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8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ll wall degrading isoenzyme profiles of Trichoderma biocontrol strains show correlation with rDNA species
1
作者 Sanz L Hermosa M R +1 位作者 González F J Monte E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7-457,共1页
Species of the fungus Trichoderma, a genus of Hyphomycetes, are ubiquitous in the environment, but especially in soil. They have been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of hydrola... Species of the fungus Trichoderma, a genus of Hyphomycetes, are ubiquitous in the environment, but especially in soil. They have been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of hydrolases and i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 fundamental part of the Trichoderma antifungal system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genes coding for a surprising variety of extracellular 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s (CWDE). Characteris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trains at the species level is the first step in utilizing the full potential of fungi in specific applications. One aim when isolating Trichoderma strains is to identify those which can be used in new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 the past it was not uncommon that biocontrol strains were defined as T. harzianum Rifai, due to the limit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he genus Trichoderma.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PCR-based molecular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detect and discriminate among microorganisms.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ITS regions of the ribosomal DNA and gene fragments as those corresponding to tef1 gene have been helpful in the neotyp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pecies in the genus Trichoderma. Another useful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ichoderma strains is the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technique. Isozyme polymorphisms evaluation of five putative extracellular lytic enzymes loci (β-1,3-glucanase, β-1,6-glucanase, cellulase, chitinase and protease antivitie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f defined molecular groups. CWDE groupings obtained from biocontrol strain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ir phylogenetic location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 Compiling morph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sequence information data into a common database would provide a useful resource that could be used to accurately name new haplotypes identified in the future and correctly place them within the genus Trichoder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壁降解同功酶 生物防治 菌株 木霉属 真菌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4种苗木细胞膜透性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顺福 李春叶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2期7-12,40,共7页
酸雨是全球三大环境危害之一。中国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东亚酸雨区的一部分,而广西则是酸雨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可影响树木正常代谢过程。通过设... 酸雨是全球三大环境危害之一。中国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东亚酸雨区的一部分,而广西则是酸雨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可影响树木正常代谢过程。通过设置4个水平(pH 3.0、pH 4.0、pH 5.0、pH 5.6)、1个对照(pH 6.0)共5种模拟酸雨的处理方式,测定巨尾桉9号、格木、降香黄檀、土沉香4树种苗木细胞膜透性、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AD)质量摩尔浓度,来模拟研究酸雨对4树种细胞膜透性及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树种的细胞膜透性及MDA质量摩尔浓度随着酸雨pH的降低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格木细胞膜透性与MDA质量摩尔浓度呈显著正相关;2)不同酸度酸雨处理下,4树种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等4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3)不同pH的酸雨模拟处理对4树种叶片内SOD、POD、APX、CAT 4种抗氧化酶活性均有影响。模拟酸雨对苗木细胞膜透性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巨尾桉9号 格木 降香黄檀 土沉香 细胞膜透性 抗氧化酶活性 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合成单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琪 肖文海 《合成生物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7-372,共16页
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缩合而成的萜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香料、化妆品、农业和能源等行业中。相较于植物提取和化学合成,利用微生物异源合成单萜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高效、可持续及生态友好的可替代途径。... 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缩合而成的萜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香料、化妆品、农业和能源等行业中。相较于植物提取和化学合成,利用微生物异源合成单萜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高效、可持续及生态友好的可替代途径。酵母细胞由于具有短暂的生长周期、内源甲羟戊酸路径和完整的蛋白后修饰体系等优势,成为生物合成单萜类化合物的潜在宿主。随着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已经成功构建了合成单萜的微生物细胞工厂,但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之间还有很大距离。本文介绍了单萜的生物合成途径,除酵母内源甲羟戊酸途径外,人工构建的异源异戊烯醇利用途径与醇依赖型半萜途径也可用于单萜前体香叶基二磷酸的合成,随后围绕提高单萜前体供应、关键酶的改造和调控、区室化工程、缓解单萜的细胞毒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利用酵母细胞合成单萜类化合物的策略和研究进展。最后基于目前单萜类化合物合成仍面临的前体供给不足与单萜及中间代谢物的细胞毒性等挑战,对未来酵母合成单萜类化合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对单萜产生细胞毒性的具体机制进一步解析、更高效单萜合酶的挖掘与改造、动态调控单萜合成的代谢途径以及更稳定高效合成单萜宿主细胞的探索等,旨在为以后利用酵母合成单萜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萜类化合物 酵母 代谢工程 区室化工程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枣品种裂果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伟 王建宇 +1 位作者 王振磊 林敏娟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0-852,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裂果性枣品种不同时期果实浸水裂果率、细胞壁物质组分、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为枣裂果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极易裂果品种伏脆蜜和极抗裂果品种大荔知枣为试材,对果实浸水裂果率、果皮细胞壁组分及相关降... 【目的】探究不同裂果性枣品种不同时期果实浸水裂果率、细胞壁物质组分、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为枣裂果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极易裂果品种伏脆蜜和极抗裂果品种大荔知枣为试材,对果实浸水裂果率、果皮细胞壁组分及相关降解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抗裂果品种果实浸水后裂果开始出现的时间晚于易裂果品种,脆熟期果实对水分反应更敏感。在果实近成熟期,抗裂果品种果肉中离子结合果胶、共价结合果胶、纤维素含量减少,而易裂果品种果肉中离子结合果胶、共价结合果胶含量增加;抗裂果品种果皮中共价结合果胶、半纤维素含量高于易裂果品种。在果实半红期,抗裂果品种果皮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活性高于易裂果品种,抗裂果品种果皮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高于易裂果品种。抗裂果品种果肉中PG活性、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易裂果品种,纤维素酶活性高于易裂果品种,PPO活性极显著低于易裂果品种。【结论】半红期和全红期果实对水分反应敏感,浸水条件下裂果出现越早的品种后期裂果率越高。在裂果敏感期(半红期),大荔知枣表现为果皮中共价结合果胶、半纤维素含量高,果肉中离子结合果胶、共价结合果胶、纤维素含量高。果皮和果肉中PG、纤维素酶和CAT活性高的品种抗裂果能力强;果皮中PG、纤维素酶活性越低、PPO和CAT活性越高的品种抗裂果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果 细胞壁结构物质 细胞壁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苗龄伊犁绢蒿幼苗根系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永强 韩喆 +2 位作者 于爱萍 蒋昂辰 陈爱萍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为明确不同苗龄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幼苗根系在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的生理特性,以盆栽伊犁绢蒿1月龄及2月龄幼苗为研究对象,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设置胁迫梯度为0(CK)、-0.3、-0.6、-0.9、-1.2Mpa。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 为明确不同苗龄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幼苗根系在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的生理特性,以盆栽伊犁绢蒿1月龄及2月龄幼苗为研究对象,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设置胁迫梯度为0(CK)、-0.3、-0.6、-0.9、-1.2Mpa。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1月龄伊犁绢蒿幼苗根系活力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2月龄幼苗则先升高后降低,而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含量均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SP)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MDA外,上述指标变化量均为2月龄幼苗大于1月龄幼苗。综上所述,干旱胁迫时伊犁绢蒿幼苗根系活力降低且通过积累大量渗透调节物质及增加抗氧化物酶活性来应对干旱胁迫,2月龄的幼苗抗旱性强于1月龄的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绢蒿 苗龄 幼苗根系 细胞膜稳定性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物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细胞损伤的机制
6
作者 冯海红 王然 +5 位作者 葛绍阳 张永祥 赵亮 李晓霞 姚凯 桑跃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68,共7页
为明确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细胞损伤的主要阶段和损伤原因。该研究测定了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68S在真空冷冻干燥不同阶段,包括预冻阶段、升华干燥阶段和解吸干燥阶段菌体细胞的存活性、水分变化、细胞壁完整性和细胞膜通... 为明确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细胞损伤的主要阶段和损伤原因。该研究测定了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68S在真空冷冻干燥不同阶段,包括预冻阶段、升华干燥阶段和解吸干燥阶段菌体细胞的存活性、水分变化、细胞壁完整性和细胞膜通透性等特征。结果表明,预冻阶段自由水在低温下形成冰晶,挤压细胞,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受损,降低了细胞壁完整度,细胞存活性下降14.1%;升华干燥阶段水分大量散失,导致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脱水后结构改变,通透性增加,致使乳酸脱氢酶、β-半乳糖苷酶等胞内代谢关键酶渗漏到细胞外,细胞活性剧烈降低49.7%;解析干燥阶段水分和细胞存活性变化均较小。因此,BB68S冻干过程中菌体细胞损伤的主要阶段为预冻阶段和升华干燥阶段,主要是由于水分变化引起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损伤,降低了其功能性,最终导致细胞活性下降。该研究解析了长双歧杆菌长亚种在冻干过程中细胞损伤的机制,为控制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提高菌株冻干存活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 真空冷冻干燥 细胞壁 细胞膜 关键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丰和黄花佑番木瓜果实贮藏特性及果胶代谢差异分析
7
作者 徐泽 杨敏 +5 位作者 周陈平 邝瑞彬 吴夏明 刘传和 贺涵 魏岳荣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51-2163,共13页
【目的】探究果实采后软化生理规律,为番木瓜贮运保鲜提供参考。【方法】比较贮丰和黄花佑番木瓜果实的贮藏特性(外观变化、软化表现、内在品质)、果胶组分含量、果胶降解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黄花佑番木瓜软化速度... 【目的】探究果实采后软化生理规律,为番木瓜贮运保鲜提供参考。【方法】比较贮丰和黄花佑番木瓜果实的贮藏特性(外观变化、软化表现、内在品质)、果胶组分含量、果胶降解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黄花佑番木瓜软化速度快,而贮丰番木瓜具有较好的贮藏特性。两品种果胶组分和相关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耐贮品种贮丰果胶仅发生了有限程度的解聚,原果胶含量显著高于黄花佑,而水溶性果胶(WSP)和共价结合型果胶(CSP)含量显著低于黄花佑,果胶甲酯酶(PM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也显著低于黄花佑,离子型果胶(ISP)含量和果胶裂解酶(PL)活性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同时,CpPG1、2、5、6和CpPME2、4、5在两品种采后软化过程中差异表达。【结论】原果胶、WSP、CSP含量以及PME、PG酶活性差异是引起贮丰和黄花佑贮藏特性不同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木瓜 果实软化 果胶代谢 细胞壁修饰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拟盘多毛孢对羊肚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冰寒 梁珍 +2 位作者 刘玥 赵坤 李林辉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3,共9页
为探究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病原菌对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生长的影响:检测病原菌对六妹羊肚菌菌丝体的损伤、子囊果的侵染、发酵和挥发性产物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研究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羊肚菌的... 为探究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病原菌对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生长的影响:检测病原菌对六妹羊肚菌菌丝体的损伤、子囊果的侵染、发酵和挥发性产物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研究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羊肚菌的防御酶活性变化、对羊肚菌浸提液的利用情况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结果表明:棕榈拟盘多毛孢攀附缠绕羊肚菌菌丝,导致其皱缩枯萎;与正常子实体相比,病原菌侵染的羊肚菌子囊果组织结构被破坏;病原菌发酵液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抑制率为7.6%;病原菌与羊肚菌共同培养至第6天时羊肚菌菌丝稀疏,气生菌丝较少;病原菌侵染的子实体SOD活性在第2天时最高,POD活性在第1天时最高,CAT活性在第2天时最低;在实验范围(72 h)内羊肚菌浸提液可促进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病原菌能产生细胞壁降解酶,在第15天时,中性蛋白酶活性最高,第6天时,β-1,3葡聚糖酶活性最高,在第12天时,几丁质酶活性最高。研究结果可为探究棕榈拟盘多毛孢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棕榈拟盘多毛孢 菌丝皱缩 防御酶 细胞壁降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史红玲 付牧然 +3 位作者 徐茜 黄红慧 姚伦广 唐存多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1239,1365,共10页
CO_(2)的还原和转化是缓解温室效应最具吸引力的策略。传统的CO_(2)还原技术能耗大、效率低。生物电催化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高效的新型催化CO_(2)还原技术,融合了生物酶催化和电催化的优点,可以高效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提高氧化... CO_(2)的还原和转化是缓解温室效应最具吸引力的策略。传统的CO_(2)还原技术能耗大、效率低。生物电催化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高效的新型催化CO_(2)还原技术,融合了生物酶催化和电催化的优点,可以高效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提高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传递的效率,为缓解温室效应和生产增值的精细化学品提供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该文简述了生物电催化技术的特性和4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系统归纳了生物电催化的电极材料类型(包括碳毡、石墨棒等)、电催化剂的选择(尤其是包括酶和微生物细胞的生物催化剂)、辅因子(如天然辅因子还原型辅酶Ⅰ和人工辅因子等)和还原产物类型(甲酸、甲烷、甲醇、乙酸等);最后,对CO_(2)还原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开发既能够吸附CO_(2)又能够将酶或有CO_(2)还原活性的微生物细胞进行固定化处理的新型材料;以提高生物电催化效率为目标,优化电极材料和反应体系的设计;充分整合代谢工程和系统生物学的最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催化 CO_(2)还原 酶工程 全细胞催化 甲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的列线图预测非小细胞肺癌获得性T790M突变
10
作者 熊万蓉 赵振华 +3 位作者 周通 杨静 于秀芳 王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2-369,共8页
目的通过联合影像组学、临床及CT形态学特征构建列线图,预测非小细胞肺癌一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后T790M突变。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2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敏感突变一线酪... 目的通过联合影像组学、临床及CT形态学特征构建列线图,预测非小细胞肺癌一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后T790M突变。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2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敏感突变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期间疾病进展后116例二次活检患者,分析胸部CT图像及临床资料。以7︰3随机分为训练集81例和验证集35例,勾画病灶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方法筛选特征。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特征,最终构建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联合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一线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无进展生存期(OR=1.086,P=0.041)、初始EGFR基因型(OR=0.280,P=0.021)、血管聚集(OR=4.050,P=0.036)和空气支气管征(OR=3.265,P=0.030)与获得性T790M突变高度相关。联合模型对获得性T790M突变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训练集:AUC=0.867,95%CI0.790~0.944;验证集:AUC=0.895,95%CI 0.786~1.000)。校准曲线显示良好的校准能力,决策曲线显示显著净效益。结论基于胸部CT的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构建的列线图具有预测获得性T790M突变的潜力,可以作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一代或二代EGFR-TKI耐药后T790M突变的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列线图表 突变 预测 ErbB受体 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抗N2对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11
作者 彭帅英 段超 +4 位作者 刘群 王倩 代于琪 郝利文 李昆太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共8页
【目的】研究农抗N2抑制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生长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由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引发的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测定经不同浓度农抗N2处理的指状青霉及意大利青霉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几丁质... 【目的】研究农抗N2抑制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生长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由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引发的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测定经不同浓度农抗N2处理的指状青霉及意大利青霉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几丁质酶活性,研究农抗N2对2种病原真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经不同浓度农抗N2处理的指状青霉及意大利青霉的麦角甾醇含量研究农抗N2对病原真菌细胞膜组分的影响;通过测定胞外蛋白质与DNA含量,进一步探究农抗N2对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细胞壁与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经农抗N2处理的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其β-1,3-葡聚糖酶与几丁质酶活性在处理24h后显著提高,且酶活性与农抗N2浓度呈正相关。经农抗N2处理的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2种病原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含量在处理24h后显著下降,其麦角甾醇含量与农抗N2浓度呈负相关。在用高浓度N2处理120h后,2种病原真菌的麦角甾醇含量达到最低值,仅为未处理组的16.77%(指状青霉)和16.23%(意大利青霉)。经农抗N2处理的2种病原真菌,胞外蛋白质含量在处理24h后显著增加,并与农抗N2浓度呈正相关;胞外DNA含量在经农抗N2处理后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含量在高浓度农抗N2处理72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未处理组的1.98倍(指状青霉)与1.35倍(意大利青霉)。【结论】农抗N2能有效诱导病原真菌产生β-1,3-葡聚糖酶与几丁质酶,降解真菌细胞壁中的几丁质与β-1,3-葡聚糖,破坏细胞壁的完整性。此外,农抗N2显著降低病原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含量,影响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进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综上,破坏真菌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完整性是农抗N2抑制指状青霉与意大利青霉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抗N2 指状青霉 意大利青霉 细胞壁降解酶 细胞膜完整性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控BACE1泛素化探讨lncRNA-BC200调节神经细胞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12
作者 刘丽军 杜杰 +2 位作者 刘欢 王渊 张静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3,共9页
目的探讨lncRNA-BC200(BC200)靶向调控β位APP裂解酶1(BACE1)泛素化调节神经细胞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组、OGD/R联合si-NC组、OGD/R联合si-BC200组。为了进... 目的探讨lncRNA-BC200(BC200)靶向调控β位APP裂解酶1(BACE1)泛素化调节神经细胞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组、OGD/R联合si-NC组、OGD/R联合si-BC200组。为了进一步探索BC200和BACE1之间的关系,HT22细胞分为4组:OGD/R组、OGD/R联合si-BC200组、OGD/R和si-BC200联合NC组、OGD/R和si-BC200联合BACE1组。2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配到以下4组:对照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MCAO联合si-BC200组、MCAO和si-BC200联合BACE1组。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BC200、BACE1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裂解型胱天蛋白酶3(c-caspase-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BACE1蛋白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试验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GD/R组HT22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凋亡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与OGD/R联合si-NC组相比,OGD/R联合si-BC200组HT22细胞活力显著增加,凋亡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OGD/R组HT22细胞中BACE1蛋白表达显著增强;与OGD/R联合si-NC组相比,OGD/R联合si-BC200组HT22细胞中BACE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观察到在OGD/R处理后,BACE1的泛素化水平显著降低,BACE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在用si-BC200转染后,BACE1蛋白的泛素化水平显著增加,而BACE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与OGD/R和si-BC200联合NC组相比,OGD/R和si-BC200联合BACE1组HT22细胞中凋亡细胞百分比、c-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MCAO组小鼠脑梗塞区域、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神经元存活数显著降低。与MCAO组相比,MCAO联合si-BC200组小鼠脑梗塞区域、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神经元存活数显著增加,而BACE1的加入逆转了si-BC200的改善作用。结论BC200与BACE1结合可抑制BACE1的泛素化,并参与介导OGD/R诱导的BACE1表达增强。特异性阻断BC200/BACE1轴可能成为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BC200 β位APP裂解酶1(BACE1) 泛素化 小鼠 神经元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贝类毒素检测的微/纳分子和细胞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13
作者 申思齐 李宥儒 +5 位作者 张博 刘若冰 王利苹 杨羽彤 景达 田玉兰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9-1349,共11页
贝类毒素在海鲜产业、食品安全和水生环境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因此,亟需开发高效、高灵敏、低成本且便于现场快速检测的贝毒日常监测方法。概述了检测贝类毒素的微/纳分子和细胞生物传感器的最新研究,分别... 贝类毒素在海鲜产业、食品安全和水生环境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因此,亟需开发高效、高灵敏、低成本且便于现场快速检测的贝毒日常监测方法。概述了检测贝类毒素的微/纳分子和细胞生物传感器的最新研究,分别介绍了基于适配体、免疫、酶和细胞的生物传感器,在传感器构建、毒素种类、生物敏感元件、微纳材料、传感方法、现场检测性能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材料、微纳技术与智能检测技术的集成发展,这些微/纳分子和细胞生物传感器将在贝类毒素的日常监测中扮演关键角色,对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毒素检测 适配体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 酶传感器 细胞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植物类黄酮:关键酶挖掘及异源生物合成
14
作者 胡海涛 吕小妹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7,共17页
植物类黄酮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在食品、制药、化妆品和化工等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组学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类黄酮天然合成路径的解析及其关键酶的功能表征,为微生物异源合成体系的... 植物类黄酮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在食品、制药、化妆品和化工等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组学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类黄酮天然合成路径的解析及其关键酶的功能表征,为微生物异源合成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综述系统梳理类黄酮生物合成路径中关键酶的挖掘策略,阐明核心酶的功能特性与工程化改造进展,并总结类黄酮化合物的微生物合成进展。进一步从异源酶活性适配、代谢网络动态调控、产物稳定性等方面,剖析微生物细胞工厂规模化生产的核心瓶颈,提出跨学科技术融合与智能生物设计的发展方向,为类黄酮绿色生物制造产业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黄酮 微生物细胞工厂 药食同源 关键酶挖掘 路径预测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缀合酶E2C对肝癌细胞干细胞样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15
作者 刘庭君 吴俊如 +4 位作者 陈柳燕 林宇晨 张珂珂 洪健 廖薮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5-1065,共11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中泛素缀合酶E2C(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C,UBE2C)的表达、预后价值及其对HCC细胞干性的影响和调控机制。方法:(1)采用TCGA和GEO数据库,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HCC组织UB...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中泛素缀合酶E2C(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C,UBE2C)的表达、预后价值及其对HCC细胞干性的影响和调控机制。方法:(1)采用TCGA和GEO数据库,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HCC组织UBE2C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并在107例HCC患者术后标本中进行验证;运用GEPIA数据库分析UBE2C和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SRC)的相关性。(2)体外实验探究UBE2C对H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CCK8、集落形成、划痕及细胞成球实验检测UBE2C对HCC细胞增殖、迁移及干细胞特性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UBE2C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3)构建在体模型(裸鼠皮下瘤模型)探究UBE2C对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UBE2C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TCGA数据库P<0.05;GEO数据库P<0.01),且UBE2C高表达的HCC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均显著缩短(P<0.05),与HCC临床标本结果一致。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UBE2C和SRC呈正相关(P<0.01)。(2)体外实验结果表明,UBE2C可显著促进H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且UBE2C可能通过调控SRC活性而影响STAT3在Y70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干性特征。(3)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抑制UBE2C可以减缓体内肿瘤的生长。结论:UBE2C促进HCC细胞增殖和迁移,并通过与STAT3结合调控HCC细胞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缀合酶E2C 肝细胞癌 肝癌干细胞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上海青铝胁迫的缓解作用
16
作者 佟德利 张馨 +1 位作者 陈佳庆 贺海升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2-311,共10页
【目的】分离蓝莓内生细菌并探究其对上海青生长铝胁迫的缓解作用,为提高植物抗酸耐铝能力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蓝莓叶芽内生细菌,经划线纯化后液体培养测定其耐铝特性。通过上海青水培实验,测定上海青生物量、... 【目的】分离蓝莓内生细菌并探究其对上海青生长铝胁迫的缓解作用,为提高植物抗酸耐铝能力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蓝莓叶芽内生细菌,经划线纯化后液体培养测定其耐铝特性。通过上海青水培实验,测定上海青生物量、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SOD、POD、CAT活性及培养液电导率等指标。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及gryB基因组测序对功能优异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溶血试验验证菌株毒性。【结果】自蓝莓叶芽内分离得到3株内生细菌(Y01、Y02、Y03),其中,Y01、Y03菌株在低于1000μmol/L铝离子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水培条件下,上海青在100μmol/L铝浓度时长势最佳,但300μmol/L铝对上海青的生长产生严重胁迫,生物量均明显降低。3株内生细菌均可不同程度缓解铝毒,其中Y01菌株效果最佳,经其处理后,上海青株高、根长、鲜重及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95.6%、40.2%、594.7%、22.9%。上海青叶片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显著升高30.8%、7.8%、78.3%、91.7%、202.5%;根系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显著升高118.2%、101.2%、59.6%、79.2%、74.3%,并维持在较高水平。经鉴定Y01菌株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该菌株溶血试验呈阳性。【结论】蓝莓内生细菌Y01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物质的释放等途径,缓解铝胁迫对上海青植株细胞膜等器官的毒害作用。该菌株可为提高植物抗酸耐铝能力提供新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胁迫 内生细菌 上海青 耐铝机制 细胞膜透性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发病侵染下安托芬对谷子幼苗细胞壁组成物质与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17
作者 桂欣 刘明庆 +4 位作者 卢娇娇 周延年 霍彦波 王梅 张治军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50-57,共8页
【目的】探明白发病侵染下安托芬对谷子幼苗细胞壁组成物质及降解酶活性的影响,为使用安托芬防控谷子白发病提供参考。【方法】以谷子品种晋谷21号为试材,以清水为对照(CK),设置谷子白发病菌卵孢子拌种处理(O处理)、2%安托芬悬浮剂拌种... 【目的】探明白发病侵染下安托芬对谷子幼苗细胞壁组成物质及降解酶活性的影响,为使用安托芬防控谷子白发病提供参考。【方法】以谷子品种晋谷21号为试材,以清水为对照(CK),设置谷子白发病菌卵孢子拌种处理(O处理)、2%安托芬悬浮剂拌种后再与谷子白发病菌卵孢子拌种处理(A+O处理)、35%甲霜灵粉剂拌种谷子后再与谷子白发病菌卵孢子拌种处理(J+O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对谷子幼苗细胞壁组成物质含量及降解酶活性的差异。【结果】A+O处理谷子幼苗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果胶含量分别为15.70%、16.83%、6.49%和46.51μg/g,分别较O处理显著增加56.53%、40.89%、32.86%和24.54%;果胶甲基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活性分别为271.62U/g、14.51U/g和138.79U/g,分别较O处理显著降低11.15%、31.36%和45.21%;谷子幼苗叶片羧甲基纤维素酶(Cx)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为199.11U/g和694.82U/g,分别较O处理显著降低24.06%和17.93%。与CK相比,A+O处理谷子幼苗中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含量显著增加,而J+O处理细胞壁组成物质含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结论】2%安托芬悬浮剂拌种后再与谷子白发病菌卵孢子拌种处理,能促进半纤维素、木质素的积累和果胶合成,降低细胞壁降解酶果胶酶(PE、PG、PMG)、纤维素酶(Cx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菌丝入侵,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白发病 安托芬 甲霜灵 细胞壁组成物质 细胞壁降解酶 纤维素 果胶酶 纤维.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抗氧化酶GS1XR对鼻咽上皮细胞的放射防护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火聪 韩亚南 +1 位作者 张紫怡 潘剑茹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6-1122,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融合抗氧化酶GST-SOD1-X-R9(GS1XR)对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的放射防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培养NP6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Untr)组、EGFP-GS1组、EGFP-GS1R组和EGFP-GS1XR组,检测0.5 mg/mL不同融合抗氧化酶的跨膜...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融合抗氧化酶GST-SOD1-X-R9(GS1XR)对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的放射防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培养NP6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Untr)组、EGFP-GS1组、EGFP-GS1R组和EGFP-GS1XR组,检测0.5 mg/mL不同融合抗氧化酶的跨膜效应。用CCK-8法测定3种融合抗氧化酶在0~1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的细胞毒性。以DCFH-DA荧光探针测定0~6 Gy X射线和不同剂量(0~1 mg/mL)GS1XR对NP69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进一步实验将NP69细胞分为Untr组、4 Gy X线单纯照射Ctrl组和照射前分别预处理GS1、GS1R、GS1XR及阿米福汀(AMFT,4μg/mL)组,检测细胞内ROS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用WB法检测Nrf2入核量、抗氧化基因GCLC以及抗凋亡因子Bcl-2和凋亡因子BAX的表达。结果:实验结果显示,EGFP-GS1不具备跨膜能力,而EGFP-GS1R和EGFP-GS1XR能够有效跨膜进入NP69细胞(P<0.0001)。经24 h处理后,3种融合抗氧化酶均使细胞活力保持在80%以上,其中GS1XR处理组的细胞活力维持在100%以上。4 Gy X射线照射显著增加细胞内ROS水平(P<0.01),GS1XR以剂量依赖方式清除辐射诱导的ROS。与Ctrl组相比,GS1XR显著降低受照细胞内的ROS水平(P<0.05),促进Nrf2的入核(P<0.01),上调抗氧化基因GCLC(P<0.0001),降低细胞的凋亡率(P<0.0001)和抗凋亡因子Bcl-2(P<0.001)的表达,并下调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P<0.05)。GS1XR的整体保护作用与GS1R相似,且与阿米福汀效果相当。结论:融合抗氧化酶GS1XR对NP69细胞具有显著的放射防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其可进入细胞清除受照细胞内ROS,激活Nrf2信号通路,并调节Bcl-2和BAX的表达有关,GS1XR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放射防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防护 融合抗氧化酶 鼻咽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真菌SDYS180粗提物抑菌活性与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海燕 白娜娜 +4 位作者 晁开瑞 孟达 赵胜国 党海龙 于凤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7-313,共7页
【目的】探究内生真菌SDYS180(聚多曲霉菌Aspergillus sydowii)对常见林木病原真菌的拮抗活性及抑菌机制,旨在为生防菌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前期筛选的植物内生真菌SDYS180为试验材料,通过体外试验测定其对13株常见林木病... 【目的】探究内生真菌SDYS180(聚多曲霉菌Aspergillus sydowii)对常见林木病原真菌的拮抗活性及抑菌机制,旨在为生防菌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前期筛选的植物内生真菌SDYS180为试验材料,通过体外试验测定其对13株常见林木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并建立SDYS180粗提物对各病原真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同时测定SDYS180粗提物对杨树叶斑病菌生理指标[电导率、可溶性蛋白(SP)质量分数、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SDYS180菌体、发酵液和挥发性代谢产物对13株林木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表现为菌体>发酵液>挥发性代谢产物,其中对杨树叶斑病菌的抑制活性最佳,粗提物对该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0.301 0x+0.143 7(R^(2)=0.986 4),EC_(50)=1.183 7 mg·mL^(-1)。SDYS180粗提物对杨树叶斑病菌的生理指标存在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试验期间处理组的电导率和MDA浓度大于对照组,8 h时电导率最大,达到27.73 mS·cm^(-1),4 h时MDA浓度最大,达到0.183μmol·g^(-1);8 h后处理组的SP质量分数小于对照组;处理组的POD、SOD、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都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且均在4 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 200 U·g^(-1)·min^(-1)、33 U·g^(-1)、5.46 U·g^(-1)·min^(-1)。【结论】SDYS180是一株具有开发潜力的生防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多曲霉菌 粗提物 抑菌活性 细胞膜 保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壁组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裘波音 林珲 +4 位作者 张前荣 李永平 温庆放 朱海生 李大忠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2,共9页
为了解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果实品质差异的原因,以厚肉型种质‘LX1-3’和薄肉型种质‘ZK54’为材料,对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壁组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后17d,‘LX1-3’果实的横径(FD)、腔径(FLD)、果肉厚度(PT... 为了解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果实品质差异的原因,以厚肉型种质‘LX1-3’和薄肉型种质‘ZK54’为材料,对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壁组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后17d,‘LX1-3’果实的横径(FD)、腔径(FLD)、果肉厚度(PT)、单瓜鲜质量(FFW)和干质量(FDW)均超过‘ZK54’。细胞壁组分和酶活性表现品种间差异,水溶性果胶含量整体水平表现为厚肉型高于薄肉型,且与PT、FFW和FDW呈显著正相关;花后17~23 d‘LX1-3’的半纤维素(HCE)和纤维素(CE)含量均高于‘ZK54’;花后3 d,两种质的β-半乳糖苷酶(β-Gal)和β-木糖苷酶(β-Xyl)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β-Gal和果胶酶变化趋势与离子型果胶和共价型果胶含量的变化一致。β-Gal、β-Xyl和纤维素酶活性与5个生长性状间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PG与FD、FLD和PT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因此,细胞壁组分和酶活性与果实发育密切相关,β-Xyl和β-Gal在苦瓜早期发育中发挥主要效应,而HCE和CE对果实中后期发育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果实 发育 细胞壁组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