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生态治理时需关注污染源防治、国土规划利用以及跨区域共保联治等方面,助力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时空演变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协同创新多维邻近机制与制度优化路径
10
作者 孔令池 高波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199,共9页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中国城市群正在从要素集聚向协同创新范式转型。基于多维邻近性理论框架,地理、产业、认知及制度邻近性之间存在着动态匹配机制,共同形塑着创新要素流动的空间路径、知识溢出的扩散机制及网络协作的组织逻辑。具...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中国城市群正在从要素集聚向协同创新范式转型。基于多维邻近性理论框架,地理、产业、认知及制度邻近性之间存在着动态匹配机制,共同形塑着创新要素流动的空间路径、知识溢出的扩散机制及网络协作的组织逻辑。具体而言,地理邻近性通过降低要素空间流动成本与促进隐性知识缄默传递,为协同创新夯实物质载体基础;产业邻近性依托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水平协同,驱动区域产业竞争力层级跃升;认知邻近性通过技术范式解码与跨域知识共享,强化创新主体间的认知协同;制度邻近性则借助政策协同治理与行政壁垒破除,构建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保障体系。中国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制度优化呈现“双强引擎”驱动特征:一方面,通过构建高标准技术市场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区域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另一方面,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政策协同实施与创新生态营造,实现多维邻近性的动态平衡与协同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创新 多维邻近性 制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中心城市知识溢出与创新外部性
11
作者 赵佩佩 江曼琦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94,共19页
在日益强调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创新外部性和提高非中心城市创新效率是城市群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框架,构建能够分离城市群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行为... 在日益强调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创新外部性和提高非中心城市创新效率是城市群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框架,构建能够分离城市群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行为的理论模型,考察城市群中心城市知识溢出及其产生的创新外部性效果,并对中国18个主要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中心城市知识溢出能够提高非中心城市创新水平,中心城市知识溢出主要通过增加企业收益、强化研发投入、推动技术集聚等方式来提高非中心城市创新水平,非中心城市的吸收能力、城市间交通便利程度和城市群市场化水平在其中起积极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市场化程度高、城市距离较短、创新基础设施完善、空间功能分工协调、多中心化发展、产业结构先进的城市群中,其中心城市强化知识溢出能更高效地提升非中心城市创新水平。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城市职能分工、强化城市间联通、构筑城市群产业链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知识溢出 吸收能力 创新 创新外部性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集群内涵与成长路径创新
12
作者 邓又溪 朱春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80,共11页
“博物馆之城”的实践在我国由来已久,当前的重点是,促进博物馆集群从空间层面上的集聚走向更有效利用城市文化资源的集成式创新。随着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文化产业集群,如何实现以数字平台整合创新资源、以实体空间承载文化体验的数字化成... “博物馆之城”的实践在我国由来已久,当前的重点是,促进博物馆集群从空间层面上的集聚走向更有效利用城市文化资源的集成式创新。随着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文化产业集群,如何实现以数字平台整合创新资源、以实体空间承载文化体验的数字化成长,成为探索的前沿议题,博物馆集群同样需要思考。基于“蜂鸣-守门者平台-通道”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围绕博物馆的数字文化创新项目构建合作网络,是数字时代博物馆集群成长中知识互动的重点。以重点博物馆数字平台和互联网平台为“守门者平台”,能更好实现“蜂鸣-通道”转化机制的作用。博物馆集群数字化成长的路径实践,还需着重关注异质性平台的互联互通,需要体制机制促进相关主体在知识生产、数据利用和平台联通上,获得创新激励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之城 数字时代 集群数字化成长 蜂鸣-守门者平台-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典型沿江城市内湖沉积物氮磷及有机质分布特征识别与溯源解析
13
作者 杨紫瑄 陈庠 +6 位作者 李一平 王煜 朱晓琳 鲍航通 潘泓哲 章双双 严春敏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3-1536,共14页
湖泊沉积物参与水体元素循环重要环节,是目前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难点之一。为揭示城市内湖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污染特征及来源,并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环境效应评估提供新溯源视角,采集并测定了长江中下游典型沿江城市... 湖泊沉积物参与水体元素循环重要环节,是目前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难点之一。为揭示城市内湖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污染特征及来源,并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环境效应评估提供新溯源视角,采集并测定了长江中下游典型沿江城市黄冈市遗爱湖25个点位沉积物柱状样中的TN、TP和OM含量,监测湖泊9个点位与排口溢流污水水质,解析湖泊水质与沉积物N、P和OM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定量评估沉积物TN、TP和OM污染风险,利用聚类分析和化学计量特征相结合的手段对湖泊沉积物N、P和OM来源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解析。结果表明:水平分布上,沉积物TN、TP和OM含量范围分别为940~3677 mg/kg、323~1667 mg/kg和1.03%~7.44%,空间分布差异大,且TN、TP和OM高值区集中在湖泊沿岸及排口附近。垂向上总体表现为表层>中、底层,表层沉积物中TN、TP和OM含量范围分别为920~4450 mg/kg、208~1970 mg/kg和2.05%~7.48%,表层TP含量高于中国东部浅水湖泊平均值,与国内沉积物污染严重的湖泊水平相近。综合污染指数法显示,表层沉积物TP污染严重,76%的湖区TP处于中度及重度污染状态,TN污染和综合污染程度较低。聚类分析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溢流污染累积处沉积物C/N为11,遗爱湖表层沉积物C/N值为10.67,C/P值在20.16~190.97之间,约44%的OM来自藻类死亡后的分解释放,同时受20%溢流排放和36%面源污染的共同影响,TP主要来自面源污染,其次为溢流污水,TN的来源与OM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湖 沉积物 营养物质 聚类分析 化学计量特征 综合污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金融集聚、金融风险与空间溢出边界
14
作者 谢漾 肖冬利 洪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7,共12页
城市群的兴起使得金融资源持续向少数地理区域集聚,并呈现特有的金融风险空间效应。采用27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改进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市群金融集聚视角下金融风险在地理维度的传染和外溢现象。研究发现:第一,单个城市的金融集聚... 城市群的兴起使得金融资源持续向少数地理区域集聚,并呈现特有的金融风险空间效应。采用27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改进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市群金融集聚视角下金融风险在地理维度的传染和外溢现象。研究发现:第一,单个城市的金融集聚会降低其自身的金融风险,但过度集聚会加剧其金融风险;第二,在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对外围城市产生金融风险外溢效应,外围城市自身的外溢效应不明显;第三,中心城市的风险外溢效应随着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在距离中心城市540 km时衰减为0,且四类城市群的衰减模式各不相同;第四,中心-外围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水平、一体化程度、信息传输效率等因素有助于降低单个城市的金融风险,但是会加剧中心对外围的风险外溢效应,金融集聚通过提升金融效率这一中介变量来降低金融风险。因此,加快城市群规划发展、构建“中心-外围”协同发展模式、强化金融集聚地区的金融风险防控,能够有效缓解金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风险 金融集聚 金融地理布局 城市群 中心—外围城市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定市PM_(2.5)和臭氧复合污染特征及输送路径分析
15
作者 宋晓伟 孔媛 +3 位作者 郝永佩 朱晓东 王京伟 程鹏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172,共11页
为探究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典型城市保定市PM_(2.5)和臭氧复合污染现状,文章基于2015-2022年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了保定市PM_(2.5)和O_(3)不同时段的浓度变化特征,并运用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 为探究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典型城市保定市PM_(2.5)和臭氧复合污染现状,文章基于2015-2022年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了保定市PM_(2.5)和O_(3)不同时段的浓度变化特征,并运用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法探究气团传输对PM_(2.5)和O_(3)污染的贡献。结果表明:保定市2015-2022年PM_(2.5)浓度逐年下降,而O_(3)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季节上PM_(2.5)浓度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的特征,O_(3)浓度则表现出相反特征。研究期间PM_(2.5)-O_(3)复合污染日和PM_(2.5)单污染日的天数均呈下降趋势,且天数集中出现在4-9月和10月-次年3月,而O_(3)单污染日天数则呈上升趋势;PM_(2.5)-O_(3)复合污染极易出现于温度为20.8~26.7℃、相对湿度为59.0%~77.5%、风速较低的气象条件下。保定市复合污染期间受来自西北方向长距离及偏南方向短距离气流影响显著;复合污染和PM_(2.5)单污染期间的PM_(2.5)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保定市周边以及贯穿覆盖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到安徽北部的西北-东南方向的污染区域带上,复合污染状况下O_(3)和O_(3)单污染期间主要受到城市周边区域、河南中北部、山东中西部及安徽北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_(2.5)-O_(3)复合污染 后向轨迹 潜在源分析 保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16
作者 周鹃 盛宇华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6,共12页
文章基于2003—2023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实融合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的整合效应,其中对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效应最大,对相邻城市间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效... 文章基于2003—2023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实融合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的整合效应,其中对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效应最大,对相邻城市间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效应次之,对全域城市间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效应最小;数实融合通过减少劳动力错配,特别是减少高技能劳动力错配,进而推动劳动力市场整合。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在数实融合推动劳动力市场整合的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数实融合对劳动力市场的整合作用在中心城市、大型城市和试点城市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数实融合 劳动力市场分割 劳动力错配 技能偏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功能提升——以双行业三城市结构城市群为例
17
作者 汤小银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共10页
城市群空间结构是提升城市群功能的重要抓手。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以双行业三城市结构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功能提升的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在双行业三城市结构城市群中,行业1和行业2在城市群中的空间配置具有不同规... 城市群空间结构是提升城市群功能的重要抓手。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以双行业三城市结构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功能提升的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在双行业三城市结构城市群中,行业1和行业2在城市群中的空间配置具有不同规律,与行业的产品替代弹性和居民消费份额中行业消费份额密切相关,这决定了行业能否分散到新的区位上形成新城市,发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基于这一规律进行城市群产业分工深化,将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由集聚极化演变为平衡发展,提升城市群承载经济和人口功能。因此,提升城市群承载经济和人口功能需要促进城市群各专业化城市的形成,提高城市群各城市间产业梯度分工程度。加强城市群内运输系统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与扩散,有助于保障产业分工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空间结构 城市群功能 产业分工 新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县域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联性
18
作者 刘欣怡 张正勇 +7 位作者 刘琳 张明羽 高煜 曹宇 张雪莹 陈泓瑾 余凤臣 马柔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46-5262,共17页
碳平衡可表征区域碳排放/碳吸收在数量或质量的匹配或协调状态,人类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干预区域碳循环过程,二者的关联性研究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区域“双碳”目标达成和制定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县域... 碳平衡可表征区域碳排放/碳吸收在数量或质量的匹配或协调状态,人类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干预区域碳循环过程,二者的关联性研究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区域“双碳”目标达成和制定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县域尺度下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探析研究区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碳平衡压力指数(CBPI)高值区呈现“双C”环抱式分布,以成都和重庆为两极分别向东北-西南呈弧形延伸并逐渐衰减,四川盆地西南缘为CBPI低值区;CBPI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和聚集性,各区县以碳盈余为主且CBPI多呈下降态势。(2)研究期内,成渝城市群人类活动强度(HAI)显著增高(21.2%/a),由“双核心轴线圈层”城市群逐渐向“互联互通网络型”城市群演进。(3)成渝城市群CBPI与HAI存在着强空间正相关性,并呈现较强的相似聚集特点。研究区空间平均相关系数约为0.94,其中乐至县(0.98)和大渡口区(0.98)最为显著,双变量相关性系数为0.675,聚集类型主要以“低-低”聚集、“高-高”聚集为主。(4)成渝城市群碳平衡主导因子以人类活动类因子为主,其中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是主导影响因素,NDVI为自然类因子中的主要贡献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成渝城市群实现“双碳”目标,并对相关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平衡 人类活动强度 关联性 地理探测器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山市2023年水环境质量特征分析
19
作者 王松 刘小方 +1 位作者 侯茜 赵志坚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5,共8页
为全面了解乐山市2023年水环境质量状况,应用聚类分析和水质指数(Water Quality Index, WQI)法对乐山市境内主要流域水质进行综合评估,将具有不同水质的河流区分出来,然后对水质较差的河流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其首要污染物并分析来源,... 为全面了解乐山市2023年水环境质量状况,应用聚类分析和水质指数(Water Quality Index, WQI)法对乐山市境内主要流域水质进行综合评估,将具有不同水质的河流区分出来,然后对水质较差的河流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其首要污染物并分析来源,为后期治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结果表明:(1)茫溪河水质最差,WQI值最低,在聚类分析中与其他流域的欧氏距离最远,单独为一类。(2)乐山市境内整体水环境质量良好,大渡河、青衣江、岷江等主要流域WQI值均在74以上。(3)各河流水质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水质普遍出现下降,尤其是茫溪河在夏季的污染较为严重。(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茫溪河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沿岸生活污水排放、农业种植及水产养殖废水排放是其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对此,需加强源头治理,严控污染物排放,并加大水生态修复力度,以恢复其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山市 水环境 聚类分析 WQI 主成分分析 茫溪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澽水河流域(韩城区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20
作者 赵浩 李新斌 +4 位作者 康成鑫 喜俊生 丁廉超 张姚 赵子豪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420,共11页
为探究陕西省韩城市澽水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选取2022年11月采集的36组地表水水化学数据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属于淡水,总体呈弱碱性,主要阳离子为Na^(+)和Ca^(2+),主要阴离子为SO_(4)^(2-)和HCO_... 为探究陕西省韩城市澽水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选取2022年11月采集的36组地表水水化学数据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属于淡水,总体呈弱碱性,主要阳离子为Na^(+)和Ca^(2+),主要阴离子为SO_(4)^(2-)和HCO_(3)^(-) ,Na^(+)、K^(+)、NO_(3)^(-)和Cl^(-)变异系数较大,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以板桥镇为界,上游区域主要受地质背景控制,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Ca·Mg型水和HCO_(3)·SO_(4)-Ca型水为主,下游区域依次演变为SO_(4)·Cl-Na型水、SO_(4)·Cl-Na·Ca型水和HCO_(3)·SO_(4)-Na·Ca型水,与SO_(4)^(2)、Cl-和Na+质量浓度显著升高有关;水化学特征受岩石风化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Ca^(2+)和Mg^(2+)主要来源于方解石和石膏的溶解,Na^(+)和K^(+)主要来源于蒸发盐岩和含钠、钾硅酸盐岩矿物风化溶解,同时受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矿业开发、农业施肥和生活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是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需加强污染源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澽水河 水化学特征 聚类分析 阳离子交换作用 因子分析 韩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